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6 12:15:15

通用技术

今天给各位分享通用技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开始时他们觉得是在教师的"威严"下被迫的行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通用技术试题

2、通用技术试题十篇

3、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线通信技术 组网应用 低压配电网

  1 引言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一种高效利用电力线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具有无需重新布线、用户多、分布广等优点,可在电力线中载入高频信号(载有信息),然后再利用电力线传输到达各个用户端,用户端则将高频信号利用调制/解调器进行分离处理,最终传输到终端设备。电力线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已经被视为新一代通信技术,而组网应用又是电力线通信技术重要技术难点,本文以低压配电网为例,就电力线通信技术与组网应用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特点

  2.1 噪声干扰强而信号衰减大

  突发性噪声(由于用电设备的随机断开或者随机接入而产生)、周期性噪声(由脉冲干扰而产生)、背景噪声(在整个通信频带均有分布)是三种主要影响到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噪声。

  2.2 通信信道的频率选择性

  由于低压配电网中存在着噪声强度大、噪声种类多、负荷情况复杂、负载变化随机、负载变化程度大等特点而导致信号出现驻波、谐振、反射等现象,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信号被衰减,因此,通信信道务必要具有较强的频率选择性。

  2.3 通信信道的时变性

  由于载波信号在低压电力线是不能均匀分布的,再加上在低压配电网的任意位置,不同的电力负载可以不同的电力负载,这样一来,就让通信信道出现较强的时变性。

  3 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概述

  3.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分类

  通常而言,电力线载波通信可分为两大类,分布是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通信速率小于1 Mbit/s,带宽限制为3-500kHz)和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通信速率大于1 Mbit/s,带宽限制为2-30MHz)。基于频带传输技术来看,电力线载波通信可分为扩频传输和频带传输。主要的扩频传输包括:OFDM(正交频分复用)、DSSS(直接序列扩频)、调频等,其中,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应用最为广泛。OFDM(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高速传输技术,多用于无线环境下,它的思想是在将给定信道在一定的频率内将其分成若干个正交子信道,一个子载波来调制一个子信道,各子载波并行传输。这样一来,虽然总信道是有频率选择性,非平坦的,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可让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得到大幅度降低,且还会让频谱利用率得以提高。再加上信息传输的可靠、稳定性可以通过信道编码、前向纠错、自动重发、交叉纠错等技术来予以保证,所以,OFDM(正交频分复用)目前已经成为了主导的电力线通信方式。

  3.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难点

  由于大范围的线路阻抗、线路衰减,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也存在着一些较难解决的技术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研究自适应均衡、自适应滤波等一系列模拟前端技术,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在穿越变压器和变压器跨相方面的低压载波通信技术等,这些都离不开对外干扰标准的制定。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实现低价格、高性能的关键在于制造、设计出性能稳定的专用芯片,这也是目前微电子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4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组网方式

  众所周知,低压电力线网的物理结构、网络拓扑结构较为复杂,就存在着较多的时变性和未知性,这样一来,就很难让低压电力线完成组网应用工作。本文希望能够利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将网络的逻辑拓扑结构找到。这种方法从主载波节点开始,将网络中的全部从载波节点都找遍,最终找出孤点,以便能够将网络逻辑拓扑结构予以确定。

  假设此网络中的从载波节点有a个,主载波节点有1个,那么基本步骤如下:(1)主载波节点将测试轮询包向a个从载波节点发出。假定接收到测试轮询包并回复的从载波节点有b个,那么就能够将那些会与主载波节点进行直接通信的从载波节点在第一时间内找出。如果a=b,那么轮询过程就会自动结束。(2)1-b个载波节点将测试轮询包向剩余的从载波节点发出,假定接收到测试轮询包并回复的从载波节点有c个,那么就能够将那些会与主载波节点进行直接通信的从载波节点在第一时间内找出。如果c=0,那么说明剩下的节点为孤点,既不能连接第一层从载波节点,又不能直接连接主载波节点,那么轮询过程就会自动结束。如果0

  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对这种逻辑拓扑结构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有效地严重,利用载波机来将测试网络搭建好,对子节点位置、节点总数、中继节点、网络层数等进行人为改变,然后对此逻辑拓扑结构建立完成所花费的时间及各种不同情况下轮询次数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明:一次点对点轮询的时间通常为0.5s,见表1。

  6 结语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具有接入方便、操作简单、分布广泛、快捷方便、成本低廉等一系列特点,尤其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应用更让电力线载波通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基于逻辑拓扑结构的组网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计算其组网时间,其耗时可以被目前的低压载波通信接受。

  参考文献

  [1]邱小宁.浅谈电力线载波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西电力技术,2011,22(04):109-113.

  [2]汤效军.“十一五”期间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对策[J].电力系统通信,2012,18(10):141-145.

  [3]吴发旺,王茜,何岩,李云.电力线载波通信传输质量评价及其研究方法[J].电子质量,2007,18(07):200-204.

  [4]岳晓瑞,陈继华.我国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现状与发展[J].通信电源技术,2008,19(01):100-104.

  [5]GUO Jingbo,WANC Zanji,LU Haifcng,ct al.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voltage distribution networks in China and its model[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05,20 (2):1341-1348.

  作者简介

  杨柳(1974-),女,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学位。现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网络。

  通用技术试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高考;技术试验;结构稳定性;结构强度

  一、历年高考技术试验题分析表

  就上表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分析结果:

  (1)就试验对象来看,历年高考技术试验题的对象都是产品,除了拉手和桥梁外,都是架式结构。这些结构比较简单,题目中也会给出图形,所以学生都能比较容易的看懂试验对象,从而方便在做题时可以很好的理解题目的意思。

  (2)就试验目的来看,就只有两个目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09年9月、10年9月、11年3月、12年3月四次考试中更是同时考察了强度和稳定性,其他几次都是单独考察强度或者稳定性,从技术试验方法来看,都是属于模拟试验法。

  (3)就回答的问题来看,每次考试的不同就在于所问的题目不一样,这也是技术试验教学、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如下:

  a.要求画出试验示意图,用文字说明主要步骤。这一类型的题目不仅是学生最头疼的,也是技术试验题中占的分值最大的题目。历年高考中,09年9月、10年9月、11年3月、12年3月四次是画强度和稳定性的示意图,10年3月和11年9月两次是稳定性示意图,09年3月和13年3月两次是强度示意图。示意图一般测试稳定性时把重物只挂(放)在一侧的最外端,测试强度时把重物两侧最外端(中间)都挂(放),若要求水平拉时,可借助定滑轮改变方向。

  b.对于试验方案的文字说明,测试稳定性时可按这样的模式说明:“在模型的一端逐渐加重物(钩码),直至模型发生翻倒,记录模型翻倒前重物(钩码)质量”;测试强度时课按这样的模式说明:“在模型的两端逐渐加载重物(钩码),直至模型发生变形或损坏,记录模型破坏前的重物(钩码)质量”。

  c.回答提高或者增强稳定性和强度的措施。其实这种问题难度并不大,因为题目中,6次高考都提供了选项。如13-3的第17题,第(2)步中题目为“若测试发现盛物框严重变形,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是:(在①提高盛物框的安装高度,②加大盛物框制作材料的直径,③增大盛物框的底面积中选择一项,将序号填写在“ ”处)” 。如果学生理解和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一般是不会做错的,因为这样的命题形式,给出选项只能局限在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内。

  (4)预计以后高考也将以考察根据所提供的新技术产品的特点,让我们选择体现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和合理人机关系的实现,以及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分析,根据最近高考中出现评价的对象和坐标图等的填空题,考察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为此复习时候也要多关注“设计的评价”。当然技术试验肯定逃不过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内容,所以必须深刻理解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对教学的引导

  从这几年高考来看,技术试验题始终还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题目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技术试验题目的讲解。通过以上对历年高考技术试验题的分析,给了教学上很多方面的启示:

  (1)必须明确和落实技术试验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主要介绍了技术试验概念,技术试验的种类(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技术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技术试验的实施和报告。对“技术试验”的教学,一定要为学生实际开展技术试验服务,应该试验前要设计技术试验方案;试验后写一份技术试验报告。

  对于设计技术试验方案的表达,从高考题目来看,把题目中“进行XX的XX试验”用示意图表示,并文字说明主要步骤,高考的难点就在这里了,在于画示意图,画什么?怎么画?然后怎么用文字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的不是很好。

  说完了技术试验,来说下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关于这块知识点的教学,一是要讲清楚强度和稳定性的概念;二是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技术产品,如何提高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四是如何检测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必须归纳历年来高考技术试验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对该题解答的困难,有所了解,并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

  (3)用示意图表达技术试验过程或方法是学生得分高低的关键。

  高考技术试验题后面两小题往往都是选择题,只要学生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理解和掌握到位的话,是比较容易的题目。因此,此题分数的高低就取决于考生能否正确的使用示意图表示技术试验过程或方法。

  通用技术课程还在成长中,教师也在成长中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加强学习,经常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同时也要经常研读教学指导意见以及课程标准,脚踏实地地工作,多与同行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席晓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与评价,2013年02期

  [2]王伟胜.浅议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的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3]孟献军.通用技术课程陈述性知识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通用技术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考 试题设计 命题原则

  一、研究背景

  评价对课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和各部门的教育管理和研究者对课程评价越来越关注。高考作为最高层次的总结性评价,也就成为研究的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逐渐被各省纳为高考科目。从目前各省市已出台的考试大纲来看,各省市的考试模式不尽相同。浙江省于2011年开始实行机考+笔试的考试模式。

  浙江省实施的上机高考方案中,时间紧,总时间为30分钟,容量大,上机操作考试与通用技术合卷,内容分布广,涉及各类知识与操作技能,因此适合设计高度综合的试题,通过具体情境下产生任务群方式,完成测试一系列能力。因而我认为机考需要命题原则为情境人性化、试题综合化、融合体现三维目标。

  二、命题原则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表现为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考试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信息技术考试的内容逐渐跳出教材内容范围的限制,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信息时代特点密切联系。

  (一)试题设计趋向人性化

  李艺教授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报告中将“人性化原则”定义为:语言亲切、指向明确,设计思路人性化,超越工具,判分宽松,超量出题。这是针对笔试而言的,而对机考而言,也有几条是相通的。机考由于阅卷的问题,通常使用工具是有限制的。

  以往信息技术试题的命题思路,往往过于注重使用抽象任务而不重视使用情境化的问题。新课程实施后,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将抽象的原理概念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下达到同样甚至更佳的评价效果。

  1.情境设置生活化。

  试题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情景性问题的设计上。试题采用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所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情境材料源于学生学习、生活经历,与应用需求紧密联系。试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关注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经验,与应用需求联系,关注学生未来可能的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信息时代特点。

  避免利用抽象枯燥、脱离实际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操作命令的机械记忆。对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概念和知识的评价应使用情景化的问题来考查,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情景理解有关概念原理。

  2.语言亲切,指向明确。

  这是体现人性化原则的一个方面。摒弃枯燥干瘪的描述,在题干中使用一些生活化、有亲和力的语言更能引导学生亲近认识信息技术。题干的描述要意义明确,避免笼统,不能出现让人产生歧义的语言。注重细节,适当提示,减少学生错误,避免学生答题时无从下手或随意答题。

  3.注重美观,取材诗意化,图文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机考中试题展现出的丰富的素材,其素材除与学生生活应用紧密相关外,也要有一定的美观与优雅,界面可欣赏性强。如浙江省会考试题中的取材就有这明显的特征趋向。如2010年会考中PhotoShop题以春暖花开、锦绣江南、梦里水乡等为素材,Flash题中以荷塘月色、中秋赏月、枝头鸟等为素材。此类有诗情画意的素材,给人以视觉享受。

  4.判分人性化。

  上机考跟笔考题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机考有较多操作题,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要求实是降低一点,考试时可以试做一下。笔试中文字表达考有人情味,尽管答案五花八门,“创意”不断,但填空题之类判分照旧可以人道化;上机考后,判分由机器完成,判分会较为单一,有可能产生不包涵现象,所以给出的答案要尽可能周全、详尽。

  (二)试题任务综合化

  1.知识技能综合化。

  试题导向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实用性,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不规律性和不可预知性,大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或临场生成技术解决方案。所以试题设计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多种情景学习操作技能,以形成能灵活应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2.大型题目小型化。

  综合题一般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如果过于开放,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同时也给评分带来较多困难。所以可以采取大型题目小型化,根据题目所考查的能力要素,完成题目所需思考过程,将大型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题。采用辐射式命题,在大题干中给出一个大的情景,小题则是围绕此情景命制。设计针对这一情景的任务群,考查学生的灵活变通的技术素养。

  3.知识构建整体化。

  对知识技能的系统理解、从评价零散的、相互孤立的概念和知识,转变为以概念群或知识结构为单元,考查学生对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的总体理解;应针对某一具体任务情景,设计在复杂度和难度上层次推进的任务变式或任务群,考查学生对同一知识在复杂的实际情景中的不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多视角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避免通过过于简化的问题或去情景化的任务情景考查死板的技能,或者将某一操作从整体任务中割裂出来孤立考查。

  例:(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技术考试说明,2010)在考生文件夹下的“MMedia”文件夹中,存有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相关素材。请使用多媒体处理软件处理相关素材并制作一个Flas作品。作品效果可参考“Effect”文件夹中的“Effect.swf”文件。

  (1)打开“Material”文件夹中的“单击.wav”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其音量降低3db。

  ②将处理后的文件保存在“Works”文件夹中,文件名为“Click.wav”。

  (2)打开“Works”文件夹中的“Bg.psd”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蓝天”图层中的图像进行垂直翻转。

  ②在合适的位置上新建一个图层,并将该图层命名为“房子”。

  ③将“Material”文件夹中的“房子.jpg”文件中的房子图像(除白色背景外),复制到“房子”图层中,调整大小并放置到合适位置。

  ④对“草地”图层设置高斯模糊滤镜效果。

  ⑤保存“Bg.psd”文件,然后以JPEG格式保存在“Works”文件夹中,文件名为“Bg.jpg”。

  (3)打开“Works”文件夹中的“Cartoon.fla”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Works”文件夹中的“Bg.jpg”文件和“Click.wav”文件导入到库。

  ②将库中“Bg.jpg”对象放到“喜羊羊”场景的“背景”图层第1帧中,调整位置使得刚好铺满舞台。

  ③在“喜羊羊”场景中,将“太阳”图层第1帧中的图形实例颜色Alpha值设为75%,并将该实例移到舞台右上方。

  ④在“喜羊羊”场景中,将“羊”图层第1帧中的影片剪辑实例旋转-5度,并创建第1帧到第36帧之间的补间动画。

  ⑤编辑“Play”按钮元件,在“Sound”图层的合适关键帧上插入“Click.wav”,使得按下按钮时发出该声音。

  ⑥在“控制”场景中,给“按钮”图层第1帧的按钮实例添加动作脚本,使得运行时单击按钮后跳转至“喜羊羊”场景第1帧开始播放。

  ⑦保存“Cartoon.fla”文件,然后以“Cartoon.swf”为文件名导出影片到“Works”文件夹中。

  此题综合了音乐编辑、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内容,包含了几乎整个多媒体所学知识,同时又将各部分细分为各个明确的小知识点。然而缺点是题目表述过于直白,显得死板,且试题基本是对操作技能的回顾,思考创作方面有所缺陷。

  (三)试题设计综合体现三大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理念,评价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信息技术高考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浙江省2011年开始的高考上机考模式,时间短,题量大,这就要求能体现三维目标综合性操作题出现。

  上机操作题,试题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测试,通过学生操作情况判断其技能水平与认知水平,对于新理念下的表现性试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如表格数据题体现利用EXCEL工具对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的优势,让考生体会考查学习处理信息的技能真正意义在于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从数据的处理到数据的分析直至得出分析后的正确结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素养的目标。体现过程化,工具选择自主化,知识的整合化,呈现出综合应用趋势,而不再是单纯的、按部就班操作训练。试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等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李艺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报告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中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实现的。”

  试题要体现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解释类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水平;通过两难观点选择的题目,考查学生对相关伦理道德的内化程度及其行为指导价值,避免考查学生对法律条文和道德教条的机械记忆。

  在操作题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体现在题目的选材上,以及操作题中存在的分析与体验中。如在历次会考中,较多题目涉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以及相关法律道德方面。这对于高考试题设计将是个很好的借鉴。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同时也不乏直接考验学生价值观与态度的主观性题目。

  通常,在试题中,不是孤立地分割三维目标,而是通过一系列任务,全面体现三维目标,互为一整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试卷命题中,切实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把握过程与方法目标,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试题,使试题具有展现学生个性、反映信息技术思维过程的功能。

  此外,试题应关注学科发展,反映学科前沿。如虚拟现实、蓝牙技术、无线技术、智能技术、网格计算、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一些新的概念、术语、硬件、软件不断涌现,使得教材内容永远落后。而信息技术高考试题也是与时俱进的。

  三、结语

  命制科学的信息技术试题很难。由于上机考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时间差很长,这就对命题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建设一个具有足够容量、梯度合理、体现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库更难。当然,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和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是否全面、不同模块的难度是否平衡、考试系统中不同知识点的抽题机会、不同难度试题的组卷策略、软件兼容性、考试备用素材和设施的准备等,都是命题时需要考虑的。纯粹操作性的试题,没有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过多意义不大的识记性题目,不利于测试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与本地所用教材联系不紧密的试题过多,不能有效促进日常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尚处于摸索之中,课程评价改革中也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来自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又有自身的特点,如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质,课程内容与信息时展密切相关。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加强对试卷命题科学性的探讨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高考是最强的指挥棒,它影响并指导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试题在命题的指导思想、试卷的结构和试题呈现方式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M].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2003.2.

  [2]李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248.

  [3]刘向永.信息技术教育十年的十大事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2).

  [4]冯友梅,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大型主观题命题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0).

  [5]丁芳.新课改下微型主观题在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7,(1-2).

  通用技术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化考试 通识课程 单科型 多科型 通用型

  1.网络化考试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如TOEFL、GRE考试。微软、思科的水平认证考试已经逐步由原来的单机版计算机测试向网络化的测试过渡。微软ATC管理中心基于网络的联机培训认证考试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北大学、重庆大学等也相继基于Internet网络开发了针对客观题的网上测试系统。

  网络考试测评系统是以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收集、传输、处理测评信息的段,实现远程学习测试与评价目的的人机系统[1]。网络考试测评系统从局域网环境下的考试系统发展到了Web环境下的考试系统,消除了局域网测评系统的弊端,用户只需要通过浏览器登录到系统即可进行测试,而且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但是,仍有不足之处,例如单科型考试系统为主、主观题不能自动评卷[3]、缺乏试卷信息的深度挖掘、教学状态信息的有效反馈、复杂性图形输入难以实现等。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通识课程考核方式、内容、题型的共性及个性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单科型与通用型网络化考试系统的技术差异性进行逐一对比,论证通识课程网络化考试系统实现的可行性。

  2.通识课程网络化考试的可行性

  目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以下简称通大杏林)通识课程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职业辅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公共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共计13门。选修课要求从《公共选修课目录》选课,最低8学分,通常至少选择4门课程。也就是说,目前通大杏林学生,需学习通识课程至少为17门。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没有设置《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自动化为《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I)》,其他专业为《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

  通过对以上课程进行研究,发现其考核具有以下特点:

  (1)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课堂作业评定,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开卷考试,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两课课程等;理论考试+实践或实验评定,例如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公共体育等;考查,例如大学语文等;闭卷考试,例如大学英语、军事理论等。

  (2)理论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比不一,例如:公共体育课理论学时一般占10%[4];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部分一般占70%;文献检索理论部分一般占50%;其他课程一般仅为理论成绩。

  (3)考试题型基本一致,主要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客观题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填空。主观题题型主要包括:翻译、解释、简答、简述、论述、案例分析等以问答形式为主、简单文字符号输入作答为主的题型。

  通过对通识课自身特点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既有较大的共性,又存在各自的个性。接下来,我们对其技术实现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网络化技术对通识课程共性及个性支持程度。

  3.通识课程网络化考试的技术可行性

  目前网络化考试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来实现,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多数考试系统已经具备了考试系统必备的一些特征,主要包括:题型支持丰富、组卷策略多样、自动组卷、自动评卷与人工评卷相结合、题库管理、试卷分析、试卷管理等考试内容相关功能;多角色用户管理、考场安排、考试过程监控、防舞弊、系统安全、考试异常处理、较强系统吞吐能力等系统必须功能。但是这不等同于可以直接应用于通识课程网络化考试[2]。

  要实现通识课程网络化考试需做以下努力:

  (1)需将封闭式系统构架,转变为开放式系统构架,能够实现“热”扩展。单科型网络考试系统是专门为某院系的某一门课程开发的,由于课程间的差异,因此其构架具有封闭性,难于实现扩展。

  (2)需要代码重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成本和技术风险。单科型网络化考试系统中基本具备了网络化考试系统必备功能,但是不能直接通用,需要从架构上重新设计,实现代码或模块复用。

  (3)制定标准的扩展接口和数据格式。扩展接口主要针对课程的个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标准的数据格式是实现“热”扩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的通用性。

  (4)部分功能或性能需改进,如题库管理、试卷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吞吐能力等。

  (5)试卷呈现。题干应该根据课程特性,采用最直观、准确的呈现方式,例如:公共体育课,可以在题干中使用图片呈现或以图片作为选择的答案;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题干也可以使用图片+文字的形式呈现。

  (6)增加多种考核方式。应具备模拟考试、布置作业、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等。

  分析单科型网络化考试系统所取得的成果,对照通识课程考试网络化的需求,通过软件架构的调整、成熟技术的复用、标准的制定及功能和性能的改进,基本上能够实现通识课程共性的需求、满足其个性的要求。

  4.结语

  通过对通识课程自身的课程特点分析及网络化软件开发技术的研究论证得出通识课程网络化考试系统可以实现,也存在推广的可能性,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复杂表达的简易输入、主观题自动阅卷、教学反馈信息的搜集、考试结果中潜在信息的挖掘、计算机教室的现实局限等技术及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运明,赵秀玲.网络考试测评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软件导刊,2010,10:99-100.

  [2]王忠政.基于B/S架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2:90-92.

  [3]刘利丹,王德山,刘慧慧,单德红,于化新,刘旭东.关于建立网络化考试平台优势与不足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220-221.

  [4]芮飞龙,郭卫,王亚琪.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网络学习及考试系统的开发研究[J].内江科技,2010,09:75+57.

  通用技术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拟试卷;试卷编写;考试说明;题型

  通用技术高考模拟考试,是组织学生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模拟考试,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让学生适应考试环境,把握考试时间,消除考试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编写一份能体现通用技术新高考趋势的模拟试卷,则能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研究命题有利于我们通用技术教师的快速成长。我根据本校学生的复习需要,编写了几份原创性通用技术高考模拟试卷。现将编写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借鉴与探讨。

  一、精读《考试说明》,把握命题环节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通用技术考试说明》,

  明确了考试要求和考试内容,掌握了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参考了题型样例及参考答案。并以此作为编写通用技术高考模拟试卷的指导思想,在命题过程中把握好各个环节。

  1.明确考试目标注重能力考核

  通用技术高考要考查的目标主要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我们编写的考题不能偏离教学的三维目标,同时还要体现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制作能力、试验能力、评价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编写试题的关键要掌握“题型样例”中的评价题、试验题、设计题等题型特点,这几类题型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2.模拟样卷题型力求试题原创

  题型的模拟则根据“题型样例”进行模仿,不仅题量相等,而且题型要相近。例如题型样例中的24题:分析评价题系统具有动态性,即系统的状态、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钱塘江大桥(如右图所示)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桥的上下两层分别通汽车和火车。该桥建于上个世纪,历尽沧桑,多次维修,2000年4月15日到2001年4月25日,还经历了一次大整修。若把钱塘江大桥作为一个系统,请你说说该系统的动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出三点)。

  这是一道案例分析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系统的动态性。要求学生从系统的动态性对案例进行分析。

  分析评价题:衢州西安门大桥原为

  双曲拱桥,建于1971年,1997年改建拼

  宽后的大桥为钢筋混凝土钢架拱桥,七孔,每孔跨径42米,主桥长337米,宽24米,如右图所示。2007年11月,浙江大学土木工程测试中心对西安门大桥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存在安全隐患。2008年7月投资400余万元进行维修加固。请从系统的动态性进行分析:西安门大桥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可见,模拟的题型与《考试说明》中的样卷题型基本类同。当然,试题选材思路要开阔,编写的试题力求原创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把握试卷难度注意试题覆盖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列表,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和要求分为Ⅰ、Ⅱ两个层次。Ⅰ的含义: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Ⅱ的含义: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其中的技术思想方法,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它们。所以,在编写考题的过程中,以“知识内容列表”中的考试要求确定试题的难度,整份试卷的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左右,也就是说该份试卷有60%的学生能答对或平均得分在60%左右。当然,还要按照“知识内容列表”中的各章节知识点,注意试题覆盖,不要重复。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较好地切合考试说明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转变命题理念体现课程特点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所以编写的试题一定要体现课程的特点。

  1.贴近学生生活,做到考题公平

  通用技术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很近,更多的理论是从我们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从技术考试的《考试说明》可以看出,虽然通用技术采用笔试的形式,但内容的要求更多是强调知识的应用,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编写的考题材料应切合学生实际生活。例如:自行车的鞍座(坐垫),一般都设计成“V”字形,而且安装时还要注意使坐垫的“V”字的尖端朝车头方向。请从人机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设计和安装主要实现的目标是( )

  A.健康 B.舒适 C.安全 D.高效

  自行车是城乡学生都熟识的交通工具,以此为材料作为考题的载体,无论是城市的学生还是乡村的学生都有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所谓考题公平,实际上就是题目语意上的公平。这种城乡学生具有共同体验的生活实际考题,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否则,编写的考题必须具有详细的案例说明或图示。

  2.反映时代气息,体现高考趋势

  编写的试题在确保内容的正确性、试题材料还要反映时代的气息,体现新高考的趋势。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等社会问题。譬如以三鹿奶粉事件为试题载体,编写的选择题:在食品制作中,需要检查蛋白质含量,业界常使用一种叫做“凯氏定氮法”的方法,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而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含氮量很高,生产工艺简单、成本很低,掺入牛奶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所以成了掺假、造假者极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于是最终制造出这起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从事件的危害性我们明确在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质含量违反了设计原则中的( )

  A.经济原则 B.创新原则

  C.技术规范原则 D.道德原则

  三鹿奶粉事件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这样的试题材料不仅能反映学生对所学技术知识要点的理解情况,还能反映时代气息,体现高考趋势。

  3.规范评分标准,力求评分简便

  规范评分标准,就是在试题的分值分配等方面要明确合理。根据“题型样例”中的评分标准,客观题(选择题)占40%,主观题占整份试卷的60%。由于学生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可以自由组织答案,教师给分难以做到完全客观一致。所以,在编制试题的同时,应当合理地制订评分标准,力求使评分简便、准确,而且在分数的分配、给分的标准方面务求合理科学。对主观性试题要进行分步定分。例如,佳佳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经试验:无论把它的头从哪个方向按倒,手刚离开,它就随即站立起来,即使从课桌上滚到地上,也没有摔破和变形。经介绍:佳佳同学利用常见的植物果实——葫芦为主体,然后在里面装入适量的用胶水搅拌过的沙子;最后在葫芦表面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修饰并点缀,漂亮的不倒翁就制成了。(如右图所示)请从结构稳定性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评价,并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设计一般原则的。(10分)

  这是一道作品评价题,主要考核学生的评价能力。考核的知识点包括:一是结构的稳定性,二是设计的基本原则。本题可采取以下分步定分的方法:

  (1)结构的稳定性

  该不倒翁中装入适量的用胶水搅拌过的沙子,使其重心下降,提高了它立而不倒的稳定性。(2分)

  (2)体现设计的原则

  ①利用葫芦这种植物果实制作,其外壳坚硬,结构强度大,并且利用适量的沙子提高其稳定性。所以该作品的制作体现了创新原则。(2分)

  ②取材上利用植物果实和沙子,不仅体现了经济原则,而且从环保角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2分)

  ③从造型、外饰、点缀方面看,体现了美观原则。(2分)

  ④该不倒翁既可以作为儿童的玩具,又可成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具。所以该作品的制作体现了实用原则。(2分)

  主观性试题通过分步给分的好处包括:一方面,学生答对一点,可以较准确地给分,避免了错一点全扣光的弊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评分标准,使评分简便,提高阅卷效率。

  通用技术高考模拟卷的编写,笔者认为一定要精读考试说明,  通用技术试题篇1

  一、选择题

  选择题能较大面积地覆盖所学知识点,有利于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试卷效度和评卷信度,所以,在标准化考试中占了很大比重,像浙江会考卷中就占70%整卷分数比例,共35道题。

  实践表明。通用技术的选择题并不好出,很多通用技术教师担心自己的语文水平一般,没有信心写出严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题目,结果就采用“拿来主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摘录一些技术新闻或产品说明书或大学相关专业的习题材料,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以及会考和高考的知识考点,然后稍加改编就可以编制出优秀的选择题。另外,俗话说“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通用技术选择题应尽量配图,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文字描述,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技术案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这也是学科特色,有的学生就是看到这些漂亮的技术图片,才增强了做题的欲望。

  二、读图作图题

  这类题目最能体现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通用技术的前身劳动技术。就通用技术的必修课程来说,这种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内容非常有限,知识点也比较集中,但是题目的难度跨度可以很大。出题的套路基本上就是给出某种形体的立体图,然后让学生画三视图或补画三视图;或是给出某种技术图样,让学生读懂图样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回答有关问题。所以,题目的难度大小完全取决于所给形体的抽象性和所给技术图样的复杂性。

  三、分析评价题

  这种题目一般要求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口,将需要解决或完善的技术问题置于真实情景之中,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对技术设计相关的问题作出分析评价,并能用技术语言进行描述。这种题目取材广泛,内涵丰富,思考容量大,按照必修教材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控制类:主要是选取某种有控制功能的案例为载体,以挖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控制系统的组成、概念以及控制原理的理解;系统类:以某种具体的技术案例为载体,利用系统的思想、系统优化的方法去分析评价以及进行技术改进;流程类:以生活和生产中的某种具体流程为案例,利用流程的思想、流程优化的方法去分析评价流程以及进行流程再造;一般产品评价方法类:从不同的评价目标体系出发,对某一具体的产品案例进行评价分析,包括从人机关系的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项目设计要求等去分析判断。

  四、设计题

  设计题也是本课程的特色,它可以比较完整、综合地考查学生的各种技术素养。由于考试的特点,该种题型一般是让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技术产品,题目一般比较明确地列出项目设计要求,为了降低难度,也往往给出这种项目作品的一款图片,或类似产品的一款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所给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大胆构思和创新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新产品,并用适当的技术语言把构思表达出来。其实,这就是一种最典型的、最实用的技术实践活动。然后,出题者为了更全面考查学生的各种技术素养,还会充分利用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顺便考查有关该方案物化时所涉及的材料、结构、连接方式、制作工艺流程、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内容,还会充分利用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一些技术试验的设计和对产品的自我评价等等。总体上看,设计题命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是设计的技术案例千差万别,各个小题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关联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将相对独立的小题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串联起来,分别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设计、制作、实验、评价、应用等各种能力。

  总之,试题要体现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要合理导向今后的教学,要反映学科本质的东西,要考查学生在学习和应用通用技术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知识和常用的技能,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而不仅仅是记忆的东西。我们应该本着针对性、高效性、实用性的原则来命题,通过题目使学生能够体会学习通用技术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树立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通用技术试题篇2

  关键词:RFID;乳制品;流通

  一、概述

  (一)RFID技术简介。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它通过读写器发射的无线电波,可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标签内代表的物品。它的优点显著:不需人工干预、可非接触远距离识别物体、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工作于恶劣环境等。近年来该技术被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防伪等领域。

  (二)乳制品流通现状。近年来食品行业竞争加剧,乳制品的营养、价格、新鲜度等成为商家和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暴露出我国的乳制品安全体系的缺陷和流通中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利用RFID技术来提高乳制品产品的可追溯性,改善流通质量,确保用户食用安全。

  二、乳制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一)奶源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乳制品富含营养物质,但也是微生物的有利繁殖环境,这些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动物体、及外表面、挤奶设备等。另外,不法商贩为追求利益,向奶制品中肆意添加一些违禁物质。由于乳制品企业与奶牛饲养方信息的不对称,奶站或企业很难及时发现奶牛或牛奶的问题。

  (二)仓储作业流程不规范。乳制品仓储存在仓库面积小、装卸操作人工化、库存管理手工化等问题。仓库面积小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与开拓市场,这是由于生产出的乳制品不能及时入库,且外销周转期有一定时间加之管理的手工化,容易导致货物无法得到储存。采用人工装卸方式效率低,不利于仓库的及时收、发货。

  (三)冷链运输难以实现。无论自营配送还是第三方配送,即使所用的配送车辆都是冷藏车,也无法保证乳制品始终处于冷链环境下,因为企业缺少对配送车辆的监控,导致司机为了省油,通常会在半途关闭制冷设备。

  (四)乳制品信息透明度低。前些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导致了中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失望和恐慌。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对于乳制品信息不透明,因此,需要把乳制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让消费者知晓,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

  (五)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较困难。乳制品的制造工艺、流程各不相同,多种原辅料也错综交叉,我国食品安全由多个监管部门分段监管,这些都造成了食品安全数据的多源、异构特性。而不同企业各自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对数据安全和隐私的考虑,以及政府部门分段监管对数据的需求等因素,使食品链追溯网络的构建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RFID技术在乳制品流通中可应用的环节

  (一)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奶牛饲养过程中,饲料上的有毒物残留,还有奶牛自身健康程度,这些都会影响奶水的质量。为了便于对奶源质量的监控,在奶牛的身上安装电子身份证,即为每头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数码档案,标识每头牛的属性,利用RFID的标签原理,在奶牛的颈部或耳部安装电子标签,然后将奶牛的信息写入芯片中,比如奶牛主人、喂养情况、是否接种疫苗等。

  (二)乳制品仓储环节。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管理方式等,因此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对乳制品的仓储,可借鉴RFID技术在其他类物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如在出入库过程中的管理、在日常的盘点和保管中的管理等。

  (三)乳制品运输环节。乳制品运输中可结合GPS与RFID两技术对在途货物监控、跟踪。对货主,也可通过远程计算机网络准确的知道货物的状态,途中位置等,在通过港口接受查验的时候,查验人员不用拆开食物,需要用手持式阅读器扫描便可知道包装产品的明细,提高了港口检查速度而且缓解港口拥堵压力。

  (四)乳制品销售环节。乳制品作为大众消费品,首先要保证安全性;其次,要保证其食用的便利性;第三,还要保证物美价廉。乳制品的消费特性决定了必须保证它在销售渠道上的质量,注意卫生和安全及冷链管理。使用RFID技术可以让乳制品的销售渠道畅通且时效性好,缩小乳制品出现问题的范围。

  (五)乳制品的可追溯。基于RFID技术,乳制品的安全追溯从生产环节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入手,不仅要分析原辅料、包装材料、温湿度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还要重视操作条件以及人员等人为影响。我们应探索一套乳制品质量安全管控和溯源的RFID解决方案,实现乳制品从原料乳收购到乳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追溯管理。

  四、RFID技术在乳制品流通中应用的建议

  (一)监控奶源采集与加工过程。一方面,通过使用RFID对牛棚微生物信息进行记录和监控,保证奶牛健康。另一方面,要确保牛棚的卫生水平和温湿度在适当范围内,还要定时检查奶牛身体各项指标并进行记录。最后,通过RFID电子标签,可以掌握乳制品的采集和加工信息,包括商品名称、出厂日期等。

  (二)形成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与仓储作业流程。第一,出入库。乳制品装箱处贴上标签,然后装入同样贴RFID标签的托盘上,标签里面包含商品信息和入库位置。在入库验收和出库审核时该技术可提高效率。第二,库存。乳制品库存时,可以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温湿度报警和防盗报警系统。

  (三)增加物流作业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乳制品的冷链运输。运用GPS卫星导航定位、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实时实现对车辆定位、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的可视化与管理系统。给物流公司或乳制品企业建立GPS智能物流管理网络系统,以实现对食品冷链的车辆定位与食品温度实时监控,进行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

  (四)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和物流速度。当配送中心将乳制品运送至零售商时,验货处阅读器会把RFID上的信息录入计算机,再核对后,工作人员将货物运往超市上架销售。零售商可以在乳制品的冷柜上安装阅读器,如果顾客购买了乳制品,那么阅读器就会将顾客的购买信息传到MIS系统,然后向零售商供货系统提交补货请求。

  (五)全程跟踪追溯并共享乳制品信息。利用RFID设备采集数据,在消费者购买乳制品后,用户仅需输入其购买乳制品包装上的条码。通过追溯终端的个人电脑点击产品追溯,即可获得乳制品从原料奶、生产企业到零售商所经历的产品流通路径以及产品相关信息。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课题项目:2016西安市社科项目,课题名称:“一体两翼”下西安物流业现代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路研究,课题编号:16J164,课题负责人:雷宁,课题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 Supply Chopra,Peter Meindl.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Planning,and Operation.2011

  [2] 颜波,石平,黄广文.基于RFID和EPC物联网的水产品供应链可追溯平台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2013

  [3] 杜峻.基于RFID技术的乳制品安全追溯应用研究[J].2013

  通用技术试题篇3

  关键词:通用技术试验;技术素养;实践能力

  学生的技术素养能够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上限,技术素养好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无疑会占据更大的优势。优秀的技术素养不仅仅是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技术道德、技术设计等。自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以来,一直面临着技术试验设备不完善、技术资源缺乏的问题,使得通用技术试验的“价值”无法完全实现。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通用技术试验教学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合理利用通用技术试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通用技术试验的教学现状

  通用技术是在高中课程中除了信息技术之外,具有基础性、广泛性、通用性并且和专业技术存在差别的技术。在现实生活中通用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很好的“迁移利用”性,对于广大高中生及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通用技术试验设备还不齐全,很多试验仪器不充足,大部分的通用技术试验教学活动都是集中在普通的教室,通用技术试验教学方式也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完成。这就使得我国通用技术试验“无用武之地”,无法真正发挥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法得到实现。

  我国通用技术试验还不够成熟,特别是一些技术试验软件还是“零零散散”,没有实现产品化,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无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学生对通用技术试验的定义、分析、评估、解答问题方面不了解和不熟悉,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自然而然,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作出评价和相应决策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就会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高中学生技术素养不高。

  二、通过合理利用通用技术试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方法

  通用技术试验是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中。通用技术试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其他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对通用技术试验设计进行完善

  通用技术试验设计是通用技术试验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探究通用技术试验的重要方法。所以,对通用技术试验设计进行完善,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通用技术试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多种方案,那么对于所形成的方案要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经过综合考量之后选择最优的通用技术试验决策。在通用技术试验选定决策之后,要注意对选定的决策方案进行试验检验,找到其中存在的或者是潜在的问题,并对原来的通用技术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动态修正和改进。

  2.利用通用技术试验设计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无论是什么技术,其核心动力都在于创造和创新。学生的创造从何而来,通用技术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在通用技术试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试验有更加真实的创造体验。相对于理论型知识课程,利用通用技术试验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创新的乐趣、创新的意义。

  同时,利用通用技术试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技术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繁重的基础知识课程学习中往往会感到焦虑、枯燥,甚至有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通用技术试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自主和合作相结合、多媒体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通用技术试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未来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而这对于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土壤”培育的作用。

  3.利用通用技术试验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当前,很多高中的教学过程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很多学生“眼高手低”,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在未来进入高等教育、进入社会领域是极为不利的。而通用技术试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在通用技术试验过程中,老师在设计和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对各种技术设计、技术试验、技术操作获取“最前线”的技术经验。正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参与通用技术试验的次数增多,自然实践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在通用技术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试验,或者通过试验解答存在的知识疑问,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无疑将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生的学习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既是对中小学知识总结的时期,也是为未来更高阶段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的时期。因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课本教材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实践操作、技术能力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合理利用通用技术试验,完善通用技术试验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通用技术试题篇4

  关键词:技术试验 精心设计 探究精神

  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建构知识。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其中技术试验正是通用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如何才能通过技术试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呢?

  一、精心设计技术试验

  精心设计技术试验对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好的技术试验应该能体现技术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可操作性强,易于启迪与发挥学生创造性。

  1.技术试验形式多样化

  婴儿从诞生一刻起就开始观察世界,模仿成人的行为,尝试新鲜的事物。所以,观察与模仿是人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模仿后,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才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实现创新。因此,在学生尚未熟悉试验操作或过程时,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性的演示,以规范学生的操作。

  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制作活动前,学生必须先学会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如微型锯床就是学生以前从未使用过的工具。教师在学生使用此工具前必须先说明微型锯床的功能、使用规程和注意事项,然后亲自示范微型机床使用。微型锯床在使用方法上有一定的技巧,如果学生没注意就有可能发生木板锯不开或经常折断锯条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掌握了使用的要点,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选修课《电子控制的试验》的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技术试验一般是要购买一批套装的电子控制教学电路板供学生试验,但一个教学班(56人)若以两人为一组,购买电子教学电路板的费用就要十多万元。而且电子元件相对固定,对于教师重新开发教学试验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也有所限制。对于经费不足的学校或让学生进行开发性试验前,都可以尝试使用电子虚拟试验台EWB(electronic workbench)。EWB是电子设计自动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Multisim是EWB的升级版。学生可以在虚拟平台中虚拟运行,由此验证、巩固所学的电子控制知识,增强学生开发、创新的能力。

  技术试验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试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技术试验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技术试验可以是教师有意不设定设计项目,让学生去自由设计,这样的技术试验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来找出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是教师设定设计最终要求,由学生自主设定试验方法的试验。在“模型和原型”的教学中,曾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可以从旋转运动转换成上下往复直线运动的“机械传动模型”,学生通过探究找出不同的方式和材料,制作出各种符合要求的“机械传动模型”。可见,技术试验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3.技术试验设计要面向生活,结合社会实际需求

  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需要性原则”。技术试验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关注社会需要,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设计的欲望与激情。

  在教学中,笔者曾经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个适合中学生使用的书包。学生经过调查分析,全面了解中学生对书包的需求后,设计制作了不少既实用又有创意的书包。例如有个小组设计的书包容量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书本,肩带比较宽,减少了书本重量对人体的负担。特别是在书包上方隐藏了一个小布袋,下雨时可以伸展出小布袋中的胶袋包住书包,有防雨的作用。又如,有一个小组在书包上设计了一个架子,方便近视的学生放置眼镜,这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设计项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学生在技术试验中学会探究

  1.在全程参与中探究

  技术试验要面对全体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技术试验中学会一点技术知识。经历完整的技术试验过程,是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重要途径。

  2.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

  学生的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技术试验中应先由个人进行思考和尝试后,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技术试验以小组形式进行就可以让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小组制作或测试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各抒己见,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遇到意见分歧时,可以相互交流,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在设计、制作和测试、优化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小组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技术试验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广泛的语言交流。

  3.技术试验探究中强调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技术试验探究中强调动手做,更加强调动脑筋。技术素养是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理解技术的能力。如果单纯动手做,就只能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技术。而让学生在试验中动脑,就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对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从而对设计进行改进,让设计得以完善。

  例如,在“测试”一课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车轮与路面关系”的技术试验。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出适应六种模拟路面上行驶的三套车轮,并分别用这3种车轮在6种模拟的路面行驶,测试车轮的排水能力和抓地能力。学生在设计车轮前要对模拟路面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对汽车轮胎不是很熟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事物,让学生分析不同的鞋子在不同的路面行走的效果,观察山地自行车和室内赛场的自行车车轮的差异,在雪灾中人们是如何使车轮有防滑效果的。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回顾,尝试设计适应对应路面的车轮。学生制作时根据自己制订的设计要求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完成后在模拟路面上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比预测目标与实际的差距,再进行优化,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后,最终发现适应这些路面行驶的车轮的要素。在试验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技术态度。

  通用技术试题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越走越快,高中课程也开始进行普遍改革。在高中改革中,技术成为领域之一,它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可谓意义深远。本文主要研究高中通用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高中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通用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技术的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体验日常生活中技术的魅力;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服务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正是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研究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激发创造的欲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断的品质;通过一次次的技术测试发现设计或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修改设计或作品以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等技术环节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对全局的把握。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技术本身就离不开实践,技术课程培养实践能力是大家的共识。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是通用技术课中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这样的能力同样可以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三、高中通用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重视起始课

  和其他学科一样,通用技术学科开始教学时都有起始课,但它和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教师面临的学生技术基础较差、技术经验较少,所以全书起始课的任务就比较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要介绍通用技术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的价值等等,还要介绍较多的技术事实,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理论课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往往把理论课看成是一般的讲授课,这种认识是有些片面的。理论课不一定都要用讲授法。这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特殊性。理论课有很多种。一是科学理论,例如力的分析、投影理论等。二是技术理论。通用技术课里的很多理论常常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并不要求完全理解和掌握,但要求学生会应用这些理论去解释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研讨、案例分析、试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教学。

  3.上好试验课。

  试验课与实验课不同,试验课课型主要以学生进行技术试验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在于让学生通过技术试验来验证技术方案,亲历技术的全过程。它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要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思考,从而让学生逐步实践的习惯。因此,在技术试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掌握试验的思想方法。在试验课上,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自觉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分析学生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当学生的试验出现明显偏差时才给予必要的指导。

  试验结束后,必须重视试验报告的撰写,重点是试验过程的体验和验证的结果,验证结果与技术方案不符时还须找出试验方法中的错误。最后还应该提供学生相互交流试验过程、方法和试验心得的平台。

  四、结语

  通用技术试题篇6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实施;设计;技术试验;技术文化

  在现阶段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资、设备设施、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有效的教学实施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就通用技术的教学实施进行几点思考,以期对我国技术课程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将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设计过程融为一体

  对于技术而言,设计是技术的灵魂。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围绕这一主线,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融会贯通在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普通的技术设计活动要经历产生需求──发现问题──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优化评价等几个环节。在技术学习活动中,学生要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两个过程的阶段和时序来看,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和技术的设计过程天然就是统一的。可以说,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技术探究和设计的欲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学生技术学习和技术设计过程的有机整合。

  (一)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组成,这是和传统的以各学科知识体系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最大区别。同样,和传统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编排思路的学科课程不同的是,通用技术课程以技术内容或专题编排,涵盖了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九个模块的专题,这九个模块几乎涉及了高中所有的学习领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呈线性逻辑结构的系列的知识点,而是覆盖了人类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个个技术的设计或制作。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各模块教学目标、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背景,设置学习任务,综合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和资源这四个要素,合理配置教学时间,恰当选择教学形式。比如“流程与设计”单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条件确定学时数,每一学时的大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演示的试验有哪些,学生应做的试验和设计有哪些,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给他们哪些方面的引导,建议学生阅读的资料和建议利用的制作资源有哪些,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有哪些等等。又比如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将整个模块分成技术的产生与设计、设计的形成、设计的交流与评价等三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下又包含若干小主题,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来进行。

  为了完成模块内容中的某一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而异。倡导教师根据模块中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特点,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法,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讲解、展现、演示等方法,对于程序性知识,可采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讨论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

  (二)设置问题情境,密切技术和生活的联系

  技术的性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起源于在满足需求和愿望的过程中人类所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技术来加以解决。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的立足点,也是学生进行技术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知识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诱发、驱动并支撑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在讲述“系统与设计”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本校供水、供电、供气的不合理环节,并应用系统优化的思想加以改进;又有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要举办运动会,请同学们为运动会设计竞赛日程表。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开环控制后,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习题是这样表述的:

  为学校新建的教学楼设计并制作一个走廊灯自动开关装置。已知的材料有:传感器,一套开关电路。设计要求:当人脚踏上门口的垫子时,灯会打开;在短暂的延时之后,灯自动熄灭。

  教师设计这道练习,不是让学生通过书面陈述的方式设计一个开关电路,而是给定真实的材料和物品,通过学生设计和制作自动开关的廊灯,考查学生对开环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运用,并限定设计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活动进行调控和比较、优化。

  总之,在实施教学时,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不断的发现问题──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理解技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的技术本质。

  (三)精心选择案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技术实践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技术活动都能够在生产、生活实践的真实场景里呈现。在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选择技术实践、技术设计的案例或设计匠心独运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设计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如整体性、反馈、系统、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等。

  在“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结构与设计”专题教学中,可事先让学生调查,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结构,来了解结构的主要类型;可以綦江县彩虹桥坍塌的事故作为案例导入影响结构的各种因素,学生通过对技术事故的沉痛反思,深切体会影响结构稳定的因素和进行技术试验的重要性。

  又例如“系统与设计”的专题教学,因为系统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系统的概念、特征、要素等内容,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体会。在讲到系统的特性时,教师教学时便先列举出一些格言或俗语,引导学生理解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特征。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然后讲什么是系统方法,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两个案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教师教学时还可精心设计调查、探究、分析与讨论、设计与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技术,体验技术设计与实践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在冲动,并通过设计与制作来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

  二、创造条件,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试验室

  试验,顾名思义,是不断地试错和验证。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基本途径。科学实验目的在于甄别真伪,技术试验目的则在于选择和优化。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试验是师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材料、工具和设备等物质手段,在给定的条件下,主动控制或干涉研究对象,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建设一个够用、能用、好用的试验室是进行技术试验的基础。但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对它的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的建设和配备还不完善,各地基本上没有配备通用技术试验室,目前使用的教材中也没有给学校提供一个试验配备标准或试验资源包。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教师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创造条件,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试验室。比如有一位教师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家庭小试验室,引导学生注意平时收集各种废弃物品,代替教材中要求的试验材料进行试验。教师还利用活动课指导学生学习仪器小设计、小制作和进行技术小试验活动,在学期末,让学生自选优秀的作品拿到学校参加展评,并要求学生就每件作品写出论文报告或设计说明。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素养,将学生的学习、技术的试验、模型(产品)的制作与评价融为了一体。

  学校在规划和购置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注意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和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或废弃物等,制作可替代的简易仪器、教学设备、教具、学具等。即使在经济发达或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应充分利用低成本、高效益并有利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物质资源,注意所用材料要对环境无污染,对学生身体无毒无害并安全可靠。

  提倡以学区为单位建立通用技术试验基地,提倡与职业学校、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三、寓文于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技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任何时代的技术产品都印记着鲜明的技术文化,任何技术的设计创新与应用,都要植根于广泛而深厚的技术文化。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文化,不是外在于技术之外的内容、形式和特征,而是渗透、融合在技术及其产品之中。在通用技术课程九个模块所涉及的技术中,都能挖掘出有关技术文化的内容,都蕴涵着让学生能看到或感受到的不同特征、不同形态的技术文化。例如九个模块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具所用的“技术产品”,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制作出的“技术作品”,在材料、结构、造型、制作、外观等方面,也肯定会呈现不同的式样和特征,体现不同的个性和风格。这些不同式样和特征的“技术产品”或“技术作品”,就一定携带着不同的技术文化。通用技术的教学,一方面要能使学生掌握技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会用规范的技术语言、图样表达设计思想,但另一方面更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技术文化的鉴赏者和创生者。

  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懂得技术设计与技术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在学习“设计的交流”时,应当让学生知道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技术框图等,都是携带着一定技术特征和信息,传递与交流技术文化的象征符号。在设计方案的选择与优化、设计产品模型与原型的制作、制作成功后“产品”外观的润色与修饰、设计方案的权衡及制作“产品”的评价等部分,都应渗透能使学生体验并感悟的技术文化的教育内容。

  在“技术与设计2”模块教学中,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典型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或控制设计,以及体现“技术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典型“技术产品”,既能帮助学生理解通用技术中技术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又能使学生感悟技术文化所蕴涵着的艺术感与人文精神;同时,这些典型设计和典型“技术产品”中所包含的设计师及制造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意念、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他们的科学观、道德观、价值观,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发挥技术文化所具有的将科学与人文结合的作用。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技术设计与技术文化密不可分”的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建筑及其设计”模块的教学中,可带领学生参观或考察一些当地典型的古建筑、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或让学生收集、展示一些世界各地知名建筑的图片,概括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现代建筑风格与特点;同时还可以开展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对不同的建筑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批判和评价的能力。又如在“服装及其设计”模块教学中,开展“把文化穿在身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中外不同时代的典型的服装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服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我国不同民族的服装,体会服装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还可请学生分析“旗袍”“中山装”“牛仔服”等典型服装及其产生的原因、社会背景及影响,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服装文化,增强对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包容和吸纳能力,提高着装和服装设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在“家政与生活技术”模块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外传统的家政理念的学习与比较,理解中西方传统文化异同,认识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传统的、优秀的家政理念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起,正在向世人展现着它的魅力,同时也被其他民族吸收、转化。同样,我们对外来的、优秀的家政理念及文化也应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要善于吸纳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后让学生深刻体会,民族的才是国际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都必须扎根在民族的、现实的土壤上,只有这样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技术课程标准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通用技术试题篇7

  1.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意义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迅速地扩大,深入到工业控制、航天航空、医疗设备、银行金融、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以软件为基础,软件的开发为计算机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功能。虽然计算机及其软件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软件在应用过程中自身会出现安全问题,对计算机造成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当前黑客肆虐,病毒猖撅的网络环境下,软件安全出现问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生存环境,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安全进行检测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保障其工作的可靠性是重要领域计算机应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在软件开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检测出软件开发中自身存在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漏洞等问题,然后对其应用程序进行修补,满足用户对软件安全需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是一个动态的检测过程。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2.1在对软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检测

  每台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系统都有其特点与用户需求,检测人员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检测时,一定要对软件进行综合性分析由于研究,来选择适宜的软件的检测技术方法,同时,要从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多方面的角度来制定合理的安全检测措施。

  2.2大力推广检测人员多元化

  多元化就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人员的组合。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大力推广检测人员多元化能够更好的检测出软件存在的安全功能和安全漏洞等问题,因此,厂商在对在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过程中,不但要具有专门的软件安全分析员,还要配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人员等具备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他们密切配合来提高对软件安全进行检测的质量。

  2.3选择合理的安全检测方法

  检测人员在对计算软件安全进行检测,可能只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一个系统中所有安全检测问题,要通常要对计算机软件的系统级、需求级以及代码级进行详细的分析,检测人员应该依据软件规模的范围或者大小,认真分析对软件的结构设计方,根据软件不同用户对软件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合理的软件分析技术与安全检测方法。

  3.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方法

  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规模都很大,其软件系统通常含有了多个子系统,同时不同的子系统中包含了多个不同的模块。在对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时,通常要进行模块测试→组装系统→系统结构的安全检测→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有效测试→系统测试这样一系列的流程。

  3.1计算机软件静态检测技术方法

  计算机软件静态检测技术方法就是检测人员运用静态检测技术来检测软件潜在的安全性能问题,其方法就是利用程序分析技术对应用程序的二进制代码,或者是源代码进行分析,

  当前,静态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词法检测技术,就是只检测程序源代码中有危险的c库函数和系统调用;二是程序评注技术,就是依据评注信息加深静态分析查找出潜在的漏洞;三是类型推断技术,就是利用一种新型修饰来对某几种特别的用户输入或指针等数据增加安全约束;四是约束解算器技术,就是运用约束对目标程序的特定属性建模,再用静态分析解算约束;五是元编译技术,就是将软件检测作为轻量级编译器扩展并建模执行,通过自动推断检测代码的安全属性;六是变异语言技术,就是限制指针的算术运算、不安全的类型转换、goto的随意跳转、多点随意转变标志、setjmp和longjmp等可能不安全的操作。静态检测技术方便快捷,一般能够找软件中绝大多数问题,但对个别问题不起作用。

  3.2计算机软件动态检测技术方法

  计算机软件动态检测技术方法就是通过对软件在计算机的运行环境下进行分析与研究,达到来检测出软件安全性能问题。动态检测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六种:一是非执行栈技术,就是采取禁止栈执行代码能力的方法预防恶意代码破坏写与执行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攻击;二是非执行堆与数据技术,就是通过禁令执行堆和数据段,让恶意代码失去执行机会;三是内存映射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映射代码页措施,让攻击者难以通过null结尾的字符串跳转到低端内存区;四是安全的共享库技术,就是依据动态链接技术检测并拦截不安全函数,达到阻止其调用的目的;五是沙箱技术,就是通过限制一个进程所访问的资源来预防某些攻击行为;六是程序解释技术,就是在程序运行之后,通过监视其行为并强制进行安全检查的方法。动态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对软件源码或其二进制代码作出修改,这样大大提升了软件的保密性。

  3.3计算机软件形式化安全测试技术方法

  计算机软件形式化安全测试方法建立的基础是确立软件的数学模型,软件安全建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软件中存在的安全缺陷与隐患,即软件安全特征。通过形式规格说明语言的支持来提供形式化的规格说明。计算机软件形式化安全测试技术在检查中常用的形

  转贴于

  式规格语言主要有基于模型的语言、基于行为的语言以及基于有限状态的语言等形式规格语言。定理证明与模型检测是形式化安全检测主要两种方法。

  3.4计算机软件编程语法安全测试技术方法

  计算机软件编程语法安全测试技术方法就是通过被检测软件的功能接口的语法,生成计算机软件的测试输入环节,利用这种方式来检测计算机软件对不同类别输入所反映的状况。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一般使检测程序要进行识别软件接口的语言与定义语言的语法,以语法为前提生产测试用例同时执行安全检测。

  3.5计算机基于软件属性安全测试技术方法

  计算机基于软件属性安全测试技术方法建立的前提是对软件的安全编程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利用系统程序的代码的验证,检测软件系统对安全编程规则是否遵守,达到对软件进行测试的目的。计算机基于软件属性安全测试技术方法能够更好的有效分析软件安全问题的交互性及扩展性。

  通用技术试题篇8

  考试

  其(一)考试科目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共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十门科目。

  其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卷考试。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每科试题满分为100分;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余九门科目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网上阅卷考试答题要求我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除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科目外,均采用网上阅卷,试卷和答题卡分离,各科选择题、填空题及非选择题答案全部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的区域内。

  答案写在试卷上、答题错位、答题超过规定位置均视为无效试卷答题卡,选择题采用2B铅笔涂写,文字部分只能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

  (三)考试时间及组织安排

  1.2019年7月青海果洛高中会考日期:7月6日、7日、8日、9日。

  2.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律使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

  3.考场由省考试院统一编排,每考场30人。

  考场按单人、单桌、单行、桌口背向学生、桌间距80公分的标准化考场要求排列。

  4.考生《学考证》塑封方为有效。

  考生必须同时持有《学考证》和《身份证》方可参加考试。

  2019年7月青海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表

  时间

  上午

  下午

  7月6日

  8:30-10:30

  13:00-14:30

  16:00-17:30

  语 文

  地 理

  历 史

  7月7日

  8:30-10:00

  13:00-14:30

  16:00-17:30

  数 学

  物 理

  化 学

  7月8日

  8:30-10:00

  13:00-14:30

  16:00-17:30

  英 语/藏、蒙语文

  政 治

  生 物

  7月9日

  通用技术试题篇9

  关键词:网络考试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08-02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库技术越来越普及,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高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有效改善各领域产出效率与质量,这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引进高校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构建智能化、数字化校园,这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有助于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合理提高高校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便利性与及时性。网络考试系统就是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构建起来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具有高效准确、及时便利等优势,为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与效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 网络考试系统设计与题库简介

  网络考试系统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并结合网络考试安全控制而实现的,本文中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以实现网络考试系统的合理科学、公正公平为目的进行的,系统用户有学生与管理员(或教师)两类,由题库、答卷库、学科知识结构库及统计信息库构成系统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各数据库分别支持系统内相应的用户管理与权限认证、考试过程控制与统计分析、试题资源建设与维护、信息反馈这四个主要部分。通过登陆界面,学生可进入考试系统,并在登录成功的同时实现自动组卷,学生可以在显示的生成试卷页面答题,然后在系统规定的答题时间内完成答题并提交。定时自动交卷模块会在学生答题过程中进行时间监控,若在系统规定时间内未提交试卷,则系统会自动完成试卷提交,而提交的试卷会由自动阅卷模块进行阅卷并完成成绩统计。

  3 考试流程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通用技术试题篇10

  关键词:案例;生活化;实用性;典型性

  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已有5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也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其中由于教材的质量不高,导致教师在选用课堂教学案例时,出现举棋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况。

  众所周知,课堂中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对通用技术学科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载体。如果案例选择不当,相关因素处理不好,就会降低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那么,如何恰当选择通用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案例呢?

  一、教材案例存在的问题

  《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中案例分析有70个左右,近两年来,尽管教材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修订,但是这些案例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直以来,在很多教师中有较多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性存在争议

  教师对现行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的科学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比如,《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一节发现问题中的“伽利略与体温表”案例,“伽利略用手握住试管的底部,让管内的空气渐渐变热,然后把试管的上端插入冷水之中,松开手时发现,水在试管里被慢慢地吸上去一截;再握住试管,水又渐渐从试管中被压了下去。从水的上升、下降可看出管内温度的变化,于是,他就把一个很细的试管装上水,排除里面的空气,密封住并在试管上刻了刻度。”关于这段描述的科学性争议一直很大。

  《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控制与设计单元相关案例中关于控制器、执行器的描述是否科学、正确,在教师中也有很大的争议。

  2.针对性不强

  《发现问题》中,“新式纺纱机的诞生”案例说明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可以发现问题,但是新式纺纱机的发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显然是还要通过收集分析信息、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才可以完成的,放在这里针对性就不是很强。

  3.无技术含量

  《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在讲述创新原则时,引用了“洗衣机的变迁”案例,此案例中既无技术性知识的介绍,也无原理的描述,连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可以读懂,不适合高中生阅读。

  4.容易引起歧义

  例如,《设计的一般原则》中,在讲到道德原则时说明,“给瓜子“美容”的案例,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这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设计。又如,在《技术的价值》中,“荷兰风车”的案例中讲到“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武器”,而这个武器现今已经对荷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类似上述的两案例会将技术设计矮化、泛化,如果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技术设计,或人类为了自己的发展无限度地使用技术,就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技术设计的情绪。

  二、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选择的方向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是人们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有意截取。那么,在通用技术课堂中什么样的案例才是适合的?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1.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

  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尽可能考虑全体学生都熟悉的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技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使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的情感在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如,太阳能热水器、红外线水龙头、自行车、分类垃圾箱等等。

  2.案例的选择要关注社会热点

  限制塑料袋使用和北京奥运会火炬及场馆等热点案例的引用往往可以引起师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如,选择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的案例,来进行技术试验、发现问题、结构设计、系统设计等内容的教学。

  3.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实用价值

  《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例如,在教学《流程的优化》时,教师可以把班级课表、学生一天的日程安排表拿到课堂,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试着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把班级课表、个人日程表进行重新调整,让课程、时间安排最大限度地符合自身的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研究的成果,提交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建议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期调整课表。这类案例的学习,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课堂当中取得的成果还在现实中得到了应用。

  三、课堂教学案例选择时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有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和情感目标的达成,所以,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除了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在引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

  问题。

  1.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

  作为教学案例,满足教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应突出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简单的事例介绍,又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叙述,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包含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探究点。通过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去思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总结出规律,由此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例如,在《简单结构的设计》中,教材利用简易相片架作为案例来论证先前讲述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2.要注意案例的适用性

  教材和生活中的案例是否都适用于实际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在《系统的优化》中,教材“农业间作套种”是个很好的案例,介绍了多种套种的模式,但是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对案例中套种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案例也提不起兴趣。由此可以看出,通用技术课堂中在选用案例时,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认知经历作出分析后进行选择。

  3.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给学生以感官和思想上的冲击  通用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实践;启发;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16-02

  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中在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技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门新课程,它不同于其它传统课程,其教学应立足实践,提高学生课堂实践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目前硬件设施匮乏情况下,组织好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呢?本人经过多次新课程的培训和五年多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针对落实教学活动这一难题,谈谈个人的理解和做法。

  1.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全面推行教材中的教学栏目

  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②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③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⑤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理解整个技术设计规律,必须从教材涉及到的一般知识入手,全面推行教材中的教学栏目。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先进网络教学条件,创设好教学情境导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探索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例如:(1)《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讲完,我就布置学生以身边的技术发展为主题、让学生多方收集资料,以手抄报、小论文、辩论赛等多种表现形式对技术知识进行梳理和充实。在学生上交作品中,技术知识内容充实,画面形象生动。学生不仅学会收集资料和组织材料,还发挥个人在版面设计、绘画、制作等多方面的才能,培养学生更加关注自然、人文、社会。并从中精选一部分,在校园内开展学习通用技术手抄报展览活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通用技术内容奠定了基础。(2)如《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第一节设计的一般过程,课本以陈晨同学设计制作木榔头为例介绍设计的一般过程,如果没有木榔头教具,老师讲解就显得比较枯燥,本人到一位朋友开的木器加工厂,亲自参与设计、加工,做了几个与教材相符的木榔头,拿在课堂上一亮相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找了几位同学做了技术试验。通过创设这一"很技术"的情境作为课的引入,使这节原本"很枯燥"的理论课上得丰富多彩,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讲设计一般过程,内容自然也轻松了许多。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设计一般过程内容的理解,课上还让学生自己设计承重桥梁,其中不少学生作品也不乏新意,在课上互相展示一下学生也挺有成就感。

  2.通过设计理念的交流,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

  "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是形容一些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句俗话。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可以让学生举行作品设计交流会、对某个技术产品的使用情况和制作思路进行介绍汇报。每年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我们都把学生期末的优秀手工作品进行公开展评,让全校学生们都去参观,并让作品的制作者现场演示和介绍。教师也可针对与教科书中的某个知识论点开展分组辨辩论,锻炼和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我们在《技术与设计2》的《系统与设计》一章的教学中,每个授课班中举行了辩论会,辨题为在一个系统中,各元素性能与整体性能之间的关系。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3个人为一小组),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把整个辩论会过程拍摄为录像,以供学生们记念和保存。这样的课堂既生动,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3.燃学生设计激情,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按照课程标准,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不同的地方是,必须动手,不动手怎么改造世界?技术素养中有:技术知识、技术试验、技能操作、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特点要求。不是仅仅通过思考就能够得到的,所以要想使学生提高技术素养,必须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堂知识结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例如:(1)老师首先在课堂上,呈现技术与设计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启迪学生设计思路,落实操作项目,创建技术环境。让学生在这个在过程中了解欣赏技术设计,点燃学生的设计激情。(2)利用生活中可以找到或买到的纸板、吸管等简单材料,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个人或集体参赛形式的校级创意设计比赛。设计作品既有各种造型便携式小板凳模型,也有时代感很强的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帆船,神舟六号飞船、埃菲尔铁塔及桥梁等模型,(3)利用废旧饮料瓶,组织策划我校首届"水火箭"科技设计大赛。其中多件作品无论从造型创意、个性风格、色彩及工艺制作设计上,既体现火箭发展的前瞻性,也达到了设计风格鲜明、色彩搭配合理、工艺制作精美的要求,其中有五件作品发射距离超过50米,还有一件作品取得发射距离100.1米的好成绩。

  4.会设计表现,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在通用技术中,图样、模型和符号也是一种技术语言,是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很好载体。不管是把设计的产品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看懂,还是理解产品,了解产品功能,都需要会绘制和识读各种形式的图样,有的还要制作出它模型。草图通常可以很好地反映产品的外观,它能把设计思想变成一种可以用来与人交流的直观形式。图形在传达物体的尺寸、形状及功能方面比语言更有效,而模型能有效地将设计理念变成三维的现实。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优秀设计产品的图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如在上《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与设计》一章中,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自然中结构的精巧,我不辞辛苦找到了一个蜂巢实物给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学生们显然对这黄褐色的蜂巢奇特的六棱柱体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十分精密的建筑工程赞叹不已,并主动对六面形的特殊构造进行了探究。我适时地引导他们了解六面形结构的功能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飞机夹层、移动通讯机站,隔音墙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

  5.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能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对他人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据此做出的反应。

  当今世界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以及生产与运用都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还是人类达成某种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在通用技术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动手实验(造纸实验)、分小组进行某个观点的辩论、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的讨论等等。营造了轻松自如的合作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从别人的语言、行为中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向,并能据此对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善于坚持原则,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这些学生在辩论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合作对于他们而言不再是一件为难事,而是一种共同承担风险,分担失败痛楚、分享成功喜悦的经历。

  6.课堂评价促创造激情

  我在学生评价上也动了不少的脑筋。我设计了一份课堂评价表,把随堂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节课前发给学生一份课堂评价表,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上课感想和创作的灵感及时地写在上面,做到评价和教学同步,及时对学生的情况做出即时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学生宝贵的创造萌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把评价的时间适当地向后拖延,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时间,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的想法提炼加工,形成项目,申请专利,让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技术带给他的愉悦。同时,学校的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在学校建立了科技制作室,同时在学校礼堂举办了科技文化节,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创造热情。

  总之,面对通用技术课程,我认为: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我们教学工作者应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利用通用技术学科教材新颖,富有活力的特点,在通用技术课上培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所不能提高和训练的各种技能,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大家庭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2》 江苏教育出版社 顾建军主编

  通用技术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中的信息,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式上,包括对教学资源的收集、课件的编辑以及利用。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原本略显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也能将较为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具体。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经验的共享,使得教学逐渐的脱离了封闭的状态,慢慢的走向开放。而通用技术是在日常活动中利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以及通用性。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用技术主要指的是一般的教学课程,并不是指单纯的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一般高中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科具有本质的区别。通用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2.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策略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优化,就需要将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教学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同属技术学科。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算是一门辅助工具课程,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并利用其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中。

  2.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教学难度。关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对通用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丰富高中教学的方式,并且能更加形象、直观的将教学的内容进行展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仅在通用技术教学的课程设计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各个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第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有许多章节都是在教学实验室中完成的,这主要与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学生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很好的掌握电子技术,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并通过讨论、总结,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我们有很多高中学校,其实并不具备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的条件,所以可以用专业的仿真软件来进行模拟实验,这样也能达到原来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内容以及策略的整合,不仅简化了较为繁琐的课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生动、形象的氛围下学习知识,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2.3高中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授,那么在知识面上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利用目前网络信息高度共享、丰富、无时间空间界线等特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到通用技术教学课程中。这样整合的优点在于,学生不仅仅可以学习到教材上的知识,还能拓展新的知识,紧紧与时代接轨,并完善课本中的知识。如高中教学中,一些实验的过程与背景材料,不可能详细的整篇整幅的阐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就能去了解,这样不仅仅能够丰富知识点,还可以巩固原本学到的知识。

  2.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教学评价的实施,这样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提高通用技术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进行整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还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有关通用技术教学的网站,并设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将学生的个人档案储存到教学网站上。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网站能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利用网站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小发明、论文、设计等成果展示到网站上,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通用教学过程中。

  3.总结

  通用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通讯技术 创新 应用

  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通讯技术已经经历多年发展,我国通讯产业从小到大,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网络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以及制造大国,与此同时,通讯技术创新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在通讯大多数领域中,我国已经基本具备生产世界先进产品的能力,同时很多企业也拥有加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层面上也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1)固定通讯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国产交换设备已经达到较强水平,而且在国内市场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高端路由器,可以使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得以缩小,同时形成相应规模。(2)移动通讯领域。GSM 和 CDMA全线产品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和研究。在3G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中,TD-SCDM A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也实现了较大突破性成就,促使核心网、基站、终端以及各种芯片的配套产品体系也得以初步形成,从而形成一条完成的产业链,形成了在自主核心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群体,拥有具备重要商业价值的核心专利数百项。在世界中,WCDMA 系统设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在发达国家市场中推广,自主研发的数字集群系统使国际空白得以填补。(3)光通讯领域。在我国,多项国际标准建立并开始实施,商用光通信系统基本上同步于国外先进水平,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40 Gbit/sSDH系统开发和研制出来。(4)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软交换设备已经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在国内外也实现了广泛应用。IPv6路由器也开始投入生产和研发,同时在CNGI示范工程中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通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通讯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通讯技术,促使通讯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挥推动作用。而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中,人才一直都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如果人是蓄电池,那么就需要不断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需要的时候进行放电,可以实现二次开发。通讯技术的创新过程其实也是二次开发的过程。因此,要对通讯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使研发人员可以得到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大胆运用有潜质的年轻员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研发位置,使通讯研发人员可以进行有序竞争,进而创新出更多通讯产品,从而使有才能、具备创新意识以及有较多创新成果的优秀研发人员脱颖而出,使通讯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保障。(2)强力推进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在通讯技术创新过程中,强力推进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开展通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不可或缺,同时也在通讯技术核心竞争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必定会在人类社会和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上,也会比其他技术更胜一筹。因此,要在通讯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创新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使通讯关键技术以及基础技术的创新可以在开发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进而使通讯技术实现全面创新。只有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够不断开发和研究出新技术,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通讯国际市场中占据不败之地。(3)始终坚持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通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坚持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讯技术在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兼容的问题,每一个电子产品都具备自己的连接方式和端口,使各类通讯产品之间的通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在通讯技术创新过程中,实现通讯产品产业化,采取积极向外发展政策,加大通讯产品的创新力度,不断扩大应用范围,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而使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可以实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与通讯核心技术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通讯产业中将具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制定出来,积极开展通讯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业务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马劲辕. 通信产业价值链分析与业务发展及监管探讨[J]. 电脑与电信,2009(2)

  通用技术范文第4篇

  通用技术(简称GT)在高中课程当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1.通用技术的理念

  1.1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1.2 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3 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2.上好通用技术课程的策略

  2.1 "新闻主播"进课堂。为了创设丰富的通用技术学习环境,营造丰富的技术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每学期初,笔者与学生约定,每节课开始的三分钟,由两名学生到讲坛来报道与技术有关的新闻,能结合学习进度则更佳。开始时他们觉得是在教师的"威严"下被迫的行为,但随之而来却产生了成功感:一是从图书馆、电视或杂志等甄选技术新闻的过程中开拓技术视野,了解了更多与技术相关的知识,从而能理解技术,甚至应用技术;二是在报道新闻时,从同学的肯定中得到激励。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从而使之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一个学期下来,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关于科学、技术的视野开阔了,对课程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增强了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能主动关注生活中的技术。

  2.2 "演员"进课堂。在通用技术的学习中,必然涉及生涩的技术基础知识,若由教师过多讲授,必然索然无味。让学生即兴表演,参与其中,是促进学生对技术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符合通用技术教学的特点和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如在教学第二章的《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时,因本节内容抽象,学习困难较大,如果采取讲授、提问的方式教学,学生兴趣不大,后笔者请一同学扮演"设计师",其他同学扮演"加工师傅",设计师向加工师傅描述只有他看见的工件三维图。扮演"设计师"的同学在讲台上想方设法地比划着,台下"师傅"们就是不明白,在一阵阵的笑声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去感受技术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3 "设计师"进课堂。对于技术而言,设计是技术的灵魂。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模块的始终。而第三章的《制订设计方案》一节更是学生将设计的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条件限制、设计的优化及改进等应用技术的一个体现。根据高中生的思维接近成年人的特点,笔者让每一个学生都做设计师,故在方案的对比、权衡、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根据师生商定的标准尽情地发挥。让他们在方案介绍或面对同学的建议中反思,在同学的肯定、赞赏中获得满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使课堂灵动起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更激起了同学们对于通用技术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通用技术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通用技术能力,通用技术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

  通用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 原理 特点 应用

  一、引言

  光纤通信技术是人类向信息化时代迈进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石。光纤之父英籍华人高锟于1966年提出了利用光导纤维可以通信的理论。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据此成功地试制出用于通信的光纤。1973年我国开始研究光纤通信,1978年我国自行研制出通信光缆。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到计算机行业、广播电视行业、电力行业、军事行业等领域中。

  二、光纤通信的原理

  光纤通信的原理是以光为信息的载体,实现信息的传递。光纤通信是以光导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其构成主要包括纤芯、包层、涂层,其原理就是利用纤芯内的全反射衍射,从而实现远距离的反射信号发射接收,实现了信号以光媒介为载体的传输,也就是光信号的传输。当前光纤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光纤接入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及波分复用技术。光纤接入技术能够满足数据处理和多媒体图像对传输带宽的需求,提供多种窄带业务。光纤传感技术通过传感器完成信息传输。波分复用技术在不同的信道通过光波进行信息传输。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1.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的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一种绝缘体材料,绝缘性好、不易被腐蚀。光波导既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也不受电离层的变化和自然界的雷电干扰及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还可用其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对于强电领域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

  2.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ps到10Gbps。光纤的通信容量可以达到微波通信容量的几十倍甚至更高,且光纤的带宽却要比电缆或者铜线大许多。单波长光纤的通信传输系统中发挥不出带宽的优势,现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光纤通信技术具有频带宽、通信容量大的特点。

  3.保密性好。传统的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而光纤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串扰情况,也不会由于光信号的泄露而丢失信息,更不会被窃听,保密性好。

  4.损耗低、成本小。作为当前主流的信息传递媒介,光纤通信技术有着损耗低及施工成本低的高性价比优势。光纤的构成主要为石英,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石英有着损耗低的优势,如果以后再发展成极低的非石英损耗传输介质,还可以再降低损耗。

  四、光纤通信技术在多领域中的应用

  1.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光纤通信技术凭借本身优势,已逐渐成为当前广播电视网中的主流信息媒介传输方式。在广播电视领域现阶段,光纤通信技术已形成了以光纤网络单元模块为基础构成的网络新型建设,在电视台节目数字化不断进展的今天,这样的网络新型建设有助于向电视台提供更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传输质量,为高质量的电视音频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2.光纤通信技术在电信通信网络的应用。伴随着移动信息的扩展,电信信息传递业务发展迅猛,各大专业电信信息网络运营商积极应用光纤通信容量大的特点,以北京市为中心、朝向四面八方做出了通信光纤网的全国覆盖,本世纪初我国的“八纵八横”光纤通信网已基本建成,在光纤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以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中继器、光纤连接器以及镇合器的无源器件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通过将电信通信行业中的客户信号以光为载体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光发射器中发射,再传送到最终端的光接收器,转化为信号,这一过程极大程度的缩短了相应的声音信号的传播时间。


通用技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开始时他们觉得是在教师的"威严"下被迫的行为通用技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