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16 06:50:51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地籍测量十篇

2、地籍测量规范十篇

3、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

  地籍测量篇1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是进行土地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它是服务于地籍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主要由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部分组成。

  二、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在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地籍测量所绘制的地籍图件有地籍图、宗地图和宗地草图。一般来说,地籍图的内容包括地籍控制点、必要的地形要素(如道路、水系等)、全部地籍要素(如房屋、界线、界址点等)和文字、数字注记。地籍测量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步步检核”的测绘原则进行,方能得到精确、合格的地籍成果。

  三、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其内容应该是:

  1.调查不动产的权属资料、权属位置及拥有土地的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质量等级以及与税收有关的地籍要素;

  2.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点;

  3.测定行政区划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值和权属范围的面积;

  4.测定测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形及其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和面积;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及时对原地籍成果进行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正确性与现实性;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绘工作地籍测量通常要求精确测定土地与地面附着物的平面位置,对高程要求可以放宽或不做要求。

  四、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指在地籍测绘前期工作中,为满足地籍基础控制和测制地籍图之需,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范围,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按规范要求而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等方法,测定基本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过程。

  1.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控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择国家统一的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城镇地籍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家控制点的成果。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地籍控制网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采用任意坐标系时,起算数据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解获取。

  2.首级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首级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的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 GPS 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首级平面控制网应优先以 GPS 网形式布设,采用 GPS 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首级地籍控制网的精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以下各等级控制点相对于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 。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时,必须先制定技术设计方案,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3.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加密控制网应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安排计划,可分期、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GPS 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当调查区域范围较大,并要求一次整体布设加密控制网时,一般多采用 GPS 网形式布设,布设导线网时,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当复合导线长度超过《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 , 不应超过复合导线长度的 0.7倍。由于目前全站仪和 GPS 接收机的广泛应用, GPS 网和地面控制网计算平差软件的功能增强,因此,加密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不再分级,计算时应整体平差。与地形测量相比,地籍测量要求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密度。一般说来,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密度每 km 2 不少于 10 点。

  4.地籍图根控制网的布设

  为满足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基本控制(首级网和加密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的直接供测图及测量界址点使用的控制网称为地籍图根控制网。

  地籍图根控制网的特点与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 相比 ,地籍图根控制网有下述特点:

  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点位密度、精度等)由当时的测图比例尺决定,不同成图比例尺图根控制网的规格相差很大。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应满足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精度要求,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

  地形测会的图根控制点,是为地形细部测量而布设的,测图(整个项目)完成后,便失去了其作用。因此,埋点时原则上设临时性标志。而地籍图根控制点不仅要为当前的地籍细部测量服务,同时还要为日常地籍管理(各种变更地籍测量、土地有偿使用过程中的测量等)服务,因此地籍图根控制点原则上应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地籍图根控制点在内业处理时,应有示意图、点之记描述。

  五、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方式

  在城镇建成区,通常采用导线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为减少图根控制点的二次扩展,应优先布设导线网,以一个或几个街区为单位,布设一级地籍图根导线网,然后采用二级复合导线或导线网加密。在建筑物稀少、通视良好的地区,可以布设地籍图根三角网。

  六、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

  1.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 1/3 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小于 13cm ,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2.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 10m 时,允许不作导线角度闭合差检查,但不得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级导线或支点。

  3.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 22cm,而相对闭合差:一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5 000 ,二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 1/3 000 。

  七、地籍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常规布设方法主要是三角网、三边网、导线网和边角混合网。三角网是把控制点按三角形的形式连接起来,测定三角形的所有内角以及部分边长,通过计算,得出控制点的坐标。三边网网形结构和三角网相同,只是测定三角形的所有边长,计算各内角,得到控制点的坐标。导线网是把控制点连成一系列折线,或构成相连接的多边形,测定各边的边长和相邻边的夹角,计算导线控制点的坐标。边角混合网是指在一个网中,包含有多种网形式(包括三角网、三边网、导线网),这种布网形式很灵活,但对控制网平差软件的性能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籍测量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质量第一

  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要坚持以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依据客户的要求实施地籍测量,充分考虑土地管理部门和客户对地籍测量的有效建议和意见。土地的管理部门和客户有监督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权利,因此,在进行地籍测量的每一个环节时,都要依据实际要求进行测量,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2、数据为主

  地籍测量的主要结果就是土地各项属性的数据,因此,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一定要坚持数据为主,以数据为依据,进而有助于提高数据测量水平和质量,最终以主句作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判断,由此来确定地籍测量的质量。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还要对地籍测量的数据进行审核,并依据实际的测量数据对地籍测量的质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3、以人为本

  实施地籍测量的技术人才是影响地籍测量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合理的运用人才,有利于实现地籍测量的有效控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从而保证测绘工作的高效性、有效性。

  4、事先预防

  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在保证地籍测量质量的前提下,应当注意预防测量过程中测量问题的出现。首先对测量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有效的控制,然后对测量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策略。在对测量产品进行检查的同时,需要对地籍测量的工作和流程进行质量检查,从而有助于地籍测量质量的提高。

  二、造成地籍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

  1、观测者自身的局限性

  作为土地测绘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操作仪器、准确处理采集的数据、科学管理测绘资料,从而组织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土地测绘工作中观测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条件不同,其进行土地测绘所得到的结果就会差生差异。首先,观测者在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如视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可能会差生误差。其次,土地测绘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土地测绘的质量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测绘工作者有不同的态度、习惯、责任心、经验和技术水平,而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测绘结果。

  2、仪器精准度的有限性

  测量误差指的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数值相差情况。在现实的地籍测量工作当中,通常会选取约定真值。约定真值需要所测量的不精准度来展现其所处的情况。为此,测量误差在现实工作中是没有办法达到有关准确的要求的。在现实的工作当中,地籍测量设备生产工艺具备一定的约束性,通常是选用的有关设备绝对不可能都达到一定的标准,为此,就会造成地籍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针对机械设备所造成的地籍测量结果有误差的存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机械设备的选择类别是否能够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准度,施工功能能否达到客户的要求,操作形式是否方便等,这些因素都将会对地籍测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3、观测条件的不定性

  比如,阳光、温度、地质、风力等客观因素是无时无刻的处在一个不断改变的状况下,为此,地籍测量结果会受到观测客观条件的巨大影响。

  三、提高地籍测量质量的建议

  1、做好地籍测量前期的准备工作

  我国古代的名言“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籍测量工作同样需要详尽的前期准备工作。地籍调查工作是地籍测量准备工作关键环节,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籍测量的最终成果。地籍的建立是政府行为,因此,地籍调查工作应由当地的政府进行组织,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成立以主管行政长官为首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必须责令调查辖区内各级国土部门和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地籍调查工作的实施;地籍调查机构对辖区内的地籍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及检查验收,使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有管理上的保证;随着地籍信息化的逐步完善,还要满足社会公众对地籍资料的需求。

  2、做好地籍测量的监察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的地籍测量监察体系,明确对地籍测量的作业、监理、检查进行科学分工,做到各尽其职。明晰监理内部组织的岗位职责和具体分工,通过监理和检查人员的技术指导和检查工作,保证地籍测量的质量。其次,促进地籍测量的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将地籍测量工作置于严格的程序控制之下,使作业的主要环节和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有效地把握作业过程中的活动,适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后,把握地籍测量各阶段的特性,在进行地籍调查工作中要加强对有关确权政策的把握和调查程序的控制,对在地籍测量中,应多进行旁站监理,重点检查使用仪器的状态是否正常,有关仪器的使用是否规范以及操作是否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3、加快高科技的应用速度

  地籍测量工作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许多测绘部门已形成了数字图的规模生产,GPS定位系统、WBGPS-Survey测绘系统和GPS-RTK测绘技术的大力应用,是提高地籍测量的准确度和速度的重要方法。

  4、加强新闻和舆论监督工作

  首先,加强于地籍测量项目区域人们群众的沟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在工作中落实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的精神,倾听项目区域内群众的心声,正确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加强地籍测量作业人员的思想工作,地籍测量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工作量大,应该支持作业人员有新的办法、思想和感悟,加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一定会提高地籍测量的质量。其三,要充分利用报社、电台、电视台进行全面宣传,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争取社会对地籍测量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发挥新闻舆论的力量为提高地籍测量质量服务。

  5、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地籍测量部门创建科学的测量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准,这对于土地地籍测量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力度,将其能够更好的为整个社会所服务。地籍测量部门需创建较为完善的地理信息管理制度,把现代化办公与计算机通信技术、测量流程及MIS系统有效的统一在一起,经过利用信息化方法来创建统一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便于能够为地籍测量工作的开展供应真实的信息依据。

  6、综合调查

  对地籍测量质量掌控工作中综合调查是非常重要的,有关单位及操作队伍需把测量质量进行关键性的掌控,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这将直接关乎着调查质量结果。经过开展综合调查,能够及时的对地籍测量工作中潜存的问题进行解决,避免隐患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只有对地籍测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才能保证土地管理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土地管理部门对地籍测量的认识和管理,对测量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有助于地籍测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津桑.地籍测量关键工序探讨[J].江西建材,2014,06:230+232.

  [2]叶炳斌.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筑,2014,06:108.

  地籍测量篇3

  关键词:地籍测量 关键技术 内外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28-02

  1 地籍测量技术概述

  地籍测量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我国地籍测量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地籍测量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地籍测量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地籍测量的全国性展开,将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传统的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地籍测量技术方法,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地籍测量就要先了解各种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特性,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设计,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地籍测量工作。

  2 地籍测量技术比较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简易补测法;(2)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作业流程见图1。

  从上面的作业流程可以看出,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不对地类进行预判,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数据源的收集,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见图2。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的方法充分预判,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图斑预编号,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测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作业环境比较差,而且费用比较高,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两者要互相结合,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从作业效率上来说,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对地类,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地类,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地籍测量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见图3。在复杂丘陵、山区,易充分利用并结合两种方法,即对于影像比较模糊,影像地物阴影比较多、影像现势性差的区域,采用全野外法,而对于地势比较平坦,影像清晰的一些区域,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法,同时采用固定作业人员的方法,即内外业为同一作业员,减少在作业员交接时产生的数据的丢失。

  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内业预判,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有明显错误的,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2)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地籍测量记录手簿》上,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3)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但却与市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的作业方法采用该文设计的方案,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先在室内充分判读,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处理,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在进行地籍测量时,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篇4

  关键词地籍测量;研究分析;基本方式;测绘工作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籍测量主要是针对土地进行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地籍测量工作是以地籍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作为基础,并且辅助以相应的测量技术手段,从局部至整体、从单一到全面,精准的测量得出各个土地的实际位置、实际的大小、临界点以及具体的坐标等等,进而为相关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展与进行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进一步的满足地籍测量工作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在针对土地权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操作的手段,在特定的区域之内对所属的界限等进行分析,对土地的基本形状和类型进行测绘,最终计算得出土地的面积,并且绘制出详细的图纸。这一点不仅仅是进行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技术支持,更是有效的开展专业性的测绘工作的重要工作步骤。

  地籍测量的作用和价值研究

  针对地籍测量的基本价值和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重点的工作项目。地籍测量在地籍、地籍的调查以及地籍的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1)地籍。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 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同时还可以根据地籍的特征点进行相应的划分。

  (2)地籍测量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地籍测量应根据“测量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的原则。

  (3)地籍测量在地籍调查当中的重要性和基本的意义研究。地籍调查是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用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调查。

  地籍测量的控制测量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相关当中地籍测量的基本价值作用、地籍的基本含义、地籍测量在地籍调查当中的实际意义等,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为有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籍控制测量主要是运用地籍图纸的相关描述、实际的精准度的要求以及实际的坐标位置等等,对某一个区域的大小、现状以及控制点的数量和等级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般的来讲,按照测量的实际原则和精准度的需求,可以开展相应的野外测量工作、选点工作、技术的设计、埋石等操作,最终得到数据结果。主要的测量技术手段有运用GPS定位技术进行测量的技术方式以及运用基本控制网络的测量方式技术。

  (1)在我国的一些大型的城市当中,一般都已经建设起了相关的城市控制网络,在此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经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可谓是日新月貌,所以,现有的技术标准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操作需求。在实践的工作当中,针对当前的形势,需要运用GPS定位技术来对控制网络进行加强和改造,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地籍控制网络。对于边长小于 8 k m ~1 0 k m 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 基线向量,都可以采用 GPS 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应用 GPS 快速静态定位方法,精度可达到 1cm~2cm 左右,满足实际的需求,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2)运用基本控制网络的方式。在使用相关的控制成果之时,需要对所使用的实际成果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审计,同时,在调查研究所得到结果的基础之上,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对已经设置了三四级控制网络而没有设置一二级控制网络的地区,可以将其作为基础地区,并且加密成为一级或者是二级的控制网络。而对于已经设置了城市控制网络的地区,则可以加密成为相应等级的地籍控制网络。

  地籍碎部测量研究

  地基控制测量技术是针对地籍进行全面测量的一项关键性的技术手段。而在实践的工作过程之中,地籍的碎部测量也极为关键。其中包含有常规性的地面测量技术手段、GPS定位技术测量技术方法以及摄影测量的技术方式,下文将针对这三种手段进行全面的探究。

  (1)常规性的地面测量技术手段。首先需要设定坐标点,在控制点之上设置相应的设备和仪器装置,同时将以控制点作为基本的定向,对控制点与测量的目标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所成的角度等进行测定,最终可以得到测量的目标点的具置。现阶段,由于全站仪的采用,使得相关的技术方式可以更加先进化,并且保证地籍测量常规地面测量的精准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此种技术手段目前已经成为了得到区域性的地籍要素的关键方式之一。在实践的工作过程当中,对每一个碎部点所处的位置、高度、水平的角度等进行测量,进而通过计算得出三维坐标,保证测量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2)摄影测量技术方式。摄影测量技术方式也可以将其称作为是航空式的测量技术法。此种技术手段主要是依靠航空的摄影影像,来进一步的获得坐标的位置,而此种方式采用的是全部数字影像的方法,来进一步的通过计算得到坐标点的具置,保证了地籍测量工作的可靠。在实践的地籍测量工作过程当中,有时候会出现界址点比较多的情况,或者是地面的可视情况不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就需要采用较高精准度的摄影测量方式,来提升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此种技术手段是当前针对我国的城镇地区等进行测量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在多个实践的操作项目当中也有着重要的使用。

  (3)GPS地籍测量技术方法。此种方式作为现代化的地籍测量技术手段,在近些年以来得到了非常重要的使用,并且技术也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先进。而相关的数据收集工作也正在向着详细的数据属性这一方面稳步的发展。GPS定位测量主要是提供相关的地理空间信息和位置的坐标信息,其中还包含有地籍的诸多属性等,即道路的等级、道路的宽度。运用此方式之时,需要注重达到数据所实际需求的精准度,同时对于坐标系统的转换工作也需要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针对地籍测量工作进行详细的探讨和概述,并且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并且详细的针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地籍测量工作进行了探析,力求为测量以及测绘工作的进步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王鹏.浅议地籍测量工作的进步与发展【J】.测绘工程,2008.10;92-102

  地籍测量篇5

  关键词:地籍测量;测绘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籍测量的含义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时时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二、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

  1、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

  在控制点A 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 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2、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

  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 TK 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采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界址点应量取至少1~ 2 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3、白纸成图法

  白纸成图法包括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4、摄影测量法

  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是一种利用被摄物体影像来重建物体空间位置和三维形状的技术,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坐标。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形下,采有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方法是经济有效的,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用航测法绘制地籍图,更是我国当前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地籍测量技术的应用分析

  1、GPS——RTK 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1控制测量

  传统的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且精度分布不均匀,在外业中也不知道测量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在外业测量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外业完成后,回到业内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同时接受基准站和卫星同步观测数据,实时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以结束实时观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观测效率。

  1.2土地利用动态测量

  主要包括宗地测量、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测量和违法用地测量等。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利用已知控制点,利用全站仪逐步测量待测点坐标,都要求带测点和控制点完全通视,操作人员一般为2-3人。采用RTK技术后,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到要测的待测点或特征点上停留1~2s,同时输入特征编码,把一整个区域或宗地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图幅。如配备电子手薄则可进行各种专题图的可视化测量,如铁路带状地籍图、电力系统地籍图、水利流域地籍图等专题图。

  1.3界址点放样测量

  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是界址点放样测量的主要内容,工作要求是采用一定仪器把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给标定出来。传统常规的放样方法很多,如经纬仪交会放样,全站仪的边角放样等,一般要放样出一个设计点位时,往往需要多次来回移动目标,而且需要2-3人操作。如果点位不通视,那么还需利用更多的已知点,程序十分复杂,工作效率很低。采用RTK技术放样时,仅需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入到电子手薄中,背着GPS接收机,它会提醒你走到要放样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由于GPS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而且精度很高也很均匀,因而在外业放样中效率会大大提高,且只需一个人操作。

  2、全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全数字测绘是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下发展起来的高新测图技术。是以传统的白纸测图原理为基础,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图形及数字处理方法,实现地图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存贮、处理、显示、编辑修改和计算机绘图。实用全数字测绘技术,实现一体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室外作业的强度,缩短了成图周期,采用全站仪进行野外采集工作半径大,所需控制点数目比传统白纸测图大大减少。将传统的逐级控制方法与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相结合,既保证了成果的高精度,又保证了作业的高速度。打破传统的观念与局限,使整个作业流程方便快捷,作业人员得心应手。精度永远保持不变充分体现出一图多用的优势,避免了重复测绘,节约了资金。

  4、GIS在 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在地籍、地形的测量技术中,其中的GIS技术正在不断的全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 技术系统集成平台, 可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基于WWW的GIS (WEB GIS) 是利用Internet 技术在网络上空间信息, 供用户浏览使用, 成为GIS 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GIS 是把GIS 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标准控件, 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 并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GIS 的应用。嵌入式GIS 是把GIS 功能和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的创造更自由随意的GIS应用的模式。三维GIS (3D GIS)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 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在GIS 软件的开发上, 更换平台和环境,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改一切语言和开发模式。在理论研究的方面, 时空数据处理及其三维GIS还是当前的热点, 随着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和多维空间可视化技术方面的进步, 推进商品化的多维GIS将为时不远。

  结束语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篇6

  关键词: GPS技术;地籍测量;精度要求;方法

  地籍测量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是为了获取和表达地基信息。运用先进的GPS测量技术可以准确的测量出土地位置的界限,大小以及坐标。这种技术的运用,给土地管理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便捷,满足了土地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随着对测量技术的不断更新,而对于地籍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测量技术的创新,新的测量技术才能不断改进测量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RTK作为GPS测量技术的新改革是一种动态技术能够满足测量精准、快速的要求,是一种适应时展要求的技术改革。

  1 GPS技术概括

  GPS作为一种定位系统,对于各种领域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测量系统相比,GPS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对于难度系数大的测量工程也能够通过GPS的运用得到解决。

  1.1 GPS定位原理

  GPS作为一种先进的定位系统,它主要的原理将一颗卫星作为已知位置,接收机接收GPS卫星发来的信息,算出距离作为基本观测量作为定位。通过天空上的四颗卫星发来的信息,传到GPS接收机上,使用伪距离测量方式或者载波相位测量,排出一颗卫星不正确的位置,然后确定接收机的位置,通过计算做出三维坐标系。运用这种原理测出的数据精准、误差小对于各领域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帮助。

  1.2 GPS技术的特点

  传统的测量需要消耗过多的人力与物力,不仅工作效率很低,而且非常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GPS测量技术是一种简单的、测站之间无需通视的简单操纵系统,这样就降低了工作难度,定位准而且测量出来的结果准确度高,避免了重复测量以及测量之中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带来的误差。在地籍测量中的使用完全可以满足土地管理的需求,有效地改善了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2 GPS地籍测量要求

  地籍测量是为了获取和表达地籍的信息,满足相关部门的需要,为土地管理提供相关精准、可靠的数据作为档案备份。GPS在地籍测量上的运用是当今测绘技术的一种集成表现对测量有一定的精确要求。

  2.1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土地的界限需求精度的方式,然后通过仪器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测量原则测量出在规定的测区内的控制点的分布情况。一般有以下两种测量包括基本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对这两种测量都有基本的精度要求。而精度指标是一种衡量GPS网技术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测量的过程以及结果比较得出测量技术的可实施性。地籍测量的精度是根据界限的精度以及地基图的精度而产生的,对其误差要求也比较高,为了减少地籍测量中误差的较大导致影响土地的管理工作,根据《地籍测量规范》对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的误差要求很精准,上下不超过0.05m才能满足地基测量的精度要求。

  2.2 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碎步测量一般是指局部区域、范围很小界址点、坐标的测量,包括土地的界限、权属界点、房角、围墙、路、海岸、滩涂等物测的测量。然后去内业连线就可以达到所需要求。对于界址点来说,根据地域的面积很大以及各地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求的精度也不同,一般界址点都是都是运用测量手段获取界址点的坐标信息,然后用数字表达出地理位置的准确方位,是地块地理位置的依据。界址点的坐标对于土地权限有着法律的保护作用,如果遭到破坏或者外界因素的影响,会用测量放样的方法使界址点的坐标回复原本的数据。现在一般对于碎步测量都是用的GPS系统中RTK测量技术,这种技术一般都是在现场直接进行数据的处理,不需要返回业内进行处理,不仅减少了作业量,而且对于数据的精准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3 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运用

  随着测量工程的不断进步就需要应用新的技术来满足在工程中遇到的难题。一般户外的测量会给工作者到来很大的麻烦,所以通过测量技术的发展,GPS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户外测量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它的快速动态系统能够计算出所需坐标,然后记录数据。与传统的测量系统比较有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用途发面,GPS目前在各种领域内都有一定的使用,包括海、路、空的各种应用。主要是由于GPS的测量不需要站点之间的通透,这样就能独立高效的完成任务。

  3.1 运用GPS测量定位网的设计原则

  目前许多城市的控制网比较繁杂,对于点的选择很重要,GPS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铁路、公路的还有一些建设的控制网都需要GPS系统的应用。它的精度指标很高,一般满足了二等控制网的要求,这就说明GPS系统在控制网中存在的重要性。在地籍测量中GPS也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大的减少了测量中繁琐的程序。所以运用GPS测量定位网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构成回路,我们知道有回路才能够接收和发送信息。所以要将GPS网从整体到局部的布置,从总的网环路到子环路中要构成闭合的GPS网,或者采取附和路线,构成所需GPS网。因为GPS网存在的形式一般是三角网状,所以构建回路对于GPS控制网起着关键作用。其次要是GPS网与以前控制网联合测量。这说明GPS网测量的数据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评估来决定。在进行计算时候,所需坐标必须至少将3个点与已有的控制网中点的重合,来满足测量中布设的GPS网。最后边长与精度是测量所需的主要指标,因为测量不需要站点与站点之间的通透,这就要求对网点之间的距离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满足测量时所需的要求。对于误差要尽量去避免,提高精度的尺度。

  地籍测量篇7

  关键词:城镇地籍测量 GPS RTK 应用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 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土资源部门靠原有传统的手工操作白纸图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 没有一套较完善的国土资源地籍测绘数字技术数据供监测、决策时使用,将会阻碍很多工作的开展。为强化土地资源管理, 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有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数字测绘技术和设备去获取实时地籍测绘资料,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

  1 GPS 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用GPS 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这样就避免了常规地藉测量控制时, 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 并且布设成GPS 网状结构对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由于GPS 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 使GPS 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测量的控制, 没有常规三角网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所使用的GPS 仪器的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相匹配, 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 点位选取的要求, 那么所布设的GPS 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测量规程的要求。

  1.1 GPS 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

  地籍测量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全测区的控制测量, 它是测绘地籍图件和数据采集的基础, 而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主要是为满足测量土地权属范围的特征点即界址点服务的。GPS 地籍网可按测区范围和先后次序分基本网和加密网两类。由于城镇界址点密度较大, 故在保证网点点位精度的条件下, 控制点密度力求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 必要时可在GPS 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 以便于能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在同样视线良好的情况下, 由于全站仪相对于传统经纬仪在测角、测距精度方面都要高, 因此应用GPS+ 全站仪进行工程测量时, 碎部点的距离可以放大, 图根点的密度也可作相应降低。边长可放宽至100 至300 米,其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并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 因此各级网可视需要分期布设,也可一次性混合布设到需要的密度。

  为提高GPS 测量精度, 应尽量避免在障碍物、高压电线或变电器、大面积水域附近使用,以免影响卫星信号的接收。当必须在有障碍物的地方定点时, 应尽量使机子处于相对空旷的地方使信号接受准确; 高压电产生的磁场对GPS 的信号有干扰, 必须在有电磁干扰的地方定点时应采取差位定点即把定点位置平移几米, 以避免电磁干扰。并在草图中注明在正式绘图时复位。

  1.2 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 网的影响

  应用GPS 定位技术代替常规测量技术建立地籍控制网时, 由于GPS 定位得到的是WGS-84 坐标系的三维坐标差, 故GPS 在参考椭球面上的网形与其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基准有关。在经度方向上位置基准的偏差能使GPS 网产生整体旋转, 但对于一定范围内、高差较小的GPS 网而言, 其位置基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偏差( 一般100m 以内) 对投影在椭球上网形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对于高差较大的GPS 网则要求有较精确的起算数据。由于位置基准在高程方向的偏差使投影在椭球面上的GPS 网的尺度发生变化, 所以可用常规方法测定高程。

  1.3 GPS 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与传统三角测量相比,GPS 数字测量具有更为复杂的函数和随机模型。尽管GPS 具有灵活多变的布网方式, 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是如何总结工作经验, 对GPS 地籍控制网进行优化设计, 使其测量结果更能显示出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籍调查监测中发挥重大作用,是今后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2 GPS 技术引入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 是在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 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线等, 并计算面积、测绘地籍图、绘制宗地图。《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采用解析法和勘丈法进行测量时, 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为±10cm;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为±15cm 。采用解析法测定时,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为±5cm , 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允许误差为±10cm ;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为±7.5cm , 界址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允许误差为±15cm 。

  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细部测量完全能够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因此在适合布设GPS 点的测区可使用该项新技术。而对于GPS 卫星信号接收受到遮蔽影响的地带可使用全站仪、测距仪、钢尺等测量工具, 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地籍细部测量,这样有利于加快地籍细部测量进度。

  3 RTK 技术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篇8

  关键词:RTK;组成与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应用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43-1

  1 RTK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RTK由基准站、移动站组成。基准站由一个GPS接收机和一个发射电台组成;移动站由一个GPS接收机和电子手簿组成。基准站架设在一个已知点,将从卫星接收到的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通过数据链(无线电波)一起传送给移动站,而移动站要随着外业测量人员到各个测点上进行测量,它除了接收基准站通过数据链传输过来的数据,同时还要自己从卫星上采集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1s。

  2 影响RTK的因素

  2.1 空间障碍物

  GPS依靠的是接收距离地面约2万km的卫星发射来的无线电信号。相对而言,这些信号频率高、功率低,不易穿透可能阻挡卫星和GPS接收机之间视线的障碍物。事实上,存在于GPS接收卫星之间路径上的任何障碍物都会对系统的测量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物体会完全屏蔽卫星信号。因此,GPS不能在卫星信号达不到的地方使用,如室内、隧道内或水下。有些物体会部分阻挡、反射或折射卫星信号,如在树林茂密的地区,卫星信号会很差,难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

  2.2 电磁干扰

  RTK作业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来源于RTK传输数据链本身。RTK数据链的工作与周围的电磁环境以及作用距离都有较大的关系。在高压线下、电视发射塔以及其他强电磁环境下,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会产生畸变,使RTK测量结果产生偏差。因此,要尽量避免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不能将基准站架设在这样的环境下。远离这些强电磁环境,距离不能小于200m。

  2.3 基准站假设高度

  基准站是一个卫星信号接收机,也是一个无线电发射台,要实时地把接收到的卫星数据及已知数据传输给移动站接收机。基准站的架设高度与其作用距离有关。在通常情况下,应尽量将基准站架设在较高的地方。同时,因基准站发射的信号会受到障碍物的阻挡,因此基准站与移动站之间不应有大的障碍物。

  3 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RTK具有的省时、省力、操作简单、精确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是传统测量工具所不能比的。以下介绍我们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确定基准站位置、坐标系选择、确定基准站坐标的方法及编辑部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3.1 确定基准站位置

  从影响RTK的因素来看,基准站的位置对地籍测量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要选择一个好的基准站架站点位。条件好的基准站架设点位要满足以下几方面条件:①基准站架站点位置相对较高;②四周开阔,且无障碍物;③远离电磁干扰源。

  这样可以保证基准站接收到的卫星数多,受到干扰少,保证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选择将基准站架设在视野好的楼顶上。这样可以避开不利因素对RTK的影响,避免他人的破坏。将基准站架设在这样的地方,可以接收到8-10颗以上卫星的信号。

  3.2 选择坐标系

  在基准站架设好以后,就可以在移动站的电子手簿上,利用厂家提供的应用软件“设置”菜单下的相应子菜单命令进行坐标系的设置。坐标系可以是地方坐标系,也可以是自定义(任意)坐标系。使用地方坐标系,还要对四参数、七参数进行设置,将“北京54”坐标系转换成地方坐标系。同时,还要对投影参数进行设置。在实际工作中建议使用“北京54”坐标系。

  3.3 确定基准站坐标

  基准站的坐标是根据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还是架设在未知点上,有2种确定方法。如果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就可以直接应用已知坐标;如果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上,就要通过一个已知点来进行校验。我们采用的是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上,因为高等级的已知点一般都是在距城镇距离较远的山上,若将基准站架设在这样的已知点上,不变基准站的看护,且搬运也不方便,所以我们选择了基准站架设在楼顶上一个条件好的未知点上。在城外的山顶上选择2个已知点,将移动站移到一个已知点上,通过电子手簿上的应用软件(天王星)“测量”菜单下的“校正向导”命令,来一步步确定基准站由未知点变成了已知点。然后在移动站移到另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测量,用测量结果与该点的已知坐标进行比较,如果精度满足要求,就可以进行细部测量。

  3.4 细部测量

  地籍测量篇9

  关键词:数字测绘;3S技术;数字国土

  随着以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4D产品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使地籍测绘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同时,应国土资源部“一五”规划的要求,“数字国土”工程已全面展开,因此,地籍测量必须为进一步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合理、规范、全面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正发挥着巨大作用。

  1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1.1 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针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工具的合理选择与搭配。野外数字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电子速测仪,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为3种方式:

  (1)全站仪+电子记录簿+测图软件。这种方式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记录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同传统的测量手段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技术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操作可视性较差,草图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2)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这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但价格昂贵、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3)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方式相同,采用蓝牙传输,这种系统定位于地籍数据的前端采集部分,通过使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PDA来满足外业测量的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速度和效率都很高。这种系统虽然不完善,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GP8测量模式

  GPS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RTK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能在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RTK技术卡要有两种方式:

  (1)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GPS—RTK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其存在的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冈,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

  (2)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这种模式将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1.3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1.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存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几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2 现代地籍测绘与“数字国土”的关系

  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与“数字国土”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地籍测绘为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但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测绘成果,需要建立一个地籍信息系统,进而就可以存放各种图形和属性等信息,并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从“部”到“厅”到“局”的各种行政级别上的空间应用分析。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的作用下,人们共享该数据库资源。“数字国土”包括广泛的数据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数字地图是其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地籍测绘正是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及其网络体系建设即“数字国土”的重要内容。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和“数字国土”的关系。

  3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篇10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地籍测量数字测绘 基本框架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测绘技术的测量模式

  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 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四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1.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划、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高,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针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工具的合理选择和搭配。野外数字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电子速测仪,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3 种方式:

  ①全站仪+电子记录簿 (如 PC-E500,GRE3,GRE4 等)+测图软件。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控制点和目标点)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记录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同传统的测量手段(外业白纸测量、内业数字化)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技术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操作可视性较差,草图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②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是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可价格昂贵、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③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②相同,采用蓝牙传输,这种系统定位于地籍数据的前端采集部分,通过使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 PDA 来满足外业测量的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速度和效率都很高。这种系统虽然不完善,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GPS 测量模式

  GPS 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 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 RTK 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 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通过实例证明,可以得到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能够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 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应用普及,它在城市测量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当前,利用多基站网络 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Reference System,缩写为 CORS)已成为城市 GPS 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 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GPSRTK 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GPSRTK 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 GPSRTK 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 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图,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

  ②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1.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 SAR 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 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如正射影像地籍图、三维立体数字地籍图等),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 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1.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帐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三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2 现代地籍测绘与“数字国土”的关系

  现代地籍测绘、地籍信息系统与“数字国土”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地籍测绘为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但为了有效管理和共享大量的地籍测绘成果,需要建立一个地籍信息系统(其核心就是数据库),进而就可以存放各种图形和属性等信息,并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从“部”到“厅”到“局”的各种行政级别上的空间应用分析。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的作用下,人们共享该数据库资源“。数字国土”包括广泛的数据和信息,高分辨率影像和数字地图是其中的重要数据之一,地籍测绘正是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及其网络体系建设即“数字国土”的重要内容。

  3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 PDA 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3.1 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包括已有的地形图、地籍档案资料、已有的控制料和电子文档等)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

  3.2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一般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3.3 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入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  地籍测量规范篇1

  关键词:地籍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籍测量方法的相关工作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地籍测量工作的主要包括了权属调查与权属测量两个基本内容。地籍测量的主要是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技术对当前土地登记上的土地面积,进行综合调查与核实工作,进而来达到不断提高国家土地利用率的目的。下面本文就对地籍测量方法做了简单分析:

  一、地籍测量的特点、内容与要求

  1、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技术行为。在国外,地籍测量被称作官方测绘。

  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

  ③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⑤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既要符合测量的观点,又要反映土地法律的要求。

  2、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成果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地籍图和地籍册。其具体内容如下:

  ①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②测定行政区划界限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③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

  ④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薄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⑤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3、地籍测量精度要求

  因为地籍测量的对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所处地区不同(如农村与城市,城市中繁华地段与一般居民区等)地价差别很大。《规程》和《规范》分别提出了实地和图上两种精度要求,现对比如下:

  ①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规程》规定: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均不得超过±0.05cm。

  《规范》指出: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误差图上不得超过±0.05mm;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图上不得超过±0.1mm。

  ②界址点的测定精度。《规程》提出: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其点位中误差为±5cm,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其点位中误差为±7.5cm,允许误差为15mm。《规范》指出:界址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及相邻界址点的间距中误差图上不得超过±0.05mm(当采用编绘法成图时,可放宽到±0.6mm),山地不得超过±0.75mm.对施测困难地区,界址点和地物点的精度要求,可按上述规定放宽1/2倍。

  一般来说,图上精度因比例尺不同而异,容易掌握和应用,因此《规范》提出的精度要求,当前很少采用。而《规程》提出的实施精度,则主要是从划分权属单元时不致引起争议这一角度出发的,从理论上分析,这个精度要求更严格,应用更广泛。

  二、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

  1、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利用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2、界址点坐标测量。在界址点和地物点测定前,传统的方法在首级控制网下加密一、二级导线和图根导线,随着GPS设备的普及,用GPS快速静态模式布设导线,是一种高效率地选择,在变更地籍测量时,当原有已知点破坏较多时,也可选择GPS快速静态模式加密导线,但应注意的时观测时间应大于15分钟,布网时要有足够的起算点,起算点分布要均匀,现在界址点解析法测量方法主要是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法,采用GPS-RTK方法时,由于每个界点测量都是孤立的,没有检核条件,建议每个界坦点幸免需认真测定二次。

  3、地籍碎部测量的极坐标法。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A和点B定向,由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4、利用全站仪的界址点测量。对于高层建筑物或较为隐蔽的地区,RTK接收机接收条件不好,测量状态无法固定时,则应用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测量,所用全站仪都具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外业直接观测界址点的平面坐标,并记录在全站仪内存中,在测量过程中注意画草图,由于全站仪的测量的坐标精度高,且又能如实记录数据,方便地向计算机传输数据,所以也是数字测图的主要方法。在部分界点和地物点无法用仪器直接施测时,可在图根点或界点上用钢尺测量取栓中菜用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等几何方法求其坐标,量取栓距时应注意要有多余条件检核,以排除粗差,对作为起算点的办址点应量取至少1-2条界址边长,检核其精度。

  5、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包括太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是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6、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它蝗安航测量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坐标。当界址点的数目很多,地面通视不良的情形下,采有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方法是经济有效的,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用航测法绘制地籍图,更是我国当前城镇地籍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籍测量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它即需要工作人员细致认真,又需要制度的严谨合理,这样一来才能将我国的地籍测量工作稳步的先前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德喜,董庆.变更地籍调查的方法研究[J].才智,2009(3).

  [2]张莹.浅析城镇地籍调查的特点和技术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3).

  [3]李聚方,王浩.测绘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扩张安全格局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18).

  地籍测量规范篇2

  关键词:Walkre;不动产;权籍调查

  中图分类号:P272 文献标识码:A

  数维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系统(Walkre)依托于强大的数维信息化测绘平台(WalkIMap),集存量楼盘图属数据自动提取落宗,土地和房产权籍数据融合建库,地籍房产权属调查测绘于一体。建立实施以土地为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中国产权管理机制的重大革新,任重而道远。自《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落地实施以来,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整合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形成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有序推进的今天,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研究如何深入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

  1.1 不动产权籍

  不动产权籍是指记载不动产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用途、等级和价格等的表卡簿册证、图件和数据的总称。

  1.2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指依照不动产权利人的申请和由政府统一组织,通过权属调查和不动产测量,查清不动产的权属、界址、面积、用途、等级和价格等基本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不动产登记、核发证书等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不动产权籍调查作为不动产登记的前提和基础,是“四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簿册统一、登记依据统一、登记信息平台统一)”的内在要求,是保证已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和机构整合地区,顺利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实现日常不动产权籍调查有序运行的必要前提。

  2.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现阶段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在不动产分散登记时期,农、林、地、海、房产等部门各自开展调查测绘工作,有着不同的作业标准和规范,使用的作业工具也不尽相同,由此带来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在标准规范、源数据、作业工具等方面难以协调的问题。目前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规范标准繁多。各部门(国土、房产、林业、农业、海洋部门等)进行不动产权籍调查的内容、基本单位、所依据的规范及数据库规范均存在差异,无统一的标准。例如,国土部门有《地籍调查规程》,房产部门有《房产测量规范》,林业部门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统一登记后,多个版本的规范容易相互产生冲突。

  第二,源数据种类多。虽然国家要求不动产权籍要实行一体化调查,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和房产权籍调查测绘仍由多家机构完成,每个机构都有各自的源数据。如外业测量数据;影像数据;已有的房产、地籍等电子数据;档案数据等。如何将现有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是大家需要面临的问题。

  第三,生产效率低。由于分散登记时期地籍、房产数据分开生产,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从业人员分化,形成了专业壁垒,导致地籍和房产的一体化调查开展困难。目前不少地方仍然采用地籍、房产数据分离生产操作模式,地籍、房产成果数据无法相互关联调用,影响了数据整合进程,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第四,成果结构不清晰。地籍、房产调查分离操作也带来了图表、影像杂乱无章等成果问题,导致更新、查询无章可循。另外,很多地方房产测绘并没有按照规范操作。按照国家要求,不动产测绘必须要保证不动产单元编码的唯一性。

  第五,作业工具多样化。不同测量单位,采用作业方式不用,工具也不尽相同,常见的工具有AutoCAD平台、ArcGIS平台以及自主研发平台等。这必将导致数据发生冲突。

  2.2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实施一体化调查

  调查测绘机构要扩大业务范围,不再将地籍和房产的业务分开,实施一体化调查。测绘资质的改变铺垫了一体化调查的基础,原本的地籍测绘或房产测绘资质现在变成了不动产测绘资质,测绘单位既可以从事地籍测绘也可以从事房产测绘。浙江不动产测绘已全面启动,多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规程,三测合一是趋势。

  (2)原有数据的利用

  地籍和房产的存量数据非常庞大,这部分的数据应当按照不动产登记的数据标准,需将原有的地籍数据和房产数据进行迁移转换,然后进行落地关联,房落幢,幢落地,地落宗。

  (3)规范调查成果

  第一,要统一测量数据标准。国家在不动产数据建库标准规范中明确了每一项内容包含的字段,例如房产中的逻辑幢、层和户,宗地的宗地基本信息,界址点和界址线等。无论测绘机构使用什么软件平台,最终要生成统一标准的数据,才能满足规范要求。

  第二,要加强数据交互与继承,如房屋要继承土地的宗地信息。如果继续采用手工交互的方式,出错的可能性比较高,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3.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工作思路

  3.1 技术路线

  以地籍调查为基础,以宗地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资料,采用已有含坐标的城镇地籍数据库、集体土地所有权图、农村宅基地地籍图、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影像图等图件作底图,通过内业判读,外业测绘与核实的方法,完成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工作。

  3.2工作流程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分为以下5个步骤:调查前准备、权籍调查、不动产测绘(地籍、房产)、质检入库、成果归档。

  (1)调查前准备

  历史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根据资料、调查现场的情况制定调查方案,提前发放《指界通知书》;寻找控制点;到相关部门(国土、房产、林业等)提档或在业务系统中查询相关资料与数据。

  (2)权籍调查

  核实与调查不动产权属情况;核清界址状况;绘制宗地、自然幢、不动产单元的草图;详细真实地填写《不动产权籍调查表》。

  (3)不动产测绘(地籍、房产)

  外业:控制测量;界址点测绘;宗地测绘;房产测绘。内业:绘制宗地图;录入宗地属性;绘制自然幢;录入自然幢属性;房产面积计算,分摊处理。

  (4)质检入库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成果、表格成果、图件成果。必须转换为相应的不动产登记权籍管理系统数据库格式,使不动产登记系统能直接调用。同时,入库前还必须进行拓扑、逻辑检查。

  (5)成果归档

  调查成果应以宗地为单位,以统一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数据分类归档。

  结语

  不动产权籍调查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涉及多项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并不会一蹴而就。数维不动产权籍调查系统实现了不动产权籍调查中的土地测量,规划测量,房产测量的统一,一套系统即可实现土地从规划定线到农专用到房产预测量、实测量到竣工测量到房产发证的所有步骤。实现了多种测量归一化,省去在各个步骤中使用各种复杂的测绘调查软件的麻烦,统一了标准,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步骤,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阮旭波.关于测绘企业在不动产登记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几点思考[J].城市地理,2016(6):35-35.

  地籍测量规范篇3

  关键词 :地籍测量; 控制点; 测绘; 土地权属

  Abstract: cadastral is a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The purpose of the work is to get cadastral informati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equipment and electronic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widely used modern cadastral survey from the traditional cadastral significant signs, lies in cadastral data acquisition, processing and cadast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despread use of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suppo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a higher degree of automation. The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cadastral contents and functions.

  Keywords: cadastral; The control point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arthy land ownership belongs to

  中图分类号: 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籍测量是通过地籍测量,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对土地做出科学的界定,包括土地的范围、结构大小,使人一目了然,由此来开展国土的规划,对城市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地籍测量主要内容是:

  1 ) 地籍控制测量。使用必要的测量仪器,比如校正仪器,测量记录计算本、绘图铅笔、 三棱尺、半圆仪、胶带等物品;

  2 )界限测量。就是测定对土地界限的界址标识坐标;

  3 ) 地籍图测绘。测绘分为幅地籍图、房地产图等,高效快速地测绘,最好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标记出控制点;

  4 ) 地籍面积的测量和精确计算。要对特定地籍范围内的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准确的测量,测量后,要纳入到专门的材料库进行保管和记录;

  5 ) 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对变更的地籍进行测量;

  6 ) 相关人员要根据土地的使用功能去严密的测量。地籍测量首先要进行土地权属的调查,然后再以调查表和宗地的图纸作为基础,对地籍平面进行测量,包括控制量、绘制地籍的初期图纸、地籍细节部分测量、地籍面积记录、测量结果的质量检查等。按测量步骤划分, 具体内容主要有制定测量计划,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1 . 1 地籍测量要有调查计划

  开展地籍测量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地籍测量项目一定要有调查计划。首先,调查计划里要准确严密的列出地籍测量中必须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土地规范,调查计划里要写清地籍测量的需求和达到的标准、测量的范围、项目进行的时间、步骤和方法、人员岗位职责、人员素质要求等。同时,要制定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保证地籍测量的进度和质量。

  1 . 2 资料收集与分析

  地籍测量前要对土地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保存和记录,对必要的信息要做对比和计算分析。需要收集和分析的资料有:

  1 ) 国家和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地方土地部门下发的关于土地管理的官方文件和信函, 特别是行政区的代表代码,还有 一些测量的技术方面的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

  2 ) 测量结果图表,控制网络图和总结报告等已经存在的测量和控制结果性文件等;

  3 ) 航拍图像和资料以及大比例尺度的地籍信息;

  4 ) 已经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取得相关证件的地籍档案材料和相关申报材料等;

  5 ) 土地征用文件资料,包括土地转让、土地出卖、土地处置、土地划拨等;

  6 ) 普查资料,包括居住房屋普查和工业用地普查资料 ;

  7 ) 标准地名资料;

  8 ) 土地等级评估资料;

  9 ) 城市建设部门的规划资料和图片资料等。

  2 地籍测量的作用

  地籍测量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步骤。地籍测量又囊 括了地籍调查和专业的测量技术,例如测量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后准确测出从控制到碎部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范围、权属、面积和地理环境,把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方便土地整理。土地权属调查是基础,面积计算和绘制地籍图是重要步骤,是为土地登记做出的重要工作。它是土地整理的技术基础。按照土地的质量和级别进行分类,分别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地籍测量的方法对于测量结果有保障作用:按设备和测量方法的不同, 有普通,航测和综合地籍测量方法;按绘制地籍图方法不同,分为基本图,补测、全测方法。 地籍测量工作中,权属调查表、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等这些都起到了证据作用,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地籍测量是为了保证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性、整体性和能 够统一开发的性能。地籍测量能够让不规则的地区、地域的界限规范统一起来,弯的界限变化成直的,这样能够保障土地定界工作的顺畅进行,为项目后期的权属划分、地域界限划分等的平面的地理位置以及平面面积等做了铺垫工作。测量中少不了地籍测绘,准确的地籍测绘能够方便土地开发或整理后权属和面积划分的需要,防止因为权属及面积问题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3 地籍调查测量的注意事项,

  3 .1 权属调查注意事项

  3.1.1 权属调查

  界址调查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和基础工作。做出相应的土地调查研究,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权属纷争,反复的土地测量结果讨论,能尽量使结果正确、严密,防止之后的工作重复进行。所以,调查中充分准备材料,增强对土地来源的了解,这样,减少麻烦和纠纷。

  3.1.2 调查底图的准备

  每块土地进行权属划分之前,必须对土地的预编宗地号码 界地址点号进行记录,防止调查的重复和遗漏。界地址点的编号要依次,缺少号码的依次递补。内界地址点要1号开始编号,从上到下,从左至右。

  3 .2 地籍测量注意事项

  精细的测绘工作能够提高精确度,但是,没有100%的精确度,过度追求精度只会增加测绘的费用。工程项目不同,特点也不同。所以,测绘工作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总体原则是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花少钱能够得到最大的精准度,这是最理想的情况。1)一定要选用合理的比例尺。变化比较大的地区和平坦宽阔的地区所用的比例尺肯定是不一样的。2)合理布设高程网点。土地平坦的地区以及地形复杂的土地施测网点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尺。3)测量关键点很必要。4)绘图时要明确标注清楚图上元素代表什么,居民用地、园林用地、林业用地、沟渠、水电建设用地等,房屋面积、房屋年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以及房屋容积率、园地,特别是坟地的数量等,都需要在成果图中表示出来。为了方便地控制标石的施工,测区一定要有足够多的标石。5)测量过程中不要单一的人工作业, 要多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帮助测量和统计,加快工作效率。

  变更调查是地籍测量的基础工作,需要注意一些材料的准备,例如1 )土地变更、登记等相关证书;2)地籍图;3)地籍调查表等。关于土地权属问题,要注意宗地所有权的更替, 宗地面积及界址点等的变化。例如合并前后界址点会有变化,宗地的合并与分割要统一。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1)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标尺要保持水平,不要有晃动,不能克服的晃动出现时,要择取刻度最小的读数作为测量结果。读取数据时也要将水准仪的气泡调节到水平,将误差降低到最小。2)利用经纬仪进行地籍测量某些关键角度时,单线与目标的重合能解决目标较小不利测量的问题,双丝夹住目标可以解决目标有一定宽度的问题。3)测量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小的仪器晃动,就得重新调整测量的水平尺度,严重时还会导致数据的错误和仪器的损坏。4)工作人员在读取测量数据时,一定要结合理沦知识, 细心,看得准确,不能犹豫,果断地读出数据,避免误差;可以多次读取数据,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必要时可选择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4 结语

  现代社会的地质学发展迅速,地籍测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地籍测量的内容和作用,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去进行工作,更好地掌握地籍测量的方法,为城市的发展、地质的规划而贡献地籍知识和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是搞好地籍调查、测量的关键, 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质量,认真搜集资料。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政策,才是搞好调查的根本保证。要实事求是,搞好自检互检,做到相互提高。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 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

  1马志敏.李海生.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J .维普资讯网, 2 0 0 7 .

  2赖志礼. 北京测绘 J. 维普资讯网, 1 9 9 5 .

  3李天文. 现代地籍测量 M . 科学出版社, 2 0 0 2 .

  4詹长根.唐祥云. 地籍测量学 M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0 5 .

  5梁玉保. 地籍调查与测量 M1 . 黄河水利出版社, 2 0 1 1 .

  地籍测量规范篇4

  在进行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到地籍信息系统中来,不仅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等工作,还要进行数字化地籍产品的质量检验、地籍图数据录入及建库等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结果。通过某市农村地籍测量工作表明,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普及,我国的地籍信息系统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1、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作业依据和相关设备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测图软件、地面测量仪器、计算机的应用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测绘生产、军事工程等行业和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在某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前期工作,数字化地籍测量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所以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来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1 作业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地籍图图式》、《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地籍测绘规范》、经审批的测量方案等。

  1.2 相关设备

  根据测量方案,并结合某市农村地籍测量的工作量,选用GPS接收机(精度5mm+1ppm)4 ~ 6 台、全站仪(精度±0.3mm/km)8 ~ 10 台、笔记本电脑10 ~ 15 台、相应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大范围对讲机若干。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通过对某市农村地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决定采用GPS静态施测方法来进行首级控制,并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和GPS RTK技术相结合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图根控制,而对于道路旁的房角、围墙角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则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因此其作用流程为:

  收集和分析相关地籍资料、现场勘探、编写技术设计书GPS静态技术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全站仪导线控制与GPS RTK技术相结合进行图根测量全站仪及GPS RTK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初编地籍图打印地籍草图、外业实地测绘、编绘地籍图打印地籍地图、宗地图地籍二次调查、检测界址边及相关元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成果整理与验收。

  3、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全站仪、GPS、数字测量摄影仪、数字化仪等为数据采集工具,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和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技术。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1 自动化程度高

  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外业工作时间长,内业编辑工作量大,而且在操作工程中出错的几率大。数字化测绘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中,自动计算处理、自动成图,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精度高

  传统的测绘方法,地物点的测定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绘误差、测定误差等会导致实际的图上误差较大。数字化测绘技术中,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进行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无精度损失,避免了人工观测、记录、绘图的误差,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3.3 图形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地貌、道路、水系、房屋、植被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易于检索。

  3.4 信息编辑方便

  数字化测绘得到的信息是分层存放在计算机中的,便于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有关的变化信息,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修改后的图,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对地籍测绘产品的各种要素及数据进行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

  4、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具体实施

  4.1 控制测量

  在首级控制中采用E级GPS网,以此来方便采用全站仪和GPS RTK进行导线测量。在布设控制网时充分利用某市农村已有的规划控制点,而对于自己布设的控制点,则尽量选在较高或较开阔的地方,并注意避开点位上方的障碍物以及附近的电磁波干扰源。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地区,还应采用二级导线点来进行加密。所有控制点均应布设稳固可靠并且与其他的至少一个控制点通视。

  4.2 界址点坐标测量

  对于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房屋拐角、阳台角、围墙拐点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具体通过全站仪来将所有能采集到并需要上图的地物要素均全部采集成为解析坐标。而对于其余的地物则采用地形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在每次点的采集过程中最好由同一名测量员来操作测量仪器,并将各种不同性质的点在输入时命名为相应的地物代码。测量员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应尽可能将一个地物施测完成后再转点进行下一个地物的施测,这样就能使得同一地物的采点数据在内业转换时可以自动联线,从而避免了散点太多导致不利于编图的现象。在每个图块的数据采集结束之后,不要忘记把全站仪无法采集到但很可能是界址点的地物再通过GPS-RTK技术来进行补测。

  4.3 相关数据的处理

  当天采集的数据应在晚上及时地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由于采点所用的仪器类型和型号均可能不同,因此所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应通过excel等office软件利用其表格的强大功能来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整合,最后通过数据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即可以开始绘制地籍图。在此时绘制出来的地籍图中,坎子、垣栅、房屋、道路、地界等均已根椐采集点的顺序连成了折线,测量员可以根椐这些折线再加上自己施测时的记忆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进行地籍图的编绘。

  编绘地籍图时应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编绘较大的地物,比如道路、巷道、较大型建筑物等,后编绘较小的地物,最后再对独立的地物进行编绘。

  4.4 地籍二次调查

  当完成了某市农村地籍地图的测绘之后,应以其为底图再进行详细的地籍二次调查,在地籍调查过程中最好能有国土局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并且逐户地进行农村地籍二次调查,决不能敷衍了事。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再对之前的测绘成果进行整理和纠偏。

  地籍测量规范篇5

  关键词:城市测绘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化的进程,城市测绘工作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进一步的选择,即从单纯地为城市规划服务向为政府各个部门和为全社会服务转变。这一转变是向社会公共服务的转变,是在继续为城市规划服务基础上的转变。转变的观念是为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城市服务,转变的标志是建立为全社会、为政府的各个部门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这种要求同样反映到对城市测绘工作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上,如何更快的覆盖规划区域、快速更新城市基础地形图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同时测绘技术近几年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以现代GP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城市测绘技术对城市测绘工作者同样提出现实的挑战,如何更快、更好掌握这些新技术并将其转换成生产力,是测绘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城市测绘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具备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像重视城市规划建设一样重视城市勘测工作,不能放弃在城市勘测的政府职能。新时期城市规划测绘工作的政府职责主要是:组织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城市规划勘测的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建设和管理城市测绘的基准设施,提供城市勘测基础资料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施城市勘测的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等。

  1.各项城市测绘工作的特点分析

  1.1城市基本地形测绘特点

  城市基本地形测绘是城市国民经济各专业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通用性测绘工作。由于大比例尺地形测绘能精确、详尽地反映地表的物体和现象,所以城市地形测绘习惯用大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形测绘的特点是测区范围较小、精度要求较高、比例尺大,因而在如何真实反映地表形态方面具有它的特殊性。

  1.2地籍测绘与房产测绘的特点

  地籍测绘注重宗地之间平面位置相对关系的确定,在高程测量方面可不做严格要求,地籍测绘解析测量界址点工作量大。基本地籍图内容除前述一般内容外还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及其编号;地籍区、地籍子区编号及界线;地籍区名称、土地利用类别等。

  房产测绘工作与地籍测绘相类似,同样注重宗地(丘)之间水平位置相对关系及界址点、线的测定。分幅房产图还重视房屋、房屋附属设施和房屋围护物等与房产有关的地形要素和注记,包括丘号、丘支号、幢号、房产权号、门牌号、房屋结构、房屋用途和用地分类等。

  地籍测绘与房产测绘均要求绘制用地单元图(宗地图与分丘图、分户图),以备土地使用证与房产权证附图使用。在内容上除表示分幅图中相应内容外,还要标注有关长度、面积、墙体归属和四至关系等要素。

  2.各项城市测绘工作的共同内容分析

  2.1平面控制测量具有同等效用要求

  从作业精度考虑,城市各项测绘工作均可纳入工程测量范畴,可采用同精度的首级控制网,三者基于平面控制的布设方式、观测方法、精度指标等具有同等效用要求,可以相互利用。

  2.2地物点位测定与标设都可在相应等级基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

  地形测绘中地物点位和其他地面设施的点位测定与标设,与地籍测绘、房产测绘的界址点解析测量都可在相应等级基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其测定与标设的内容和方法、精度指标要求具有相应的同一性。

  2.3大比例尺图基本要素构成有诸多共同内容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城市基本地形图、分幅地籍图、分幅房产平面图的成图比例尺,一般均可视具体测区条件选择1:500,1:1000,1:2000。城市基本地形图、分幅地籍图、分幅房产平面图三者的基本要素构成有许多共同内容。如三者图面对地理要素的表达基本相同,在图上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各类建筑物、道路网、水系、行政区域界、有关地理名称和重要单位名称、道路、桥梁和水域、植被等信息。地形图对这些信息表达更细致,并强调高程的表示;地籍图在表达地理要素的同时,注重地块的权属界址及相应的面积和等级;房产图更注重房地产位置、形状、相邻关系、面积、用途等信息。

  2.4成图精度标准基本一致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1997)中对地形图上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做了规定。《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中对地籍图的精度做了如下规定,即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地籍图上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1mm,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5m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4mm;《房产测量规范第一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中规定,模拟方法测绘的房产分幅平面图上的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5mm。对全野外采集数据或野外解析测量等方法所测得的房地产要素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对比以上三者各自对精度的规定,不难发现它们问的一致性。

  地籍测量规范篇6

  关键词:观测数据处理;GPS 地籍测量

  Abstract: cadastral control measurement is the set of cadastral basic control points and cadastral plans root control points, is to develop the land registration, establishing initial good cadastral information based and daily cadastral dynamic management of plane layout so survey control. This paper mainly on GPS cadastral control of measuring technology of the problem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 observation data processing; GPS cadastral survey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特别大的影响。应用GPS 进行地籍控制测量, 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 这样就能避免了常规地藉测量控制时,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布设成GPS 网状结构对GPS 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使用GPS 技术在进行地籍测量的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和精度的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与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 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 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 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测量规程要。

  2 选点、布网与观测方案设计

  地籍控制测量就是测设地籍的基本控制点与地籍图根控制点,是为开展初始土地的登记、建立好基础地籍资料以及日常地籍的动态管理所以布设的平面测量控制。根据国家土地局颁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地籍平面控制网可布设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及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锁),一、二级导线网及相应等级的GPS 网,并且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 / T 18314-2001 利用GPS 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技术设计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各级GPS 控制网用途以及相应误差对照

  级别主要用途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b(ppm・D)

  D,E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10 ≤10-20

  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因此,根据以上所述,大小城市中的地籍测量工作首先所要控制网可以布设为D、E 级网,根据城镇的大小来详细的布设加密网点, 设计个加密点的平均边长,加密点个数,网的形状,满足具体城镇测量的要求。一般小城市,完全能布设E 级GPS 控制网,然后在根据具体的条件做进一步加密控制或图跟控制点。控制网形设计业师比较灵活的,可以按照实际的条件以及有关的测区情况选择合适的图形连接方式, 边连、混连、中点多边形等等连接方式。作为中等城市来讲, 测区面积都比较大,控制点也是相当多,可以分段来设计GPS 网以及相同的观测方案。设计为首级控制为D 级网,E 级作为加密网,E 级网边长要求相对比较灵活。按照GPS 的测量规范,一个D与E 级的GPS 控制网, 其最短边的可为0.2-5km,长边的可达5-10km。点间距离可长可短,不必顾及到图形结构。因为GPS 测量观测站之间不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较经典控制测量的选点工作简便。在选择点要对天条件好,尽量离那些大功率电视塔、高压输电线、微波站、高频大功率雷达和发射的天线等,远离大面积水域、玻璃幕墙,并且要求便于观测和加密发展、交通方便。便于保存的路边、路中花坛边等便于观测的联测扩展,而且可以保证仪器和人身安全的地方。

  在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标石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点位选定后,不论是新点或旧点, 均应按规定绘制点之记, 用GPS 建立地籍测量控制网,点间不必都通视,但是为了进一步扩展测量,多数点应至少有两个方向通视,少数点一个方向通视也可。确定最佳观测时段,观测工作的进程计划,网的规模、精度要求、作业的接收机数量和后勤保障条件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最优化的原则合理拟定。GPS 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尽管GPS 具有灵活多变的布网方式, 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GPS 地籍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优化设计后的GPS 测量,更能显示出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籍调查中发挥重大作用。

  3 观测数据处理主要误差

  影响GPS 定位精度的因素按误差来源的不同, 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外业测量有关的误差;一是与数据处理有关的误差。与外业测量有关的误差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与数据处理有关的处理误差,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①坐标参数转化误差;②数据计算的舍入误差;③数据拟合误差。GPS 成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合理的组织实施,还取决于数据处理中基线向量解算质量直接影响到检验资料和平差计算,因此,基线向量解算是GPS数据处理中的重点。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①已知坐标精度要尽量高,提高GPS 网起算精度;②选择适合该GPS 网等级的接收机,减小接收机内部噪声误差;③选择合理的测站点位置,避免多路径误差以及其他干扰影响;④选择恰当的观测时段,削弱信号传播误差以及增强卫星的几何强度;⑤

  表2 GPS 定位测量的主要误差

  主要误差源影响因素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卫星星历误差;卫星钟差。

  与卫星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多路径传播误差。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接收机钟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

  与基准站有关的误差基准站已知坐标误差;基准站载波相位误差。

  选择合理的数据处理软件,提高数据处理过程解算精度. 上述结论是确保获得良好的GPS 网基线乃至于得到高精度GPS 网的必要条件。

  4 结语

  GPS 测量技术广泛应用,加速了测绘技术的发展,GPS 控制网与传统的三角网等测量模式有了新的发展,点位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更经济,效率更高。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建议:

  (1)控制网的点位选择方面;在一些大小城镇,地区范围比较小,建筑物也相对集中,对天条件较差,给控制网点的选择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城镇中的一些电力线、发射台、高楼玻璃幕墙、通信中转站等都有强反射、强干扰源应尽量避免,对于相对影响较小的恶劣条件也是可以考虑选择测站点。

  (2)原有坐标成果的精度也是直接影响到整个控制网的精度因素,最近一两年原有的控制点资料,一定要做一个系统的检验。时间越久的控制资料相对权重就越低,超过3 年的控制资料就没有办法应用于D、E 级GPS 控制测量起算数据。但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点位,重新设点埋石,重新解算坐标数据。

  (3)要充分的考虑到通视的条件,虽然测量本身不要求通视,但是为了可以进一步测量的扩展,至少要求两个点相互通视,方便测量的扩展。一个孤立的点对于城市地籍测量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4)控制网的设计;可以使边长短些, 只要平均在规范的范围内,尽量满足精度要求, 可以适当增加短边数,这样使得进一步做图跟控制更得心应手。

  (5)已知点坐标的数据精度要尽量的高。已知点作为起算的数据,其精度直接应响到GPS 控制网的精度。

  参考文献

  1 金君.GPS 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J].测绘通报,1999(7)

  2 周忠谟, 等.GPS 卫星测量测量原理与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地籍测量规范篇7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地籍测量 调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83-1

  1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概念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与宅基地都经历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这一演变过程,但是由于我国在建国以来对土地制度及宅基地法规政策都做出了多次调整,所以笔者有必要梳理宅基地的相关概念:

  1.1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一般是指农村居民因生活居住而建造的住房、庭院、辅助用房及其他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宅基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宅基地仅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分配其居住使用的住宅、附属用地。而广义的宅基地不仅包含上述内容,还包括了国家所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中的农村住宅用地。目前我国国内学者在研究宅基地的相关事项时多使用狭义的宅基地概念。

  1.2宅基地的使用权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其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这样一来,依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即指农村居民享有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上建造住宅、附属设施以及直接支配与排他的权利。

  1.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指为了获得地籍信息而借助科学仪器,在权属调查这一基础上,所采取的专业测绘工作,目的是为了服务地籍管理工作、集合国家土地信息及保护土地产权等,地籍测量主要包括修测地籍图、重测和修编地籍簿册、动态监测权属地的土地信息、测算面积、测绘地籍图、测量界限及地籍控制测量等,以确保地籍资料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原则。并且在地籍测量展开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地籍调查,地籍调查即指对土地及其附着物各方面(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调查,在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利用状况及权属界址进行实地确认之后,可以就确认得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填写相应的地籍调查表,以便为测算土地面积、精确定位土地及其附着物等地籍测量工作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

  根据调查时间及任务的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在地籍调查时,调查的内容应覆盖调查区域的每一块土地,其中土地权属调查是核心。

  2对农村宅基地的调查依据及调查要求

  2.1调查依据

  我国农村宅基地调查依据主要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各地印发的登记发证通知等。

  2.2调查要求

  我国农村宅基地的调查要求主要包括外业调查和数据建库两方面:

  (1)外业调查。对于所有已经发证的宅基地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以便核实宅基地证载信息和使用情况,而对于未发证的宅基地,则需要调查其实际门牌地址及其权利人的姓名,并在调查底图上予以标记。在外业调查时,需要填写调查表,调查表所应包含的内容主要由:土地证号、实际门牌地址、权利人姓名及身份证号、证载地面积及证载土地坐落、旧宗地号、建设状态机审判状态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填写调查表的时候,调查编号需填写标注在宅基地范围线内,以做到二者一致。

  (2)数据建库。数据建库需要依据国土城建局信息中心所提供的格式,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例如Arcgis软件)将前期调查得来的底图,并且将其宅基地的范围线输入到数据库当中,以便于完善和修整其相关属性。同时,在输入国土城建局信息中心所提供的调查底图时,还应对无范围线的宅基地部分加以注意,并根据需要补测地形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最后,根据调成果予以分类统计,以提高工作效率。

  3农村宅基地调查现状及对策分析

  在农村宅基地的实际调查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一户多宅”、“住宅超面积”、“住宅未发证”等。对于这些现象,要分析原因,以采取合理的处理对策。

  3.1分析界址点精度

  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规范村庄地籍调查技术及作业的规定,鉴于《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适用范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适用于全国城镇和独立工矿区,那么这样一来,原则上也适用于农村地区。

  依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对于界址点的测量,需要使用测量仪器,而界址点往往定于围墙拐角或房角等较为固定建筑的拐点,所以界址点也就非常容易确定,因此其测量精度的要求也较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该规程也适用于地物较为复杂(例如篱笆、活树及沟渠)、不明显界址点等。

  3.2设置合理的调查方法

  由于调查底图的制作方法存在差异,因此将调查方法具体分为3种:方法一: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界址点内业解析+实地勘丈+权属调查+外业调绘制作地形图+立测采集线划图;方法二: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界址点内业解析+实地勘丈+权属调查+ 内业矢量调查底图+平面正射影像图;方法二: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界址点内业解析+实地勘丈+权属调查+立测采集线划图。

  对于不同的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完成宅基地的调查工作。

  3.3地籍勘丈

  为保证宅基地面积和房屋面积的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笔者建议采用内外延长法、直角坐标法及距离交会法等方法,来勘丈权属地的每一宗地的实际面积和具置,确保达到1:1000的勘丈精度。对于需要采取补测措施的地物,依据勘丈得到的数据,采取内外延长法、直角坐标法及距离交会法等方法来解算位置和坐标和位置。同时,依据指界人所指定的具置,使用测距仪和钢尺等测量工具,现场对界址距离进行丈量,并且在调查底图进行标注,将丈量得来的数据填写于地籍调查表中。最后,分析调查结果。

  4结束语

  由于农村宅基地的调查往往涉及到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参与单位多、范围大,任务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农村宅基地的调查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此笔者仅以理论及实践互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这一调查工程,以期能为海南省农村宅基地调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

  参考文献

  地籍测量规范篇8

  关键词:地籍测绘;GPS;应用探讨

  1 引言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地籍测量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建立地籍成果和测绘成果“一体化”数据库作为土地登记的基础,已十分必要。而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性工作,我们必须把握好尺度。由于GPS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对GPS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进行简单的论述,并分析其在地籍测绘中的优势,了解其在地籍测量中得的广泛的应用。

  2 GPS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GPS的特点是快速并且精准的高精度的定位,观测时间也比较短。另外,GPS可以自动的接收其相关资料及信息,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与保存,不需要手工计算大量的繁琐数据,还可以快速的作出对测量结果的计算。得以对施测精度的可靠性进行显著的提高。

  所以,GPS定位使用的仪器和传统的仪器相比,自动化程度更高,并且可以全天作业。RTK即实时动态定位测量系统,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传输与GPS测量结合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从本质上说亦为一种GPS技术,与其他的GPS技术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是实时载波相位差分的,主要是为进行实时动态定位创造硬软件环境。它主要包括软件解算系统、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及数据传输系统等。RTK可以说是GPS的进化。

  2 GPS应用在地籍测绘中的优势

  2.1 运行效率高

  一般在无复杂地形的条件下,要想完成测定半径为5km的地区只需运用GPS技术一次设站便可完成。GPS与传统的测绘方法相比,不仅大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如仪器搬站等,让工作速度加快,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还能够节省外业的费用。具体还表现在:第一,GPS技术具有定位精确度高的特点,所测出的数据更准确可靠,没有误差累积。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区域内,使用RTK测量,误差可以被控制在厘米内。第二,作业条件要求不高。运行GPS,只要可以进行电磁波通视即可,并且不易被外部因素干扰。第三,自动化程度较高。

  2.2 应用广泛

  GPS在测量的时候,可以降低对控制点进行选取的要求,因为两点之间可以不用通视,并且PPS的网状结构与GPS的网精度关系不大。因此,在地籍测绘中,GPS由于布点灵活、速度快且可全天候工作被广泛应用。

  2.3 误差小

  地籍调查也包括地籍细部测量,这样可以减少被调查土地的数据误差。地籍调查规程中对界址点的误差有着明确规定,而GPS技术以其精度高的优势恰好能够满足规程中的要求。

  3 GPS在地籍测绘中的主要应用

  3.1 GPS(RTK)在地籍控制测绘中的应用

  应用技术时因不需要两点之间通视,所以只需要选取与GPS点位相符的控制点,没有要求在精度估算较低时必须测量常规三角网和增设起始边。在应用GPS的时候,因为两点之间可以不通视,因此只要选择与点位符合的控制点,即使在精度估算不高的情况下,也不用测量和增设常规三角网(锁)对角线。

  3.1.1 测量地籍控制网

  在地籍测绘之前,要先测量全测区,为采集数据和地籍图件做好准备。地籍控制精度的测量要以地籍图和视界址点的精度为依据,不超过《地籍测量规范》规定的精度测量误差。地籍测绘控制的测量内容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和基本控制测量。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测量,并且分为一、二等,后者则分为了一、二、三、四等。每种测量都可以设置等级相应的测边网、三角网(锁)和GPS网等。

  3.1.2 建立地籍控制网

  地籍测绘的控制测量过程就是设定基地地籍图根控制点和基本控制点的过程。GPS网的设计要注意三个要素:位置、方向、尺度。GPS网的选点要对空通视,为的是能够让电磁波传递不受影响。但这并不要求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可以通视,只要求一个点至少有两个方向可以通视,甚至某些特殊的点能通视一个方向即可。但是要注意设点必须要远离有信号干扰的地点,如电视塔、雷达等地。

  3.1.3 观测数据后期的处理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在计算观测数据的平差时,可以将得到的标准化数据作为计算基础。

  3.2 GPS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3.3 GPS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经过审查合格的勘测定界点作为办理土地登记证和地籍调查的依据。在勘测定界时,规程对土地整理和征用精度等相关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规定。比如界址线与邻界线或其邻近的地物等距离误差不能超过10cm。在勘测定界的初期,用地常规测量仪器精度,观测范围小,容易受外因制约影响,无自动化,因而劳作强度高。但是GPS技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勘测界定的精准度和效率,保证勘界成果的准确性。

  3.4 GPS在地籍细部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测定每一宗土地的位置以及所属的界址点等一系列相关的数据。从相关的规定中可以知道,地籍细部测量,以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为依据,在街坊内部和城镇明显的界址点误差在5cm之内,而村庄内部和城镇街坊隐蔽的界址点误差则不超过10cm。用GPS来进行地籍细部测量,可以充分地确保测量的精度。在GPS不适合测量的区域可以用测距仪或全站仪等。而GPS中的RTK,由于在作业时不用频繁通视和换站,所以与测距仪和全站仪相比,不仅具有实时的特点,它的精准度、速度及效率也更高。

  4 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测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测绘领域对高新测量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GPS 作为一种新的测量技术,其发展空间很大,在未来的测绘事业发展中,GPS 将大范围的取代传统的测量方法,引领着测绘行业向更高端技术冲击。

  参考文献

  [1]GPS·百度百科

  地籍测量规范篇9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地籍测绘;实际运用

  前言:地籍信息主要包括土地及土地上附着物的使用状况、面积、位置、权属、位置等情况进行描述,在国家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当中,地籍信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地籍测绘则是利用数字、图形等方式,对以上这些情况和信息进行准确的表达和体现,是目前获得地籍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地籍测绘工作采用的主要是常规的测绘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但是却具有很多方面的缺点,测绘效率和准确度也较为不理想。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GPS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地籍测绘工作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地籍测绘中的动态GPS技术

  (一)常规差分GPS技术和PPK技术

  常规差分GPS技术和PPK技术,都属于伪距差分技术在常规的差分GPS技术当中,建立一个参考站在某一个已知的位置。在参考站当中,对可见卫星的伪距改正数和改正数变化率进行计算。同时,向附近用户这些改正的信息。用户对自己的接收观测伪距,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修正,进而使定位的精度得到提高。对于常规差分GPS来说,其定位精度会受到用户到参考站之间距离的影响,具体的精度衰减大约在每公里1cm左右。在早期的GPS动态差分技术当中,PPK模式是较为常用的方式,它的原理与常规差分GPS相似。二者的差别在于利用了数据后处理技术,也不许要建立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的无线通信连接。其缺点在于,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的距离,对定位精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1]。

  (二)广域差分GPS技术

  常规差分GPS技术只能在局部区域内进行应用,而如果用户和参考站之间的距离扩大之后,就会降低二者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降低定位的精度,从而产生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等。而在广域差分GPS技术当中,划分了三类的伪距定位误差,分别为电离层误差、卫星钟误差和轨道误差。利用GPS参考站在区域当中的位置信息和观测资料,对每个卫星的电离层改正数、轨道改正数、卫星钟差等进行计算。之后,向用户发送这些改正数。用户对观测伪距利用改正数信息进行修正,从而使定位精度得到提高。广域差分GPS技术的应用,对常规差分GPS技术的距离短、精度低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决。即使参考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定位精度也能够达到3-5米。

  (三)RTK技术

  RTK技术是一种实时载波相位查分GPS技术,该技术系统的构成,融合了数据传输技术、GPS测量技术等很多先机的技术,在GPS测量当中,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技术。经典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等传统的精密定位技术,采用的是数据后处理方法[2]。因此,利用这些方法,无法对观测站的定位结果进行实时给出,也难以实现对测量结果、数据质量的检查与核对。如果发现测量结果存在问题,就需要重新进行测量。这样不但不利于地籍测绘精度的提升,也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不良的影响。在RTK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将一台GPS接收机安装在已知位置的参考站当中,连续观测可见卫星,同时向用户观测站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观测数据的传输。GPS卫星信号、GPS接收机、用户观测站之间,利用无线电设备对参考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接收,对坐标和精度进行实时的计算和显示。

  二、地籍测绘中的静态GPS技术

  (一)静态GPS测量的基本原理

  GPS接收机能够对载波相位和测距码两种观测值进行接收,不过,在波长方面,测距码要大于载波。如果对其设定0.1周的观测精度,那么载波L1和C/A码所对应的误差距离分别为1.9mm和2.93mm。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测距码来说,载波相位具有更大的定位精度。由于受到了轨道误差和卫星钟差的影响,如果绝对定位利用测距码和载波相位,那么只能取得几十米的定位精度,极大的超过了观测精度的影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绝对定位只用测距码来实现,对初始位置信息进行提供。而相对定位主要是通过载波相位测量来进行。在两个不同的点位上,分别安装两台GPS接收机,对载波相位信号进行同时观测。然后对载波相位之间观测的差分值,来对多种共同误差造成的影响进行降低或消除,从而实现两点间GPS基线向量的高精度获取[3]。

  (二)经典静态GPS测量模式

  经典静态GPS测量模式是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相对定位方式,自从应用了载波相位开始,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这种测量模式就得到了应用。在当前的地籍测绘当中,该方式已经在地球勘探、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壳形变监测等工作中,取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各类用途测量控制网的建立过程中,经典静态测量方式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方式,它很好的取代了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测量方法,经典静态测量模式在控制网的布设过程中,具有观测精度高、作用范围大、观测时间短、作业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作业安排灵活等优势。经典静态测量就是分别放置一条基线的终点在每台GPS接收机上,对四个或以上的卫星进行同步观测。然后按照基线长度和精度的要求,对观测时段数和时段长度进行观测[4]。

  (三)快速静态GPS测量模式

  在地籍测绘中,为了能够使经典静态GPS测量的效率得到提升,将GPS观测时间进行缩短。尤其是对于10km以内的短基线来说,更是极大的促进了快速静态测量的产生和发展。在测区当中,快速静态测量进行参考站的选择,同时进行GPS接收机的安置,与所有可见的卫星进行连接。将另一台接收机流动到各点设站。在每个流动站都进行十分钟左右的静止观测,对流动站和参考站之间的基线向量进行快速的计算,其距离不应超过15km。快速静态测量模式具有搞精度、快速度的特点,在接收机和流动站之间,不需要连续跟踪所测卫星。因此,可以将电源关闭,从而降低能耗[5]。不过,如果GPS接收机的数量只有两台,闭合图形无法在直接观测边构成,无法对同步观测的精度进行检核。因此,该方法目前只应用于小范围的控制加密和控制测量、边界测量、工程测量、碎部测量、地籍测量等。

  三、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分析

  (一)不同GPS技术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GPS测量技术来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其定位的精度也不尽相同。在当前主要应用的几种定位方式当中,定位精度较高的是常规静态GPS测量。但是,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测量效率十分有限。单点定位对于仪器设备的要求比较低,操作方式也较为简便,但是定位精度却不高。而RTK技术在应用中虽然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也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其工作范围却又十分有限。在众多不同的GPS技术应用当中,每项技术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点,同时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在地籍测绘的实际运用当中,应当根据测绘任务侧重点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的选择,从而尽可能的达到地籍测绘的目的[6]。

  (二)地籍测绘的精度

  在地籍测绘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地籍图根控制点和地籍基本控制点的测定;土地权属界限界址点和行政区划界限界址点的测定;宗地和地块面积以及地籍图的测算和测绘;地籍图的重测和修测;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来说,具有不同的精度要求。在地籍图测绘和界址点测量的工作中,地基控制测量使其基础性的工作,具体分为一、二级和二、三、四等,同时根据地籍图和界址点的精度为准,来制定具体的测量精度。按照地籍测量规范当中的规定,在地基控制点的相对起算点当中,不能超过存在超过0.05m的误差[7]。

  (三)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运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使得测绘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深远的影响了地籍测绘工作。GPS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布点灵活等优势,使得地基测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实际的地籍测绘当中,GPS技术主要应用在地籍调查、地籍碎部测量、地基控制测量等方面的工作当中。在地基调查当中,针对于精度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GPS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广域差分GPS、常规差分GPS、单点定位、PPK等技术。地籍碎部测量主要是对地块的数量、形状、位置等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测定。具体可采用RTK技术进行测量,具有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而在地基控制测量中,对GPS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传统地基控制测量中局限性的选取点位,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四、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未来的应用发展

  (一)最新的GPS技术

  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始终是朝着高精度、实时性的方向发展的[8]。IGS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更新时间得到了加快,对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发展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当中,产生了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和网络RTK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这两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应用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两项技术对传统的GPS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定位精度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中,精密定点技术与单点定位技术的原理相似,采用的观测值为双频载波相位,需要精密的卫星钟差和轨道最支持。而网络RTK技术是在RTK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多个GPS参考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形成综合观测值。

  (二)网络RTK技术

  传统的RTK技术由于受到了数据通信链的影响,使得其只能保持大约10km左右的作用范围[9]。如果数据发射设备具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当达到30公里以上的工作范围时,RTK定位系统也无法保持正常的工作。这是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迅速的确定整周模糊度参数,随着流动站和参考站之间增加距离,会降低电离层延时误差、轨道误差等空间相关性,同时降低模糊度参数的整周特性,同时是固定整周模糊度提高难度,以至于无法固定。随着GPS长距离快速精密定位方法的发展,对多个大区域当中GPS观测站的数据进行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大气这是误差和卫星轨道误差,提高模糊度整周特性,从而对网络RTK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三)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是在世界上GPS跟踪站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极大的增加了GPS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使得计算时间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加[10]。为此,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作为IGS的一个分析中心,提出了一种处理非核心GPS站数据的方法。在GPS技术的应用当中,主要容易产生电离层延时、卫星钟差、轨道误差等。因此,对LC相位组合进行利用,通过双频接收机能够有效的将电离层延时的情况消除。而对于剩下的卫星钟差和轨道误差,利用观测得到的相位值,结合精确卫星钟差和卫星轨道的提供,就能够对接收机的位置进行精确的计算。

  结论:地籍测绘是我国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最好地籍测绘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全球定位系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地籍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地籍测绘的效率和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各项GPS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籍测绘工作。

  参考文献:

  [1]彭琳. 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

  [2]刘文娟. 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

  [3]张福忠. 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资讯,2012,21:15+18.

  [4]陈吉. 基于GPS的土地面积测绘技术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5]薄凤军. 地籍测绘中GPS技术应用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2013,17:134.

  [6]牛泽成. 现代新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2012,02:229-230.

  [7]刘慎栋. 浅谈新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1,19:164.

  [8]何新. 简述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113-114.

  地籍测量规范篇10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技术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地籍管理,地籍测绘是获取地籍管理信息的重要途径。GPS技术具有全天候、精度均匀等优点,且选点、埋石比常规方法更具灵活性,它不象常规三角网那样要求网型和点位通视的条件十分苛刻,并能大大提高地籍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的精度和效率。GPS 卫星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特别大的影响。因此在地籍控制测量中已经广泛采用GPS技术。

  1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

  地籍测量首先要进行土地权属的调查,然后再以调查表和宗地的图纸作为基础,对地籍平面进行测量,包括控制量、绘制地籍的初期图纸、地籍细节部分测量、地籍面积记录、测量结果的质量检查等。

  1.1 地籍控制测量。使用必要的测量仪器,比如校正仪器,测量记录计算本、绘图铅笔、 三棱尺、半圆仪、胶带等物品。

  1.2界限测量。就是测定对土地界限的界址标识坐标,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对变更的地籍进行测量。

  1.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为幅地籍图、房地产图等,高效快速地测绘,最好根据测区位置,在图板上标记出控制点。

  1.4地籍面积的测量和精确计算。要对特定地籍范围内的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准确的测量,测量后,要纳入到专门的材料库进行保管和记录。

  2 利用GPS采集地籍空间数据应注意的问题

  2.1GPS定位模式和精度要与地籍信息系统匹配。GPS定位精度及模式多种多样,确定GPS处理方法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以达到地籍数据所需要精度。

  2.2坐标系统的转换。由于GPS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因此它测出的坐标与一般的GIS(如地籍空间数据)不相同,必须将WGS-84坐标进行转换,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GIS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平面投影方式,因此,要对WGS-84坐标进行坐标转换及投影变换,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要求。

  2.3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的原则。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

  2.4精度指标是GPS网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计划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根据《地籍测t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士0.05m.

  2.5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

  2.5应用GPS 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 这样就能避免了常规地藉测量控制时,控制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布设成GPS 网状结构对GPS 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

  3 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3.1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和密度。GPS地籍控制网的网点密度在保证网点的点位精度条件下,控制点密度力求增大到便于测定界址点,必要时在GPS网下再加密一级图根导线,便于能直接从图根点测定界址点。GPS各边比常规网边长变化幅度大并且长短边结合灵活方便,因此,各级网可视需要分期布设,也可一次性混合布设到需要的密度。

  3.2在GPS网的基准设计中,主要指的足网的位置基准问题。而在确定GPS网的位置摹准时,可用选择网中任意一点的坐标值加以同定,或者虽该点不向定,但可通过稳拟平差或自由网违逆平差的方式确定列的位置基准。

  3.3 GPS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时,不要求点与点之间互相通视,在选点之前应充分收集和了解所测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原测点的分布情况,且在用GPS进行地籍测量建证测量控制点时,点与点之间不必都通视。只要每个点有两个方向通视,或是少数点一个方向即可。

  3.4尽管GPS具有灵活多变的布网方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GPS地籍控制网的设计也存在优化问题。优化设计后的GPS测量,更能显示出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并在地籍调查中发挥重大作用。

  4结束语

  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可大幅度提高测量准度。GPS控制网选点灵活,布网方便,基本不受通视、网形的限制,特别是在地形复杂、通视困难的测区,更能显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李沛鸿,柳广春.GPS-RTK 误差分析与削减方法探讨[J].全球定位系统,2008(2)

  [2]独知行、刘志敏,GPS测量实施与数据处理.测绘出版社,2010(7)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新时期;测绘工程;人才培养

  地理国情监测普查是2013年启动的,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其中重点要确定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1-2]。全国土地确权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工作,重点工作是确定土地权属,核定土地位置、大小等信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2017年启动,计划于2019年12月31日完成[3]。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4]。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指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顺应京津冀一体化趋势,努力提升产业适应力、区域协调力、企业融合力、自主创新力和区域聚集力的一种战略,其中,测绘工作是政策制定、建设规划和运营管理的保障。在上述背景下的新时期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和以往就会有所不同,根据各个项目对测绘人才的要求,提出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新时期下国家项目对测绘人员素质的要求

  1.1地理国情监测普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产业经济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三大部分。其中,自然环境要素是地理国情监测普查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确定土地的大小、范围、位置、地形地貌、建筑物及其构筑物、水系植被等。目前,国家和地方陆续启动了地理国情信息、城镇化建设进程、地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等共4大类、19项监测对象;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分析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不同类型内容[4]。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以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3S技术和其他测绘技术为基本手段,对上述内容进行监测。根据工作流程可将地理国情监测归纳为4种方法,即测绘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和预测方法、信息科学方法[5]。在这4种方法中,3S技术作为一种集成技术,贯穿于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定位、采集、处理、分析、成果等各个环节[6],为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所以,为了满足该项目的需要,高校培养学生除了要让他们具备扎实测绘理论知识外,重点要培养学生的3S集成技术及应用,同时还要兼顾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等学科知识[5]。1.2全国土地确权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目前,全国的土地确权内容主要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该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确权范围,依法开展确权工作,规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记资料,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信息化[6]。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测绘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测绘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建设技术,同时兼备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土地法学等相关知识。1.3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他4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4级数据库,并全国汇总。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GIS软件的训练,加强土地利用分析功能的实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土地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对耕地、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历年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1.4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对测绘人员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测绘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在工程测量应用方面,同时还要兼备城市规划、土木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知识。

  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地处河北的普通高校义不容辞地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自身院校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几个方面阐述新时期下测绘人才的培养。2.1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素质。新时期的大学生除了具备传统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更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获得测绘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为训练内容,具备从事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普查以及工程与工业测量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2.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创新科研型、应用技术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院以“立足河北,面向社会”为战略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具备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土地管理、地理国情普查、交通、电力、建筑、矿产等企业从事测绘管理、资源勘测、测量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研究工作的测绘工程师型人才。2.3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培养的质量[4]。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测绘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5],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国测绘项目的需求,设置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保证能培养出具有适应能力强、“零适应期”的测绘人才。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集中实践课和素质拓展课4部分,以厚基础、强实践、个性发展为宗旨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

  3新时期下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的实现

  为了保证实现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或调整。3.1培养模式。新时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况且测绘工程专业又是工科专业,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更要重视实践环节。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贯彻“2.5+1.5”和“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2.5+1.5”模式中,“2.5”是指前两年半在校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1个“0.5”是指在第6学期在校内进行集中实践阶段,学校根据企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生产实训,这一阶段可由企业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由校内教师指导完成,确保实训的质量,解决所学的知识和上岗后知识脱节的矛盾;第2个“0.5”是指在第7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阶段,实习企业可以由学校推荐,也可以个人自荐,使学生适用工作岗位。考研学生可以在校安心复习。第3个“0.5”为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最好利用顶岗实习时收集的材料进行论文撰写,以避免论文空洞。3.2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精髓[8]。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在充分分析新时期背景下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基础上,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集中实践、素质拓展四大部分。1)通识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为专业教育提供基础,开设思修、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等课程。2)专业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能满足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外业测绘和内业处理岗位的培养目标,开设数字测图、大地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摄影测量、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积累在工程测量、土地调查和确权、数字化采集、图形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每门课程都有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突出应用型教学,合理安排课内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集中实践是为了更加直接地培养学生工程适应能力,更加系统地理解测量技术的应用,开设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与GPS实习、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工程测量学实习、测绘软件实习以及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突出学以致用。4)素质拓展是专业的延伸和提高,开设测绘专业英语、海洋测绘、房产测量、土地利用规划、测绘讲座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9]。3.3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部分,突出应用型教学就是抓好实践教学。4年教学中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原则,构建起全方位的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构成的3级实践教学全程化体系,一年级专业基础实践,开设“AutoCAD应用”“测绘认识实习”。二年级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开设现代地图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测图实习、等课程实验。三年级第一学期专业提高及拓展技能训练,开设大地测量基础、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工程测量学等课程实验;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开设大地测量与GPS实习、不动产调查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测量软件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等,采用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校内进行集中实习,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或者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生产实习,该阶段可根据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校内实习情况进行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四年级第二学期是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根据上个学期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属于上学期实习的延伸,同时,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数据的真实性,也避免了毕业论文撰写的空洞。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40%,占专业课程学时的55%。3.4教学方法改革。以夯基础、重实践、强知识、会工具为培养目标,从多个角度探索,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数量和开放时间,开展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注重生产实习(跟岗与顶岗实习),以大工程为背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培养出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5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测绘工程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0]。一是让教师“走出去”,从经费和时间上支持教师到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优势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从政策上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报考“注册测绘师”,到企业兼职,在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的测绘工作,为教学提供可参考性案例;三是积极开展建立测绘专业院校间的联盟,使教师成为联盟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定期的学术会议、教学观摩、技能比赛等方式,加强测绘教育工作者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全国的测绘教育水平,最终使学生受益;四是同企业形成合力,联系合作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鼓励其到学校以开展专业讲座或者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建立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学生创业的同时,让专业教师做好技术顾问,搞好项目式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建设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4结束语

  测绘科学技术作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尖兵,在新时期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一种合理的测绘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测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昕.浅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制作[J].北京测绘,2015,29(6):4-7.

  [2]李德仁,眭海刚,单杰.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5):505-512.

  [3]李红慧.基于3S技术精准化调查在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8,32(11):1361-1364.

  [4]谢宏全.地理国情监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若干思考[J].测绘通报,2013(5):101-104.

  [5]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6):104-111.

  [6]周文国,孙彩敏.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测绘通报,2005(5):62-64.

  [7]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1):73-75.

  [8]张红娟,张卓彤,朱增锋,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2):114-116.

  [9]黄雄伟,陈家艺,王亮.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6(4):31-32.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误差、分辨率、坐标变换、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拓扑

  Abstract:DataisveryimportantforLandInformationSystem,AkeytoLandinformationthesystem''''sdevelopmentssuccessiswhetherthedataquantityisaccuracy.ThispaperwillStudythedataquantitytheprobleminLandinformationthesystemestablishtheprocess.

  Keywords:LandInformationSystems;DataQuality;Error;Accuracy;RemoteSensing;Digitize;Resolution;CoordinateTransformation;VectorData;RasterData;Topological.

  一、前言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自然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多样化,土地部门的业务工作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为强化土地管理,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各土地管理部门纷纷加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大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化要求,管理中任何规定的确定和变更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决策和评估等工作,土地管理也只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基于宗地[以宗地(地块)为单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工具,是土地规划和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方法、手段。但是,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给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发挥带来一定困难。这里仅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二、对LIS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它可以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一个LIS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

  人们往往以为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是可靠的,很少怀疑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的分析结果在数据质量方面会有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原因,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甚至会比手工分析的误差更大。这里除软件、硬件的质量问题,计算方法上的问题,以及分类、编码、输入、操作的明显疏忽外,数据本身的质量是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数据是LIS的“血液”,是组成系统的重要元素。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土地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数据质量的高低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土地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系统应用价值的大小;数据的可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成败。系统如果不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数据质量的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衡量其好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误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1]。数据质量是数据整体性能的综合体现。

  统而言之,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是否及时反映了现实世界;二是数据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完整性。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数据采集的任务重,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人为和系统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最后采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状况,建立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的系统往往也就达不到管理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目的,而只不过是“看看而已”的一种“摆设”罢了。

  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比重最大的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不仅要根据技术规程衡量数据质量,还要从数据使用角度分析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通常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它主要用数据的误差来度量的。现就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数据源质量的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指建库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类型的来源。它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地图,地图是系统最主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是具有共同参考坐标系统的点、线、面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表示,内容丰富,图上实体间的空间关系直观,而且实体的类别和属性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加以识别和表示。土地信息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土地信息系统的属性数据主要有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详查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乃至地形图等各种图件的矢量化地图数据。二是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航天遥感影像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这些都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三是统计数据,包括土地的分类、面积、权属、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利用状况、非法占地等统计资料。四是实测数据,包括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五是数字数据,包括数字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数据主要有地籍号、档案卷宗号、地类号、图号、手簿号、宗地界址点点号及坐标控制点坐标,宗地面积,面积中误差、年代、日期等等。属性数据包括图形、图像以外的各种文字、数字信息。其中文字信息主要是与宗地档案,文件档案组成相关的各种检索和查询信息(如: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单位各称、土地座落,文件档案的标题、发文机关、公文字号等等),以及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各办公流程中的各种键盘输入信息。六是各种立法文件和文字档案,主要有地籍档案、文件档案等具有法律效力或需要经常查阅的原始文件材料,它们是土地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的规划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数据源质量问题指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建库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从土地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来看,它的主要因素有:各种测量数据,地图和遥感数据等的误差;调查和统计造成的属性数据误差,以及文档数据的错误等,数字化前的预处理、手扶踀自动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因此遥感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数据源。

  所谓遥感(Remote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从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2]。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现状空间的信息。

  尽管遥感技术有很多好处,但因其自身特性,获取的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不同的高度引起的问题,由于传感器的结构及稳定性产生的问题,对信号进行数字化产生的误差。传

  感器在航线、航向上出现的误差,大气辐射产生的误差,地形和地貌等因素产生的误差等等。在遥感资料的获取时,有些误差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不可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利用地面控制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分类。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光谱校正,特征提取,自动识别分类、自动成图等处理[3]。

  2、测量数据

  各种原始的测量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面积、各级行政界线、地形图测量等。由于人和环境的因素,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误差(对中、读数、平分等误差)、仪器、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地面测量的数字数据中含有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误差。其中控制点误差又受控制网的参考基准、网形和观测精度以及观测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碎部点误差除了继承了控制点的误差外,还受自身观测方法,观测精度和地界的人为判断,以及地物地貌的取舍等因素的影响。当然原始数据误差受观测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三种因素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数据老化,采集数据的密度不合理,或概括取舍不合理,选取测量规范标准不一致或精度等级不一致造成测量数据的不一致的影响。

  地籍要素是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测量数据的精度高低决定了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正确和充分发挥。

  从地籍测量成果的有效性和土地管理的可能性来考虑,为了保证各权属单元之间的界线清晰,边界无争议,并且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地籍测量要达到一定精度。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作为保证。地籍要素的采集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模拟式外业测图方法,另一种是野外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传统方法的主要作法是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用解析法测量出权属界址点坐标,以控制点或以界址点为基础施测成地籍图,要形成入库数据信息,则要通过对原图数字化来实现。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形成地籍要素数字信息其误差影响因素较多,主要误差来源为:测站点误差m1,量距误差m2,在测图板上描绘方向线误差为m3,刺点误差m4,数字化仪采点误差m5等。按有关专著论述,一般情况下,m1≈±0.12mm,m2≈±0.2,m3≈±0.1mm,m4≈±0.14mm,这四项误差为野外采集误差。数字化m5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误差产生首先与图形要素有关,要素本身的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精度有显著影响,数字化仪本身的精度更应引起重视。正常情况下,用常规数字化仪进行数字化时,精度一般可达到±0.13mm。综合上述得,地籍要素采集精度m采为:

  m采=±

  =±

  =±0.02mm

  按1:500比例尺来考虑,实地误差将达到±10cm,由此可见,按传统方法施测,则拟入库的地籍要素信息很难达到规定的±5cm的精度标准[4]。

  采用野外全数字化方法,界址点野外数据采集一般采用直接测定坐标法,即将全站仪或测距仪置于测站点上,对界址点上的移动棱镜进行水平角和距离测定,电子手薄记录计算。此种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水平角测角误差mβ和测距误差mD,测角中误差角保守为±5″,测距误差主要来自移动棱镜偏离界址点位置误差,其偏离值按2cm考虑。测距平均边长取100m,按点位误差精度估算公式m2=来计算,则m≈±2cm,即便考虑测站误差和其他偶然的联合影响,点位精度也肯定在规定范围内,所以地籍要素信息数据的野外全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界址点精度,从而保证地籍数据的质量。

  3、调查、统计、文档数据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这些资料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的搜集,开展地籍调查工作,核实宗地权属,掌握土地利用状况,获得宗地位置、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建库奠定基础。

  现就地籍调查工作加以探讨,众所周知,权属调查的工作之一是填写地籍调查表。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或多或少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在填土地使用者名称时,单位本应填写全称,可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某林业局有3宗地,而在3份地籍调查表上出现了xx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局等名称。按这样的名称录入建立信息系统,将导致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本应该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私营”这样的名词。在填写宗地四至时应说明权属界线所经地物名称及归属、位置、与誰接壤。但出现了东(南、西、北)至xx,而未填出接xx。且有的四至填写错误,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在填写界址标示处的界址线位置时也有类似错误,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内容还可以猜出,但户主的姓名、调查员、勘丈员的签名等内容实在难辩;有的表中该填的内容而未填,任意涂改。

  共用宗的处理,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5]。不少县(市)是这样处理的:有多少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的内容详细,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较大地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在填写四至时,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为填清界址指标,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为了和地调表统一,有的在形成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时,除了有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外,还有分宗的界址点成果表。如果内部界址点是在纸图上图解的,则将该宗地的宗地界址点和内部界址点和计算机展点后,会出现界址线混乱的情况。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时,这些内部点是不能当界址点录入进库的。如进库则在面积统计时,这种内部界址点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就被多统计了一次。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大比例的地形图或地籍图;野外测量的界址点数据;宗地的属性数据(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等)。全省在进行大大规模的城镇地籍时,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自动化程度低,各作业单位作业水平的不同,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在建库时所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界址点的坐标成果与地籍上的位置不吻合;相邻宗的同一界址点坐标不同;界址边长、宗地面积计算有误。某些县(市)为了进行土地登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进行初始地籍调查时,只作权属调查,不作规范的地籍测量。为了计算面积,用皮尺或钢尺丈量界址边长及相关尺寸,用几何图形法计算出宗地面积,而不测址点坐标和地籍图。这样做不利于信息化的管理。

  4、图形数字化

  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建库过程中的数字化过程。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包括数字化前的预处理,纸张变形、手扶跟踪数字化精度或扫描数字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工作底图)一般采用聚酯薄膜图,其变形一般小于0.2‰。采用纸质图纸时,图纸的尺寸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增至25%,则纸的尺寸可能改变1.6%[6]。因为纸的膨胀率和收缩率不相同,即使温度回到原来的大小,图纸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尺寸。因此在数字化时要适当的比例因子,通过仿射变换进行几何纠正,以减小工作底图变形产生的位置误差,达到相应的精度。

  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工作底图

  进行数字化时,应注意它的投影方式是否一致,比例是否匹配。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应在数字化后及时变换为系统要求的投影方式。对于不同比例应将比例尺和精度记录到元数据中,以便估记由此可能产生的误差。

  (2)跟踪数字化

  手扶跟踪数字是一种自动化精度较低的数字化方式,其数字化精度也因操作员及其工作的疲劳程度而异,操作员的劳动强度较高。随着大幅面扫描仪的成本不断降低,扫描和矢量化技术不断完善,这种数字化方式可能成为自动扫描数字化的一种补充。

  手扶数字化是从地形图输入空间数据的最广泛采用的输入方法。把地形图放置于数字化桌上,用手持设备,跟踪每一个地图特征、数字化设备精确量测鼠标的位置,产生数据形式的坐标数据。

  影响跟踪数字化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数字化底图中地理要素的宽度、密度和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结果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数字化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数字化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地形图数字化规范》规定,数字化仪的分辨率不能小于每厘米394线(约1000dpi),精度不低于0.127mm(0.005英寸)。常见数字化仪在分辨率方面通常能满足要求,而在精度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达到要求。在选择数字化仪时要特别注意其精度指标,以满足LIS工程的需要。数字化操作员的技能与经验不同而引入的人为因素误差是不同的,由于操作员视力、操作习惯,熟练程度和疲劳程度的不同,最佳采样点位值判断,十字丝与目标点重合程度的判断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影响数字化的质量。操作方式(如曲线采点方式和采点数目)也会影响数字化数据的质量。

  假定各种误差影响符合误差传播规律,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应按下式求得:[7]

  m数=±

  其中:m数表示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工作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数字化仪精度,m人表示人为因素误差。

  (3)、扫描数字化

  扫描数字化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像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之转化矢量图形数据。规范规定:图形定位控制点扫描误差不大于0.1mm,相对于工作底图,矢量化后的扫描点误差不大于0.15mm,线划误差不大于0.2mm。影响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因素除原图质量外,还包括:扫描精度、定向精度、矢量化精度损失等。

  ①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

  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扫描仪。目前,大幅面扫描仪大致有,滚筒式(drum),平板式(flatebed),直进式(directfeed)3种。这些扫描仪能够输出一种或多种形式栅格数据文件(二值、灰度和彩色)。

  滚筒式扫描仪精度较高价格较贵,能以较高的分辨率扫描AO或更大的图纸。

  平板式扫描仪与滚筒式一样精度高、价格贵、分辨率很高,但一般幅面不会超过A1幅面。由于平板式扫描仪幅面小,扫描后多需进行拼接,从而增加了工作难度,引入了更多的误差源。LIS工程一般不选用这种扫描仪。

  直接式扫描仪精度较低,价格也较便宜。通常能够满足一般LIS工程的需要。

  目前,需要的大幅面扫描仪品牌有:CONTEX、VIDER、ANATECH等。

  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注意其是否采用硬件消蓝。光学分辨率代表了扫描仪的分辨率能力,而经销商往往只是给出插值分辨。同时,应注意扫描仪的歪斜失真,歪斜失真的大小与扫描仪的走纸方式有关。

  ②栅格数据矢量化的精度损失

  在土地信息系统中,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各具特点与适用性,为了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兼容这两种数据,以便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两种结构的转换。

  栅格的矢量转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边界,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在栅格数据矢量的过程中的细化、跟踪等均可能引入一些误差。复杂图形全自动化矢量化效果极差,会产生众多的交叉线,导致多边形跟踪错误。对此,应采用交互式矢量化方法。因此在选择矢量化软件时不应仅仅关心自动化程度(全自动矢量化软件价格往往很高)。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以下功能:智能去斑,裁剪,扭曲较正,比例控制,水平校正,光栅编辑和交互式矢量化等。

  ③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

  扫描数字化的几何分辨率是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中最重要的误差源,减小这种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扫描仪的几何分辨率。但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栅格数据量以平方级速度增长。这往往造成计算机存储资源耗尽,数据处理时间平方级延长。以300dpi(约每mm12个点)的分辨率扫描时,独立点间距离的相对精度为1.4/1000左右。全自动矢量化细化过程所产生的点位误差为1~2个像素点,而交互跟踪矢量化最大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像素点。按300dpi计,每个像素点相当于图上0.01mm。扫描数字化综合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M扫=±

  其中:M扫表示扫描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扫描仪精度;M矢表示矢量化误差。这里,M定取±0.12mm,按300dpi计算M仪取±0.09mm,M矢取±0.1mm。则M扫=±0.180[8]。

  四、数据处理质量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后,其中已经包含了数据源和数据库建库所引入的误差。数据库中的多源数据,经过系统的各种分析处理后,在形成新的数据和最后产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几何改正,坐标变换和比例变换,几何数据的编辑、属性数据的编辑、空间分析,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1、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对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的通称。从客观上区分,可归纳为:空间的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非空间属性数据的运算;空间和非空间属性的联合运算等[9]。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空间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实际运用的重点途径。

  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是土地信息系统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户经常用以提取数据的手段之一。通过同一地区不同内容的多幅地图的叠加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产生拓扑匹配、位置和属性方面的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叠加时多边形的边界可能不完全重合,从而产生若干无意义多边形。对这些无意义多边形进行处理的结果往往会改变界线的位置,叠加后形成的新的多边形的属性值也可能存在由于属性组合带来的误差。

  2、坐标变换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来源较多,各种数据输入信息系统应便于系统对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叠加查询,统计分析处理。LIS要实现这些功能,一个首要和基本的前提就是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系统内必须在一致的地形图坐标系下。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坐标并不一定属于系统用户所要求的坐标系,原始数据为一种坐标系,系统要求的数据为另一种地图坐标系,有的数据坐标根本没有地理意义,对此情况,必须提供从一种地图坐标系到另一中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误差。在不同比例尺下对坐标数据的重新设立产生误差,进行投影变换和/或基准面变换时产生的误差。生产实践中为提高数据质量,确保系统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通常用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等模型来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小或消除误差。

  坐标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现有一般GIS(LIS是GIS的专题)软件大都提供了以下两种模型实现坐标变换。

  一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也称六参数变换,其变换公式为:[10]

  x´=Ax+By+C(Ⅰ)

  y´=Dx+Ey+F(Ⅱ)

  其中,x´、y´为地图输出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坐标中的坐标点时;A,B,C,D,E,F为方程参数。参数在坐标系空间上

  的几何意义为:A和A分别确定点(x,y)在输出坐标中x方面和y方向上的缩放尺度。B和D确定旋转角度,C和F分别确定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尺寸。

  二是相似变换:当式(Ⅰ)、(Ⅱ)中的参数满足条件A=E=Scos@,B=-D=Ssin@时,则得到四参数的相似变换公式:

  x´=Ax+By+B(Ⅲ)

  y´=-Bx+Ay+D(Ⅳ)

  式中,x´、y´为输出地图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地图坐标中的坐标点对;A、B、C、D为方程参数,相似变换实质上也是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尺度的变换,式中C和D分别为坐标在x轴和y轴上的平移大小,为缩放比例,@=arctg(B/A)为旋转角度。

  为了求出以上公式中的参数,建立两种坐标之间的仿射(或相似)转换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或两个)已知的控制点坐标。而实际上,应选择多于三个(或两个)控制点,方能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得出系数值,代入上述方程即建立输入和输出坐标系之间的仿射(或相似)变换数学模型。

  可以看出,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都为线性函数变换模型,可实现对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相比较而言,相似变换不能进行x轴、y轴不均匀缩放的变换,而仿射变换能保证更高的数据精度。

  3、数据变换

  (1)CAD向GIS的转换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图形数据采集较少作用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地籍测绘大大超前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小城市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满足土地确权发证,土地定级估价等需要,1995年前测绘的地籍图等图件因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白纸测图方法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测绘工作中的普及应用,1995年之后数字地图逐渐取代传统测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测绘图软件是在AUTOCAD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采用低版本的CAD,有些测绘图软件虽然测的是数字图,但只有非编码的图形文件,不保留信息,或者图形编辑以后,返不成信息。这种数字图说到底仅仅是从传统的白纸图过渡到计算机驱动绘制的白纸图。本质上与传统测绘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虽然采用了较高版本的CAD基础软件二次开发成数字测图软件并采用了数字编码技术,但由于较少考虑CAD与GIS的数据共享问题(土地信息系统属于专题GIS)。在着手考虑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数字信息资料,并确保数据转换质量。

  对于传统模拟图或难以返成信息的所谓数字图只能采用原图数字化,形成数字信息后方可加以利用,但其精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采用了编码技术,也能返成信息的数字图,其数字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转换来实现数据共享,但由于CAD与GIS图形数据之间其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甚至数据概念都有很大差异,数据转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1]①数据格式转换。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数据格式,有些可以通过通用数据格式如DXF实现转换,但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也的确令人烦恼。②数据元素转换。CAD与GIS两者之间的图形元素不是一一对应关系,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要比GIS图形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多,GIS中只有点、线、面三类基本图形元素,而CAD中包括有点、线、面、注记、矩形等多种图形元素,在具体转换中,CAD的图形元素哪些转换成GIS的点,哪些元素转换面面,什么元素需要转换成GIS的属性数据,什么元素则不需要转换到GIS中去等。CAD与GIS图形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技术处理,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后正确地连接起来。③拓扑关系的形成。因为CAD的图形元素之间没有拓扑关系,实现CAD向GIS数据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将转换后的图形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过编辑,在GIS环境下建立几何元素的拓扑关系。

  在实际转换中,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会影响数据转换质量,有待进一步解决。

  (2)矢量数据结构向栅格数据结构的转换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许多数据如行政边界,交通干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都是用矢量数字化的方法输入计算机或以矢量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表现为点、线、多边形数据。然而,矢量数据直接用于多种数据的复合分析等处理将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数据要在位置上一一配准,寻找交点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利用栅格数据模式进行处理则容易得多。加之土地覆盖的叠置复合分析更需要把其从矢量数据的形式转变为栅格数据的形式。

  矢量数据的基本坐标是直角坐标(x,y),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下角。网格数据的基本坐标是行和列(i,j),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上角。两种数据变换时,令直角坐标x和y分别与行与列平行。由于矢量数据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因而只要实现点、线、面的转换,各种线划图形的变换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12]。

  矢量数据变成栅格数据的原理与方法并不困难,但由于矢量数据的记录方式各不相同,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多边形之间公共边原来只有一条交界线,转变成网格后成为有一定宽度的界线,产生了一定的近似性。特别是几条线交叉处,一个网格元素中包括了相邻的几种类别,转换时只能用其中的一种类别作为交叉点所在的元素的类别,这种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以内。而减小网格尺寸,虽提高了精度,但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冗余量。

  栅格数据结构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来存贮和处理数据,才能达到与矢量数据结构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而矢量结构在某些特定形式的处理中,如象多边形叠置,空间均值处理等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转换方法,转换的结果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原始信息的损失。

  4、空间数据的编辑

  通过矢量数字化或扫描数字化所获取的原始空间数据,都不能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误差。属性数据在建库时,也难免会存在错误。诸如:空间数据的不完整或重复,空间点、线、面数据的丢失或重复,区域中心点的遗漏,栅格数据矢量化时引起的断线等,空间数据位置的不准确、线段过长或过短,线段的断裂、相邻多边形结点的不重合及空间数据的变形等。因此,必须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定的编辑。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编辑是消耗时间的交互处理工作,对空间数据不完整或位置的误差,主要是利用LIS图形编辑功能,如删除(目标、属性、坐标),修改(平移、拷贝、连接、分裂、合并、装饰)、插入等进行处理。对空间数据比例尺的不准确和变形,可以通过比例尺变换和纠正来处理。

  在数据的编辑过程中,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线段的相关与延伸出现的问题,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出现的问题,删除“细部多边形”时产生的误差,数值计算与变化的误差;文件的合并以及形成新文件的问题;属性数据的重新定义和更新的问题。有的问题时可能避免的,有的问题则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进行检核。通过耐心细致的检查,主要误差都能从数据中寻找出来,并有效消除误差。一般采用叠合比较法,目视检查法和逻辑法。

  叠合比较法是空间数字化正确与否的最佳检核方法,按与原图相同的比例尺把数字化的内容绘在透明材料上,此后与原图叠合在一起,在透光桌上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一般。对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不准确和空间数据的变形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对于空间数据的位置不完整和不准确则须把遗漏、位置错误的地方明显地标注出来。目视检查指在屏幕上用目视检查的方法,检查一些明显的数字化误差与错误,包括线段过长或过短,多边形的重叠和裂口、线段的断裂等。

  5、由计算机引起的问题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由一定字长的编辑数码表示的,由计算机字长可能引起一种误差。这种误差出现在各种数值运算和模型分析中,由这种误差引起的问题很多[13],例如LIS空间数据库中整数编码对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影响,比例尺变换和旋转变换对拓扑关系的影响等。削弱误差影响的主要方法有:改变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采用合适的算法等。

  除了数据处理精度外,数据存储精度也与计算机字长有关。16位的计算机在存储低分辨率的栅格图像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存储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或点位精度要求高的地理数据时,则不能胜任。

  五、数据应用质量

  土地信息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的完备程度,时间的有效性,拓扑关系的正确等。

  1、数据的完备程度

  数据的完备程度指地理数据在范围、内容、及结构方面满足所有要求的完整程度。包括数据范围、空间实体类型、空间关系分类、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空间范围越大,数据的完整性就越差。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库过程中,数据不完整最简单的例子是缺少数据。如计算机从GPS接收机传输位置数据时,由于软件受干扰或其它因素的缘故,只记录下经度而丢失纬度,以至造成数据不完整。另外由于GPS接收机无法收到四颗或更多的卫星信号而无法计算高程数据也会造成数据的不完整。又如某个应用项目需要1:5000的基础底图,但现在的地图数据只覆盖项目区的一部分,底图数据便不完整。

  在土地信息系统底建库中,涉及大量的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来源于土管机关的地籍部门,数量大、形式多、浩繁、零乱,随着时间地推移,以及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地影响,有可能遭到损坏。如档案老化,书写材料低劣、地籍档案变到污染,变色、虫蛀等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

  2、数据的现势性

  数据的现势指数据反映客观现象目前状况的程度。数据的现势差,反映的客观现象就可能不准确。不同现象的变化频率是不同的。如地形的变化一般来说比人类建设要缓慢,地形可能会由于山崩、雪崩、泥石流、人工挖掘及填海等原因而在局部区域改变。但由于地图制作周期较长,局部的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在地形图上,对那些变化较快的地区,地形图就失去了现势性。城市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快,这类地区土地覆盖图的现势性就比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会差些。地形图上记录着所用航空像片获得的年代。若又用其他数据进行过修改(一般是较新的航空像片),也应记录于上。

  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中,要求地籍信息和地籍图必须具有现势性。地籍信息变更比较频繁,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或宗地的重划,合并等。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情况都处在经常变化之中。基于这一特点,土地管

  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很难保证现势性,这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拓扑关系

  在LIS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地理实体,不仅要包括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属性,还包括必须反映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指它们之间的邻接关系,关联关系和包含关系,拓扑关系。拓扑关系的核心是建立点、线、面的关联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空间关系:点-点关系、点-线关系、点-面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

  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某县有多少耕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等。

  在拓扑关系的建立中,拓扑过程中伴随有数据所表达的空间特征的位置坐标的变化,拓扑关系的不正确等情况,导致空间分析的结果错误,给土地管理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

  数据是LIS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LIS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LIS的系统功能和应用质量问题的三个方面(数据源的质量问题、数据处理质量问题、数据应用质量问题)着手,对LIS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初步的探讨。众所周知,LIS的数据质量是影响LIS的一个瓶颈环节,LIS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结构复杂。因此,在LIS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数据采集与建库中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数据质量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七、总结与体会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领悟和掌握,对自己所学的土地管理专业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运用所学知识探求新知的方法、手段。既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我真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撰写毕业论文中,我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研究探讨了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强化了我的学习素质、研究素质和创业素质,而且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我探求新知的欲望。认真写作毕业论文,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谢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玉文龙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论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本组同学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钱乐祥,余明全.土地信息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测绘通报,1999(10).

  [2]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阎正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范爱民,景海涛.地图数字化质量问题.测绘通报,2000(4).

  [5]严星,林增杰.地籍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7]郝向阳等.地图扫描数字化点位精度分析.测绘学报,1995,25(1).

  [8]毛锋等.地理信息系统建库技术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司少先.地籍信息系统源数据质量问题探讨.测绘通报,1999(4).

  [12]边馥苓主编.GIS原理与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3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自然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多样化,土地部门的业务工作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为强化土地管理,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各土地管理部门纷纷加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大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化要求,管理中任何规定的确定和变更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决策和评估等工作,土地管理也只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基于宗地[以宗地(地块)为单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工具,是土地规划和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方法、手段。但是,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给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发挥带来一定困难。这里仅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二、对LIS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它可以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一个LIS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

  人们往往以为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是可靠的,很少怀疑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的分析结果在数据质量方面会有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原因,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甚至会比手工分析的误差更大。这里除软件、硬件的质量问题,计算方法上的问题,以及分类、编码、输入、操作的明显疏忽外,数据本身的质量是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数据是LIS的“血液”,是组成系统的重要元素。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土地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数据质量的高低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土地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系统应用价值的大小;数据的可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成败。系统如果不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数据质量的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衡量其好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误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1]。数据质量是数据整体性能的综合体现。

  统而言之,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是否及时反映了现实世界;二是数据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完整性。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数据采集的任务重,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人为和系统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最后采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状况,建立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的系统往往也就达不到管理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目的,而只不过是“看看而已”的一种“摆设”罢了。

  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比重最大的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不仅要根据技术规程衡量数据质量,还要从数据使用角度分析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通常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它主要用数据的误差来度量的。现就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数据源质量的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指建库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类型的来源。它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地图,地图是系统最主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是具有共同参考坐标系统的点、线、面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表示,内容丰富,图上实体间的空间关系直观,而且实体的类别和属性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加以识别和表示。土地信息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土地信息系统的属性数据主要有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详查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乃至地形图等各种图件的矢量化地图数据。二是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航天遥感影像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这些都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三是统计数据,包括土地的分类、面积、权属、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利用状况、非法占地等统计资料。四是实测数据,包括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五是数字数据,包括数字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数据主要有地籍号、档案卷宗号、地类号、图号、手簿号、宗地界址点点号及坐标控制点坐标,宗地面积,面积中误差、年代、日期等等。属性数据包括图形、图像以外的各种文字、数字信息。其中文字信息主要是与宗地档案,文件档案组成相关的各种检索和查询信息(如: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单位各称、土地座落,文件档案的标题、发文机关、公文字号等等),以及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各办公流程中的各种键盘输入信息。六是各种立法文件和文字档案,主要有地籍档案、文件档案等具有法律效力或需要经常查阅的原始文件材料,它们是土地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的规划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数据源质量问题指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建库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从土地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来看,它的主要因素有:各种测量数据,地图和遥感数据等的误差;调查和统计造成的属性数据误差,以及文档数据的错误等,数字化前的预处理、手扶踀自动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因此遥感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数据源。

  所谓遥感(Remote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从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2]。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现状空间的信息。

  尽管遥感技术有很多好处,但因其自身特性,获取的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不同的高度引起的问题,由于传感器的结构及稳定性产生的问题,对信号进行数字化产生的误差。传感器在航线、航向上出现的误差,大气辐射产生的误差,地形和地貌等因素产生的误差等等。在遥感资料的获取时,有些误差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不可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利用地面控制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分类。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光谱校正,特征提取,自动识别分类、自动成图等处理[3]。

  2、测量数据

  各种原始的测量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面积、各级行政界线、地形图测量等。由于人和环境的因素,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误差(对中、读数、平分等误差)、仪器、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地面测量的数字数据中含有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误差。其中控制点误差又受控制网的参考基准、网形和观测精度以及观测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碎部点误差除了继承了控制点的误差外,还受自身观测方法,观测精度和地界的人为判断,以及地物地貌的取舍等因素的影响。当然原始数据误差受观测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三种因素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数据老化,采集数据的密度不合理,或概括取舍不合理,选取测量规范标准不一致或精度等级不一致造成测量数据的不一致的影响。

  地籍要素是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测量数据的精度高低决定了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正确和充分发挥。

  从地籍测量成果的有效性和土地管理的可能性来考虑,为了保证各权属单元之间的界线清晰,边界无争议,并且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地籍测量要达到一定精度。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作为保证。地籍要素的采集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模拟式外业测图方法,另一种是野外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传统方法的主要作法是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用解析法测量出权属界址点坐标,以控制点或以界址点为基础施测成地籍图,要形成入库数据信息,则要通过对原图数字化来实现。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形成地籍要素数字信息其误差影响因素较多,主要误差来源为:测站点误差m1,量距误差m2,在测图板上描绘方向线误差为m3,刺点误差m4,数字化仪采点误差m5等。按有关专著论述,一般情况下,m1≈±0.12mm,m2≈±0.2,m3≈±0.1mm,m4≈±0.14mm,这四项误差为野外采集误差。数字化m5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误差产生首先与图形要素有关,要素本身的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精度有显著影响,数字化仪本身的精度更应引起重视。正常情况下,用常规数字化仪进行数字化时,精度一般可达到±0.13mm。综合上述得,地籍要素采集精度m采为:

  m采=±

  =±

  =±0.02mm

  按1:500比例尺来考虑,实地误差将达到±10cm,由此可见,按传统方法施测,则拟入库的地籍要素信息很难达到规定的±5cm的精度标准[4]。

  采用野外全数字化方法,界址点野外数据采集一般采用直接测定坐标法,即将全站仪或测距仪置于测站点上,对界址点上的移动棱镜进行水平角和距离测定,电子手薄记录计算。此种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水平角测角误差mβ和测距误差mD,测角中误差角保守为±5″,测距误差主要来自移动棱镜偏离界址点位置误差,其偏离值按2cm考虑。测距平均边长取100m,按点位误差精度估算公式m2=来计算,则m≈±2cm,即便考虑测站误差和其他偶然的联合影响,点位精度也肯定在规定范围内,所以地籍要素信息数据的野外全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界址点精度,从而保证地籍数据的质量。

  3、调查、统计、文档数据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这些资料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的搜集,开展地籍调查工作,核实宗地权属,掌握土地利用状况,获得宗地位置、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建库奠定基础。

  现就地籍调查工作加以探讨,众所周知,权属调查的工作之一是填写地籍调查表。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或多或少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在填土地使用者名称时,单位本应填写全称,可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某林业局有3宗地,而在3份地籍调查表上出现了xx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局等名称。按这样的名称录入建立信息系统,将导致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本应该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私营”这样的名词。在填写宗地四至时应说明权属界线所经地物名称及归属、位置、与誰接壤。但出现了东(南、西、北)至xx,而未填出接xx。且有的四至填写错误,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在填写界址标示处的界址线位置时也有类似错误,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内容还可以猜出,但户主的姓名、调查员、勘丈员的签名等内容实在难辩;有的表中该填的内容而未填,任意涂改。

  共用宗的处理,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5]。不少县(市)是这样处理的:有多少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的内容详细,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较大地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在填写四至时,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为填清界址指标,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为了和地调表统一,有的在形成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时,除了有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外,还有分宗的界址点成果表。如果内部界址点是在纸图上图解的,则将该宗地的宗地界址点和内部界址点和计算机展点后,会出现界址线混乱的情况。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时,这些内部点是不能当界址点录入进库的。如进库则在面积统计时,这种内部界址点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就被多统计了一次。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大比例的地形图或地籍图;野外测量的界址点数据;宗地的属性数据(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等)。全省在进行大大规模的城镇地籍时,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自动化程度低,各作业单位作业水平的不同,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在建库时所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界址点的坐标成果与地籍上的位置不吻合;相邻宗的同一界址点坐标不同;界址边长、宗地面积计算有误。某些县(市)为了进行土地登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进行初始地籍调查时,只作权属调查,不作规范的地籍测量。为了计算面积,用皮尺或钢尺丈量界址边长及相关尺寸,用几何图形法计算出宗地面积,而不测址点坐标和地籍图。这样做不利于信息化的管理。

  4、图形数字化

  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建库过程中的数字化过程。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包括数字化前的预处理,纸张变形、手扶跟踪数字化精度或扫描数字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工作底图)一般采用聚酯薄膜图,其变形一般小于0.2‰。采用纸质图纸时,图纸的尺寸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增至25%,则纸的尺寸可能改变1.6%[6]。因为纸的膨胀率和收缩率不相同,即使温度回到原来的大小,图纸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尺寸。因此在数字化时要适当的比例因子,通过仿射变换进行几何纠正,以减小工作底图变形产生的位置误差,达到相应的精度。

  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工作底图进行数字化时,应注意它的投影方式是否一致,比例是否匹配。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应在数字化后及时变换为系统要求的投影方式。对于不同比例应将比例尺和精度记录到元数据中,以便估记由此可能产生的误差。

  (2)跟踪数字化

  手扶跟踪数字是一种自动化精度较低的数字化方式,其数字化精度也因操作员及其工作的疲劳程度而异,操作员的劳动强度较高。随着大幅面扫描仪的成本不断降低,扫描和矢量化技术不断完善,这种数字化方式可能成为自动扫描数字化的一种补充。

  手扶数字化是从地形图输入空间数据的最广泛采用的输入方法。把地形图放置于数字化桌上,用手持设备,跟踪每一个地图特征、数字化设备精确量测鼠标的位置,产生数据形式的坐标数据。

  影响跟踪数字化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数字化底图中地理要素的宽度、密度和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结果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数字化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数字化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地形图数字化规范》规定,数字化仪的分辨率不能小于每厘米394线(约1000dpi),精度不低于0.127mm(0.005英寸)。常见数字化仪在分辨率方面通常能满足要求,而在精度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达到要求。在选择数字化仪时要特别注意其精度指标,以满足LIS工程的需要。数字化操作员的技能与经验不同而引入的人为因素误差是不同的,由于操作员视力、操作习惯,熟练程度和疲劳程度的不同,最佳采样点位值判断,十字丝与目标点重合程度的判断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影响数字化的质量。操作方式(如曲线采点方式和采点数目)也会影响数字化数据的质量。

  假定各种误差影响符合误差传播规律,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应按下式求得:[7]

  m数=±

  其中:m数表示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工作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数字化仪精度,m人表示人为因素误差。

  (3)、扫描数字化

  扫描数字化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像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之转化矢量图形数据。规范规定:图形定位控制点扫描误差不大于0.1mm,相对于工作底图,矢量化后的扫描点误差不大于0.15mm,线划误差不大于0.2mm。影响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因素除原图质量外,还包括:扫描精度、定向精度、矢量化精度损失等。

  ①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

  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扫描仪。目前,大幅面扫描仪大致有,滚筒式(drum),平板式(flatebed),直进式(directfeed)3种。这些扫描仪能够输出一种或多种形式栅格数据文件(二值、灰度和彩色)。

  滚筒式扫描仪精度较高价格较贵,能以较高的分辨率扫描AO或更大的图纸。

  平板式扫描仪与滚筒式一样精度高、价格贵、分辨率很高,但一般幅面不会超过A1幅面。由于平板式扫描仪幅面小,扫描后多需进行拼接,从而增加了工作难度,引入了更多的误差源。LIS工程一般不选用这种扫描仪。

  直接式扫描仪精度较低,价格也较便宜。通常能够满足一般LIS工程的需要。

  目前,需要的大幅面扫描仪品牌有:CONTEX、VIDER、ANATECH等。

  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注意其是否采用硬件消蓝。光学分辨率代表了扫描仪的分辨率能力,而经销商往往只是给出插值分辨。同时,应注意扫描仪的歪斜失真,歪斜失真的大小与扫描仪的走纸方式有关。

  ②栅格数据矢量化的精度损失

  在土地信息系统中,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各具特点与适用性,为了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兼容这两种数据,以便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两种结构的转换。

  栅格的矢量转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边界,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在栅格数据矢量的过程中的细化、跟踪等均可能引入一些误差。复杂图形全自动化矢量化效果极差,会产生众多的交叉线,导致多边形跟踪错误。对此,应采用交互式矢量化方法。因此在选择矢量化软件时不应仅仅关心自动化程度(全自动矢量化软件价格往往很高)。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以下功能:智能去斑,裁剪,扭曲较正,比例控制,水平校正,光栅编辑和交互式矢量化等。

  ③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

  扫描数字化的几何分辨率是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中最重要的误差源,减小这种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扫描仪的几何分辨率。但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栅格数据量以平方级速度增长。这往往造成计算机存储资源耗尽,数据处理时间平方级延长。以300dpi(约每mm12个点)的分辨率扫描时,独立点间距离的相对精度为1.4/1000左右。全自动矢量化细化过程所产生的点位误差为1~2个像素点,而交互跟踪矢量化最大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像素点。按300dpi计,每个像素点相当于图上0.01mm。扫描数字化综合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M扫=±

  其中:M扫表示扫描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扫描仪精度;M矢表示矢量化误差。这里,M定取±0.12mm,按300dpi计算M仪取±0.09mm,M矢取±0.1mm。则M扫=±0.180[8]。

  四、数据处理质量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后,其中已经包含了数据源和数据库建库所引入的误差。数据库中的多源数据,经过系统的各种分析处理后,在形成新的数据和最后产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几何改正,坐标变换和比例变换,几何数据的编辑、属性数据的编辑、空间分析,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1、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对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的通称。从客观上区分,可归纳为:空间的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非空间属性数据的运算;空间和非空间属性的联合运算等[9]。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空间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实际运用的重点途径。

  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是土地信息系统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户经常用以提取数据的手段之一。通过同一地区不同内容的多幅地图的叠加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产生拓扑匹配、位置和属性方面的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叠加时多边形的边界可能不完全重合,从而产生若干无意义多边形。对这些无意义多边形进行处理的结果往往会改变界线的位置,叠加后形成的新的多边形的属性值也可能存在由于属性组合带来的误差。

  2、坐标变换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来源较多,各种数据输入信息系统应便于系统对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叠加查询,统计分析处理。LIS要实现这些功能,一个首要和基本的前提就是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系统内必须在一致的地形图坐标系下。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坐标并不一定属于系统用户所要求的坐标系,原始数据为一种坐标系,系统要求的数据为另一种地图坐标系,有的数据坐标根本没有地理意义,对此情况,必须提供从一种地图坐标系到另一中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误差。在不同比例尺下对坐标数据的重新设立产生误差,进行投影变换和/或基准面变换时产生的误差。生产实践中为提高数据质量,确保系统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通常用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等模型来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小或消除误差。

  坐标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现有一般GIS(LIS是GIS的专题)软件大都提供了以下两种模型实现坐标变换。

  一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也称六参数变换,其变换公式为:[10]

  x´=Ax+By+C(Ⅰ)

  y´=Dx+Ey+F(Ⅱ)

  其中,x´、y´为地图输出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坐标中的坐标点时;A,B,C,D,E,F为方程参数。参数在坐标系空间上的几何意义为:A和A分别确定点(x,y)在输出坐标中x方面和y方向上的缩放尺度。B和D确定旋转角度,C和F分别确定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尺寸。

  二是相似变换:当式(Ⅰ)、(Ⅱ)中的参数满足条件A=E=Scos@,B=-D=Ssin@时,则得到四参数的相似变换公式:

  x´=Ax+By+B(Ⅲ)

  y´=-Bx+Ay+D(Ⅳ)

  式中,x´、y´为输出地图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地图坐标中的坐标点对;A、B、C、D为方程参数,相似变换实质上也是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尺度的变换,式中C和D分别为坐标在x轴和y轴上的平移大小,为缩放比例,@=arctg(B/A)为旋转角度。

  为了求出以上公式中的参数,建立两种坐标之间的仿射(或相似)转换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或两个)已知的控制点坐标。而实际上,应选择多于三个(或两个)控制点,方能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得出系数值,代入上述方程即建立输入和输出坐标系之间的仿射(或相似)变换数学模型。

  可以看出,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都为线性函数变换模型,可实现对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相比较而言,相似变换不能进行x轴、y轴不均匀缩放的变换,而仿射变换能保证更高的数据精度。

  3、数据变换

  (1)CAD向GIS的转换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图形数据采集较少作用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地籍测绘大大超前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小城市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满足土地确权发证,土地定级估价等需要,1995年前测绘的地籍图等图件因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白纸测图方法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测绘工作中的普及应用,1995年之后数字地图逐渐取代传统测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测绘图软件是在AUTOCAD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采用低版本的CAD,有些测绘图软件虽然测的是数字图,但只有非编码的图形文件,不保留信息,或者图形编辑以后,返不成信息。这种数字图说到底仅仅是从传统的白纸图过渡到计算机驱动绘制的白纸图。本质上与传统测绘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虽然采用了较高版本的CAD基础软件二次开发成数字测图软件并采用了数字编码技术,但由于较少考虑CAD与GIS的数据共享问题(土地信息系统属于专题GIS)。在着手考虑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数字信息资料,并确保数据转换质量。

  对于传统模拟图或难以返成信息的所谓数字图只能采用原图数字化,形成数字信息后方可加以利用,但其精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采用了编码技术,也能返成信息的数字图,其数字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转换来实现数据共享,但由于CAD与GIS图形数据之间其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甚至数据概念都有很大差异,数据转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1]①数据格式转换。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数据格式,有些可以通过通用数据格式如DXF实现转换,但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也的确令人烦恼。②数据元素转换。CAD与GIS两者之间的图形元素不是一一对应关系,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要比GIS图形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多,GIS中只有点、线、面三类基本图形元素,而CAD中包括有点、线、面、注记、矩形等多种图形元素,在具体转换中,CAD的图形元素哪些转换成GIS的点,哪些元素转换面面,什么元素需要转换成GIS的属性数据,什么元素则不需要转换到GIS中去等。CAD与GIS图形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技术处理,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后正确地连接起来。③拓扑关系的形成。因为CAD的图形元素之间没有拓扑关系,实现CAD向GIS数据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将转换后的图形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过编辑,在GIS环境下建立几何元素的拓扑关系。

  在实际转换中,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会影响数据转换质量,有待进一步解决。

  (2)矢量数据结构向栅格数据结构的转换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许多数据如行政边界,交通干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都是用矢量数字化的方法输入计算机或以矢量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表现为点、线、多边形数据。然而,矢量数据直接用于多种数据的复合分析等处理将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数据要在位置上一一配准,寻找交点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利用栅格数据模式进行处理则容易得多。加之土地覆盖的叠置复合分析更需要把其从矢量数据的形式转变为栅格数据的形式。

  矢量数据的基本坐标是直角坐标(x,y),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下角。网格数据的基本坐标是行和列(i,j),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上角。两种数据变换时,令直角坐标x和y分别与行与列平行。由于矢量数据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因而只要实现点、线、面的转换,各种线划图形的变换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12]。

  矢量数据变成栅格数据的原理与方法并不困难,但由于矢量数据的记录方式各不相同,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多边形之间公共边原来只有一条交界线,转变成网格后成为有一定宽度的界线,产生了一定的近似性。特别是几条线交叉处,一个网格元素中包括了相邻的几种类别,转换时只能用其中的一种类别作为交叉点所在的元素的类别,这种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以内。而减小网格尺寸,虽提高了精度,但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冗余量。

  栅格数据结构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来存贮和处理数据,才能达到与矢量数据结构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而矢量结构在某些特定形式的处理中,如象多边形叠置,空间均值处理等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转换方法,转换的结果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原始信息的损失。

  4、空间数据的编辑

  通过矢量数字化或扫描数字化所获取的原始空间数据,都不能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误差。属性数据在建库时,也难免会存在错误。诸如:空间数据的不完整或重复,空间点、线、面数据的丢失或重复,区域中心点的遗漏,栅格数据矢量化时引起的断线等,空间数据位置的不准确、线段过长或过短,线段的断裂、相邻多边形结点的不重合及空间数据的变形等。因此,必须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定的编辑。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编辑是消耗时间的交互处理工作,对空间数据不完整或位置的误差,主要是利用LIS图形编辑功能,如删除(目标、属性、坐标),修改(平移、拷贝、连接、分裂、合并、装饰)、插入等进行处理。对空间数据比例尺的不准确和变形,可以通过比例尺变换和纠正来处理。

  在数据的编辑过程中,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线段的相关与延伸出现的问题,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出现的问题,删除“细部多边形”时产生的误差,数值计算与变化的误差;文件的合并以及形成新文件的问题;属性数据的重新定义和更新的问题。有的问题时可能避免的,有的问题则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进行检核。通过耐心细致的检查,主要误差都能从数据中寻找出来,并有效消除误差。一般采用叠合比较法,目视检查法和逻辑法。

  叠合比较法是空间数字化正确与否的最佳检核方法,按与原图相同的比例尺把数字化的内容绘在透明材料上,此后与原图叠合在一起,在透光桌上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一般。对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不准确和空间数据的变形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对于空间数据的位置不完整和不准确则须把遗漏、位置错误的地方明显地标注出来。目视检查指在屏幕上用目视检查的方法,检查一些明显的数字化误差与错误,包括线段过长或过短,多边形的重叠和裂口、线段的断裂等。

  5、由计算机引起的问题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由一定字长的编辑数码表示的,由计算机字长可能引起一种误差。这种误差出现在各种数值运算和模型分析中,由这种误差引起的问题很多[13],例如LIS空间数据库中整数编码对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影响,比例尺变换和旋转变换对拓扑关系的影响等。削弱误差影响的主要方法有:改变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采用合适的算法等。

  除了数据处理精度外,数据存储精度也与计算机字长有关。16位的计算机在存储低分辨率的栅格图像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存储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或点位精度要求高的地理数据时,则不能胜任。

  五、数据应用质量

  土地信息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的完备程度,时间的有效性,拓扑关系的正确等。

  1、数据的完备程度

  数据的完备程度指地理数据在范围、内容、及结构方面满足所有要求的完整程度。包括数据范围、空间实体类型、空间关系分类、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空间范围越大,数据的完整性就越差。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库过程中,数据不完整最简单的例子是缺少数据。如计算机从GPS接收机传输位置数据时,由于软件受干扰或其它因素的缘故,只记录下经度而丢失纬度,以至造成数据不完整。另外由于GPS接收机无法收到四颗或更多的卫星信号而无法计算高程数据也会造成数据的不完整。又如某个应用项目需要1:5000的基础底图,但现在的地图数据只覆盖项目区的一部分,底图数据便不完整。

  在土地信息系统底建库中,涉及大量的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来源于土管机关的地籍部门,数量大、形式多、浩繁、零乱,随着时间地推移,以及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地影响,有可能遭到损坏。如档案老化,书写材料低劣、地籍档案变到污染,变色、虫蛀等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

  2、数据的现势性

  数据的现势指数据反映客观现象目前状况的程度。数据的现势差,反映的客观现象就可能不准确。不同现象的变化频率是不同的。如地形的变化一般来说比人类建设要缓慢,地形可能会由于山崩、雪崩、泥石流、人工挖掘及填海等原因而在局部区域改变。但由于地图制作周期较长,局部的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在地形图上,对那些变化较快的地区,地形图就失去了现势性。城市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快,这类地区土地覆盖图的现势性就比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会差些。地形图上记录着所用航空像片获得的年代。若又用其他数据进行过修改(一般是较新的航空像片),也应记录于上。

  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中,要求地籍信息和地籍图必须具有现势性。地籍信息变更比较频繁,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或宗地的重划,合并等。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情况都处在经常变化之中。基于这一特点,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很难保证现势性,这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拓扑关系

  在LIS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地理实体,不仅要包括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属性,还包括必须反映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指它们之间的邻接关系,关联关系和包含关系,拓扑关系。拓扑关系的核心是建立点、线、面的关联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空间关系:点-点关系、点-线关系、点-面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

  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某县有多少耕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等。

  在拓扑关系的建立中,拓扑过程中伴随有数据所表达的空间特征的位置坐标的变化,拓扑关系的不正确等情况,导致空间分析的结果错误,给土地管理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

  数据是LIS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LIS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LIS的系统功能和应用质量问题的三个方面(数据源的质量问题、数据处理质量问题、数据应用质量问题)着手,对LIS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初步的探讨。众所周知,LIS的数据质量是影响LIS的一个瓶颈环节,LIS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结构复杂。因此,在LIS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数据采集与建库中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数据质量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七、总结与体会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领悟和掌握,对自己所学的土地管理专业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运用所学知识探求新知的方法、手段。既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我真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撰写毕业论文中,我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研究探讨了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强化了我的学习素质、研究素质和创业素质,而且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我探求新知的欲望。认真写作毕业论文,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误差、分辨率、坐标变换、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拓扑

  Abstract:DataisveryimportantforLandInformationSystem,AkeytoLandinformationthesystem''''sdevelopmentssuccessiswhetherthedataquantityisaccuracy.ThispaperwillStudythedataquantitytheprobleminLandinformationthesystemestablishtheprocess.

  Keywords:LandInformationSystems;DataQuality;Error;Accuracy;RemoteSensing;Digitize;Resolution;CoordinateTransformation;VectorData;RasterData;Topological.

  一、前言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自然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多样化,土地部门的业务工作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为强化土地管理,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各土地管理部门纷纷加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大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化要求,管理中任何规定的确定和变更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决策和评估等工作,土地管理也只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基于宗地[以宗地(地块)为单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工具,是土地规划和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方法、手段。但是,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给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发挥带来一定困难。这里仅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二、对LIS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它可以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一个LIS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

  人们往往以为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是可靠的,很少怀疑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的分析结果在数据质量方面会有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原因,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甚至会比手工分析的误差更大。这里除软件、硬件的质量问题,计算方法上的问题,以及分类、编码、输入、操作的明显疏忽外,数据本身的质量是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数据是LIS的“血液”,是组成系统的重要元素。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土地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数据质量的高低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土地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系统应用价值的大小;数据的可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成败。系统如果不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数据质量的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衡量其好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误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1]。数据质量是数据整体性能的综合体现。

  统而言之,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是否及时反映了现实世界;二是数据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完整性。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数据采集的任务重,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人为和系统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最后采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状况,建立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的系统往往也就达不到管理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目的,而只不过是“看看而已”的一种“摆设”罢了。

  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比重最大的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不仅要根据技术规程衡量数据质量,还要从数据使用角度分析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通常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它主要用数据的误差来度量的。现就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数据源质量的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指建库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类型的来源。它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地图,地图是系统最主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是具有共同参考坐标系统的点、线、面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表示,内容丰富,图上实体间的空间关系直观,而且实体的类别和属性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加以识别和表示。土地信息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土地信息系统的属性数据主要有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详查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乃至地形图等各种图件的矢量化地图数据。二是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航天遥感影像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这些都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三是统计数据,包括土地的分类、面积、权属、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利用状况、非法占地等统计资料。四是实测数据,包括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五是数字数据,包括数字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数据主要有地籍号、档案卷宗号、地类号、图号、手簿号、宗地界址点点号及坐标控制点坐标,宗地面积,面积中误差、年代、日期等等。属性数据包括图形、图像以外的各种文字、数字信息。其中文字信息主要是与宗地档案,文件档案组成相关的各种检索和查询信息(如: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单位各称、土地座落,文件档案的标题、发文机关、公文字号等等),以及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各办公流程中的各种键盘输入信息。六是各种立法文件和文字档案,主要有地籍档案、文件档案等具有法律效力或需要经常查阅的原始文件材料,它们是土地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的规划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数据源质量问题指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建库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从土地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来看,它的主要因素有:各种测量数据,地图和遥感数据等的误差;调查和统计造成的属性数据误差,以及文档数据的错误等,数字化前的预处理、手扶踀自动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因此遥感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数据源。

  所谓遥感(Remote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从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2]。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现状空间的信息。

  尽管遥感技术有很多好处,但因其自身特性,获取的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不同的高度引起的问题,由于传感器的结构及稳定性产生的问题,对信号进行数字化产生的误差。传感器在航线、航向上出现的误差,大气辐射产生的误差,地形和地貌等因素产生的误差等等。在遥感资料的获取时,有些误差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不可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利用地面控制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分类。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光谱校正,特征提取,自动识别分类、自动成图等处理[3]。

  2、测量数据

  各种原始的测量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面积、各级行政界线、地形图测量等。由于人和环境的因素,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误差(对中、读数、平分等误差)、仪器、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地面测量的数字数据中含有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误差。其中控制点误差又受控制网的参考基准、网形和观测精度以及观测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碎部点误差除了继承了控制点的误差外,还受自身观测方法,观测精度和地界的人为判断,以及地物地貌的取舍等因素的影响。当然原始数据误差受观测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三种因素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数据老化,采集数据的密度不合理,或概括取舍不合理,选取测量规范标准不一致或精度等级不一致造成测量数据的不一致的影响。

  地籍要素是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测量数据的精度高低决定了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正确和充分发挥。

  从地籍测量成果的有效性和土地管理的可能性来考虑,为了保证各权属单元之间的界线清晰,边界无争议,并且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地籍测量要达到一定精度。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作为保证。地籍要素的采集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模拟式外业测图方法,另一种是野外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传统方法的主要作法是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用解析法测量出权属界址点坐标,以控制点或以界址点为基础施测成地籍图,要形成入库数据信息,则要通过对原图数字化来实现。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形成地籍要素数字信息其误差影响因素较多,主要误差来源为:测站点误差m1,量距误差m2,在测图板上描绘方向线误差为m3,刺点误差m4,数字化仪采点误差m5等。按有关专著论述,一般情况下,m1≈±0.12mm,m2≈±0.2,m3≈±0.1mm,m4≈±0.14mm,这四项误差为野外采集误差。数字化m5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误差产生首先与图形要素有关,要素本身的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精度有显著影响,数字化仪本身的精度更应引起重视。正常情况下,用常规数字化仪进行数字化时,精度一般可达到±0.13mm。综合上述得,地籍要素采集精度m采为:

  m采=±

  =±

  =±0.02mm

  按1:500比例尺来考虑,实地误差将达到±10cm,由此可见,按传统方法施测,则拟入库的地籍要素信息很难达到规定的±5cm的精度标准[4]。

  采用野外全数字化方法,界址点野外数据采集一般采用直接测定坐标法,即将全站仪或测距仪置于测站点上,对界址点上的移动棱镜进行水平角和距离测定,电子手薄记录计算。此种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水平角测角误差mβ和测距误差mD,测角中误差角保守为±5″,测距误差主要来自移动棱镜偏离界址点位置误差,其偏离值按2cm考虑。测距平均边长取100m,按点位误差精度估算公式m2=来计算,则m≈±2cm,即便考虑测站误差和其他偶然的联合影响,点位精度也肯定在规定范围内,所以地籍要素信息数据的野外全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界址点精度,从而保证地籍数据的质量。

  3、调查、统计、文档数据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这些资料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的搜集,开展地籍调查工作,核实宗地权属,掌握土地利用状况,获得宗地位置、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建库奠定基础。

  现就地籍调查工作加以探讨,众所周知,权属调查的工作之一是填写地籍调查表。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或多或少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在填土地使用者名称时,单位本应填写全称,可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某林业局有3宗地,而在3份地籍调查表上出现了xx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局等名称。按这样的名称录入建立信息系统,将导致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本应该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私营”这样的名词。在填写宗地四至时应说明权属界线所经地物名称及归属、位置、与誰接壤。但出现了东(南、西、北)至xx,而未填出接xx。且有的四至填写错误,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在填写界址标示处的界址线位置时也有类似错误,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内容还可以猜出,但户主的姓名、调查员、勘丈员的签名等内容实在难辩;有的表中该填的内容而未填,任意涂改。

  共用宗的处理,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5]。不少县(市)是这样处理的:有多少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的内容详细,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较大地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在填写四至时,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为填清界址指标,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为了和地调表统一,有的在形成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时,除了有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外,还有分宗的界址点成果表。如果内部界址点是在纸图上图解的,则将该宗地的宗地界址点和内部界址点和计算机展点后,会出现界址线混乱的情况。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时,这些内部点是不能当界址点录入进库的。如进库则在面积统计时,这种内部界址点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就被多统计了一次。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大比例的地形图或地籍图;野外测量的界址点数据;宗地的属性数据(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等)。全省在进行大大规模的城镇地籍时,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自动化程度低,各作业单位作业水平的不同,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在建库时所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界址点的坐标成果与地籍上的位置不吻合;相邻宗的同一界址点坐标不同;界址边长、宗地面积计算有误。某些县(市)为了进行土地登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进行初始地籍调查时,只作权属调查,不作规范的地籍测量。为了计算面积,用皮尺或钢尺丈量界址边长及相关尺寸,用几何图形法计算出宗地面积,而不测址点坐标和地籍图。这样做不利于信息化的管理。

  4、图形数字化

  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建库过程中的数字化过程。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包括数字化前的预处理,纸张变形、手扶跟踪数字化精度或扫描数字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工作底图)一般采用聚酯薄膜图,其变形一般小于0.2‰。采用纸质图纸时,图纸的尺寸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增至25%,则纸的尺寸可能改变1.6%[6]。因为纸的膨胀率和收缩率不相同,即使温度回到原来的大小,图纸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尺寸。因此在数字化时要适当的比例因子,通过仿射变换进行几何纠正,以减小工作底图变形产生的位置误差,达到相应的精度。

  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工作底图进行数字化时,应注意它的投影方式是否一致,比例是否匹配。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应在数字化后及时变换为系统要求的投影方式。对于不同比例应将比例尺和精度记录到元数据中,以便估记由此可能产生的误差。

  (2)跟踪数字化

  手扶跟踪数字是一种自动化精度较低的数字化方式,其数字化精度也因操作员及其工作的疲劳程度而异,操作员的劳动强度较高。随着大幅面扫描仪的成本不断降低,扫描和矢量化技术不断完善,这种数字化方式可能成为自动扫描数字化的一种补充。

  手扶数字化是从地形图输入空间数据的最广泛采用的输入方法。把地形图放置于数字化桌上,用手持设备,跟踪每一个地图特征、数字化设备精确量测鼠标的位置,产生数据形式的坐标数据。

  影响跟踪数字化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数字化底图中地理要素的宽度、密度和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结果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数字化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数字化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地形图数字化规范》规定,数字化仪的分辨率不能小于每厘米394线(约1000dpi),精度不低于0.127mm(0.005英寸)。常见数字化仪在分辨率方面通常能满足要求,而在精度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达到要求。在选择数字化仪时要特别注意其精度指标,以满足LIS工程的需要。数字化操作员的技能与经验不同而引入的人为因素误差是不同的,由于操作员视力、操作习惯,熟练程度和疲劳程度的不同,最佳采样点位值判断,十字丝与目标点重合程度的判断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影响数字化的质量。操作方式(如曲线采点方式和采点数目)也会影响数字化数据的质量。

  假定各种误差影响符合误差传播规律,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应按下式求得:[7]

  m数=±

  其中:m数表示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工作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数字化仪精度,m人表示人为因素误差。

  (3)、扫描数字化

  扫描数字化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像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之转化矢量图形数据。规范规定:图形定位控制点扫描误差不大于0.1mm,相对于工作底图,矢量化后的扫描点误差不大于0.15mm,线划误差不大于0.2mm。影响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因素除原图质量外,还包括:扫描精度、定向精度、矢量化精度损失等。公务员之家

  ①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

  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扫描仪。目前,大幅面扫描仪大致有,滚筒式(drum),平板式(flatebed),直进式(directfeed)3种。这些扫描仪能够输出一种或多种形式栅格数据文件(二值、灰度和彩色)。

  滚筒式扫描仪精度较高价格较贵,能以较高的分辨率扫描AO或更大的图纸。

  平板式扫描仪与滚筒式一样精度高、价格贵、分辨率很高,但一般幅面不会超过A1幅面。由于平板式扫描仪幅面小,扫描后多需进行拼接,从而增加了工作难度,引入了更多的误差源。LIS工程一般不选用这种扫描仪。

  直接式扫描仪精度较低,价格也较便宜。通常能够满足一般LIS工程的需要。

  目前,需要的大幅面扫描仪品牌有:CONTEX、VIDER、ANATECH等。

  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注意其是否采用硬件消蓝。光学分辨率代表了扫描仪的分辨率能力,而经销商往往只是给出插值分辨。同时,应注意扫描仪的歪斜失真,歪斜失真的大小与扫描仪的走纸方式有关。

  ②栅格数据矢量化的精度损失

  在土地信息系统中,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各具特点与适用性,为了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兼容这两种数据,以便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两种结构的转换。

  栅格的矢量转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边界,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在栅格数据矢量的过程中的细化、跟踪等均可能引入一些误差。复杂图形全自动化矢量化效果极差,会产生众多的交叉线,导致多边形跟踪错误。对此,应采用交互式矢量化方法。因此在选择矢量化软件时不应仅仅关心自动化程度(全自动矢量化软件价格往往很高)。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以下功能:智能去斑,裁剪,扭曲较正,比例控制,水平校正,光栅编辑和交互式矢量化等。

  ③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

  扫描数字化的几何分辨率是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中最重要的误差源,减小这种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扫描仪的几何分辨率。但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栅格数据量以平方级速度增长。这往往造成计算机存储资源耗尽,数据处理时间平方级延长。以300dpi(约每mm12个点)的分辨率扫描时,独立点间距离的相对精度为1.4/1000左右。全自动矢量化细化过程所产生的点位误差为1~2个像素点,而交互跟踪矢量化最大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像素点。按300dpi计,每个像素点相当于图上0.01mm。扫描数字化综合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M扫=±

  其中:M扫表示扫描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表示底图定向误差;M仪表示扫描仪精度;M矢表示矢量化误差。这里,M定取±0.12mm,按300dpi计算M仪取±0.09mm,M矢取±0.1mm。则M扫=±0.180[8]。

  四、数据处理质量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后,其中已经包含了数据源和数据库建库所引入的误差。数据库中的多源数据,经过系统的各种分析处理后,在形成新的数据和最后产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几何改正,坐标变换和比例变换,几何数据的编辑、属性数据的编辑、空间分析,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1、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对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的通称。从客观上区分,可归纳为:空间的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非空间属性数据的运算;空间和非空间属性的联合运算等[9]。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空间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实际运用的重点途径。

  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是土地信息系统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户经常用以提取数据的手段之一。通过同一地区不同内容的多幅地图的叠加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产生拓扑匹配、位置和属性方面的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叠加时多边形的边界可能不完全重合,从而产生若干无意义多边形。对这些无意义多边形进行处理的结果往往会改变界线的位置,叠加后形成的新的多边形的属性值也可能存在由于属性组合带来的误差。

  2、坐标变换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来源较多,各种数据输入信息系统应便于系统对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叠加查询,统计分析处理。LIS要实现这些功能,一个首要和基本的前提就是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系统内必须在一致的地形图坐标系下。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坐标并不一定属于系统用户所要求的坐标系,原始数据为一种坐标系,系统要求的数据为另一种地图坐标系,有的数据坐标根本没有地理意义,对此情况,必须提供从一种地图坐标系到另一中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误差。在不同比例尺下对坐标数据的重新设立产生误差,进行投影变换和/或基准面变换时产生的误差。生产实践中为提高数据质量,确保系统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通常用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等模型来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小或消除误差。

  坐标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现有一般GIS(LIS是GIS的专题)软件大都提供了以下两种模型实现坐标变换。

  一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也称六参数变换,其变换公式为:[10]

  x´=Ax+By+C(Ⅰ)

  y´=Dx+Ey+F(Ⅱ)

  其中,x´、y´为地图输出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坐标中的坐标点时;A,B,C,D,E,F为方程参数。参数在坐标系空间上的几何意义为:A和A分别确定点(x,y)在输出坐标中x方面和y方向上的缩放尺度。B和D确定旋转角度,C和F分别确定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尺寸。

  二是相似变换:当式(Ⅰ)、(Ⅱ)中的参数满足条件A=E=Scos@,B=-D=Ssin@时,则得到四参数的相似变换公式:

  x´=Ax+By+B(Ⅲ)

  y´=-Bx+Ay+D(Ⅳ)

  式中,x´、y´为输出地图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地图坐标中的坐标点对;A、B、C、D为方程参数,相似变换实质上也是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尺度的变换,式中C和D分别为坐标在x轴和y轴上的平移大小,为缩放比例,@=arctg(B/A)为旋转角度。

  为了求出以上公式中的参数,建立两种坐标之间的仿射(或相似)转换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或两个)已知的控制点坐标。而实际上,应选择多于三个(或两个)控制点,方能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得出系数值,代入上述方程即建立输入和输出坐标系之间的仿射(或相似)变换数学模型。

  可以看出,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都为线性函数变换模型,可实现对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相比较而言,相似变换不能进行x轴、y轴不均匀缩放的变换,而仿射变换能保证更高的数据精度。

  3、数据变换

  (1)CAD向GIS的转换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图形数据采集较少作用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地籍测绘大大超前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小城市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满足土地确权发证,土地定级估价等需要,1995年前测绘的地籍图等图件因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白纸测图方法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测绘工作中的普及应用,1995年之后数字地图逐渐取代传统测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测绘图软件是在AUTOCAD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采用低版本的CAD,有些测绘图软件虽然测的是数字图,但只有非编码的图形文件,不保留信息,或者图形编辑以后,返不成信息。这种数字图说到底仅仅是从传统的白纸图过渡到计算机驱动绘制的白纸图。本质上与传统测绘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虽然采用了较高版本的CAD基础软件二次开发成数字测图软件并采用了数字编码技术,但由于较少考虑CAD与GIS的数据共享问题(土地信息系统属于专题GIS)。在着手考虑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数字信息资料,并确保数据转换质量。

  对于传统模拟图或难以返成信息的所谓数字图只能采用原图数字化,形成数字信息后方可加以利用,但其精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采用了编码技术,也能返成信息的数字图,其数字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转换来实现数据共享,但由于CAD与GIS图形数据之间其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甚至数据概念都有很大差异,数据转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1]①数据格式转换。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数据格式,有些可以通过通用数据格式如DXF实现转换,但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也的确令人烦恼。②数据元素转换。CAD与GIS两者之间的图形元素不是一一对应关系,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要比GIS图形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多,GIS中只有点、线、面三类基本图形元素,而CAD中包括有点、线、面、注记、矩形等多种图形元素,在具体转换中,CAD的图形元素哪些转换成GIS的点,哪些元素转换面面,什么元素需要转换成GIS的属性数据,什么元素则不需要转换到GIS中去等。CAD与GIS图形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技术处理,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后正确地连接起来。③拓扑关系的形成。因为CAD的图形元素之间没有拓扑关系,实现CAD向GIS数据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将转换后的图形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过编辑,在GIS环境下建立几何元素的拓扑关系。

  在实际转换中,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会影响数据转换质量,有待进一步解决。

  (2)矢量数据结构向栅格数据结构的转换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许多数据如行政边界,交通干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都是用矢量数字化的方法输入计算机或以矢量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表现为点、线、多边形数据。然而,矢量数据直接用于多种数据的复合分析等处理将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数据要在位置上一一配准,寻找交点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利用栅格数据模式进行处理则容易得多。加之土地覆盖的叠置复合分析更需要把其从矢量数据的形式转变为栅格数据的形式。

  矢量数据的基本坐标是直角坐标(x,y),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下角。网格数据的基本坐标是行和列(i,j),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上角。两种数据变换时,令直角坐标x和y分别与行与列平行。由于矢量数据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因而只要实现点、线、面的转换,各种线划图形的变换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12]。

  矢量数据变成栅格数据的原理与方法并不困难,但由于矢量数据的记录方式各不相同,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多边形之间公共边原来只有一条交界线,转变成网格后成为有一定宽度的界线,产生了一定的近似性。特别是几条线交叉处,一个网格元素中包括了相邻的几种类别,转换时只能用其中的一种类别作为交叉点所在的元素的类别,这种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以内。而减小网格尺寸,虽提高了精度,但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冗余量。

  栅格数据结构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来存贮和处理数据,才能达到与矢量数据结构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而矢量结构在某些特定形式的处理中,如象多边形叠置,空间均值处理等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转换方法,转换的结果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原始信息的损失。

  4、空间数据的编辑

  通过矢量数字化或扫描数字化所获取的原始空间数据,都不能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误差。属性数据在建库时,也难免会存在错误。诸如:空间数据的不完整或重复,空间点、线、面数据的丢失或重复,区域中心点的遗漏,栅格数据矢量化时引起的断线等,空间数据位置的不准确、线段过长或过短,线段的断裂、相邻多边形结点的不重合及空间数据的变形等。因此,必须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定的编辑。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编辑是消耗时间的交互处理工作,对空间数据不完整或位置的误差,主要是利用LIS图形编辑功能,如删除(目标、属性、坐标),修改(平移、拷贝、连接、分裂、合并、装饰)、插入等进行处理。对空间数据比例尺的不准确和变形,可以通过比例尺变换和纠正来处理。

  在数据的编辑过程中,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线段的相关与延伸出现的问题,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出现的问题,删除“细部多边形”时产生的误差,数值计算与变化的误差;文件的合并以及形成新文件的问题;属性数据的重新定义和更新的问题。有的问题时可能避免的,有的问题则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进行检核。通过耐心细致的检查,主要误差都能从数据中寻找出来,并有效消除误差。一般采用叠合比较法,目视检查法和逻辑法。

  叠合比较法是空间数字化正确与否的最佳检核方法,按与原图相同的比例尺把数字化的内容绘在透明材料上,此后与原图叠合在一起,在透光桌上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一般。对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不准确和空间数据的变形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对于空间数据的位置不完整和不准确则须把遗漏、位置错误的地方明显地标注出来。目视检查指在屏幕上用目视检查的方法,检查一些明显的数字化误差与错误,包括线段过长或过短,多边形的重叠和裂口、线段的断裂等。

  5、由计算机引起的问题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由一定字长的编辑数码表示的,由计算机字长可能引起一种误差。这种误差出现在各种数值运算和模型分析中,由这种误差引起的问题很多[13],例如LIS空间数据库中整数编码对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影响,比例尺变换和旋转变换对拓扑关系的影响等。削弱误差影响的主要方法有:改变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采用合适的算法等。

  除了数据处理精度外,数据存储精度也与计算机字长有关。16位的计算机在存储低分辨率的栅格图像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存储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或点位精度要求高的地理数据时,则不能胜任。

  五、数据应用质量

  土地信息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的完备程度,时间的有效性,拓扑关系的正确等。

  1、数据的完备程度

  数据的完备程度指地理数据在范围、内容、及结构方面满足所有要求的完整程度。包括数据范围、空间实体类型、空间关系分类、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空间范围越大,数据的完整性就越差。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库过程中,数据不完整最简单的例子是缺少数据。如计算机从GPS接收机传输位置数据时,由于软件受干扰或其它因素的缘故,只记录下经度而丢失纬度,以至造成数据不完整。另外由于GPS接收机无法收到四颗或更多的卫星信号而无法计算高程数据也会造成数据的不完整。又如某个应用项目需要1:5000的基础底图,但现在的地图数据只覆盖项目区的一部分,底图数据便不完整。

  在土地信息系统底建库中,涉及大量的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来源于土管机关的地籍部门,数量大、形式多、浩繁、零乱,随着时间地推移,以及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地影响,有可能遭到损坏。如档案老化,书写材料低劣、地籍档案变到污染,变色、虫蛀等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

  2、数据的现势性

  数据的现势指数据反映客观现象目前状况的程度。数据的现势差,反映的客观现象就可能不准确。不同现象的变化频率是不同的。如地形的变化一般来说比人类建设要缓慢,地形可能会由于山崩、雪崩、泥石流、人工挖掘及填海等原因而在局部区域改变。但由于地图制作周期较长,局部的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在地形图上,对那些变化较快的地区,地形图就失去了现势性。城市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快,这类地区土地覆盖图的现势性就比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会差些。地形图上记录着所用航空像片获得的年代。若又用其他数据进行过修改(一般是较新的航空像片),也应记录于上。

  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中,要求地籍信息和地籍图必须具有现势性。地籍信息变更比较频繁,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或宗地的重划,合并等。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情况都处在经常变化之中。基于这一特点,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很难保证现势性,这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拓扑关系

  在LIS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地理实体,不仅要包括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属性,还包括必须反映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指它们之间的邻接关系,关联关系和包含关系,拓扑关系。拓扑关系的核心是建立点、线、面的关联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空间关系:点-点关系、点-线关系、点-面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

  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某县有多少耕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等。

  在拓扑关系的建立中,拓扑过程中伴随有数据所表达的空间特征的位置坐标的变化,拓扑关系的不正确等情况,导致空间分析的结果错误,给土地管理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

  数据是LIS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LIS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LIS的系统功能和应用质量问题的三个方面(数据源的质量问题、数据处理质量问题、数据应用质量问题)着手,对LIS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初步的探讨。众所周知,LIS的数据质量是影响LIS的一个瓶颈环节,LIS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结构复杂。因此,在LIS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数据采集与建库中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数据质量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七、总结与体会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领悟和掌握,对自己所学的土地管理专业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运用所学知识探求新知的方法、手段。既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我真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撰写毕业论文中,我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研究探讨了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强化了我的学习素质、研究素质和创业素质,而且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我探求新知的欲望。认真写作毕业论文,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谢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玉文龙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论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本组同学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钱乐祥,余明全.土地信息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测绘通报,1999(10).

  [2]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阎正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范爱民,景海涛.地图数字化质量问题.测绘通报,2000(4).

  [5]严星,林增杰.地籍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7]郝向阳等.地图扫描数字化点位精度分析.测绘学报,1995,25(1).

  [8]毛锋等.地理信息系统建库技术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司少先.地籍信息系统源数据质量问题探讨.测绘通报,1999(4).

  [12]边馥苓主编.GIS原理与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地籍管理》网络课件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系统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都必须遵循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网络时代的教学也不例外,网络跨时空的特点和海量的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面对面交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这两种教学形态在大学的授课中加以有机地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能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在《地籍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实施这一教学的关键是建设建设优良的网络课件。

  一、《地籍管理》教学分析

  1.教学概况

  《地籍管理》是土地科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所上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在学习了《土地管理概论》、《测量学》、《地图绘制》等课程的基础之上进行讲授的,总课程为40学时,要完成地籍管理的定义、地籍调查、房地产登记、土地统计分析、地籍档案管理等教学内容,其中地籍管理的定义、土地统计分析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房地产登记。使用教材是《现代地籍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是《地籍管理》、网络课件《地籍管理》。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本科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已经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地籍调查等实习,对土地专业的知识已有初步的了解,学习者为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即将寻找工作,迫切地需要掌握一些实际技能,以便能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样为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为尽快使学生掌握地籍管理的知识,必须综合讲授、协作、探索、竞争等教学模式,多种媒体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培养健全的人。学习者以班级的形式进行教学,全班总人数35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7人。

  二、《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建设

  1.《地籍管理》的运行环境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是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的必要条件之一,其设计即是根据教学需要,为教师组织教学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来进行制作的,该网络课件可在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运行,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可以是Windows2000、WindowsNT或Linux,Unix,须中文环境支持。用户通过IE4.0或NETSCAPE3.0以上浏览器,内插Flash播放器可以学习。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2.《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架构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由八大部分内容构成: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综合评测、学生笔记、讨论区、在线字典、在线题库。其中教学内容是网络课件的核心部分,教学资源是网络课件的参考资料,教学大纲起着导引学生学习的作用,综合评测是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做,该项内容尚在建设之中,学生笔记是学生记录学习所得之地,讨论区是利用聊天室、BBS,E-MAIL等技术加强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线字典是把《地籍管理》及其相关的名词解释做成数据库,学生可以随时查询,在教学内容中出现的名词也可以超联接到该库中,实现动态查询,在线题库分为题库管理和出题两部分,该部分内容在《网络题库建设和管理》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讲解一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3.《地籍管理》教学内容的建设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采用循序渐渐,逐步深入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界面设计美观,采用了大量flash动画介绍地籍管理及其相关内容,并用它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具体情节,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具体情节部分再配以大量相应的图片,具体操作实践部分配以动画或视频来进行讲解,图2是《地籍管理》的主界面,该界面采用flash动画,以蓝色作为背景主色调,辅以闪亮的灯光,突现地籍管理的各种属性,简单明确地告诉了学习者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其要解决的问题。点击“clicktoenter”,出现课题组成员和进入地籍管理课堂按钮,进入地籍管理课堂,左边是八大部分,可以随时从一个部分跳转到另外一个部分,右边默认状态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一个教授挥舞教鞭来导引,如图3所示,该教授从椭圆形的讲台中隐现出来,开始时教授右手拿一本教科书,左手拿一根教鞭,随后教授左手举起,挥舞教杆逐个点击本远程教学内容的各个章节。形象地表达出教授上课教学的情景,使学习者认为正在和一位教授在交流,让学习者产生亲切感。知识点的内容更是利用动画的形式加以表达,例如在讲解地籍测量中的地籍控制测量知识点,就采用了以卫星接收器为核心,以卫星接收数据的波段行进图作为过程,制做了一个三条波段曲线的动画。控制测量就是对各个控制点进行数据的控制测量。需要有一个初始点,因此,在画面的左上方,绘一个初始点,用一个三角形表示。随后把做好的数据接收器引入到画面的中央,如图4。由初始点向数据接收器发出一个初始数据请求,然后,从初始点出发找到测量的第一个点,数据收发器同时发回响应,如此继续下去,直到要测量的所有点都测好为止,最后,回到初始点。最后画面如图5。在动画的进行中,为加强动画的可视行,我特意在动画的主画面中加进了几条滑动的线条,在数据接收器的中心位置加了一个放射性动画。采用卫星接受表明了现代地籍工作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代的高端技术。

  4.教学资源的组织

  知识量的激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效率,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因此,“高效”就成为信息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网络课件的信息组织就显得特别重要。

  《地籍管理》网络课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网站,相关法规,相关论著和相关名词解释,主要是通过教学资源,辅以在线字典来完成的,相关网站收集了跟地籍管理相关的国内外,官方和民间的网站,为便于查找和管理,按照国内、国外、民间、官方进行了分类,同一类下,又按字母顺序进行排列,从而便于学生查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对于相关法规和相关论著则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排列和查找,相关法规的字段,主要包括法规名,时间,摘要,可根据法规名和时间进行模糊或精确查询,相关论著的字段,主要包括论著名,出版或发表时间,摘要,关键词,作者,出版物,可根据论著名,出版或发表时间,关键词,作者,出版物进行进行模糊或精确查询,这两个内容检索结果均显示数据库的全部内容,鼠标按住具体结果,可查看具体内容,以上部分主要放在教学资源内。对于名词解释,主要通过在线字典来解决,该数据段有名词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具体解释和图片,可按中英文名称来查找,直接显示数据库中该名词的所有内容。为便于学生在阅读具体情节时能够直接查询,在文本内容相关处进行了超连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地籍管理》教学的实施

  《地籍管理》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组成,在这些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教学的最关键部分,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份量得以增加,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地挖掘学习内容,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列表1做以说明。

  四、学生的评价及反馈

  1.学生的评价

  教学模式新颖,独特,课堂上的陈述、复述,点评一来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来促使我们课前抓紧时间预习,教师批改作业负责,促使我们认真对待作业,通过网上资源和上网查询来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加了同学的感情,同时能够扬长补短,课程学习下来知识面扩展了,知识增加了,心理塌实了,但是学校上网电脑有限,有时难以完成预定目标。

  2.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

  a考试:考试是学生反映最为激烈的问题,平时教学采用新的模式进行,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考试仍旧采用传统的闭卷进行,强调的是学生记忆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媒体和新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板书少了,学生笔记内容少了,其规范性相对没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严谨,仍旧采用旧的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不是很科学,而且其导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建议一、提交论文来作为考核,二、利用电脑和网络来检验学生实际的能力。

  b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虽然有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学内容不够简洁,重点不够突出,应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主要画面只需要纲领性文件,只到需要时才提供全文,教学资源应提供检索功能。

  c教师网络主导应提供智能化功能:采用新的模式教学,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作用加强了,但是由于教师不在网络上,没有办法进行联系,因此应提供一些智能化的功能,如智能答疑,主导讨论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列L.J.布里格斯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10、11、12期。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

  4、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5、SuzanneHoffman,ElaborationTheoryandHypermedia:Istherealink?EducationalTechnology,1997,1-2(37).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6

  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仅仅通过理论来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有效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缺乏生产、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能充分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适应社会。产学研教育模式就是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企业中,吸收企业中相应岗位的知识,并将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需求反馈到学校的学习计划制定中,从而达到培养的目的。

  2实践教学的实施

  2.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实践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理解和强化课程的理论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与应用的之间的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本专业约有一半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设置了课程实习任务,每门课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实习内容按照1∶1的比例来设置。一般情况下,理论和实验课程安排每周各一次,交替进行,实习类型以验证型为主,综合型和设计型为辅;实验项目设置在传统的实验课程基础上,一是要立足于企业对人才熟练的基本操作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需求,二是要借助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科研项目丰富实习内容,既实现了学生对测量仪器、法规、GIS软件开发、使用等内容的良好掌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加深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

  2.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收集资料、设计课程方案、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以及形成设计成果的过程,是对所学课程的一种综合性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攻坚克难的素质,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素质过硬的专业化人才。课程设计设置与企业内部真实的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存在差异,不能充分地反映实际案例,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过分强调与课程本身之间的一一对应,缺乏综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因此,在培养方案修改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产”、“学”、“研”三者中的概念进行课程设计,尽量增加生产与科研中素材及概念体系,循序渐进,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3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亲眼目睹企业在资金、时间、产品质量以及客户要求等多种条件约束下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实践机会,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未来任职岗位的思考。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来进行。认识实习:主要采用集中组织学生对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进行参观的形式,例如测绘制图公司、地图设计院以及GIS软件开发公司的参观,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单位特点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各种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流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行业的状况。结合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一般安排在专业基础课集中的第五学期,时间为一周。生产实习:是一个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工程技术方面的锻炼获得实际操作的尝试,加深对测绘仪器、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处理流程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实习采用实习基地训练和专业基础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基地训练,在相关就业方向有关的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地籍测量、工程测量,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处理等相关公司,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十二周的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培养,提高意志品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操作训练按照以下三种技能进行开展:地籍图的测量编绘和权属调查,定位测量及变形监测,GIS软件开发及地图编绘,主要在实习基地针对测量仪器使用、测量、GIS软件综合使用、开发等基本技能展开训练,训练中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基本要求为准,考核最终通过学生的完成水平以及与企业的要求之间的差异来进行打分。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和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学习基础毕业实习:是大学毕业前的一次实习,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的工作能力,在思想和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专业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就业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一种毕业之前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的教学环节,是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道考核,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训练。为了进一步促进就业以及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结合,采用毕业设计、学生就业和学生实习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时间安排在第7、8学期。设计题目一般从老师、企业或者老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中拟出,学生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题,并在老师及企业工程师的辅导下完成设计,设计成果可以采取设计与论文的形式进行答辩。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或者老师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或难题包装成论文题目,来为学生进行设计,这样既利于解决企业的难题,也使学生快速的融入企业,养成爱动脑筋、喜欢思考的习惯和性格。

  3存在的问题

  在产学研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将下述问题解决好,这种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1教师的问题

  教师企业经验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项目及行业经验和基础,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用人单位的关键的技术细节,只有具备这些基础,才能使产学研教育模式落实的有效。当前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加紧丰富自己的行业经验,项目经验,关键的技术细节加紧攻关,科研项目申报与企业结合还不够紧密,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尽快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

  3.2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的一些教学仪器设备在功能、型号上均落后于企业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为了能够顺利提高实践效果,应及时更新测量仪器及相关设备,充分发挥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3.3完善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不动产测量;测绘工程技术;应用策略

  衣食住行直接关系民生经济发展,而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确定公摊面积、房屋面积等都是影响不动产登记的主要数据,因此,做好不动产测量非常关键。不动产测量属于地籍测量重要的分支,也是房产测量是不动产测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房屋测量工作,相关部门还需要引入更多新型的测绘工程技术,通过测绘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够更好地保证不动产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房屋登记工作。

  1.不动产测量主要内容

  不动产测量是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下针对不动产测量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1)不动产测绘。所谓不动产测绘,就是提取不动产信息,包括国土空间(水域空间、陆域空间等)、附着于各类型国土空间上的林木、房屋等不动产的用途、空间大小、地理位置、自然状态等开展的测绘工作。通常可分为草原测绘、林籍测绘、海籍测绘、房产测绘、地籍测绘等,在进行不同类型不动产测绘的时候,需要结合不动产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测绘方法,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2)水籍测绘。水籍测绘主要包括海域测绘、湖泊测绘、河道测绘等,由于土地区域的不同,水域会随着水位的变化发生相应的空间和位置的改变,所以水籍测绘与陆域测绘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在进行水籍测绘的时候,除了水域之外,还需要包括码头、无人岛屿、沙洲、水域内滩地等,同时仔细调查水域的使用功能、使用权、所有权等。3)林权和草原测绘。林权和草原测绘也属于不动产测绘的主要内容,两者测量工作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工作人员在测绘过程中,需要仔细核查草原或者林地中的植被种类,然后掌握草原、林地的消长,最后结合林权和草原测绘的具体要求,选用航拍影像资料、卫星遥感资料等完成测绘工作。4)房产测绘。房产测绘属于不动产测绘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确定周边房产与各类房产之间的水平位置关系,并且房产图与房产测绘成果是作为证明房产所有人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说,房产测绘图选择的比例尺主要为两种,一种是1∶1000,另一种是1∶500,为了提高房产测绘图的准确性,在分户图或者分宗图的绘制过程中,还可以选择1∶200或者1∶100的比例尺,更好的减少误差。5)地籍测绘。地籍测绘的关键是确定宗地之间的水平位置关系,通常情况下,地籍测绘的界址点数量比较多,涉及的测绘面积也会相对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测量高程数据,同时地籍测绘中常见的比例尺一般都是1∶500至1∶20000,比例尺的选择需要根据图中需要涉及到的要素来确定,需要涉及的要素越齐全,选择的比例尺也会越大,同时成本也就越高,所以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在实际测绘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要求,合理选择比例尺。

  2.测绘工程技术特点测绘工程技术的应用

  在不动产测量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想要更好的运用测绘工程技术,还需要充分掌握测绘工程技术的特点,具体包括:一是权威性特点。不动产测量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能够作为重要数据使用,因此不动产测量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应,所以选择的测绘工程技术同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工作人员在使用测绘工程技术的时候,需要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证所有的测绘工作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尤其是国家颁布的各种规定、政策、文件等,都需要作为不动产测绘的主要依据,同时不动产测绘过程中,所选择的仪器、使用的工具等都需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保证所有测绘的数据均在国家要求的标准范围内,且准确性高。保证测量数据具有权威性同时具备法律效益。二是专业性。除了权威性之外,测绘工程技术还需要具备专业性特点,尤其是在进行不动产测绘的时候,不动产行业对于测绘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测绘工作只能在相关标准下完成,所有参与不动产测绘的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对相关要求和标准熟悉,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测量原则、测量标准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专业水平,要求掌握不动产测绘的相关专业知识,保证整个测绘工作的专业性。因此,测绘工程技术也需要具备专业性特点。三是独立性。当前,测绘工程技术越来越成熟,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测绘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运用,所以在不动产测绘当中,测绘工程技术同时具备独立性,能够针对不动产测绘各个环节和部分进行有效的测绘,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3.不动产测量中测绘工程技术的应用策略

  在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做好不动产测量十分关键,以下针对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一是3S技术的应用。所谓3S技术就是遥感测量技术(RS)、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在不动产测量中,这三种测绘技术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效果。其中,遥感测量技术(RS)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不动产现场空间数据、地理数据的一种测绘技术,该技术需要借助计算机功能,进一步提高测绘数据的分辨能力,同时在运用遥感测量技术(RS)的时候,还需要对监测周期进行合理的设定,从而通过遥感测量技术(RS)来更好地了解不动产的变化情况。卫星定位技术(GPS)一种利用卫星定位进行勘测的技术,该技术具有适应性强、定位精确等优势,能够将卫星信号充分转变为各种数字信号,可读性比较强,因此卫星定位技术(GPS)通常被运用于不动产测绘中的土地的宗地勘测工作当中,能够很好的了解土地面积、地形、地貌等。地理信息技术(GIS)主要是将遥感测量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结合起来的测绘技术,该技术能够很好地建立数据信息库,从而为查看和调用不动产信息提供很好的便利性,同时地理信息技术(GIS)综合性强,能够很好的分析数据,从而为不动产测绘提供有效的依据。二是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属于测绘工程技术主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新兴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专业化、高精度的摄影设备拍摄拍摄各个设定方位的照片,然后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拍摄的照片进行三维坐标处理,从而获取更加准确的不动产测量数据。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中最常用的摄影设备都是航空工具搭载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都非常高,同时具备多种不同测量模式,可以根据不动产测绘的具体要求,选择相应的测量模式,更好的监测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的管理土地资源。三是RTK定位技术。RTK定位技术也就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该技术属于新型GPS定位应用技术,精确度更高,能够将测量数据精确到厘米,在不动产测量中应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能够动态的、实时、直接的进行测量,从而实时获取不动产的测量数据。同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上手简单,具有较高的测量效率,该技术对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具有自动化和集成化等特点,测量功能更为强大。此外,由于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规避由于人工操作造成的误差,准确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之下,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四是数字扫描技术。数字扫描技术属于不动产测绘工程技术主要内容之一,该技术需要使用到计算机系统和专业化的软件设备,通过数字扫描技术,将一些图形样式的图纸(包括地形图、地籍图等)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从而增加数据的可读性,也能够将图纸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观察图纸,很好的了解不动产路线设计、街道布局等,从而有效提升了不动产测量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五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测绘工程技术的改革和进步,该技术能够在不接触测量对象的情况下,采集测量对象的空间数据,然后再利用相关软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景复制,能够很好地提高精度和测量效率,同时单点测量的局限性也能很好的被突破。当前,在房屋、建筑、矿山等多种不动产的测量当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均能够发挥出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矿上不动产测量当中,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首先需要布置地面控制网,且需要保证布网具有科学性,在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选择卫星定位技术进行辅助测量,更好地完成地面控制网的布置。其次,需要构建矿山云数据模型,也就是将测量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构建云数据模型,通过模型的构建,能够很好地将矿山的地形地貌展示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制定相应的开采方案,提高矿山开采效率。最后,绘制等高线。在完成云数据模型构建后,进行等高线画图,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六是倾斜摄影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传感器来获取相应的影像资料,相较于传统测绘技术而言,倾斜摄影技术弥补了传统技术的多个不足之处,能够完成全方位的采集和处理,同时影像的真实性更高。倾斜摄影技术可以被运用于地籍测图工作中,利用无人机进行控制,能够更加完整地进行测量,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同时在不动产测量当中,倾斜摄影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和人力成本投入,能够很好地降低成本,保证更高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动产测量中,选择合适的测量工程技术非常重要,因此企业还需要更加重视不动产测量,结合不动产的具体类型与测量要求,合理选择测量技术,更好地保证不动产测量结果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璐.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的实践应用[J].城市建筑,2020,17(18):119-120.

  [2]刘尚才,黄俊文,冠英杰,等.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的实践应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26-33.

  [3]王成才.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的实践应用[J].智能城市,2019,5(19):64-65.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技术

  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是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通常是指在地形图或影像图等划界底图上,依据划界任务、划界精度、基准线、划界范围和管理实际,划定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并埋设界桩、告示牌等桩牌的过程。其中,管理范围一般指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占地以及有关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和观测设施占地的总面积;保护范围指管理范围以外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进行正常维护,以及水资源保护所必须的范围[1]。水利工程划界是保护水利工程安全性、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对实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水利工程分布范围广泛、实际管理需求复杂,划界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为此,本文结合在浙江省内开展水利工程划界的经验,对划界的流程、划界依据、精度控制、外业及内业技术、成果及质量检查等进行研究探讨。

  1划界基本流程

  水利工程划界工作重点在于保护水利工程自身安全和满足水利工程实际管理需求,通过划定管护范围对水利工程进行“划界限权”[2]。一般地,水利工程划界的内业和外业工作量较大、工期较长,可概括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检查验收阶段。水利工程划界基本流程见图1。

  2划界依据

  水利工程划界符合“五水共治”和“标准强省”的总体要求[3],是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划界依据是制定划界标准的参考,为了确保划界成果的科学合理,可以参照现行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和工程立项审批文件等为依据开展划界实施工作。2.1政策文件依据。中央颁布的《水利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14〕285号)》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通知(办建管〔2015〕59号)》是对河流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的战略性部署文件,是开展全局水利工程划界的指导性文件,而浙江省的《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和《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2016—2020年)的通知(浙水利〔2016〕1号)》等政策文件,则是对水利工程标准化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的详细指导。2.2法律法规及技术性规范依据。水利工程划界成果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划界底图制作、收集和基准线测量时,可以现行的相关测绘规范,如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等作为依据对底图和基准线进行质量控制。在实施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的划定时,可将水利工程对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例如以《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作为水库、水闸和堤防的划界依据,以《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作为海塘划界依据。2.3其他依据除了以相关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法规作为划界的依据,工程立项审批文件往往结合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实际,也可作为划界依据。另外,在实施划界的过程中,还需结合水利工程的管理实际,考虑某些水利工程的景观保护需求、规划需求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见。对于存在历史划界成果的,还需本着尊重历史、考虑现实的原则进行划界。

  3划界精度控制

  3.1底图精度控制。底图是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工作的基础,其精度直接影响划界成果的准确性。建议划界底图采用2~3a比例尺为1:2000及以上的地形图或地面分辨率为0.2m及以内的数字正射影像。3.1.1地形图。可通过测绘地形图或收集已有最新地形图作为划界底图。在地形图满足划界范围的基础上,按照地形图测图规范进行测绘,仪器检校、控制测量、高程点密度等都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收集的地形图成果,需对其来源、坐标系、地物现势性、控制点等进行检查,必要时对地形图进行坐标系转换和修测。若无特殊比例尺要求,可根据水利工程规模选择测图比例尺,例如山塘、水文测站、水闸等范围较小的水利工程可按1:500地形图测绘,水库、堤防、海塘等范围较大的水利工程可按1:1000或1:2000地形图测绘。3.1.2数字正射影像。以数字正射影像(DOM)作为划界底图,其划界成果与地形图相比更加直观。一般地,选择分辨率0.2m及以内的DOM作为划界底图,能够满足1:2000及以上地形图测绘的要求[4]。在DOM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制作软件、空三成果精度、DEM精度、像点坐标系统误差和投影误差等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在DOM底图上进行水利工程划界,管理范围线或保护范围线的准确性和精度难以验证。为此,建议结合实测的基准线在0.2m及以内分辨率的DOM底图上进行划界。3.2基准线精度控制。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或保护范围,是以基准线所包含的范围或基准线按特定规则外扩得到的范围,例如水库库区的基准线为库区移民线或校核洪水位,海塘的基准线为迎水坡脚和背水坡脚、山塘的库区划界基准线为设计洪水位等。因此,基准线的精度直接影响管理范围或保护范围的精度。基准线精度需满足对应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要求。参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和TD/T1001—2012《地籍测量规范》,对于1:500比例尺划界底图,基准线可按图上1~3cm的间距测绘,1:500以上比例尺划界底图,基准线可按图上1~2cm的间距测绘。基准线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按特定精度测绘,但以保证基准线准确性和现势性为前提。3.3界桩放样精度控制。告示牌、工程简介牌等需埋设在管理范围或保护范围之内,界桩需埋设在管理范围线上。参考TD/T1001—2012《地籍测量规范》中一级界址点的要求,界桩放样精度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点位误差控制在±10cm;对于采用洪水位进行界桩放样,建议界桩高程误差控制在±15cm。

  4划界外业及内业

  4.1划界外业。划界外业工作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底图测绘或修测、基准线测量、桩牌放样[5]。由于CORS系统的应用和普及,在划界外业测量中优先考虑应用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1)控制测量: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能够满足GPSRTK一级精度[6-7],且高程控制精度能够满足四等和五等精度[8],但高程控制精度具有偶然性[9]。因此在划界控制测量中,建议平面控制精度选择GPSRTK一级精度,高程控制等级为五等。若需进行更高等级的控制测量时,可采用导线测量或GPS静态测量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2)底图测绘或修测:地形图优先采用CORS进行测量或修测,并结合全站仪对房区、密林等CORS信号薄弱处进行补测。DOM的控制测量和航摄均需满足相关规范技术要求。(3)基准线测量:一般地,基准线测量需体现水利工程的真实边界或走势,可先在影像图上预判,再进行野外测量。对于存在规划成果的水利工程,还需要根据需求进一步结合规划成果开展基准线测量。(4)界桩放样:按照精度要求和预设位置进行界桩放样,但如果现场复核调整后的位置仍无法满足界桩埋设条件,需对界桩的位置进行移位处理。界桩的现场埋设可采用“骑马桩”埋设法,埋设结束后还需要对界桩顶部中心进行坐标回收,以检查界桩放样和埋设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4.2划界内业可采用CASS或ArcGIS等绘图软件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内业,根据划界标准对基准线外扩获得管理范围线或保护范围线,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顺滑和连接等处理,在管理范围线上预设界桩,在管理范围内预设告示牌、公告牌等,桩牌预设成果在通过现场复核调整后,进行划界成果的标准分幅或者A3分幅出图。

  5划界内业成果及质量检查

  5.1划界成果。水利工程划界成果分为中间成果和送审成果。中间成果指在完成送审成果之前所形成的划界标准、划界底图和基准线成果。送审成果一般是指提交送审的划界方案及图集,其中划界方案中主要包含水利工程概况、划定依据及标准、划界内容和划界成果等;划界图集指附着界线成果的划界底图分幅图集,地形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均可采用自由分幅或标准分幅,也可将地形图及划界成果叠加在影像图上形成直观的划界成果。划界成果除了整理文本和图集成果资料,还应生成便于形成基础数据库的矢量格式成果,为建立完备的管理责任体系做好基础工作。5.2成果质量检查。5.2.1中间成果质量检查。划界标准是指对水利工程划界依据和划界方法的汇总,划界底图范围、基准线位置、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都是根据划界标准确定的,可通过复查所依据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和历史划界成果,同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相关部门交流意见,以保证划界标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划界底图可根据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质量检查,根据划界标准和基准线检查底图的图面范围是否足够。同时,应检查大坝枢纽区及管理房、海塘护塘河及沿塘水闸、山塘管理房及溢洪道、河道工程的岸线和堤线等与划界标准相关的水利工程要素是否测绘完备。划界基准线在满足水利工程划界标准和测绘精度及间距要求的基础上,也要检查其是否符合逻辑关系。例如,水库库区的划界基准线为校核洪水位或库区移民线,则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库区的划界基准线应在水位线之上;山塘库区划界基准线为设计洪水位,逻辑上不应和等高线相交等。5.2.2送审成果质量检查。在划界中间成果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可通过成果编制单位自查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检查对送审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成果编制单位应对划界方案的完整性和方案编排的规范性进行内部检查,同时检查划界成果图是否分幅合理、表达清晰。在编制单位自查结束后,可将成果提交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检查,主要检查划界方案是否符合管理单位要求,管理线和保护线是否符合水利工程的管理实际,划界成果是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等。

  6标准化划界技术展望

  6.1智能化划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智能划界技术已在海域划界中得到长足发展和实践[10-11]。水利工程划界可以借鉴海域智能划界技术,通过智能化划界减少划界工作量,避免人为因素对划界结果过多干涉。所谓水利工程智能化划界是指采用测量新技术制作划界底图,并通过智能平台进行水利工程划界。在外业方面,可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采用无人机测图、影像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测量新技术进行底图测量,减少外业测图工作难度及工作量。在内业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智能平台,采用智能化制图技术及划界智能算法,对栅格数据或矢量数据的划界底图进行划界,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内业负担,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划界成果的影响。6.2划界成果多样化。划界成果主要是服务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目前其形式以纸质和电子的水利工程划界方案及图集为主,使得划界成果专业性过强、受众面有限。因此,划界成果可根据成果使用者在成果的不同应用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划界成果形式,例如具有划界成果更新、规划和地理分析等功能的辅助划界成果,便于成果展示、宣传和网络共享的二维或多维的交互性多媒体资料等。划界成果的多样性,使划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和管理单位。

  7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的划定,为水利工程落实管护范围和推进管理规范化打好基础,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标准化的管理水平。从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重视水利工程划界工作,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划界工作中出现的政策性及技术性难题,形成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水利工程划界技术体系,不仅有利于划界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水利工程标准化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辉.萧县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63-65.

  [2]柯俊.温州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的实践[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5):24-26.

  [3]王旭峰,金建峰,鲍红艳,等.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在闲林水库中的探索[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5):14-16.

  [4]周维风.结合实践探讨数字正射影像制作方法[J].科技视界,2014(25):350-351.

  [5]曾正武.南宁市邕江河道堤防管理范围确权划界测量[J].科技信息,2011(27):302-303.

  [6]潘安,王波,彭延锋,等.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4):141-143.

  [7]李志伟,辛占国,许进.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9):135-136.

  8]刘丽娜,代云锋,于洪波.浅谈CORS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的比对实验[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1-5.www.wangfangolata.cn/details.

  [9]魏学文.水利工程测量中SXCORS高程控制精度分析[J].山西水利,2015,31(8):31-32.

  [10]张建辉.海洋划界技术的发展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4(1):58-60.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房地产测绘课程改革实践

  1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全面竞争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教育的世纪,高等院校应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按照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是重点,课程改革是关键,只有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可靠的专业建设,学科领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而房地产业是一个新型学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是八十年代开设的一个不足二十年历史的专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其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给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房地产测绘课程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丰富学生的测绘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测图、读图、用图、放样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和时间动手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3S技术、4D产品和数字技术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新的革命,使测绘学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传统的测绘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测绘技术为手段,以满足房地产测绘的需要为目的开展各项工作。

  2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明确基本要求,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改试点方案,科学制定房地产测绘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作为课程体系调整的依据。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构筑了比较合理的房地产测绘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专科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育思想。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将不断趋于合理。

  2.2修改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由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教学大纲应随着学科的变化发展、专业的调整及时修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紧紧围绕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房产测量规范》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重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适当降低了对测绘基础理论的要求,不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时删除过时的方法和手段。在保证基础测量的前提下,重点增加房产测量和地籍测量,对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加以补充,并提出合理要求。在学时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相反有所增加,并进一步增强了其针对性和适用性。

  2.3精心编写教材,充实课堂教学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资料,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在收集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多年开设房地产测绘课程积累的经验,于1999年编写了近45万字的《房产测绘》自编教材。该教材以《房产测量规范》为指导,精简了传统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增加并改进了专业测量内容,补充了相关的测量知识和先进测量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实用测绘技术,充分体现了高、新、精等特点,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的需要。

  2.4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①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挂表、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使复杂内容简单化,粗象内容形象化,难点内容通俗化,使教学直观易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开展电化教学和观摩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片、录像片、多媒体教学等,将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高、仪器构造复杂、操作难以掌握的内容,通过电化教学和观摩教学,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初步推行“讲一作二考三”的教学模式。

  ③提高仪器设备的先进性。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同时开展与仪器经销商、测绘生产单位合作办学的形式,或借助有关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的宣传资料(如图片、光盘、录象带等),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现在测绘知识,缩小教学和生产的差距。

  2.5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①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及时购置GPS全球定位仪、全站仪、测距仪、计算机成图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并为教师从事测绘科研和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

  ②合理安排房地产测绘实验和实习。测量实验室全天对外开放,仪器工具采取谁损失谁丢失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实习内容从常用仪器工具的使用、房产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到房产分幅图、分丘图和分户图的测绘,房产调查、房屋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的测算等,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实行仪器操作考核制度,开展实习成果展评。

  ③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近年来,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了多项测绘生产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工作适应能力,学校成立了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所,准予承担“工程测量工”等多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工程测量工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

  2.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相关。

  ①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奋进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②教师应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修养,具备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宽阔的相关知识,以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③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是相辅相存、互为促进的。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测绘生产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激励教师增强科研和生产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④教师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其中有四位教师具备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双高职称。

  总之,通过深入开展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推动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初步具备了解决房地产测绘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满足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日后工作的需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房地产测绘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存在的问题

  3.1教学改革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广大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息息相关,随着《高等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将不断引向深入,教学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3.2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外去参观、进修、培训,积极参与测绘生产与科研工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3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规律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冯仲科.21世纪测绘教师的十大素质[J].测绘通报.2000,(1):41-42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篇10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地籍测量论文范文10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办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