发布日期:2024-02-05 02:37:23

二氧化碳范文10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二氧化碳范文10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等.燃烧后CO2捕集技术与工程进展[J].气体净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二氧化碳的危害十篇

2、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十篇

3、二氧化碳范文10篇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1

  1、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现在这一群体的成员越来越多,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摄氏度,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到4.5摄氏度。

  2、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到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来源:文章屋网 )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2

  你知道汽车尾气危害有多大么?汽车在行驶的时候,一股股浅蓝色的烟气从汽车尾部的排气管滚滚喷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是一种废气,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主要在0.3~2米之间,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对人体的健康损害非常严重。婴儿车的高度为一米左右,这个高度是汽车尾气排放最密集的区域。婴儿的免疫力远远低于成年人,可想而知,汽车尾气对婴儿的危害有多严重。

  汽车尾气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固体悬浮颗粒。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目前还不清楚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但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其中包含有臭氧、醛类、硝酸酯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咽喉炎。

  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它们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在二氧化氮浓度为9.4毫克/立方米的空气中暴露10分钟,即可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固体悬浮颗粒的成分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强致癌物苯并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当悬浮颗粒积累到临界浓度时,便会激发形成恶性肿瘤。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伤。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3

  缺氧:空调房的空气流通性差,烟草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氧气的含量下降,产生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高,所以极易出现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危害神经系统。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二手烟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使房间里的其他人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包括呼吸系统在内的各种疾病。

  吸烟对口腔的危害:导致牙齿变黄,口腔异味。烟草里的有害物质还会对皮肤产生危害,加速衰老。

  吸烟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婴儿和儿童。

  (来源:文章屋网 )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4

  【关键词】:汽车尾气,环境污染,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汽车数量在我国开始迅猛增长,而且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对人体与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其所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有三种,即: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以及氮级化物[1]。这三种污染气体污染生态的比例为73.1%、72.2%以及4.0%,已逐渐成为污染生态物质的主要来源;汽车所排放尾气污染物占总生态污染比率的10%。我国环境污染已经由传统的煤烟污染像汽车尾气与煤烟等多方位污染转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农业生态、家畜、人体以及自然生态造成潜在影响以及比较严重的生态危害。

  汽车尾气的排放对人体与环境的危害

  因为所排放汽车尾气的高度位于人体呼吸带,所以,通常会带给人体与环境非常大的危害。

  氮氧化物

  这种污染物是在汽车燃烧时产生,主要成分是NO2与NO,这两种成分会对人体呼吸系统有直接性的伤害,会导致人体中枢神经衰弱。如果人站在有着7.3ppmNO2浓度的空气中10分钟,就会直接其呼吸系统紊乱。氮氧化物对污染环境的因素比较复杂,在阳光照射下,NO2会自动生成原子氧,这种氧的氧化力非常强,可以结合氧气变为臭氧,碳氢化合物、臭氧与原子氧共同作用下,能够生成一种危害生物与人体健康的氧化剂,最终造成二次污染。

  一氧化碳

  汽车燃料中泾燃烧不完全就会导致一氧化碳产生,一氧化碳很容易结合人体血红蛋白,两者亲和力非常高,为氧气的40倍,人体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后,会产生一种名为碳氧血红蛋白的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体向各组织中进行血液对氧传输,导致人体理解、反应、感觉以及记忆力等功能,有时严重的还会对人体有生命危险[2]。

  二氧化硫

  通常而言,汽车所排放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一般都和汽车燃料有关。像汽油机排放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就比柴油机少得多。在空气中,二氧化硫遇水会变为酸雨,酸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破坏了自然平衡。

  二氧化碳

  此外,汽车在进行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中,也存在很多二氧化碳,尽管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的范畴,但是,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而全球变暖有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性的危害,导致人类死亡率的增加以及疾病的流行,而且还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以及皮肤癌等疾病。

  臭气

  所谓臭气,其实就是由NO2、臭氧、丙烯醛以及甲醛等由于汽车燃烧不完全而生成的各种产物共同组成,而臭氧同样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

  噪声

  噪声也是汽车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一个因素。相关调查发现,城市噪声污染中,85%都是来自车辆,一些城市现在已经出台禁止汽车胡乱按喇叭的法规条文。研究表明,如果噪声达到50dB以上,会对人体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加强汽车尾气治理,降低汽车尾气环境污染的措施与建议

  提高汽车生产的技术水平

  运用高新技术来保证汽车排放污染物质量的降低,在目前已经被各国所采纳。因此在过去10年中,日本与美国所排放的污染物下降幅度超过80%,在保证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控制住了污染物的排放。

  现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整体汽车技术还存在很大差距,汽车污染物排放量要比发达国家高很多,所以说,在对各高新技术进行积极发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汽车技术水平,尽最大努力将排放污染物的量予以降低。

  汽车使用的限制

  世界上很多国家为控制所排放的物质污染环境,都制定了很多对车辆进行限制使用的相关政策,比如:高实载率客车优先通行、公共交通优先通行、多人合乘小客车、单双日限制汽车使用等[3],所实施的这些政策都与汽车用户购车目的背道而驰,自备车辆用户与运输经营者对这种政策都耿耿于怀,他们通常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如果在短期内将此类政策视为权宜之计还可以,但是如果长期作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与手段,就会有些偏执,这与拉动市场消费需求和加快汽车业发展的目标相矛盾。

  改进汽车燃料的品质

  汽车所燃烧燃料的质量与汽车燃烧效果及过程有着直接联系,对汽车燃料品质的改进是在对汽车尾气进行控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改进燃料的内容主要有燃料中硫含量的控制、无铅汽油的使用等。

  增加汽车排气净化装置

  技术性改造部分车辆,将净化装置加装在原汽车上,以此达到汽车所排放气体减少的目的。

  现阶段,改造汽车排气装置的主要技术有:高能电子点火、尾气催化净化装置、闭环三元催化净化以及化油器电控补气等。因为汽车核心构造属于有机整体,所以在原车辆中在增加排气控制装置,通常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尤其是在还未做好相关匹配工作的过程中,会对原汽车性能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4]。所以,在对汽车安装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附加装置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处理。

  总结

  现阶段,汽车尾气污染不只是在个别工业国家存在,尾气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问题,尤以大中城市问题较为突出。此外,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尾气对污染环境状况的突出。因此,防治与监控汽车尾气的排放一定要受到重视。汽车尾气排放与社会中的每个主体都存在很大关系。汽车尾气也被称为无形杀手,它通常会潜移默化的损害者人们的身体[6]。相关环保部门在近些年深入而全面的进行防治汽车尾气排放工作,而且这项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平时所提倡的环保,它并非一个口号,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环保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在漫长、长期的环境保护中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华爱红,李广伟. 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J]. 科技资讯. 2007(04):152-153.

  [2] 李允平,刘泽砚,高 松. 轮胎磨损程度对在用车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3(01) :965-966.

  [3] 王纪武,穆吟. 基于街谷尾气污染应对的空间策略研究[J]. 城市规划. 2013(05) :746-747.

  [4] 韩文科. 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加快城市空气治理[J]. 环境保护. 2013(10) :102-103.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5

  [关键字] 机动车 尾气污染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131.1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61-1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已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机动车尾气却成为了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据相关报道,在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70%,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深入全面的研究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危害程度与方式并探寻合理的应对策略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危害

  在机动车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凭借大气的自净能力大气能够化解机动车排出的尾气。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车满为患,尾气排放已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机动车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其尾气的排放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机动车尾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多环芳烃、铅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微粒等。

  1.1光化学烟雾

  机动车尾气最大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合物在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臭氧,再与大气中其它成分相结合就形成了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以及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光化学烟雾还能使树枯死,农作物减产;会降低大气可见度,妨碍交通。

  1.2一氧化碳

  在机动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含量最大,其可通过呼吸道而进入肺泡,被血液所吸收,与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载氧能力降低,对人体组织的供氧量减弱,导致组织缺氧,从而会引起头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窒息死亡。

  1.3氮氧化合物

  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量比较少,但是其毒性是含硫氧化物的三倍。当氮氧化合物进入肺泡后,会形成亚硝酸与硝酸,对组织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提高肺毛细管的通透性,最后引起肺气肿。同时,亚硝酸盐与血红蛋白相结合,产生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组织缺氧。

  1.4碳氢化合物

  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有两百多种,其中在C2H4在大气中的浓度高达0.5ppm时,就会使一鞋植物发育异常。

  1.5多环芳烃

  机动车尾气中还发现出有32种多环芳烃,其中还包括3,4-苯并芘等致癌物。当苯并芘在空气中含量达到0.012ug/m3时,人患肺癌的机率就会明显增加。

  1.6 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

  机动车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悬浮颗粒物,使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导致肺组织功能下降。此外,二氧化硫含量过高时会随降水而形成酸雨。

  1.7铅化合物

  尾气中的铅化合物可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并快速地蓄积到骨骼与牙齿中,干扰血红素合成,侵袭红细胞,造成贫血。同时它还能损害人体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损害脑细胞,造成脑损伤。

  2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对策

  2.1提高清洁无污染燃料的利用率

  2.1.1利用节能、高效和环保的辛烷值汽油

  汽油辛烷值与机动车发动机的压缩比有紧密关系,影响发动机热功率与油耗。一方面,利用高辛烷值汽油可降低油耗,提升发动机功率。另一方面,利用高辛烷值汽油可降低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而且利用高辛烷值汽油还可降低污染,保护环境。

  2.1.2利用无铅汽油替代有铅汽油。

  无铅汽油是采用甲醛树丁醚作渗合剂,它不但没有铅,而且还可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出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可有效降低汽油中毒性物的排放量[1]。

  2.1.3大力推广车用乙醇

  大力推广车用乙醇替代汽油,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能消化陈粮,使机动车排出的有害物减少,是一个利于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新方向。乙醇与汽油以一定比例混合的燃料,与纯汽油相比,机动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减少33%左右,碳氢化合物约减少13.5%,这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2.2加强机动车设备控制,减少尾气排放

  2.2.1汽车发动机内部调试

  首先减少喷油提前角。这样做可以降低发动机工作的最高温度,使氮氧化物生成量减少。其次改善喷嘴质量,控制燃烧条件。这样可使燃料完全燃烧,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煤烟。

  2.2.2发动机外部尾气净化

  采取发动机外部尾气净化的措施就是使尾气由原有毒气体变为无毒气体,再排到大气中,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2]。比如采用催化剂将CO氧化为CO2,HC氧化成为CO2与H2O,而NOx被还原成N2等。利用水箱使尾气中碳烟粒子经水洗、过滤和蒸气的淋浴,可粘住碳粒上有毒物而使碳粒子胀大而去除。

  2.3加强机动车环保新科技的开发与应用

  在新车生产技术上,要研制与改进机动车进气系统、燃烧室结构、与发动机工作相关的系统等。利用低污染的新点火装置和进气恒温装置等技术以便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3]。

  2.4加强行政管理与交通建设,减少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行政管理,淘汰旧车,实行报废迎新;严格贯彻国家技术标准,控制燃油质量。实行车辆分流行驶,其一可解决交通堵塞;其二可使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污染程度降低。环保和公安部门等在加强机动车尾气年检的同时,还要加大路检工作检查力度,对不达标车辆严格处理。加强交通建设,开辟地铁和实行电力牵引行驶,解决乘车难的问题,从而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

  3结论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科技手段的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力争获得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华爱红.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 2007,(4):152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6

  为防范大气污染物危害,就应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

  一、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按其状态可分为粒子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1. 粒子态污染物

  粒子状态污染物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微小液体或固体颗粒,所以也叫颗粒物。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为降尘,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叫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其为气溶胶。它可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并可进入血液输往全身,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颗粒污染物主要包括烟、雾、尘三大类。

  (1)烟根据不同来源及成因,烟有黑、红、黄、灰、白等不同颜色,主要有煤烟、油烟、沥青烟、冶金烟(如有色金属冶炼产生的氧化铅烟、氧化锌烟等)。

  (2)雾 是指液体雾化,及化学反应等过程中形成的空气中的悬浮体。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

  (3)粉尘粉尘是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微小固体颗粒。如石英粉尘、煤尘、水泥粉尘、石棉粉尘、灰土粉尘、金属粉尘等。粉尘通常是在固体物质破碎、研磨、抛光、分装、运输等机械过程中产生的。

  2. 气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是指以分子状态存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烟雾等。

  (2)氮氧化物,主要包括N2O、NO2、NO、N2O3、N2O4、N2O5,通常用NOX表示。其中污染大气的主要是NO2(二氧化氮)和NO(一氧化氮)。

  (3)碳氧化物,主要包括CO(一氧化碳)和CO2(二氧化碳),这是大气污染物中产生量最大的一类污染物,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4)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二氧化硫)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烟雾所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其危害要比SO2气体大得多。

  (5)光化学烟雾,是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些紫色或黄褐色)。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和醛类等。光化学烟雾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强烈得多。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工业源,主要包括工业用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及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气等。

  农业源,农用燃料燃烧、某些有机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施用的氮肥分解产生的NOX(氮氧化物)等。

  生活污染源,民用炉灶及取暖锅炉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焚烧城市垃圾产生的废气、城市垃圾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而分解排出的二次污染物。

  具体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燃料燃烧

  火电厂、钢铁厂、焦化厂等工矿企业的燃料燃烧,各种工业窑炉的燃料燃烧以及各种民用炉灶、采暖锅炉的燃料燃烧均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燃烧排气中污染物组分与能源消费结构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能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我国能源以煤为主,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2. 工业生产过程

  化工厂、石油加工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在原材料及产品运输、粉碎以及各种原材料制成成品的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由于工业企业的工艺流程、原材料及操作管理条件和水平不同,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组成、性质等差异很大,这类污染物主要有粉尘、含硫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3. 交通运输

  各种机动车辆、飞机、轮船等均排放有害废物到大气中。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以燃油为主,因此,主要污染物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含铅污染物、苯并芘等。排放到大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来源之一。

  4. 农业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过程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些农药能在水面悬浮,并同水分子一起蒸发进入大气;氮肥在施用后,可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而以有机氮或无机氮进入土壤的氮肥,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氮氧化物进入大气。此外,稻田和一些畜牧场释放的甲烷,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5. 地面尘土

  垃圾被风刮起,可能将化学性污染物(如铅、农药等)和生物性污染物(如结核杆菌、粪链球菌等)卷入大气。水体中和土壤中的挥发性化学物(如挥发酚、氢氰酸、硫化氢等)也很容易进入大气,危害人体健康。沥青路面也可由于车辆频繁摩擦而扬起多环芳烃、石棉等物质。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7

  调查时间:2008年3月28日中午。地点:家庭网络。调查对象:大气恶化情况。

  调查结果: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在干静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污染的来源很多,如:日益增多的汽车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北京的冬日由于燃煤取暖造成大气污染;化工厂往往会散发出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危害严重;灰色烟尘主要来自水泥厂、石灰生产厂;黑色烟尘里含有大量焦油、碳黑,主要来自燃煤、燃石油工业;采矿爆破是大气中粉尘的一个人为来源。中国的北京和美国芝加哥市的城市污染状况都很严重。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从而引发“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8

  关键词:汽车 尾气 污染 危害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市民身体健康。

  汽车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汽车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硫化物、芳烃和烯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有证据表明,汽车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九月,严重的汽车尾气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再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而且浓度非常高,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痛、恶心、疲乏等症状,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的老人死亡,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四分之一以上干枯而死。继1943年洛杉矶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我国虽然只在少数城市发现过光化学烟雾,但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很多城市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去年深圳机动车共排放碳氢化合物约2.3万吨,一氧化碳17万吨,氮氧化物4.5万吨,而排放总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由于深圳北部受山脉阻隔,遇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目前,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由于汽车总体技术较为先进,汽车尾气控制技术也较为先进,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正向超低污染排放和零排放迈进,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控制技术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但我们正努力与国际接轨。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甲醇或改为电驱动;还可以改进操作条件,如改进气-燃料油的比例,改进内燃机设计,改进燃料油和其他添加剂的性质,如使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一定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有效,更完善的尾气净化技术,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04).

  [2]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05).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9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毫不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还随意地毁坏自然资,比如森林砍伐,比如废气排放,导致泥土流失,树木被黄沙替代,破坏性风暴增多,生物种类减少,这些都是人类造成的。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多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都对人体有着较大的危害。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和尘埃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工业废气中的尘埃颗粒还会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并且使臭氧层受到破坏,致使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新研究表明,当年的尼德兰人就是在气候突变中灭绝的。

  气候变暖真的导致灾难吗?人们的疑虑不是没道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和我们有关系?当然,人类只要呼吸便会排放二氧化碳,可是总不能不让我们呼吸吧?这应该是那些轰轰向天空吐出一团团黑烟的化石能源企业的责任吧,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才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可是我们和那些能源企业的距离真的不相干吗?会有谁想过,这些消耗制造大量二氧化碳的企业最终把生产出来的能量输送哪里?谁又是他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脑,手机,热水器,空调,电灯.....哪一样不需要消耗能量?在升入高空的二氧化碳中,你“贡献”了多少?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电脑,电灯,空调,任何电器一旦不用了应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使用节能电灯泡,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的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的过高或过低,这样不但耗能,而且让人不舒适,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或地铁;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节能又能保护视力,3亿台电视机,仅调暗亮度这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我们面临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其实只要举手之牢就能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二氧化碳的危害篇10

  【关键词】大气污染;成因;防治措施;探讨分析

  大气污染一般是一个常年累月多日积累的过程,是因为自然或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各类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当这种污染物达到或者超出一定的极限值的时候,大气的质量就会下降甚至恶化,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严重的还可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体受到的大气污染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生命必须分分秒秒来依靠空气来维持,空气是人们生存必需的因素。假如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污染物,伴随着呼吸的吸入,很多细小的污染物就会进入肺部,进入人体,继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更甚者可能引发生命危险。

  一、大气污染的有害成分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组合而成的。大部分的是氮气和人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少量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其中也存在着少量的杂质和其它气体,在这其中有些是对人体有危害的气体,如果超过一定标准很容易对人体产生致命的危害。这些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除了这些有害气体,大气中也漂浮着很多肉眼不可见的颗粒粉尘性污染物,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一氧化碳非常不容易被人们所察觉,因为它是没有颜色没有特殊气味的,但是它对人体的危害却是极大的。因为一氧化碳相较于氧气而言更容易与我们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降低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造成人体或大脑缺氧,造成头晕目眩,严重的会引起窒息甚至昏迷。

  二氧化碳使人们所熟知的气体,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必需的成分。二氧化碳对于人体并没有直接的危害性,但是大气中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超出一定标准就会引发气温上升的问题产生,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高时,人体就会产生各种的不适,例如头晕、耳鸣、血压升高、恶心等症状,当其含量达到大气的百分之十的时候,人体就会失去知觉,窒息而死亡。

  二氧化硫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其对人体的影响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如果人们经常与浓度不是太高的二氧化硫接触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疲惫的症状,而且很容易引发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二氧化硫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气体污染物,因为它经常与大气中存在的其它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继而生成新的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现象。

  大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颗粒物是人体健康的大敌,尤其是直径在0.5~5微米的飘尘可以直接到达肺细胞而沉积,并可能进入血液往全身流动,其危害后果相当严重。

  二、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为了保障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和治理大气的污染,控制好大气环境的质量问题,进而减轻大气的污染程度。大气污染的治理必须根据污染因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

  (1)烟气污染物的处理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做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污染的最佳方案。

  2)区域集中供热。我们家家户户常用的煤气灶和市内常见的密集程度极高的烟窗是造成烟尘问题产生的主要源头。对于此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最有效的就是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区域内统一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热电厂或供热站点,负责整个区域的供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热能的利用程度,有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3)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绿色植被的光合作用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方式,它能够将二氧化碳转换为人体需要的氧气,有效的调节空气的成分,因此,植树造林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并且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能够恢复吸附、阻拦灰尘的作用,使空气得到净化。因而树林有调节空气成分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2)颗粒污染的治理。颗粒性的污染一般是由固体燃料燃烧而产生的烟尘组成的,它主要包含三种不同的类型:粉尘、烟和雾。对于此类污染物其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干法去除颗粒污染物

  因为空气中的颗粒自身有着一定的重力和离心力,我们通过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空气中的此类污染物沉降从而达到从大气中去除的目的,此类去除颗粒污染物的方法就是干法去除法,常见的方式包括重力除尘、惯性除尘和离心除尘等,常用的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

  2)湿法去除颗粒污染物

  将颗粒性的污染物用水或者其它液体使其湿润,然后加以捕集去除的方法就是湿法去除法,常见方式有气体洗涤、泡沫除尘等。常用的设备有喷雾塔、填料塔、泡沫除尘器、文丘里洗涤器等。

  3)过滤法去除颗粒污染物

  有的滤料是具有很多毛细孔的,我们可以将被污染的气体通过此类滤料,这样颗粒性的污染物就在途中被拦截了下来,此种去除污染物的方式就是过滤法。常见的方式有填充层过滤、布袋过滤等。常用的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

  4)静电法去除颗粒污染物

  高压电场具有很强的电场力,我们可以将被污染气体通过高压电场使得颗粒型污染物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被去除,此类方法即为静电法。常用的设备有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

  (3)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1)吸收法

  吸收法是采用适当的液体作为吸收剂,使含有害物质的废气与吸收剂接触,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被吸收剂吸收,使气体得到净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

  2)吸附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1

  关键词 污染;对人体危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7-0093-02

  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概念及来源

  大气污染:指一些危害人体健康及周边环境的物质对大气层所造成的污染。这些物质是气体、固体或液体悬浮物等。

  大气污染物为: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以各种方式排放进入大气层,扰乱并破坏了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对人体和生物,以及生态环境构成危害和不利影响的物质。

  城市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

  1)交通运输: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燃烧石油产品产生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是重要的污染物来源;

  2)工业:工业是城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烟尘、气体。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3)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

  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对人体危害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迄今研究认为对大气污染影响较大的污染物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对人体危害有3条途径:1)通过呼吸吸入污染空气进入人体;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随饮食侵入人体;3)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其中通过呼吸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3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与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以上3种方式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会出现临床症状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

  例如: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1948年美国多诺拉,和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1952年12月5日~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四天内就死亡4 000人。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mL/m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人体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

  4 危害与影响

  4.1烟尘

  空气中的烟尘使气喘患者发作的频率升高,可引起支气管炎等,如果烟尘中附有各种工业粉尘,则可引起相应的尘肺等疾病,可使腹中胎儿出生后畸型的机率上升。

  4.2碳氧化物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致命气体,可随汽车排出的废气放出。在交通密集场所、十字街头和诸如汽车库,隧道等封闭地区,一氧化碳的含量特别高。一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红细胞的输氧能力。人体组织缺氧,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晕、头痛、恶心、乏力,机体一次吸入大剂量的一氧化碳会引起血液中缺氧,造成呼吸受阻、大脑和心肌丧失功能,包括听力、视力和思维的损害。过量吸入一氧化碳会导致昏迷和死亡。

  4.3氧化氮

  主要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由机动车排放或燃烧矿物燃料时排放,它会引起肺部结构发生生理变化,降低呼吸道对感染的抵抗力和血液的输氧能力,还会引起一种叫做肺纤维化的肺病。中毒的特征是对深部呼吸道的作用,对粘膜、神经系统以及造血系统均有损害,吸入高浓度氧化氮时可出现窒息现象。

  4.4硫氧化物

  主要是指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主要由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产生,是一种腐蚀性的有毒气体,能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并且所有硫的氧化物都会刺激眼睛、咽喉及上呼吸道,引起咳嗽和窒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和悬浮粒子可刺激呼吸系统、眼睛,造成不适;高浓度时可引发心脏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4.5氯气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对人体发生中毒作用。当空气中氯的浓度达0.04mg/L~0.06mg/L时,30min~60min即可致严重中毒,如空气中氯的浓度达3mg/L时,则可引起肺内化学性烧伤而迅速死亡。

  4.6铅

  铅是汽油中的防震剂,随着汽车废气排入空气中。人吸入体内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积聚在骨髓和软组织中,影响造血器官、肾脏和神经系统。目前,有人怀疑其可破坏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令儿童智力发展迟缓。

  4.7臭氧

  臭氧是碳氢化合物与二氧化氮发生反应时形成的,它会刺激呼吸道粘膜,从而引起咳嗽、窒息,且影响肺部功能,加重支气管炎和慢性哮喘。

  4.8碳氢化合物

  略超大气污染允许度以上时,可引起慢性中毒症状,高浓度时可引起强烈的急性中毒症状,尤其是多环性芳香化合物可致癌。

  4.9硫化氢

  浓度为100ppm吸入2min~15min可使人嗅觉疲劳,高浓度时可引起全身碍害而死亡。

  4.10氟氯碳化物

  会破坏臭氧层,导致更多紫外线抵达地面,增加患癌的机会。

  5 结论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3种。主要表现是:1)如上所述,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2)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癌等多种疾病。

  由此可见,污染了的空气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因此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仍不断地排入空气中。据有关专家测定,目前世界各地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有毒尘埃达2.5亿t,二氧化硫达1.4亿t,严重的空气污染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从而直接威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应此应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2

  【关键词】汽车尾气;空气污染;对策

  汽车生产和使用数量的增多,给空气污染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有害物体的大量排放成为一种流动的污染源,聚集在繁华街区或者人口密集地区,久久不容易消散,严重影响人们的呼吸质量。因此,深入分析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和对策对于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汽车尾气排放中对空气污染的有害成分

  汽车尾气排放中的有害物体非常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分别是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

  1.1 一氧化碳(CO)

  在汽车行走的过程中,由于输送到燃烧室的氧气不足,导致不能充分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是显而易见的,它本身无色无味无毒,但是当一氧化碳停留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会导致血液和运送氧气的能力均大幅度下降,人会明显的感到头晕、头痛等中毒现象发生。因为,一氧化碳与血液和苏红素的亲和力是氧气的300倍,很难融合,如果人体吸入0.3%的一氧化碳后将会导致人体死亡,在所有汽车尾气对空气和人体的危害中,一氧化碳排在首位。

  1.2 碳氢化合物(HC)

  碳氢化合物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汽油没有充分燃烧或者没有燃烧而从燃烧室内排出的,与阳光紫外线作用,产生臭氧等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喉、眼和鼻粘膜造成刺激。当碳氢化合物在空气中浓度过大的时候,不仅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对动物、植物也会产生危害,严重抑制农作物生长,导致农业减产,在汽车尾气危害排名中列居第二的位置。

  1.3 二氧化碳(CO2)

  汽车尾气除了排放上述的污染气体之外,还会排出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不会直接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但是大量的二氧化碳聚集,可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全球温度升高会引来一系列的流行疾病和高温天气,死亡率会随之上升,还容易引起皮肤癌变,对人体免疫系统也会产生紊乱的作用。

  2 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对策

  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空气是人们生存必须的物质,面对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的现状,每个国家和城市都要行动起来,力所能及的挽救赖以生活的环境。

  2.1 强化管理制度

  在我国2000年对《大气污染控制法》进行了修订,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了环保、交通、渔政部门共同管理机动车的年检,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在用车的抽检路检工作。这种政策的提出确实可以对现有车辆进行一定的控制和规范,但是对于新车的污染排放检测明显存在漏洞,监管制度缺乏,监管力度不严,随着大量新车的出现,空气污染一度造成不可控制的现象。因此,真正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调节空气质量,需要环保、公安、交通、城建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首先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明确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比如: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环保部门作为主体,交通、公安等职能部门积极辅助,协调统一,对汽车的生产、运行、维护、管理等关节统一规划,确保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促进空气环境的改善。

  2.2 控制汽车数量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家庭的必备,公车也成为企事业单位必备的出行工具,而大量汽车的出现,必然导致大量的污染物产生,因此,空气汽车排放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空气汽车数量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途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要求政府职能部门作出工作:首先,空气汽车总量,实施科学规划,其中控制汽车总量不是对汽车生产的数量进行控制,而是对高排放、高污染的汽车进行限制,鼓励人们从低碳环保的角度促进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其次,对超过使用年限的车辆强行报废,因为车辆的老化和陈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会更加严重,强化报废车销毁才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另外,从环保的角度倡导人们低碳出行,提倡做公交出门、地铁出行,利用这种方式减少机动车上道,从而减少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

  2.3 优化汽车工艺

  治理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加强汽车工艺的发展与制造,倡导性能好、噪音低、耗油少、污染轻的汽车制造工艺,尤其是发动机的制造工艺,进行充分的优化,可以很大程度降低排放污染。同时,对于汽车维修部门进行行业管理,保证维修技术和维修部件以低碳环保为主,减少汽车排放尾气中污染物质的产生,对于驾驶学校进行规范,提高驾驶人员的技术操作,事实证明驾驶技术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着直接关系,汽车驾驶中发动机良好的启动、加速、减速等,都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结束语

  总之,面对目前城市建设中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对空气质量的严重破坏,我国有关部门必须采取行动,改善道路环境、减少车辆上路、提高汽车工艺,并积极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汽车尾气的排污点降到最低,以减少污染物对空气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张秦赓,牛鲁燕,周永刚.新形势下对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的思考[J].环境科技,2011(S2).

  [2]李复平.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J].北方环境,2011(11).

  [3]陈瑜,彭康. 我国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东化工,2011(07).

  [4]周晨煜,周雪婷,徐志伟,石晓霞.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分析及应对[J].中国市场,2011(01).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3

  关键词:汽车 尾气 污染 危害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市民身体健康。

  汽车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汽车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硫化物、芳烃和烯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有证据表明,汽车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九月,严重的汽车尾气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再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而且浓度非常高,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痛、恶心、疲乏等症状,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的老人死亡,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四分之一以上干枯而死。继1943年洛杉矶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我国虽然只在少数城市发现过光化学烟雾,但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很多城市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去年深圳机动车共排放碳氢化合物约2.3万吨,一氧化碳17万吨,氮氧化物4.5万吨,而排放总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由于深圳北部受山脉阻隔,遇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目前,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由于汽车总体技术较为先进,汽车尾气控制技术也较为先进,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正向超低污染排放和零排放迈进,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控制技术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但我们正努力与国际接轨。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甲醇或改为电驱动;还可以改进操作条件,如改进气-燃料油的比例,改进内燃机设计,改进燃料油和其他添加剂的性质,如使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一定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有效,更完善的尾气净化技术,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04).

  [2]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05).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4

  1、少用纸巾,保护森林;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每张纸双面打印,双面写;上下班多步行;尽量不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可循环利用的布袋; 使用肥皂洗澡,比沐浴露更环保。

  2、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则叫做低碳生活。

  3、低碳旨在倡导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4、低碳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生活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5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毫不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还随意地毁坏自然资,比如森林砍伐,比如废气排放,导致泥土流失,树木被黄沙替代,破坏性风暴增多,生物种类减少,这些都是人类造成的。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多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都对人体有着较大的危害。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和尘埃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工业废气中的尘埃颗粒还会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并且使臭氧层受到破坏,致使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新研究表明,当年的尼德兰人就是在气候突变中灭绝的。

  气候变暖真的导致灾难吗?人们的疑虑不是没道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和我们有关系?当然,人类只要呼吸便会排放二氧化碳,可是总不能不让我们呼吸吧?这应该是那些轰轰向天空吐出一团团黑烟的化石能源企业的责任吧,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才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可是我们和那些能源企业的距离真的不相干吗?会有谁想过,这些消耗制造大量二氧化碳的企业最终把生产出来的能量输送哪里?谁又是他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脑,手机,热水器,空调,电灯.....哪一样不需要消耗能量?在升入高空的二氧化碳中,你“贡献”了多少?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电脑,电灯,空调,任何电器一旦不用了应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使用节能电灯泡,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的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的过高或过低,这样不但耗能,而且让人不舒适,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或地铁;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节能又能保护视力,3亿台电视机,仅调暗亮度这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我们面临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其实只要举手之牢就能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6

  关键字:大气污染、危害及影响、扩散机理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空气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成人每天呼吸的空气量平均为 14~18kg,生理消耗的水仅 1.5~2kg,吃的食物如按干固体计不超过 0.7kg。人不吃食物可生存几周,不饮水可生活几天,而不呼吸空气只能生存几分钟,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的增多,燃煤过程中排放到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颗粒状的污染物(如尘、煤等)不断增加,其浓度超过所能容许的水平或高于环境标准值得时候,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并且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这也是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规划治理的基本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推算的污染物浓度对某一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即大气环境质量)做出评价,据此进行合理的设计、改进能源结构、制定治理和管理措施、有效限制排放等。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需要正确推算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污染源的位置、高度、排放方式不同,这种扩散过程有很大的差别。影响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有污染源的排放高度(即烟囱的有效度),排放口周围大气的平均风速、湍流强度、温度的垂直梯度、混合层高度等气象条件。

  2、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影响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动物、植物等造成危害,对金属、古建筑物、衣物及其它材料造成腐蚀和损坏,并影响气候。城市中主要有害物质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粉尘等。

  2.1对人体的危害

  (1)二氧化硫和烟尘

  短期接触 当二氧化硫和烟尘24小时平均浓度各为250?g/m3时,呼吸道患者的病情就会恶化。当二氧化硫和烟尘24小时平均浓度都达到 500?g/m3时,老年人或肺病患者死亡率就可能增加。

  长期接触 当二氧化硫和烟尘的年平均浓度各自达到100?g/m3时,对人体健康就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如呼吸道病症状加剧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上升。

  (2)氮氧化物和氧化剂

  大气中存在的氮氧化物主要为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与血色素(Hb)的亲和力很强,约为一氧化碳的数百倍甚至一千倍。一氧化氮一经与血液中的血色素结合,就使血液不能再结合氧,从而不能将氧气输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这样,就会出现麻痹和痉挛的症状。二氧化氮不宜溶于水,易侵入肺泡,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吸引毛细血管内的水分相间和肺泡内移动使侵漫于水中,从而产生水肿。二氧化氮不仅对肺组织有强烈的影响,而且对心脏、肝脏、肾脏、造血组织等都影响,并且同支气管哮喘病的发作也有密切的关系。氮氧化物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是产生光化学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一氧化碳

  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达到 10ppm 时,有些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判断力可能受到损害。长期接触 30ppm 的一氧化碳的冠心病或肺气肿患者,可以发现心脏脉管有变化。长时间与 200ppm 的一氧化碳接触,就会引起头痛。长时间与 600ppm 的一氧化碳接触可能会失去知觉,浓度再高时将导致死亡。

  2.2对植物的危害与影响

  (1)二氧化硫和尘

  二氧化硫对植物危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硫的浓度和接触时间,但同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也有关系。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温度高、湿度大,对植物危害也会严重些。主要有落叶和死亡等。

  尘对植物的危害有尘落在叶片上影响其光合作用,同时,可食用的叶片上如沾上大量的尘,将影响甚至失去其食用的可能性。

  (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在浓度比较高时才会对植物发生影响和危害。主要是降低光合作用和落叶等。

  (3)氧化剂

  氧化剂中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都能使植物受害,一般以臭氧作为氧化剂的代表物质。

  2.3对材料及气候的影响

  (1)硫氧化物和尘(颗粒物)

  硫氧化物对材料的影响很普遍,用作建筑材料的石灰石与硫酸作用可变成易溶解的硫酸盐。硫氧化物的存在,可使油漆的干燥时间减慢,金属受到腐蚀。 大气中的颗粒物对环境最主要的影响是降低能见度、减少阳光辐射和增加雾天。

  (2)氮氧化物和氧化剂

  由于大气中存在着氮氧化物和氧化剂,使某些纺织品退色,强度降低。臭氧对纺织品和合成橡胶能引起比较严重的损害。

  3、气体扩散机理分析

  实际生活中的扩散模式主要有:

  (1)连续点源的扩散:一般指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烟囱、放散管、通风口或管道火点等。排放口安置在地面的称为地面点源,处于高空位置的称为高架点源,以及秸秆焚烧的烟雾扩散;

  (2)连续线源的扩散:当污染物沿一水平方向连续排放时,可将其视为一线源,如汽车行驶在平坦开阔的公路上;

  (3)连续面源的扩散:当众多的污染源在一地区内排放时,如城市中家庭炉灶的排放,可将它们作为面源来处理。

  3.1气象条件

  气象要素是指用于描述大气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都能从气象观测站直接获得,并随着时间经常变化,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不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风和大气不规则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特征,而气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

  风向与气体的关系体现在风对气体的水平输送,气体污染物主要沿风向扩散。风速的影响表现为,当风速增加时,风的输送作用增大,大气的湍流越强,对污染物的稀释就越明显。在无风条件下,气体污染物以污染源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随着风速的增加,污染主要沿下风向分布,当风速为 1-5m/s 时,气体污染物扩散形成的危险区域较大。随着风速的继续加大,空气的稀释速度也不断增加,有害气体形成的危险区域反而会减小。

  图1是在气象条件的影响下,气体扩散的模拟示意。

  图1 风场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其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扩散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和统计理论。针对不同的原理和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扩散数学模型。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

  3.2建筑物下洗及复杂地形

  首先介绍建筑物下洗及复杂地形的概念。

  (1)建筑物下洗

  下洗现象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的现象,是指过山气流在山的迎风面流线密集,过山后流线稀疏,产生流线下滑的作用。建筑物下洗现象是指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导致排气筒排出的污染物迅速扩散至地面,出现高浓度的情况。该词首次被提出是在2008年版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是2008年12月31日由国家环保部批准的,于2009年4月1日正式实施。

  在环境评价或应急分析中,如在建筑物下洗影响范围内存在重要环境敏感点或主要污染源,应考虑计算建筑物下洗效应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其作用不可忽视。图2为建筑物下洗效应示意图。

  图2 建筑物下洗效应

  (2)复杂地形

  当地形高度超过了火点点的高度,称之为复杂地形。相应的,平坦地形是指地形高度没有超过火点点高度,地形高度为零;简单抬升地形指地形高度超过了火点点基部高程,但是低于火点点高度。

  地面的地形、地物对气体污染物的扩散有较大的影响,它们既会改变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又会改变扩散方向;地面低洼处气体污染物易于滞留,建筑物、树木等会加大地表大气的湍流程度,从而增加空气的稀释作用;而开阔平坦的地形、湖泊等则正好相反;高层建筑则有阻挡作用,气云多会从风速较大的两侧迅速通过。地面污染源的高度和污染物喷射的方向也会影响到扩散至地面的气体浓度。例如当污染源源位置较高时,气体污染物扩散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较大,在相同的污染源强度和气象条件下,扩散至地面同等距离处的气体浓度会降低。

  图3是在复杂地形及建筑物下洗影响下气体扩散的模拟示意图。

  图3 复杂地形及建筑物下洗的影响

  3.3其他因素

  除了气象地形这两项主要影响因素,若要更加准确地描述浓度扩散规律,则还需要考虑物理沉降机理(干、湿沉降)、化学转化、空气湍流等影响。如物理沉降机理中,干沉降可由压力和相对湿度来描述;湿沉降可由云底高度、降水等参数来描述。

  4、总结

  城市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由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因素很多,难以控制,尤其实在多山、地形复杂的地区,所以一定要从污染源遏制。要做到工业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让人们意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吴忠标,李伟,王莉红.城市大气环境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城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手册[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3] 羌宁.城市空气质量管理与控制[M].科学出版社.

  [3] 孙莉,赵颖,曹飞,等.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与比较.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37-42.

  [4] 艾唐伟,徐小贤,王洪.Matlab 在危险气体扩散模拟分析中的应用.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4-26.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7

  【关键词】二氧化碳 贡献 危害 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201-01

  任何物体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二氧化碳也不例外,我们要学会既要看到它对人类的贡献,又要看到它对人类的危害。

  一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利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灭火

  一般条件下,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具有较高的密度,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气化,将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可使物体跟空气隔绝。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地汽化成气体,从而将周围的一部分热量吸收,起到冷却作用,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

  2.工业原料

  在化学工业上,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大量用于生产纯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尿素[CO(NH2)2]、碳酸氢铵(NH4HCO3)等。在轻工业上,生产碳酸饮料、啤酒、汽水等都需要二氧化碳。

  3.储藏食品

  在现代化仓库里常充入二氧化碳,防止粮食虫蛀和蔬菜腐烂,延长保存期。较低的温度和低氧、高二氧化碳能抑制果实内乙烯的合成和削弱乙烯对果实成熟的促进作用,从而减轻或避免某些生理病害的发生。另外,环境中一定浓度的低氧、高二氧化碳具有抑制真菌病害的滋生和扩展的作用。二氧化碳不会造成谷物中药物残留和大气污染。用二氧化碳通入大米仓库24小时,能使99%的虫子死亡。

  4.光合作用

  所有绿色植物都进行光合作用,而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原料。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在农业上,温室里直接施用二氧化碳做肥料,利用植物根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增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在自然界,二氧化碳保证了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海洋中浮游生物呼吸的需要。

  5.制冷

  固态的二氧化碳,即“干冰”,主要用作制冷剂,用飞机在高空喷撒“干冰”,可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用于人工降雨;在实验室里,“干冰”与乙醚等易挥发液体混合,可以提供-77℃左右的低温浴。“干冰”还可做食品速冻保鲜剂。

  6.石油、煤层采矿业

  作为油田注入剂,可有效地驱油和提高石油的采油率。向油井下注射1吨二氧化碳液体,可增产原油3~5吨。注入地下难以开采的煤层,获得化工所需的合成气体和其他物质。

  二 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弊

  当然二氧化碳在为我们做贡献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迄今为止,二氧化碳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对环境的危害

  二氧化碳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增加,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对海洋的危害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整体海洋酸性增大,尤其是越接近海洋表面的海水酸性越大,而且海洋表面酸性更强的海水中所含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也相应减少。海水的这些变化影响了很多生物物种,扰乱了海洋食物链,并以目前人们还未知且不能理解的方式改变着生态界的组成。另外一个后果是:海水吸收的二氧化碳气体大大减少了海水中碳酸钙的含量。在海水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偏高、pH值偏低、碳酸钙含量稀少的环境中,海洋中许多生物要生成骨骼和甲壳就变得困难,这种情况对珊瑚尤其严重,对珊瑚生长有很大的影响――珊瑚会渐渐变白,并有可能最终死亡。

  3.对人体的危害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8

  关键词:雾霾;森林;生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气候变化日趋显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威胁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年来雾霾天气不断增加、面积急剧扩大,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了较大影响,“雾霾”二字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敏感词汇。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是人们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主体,被称为“地球之肺”,其对全球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其本身具有的多种生态功能能够缓解雾霾的危害,减轻大气污染。

  1 雾霾成因及危害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产物,它是一种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表现,雾霾中包含大量的灰尘、硫化物、硝化物、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是 PM2.5,它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形成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的原因。汽车尾气和道路扬尘以及工厂的排污物等污染物在空气中形成大量悬浮的微粒,在气象条件下,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与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从而导致雾霾现象发生。

  由于雾霾富含大量的有害物质,人们通过呼吸吸入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不良的影响,可能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

  2 森林对雾霾防治的作用

  2.1 森林具有吸尘杀菌的功能

  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气良性循环系统的主要核心。首先,森林通过其繁茂的枝叶能够降低风速,可以使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沉降下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相应地减少;其次,树木通过枝叶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够吸附空气的微小浮尘物质。研究发现,常绿树种年滞尘量较大,而落叶树种年滞尘量相对较小,1hm2森林平均每年可以滞尘21t,森林树木还能产生一些萜烯、有机酸等杀菌素,能够杀死以森林为中心半径2km范围内空气中的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

  2.2 森林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排放越来越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害气体多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氯化氢、二氧化硫等物质,树木叶片可以通过气孔有效吸收这些气态无机污染物,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随着树木的生长,有害物质不断地被吸收、固定。因此,森林对净化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十分有益。

  2.3 森林具有碳汇的功能

  当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当其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森林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和固碳机,它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新鲜氧气,形成碳汇。正因为有这种特殊功能,森林成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据统计,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固定900kg二氧化碳,释放600kg氧气。

  2.4 森林具有产生负氧离子的功能

  有人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能够使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据研究表明:当太阳光照射到森林植物枝叶上时会发生光电效应,树木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等能使空气中发生电离,使林区的负氧离子浓度不断增加。负氧离子能够对空气消毒和净化有一定的作用,负氧离子具有较高的活性,有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能够与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结合,并聚成球落到地面,从而起到杀菌和消除异味的作用。

  3 结语

  森林具有的特殊生态功能在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防治雾霾危害有一定的作用,对雾霾的克制、治理行之有效,植树造林是防治雾霾天气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只有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增林扩绿步伐,科学造林与科学营林,才能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为治理雾霾作出应有的贡献。森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雾霾的危害,但是治理雾霾的关键点还是在减少化石能源燃料的使用,减少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生态环境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英,张伟.浅谈公园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城市建

  筑,2013(18)

  2 王守强.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护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10)

  3 张洪生.吸尘杀菌消音器―森林[J].新农业,1993(938)

  4 姜东涛.城市森林与绿地面积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1)

  5 徐昭晖.安徽省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负氧离子资源研究[D].合肥:安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9

  关于空气污染调查报告一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作了调查.

  在街街道随机抽取20人作为调查对象:

  一、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人,占45%.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是啊.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5%.回答会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人,占40%.

  地球上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记:人们将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

  【我们身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

  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结论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关于空气污染调查报告二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作了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月**日中午。

  地点:家庭网络。

  调查对象:大气恶化情况。

  调查结果: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在干静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污染的来源很多,如:日益增多的汽车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北京的冬日由于燃煤取暖造成大气污染;化工厂往往会散发出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危害严重;灰色烟尘主要来自水泥厂、石灰生产厂;黑色烟尘里含有大量焦油、碳黑,主要来自燃煤、燃石油工业;采矿爆破是大气中粉尘的一个人为来源。中国的北京和美国芝加哥市的城市污染状况都很严重。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从而引发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1985至1998年臭氧层破坏面积扩大了十倍,南极的臭氧层出现空洞。1998年10月前后,臭氧层破坏面积首次超过了2700平方公里,其面积大于北美、加拿大和美国的面积总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臭氧层破坏不仅仅是极地问题,并开始向中美地区发展。据报告,由于臭氧层破坏而导致了地面紫外线照射加强。

  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附:大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比如,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的煤烟雾事件死亡4000人。人们把

  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据分析,这是因为那几天伦敦无风有雾,工厂烟囱和居民取暖排出的废气烟尘弥漫在伦敦市区经久不散,烟尘最高浓度达4.46毫克/米3,二氧化硫的日平均浓度竟达到3.83毫升/米3。二氧化硫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生成硫酸液沫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雾滴上,随呼吸进入器官,使人发病或加速慢性病患者的死亡。这也就是所谓的光化学污染。

  由上例可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①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取暖设备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使空气变得非常浑浊,遮挡了阳光,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据观测统计,在大工业城市烟雾不散的日子里,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量比没有烟雾的日子减少近40%。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天天如此,就会导致人和动植物因缺乏阳光而生长发育不好。

  ②增加大气降水量:从大工业城市排出来的微粒,其中有很多具有水气凝结核的作用。因此,当大气中有其他一些降水条件与之配合的时候,就会出现降水天气。在大工业城市的下风地区,降水量更多。

  ③下酸雨:有时候,从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这种酸雨是大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经过氧化形成硫酸,随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④增高大气温度:在大工业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废热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比四周郊区要高一些。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称做热岛效应。

  ⑤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

  二、大气污染的防治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篇10

  【关键词】汽车;空气污染;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U46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03-01

  目前,我国大城市机动车污染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汽车造成的污染有交通扬尘、尾气排放,尾气中细小的颗粒物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损坏肺部;当颗粒有毒时,可能导致癌症,刺激皮肤和眼睛,造成皮炎、眼结膜炎。可见,汽车排放的有害废气,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及时研究造成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汽车排气污染

  1.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来源。汽油车排放物中,氮气约占71%、二氧化碳14%、水和水蒸气13%,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占1%~2%。其污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从排气管直接排出的废气,主要的有害物质是CO、HC、NOX;二是曲轴箱窜气,即从活塞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中漏出,再经过曲轴箱通气孔排出的可燃混合气体,其主要有害物质是HC;三是燃油箱盖、燃油箱通气孔、油管等连接部位蒸发出的汽油蒸汽,其主要成分是HC。另外,汽车排放出大量的CO,产生温室效应。

  2.汽车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危害。汽油车排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等。一氧化碳(CO)是汽油机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吸入人体后,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阻止氧的输送,使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时造成死亡;碳氢化合物(Hc)是发动机排气中的未然尽的燃料分解的气体,以及供油系中燃料的蒸发和滴漏。碳氢化合物(Hc)只有在高浓度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它是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组成成分。光化学烟雾是排气中的HC和NOX排入大气后在紫外线照射下进行光化学反应产生的黄色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明显的刺激性,能刺激眼结膜,引起流泪并导致红眼病,另外还具有损害植物、降低大气能见度、损坏橡胶制品等危害;氮氧化合物(NOX)是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有臭味的废气,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

  汽车排出CO,是没有毒的,但是它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对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CO,已经被列为重点排放控制的对象。

  二、汽车上采用的新技术

  1.缸内汽油直接喷射技术。缸内汽油直接喷射实现分层燃烧,不但可大幅降低CO、HC及NOx排放,而且还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因此,三菱公司将其汽油直接喷射发动机定为全球环保发动机。

  2.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气门的开闭时间随发动机转速与负荷而连续变化,可达到省油、怠速稳定、提高转矩、增大动力输出及减少排气污染的目的。

  3.电脑控制的点火技术。电脑控制的点火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并使排气中的CO、HC含量大为降低。

  三、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为了彻底解决排放向低排放、超低排放发展的问题,目前现代汽车主要采取了以下控制技术:

  1.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EVAP)。在汽车排出的HC中来自汽油蒸发的约占20%以上。在外界温度升高时,燃油箱的汽油会加速蒸发,从燃油箱盖和油箱通气孔排入大气。为此,有些发动机采用吸附法将汽油蒸汽吸附。待到发动机工作时,再将吸附的汽油蒸汽在负压条件下解附,送入发动机燃烧室燃烧,这样防止了汽油直接排放到大气污染环境。基本的工作过程是:从燃油箱来的汽油蒸气先通过活性炭滤毒器(又称活性炭罐)吸附收集起来,当发动机工作时,再从活性炭器中进入进气歧管到燃烧室燃烧。

  常用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带双金属真空转换阀的EVAP系统,当发动机停车、怠速或低速时,从燃油箱来的HC在活性炭滤毒器被吸附,当发动机在中速和高速时,又从活性炭滤毒器带到进气歧管。另一种是带双金属真空转换阀的EVAP系统,它的工作与冷却液温度有关,水温低于35℃,HC在活性炭滤毒器被吸附;水温高于65℃,又从活性炭滤毒器带到进气歧管。

  2.废气再循环系统(EGR)。发动机燃烧反应生成的NOX的量,完全是由于参加燃烧的空气中的N0和氧反应的结果。废气中NOX的含量与燃烧反应的温度、时间和过量空气系数有关,而且主要是由反应温度决定。降低燃烧反应的温度,废气中的NOX含量呈指数关系下降。

  实验证明:当温度下降到1700℃以下时,发动机排出的NOX含量几乎为零;而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短,NOX含量也少。

  废气再循环系统(EGR)的基本原理是:将5%~20%的废气再引入进气歧管,与新鲜混合气一起进入燃烧室,使最高燃烧温度下降,从而减少NOX的生成量。因此EGR阀相当于在进、排气管之间安装了一个阀门,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关闭或者引进不同量的废气。显然,废气的引进会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起动、怠速稳定性。

  废气再循环和废气不再循环完全受发动机ECU的控制,只要出现下列信号,ECU就会发出切断EGR的命令,废气不再循环: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低于55℃;减速过程(节气门全关);怠速或小负荷工况(进气量很小);发动机转速超过4000rpm(高速大负荷);发动机空挡运转。

  3.三元催化系统(TWC)。发动机排出废气含有的CO、HC、NOX有害物质,可以利用三元催化器的作用将上述三种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无害的物质排放出去,极大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三元催化器是一块整体的孔氧化铝骨架,上面浸渍有铂、钯、铑等贵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表面包覆不锈钢作为保护套。

  废气通过催化剂时,再催化剂表面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CO+NOX+HCCO2+N2+H2O最终排到大气都是无毒害的气体。

  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在α=1的很窄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内。如果α>1,则CO氧化反应的氧气由废气供给,从而不能还原NOX。因此只能在ECU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和在氧传感器提供废气中氧含量的信息,才能保证α=1的范围。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在过量HC和CO存在时,会使三元催化剂过热而损坏。因此装有三元催化器的汽车,怠速的运动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同时铅也会使催化剂中毒而失效,故不能使用含铅的汽油。

  四、制理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

  1.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为确保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2.开展无车日活动。据测算,如开展“无车日”活动一天,仅民用汽车可节约燃油3300万升,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数百人的生命和身体会幸免于交通事故伤害。

  3.加大环保监测力度。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实现检测与维修分家,进行道路抽检,教育驾驶员及时做好汽车维护工作,另外加速不符合排放要求的汽车淘汰工作。  二氧化碳范文篇1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1、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2、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一:

  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完整,体现在板书上。

  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课堂反馈:

  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解释。

  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收获。

  布置作业:

  1、研究性学习: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书P120第3、4、6、7题

  二氧化碳范文篇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经验分析,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学生活动:

  列出很多反应

  除大家列出的反应外,还有许多反应可以得到CO2。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如煅烧石灰石在实验室中很难实现。碳燃烧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等等。

  提问:以上反应中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和实验排除反应1、2、3、4、6、7、8。明确反应5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

  [板书]:

  实验药品:

  1.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基础上,改进实验装置。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二氧化碳范文篇3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讨论与交流]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活动与探究]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交流与展示]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与归纳]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联想与反思]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班组组长组内成员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说明。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空气密度为1.293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二氧化碳范文篇4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二氧化碳范文篇5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原理;合成纤维;天然纤维

  1前言

  超临界染色(supercriticalfluiddyeing,简称sfd),也叫无水染色(waterlessdyeing),于1989年由德国西北纤维研究中心的科学家schollmeyer等发明,从这时起,各国科学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无水染色新技术。

  无水染色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对传统印染业的革命,传统织物染色需大量用水和化学助染剂,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无水染色具有工艺简单、流程短,不用助剂、染色后不用清洗、染料利用率高,并从源头上杜绝废水的生成等优点。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工艺的发展将给传统印染工业带来质的飞跃,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这一革新的技术都是很有意义的。

  2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常规条件下物质一般有三态,即气、液、固三态。这三种状态在常压条件下可相互转变,其转变可用相图加以说明(图1)

  图1纯净物质的相图

  当某一种物质被压缩到其临界压力和加热到临界温度之上时,其气相和液相就成为超临界。临界点有温度和压力两个坐标,即分别为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强(pc)。在临界点之上物质将成为超临界流体,其性质位于典型气体和液体之间,并兼具两者的优点。

  能形成超临界流体的化合物有多种,但考虑到达到超临界状态的难易,使用时的安全性、化合物的稳定性以及是否容易获得等因素,最常用的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不燃、不爆、无毒、无腐蚀性又容易获得的非极性气体,当超过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31.1℃)和临界压力(7.39mpa)时,即超过临界点后,二氧化碳转变到超临界流体状态。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物体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比气体大得多,甚至超过液体,它的密度是气体的数百倍,接近于液体,但其粘度又同气体相等,它的扩散系数是气体的1左右,但又比液体大数百倍。超临界流体对溶质的溶解度取决于其密度,密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当改变其压力和温度时,密度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溶解度发生变化。超临界流体染色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些特性发展起来的染色技术。

  3超临界co2的染色原理

  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只能溶解非极性或极性低的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染料首先溶解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溶解的染料随染液的流动逐渐靠近纤维界面→染料进入动力边界层(难以流动)靠近纤维界面到一定距离后,主要靠自身的扩散接近纤维→染料迅速被纤维表面吸附(它们之间的分子作用力足够大)→染料将向纤维内部扩散转移(纤维内外产生用量差或者内外染料化学位差)。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的工艺过程很简单。染色通常是在15—35mpa的高压下进行,染色温度根据织物(或纤维)的品种进行调节,要大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一般掌握在80—160℃,也可再高些。染色时间一般为10-120min。

  图2超临界co2染色过程示意图

  超临界织物的染色过程为(图2):将卷绕被染物的经轴放在高压染色釜中,把染料放入染料釜中,关闭压力容器,二氧化碳被泵压缩到超临界状态,并经过加热器加热到规定温度。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溶解染料釜中的染料,并被送到染色釜中,染色流体通过循环泵循环,从而染料被纤维吸附(染色)。染色结束后,染液通过分离器被减压。这时,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其中的染料溶解性降低而沉淀,从而分离二氧化碳和染料。不含染料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储藏。另一方面,停止染色槽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开启高压染色釜,取出染色物。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染色时不用水,无废水污染;(2)染色物没有烘干这一工序,即可缩短工艺流程,又节约能源;(3)上染速度快,匀染和透染性好,染色重现性也很好;(4)染料和二氧化碳易于回收利用;(5)不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助剂,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染料的利用率,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污染;(6)适用的纤维品种较广,一些难染的合成纤维也可染色。

  4超临界co2染色研究进展

  4.1涤纶纤维

  关于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的报道已经很多,涤纶属疏水性纤维,纤维结构较紧密,结晶度高。当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染色介质时,虽然二氧化碳分子和涤纶分子间不会形成氢键,但是由于它分子小,分子间不会形成水中的“冰山结构”或簇状体,容易进人纤维结构致密的区域,对纤维有很强的增塑作用,可以降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增加纤维分子链的活动性和自由扩散体积,所以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便可染色。而且,有关超临

  界二氧化碳对涤纶形态和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纤维性能(拉伸性能、双折射率及纤维形态的改变)没有不利的影响。

  e.schollmeyer研究小组最先利用汽巴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染料对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验。他们研究发现涤纶纤维吸收的各种染料的量不仅受染色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虽然染色设备不影响吸收的染料的比率,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却确实对它发生影响,从而产生色差。染色温度对吸收的染料量影响最大。温度愈高,吸收的染料愈多。在某些情况下,130℃条件下染色的纤维吸收的染料量比70℃下染色的纤维吸收的染料量要多40—50倍。

  研究人员应用混合染料染涤纶时,发现每一种变化都会引起的亮度、饱和度和色相的变化。用三种染料拼色进行染色所固着的染料总量少于用两种或一种染料所固着的染料总量,表明几种染料争相进入纤维的受染位置。应用三种染料,在温度不变条件下增加压力,引起吸附染料量比例增加的变化是,红色染料较多,蓝色、黄色染料则较少。认为可能是蓝色染料和黄色染料分子量小于红色染料,较易泳移,以致染座让给红色染料。样品在低温下变化压力进行染色,色变更加明显。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4.2其他合成纤维

  锦纶纤维可以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实现无水染色,并能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和涤纶纤维染色相同,在一定的压力(或温度)条件下,锦纶上的染料上染量随着温度(或压力)的升高而增加。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染色,锦纶织物的耐磨擦牢度不低于水介质工艺的染色牢度。

  涤纶超细纤维(pet)织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可获出色的匀染性和比水质工艺更好的耐磨擦牢度。纤维素二醋酸酯(ct)、纤维素三醋酸酯(ca)的染色性都比常法染色好。除此之外,凯夫拉尔(kevler)纤维、诺梅克斯(nomex)纤维可在200℃条件下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聚丙烯纤维也可用某种分散染料染色,达到实用的染色浓度。斯潘德克斯纤维dolastan的染色也没有问题。

  4.3天然纤维

  目前,通常有以下几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天然纤维的方法:

  (1)溶胀剂和交联剂浸渍处理。这种方法早期是采用8—20(owf)的高分子聚醚衍生物、聚乙烯氧化物和聚乙烯或聚丙烯乙二醇浸渍纤维。染色过程中,分散染料溶解在助剂中,通过助剂层向棉纤维空隙扩散。该工艺的主要不足是助剂的浸渍和去除必须要采用两步烘干工序。

  (2)纤维改性。用疏水性基团对纤维表面进行永久改性,这些基团可与分散染料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根据已发表专利的实验结果,烷基氨改性棉及棉/pet混纺织物不仅有较高的得色量,而且综合牢度性能很好。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队改性天然纤维进行染色的技术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3)用活性分散染料对未改性天然纤维染色。用可与纤维发生反应并形成化学键的功能基团对二氧化碳可溶分散染料进行改性。表1列出的是目前已确定的活性基在纤维素及蛋白质纤维上的固着率及纤维的色牢度性能。

  表1反应基对天然纤维超临界co染后得色量及色牢度(级)的影响

  5结束语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方法已经取得了实验室的初步成功,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超临界染色技术最大的缺点是设备高投资和高压的安全性,100l的染色设备大约需要18xxxx—20xxxx元;高温和超高压条件下,设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2)设备的清洁问题。由于染色在一个循环体系中进行,染色过程中染料将残存于设备的管道中,这对换色带来极大的不便。

  (3)匀染性问题。目前大部分设备不用搅拌装置,在染色过程中易产生染色不均匀,增加流体的流速会增加对设备的要求和成本。

  (4)二氧化碳的非极性限制了超临界流体的多方面应用,为了配合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工艺需要研究各种专用纤维和染料。

  (5)染色操作控制过程复杂,对生产人员的要求很高。

  参考文献:

  [1]刘秋阳,尹恩华.超临界染色技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23):11-12.

  [2]刘景旺,顾炳鸿.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j].化学教学.2001,(6):21-22.

  [3]s.k.liao等著.马正升译,董红霞校.超临界二氧化碳为介质用分散-活性染料对尼龙66染色[j].国外纺织技术.2001,(8):25-29.

  [4]侯爱芹,戴瑾瑾.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中上染涤纶的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5):17~19.

  [5]张莉莉,阎克路.纺织品超临界co染色[j].上海纺织科技.2002,(2):33-36.

  [6]徐谷仓.用高科技来创造染整行业新的辉煌[j].纺织导报.2006,(2):71-75.

  [7]开吴珍.“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进展及其原理[j].纺织信息周刊.2005,(15):15.

  [8]邢声远.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j].北京纺织.第26卷第5期.2005,(10):62-63.

  [9]陆同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技术[j].江苏丝绸.2004,(6):11-13.

  [10]何中琴译,王雪良校.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无水染色[j].印染译丛.2001,(6):72-79.

  [11]林春绵,宋赛赛,周红艺,蔚立玉.锦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染色研究[j].印染.2006,(7):1-3.

  [12]e.bach等著.刘玉莉(译).超临界流体染色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国外纺织技术.2004,(3):15-27.

  [13]bartle,kdandlewis.cottonfibresdyeingofwithdispersedyesin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j].dyespigments,1998,36(20):103~110.

  [14]袁爱琳,林鹤鸣,余志成.真丝织物的tct改性及其在超临界co中的染色[j].丝绸.2005,(7):32-34.

  二氧化碳范文篇6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2g白糖和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二氧化碳范文篇7

  关键词:二氧化碳浓度地下超市商场温湿度

  0前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建筑的兴旺,随着地面建筑用地的日益紧张,人们开始在地下寻找发展空间。与地面环境相比,地下空间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空气流通差、阳光和自然光缺乏、封闭和潮湿等等。现代化的商场、超市等建筑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商场柜台平面布置灵活,照明设施纷繁复杂。由于商业建筑自然通风面积不足的特点,全年都要求机械通风。商场、超市中人员相对集中,呼出的CO2不易从商场、超市内经由自然气流排出。据统计,CO2浓度超过700×10-6会使少数比较敏感的人感到有不良气味并有不舒适的感觉;CO2浓度超过1000×10-6会使人有不舒适的感觉,并易引起人员产生嗜睡[4]。目前,国内尚无商业建筑CO2浓度的卫生标准规定。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在商场条件下,常以低于1000×10-6为室内CO2的允许浓度。本文对长沙市内几家商场和超市的热湿环境及空气中CO2浓度对人体感觉的影响进行了实测分析。

  1测试方法

  我们对两栋集超市与商场于一体的建筑热湿环境和CO2浓度进行了测量,并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建筑A定下一楼为超市,一至七楼为综合性购物商场;建筑B地下层为超市,地面仅一层为以服饰为主的商场。因顾客反应在超市B中感觉较闷,因此对超市B进行了详细测试,从早上8:30到中午客流量最大的14:30分,其余地方测试一次,选择客流量最大的12:00到14:30进行。根据商场面积大小,每个地方选择8到10个测量点,测量数据见表1,数据为各点平均值,问卷调查对象也均布在商场各处,问卷对象包括18至45岁的顾客和工作人员。

  表1主要测试数据地点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二氧化浓度

  (ppm)环境辐射温

  ℃焓值

  (kj/kg)气闷感

  (%)不满意率

  (%)风速

  (m/s)

  超市B夏季26.545.81252.526.4051.6777.60%36.80.15

  超市B冬季18.64093118.5831.549.80%36.30.1

  超市A冬季21.642120022.1038.8572%30.10.15

  商场A冬季20.44080020.93546.70%30.10.1

  商场B冬季18.6349001930.1458%34.50.1

  2影响人体热舒适度和气闷感的因素

  在问卷调查表中,参照Fanger热感觉的七个等级将热感觉分为7个等级:热、比较热、有点热、适中、有点冷、比较冷、冷;选择有点热、适中、有点冷视为舒适,选择其他四项的视为不舒适;将不舒适者数量与总人数之比计为不满意率。气闷感觉则分为三级:闷、比较闷、无感觉,将选择闷、比较闷人数与总人数之比视为气闷感百分数。LeiFang与Fanger曾提出人对环境的满意度会随着温度和湿度(实验时温度范围18-28℃,RH30%-70%)的上升而降低,随着空气焓值(试验时焓值的范围20-70kj/kg)的增加而线形下降[2]。但是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满意率均为33%左右,这是由于商场这一特定环境所造成的,商场或超市中空气流通差,阳光和自然光缺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工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消极反应,如不舒适、烦闷等。这就是无论热湿环境如何变化也不能达到10%不满意率的原因。因我们测试的时间选择在7月或11月底进行,相对室外环境来说商场超市内的空调环境是舒适的,因此气闷感较高时,不满意率并没有上升,这也说明温湿度对热舒适产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图2中可以看出气闷感随着CO2浓度的增加的增加,当CO2浓度超过1200ppm是气闷感百分数达到了70%以上,而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相对湿度和焓值对气闷感百分率没有明显的影响。所测环境中相对湿度均为40%,是十分合适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地下超市的CO2浓度明显高于,位于地面以上的商场。位于同一大楼内的超市A和商场ACO2浓度分别为1200ppm和800ppm。超市B夏季客流高峰期CO2浓度也到达1252ppm。

  3CO2浓度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5和图6分别表示了在测试时间内超市B内冬季的某个周六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超市开门一小时后温度达到

  18℃,此后一直在18.5℃左右波动,温度比较稳定。而二氧化碳浓度刚开门时仅为450ppm,到10:30时为869ppm,此后两小时内比较稳定,12:30时为907ppm,而随着客流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又开始上升到测试结束14:30时已经达到1253ppm,这显然说明商场的新风量不足。

  4CO2浓度浓度过高的原因

  ASHARE-1982给出最小新风量为8.6m3h·人,推荐新风量为12.8m3h·人。参考这一标准,我国商场新风量的取值标准为8.5~12m3h·人。由于新风量的取值与人均占有空间或面积有关。ASHARE62-81标准对商场新风量取值8.6m3h·人时,100m2建筑面积测试人数为20~30人,而我国大型商场在峰值客流量时每100m2面积人数高达200人。根据Yaglon的试验,当人均占有空间为14.0m3人时,必须新风量为8.5m3h·人;当人均占有空间为2.8m3人时,必须换气量则增至39.0m3人。我国大中型商场人均占有空间的体积在客流量高峰期尚不足2m3人,在设计客流量下人均占有空间也不足4m3人。因此,我国大中型商场人均新风量取值不宜偏低,至少应取标准规定的上限即12m3h·人[2]。

  超市B营业面积6000m2左右,根据在测量时统计的客流量在,从8:30分开始11:00进入6192人,各出口出来人数为3499人,即11:00超市B内,约有2700人,100m2建筑面积测试人数为45人[1]。若选择标准规定的上限12m3h·人,则新风量应取32400m3/h;而该超市总设计风量20000m3/h,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商场内CO2浓度才会一直上升(图5所示)。

  5结论

  通过对长沙市内商场、超市热湿环境及CO2浓度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各商场、超市的热湿环境是合理,地上商场的CO2浓度也在标准范围之内,但是地下超市的CO2浓度却超过了标准所规定的1000ppm,以致超市内70%人员感觉到空气不新鲜,较闷。地下空间本来就是一个特殊场所,影响人们心理更为复杂。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超市客流量,按照标准选取合理的新风量;空调系统尽量考虑有使用全新风的可能,以在过渡季节达到既节能有满足空气质量要求的效果;在运行时,应根据客流量大小合理调节新风量。

  参考文献

  [1]Chang-zhiYang,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indoorenvironmentandHVACsystemofthemarketplaceinwinter.Energy&Environment.345-350

  [2]LeiFang,Temperatureandhumidity:Importantfactorsforperceptionofairqualityandforventilationrequirement.ASHRAETrans.106(2)(2000)503-510

  二氧化碳范文篇8

  关键词:煤化工工艺;排放;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在我国经济中煤炭资源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其所发挥的作用较为突出。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出许多化工用品,同样在社会的各方面意义重大。然而,伴随煤炭用量的不断增加,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污染问题。大量的焚烧降低了其使用率,并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比较严重,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煤化工业的进程。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形势下,我国需要积极引入各种新技术,以尽可能地降低CO2排放量。

  1煤化工中CO2的来源

  通过分析得知,煤化工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可以形成CO2。1.1煤制甲醇工艺流程。煤制甲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和合成甲醇等,煤气化排放出最多的CO2。煤、水、氧气物质燃烧,涉及到2个化学反应:A.C+O2=CO2;B.CO+H2O=CO2+H2。在合成甲醇时需要氢气,因此,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以后生成氢气与CO2,这样就重新生成了CO2。上述两次化学反应形成的CO2仅仅只有很少的量生成甲醇,大多数均被直接排放出去。相关资料显示,生成1t的甲醇,所需排放的CO2质量为2t。1.2直接液化工艺。煤制油当中排放的CO2来自以下两方面,首先,直接液化当中排放一定的CO2,该环节高温下煤与氢气会发生液化反应生成液体油。其中,煤炭提供了O2,和氢化剂反应后,氧气与水一起被排出,所以,形成相对较少的CO2。按照相关资料,该反应中每生产1t液化油需排放CO2大约2.1t。1.3间接液化法过程中。此工艺涉及到以下3个流程:煤气化、煤化气合成和精炼,而CO2主要是由气化与合成形成的。由直接液化可知,在煤的液化中,气化剂为O2与水蒸汽,因此,间接液化生成的CO2来自于下列4个化学反应:1、铁基催化剂参与的F-T反应:2CO+H2=CO2+CH2;2、水煤气变换反应:CO+HO2=CO2+H2;3、歧化反应:2CO=C+CO2;4、甲烷化反应:2CO+2H2=CH4+CO2。这就说明生成等量液化产品间接液化比直接液化多生成大约1tCO2。1.4煤制烯烃工艺流程中。该过程是煤制甲醇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包括四个过程,即煤气化、净化合成气、合成甲醇、甲醇制烯。其中煤气化、净化合成气、合成甲醇生成CO2的过程基本上和煤制甲醇类似。甲醇转换烯烃主要是多种气化剂的反应,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复杂。经过求解,按反应产生1t甲醇,排放CO2大约2t。按每吨生成1t烯烃,那么就会排放CO2大约6t。

  2CO2减排技术

  截止到现在,国内专家学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探讨。其一,提升煤炭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降低消耗,即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其二,收集所排放的CO2,然后埋存至地下,以此减小空气中CO2的含量。现阶段,煤化工公司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3种减排方法:CO2的收集保存、循环利用、化学转化3种。其中,前两者能够有效防止CO2排到大气之中,但实用性较低。后者是把CO2转变成化工产品,这一方面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还真正实现了减排。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技术方法:2.1收集保存技术。该方法是现在最普遍的一个方法,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收集CO2,其次,通过分离以及压缩等流程,再次,将通过压缩处理的二氧化碳输送至地下深层且保存好。保存的地层主要是开采完的石油和天然气井,该方法在国内获得很大发展。相关理论结果指出,储存了CO2的油气田的回采率明显提升,经过估算,能够提高大约10%的产量。不仅如此,将CO2保存在海底深咸水层以后,高压条件下,它还能够和附近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碳酸盐。但该方法的安全性不太高,在地壳运动中CO2会逃逸,既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将导致气温升高。同时,CO2还将和地下的重金属元素反应,渗透到地下会污染地下水。2.2CO2的循环利用。此方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且可以变废为宝。煤化工生产中排放的CO2浓度相对较高,同时其中还包含许多杂质气体,由此就使得循环利用变得更加困难。煤化工公司可根据CO2的性质对其再次利用,例如,用来制备灭火器等,这在CO2再循环中超临界萃取技术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CO2属于超临界萃取剂,化学稳定性不错,且易于达到临界条件,操作的时候步骤简单,安全性还高,因此,在未来将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3CO2的分离和输送。对比来说,此技术较为有效。由于煤化工过程中形成了浓度较高的CO2,因此极易进行收集,并且还降低了成本。比如,以纯氧为氧化剂的现代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气,其中,在分离CO2的过程中需要相对较低的成本。分离和输送过程中由于CO2里面含有一定的杂质气体,必须使用比较特别的管材来输送。以此不仅会明显减小CO2的排放,还将日常的煤化工生产和加工产生影响,此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2.4CO2的转化固化。除去上文所说的收集保存技术以后,还能够通过转化的方法来处理,由此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现在该项技术获得迅速发展。CO2固化指的是生物吸收CO2以后发生反应,进而形成有机物质,此方法主要通过大自然中的生物完成,属良性循环。生物固化二氧化碳的方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无后顾之忧,有效降低了CO2的排放,并且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柴油,以后该方法发展会更好。2.5CO2的化学转化。从当前来看,相对成熟的CO2化学转化技术用以制备水杨酸、碳酸盐等产品。CO2制取塑料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其原材料进口,所以这一方法在今后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一能够生成可降解塑料,其而可以降低CO2的排放。当前,全球各个国家仅有美日韩等能够达到年产上万t,而我国则存在不小的差距,年产仅仅为千t。这项技术一方面有着良好的经济意义,另外,还有不可估量的环保意义,高校与院所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希望不但可以实现CO2的减排,而且能够实现CO2可降解塑料的规模生产。除了上述技术外,还有催化合成技术,通过CO2来生产化工产品,比如酯类、烃类、甲醇。瓜果蔬菜的保鲜同样需要CO2,其不仅成本低,污染少,而且制冷的效果不错。此外,在饮料行业CO2也有大用处,我国是一个饮料消费大国,光饮料消费就占消费总量的30%,其发展潜力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在烟草行业也应用二氧化碳。在上述提及的CO2减排技术中,其收集保存、循环利用以及化学转化这3种方式都各有利弊。需要指出的是,CO2存储技术优势比较显著,鉴于其储存量大,技术成熟,因此,很多国家都广泛应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对CO2的总量进行减少,只是暂缓了其对气候的影响。相比其它技术来说,CO2化学转化技术还不能规模生产,但是其具有的优势不可忽视,比如产生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为企业提高效益,因此,加大对该方法的研究,使其扩大规模,形成一定的产业链结构,这是当前我国应大力发展和提倡的技术。

  3结语

  总之,现阶段,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归根结底,是由于碳排放造成的。我国在治理CO2排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很大进展,要想妥善处理好煤化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必须采用科学化理的方法来收集与转化CO2,在降低CO2排放的基础上,还可以制造出其他附加产品。

  参考文献:

  [1]巩旭.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减排技术[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5):8.

  [2]张强.浅谈煤化工工艺过程中CO2的排放及减排[J].科技风,2012(13):121.

  [3]任继勤.国内外煤化工碳减排技术及进展[J].化工管理,2014(1):65-67.

  [4]段昌峰.煤化工工艺过程CO_2排放分析及减排技术要点[J].化工管理,2018,498(27):200-201.

  二氧化碳范文篇9

  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1引言

  煤炭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发大量化工产品,但同时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且煤炭化工领域发展受限。全球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的严重,而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大,所以需要加强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以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煤化工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分析

  (1)煤制甲醇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甲醇要经过煤气化、合成气的净化与合成甲醇等等环节,在煤气化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而给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危害。煤在O2和H2O同时燃烧去情况下会发生如下两个反应:C+O2=CO2CO+H2O=CO2+H2而甲醇合成必须要使用H2,如此一来,CO与H2O反应又会产生比较多的H2和二氧化碳,进而形成更大量的二氧化碳。上述两个反应中,仅有非常少量的部分会形成甲醇,其他绝大部分都会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根据相应数据统计分析,生产1t的甲醇,需要排放2t的二氧化碳。(2)直接液化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油时二氧化碳主要有如下的形成路径:其一是通过使用液化的操作方式将所形成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该环节就是煤与H2在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形成液体油。从这一化学反应出发,煤炭会提供氧气,然后与氢化剂发生一系列的反应,氧气会随着水分直接排出去,此时的二氧化碳的产出会相对较低。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可以确定,每生产1t液化油需要排放2.1t左右的二氧化碳。(3)间接液化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该工艺环节中具体包含煤气化、煤化气合成、精炼等几个过程,气化与合成环节所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较多,也是主要的形成环节。从直接液化的角度出发,氧气与水蒸气在液化的环节中具体作为气化剂使用,所以间接液化所形成的二氧化碳具体可以发生以下几个反应:A.水煤气变换反应:CO+H2O=CO2+H2B.铁基催化剂参与的F-T反应:2CO+H2=CO2+CH2C.甲烷化反应:2CO+2H2=CH4+CO2D.歧化反应:2CO=C+CO2从相应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相同液化产品环节中要比直接液化会产出多1t左右的二氧化碳气体。(4)煤制烯烃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烯烃在进行煤制甲醇的环节中,其包含多个环节,整个过程中的气化剂反应相对比较复杂,反应的难度也比较高。根据相应的专业数据统计分析确定,反应阶段中生成1t甲醇,排放2t的二氧化碳。(5)煤制天然气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煤制天然气工艺在开展的过程中,它包含了煤质合成天然气以及煤质二甲醚与煤间接液化等工艺的应用。在各种工艺运用上会排除很多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1)收集保存技术。这是目前应用极为广泛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之一,操作简单且效果比较好。首先需要通过专业性的设备来实施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并且进行必要的分离、压缩等等环节,然后使用设备直接注入到地下深层位置上。保存的空间具体就是石油、天然气等开采之后的空间,所以并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从相应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油气田内充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之后,回采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可以提高约10%左右。此外,在海底深咸水层内充入二氧化碳气体之后,不可避免的会与气体周边所存在的金属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碳酸盐。但是该技术的应用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地壳运动中容易被释放,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会导致气温的升高。(2)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二氧化碳可以应用到各种领域中,以更好的减少该其他的排放量。煤化工领域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具备较高的浓度,且会有一些难以处理掉的杂质,一旦不能合理使用,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根据目前应用方面开展分析,二氧化碳最为主要的使用领域就是灭火器、食品添加剂等等。应用该技术之后,稳定性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能够达到临界条件,且操作环节更加的安全、简单,可以广泛的使用该技术,以避免二氧化碳污染环境的问题存在。(3)二氧化碳的分离和输送。二氧化碳的分离和输送技术,相对来说处理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更好的处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在煤化工领域中会产生体量巨大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直接使用设备在终端收集,操作成本较低。比如,使用纯氧来进行合成气的制作,整体操作简单,设备也不复杂,处理效果相对较好。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以及内部所含有的杂质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进行运输,否则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进行分离、输送二氧化碳,可以更好的减少排放量,还不会给煤化工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应用,所以该技术需要全面的研发和应用。(4)二氧化碳的转化固化。就目前来说,二氧化碳的处理还可以进行转化处理,以消除其不良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转化、固化技术水平比较高,所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固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生物将二氧化碳实现吸收和使用,这种操作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完成的,并不会产生的任何的负面影响。生物固化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有害物质,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5)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理解方面比较简单,可以使用一定的化学物质来实现转化和使用。根据生物学的相应原理分析出发,植物在生存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而转化成为氧气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从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多国家开始研究使用二氧化碳生产可以降解的塑料材料,环保性高且经济效益明显。二氧化碳制作塑料材料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可以降低对于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尽量的实现规模化的生产。通过制作塑料产品,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能够产生比较高的经济效益,综合效果非常好。从工业角度出发,可以使用先进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制作成甲醇、烃类、酯类等化工产品;蔬菜、瓜果的保鲜贮藏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来进行,其制冷性能比较高且运行成本低,还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二氧化碳还可以制作碳酸饮料,目前我国的饮料消费占比达到世界总量的30%,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二氧化碳还能够应用到烟草工业中。从上文中的几种处理方式分析可以发现,各有特点,但是二氧化碳的存储技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该技术的处理量比较大,该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已经有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可以分析,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二氧化碳排放超标所产生的的严重问题,但是只是能够暂时缓解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未来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危害。而二氧化碳的转化技术的科学使用,可以有效的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成为有价值的产品,也能够产生比较高的经济价值,也能够形成完整的工业生产链,所以我国应该注重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我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的大国,需要积极的研发先进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改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敬荣.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减排技术[J].当代化工研究,2017(3).

  二氧化碳范文篇10

  煤炭焦化技术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煤炭焦化技术不仅能直接提升煤炭化工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促进煤化工及其相关行业的有序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低成本,高环保已经成为该技术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另外,煤炭液化技术,也是我国目前煤炭工业产业中的主要技术之一,虽然目前煤炭液化技术有待提升和完善,但是煤炭液化技术是我国煤化工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对二氧化碳进行科学利用的重要作用

  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煤炭资源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类型,其中,在我国总能源中,煤炭资源占据了相当中的位置。同时,我国的实际煤炭资源总蕴藏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三,而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储存量相对煤炭资源明显较低,所以使得我国石油资源紧缺,现阶段我国自产的石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对于煤炭资源,虽然我国总体蕴藏量较高,但是煤炭的实际消耗增长速度惊人,目前我国燃料煤的利用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粗暴焚烧方式转变为化工式提取利用的方式,这也是我国未来煤炭资源利用的主要发展趋势。眼下,全球石油资源短缺情况严重,而对于可替代石油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获得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可替代能源的完善生产体系。为此,我国加大了对煤化工产业及附属行业的研究,改变化工产品过分依赖石油生产的传统模式,使石油资源集中于各类燃料油等产品的生产当中,暂时性的解决目前我国原油紧缺的现状。但是,在煤化工企业在大力生产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例如大量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等随意排放,不仅增大了废气物处理工作的强度,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也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引发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等现象,同时还会造成世界沙漠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粮食产量降低等。所以,对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进行科学的减排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煤化工产业预期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更是实现世界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3现阶段煤化工行业中关于二氧化的碳减排现状分析

  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影响下,使得大众对煤化工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从而忽略了煤化工产业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影响。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情况的不断扩大,保护自然环境,所以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化石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科学的措施提高化石能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能耗耗损,该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节约资源,还能对温室气体的实际排放进行有效的降低和控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源对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科学的收集,并将其正确埋存入地下的方式,使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得到及时的降低。

  4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

  4.1煤制甲醇工艺流程方面。煤制甲醇的工艺流程中包含了煤气化环节,以及合成甲醇等环节,都会排放不同含量的二氧化碳。其中煤气化环节,实际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环节。主要是因为煤在氧气与水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例如C+O2=CO2,CO+H2O=CO2+H2。甲醇的成功合成,离不开H2,所以CO与H2O经过充分的反应便会生成H2O与H2,这便会再次形成CO2。由于此过程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无法完成甲醇的预期生成目标,这些二氧化碳便直接进行了排放处理。4.2直接液化工艺方面。在煤制油的直接液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因为在煤制油的液化工艺中,煤与H2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实际所需的液体油。在煤制油的液化环节中,煤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氧气,在加入氢化剂后便会和氧气发生反应而形成二氧化碳,在氧气顺水流出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也随之排出。4.3间接液化方面。在间接液化方面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煤气化工艺,第二个环节是煤化气合成工艺,第三个环节则是精炼工艺。根据直接液化工艺可知,氧气与水蒸气为主要气化剂,在经过间接液化而形成二氧化碳。例如CO+H2O=CO2+H2,2CO+H2=CO2+CH2以及2CO+2H2=CH4+CO2和2CO=C+CO2。同时,在同一类产品的生产中拍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明显高于直接液化的方式。

  5现阶段对于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减排技术

  5.1收集保存技术分析。利用收集保存的方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的,是目前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技术类型。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收集后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与压缩处理,再将压缩后的二氧化碳进行专业的装置和运输,将其存储在地下深层之中,实现大气与二氧化碳的有效分离,避免二氧化碳对大气造成污染。目前对二氧化碳存储区域选择通常是废气的地质结构之中,例如开采完毕的天然气地质层,或者不具有开展机制的煤层等等。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目前能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长期隔离储存。同时,此方法还能有助于有油气田开采率的提升。根据实际调查统计发现,将二氧化碳施加高压,并将其存入到废气油田之中,能明显提高油田的开采率。5.2分离与输送技术分析。利用二氧化碳分离技术与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都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通过应用二氧化碳的分离与输送技术,能为二氧化碳的收集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有直接降低资金投入。另外,在二氧化碳的分离和输送环节,二氧化碳中都会有杂质气体的存在,这便给运输环节的运输管材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利用特殊的专业管材进行运输,才能保证运输的效率与质量。利用分离技术与输送技术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不会影响煤化工的有序运转,同时资金投入相对较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未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5.3再生利用技术分析。在煤化工技术以及加工工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使得我国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目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可知,对于多次使用二氧化碳的再生利用技术类型较多,例如舞台效果方面,食品添加剂方面等等。另外,在粉煤运输环节,技术人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将N2进行科学转换,从而得到CO2,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将水生产技术进行科学转化,形成CO2。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其根本目标是降低煤化工工艺中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针对二氧化碳再利用而言,超临界萃取技术是目前的热门方向,主要是因为该述不仅使用简便,而且使用效果显著,同时不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5.4化学转化技术分析。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主要是专业的技术人充分结合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利用科学的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其他物质后再投入到相应的使用当中,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应,这个过程被称为二氧化碳的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日益成熟,例如,使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盐等一系列相关的化工产品。对于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部分发达国家对于该技术的研究力度和应用效果明显高于我国,虽然我国相关政府对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增加了研发力度,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针对眼前的发展现状而言,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技术能获得理想的减排目的,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5.5埋存技术分析。利用上述方式都能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且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性明显,所以,在制定二氧化碳减排措施时都要充分结合当地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现状,从而保证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二氧化碳埋存技术,也是现阶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二氧化碳埋存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利用沉积盆地的深部咸水层进行二氧化碳的埋存。第二:利用废旧油气田的结构层进行埋存。第三:利用二氧化碳强化煤层结构进行埋存。通过以上三种方式都能获得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但是埋存技术不是将二氧化碳进行永远的保存,埋存后的二氧化碳也会同地下的地质结构与环境发生各类化学反应,虽然实际反应速度慢,但是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科学的处理,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6结语

  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此,要获得理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则要利用科学的措施促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化工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时代,要保证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对二氧化碳减排工作高度重视,还有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可行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从而保证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玲.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影响研究——基于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7(03):9-11.

  [2]王燕.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04):114.

  [3]陆诗建,黄凤敏,李清方,等.燃烧后CO2捕集技术与工程进展[J].气体净化,2015(05):78.

  [4]王秀国,马磊,杨丽霞.煤化工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及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4(3):13-17.


二氧化碳范文10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等.燃烧后CO2捕集技术与工程进展[J].气体净化二氧化碳范文10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二氧化碳范文10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