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6 13:56:07

重庆2022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重庆2022高考真题答案

今天给各位分享重庆2022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重庆2022高考真题答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立即了解查看到重庆高考语文科目的真题信息及解析详情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2022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重庆2022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重庆2022高考真题答案

3、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六语文试题

  高考后各位考生不要着急出去玩,大家最好对自己进行估分,参照高考真题和答案解析来认真分析自己的分数,下面是小编分享的2022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2022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重庆高考语文试题还未出炉,待高考结束后,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2022重庆高考语文试题,供大家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2022高考语文试卷题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客观题(选择题)(3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5.主观题(4分)

  6.主观题(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客观题(多项选择题)(4分)

  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不正确的两项。

  8.主观题(4分)

  9.主观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11、12、13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15题:

  14.客观题(侧重于句意理解、表现手法,形式为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

  15.主观题。(侧重于思想内容)

  (三)名句默写(5分)

  1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21题。

  原题内容不变。

  四、写作(60分)

  啥叫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时评、书评、政论文、学术论文、杂文等;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为主;

  实用类文本:新闻、人物传记、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1)鸡鸣桑树颠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此情可待成追忆

  (4)烽火扬州路 (5)惶恐滩头说惶恐 (6)援疑质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D 3、D 4、C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1.基础题

  先说时间的分配。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技巧:

  (1)看清题干要求。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

  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2.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

  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

  (1)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2)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3)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3.文言文阅读

  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工夫。

  (1)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平时我们积累的一些成语中个别语素的解释,有时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要为我所用。

  (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化虚为实,断定词性和用法。

  (3)“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

  答题技巧:

  (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4.文言文翻译

  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答题技巧:古文翻译重在直译,字字落实。

  5、(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A E

  8、(5分)(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意思对即可)

  (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意思对即可)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2)(4分)【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3分)C

  11、3(分)【要点】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2、(3分)【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C E

  14、(4分)【要点】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意思对即可。)

  15、(6分)【要点】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B D

  14、(4分)【要点】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意思对即可。)

  15、(6分)【要点】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2分)(1)剔

  (2)“烦”改为“繁”。

  17、(2分) B

  18、② 删去“经历”(或:在“过渡”后补上“的过程”。)(其他改法,合乎文意,亦可。)

  19、【示例1】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示例2】校门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要实用美观,还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校门建筑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对该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的诠释。因此,它应该是校园建筑的点睛之笔,和学校的其他建筑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校门设计上要讲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应注重体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2022高考语文阅读题知识点归纳及答题技巧

  ★ 2022年最新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

  ★ 四川202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四川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甲卷)

  ★ 2022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 2022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 2022高三语文练习试题详细答案

  ★ 2022关于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及答案

  ★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 2022高考语文模拟作文范文10篇  2022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本站编辑准备用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22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以下即2022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2重庆高考语文真题答案,供各位考后了解查看。

  一、2022年重庆语文高考试卷信息及答案详情

  ①、22重庆语文高考真题试卷信息(考后更新)

  ②、22重庆语文高考答案解析详情(考后更新)

  本站编辑会在22年重庆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考完后,对此文中关于“2022年重庆语文高考试卷信息及答案详情”的内容做更新处理,这样各位考生就可以在考后,立即了解查看到重庆高考语文科目的真题信息及解析详情。

  想要第一时间查看更新的考生们,建议收藏:202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及答案解析汇总发布页面【时时更新|考后首发】

  另外,除了上面“2022年重庆语文高考试卷信息及答案详情”的内容外,更三高考还为各位重庆考生收集整理了重庆2022高考考试信息导航,收纳了2022重庆高考考试录取所需的各类信息,请各位考生及家长及时收藏关注!

  小提示:本页面试卷信息为时时发布内容,整理自网络及教育院信息,如有变动请以官网信息为准,仅供参考。

  手机用户快速查询通道:【点击进入】;回复【高考真题】,即可快速查询!

  》〉》更三高考2022高考专题导航:【更*三*高*考汇总整理gengsan.com】

  1、2022高考试卷及答案|含各省市历年高考试卷及答案专题【真题试卷免费下载】

  2、2022高考作文|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及满分作文汇总整理【历年作文信息】

  3、2022高考查分|各省市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直达官网,同步查询】

  4、2022高考分数线|各省市历年高考分数线汇总【各批次/各类别分数线】

  5、2022高考志愿填报|各省市高考志愿填报时间、方式及填报入口【填报指南】

  6、2022高考录取查询|各省高考录取查询时间及入口【对接官网,一键查询】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六)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这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

  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结,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材料二:

  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人,同其他动物一样,本来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内的。但是,自从人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顿觉自己的身价高了起来,要闹一点“独立性”,想同自然对立,要平起平坐了。这样才产生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

  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动物都视为敌人,要征服它们。人吃一些动物的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古至今,东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对杀生,反对肉食。中国固有的思想中,对鸟兽表示同情的表现,在在皆有。最著名的两句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鸟兽表示出来的怜悯与同情,十分感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克制,则用不到一百年,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

  现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问题之严重,但是却不一定有很多人把这些弊害同文化挂上钩。然而,照我的看法,这些东西非同文化挂上钩不行。西方的有识之士,从上世纪20年代起直到最近,已经感到西方文化行将衰落。钱穆先生说:“最近五十年,欧洲文化近于衰落。”他的忧虑同西方眼光远大的人如出一辙。有没有挽救的办法呢?当然有的。依我看,办法就是回归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人们首先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

  (摘编自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为一的,“天命”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命”,同归一贯,并无分别。

  B.中国古代文化起源时没有产生宗教信仰,是因为中国人持“天人合一论”,不需要用天命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

  C.只有在“人生”的基础上才能讨论“天命”,这种观念不仅中国古人少有,全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少有。

  D.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只是万物之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向大自然索取,但这种索取必须是友好有度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人生的最大目标和最高宗旨,是知晓天命并努力与其合一,因此,一个人的人品德性的高低决定了他离天命的远近。

  B.“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哲学主张,使中国文化具有了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必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C.佛教出于对鸟兽的怜悯与同情,反对杀生,反对肉食,这是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表现。

  D.人类要克制灾害,让自己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只有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这一条道路可走。

  3.下列关于材料一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以“天人合一”为话题展开议论,都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来辨明概念并讨论其价值。

  B.材料一转述《庄子·齐物论》、材料二引用“劝君”两句诗,均采用引证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材料二通过列举大自然遭遇破坏、人类生存堪忧的事实,证明了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思想是错误的。

  D.季羡林引述钱穆等人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论述,为自己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和钱穆相比,季羡林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新在哪里?(4分)

  5. 钱穆和季羡林都论及了西方文化的衰落,但对衰落的原因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声

  李广田

  不怕老祖父的竹戒尺,也还是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这原因是为了去听琴。

  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也有一张横琴,然而我并不喜欢这个。外祖父常像瞌睡似地俯在他那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苍蝇,多么腻人的东西。毫无精神,叫我听了只是心烦,那简直就如同老祖父硬逼我念古书一般。我与其听这营营声,还不如到外边的篱笆上听一片枯叶的歌子更好些。那是在无意中被我发现的。一日,我从篱下走过,一种奇怪的声音招呼我,那仿佛是一只蚂蚱的振翅声,又好像一只小鸟的剥啄。然而这是冬天,没有蚂蚱,也不见啄木鸟。虽然在想象中我已经看见驾着绿鞍的小虫,和穿着红裙的没尾巴的小鸟。那声音又似在故意逗我,一会唱唱,一会又歇歇。我费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到那个发声的机关:是泥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战动,与枯枝摩擦而发出好听的声响,我喜欢极了,我很想告诉外祖:“放下你的,来听我的吧。”但因为要偷偷藏住这点快乐,终于也不曾告诉别人。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不在此。我还是喜欢听琴-听那张长大无比的琴。

  那时侯我当然还没有一点地理知识。但又不知是从什么人听说过:黄河是从西天边一座深山中流来,黄荡荡如来自天上,一直泻入东边的大海,而中间呢,中间就恰好从外祖家的屋后流过。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这奇迹,常常使我用心思索。黄河有多长,河堤也有多长,而外祖家的房舍就紧靠着堤身。堤前堤后,均有极整齐的官柳,冬夏四季,都非常好看。而这道河堤,这道从西天边伸到东天边的河堤,便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长琴:堤身即琴身。堤上的电杆木就是琴柱,电杆木上的电线就是琴弦了。

  最乐意到外祖家去,而且乐意到外祖家夜宿,就是为了听这张长琴的演奏。

  只要有风的日子,就可以听到这长琴的嗡嗡声。那声音颇难比拟,人们说那像老头子哼哼,我心里却甚难佩服。尤其当深夜时候,尤其是在冬天的夜里,睡在外祖母的床上,听着墙外的琴声简直不能入睡。冬夜的黑暗是容易使人想到许多神怪事物的,而在一个小孩子的心里却更容易遐想,这嗡嗡的琴声就作了我遐想的序曲。我从那黄河发源地的深山,缘着琴弦,想到那黄河所倾注的大海。我猜想那山是青的,山里有奇花异草,有珍禽怪兽;我猜想那海水是绿色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水中满是翠藻银鳞。而我自己想,仿佛觉得自己很轻,很轻,我就缘着那条琴弦飞行。我看见那条琴弦在月光中发着银光,我可以看到它的两端,却又觉得那琴弦长到无限。我渐渐有些晕眩,在晕眩中我用一个小小的铁锤敲打那琴弦,于是那琴弦就发出嗡嗡的声响。这嗡嗡的琴声就直接传到我的耳里,我仿佛飞行了很远很远,最后才了觉自己仍是躺温暖的被里。

  来到外祖家,我总爱一个人跑到河堤上,尤其每次刚刚来到的次日早晨,不曾天气多么冷。也不管河堤上的北风多么凛冽。我总愿偷偷地跑到堤上,紧紧抱住电杆木,用力踢那电杆木,使那嗡嗡声发出一种节奏,心里觉得特别喜欢。

  然而北风的寒冷总是难挡的,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耳朵,其初是疼痛,最后是麻木,回到家里才知道已经成了冻疮。尤以脚趾肿痛得最厉害。因此,我有一整个冬季不能到外祖家去,而且也不能出门,闷在家里,我真是寂寞极了。

  “为了不能到外祖家去听琴,便这样忧愁的吗?”老祖母见我郁郁不快的神色,这样子慰问我。不经慰问倒还无事,这最知心的慰问才唤起我的悲哀。

  祖母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她曾以种种方法使我快乐,虽然她所用的方法不一定能使我快乐。

  她给我说故事,给我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作种种玩具。亏她想得出:她又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

  那时候老祖母虽然头发已经苍白,身体却还相当的健康,她不烦劳地为我做着种种事情。

  把小瓶拂拭洁净之后,她笑着对我说道:“你看,你看,这样吹,这样吹。”同时说着把瓶口对准自己的嘴唇把小瓶吹出呜呜的鸣声。我喜欢极了,当然她是更喜欢。她叫我学吹,我居然也吹得响。于是她又说:“这还不算为奇,我要把它系在高杆上。北风一吹,它也会呜呜地响。这就是你在河堤上听琴是一样的了。”

  她继续忙着。她向几个针线筐里乱翻,她是要找寻一条麻线。她把麻线系住瓶口,又自己搬一把高大的椅子,放在一根晒衣服的高杆下面。唉,这些事情我记得多么清楚啊!她在椅子上摇摇晃晃的样子,现在叫我想起才觉得心惊。而且那又是在冷风之中,她摇摇晃晃地立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举起了双手,把小白瓶向那晒衣杆上系紧。她把那麻绳缠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挞,又一个纯挞,惟恐那小瓶被风吹落。她笑着,我也笑着,却不曾言语。我们只等把小瓶系牢之后立刻就听它发出鸣鸣响声。老祖母把一条长麻线完全结在上边了,她摇摇晃晃地从椅子上下来。我看出她的疲乏,我听出她的喘哮来了。然而,然而那个小瓶,在风中却没有一点声息。

  我同老祖母都仰着脸望那风中的瓶儿。两人心中均觉得黯然,然而老祖母却还在安慰我,“好孩子,不必发愁,今天风太小,几时刮大风,一定可以听到呜鸣响了。”

  以后过了许多日子,还刮了好多次老北风,然而那小白瓶还是一点不动,不发出一点声息。

  现在我每逢走过电杆木,听到电杆木发出嗡嗡声时,就很自然地想起这些。现在外祖家已经衰落不堪,只剩下孤儿寡妇,一个舅母和一个表弟,在赤贫中过着困苦日子,我的老祖父和祖母都去世多年了。

  (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不喜欢听外祖父弹奏的古琴之声,只是因为外祖父“瞌睡似的”弹奏毫无精神,与古琴演奏本身无关。

  B.“我”不愿将“篱下”发现的声音中感受的快乐“告诉别人”,表现了孩子的天真,也表现了我在外祖父家略显孤独。

  C.黄河大堤这张长琴发出的声音,“我”不赞成“那像老头子哼哼”的说法,因为我不想和外祖父弹古琴的场景联系起来。

  D.祖母费力地将瓶子系在高杆上,没有如愿让我听到“呜呜响”,但我感受到了祖母的慈爱,增加了我对那些声响的记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仿佛”“好像”介绍篱笆下听到的声音,既突出这种声音的奇怪,也表现孩子思维活跃的天真。

  B.为了听到长琴的声音,我来到长堤之上,“紧紧抱住”“用力踢”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孩子气的执着。

  C.文章善于通过细节刻画形象,其中描写祖母站在凳子上系瓶子的过程,细节增添了温馨又悲伤的气氛。

  D.文章从古琴声音,到篱笆下的声音、长琴的声音,直至未曾实现的瓶子的呜鸣声,层层衬托,凸显主题。

  8.“我”为什么“乐意到外祖家夜宿”“听这张长琴的演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有人认为老祖母系瓶这个材料中没有“声音”,与标题“回声”不切合,应该删除。你是否同意?请简要 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钱景谌,钱暄从子,景臻之从兄也。繇殿直巡辖两京马递,中进士第。初赴开封解试,时王安石得其文,以为知道者既荐送之又推誉于公卿间自是执弟子礼。安石提点府界,景谌为属主簿,又以文荐之。执丧居许,闻安石得政,喜,因事来京师谒之。方盛夏,安石与僧智缘卧于地,一最亲者袒坐其侧。顾景谌褫服脱帽,未及它语,卒然问曰:“青苗、助役如何?”景谌曰:“利少害多,异日必为民患。”又问:“孰为可用之人?”曰:“居丧不交人事,而知人尤难事也。”遂辞出。后调官复来,安石已作相,又往诣之。安石令先与弟安国相见。安国亦与之善,谓景谌曰:“相君欲以馆阁相处而任以事。”景谌曰:“百事皆可为,所不知者新书、役法耳。”及见安石,安石欲令治峡路役书,且委以戎、沪蛮事、景谌曰:“峡路民情,仆固不能知;而戎、沪用兵,系朝廷举动、一路生灵休戚,愿择知兵爱人者。”安石大怒,坐上客数十人,皆为之惧。退就谒舍,赏激之与诋以为矫者参半,景谌笑曰:“自古以来,好利者众,而顾义者寡,故天下万事,皆由人而不在于己。苟为利所动,而由于人,则盗亦可为也。夫盗之所以为盗者,利胜于义,而不知所以为之者耳。吾又何憾焉?”遂与安石绝。熙宁末,从张景宪辟知瀛州,终身为外官,仅至朝请郎而卒。

  (节选自《宋史·钱景谌传》)

  10.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以A为B知C道D者E既F荐G送H之I又J推K誉L于M公N卿O间P自Q是R执S弟T子U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即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从子即自己亲兄弟的儿子,而从兄即自己的堂兄。

  B.马递,指古代官府文书由驿站派马递送,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

  C.诣,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处去,与《桃花源记》中“诣太守”的“诣”相同。

  D.相君,旧时对宰相的尊称,文中王安国不称兄长而称相君,有对兄长的崇拜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景谌前往开封参加解试,文章得到王安石的赏识,王安石向公卿们大力举荐他,并将景谌视作弟子,景谌因之得中进士第。

  B.钱景谌虽然因听闻王安石治理国政而高兴,但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有意见,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青苗、助役等将成为百姓祸患。

  C.钱景谌在王安石担任宰相后又去晋谒,王安石打算让他管理峡路役书以及戎、沪蛮的军事,他以不熟民情和不知用兵而拒绝了。

  D.钱景谌惹怒了王安石,他秉持道义,坦然无憾,从此与王安石断绝交往,一生怀才不遇,一辈子在外做地方官,官位仅至朝请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戎、沪用兵,系朝廷举动、一路生灵休戚,愿择知兵爱人者。

  译文:

  (2)退就谒舍,赏激之与诋以为矫者参半。

  译文:

  14.钱景谌不为自己的言行感到遗憾,在于他的义利观,其义利观包含哪些意思?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剪梅·怀旧

  [宋]汪元量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年”突出时间悠长,与一双愁眼迭印到一块,起首有先声夺人之势。

  B.“今日”“明日”堆叠,将归家的遥遥无期和对未来的绝望表达得极深刻。

  C.月是“燕”月,笳是“胡”笳,强化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与愁怨。

  D.全词上实下虚,下片回忆当年离家时玉人杯酒相劝、弹捻琵琶的断肠意。

  16.“莫寄梅花”的原因,词人没有交待,但根据语境可以大致推测。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演员张颂文凭其顽强的毅力,在表演艺术上执着追求,最终在《狂飙》中赢得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在概括六国赂秦而亡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引申,指出了六国可以改写命运的另一条道路:“______,_______”,进而合力攻秦。

  (3)“荇”这种植物在古诗文中常用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也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①,而是有其必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有一个②的案例,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万亿、70万亿、80万亿、90万亿、100万亿、110万亿、120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12741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借鉴吸收一切优秀人类文明成果,更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③,也不因循守旧,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表示“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正开展“和平、可持续、公正的”现代化,这是对人类集体认识的宝贵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大量数据,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①,希望过上“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如今的城乡差距,②。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江南乡村,小桥流水,修篁遍地,莺歌婉转,就像③。那么,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可能就是当地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徽派建筑风格质朴淡雅,黛瓦与白墙相互映衬,如姑娘的明眸皓齿,在婉转顾盼间,能尽显江南水乡的灵动韵致。而黄土高原上,沟壑横一条竖一条排列着,覆盖地面的各种植物稀稀拉拉就像人脱发一般,一年四季难得下一场雨,常年处于缺水的状态,在那里的农村搞艺术乡建,因地制宜,修建窑洞,远比开挖池塘更能彰显当地的文化和特色,也更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需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整合成三个四字主谓短语,使之与整体的语言风格协调一致。(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可是也有人认为成大事者应当创造机会,主动出击。去年12 月初疫情解封后浙江省商务厅组织“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联动企业赴境外参展、开展商务洽谈,即为一例。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六)参考答案

  1. D。A并非“‘天命’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命’”,二者是“天命”表露在“人生”上、“人生”顺应“天命”的关系。B“不需要用天命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错,是“不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C原文中“除中国古人外”的意思是中国古人具有而全世界其他人类少有。

  2. C。A因果倒置,原文是“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B原文预测“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不是“天人合一”观;且材料中有“恐必将”“可有”等模态词,比较委婉,留有余地。D是“济……穷”而不是“取代”,且是必要条件而未必是唯一条件。

  3. B。材料二所引诗句不是论证人与自然关系,是证明“中国固有的思想中,对鸟兽表示同情的表现,在在皆有”,且不是引证而是例证。

  4. ①钱穆把“天”理解为“天道”“天命”,把“人”理解为“人生”,“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生合一; 季羡林则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天人合一”指人与大自然合一。②钱穆出发点是个人 的德性修养,强调人生顺从于天道;季羡林出发点是人类生存,强调人类同自然交朋友。

  (一点2分,共4分)

  5. ①钱穆: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分别各有所归,因此天命不能体现于人生,人生不能顺 应天命,便不能得到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②季羡林: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分析的思维模式,不承认整体 概念和普遍联系,让人类陷入生存困境。(一点2分,共4分)

  6. D。A是因为琴声不如自然界的声音更吸引我,故“与古琴演奏本身无关”错。B“略显孤独”不准确,不告诉别人是因为那是我特别的感受,“要偷偷藏住这点快乐”。C是因为那声音能够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奇异景象。

  7. C。祖母系瓶子的动作气氛有点紧张,但并不悲伤。

  8. ①因为那声音更增加了长堤风景的魅力,对我有吸引力;②那是自然之音,带给我自在的享受,可以消除束 缚;③那声音也是在外祖家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对亲情生活的记忆。(一点2分,共6分)

  9. 不赞成。①该材料中瓶子虽然没有声音,但祖母为让我听到声音的行为,增加了“回声”涵义:除了自然界美好的声音,还指曾经享受的美好的亲情;②这则材料中祖母对我的慈爱之情,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中外祖家生活的更丰富的理解:除了美好的自然还有温馨的人情;③与文章描写的自然声音之美融合一起,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美好的自然和淳朴的亲情是人类的精神营养。(一点2分,共6分)

  10.EIP。以为知道者E既荐送之I又推誉于公卿间P自是执弟子礼(涂对一处1分,共3分)

  11.D。看不出崇拜之情,称官职而不称家兄,只是称谓礼仪所需。

  12.A。是景谌将王安石视作老师,行弟子礼,中进士也并非凭借王安石。

  13.(1)而且戎、沪指挥军事,是关乎朝廷重大的政治行动、一带百姓祸福的大事,希望选择知晓兵事、仁爱 百姓的人。(4分)

  (2)宾客们退席后到客舍,极为赏识他的和诋毁他认为他矫情的人各占一半。(4分)

  14.①好利者多而顾义者少,故而坚守道义者成事不易;

  ②如果利胜于义,则为盗贼,坚守道义者当不为。(3分)

  15.B。词作未曾表达“对未来的绝望”,只是表达思乡的折磨很痛苦难捱。

  16.①别离十年,故国家乡可能物是人非,已不知梅寄何处;②因为身处胡地,水远山遥,纵知寄处,也不知如 何寄去;③因为即使寄到,也只能增添她的愁闷和担忧,毫无益处。(一点2分,共6分)

  17.(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参差荇菜 左右流(采、芼)之(《诗经·关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林花著雨胭脂湿 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每处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①从天而降/异想天开 ②举世公认/交口称赞 ③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每处1分,共3分)

  19.①准确、直观,以数据体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状况。②增强说服力,从经济 总量和人均生活水平两方面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一点2分,共4分)

  20.修改示例: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也 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分)

  21.①也有不少人重回乡村 ②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 ③一个温婉柔美的姑娘(每处2分,共6分)

  22.①沟壑纵横 ②植被稀疏 ③土地干涸(一个四字主谓短语1分,共3分)

  23.立意参考:

  等待时机与创造机会是截然不同的观点,强调的重心并不一样。前者强调藏锋守拙,积蓄力量;后者强调积极主动,寻找适宜的路径。对这种具有辩证关系的话题,并不建议“既……又……”的写法,可以侧重于一个角度,顾及另一方面即可,这样可以用较多的笔墨将一种主张写得更深刻一些。从时代特征和青年的特点来说,选择“创造机会,主动出击”也许更有话可说。

  参考译文:

  钱景谌,是钱暄的侄儿,钱景臻的堂兄。担任繇殿直巡,管辖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两京驿站派马递送文书的事务,考中进士。当初前往开封参加贡举考试,那时王安石得到他的文章,认为是明晓事理的人。于是举荐推送他后,又在高官大臣中推奖称誉他,从此景谌就对王安石行弟子对待师父那样的礼节。王安石掌管京城地区县镇的刑狱、盗贼、场务、河渠等事,景谌担任其属下事务官,王安石又拿文章举荐他。后奉行丧礼居住在许地,听闻王安石治理国政,他很高兴,趁着办事来京城谒见他。正值盛夏,王安石与僧人智缘躺卧在地上,有一个关系最亲近的人袒胸坐在他的旁侧。王安石看见景谌正除掉衣服脱下帽子,还没来及说其它话,突然就问:“青苗、助役这些政策怎么样?”景谌说:“获利少而危害多,以后必然成为百姓的祸患。”王安石又问:“谁是可以任用的人?”景谌说:“我在家守丧,不交往人事,而且了解人是尤其困难的事啊。”于是告辞出来。后来调任官职再回京城,王安石已经担任宰相,他又前往拜谒王安石。王安石让他先与自己的弟弟王安国相见。王安国亦与他交好,对景谌说:“宰相打算按馆阁相处而安排事务让你担任。”景谌说:“什么事都可以做,有所不知的只是新书、役法罢了。”等见到王安石,王安石想让他管理峡路的役书,并且把戎、沪蛮等事务委托给他。景谌说:“峡路的民情,我本来就不能了解;而且戎、沪指挥军事,是关乎朝廷重大的政治行动、一带百姓祸福的大事,希望选择知晓兵事、仁爱百姓的人。”王安石很生气,座上宾客有数十人,都替他忧惧。宾客们退席后到客舍,极为赏识他的和诋毁他认为他矫情的人各占一半。景谌笑着说:“自古以来,喜好利益的人多,而看重道义的人少,所以天下各种事情,都由他人而不在于自己。如果被利益所驱动,而任由他人,则盗贼的事也可以做。盗贼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利益胜过了道义,而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吾对此又有什么遗憾的呢?”于是和王安石绝交。熙宁末年,跟随张景宪征召主事瀛州,终身在外做地方官,只做到朝请郎就死了。

  扫码关注我们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

  高中语文试卷

  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重庆2022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重庆2022高考真题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立即了解查看到重庆高考语文科目的真题信息及解析详情重庆2022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重庆2022高考真题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重庆2022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_重庆2022高考真题答案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解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