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3 13:02:46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2、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3、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反思;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7-02

  提升学习效益,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升华。新课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要从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从反思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升华。因此,探析数学教学的一些反思具有实际价值。

  一、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学生自身的反思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自身就是反思主体,因此就需要对自身进行相应反思,通过反思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

  1.反思解题过程。初中数学解题,学生都是关注最终结果忽视解题过程。事实上经过反思能够构建学生深层次数学模型,教学中反思习题,让学生通过反思进而总结、探索、发现以及发展空间,通过反思培养初中生养成反思良好习惯,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能力。学生反思整个过程:

  (1)对试题的题意理解是不是正确?

  (2)在思考该题及解答该题过程中,有哪些更为捷径方法?前面出现弯路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3)本试题涉及了哪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通过这道数学题能够联系到哪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5)对本试题的推理、计算过程以及结论是不是正确?

  (6)比较已经解答试题方法,是否还能够寻找出其他的解决方法?

  2.反思解题结果。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反思课本中例题、习题的解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归纳和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增强学生发现及探索解题的能力。

  例1?摇一圆柱的高为12厘米,其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该圆柱的底面A处爬着一直蚂蚁,想爬到A点相对应的上底面B点处食物,就顺着圆柱的侧面朝上爬,请问蚂蚁爬行最短路径是多少?笔者为了让学生多思考,就设计出好个问题:(1)蚂蚁要如何朝上爬才能够吃到食物?(2)A点到上底面的B点沿着圆柱侧面总共有多少路线可以走?在这些路线中那条最近?在课堂解答出这道试题之后,笔者并没有满足于所得出的答案上,引导学生对整个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反思所采纳到的解题策略以及用到的初中数学思想,通过反思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最后笔者还对原题进行改编,就是将圆柱的棱边长度该改3cm立方体,这样就实现了一题多变。

  (二)反思教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要使用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结束就要对解题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所用到的方法过去是否使用过?而本次运用相比过去运用,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

  例2?摇证明:从大于23的自然数中任意抽出一个数a,将该数表达成若干个7与5之和。

  解:当a=5k,因为a要大于23,所以k≥5时,a就能够采用k个5之和来表示。

  当a=5k+l之时,a=5(k-4)+21=5(k-4)+3x7,那么a就是k-4个5与3个7的和。

  当a=5k+2之时,a=5(k-1)+7=5(k-1)+1x7,那么a就是k-1个5与1个7的和.

  当a=5k+3之时,a=5(k-5)+28=5(k-5)+4x7,那么a就是k-5个5与4个7的和.

  当a=5k+4之时,a=5(k-2)+14=5(k-2)+2x7,那么a就是k-2个5与2个7的和。笔者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示,即分类思想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体会与感悟。事实上现在所用新教材中有许多反思性的学习素材,比如构建数学周记、探讨课题以及对每节课后的总结。

  (三)数学教师反思教学

  数学教学中并不只有学生需要反思,教师同样也需要进行反思。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数学教学的成败与得失,分析、回顾以及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各种途径丰富教师自身素养,进而实现教学艺术。总体来分析,教师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备课阶段。从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备课主要有两种现象:其一就是照搬教案,完全使用他人思想,这种备课几乎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其二是一些教师过于依赖自身教学经验,不反思自身经验存在的不足之处。这两种根源都源于教师太懒。

  2.反思教学过程。教师要反思所传授内容能不能被展示,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数学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对话是否充分。事实上,数学教学课堂活跃并不能够说明设计就合理,从现实分析发现有一些数学教师设计的教学非常活跃,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参与进去,但是当问及课堂教学景象之用意,以及每个活动应该实现什么教学目标时,一些数据教师竟然说不出来。所以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设计教学之时就要围绕着教学目的。

  3.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反思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学生表现,反思教学成败,反思教学结果怎样?因为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了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该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去执行,学生并没有多少体会与感悟。因此教师就要反思教学实践活动,教会学生通过总结探寻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刻性与敏捷性。

  二、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学艺术博大精深,永无止境。必须要将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相结合,进一步通过风趣、目的明确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够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真正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反思课本中例题、习题的解答,进而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归纳和类比,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增强学生发现及探索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晓英.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反思法[J].前沿教育,2011,(10).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新课改

  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被提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且还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新方式进行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学生的综合学习发展。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生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为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存在一些弊端,为此,在新课改发展下,需要教师转变初中教学发展思路,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一、初中数学教学之前的反思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仔细研读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加强对教材编写意图的了解,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要求进行反思,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比如,对于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平行投影”“打折销售”等课程授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图案、图标,到商场了解商品如何进行打折销售,在太阳下观察实际的投影形状等,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初中教要在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反思

  初中数学学习中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反思,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通过一定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初中数学学习的价值,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比如,在学习“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像“正方形的边长在减少2 cm之后,面积是8 cm2,求解正方形原来的边长。”边长的求解需要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是x,之后列出方程(x-2)2。方程的列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同时学生还不会求解平方数的平方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通过估算的方式来计算。但估算的方式学生也没有充分把握,估算流程也很复杂。教师之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并非是让学生进行解题,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估算和一般计算器计算之间的区别。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中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关怀,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人教版“生日相同概率”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相关教学,比如,提问学生50个人中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大?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区分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之间的区别。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反思

  教师虽然在课前对教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对于这些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强行打断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解决学生心中的学习疑问。比如,在人教版反比例函数学习中,对于“y=■,当x1

  三、教学之后的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科学转变、教师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学比较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后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反思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实现的。通过让学生反思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效。(3)学生学习的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整体了解,并在教师对自己的学习评价中得到学习的启发。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加快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评价方式,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进行阶段和教学结束阶段全面践行新课改中对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3

  一、多方激励,增强初中生主动反思能动意识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既能够深入开展学习,同时也要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因素,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课新知讲解活动后,教师现对初中生新知探究活动表现予以肯定评价,以此保护初中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在此基础上,向初中生提出“东方红小学的王兴小朋友不小心将李大爷家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在他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你能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王兴检测一下所买的玻璃是否与打碎的玻璃一样?”问题,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这一内容的动态画面以及两块玻璃的形状. 初中生在教师真实场景、直观画面渲染下,学习情感得到有效刺激,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为数学反思活动开展打下思想“根基”. 我在教学中深刻感受到,激励手段的运用可以为教学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只要加以鼓励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还是综合推动数学教学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实践锤炼,注重初中生有效反思过程指导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与习惯,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放”的工作,组织初中生开展反思检查、整改提升的实践活动,搭建他们有效数学反思的活动舞台,向初中生提出数学反思的任务和要求,提供初中生数学反思活动时间;二是做好“导”的工作,对初中生反思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深入课堂中间了解反思活动情况,实时解决反思活动问题,推动初中生反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如图所示,一艘船向正西方航行,在A处看到一艘渔船D位于南偏西45°,此时该船航行到B处时,渔船D位于南偏东45°,航行30分钟后到达C处,看到渔船在南偏东60°,现在已知该船以50海里/小时速度航行,求A与B两点之间的距离长度. (精确到0.1海里)”案例讲解活动后,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整个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回头看”、“自查”和“整改”.学生在合作探讨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针对“过点D作DEAB于点E,设DE = x,在RtCDE中表示出CE,在RtBDE中表示出BE,再由CB = 25海里,可列出x的方程,即可得到AB的距离”解析过程,初中生思考分析认为,该解析过程很好地运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并找出了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的方法途径. 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反思活动的补充指导,指出这一个教学案例属于解直角三角形范畴的内容,解决这一种类型问题要通过学生的反思实现升华.

  三、评价辨析,提升初中生深入反思活动效能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反思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就留下了“吴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反思性教学法显得更加重要。反思性教学不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教学方法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个过程应该是从“应用―修改―再应用―到修改”的过程,最终使教学方法和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宜。

  一、反思性教学的教学目的

  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学习成绩的反馈,联系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良的一种反馈性活动。在初中数学课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答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的模型达到更加优化的效果,而教师也可以对成功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以此来实现更加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两者之间的统一,所以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从初中学生、初中教师两方面入手。

  (一)初中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感兴趣的事情积极努力,但是τ诓幌不兜氖虑槌渎敌意,而且学生的成绩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根源,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这样有利于在课堂中加快学生的知识吸收与理解。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认真听课,仔细观察和总结教师是如何进行知识讲解和知识串联的,并在上课过程中反思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哪些优势,然后,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课后的复习和归纳阶段,学生也应该善于反思和总结。

  (二)初中教师

  反思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并要养成乐于反思、勤于反思的习惯,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缺点进行及时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改良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需要,使初中数学教学在教师的自我反思中更加具有科学性。初中数学教师反思的内容有:

  (1)反思教学观与数学教学观

  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数学观,还是动态的、辨证的模式论的数学观;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3)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

  (4)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学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结合生活,反思教学现状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在数学学习中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发散思维,积极创新,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时,可以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学生感兴趣的篮球问题相结合。如已知x为2分球,y为三分球。假设x+y=8,2x+3y=22,那么,在昨晚的篮球比赛中,姚明投进了几个2分球?又投进了几个3分球?这样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对数学和篮球问题的结合进行反思,从而联想到数学与生活中其他时间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掌握课堂节奏,做好课堂调整

  数学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学科,加上初中学生又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数学课堂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师要对此进行反思,在放慢节奏的同时,注重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埃及金字塔中勾股定理的应用入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节奏中保证了听课质量,对知识有了更加细致的认识。

  (三)课后反思回顾,提高教学效果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5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

  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

  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 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02(9).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认识;策略

  一、初中数学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必要性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教师立足学生的基础和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点整体感知度上,表现在对相关知识的注意度以及对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思维的深刻性上.这几方面都与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关系密切.因为,反思性学习的本质属于心理认识过程中的再认识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再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完善和纠正自己首次感知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有效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够使自己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使大脑的记忆和思维有效集中在某一个知识上,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策略

  1.明确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必须首先明确反思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反思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学习结果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学,获得有效的认识.比如对数学学习习惯的反思,学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是否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学习习惯,通过反思,使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给学生提供反思的空间,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初中数学实施反思性教学,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留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学习不断进步.另外,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收获必定不高,因此,教师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源头上进行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是存在着内容的联系的,教师要有效利用这种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性质等内容,并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找到其与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错误原因进行积极反思,对学生而言,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些错误进行反思,使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是审题的问题,或者是解答时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出错原因反思,可以有效使学生改正错误,避免新的错误的产生.自我总结是初中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又一重要方式,当某个知识点学完时,或者是小节内容学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的总结反思.反思的内容有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形式,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哪些,学习重难点有哪些等,以此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认识.比如,学习“圆锥的侧面积计算”的内容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课堂上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的?学生对有关内容和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积极反思,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指导学生总结反思学习的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具有反思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数学日记法.通过日记把每节课中自己的问题或情况记录下来,为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基础.第二,自我评价与反思.制定《数学单元坚持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表》记录自己对错题的剖析、类型题的解题规律、测验感受等内容,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为自己学习数学指明方向.第三,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肤浅的,是被动的,学生要不断地从教师的课题讲解中反思问题的方法,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课堂学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学生需要对自己听课中的心得进行记录,反思.比如,学完圆的定义一节内容后,学生可以做这样的反思,为何要引入这个定义,这个定义与小学学过的有何不同等.反思后,学生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入.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反思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反思性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认识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反思性学习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解读反思性学习

  反思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再认识。反思行为是个体和群体思维成熟的重要标准,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反思精神,比如,“扪心自问”“总结经验”等就是反思精神的直接体现。反思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中,个体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形成再认识,不断促进学习活动的发展。反思性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突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培养目标。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经验的积累,是体验、是构建的过程,需要主体不断总结经验,获得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就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得到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反思,学习主体才能真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反思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必要性

  新课改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进行反思性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和探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反思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反思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3.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疑问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疑而思,不断引导学生的反思行为,使学生不断探究思考,获得认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比如在《分式》教学中,在讲完分式的概念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代数式,使学生判断这些是不是分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整式和分式的比较,需要不断进行判断,学生就要应用比较反思法进行断定,学生的反思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合作探究的情景,使学生进行合作反思性学习。

  3.2进行反思性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反思实践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有其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就要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在初中数学中用到的反思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错误反思法。错误反思法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常用到的方法,在学生的数学作业和考试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错误指出了,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做题过程,反思自己错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以此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避免新的错误的产生。第二,比较反思法。这种反思方式对系统认识事物具有很大的作用。初中数学知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系统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的相关性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有理数的运算与小学四则运算进行比较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比较学习;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对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实践,比较反思能力可以得到锻炼。第三,批判性反思。批判是科学获得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批评,科学就没有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思想的枷锁,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向教师、同学、权威质疑,不断发现,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质疑中、在批评中不断创新,获得成功开拓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利用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比如,在习题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如图所示,这个平面图形能够卷成什么几何体?

  很多学生都会想到可以卷成圆柱。教师进一步问学生,这个答案确定吗?一定会卷成圆柱吗?有些学生就会想,不一定能够卷成圆柱,如果要想卷成圆柱,这个圆的周长就要和长方形相等,但是否真的相等,还要进行进一步测量。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批判精神进行积极的肯定。只有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批判性反思,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发现,不断进步。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反思能力,这既是新课改精神的重要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获得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检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能力

  自苏教版教材实施以来,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初中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正确引导。反思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和揣摩,学生才能认识数学本质,了解数学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为此,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反思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反思能力训练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反思能力训练的作用

  反思能力训练其实就是一种加深和巩固知识的方法,是学生对概念认识、问题解答活动等的一种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使学生学会在反思中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学习思路、方法、策略的回顾、分析和探究,主动寻找并挖掘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经验、方法,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解题能力、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反思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横向理解和纵向探究都有所加深,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了自主观察和解决问题,还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数学知识、规律之间的共同点和交叉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二、反思能力训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预习中引导反思

  在日常数学学习中,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在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预习反思,使学生在形成预习习惯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象性质”时,设置课前预习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1)一次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2)一次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与哪些量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引导学生以反思的眼光对待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在以后的预习中能否自己提出一些问题,体会预习是否像以前他们所想的那样毫无用处。长期坚持这样的预习,学生会慢慢地养成反思习惯。

  2.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提倡反思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体系之间是环环相扣的,需要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去观察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巧妙的转化和应用,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比如,初二学习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安排探究性学习课题《中点四边形》。笔者作如下尝试:

  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

  问题1: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学生通过探索后会发现:中点四边形始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何证明你的发现?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各边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1:连接AC,因为E、F分别是AB、BC的中点,在ABC中,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EF= AC,EF∥AC;同理,HG= AC,HG∥AC。所以,EF=HG,EF∥HG,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2:连接AC和BD。分别证EF∥HG,EH∥FG;或EF=HG,EH=FG。

  反思1:对于一般四边形问题,你认为如何处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思2:“任意四边形”改变成特殊的四边形(如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其他条件不变,结论又如何?从中你找到什么规律?

  反思3: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来的四边形一定要为菱形吗?

  反思4: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否完全取决于原四边形的形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来四边形的什么密切相关?

  上面,通过不断反思探索中点四边形的有关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了规律。

  3.加强学生解题能力训练,在出现错误时及时反思

  错误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教师应加强解题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解题中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出错误根源所在,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寻求改进方法,进而明确正确解题思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来自知识缺陷、能力缺陷、逻辑因素、非智力因素等各个方面,所以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及时总结、纠错和反思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给出问题:等腰ABC,AB=AC,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顶角A的度数?

  有的学生给出的解是:作BDAC,垂足是D,由BD= AB,得∠A=30°。这个解是错误的,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三角形的高这一知识点,认为高一定都在三角形内部,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和讨论,可得正确的解: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30°,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BAC=150°。

  4.善于利用课堂小结,调动学生内在的反思能力

  由于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所以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和相互反思活动,调动他们的内在反思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我提问、自我评价等形式实现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鉴别能力。

  例如,问题:(1)点C在直线AB上,AB=8,BC=5,求AC长?

  (2)点C不在直线AB上,AB=8,BC=5,求AC范围?

  教师可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探究,对问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辨析,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找出解答中存在的不足,真正提高反思训练效果。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反思能力训练能够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想法以及面对的学习困惑,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反思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习惯性反思,在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探究中优化知识结构,逐渐掌握数学规律和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有效的情境和问题中开展高效的反思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全面提升教学成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J].新课程学习,2013(5):78-79.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衔接; 延续性

  经常听到己经升入高中的学生抱怨高中数学难学,上课如看电影,看教材如看天书,做习题和课外练习时,往往也是力不从心。数学越学越没味,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初中生经过中考的拼搏冲刺,跨入高中,应该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十足的自信心,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呢?初中数学较好的学生为何学不好高中数学呢?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又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的顺利学习做些什么呢?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下降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未能很好的衔接。教学条件的限制,教材内容设计方面的断层,特别是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同,导致了初、高中数学教学在知识体系,教法学法上都存在着不衔接,而这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首先,初中在新课标下,为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调整了部分初中教材内容,明确降低了教学难度。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根式有理化、两数和(或差)的立方公式,两数立方的和(或差)公式,韦达定理、平面几何中的部分的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内角平分线定理,重心定理)等在初中大都没有学过,而高中教材又未对这些内容进行补充,但在解题中却要涉及,从而造成了初、高中教学知识上的断层。

  其次,初中新课改后的教学提倡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展开。初中教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但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不够重视,过于淡化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不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也不够。而高一阶段,教材容量大,题型繁多,并且较灵活,有些概念较抽象,数学问题生活化难度大,课时紧,教学节奏快,高中数学又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高中教师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教法上的不同让刚入学的高中生普遍感到了学习的困难。

  第三,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不再是禁锢思想的“牢笼”,他们在课堂上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上课时善思、敢问、会做,在与同学的讨论,老师的引导、合作中获得了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他们也普遍存在知识逻辑性与思维严密性欠佳,解题书写格式不很规范等缺点。他们也缺少用心听课,独立完成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是以初中数学为基础的,但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要提高高中的学习质量,就需要减少新入学的学生的适应时间,这就需要初中教师主动地衔接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意志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不断渗透。在初中阶段渗透高中数学举一反三、注重理解的教学特点,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对高中的教学要求与学习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与适应。

  1.认真分析初高中知识关系,注重知识衔接

  初中教师要有大局观,要有中学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意识,不仅要吃透初中教材,还要认真研究高中教材,找到初、高中在教材上的“脱节”处和联系的地方。在初中教学中就预先为后续的高中教学做好衔接。

  1.1 适当地过渡高中知识

  例如,学次函数 的图像时,可根据函数 图像分析 时的 范围,从而认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不等式 的解集,并向有能力的学生课去总结归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2 适时地拓宽拓深

  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节中,例题中只有提公因式法与运用公式法,但是在习题的提高练习(C组)中有二次三项式“ ”的因式分解。考虑到十字相乘法在高中应用广泛而又简便,可借此进行扩充,教会学生十字相乘法。

  1.3 不采取短视行为,为高中学习留有空间

  例如,初中函数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复习函数时往往借助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进行分析,这可能给学生造成世界上除这三种函数就没有其它函数的错觉。老师要开拓学生的认识,告诉学生函数有很多种,高中我们还会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其它函数。

  2.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法特点,适时教法衔接

  初中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研究高中教师的教法,溶入初中数学的教法形成一套完善的初高中衔接教法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断改进并接近高中的教学方法,培养高中所需要的学习能力。

  2.1 重视定义复习,强调定义在解题中的运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存在基本形式,数学思维发展依赖于对概念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为既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又能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回到定义中去!”是数学家华罗庚和波利亚所推崇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定义内容讲解,还要注重定义在解题中的作用。

  比如复习绝对值,因为“绝对值”在教材上有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种定义,在解决与绝对值相关的问题时,要注意数形结合充分利用绝对值的定义。

  2.2 重视知识系统化,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中将一些同类的、似是而非的问题放在一起,系统地思考;或将同一章各节凌乱的知识点用一线索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网络结构,必将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坐怀不乱”,还可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整理的能力。

  2.3 重视题目变式训练,培养举一反三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好高中数学所必需的能力,初三复习阶段可通过典型例题变化与拓展,分析它们的解题思路,并归纳这些解法的共同特征。

  原题:如图,ABC和DEC是等边三角形,

  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

  连结BD和AE,求证:BD=AE

  评注:这是一道简单的题目,利用等边三角形各边相等,各内角等于60度,很容易证出。通过对这道题目变化、归纳、拓展,可得一系列题目。

  变化一:将原题点B、C、E在同一直线上,点A、D在直线CE的同侧

  换成等边DCE绕C点旋转(如图),其它条件不变与求证不变。

  变化二:将原题中两个等边三角形换成两个正方形。

  以上一系列题目,有图形变化,有图形运动,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组合在一起,又都可通过证相似(全等也是特殊相似)解决,既提高了数学复习效果,又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认真对比初高中学法特点,注意学法衔接

  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获取的知识就是无限的。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都很重要,如何在初中阶段形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3.1 教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重要的不是“听”,而是“想”。听是前提,随之是积极地思维。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和演示实验的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在老师讲后主动提出问题,或与老师学生积极辩论,这对学生分析知识、理解知识作用很大。手到:一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教材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另外对一些反应不是很快的学生,可先记下未听懂的内容,及时跟着老师后面的讲解分析,课后再对未听懂的内容复习,消化,思考。

  3.2 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对学生在解题思路的独创性与钻研精神要大力表扬肯定,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3.3 学会反思,树立学习信心

  做题目就必须要有拿下这道题目的信心和决心,对待有难度的题目,要教学生学会硬攻不行就要智取。对实在做不出的所谓的“难题”,你首先需要找到你在哪一步出问题,是基本算式技巧还是理论不够透彻,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就是要随时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人只有学会反思,学会停下来,学会回头,才会进步。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一定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不要一味躲避,否则不清楚知识越来越多。教会学生学会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学会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学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及时寻求教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它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3.4 建立错题档案

  在数学学习中,建立错题档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及时记载、作记号、分类等,及时弄懂错误的原因,每一章节结束之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教师定期检查,使学生能形成习惯。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作为中学数学学生的引领人,我们更应该除了作好基础性教育之外,更要做好延续性教育。积极主动的做好初、高中教学中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考试周刊,2011(30)

  [2] 新课改下高中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考试周刊,2010(46)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篇10

  一、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加大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古板、严励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笔者认为,只有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方能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全新投入到老师的教导中,课堂的学习中,这样便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当前的教育水平。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将旧的观念转变成当代社会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思想,全面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教育,注重师生间情感世界的沟通,是我们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情感沟通的优与差,直接影响到我们数学教育全新改革与创新纲领实施的优与劣。只有师生们建立了朋友般的友谊,良好的感情,方能更加激励学生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能将部分比较内向的初中生逐渐转变成开朗、外向。

  二、数学课程的改革强调将数学游戏引进课堂

  将数学游戏引进教学课堂,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一种利用数学娱乐知识,技巧性的思考,适合所有人智力开发的娱乐活动。在我们现代化新课程的改革中,也强调了将数学游戏,放入教学课堂是数学改革教学的重要学习方法,它不仅可以改变数学教学与知识的呈现形式,还能提高学生们无限的兴趣。

  三、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数学课程的改革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新课程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平台。新教材在编排上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标要求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数学课程的改革不可忽视学生的反思、感悟

  课改后广大教师重视数学活动开展,但存在忽视学生的反思引导的问题。缺少通过数学活动来体验、感悟、反思、升华,忽视解决问题的通法、通则、策略的指导。学之道在于“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感悟对于学习与理解数学是十分重要的。自我监控、调节、反思、升华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反思的内容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等。学生的反思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教师引导下不断经历反思活动才能形成自觉的反思习惯与意识。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学习中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是我们学生“会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反思我们学生要做到听课反思、解题反思,进而深化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反思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提出问题,形成观念,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升华思想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学会反思,理解所学习的数学,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的目的。

  六、初中数学课程的改革中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多年来在传统初中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讲台为中心。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教师的教学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用说还敢提出质疑了,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新教材与之相比则更加注重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亲近学生,注重同学生的沟通,改变已往的一言堂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多用激励性语言;客观认真分析学生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也是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思路和方法发生蜕变的一个过程,希望学生能从数学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活力,能够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大家在这种宽松氛围下积极快乐的学习,获得不同的发展。只要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文侠.《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感受和困惑》.

  [2]袁云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喻新春.《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

  [4]李善良.《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十年回顾》.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习,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

  本节课为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较为充裕的活动空间中,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现将本课的实施理念与过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课一开始就通过“游玩”激发兴趣,设置“吹泡泡”“森林运动会”“小明乘车”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活,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小组合作,求异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保护,时刻把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各环节穿针引线,关键处讨论,难点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两个有层次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适当评价,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同步进行。教师灵活地运用体态、称号等评价方式,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参与热情与灵活的思维进行激励,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教师的激励语教少,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没能跟上,小组活动给的时间不够充分,需在今后教学中引起一定注意。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教学到现在,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设计以下两组题:

  议一议:猜一猜:

  (-3)×4=-12(-3)×(-1)=_______

  (-3)×2=_______(-3)×(-3)=_______

  (-3)×1=_______(-3)×(-4)=_______

  (-3)×0=_______

  学生在理解到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和小学所学一样时,对议一议能较快算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从而让他们自主探索,再通过与小组的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

  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家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弊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以往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3)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7)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 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初一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篇】教学反思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课中,理解的内容多,记忆的内容少,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动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时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 点,分析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当然,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把新课标的精髓渗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本节课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平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到平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思作为一名学从教数学的新教师,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开展教学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对于本学期的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有所收获,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教材的编排原则,先易后难的教授学生。提到教授学生,目标新课标要求不是教学生知识,而应该说成教学生方法,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教师应该总体了解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主体,教会他们方法才是重要的。以画图为例,尺规作图法,不是教他们如画平行线,而是教会他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学会了这种方法,无论是画角平分线,还是画中线,高线,或者找中点等等,提示他们用尺规作图法,学生便知道怎么做了。再如不等式的性质,只要教会他们用不等式的性质的方法,在解不等式时他们就觉得简单了,就算是解不等式组时,提示一下,他们也能够想到借用不等式的性质。

  三、对教学对象的反思

  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这里重点要讲的是后进生的话题。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后进生变差的原因又很复杂,多是外在的、客观的,很难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要充分了解后进生,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将其边缘化。

  四、对教学反馈意见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上一学期的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初一数学下教学反思3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学年的时间过去了。从初来乍到的懵懵懂懂,到现如今的逐渐上手,多亏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所任教的三四班数学,上学期片区排名23和21,下学期片区排名23和16,虽然一个班稍有进步,但另一个班却原地不动。为此,应该对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做一深刻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查找不足之处,继而制定措施,从而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总结的教学经验有:

  1、优生成绩要求稳。通过诸多次的考试发现,有些优生同学考试成绩不稳定,时高时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部分优生粗心大意,经常犯低级的错误。二是细节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不扎实。利用课间或者中午的时间,找他们谈话,加以辅导。

  2、对于练习册答案的使用。上学期答案集体上交,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来更正答案,这种方法一来耽误了宝贵的自习时间,二来导致部分学生抄袭未学内容的答案。下学期,我改正策略,答案不上交,留在学生手里,晚上布置的练习作业,做完之后务必自己更正答案,把错题改正过来,不会做的题标注下来,一来节省了课上更正答案的时间,二来可以督促学生立即改正错误。但是,这一方法必须严格控制好学生不抄袭答案。我通过让学生在练习册后面写承诺书,保证不抄袭答案以及抄袭答案的处罚措施,第二天抽查学生作业,查看有无抄袭答案现象,一经发现,答案撕掉,绝不姑息,从而敲醒其他同学的警钟。可以允许不会做的,坚决不允许随意抄袭答案。

  3、小组合作的灵活运用。上学期,小组合作只是局限于前后四人,但成效甚微,有的小组成员间关系不太融洽,学习讨论氛围不浓厚,导致4号同学毫无学习劲头。下学期,明确了1、2、3、4号同学的学习任务,1负责4号,2负责3号,这种一对一的责任制,一段时间后略见成效。后来通过参观学习李校长的课堂,学习并借鉴了他的小组合作方法,不要拘泥于原地不动的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跃起来,允许离开座位找自己信任的同学请教,但绝不允许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严格把关好课堂纪律,随时了解每一组的学习进展情况。这一方法的运用,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地使3、4号同学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4、堂堂清的坚持运用。不管是上学期还是下学期,都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开始只是利用自习的时间,一节课都用来集中练习运算,但是进步不大。后来通过李校长的指点,每节课拿出最后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两三道计算题,然后上交批阅,查看明确错误点,继而进行专项讲解练习。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大演草的完成及批阅有待改进。学生的大演草,部分存在应付不认真现象,如:中间不分开;用铅笔进行作答;错了的题目不改正;抄袭他人现象。我在批阅上也存在着批阅不及时,找学生单独辅导不及时现象。改进措施: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完成大演草,不合格者,撕掉重写,

  明确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得过且过这一心理。在批阅上,加班加点完成批阅,不耽误教学进度。

  2、对中游学生的管理有待提高。中游学生接受知识要比优生慢一点,所以对于他们,需要循序渐进的讲解与练习。

  改进措施:中游学生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急不来,必须要有耐心,多次的讲解,学生还未听懂,这时要积极鼓励,决不能严厉呵斥,打击他们主动请问的积极性。

  3、讲课水平有待提升。对于新授课,严格把控好讲解与学生作答的时间,改变之前多讲少练的现象,将课堂交给学生。

  改进措施:加强业务学习,上网浏览,看书学习,多观摩听课,进行反思总结。

  4、数学学科能力有待加强。备课不充分,没有做好课堂生成问题,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问题,不会作答的尴尬情景。

  改进措施:充分详细备课,参照教参书以及练习册,归类知识点,做好课件的制作。做中考题,多做多问,不懂就问,请教他人。

  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教学反思,接下来的教学,在总结经验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和自己都得以进步。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

  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

  一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

  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 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习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有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忙下,我对我初一下上半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潜质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贴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状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料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整体系统化;(2)缺乏对教学资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此刻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理解,毫无思考明白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刻段内让学生透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潜质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理解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潜质。

  因此,在教学时,务必全面明白学生的基础与潜质,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潜质。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发奋,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必须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转眼一个学期又快要结束了,对于自己教的这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比较了解了。班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还比较好,在十六个班级里面排名第五,但是还是不免有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存在。但是我始终都在不断努力的帮助学困生,希望没一个孩子都不掉队。

  从发展心理的角度分析,初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他们进入了初中的学习阶段,面临全新的学习任务。他们能否顺利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但决定了当前的学习状况,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学习。初一学生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一点常常造成他们不能适应数学教学的新要求。那么,如何搞好初一数学教学呢?

  首先我找准起点,增强吸引力。初一数学上册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其中每一章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对此,我不惜花时间,下功夫,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数学学科,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我上课时,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会给他们机会,如果回答对了,会给予表扬,让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充满信心,热爱这门学科!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行的。如果回答错了,也会适当引导!对于作业反馈,我会耐心的讲解给他们听,对于他们有难度的题目,我会一步一步设疑,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小问题,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解答。也许这样的成效不是很明显,但当我看到他们能把一道难的题在我引导下能解答出来,会很开心。

  平时有时间的话会经常去问问他们哪些不会,并做相应的指导。一个学生在校的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光光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所以我也和他们的家长沟通过,有些家长在家能够很好的辅导孩子。这样双管齐下,这些学生成绩虽提高的不明显,但起码没有落下。可是对于家长并不是很关心的孩子,成绩总提不上,家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我真不知道对于这些学生我该怎么办?

  不过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密切相关的。一些学生家长对于自己孩子是十分关心的,有时布置有点难度的家庭作业,一些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困难会求助家长,家长也会耐心的讲解,遇到他们不知道怎样讲解的题目也会与老师联系,向老师求教,这类家长是很负责任的。只要家校一起努力,我相信再差的学生也是会有进步的!

  我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制作对称图形。如果说第一次的动手操作是体会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这一次的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体会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造——自己制作出美丽的对称图形。这一次的动手操作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运用的基础上,进入体会和运用的层面,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在教学中,引入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从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对称”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说一说、“做”一个对称图形等活动,使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称图形是“对折后边沿完全重合”。这些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对称图形的特点。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感受到数学中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看到数学课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我的心情很好。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都很活跃,都很主动,都很积极,接受知识也很快。孩子学得快乐,学得扎实。我看到了学生的聪明、活泼、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课改的灿烂前景。

  在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比如,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我在引出幂的概念时并未直接给出幂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学生答:加减乘除。教师接着问这些运算的结果我们叫做什么呢?学生答:和差积商。教师又问:今天我们又学了什么运算呢?学生答:乘方。这时我才引入幂的概念:我们把乘方运算的结果称为幂。这样我就带领学生把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学生之所以能分清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这完全符合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对本学期教学进行反思:

  一: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 “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 “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四: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反思二

  作为一名学从教数学多年的教师,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开展教学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对于本学期的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有所收获,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1、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教材的编排原则,先易后难的教授学生。提到教授学生,目标新课标要求不是教学生知识,而应该说成教学生方法,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教师应该总体了解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2、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主体,教会他们方法才是重要的。以画图为例,尺规作图法,不是教他们如画角平分线,而是教会他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学会了这种方法,无论是画角平分线,还是画中线,高线,或者找中点等等,提示他们用尺规作图法,学生便知道怎么做了。再如等式的性质,只要教会他们用等式的性质的方法,在解方程时他们就觉得简单了,就算是解不等式时遇到移项,提示一下,他们也能够想到借用等式的性质。

  3、对教学对象的反思

  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这里重点要讲的是后进生的话题。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后进生变差的原因又很复杂,多是外在的、客观的,很难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要充分了解后进生,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将其边缘化。

  4、对教学反馈意见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0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06-2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13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3-24

  初一上数学教学反思08-02

  荐初一数学教学反思09-22

  数学教学总结反思数学教学的反思12-05

  初一新课改数学教学反思10-09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06-10

  初一数学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03-24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刚上完整式的加减,觉得准备了很久,但讲完后发现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就教学过程做一点回顾和思考。

  对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问题,设计还很好的,用学生去小卖部买东西为例,让生体会到数学在你的周围。

  对于探究新知环节,有前面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了。其整式加减本质就是合并同类项。

  通过实践,在对教材的整合中,削去枝叶,使学生轻装上战,突出了重点,加强了练习,让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要用心的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高了,学习有了动力,学习的效果会好很多。以后在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努力,把课备好,多备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在欢乐中学习的乐园。

  感到有些不足之处:

  1.因为在新课引入时占用了不少时间,虽然学生可以对同类项的.合并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十分合理,使后面的内容先化简再求值部分练习不够到位,对于合并同类项并求值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下一节课进一步的加强。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通过教师单纯的讲解与学生机械的模仿,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我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坚定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最近上课上的比较慢,每节课处理的问题也不多。主要是想让基础差的同学尽量的能向前赶一赶。可事与愿违自己感觉让学生分析的已经很细很透彻了,可一问每个组会的还是那么两三个。我也问过他们我怎么做才能加深他们的记忆才能会,可他们也一脸茫然也不知道。有些组里的'同学也跟我反映说这个简单的题目我给她讲了五六遍了,他还是一点也不明白。面对这样的学生有时真的束手无措。

  数学它不像其他学科,只要记住就行了。这门课除了要牢记公式定理之外,还需要你去应用。如果你只记住了不会用也等于零,怎么让这些学生能够真正学进去呢?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力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承认学生在思维与表达上有差异。首先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所以当我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考虑几分钟后举手回答……这样避免反应慢的还没有想到而反应快的已经说出答案。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一堂课40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多关注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里的学生王君烈就是这样的,他聪明好动,脑子转的可快,有时候我刚把题念出来他就知道结果了。可是他就是不细心,考试做题很快就是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但是他们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对于这类学生我就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在讲新课时不断提醒他们看黑板,回答问题时也多叫他们起来回答,这样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就稍微集中些了。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在其他同学做加深题时放宽要求只让他们做基础性题目。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比如我的邵云丽学生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的基础很不好,分到班上的'成绩几乎都是倒数了。这学期来了我能感觉到他想用心学了,于是我上课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多提问他,课堂演板时也多叫他来完成。这样做就是让他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我觉得这样还是有效果的,他的成绩在一点点进步。

  这半年的教学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的,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经验的缺乏,还要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本身的不足加以改正才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提高。

  我们数学组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棘手问题和误区,现将导学案编写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并结合课程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导学案编写的原则和实施方案。

  一、导学案编写习题化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重在“导”,也就是说,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是导学案的关键环节。绝不是习题的堆积,当然也不是提纲挈领式的简单的几个小问题,更不是以简单填空形式把课本上的内容再现。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方法的好坏,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就会妨碍学生才能的发挥,给学习带来低效率,使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无力、越学越打怵。

  二、导学案内容偏难偏多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我们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大增多了教学的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难度,每节课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时常是虎头蛇尾收场,这样长期下去,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降低难度,减少内容,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导学案编写形式单一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后进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而我们的导学案不分课型,千篇一律,编写中基本都是题目,并没有教师根据不同课型所设计的问题,根本上没有起到导的作用。

  四、其他主观方面导学案编写过程中会没有提前准备,匆忙印制普遍,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有些导学案不利于学生做笔记,甚至部分学生丢失导学案等。下面是我对导学案编写及教学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学案导学”的定位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就应当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复习资料于一身的文本,它是在关注老师教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尤其关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导学案还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料。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作以下的改进:

  (一)改变“导学案”中“知识要点”全是填空的形式,遵循知识的发展过程,增设适量的问题串,把所学知识点编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降低门槛,删除偏门内容,使得“导学案”层次化、精细化。改变“探讨新知”中只有几个例题形式,而是遵循每个阶层的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通过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去阅读学习教材,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教会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另

  外,把“导学案”中的一些偏难、偏离新课标要求的内容删除掉,使整个“导学案”深入浅出,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堂堂清”的效果。

  (三)数学课主要分概念课、命题课、习题课等类型,所以“导学案”应该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课型进行设计。例如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引入问题时,要通过一定数量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然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来辨认、识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概念。

  (四)将按教学进度安排“导学案”的设计责任到人,“导学案”的版面格式设计统一,要求提前一周完成,并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从而达成共识,每位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导学案”;指导学生整理好“导学案”,将“导学案” 整理成册。通过对“导学案”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预习、阅读课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转化到全程的质疑、释疑、激思的自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体验过程、感受挫折、品位数学、享受成功。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导学案”为学生建立一个平台,把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组,小组明确活动目标、规则、责任,成员间相互信任、情感支持、信息反馈,让每个小组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学会倾听与交流,学会谦让别人、尊重别人,乐于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可以增强班集体意识,对班级集体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逐步掌握与人交往、沟通的技能,为他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编写“导学案”,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识弄懂,并融会贯通,使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

  再次,要进一步研究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导学案”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就培养了教师的钻研和组织的能力。

  另外,通过每周的备课组活动,认真研讨教师编写的“导学案”,由于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通过老师门们的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就促进了教学相长。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数学教学的主阵地—— — 课堂,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的要求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我们在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的初二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辅导班来弥补的。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对于这节课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教科书28页蜗牛沿直线爬行的引例。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在组织学生讨论,并用动画演示出蜗牛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这几节课中我发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

  对于一个实习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实际中常常见到的热水器制造问题,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计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学习立方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例题中做了适当的处理,把课本上的一个习题作为导入新课的引例。这个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了新问题,

  “什么数的立方会等于31。84?”,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学生只有“跳一跳”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此处铺设了一个台阶,再设置了一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朝着开立方运算转化为立方运算的思路引导,让学生对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有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3、本章前两节的内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类比方法,让学生通过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平方根,又有利于立方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感受了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并学会了从立方根与立方是互逆运算中寻找解题途径。

  4、在“深入探究”环节中: 完成课本第169页的探究题:

  (1)对于 ,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除了2以外是否有其他的数,它的立方也等于8呢?对于下面几个问题可以类似设问。

  (2)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并追问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一个负数有几个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什么?(学生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给出立方根的性质)

  (3)尝试用符号给出数a的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并问a可以取什么数?)

  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征,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计算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这样就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在“拓展新知”环节中:

  (1)学生独立研究课本第170页的探究题,并不妨请同学再举几个例子,探索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自己总结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 , 请同学再试试看 可以怎样解?

  (2)小组学习:课本第173页的第9题,探索从上面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探讨了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由此可以将求负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之我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来,让我感受颇多。刚开始实行的一段时间,学生们非常兴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而热烈的讨论、展示,虽然还有部分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学生的积极和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和高兴。以为,执行小组合作学习原来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频繁和深入的使用,我又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课前的预习,当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学生们能预习的比较充分和深入;当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学生们根本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

  其次,学生们自学的`能力目前不是很高,在预习的过程中,有部分问题,优秀的学生都理解不好,更何况其他学生呢。(有人说把难问题分解,但难问题就一定能分解吗?即使能分解,那分解后就一定不难了吗?)再次,刚开始的时候后进生还非常积极,但后进生并不是三天两头就能赶上来的。新鲜劲过后,他们又开始犯一些“老毛病”,比如说懒,不只是身体上了懒,还有大脑的懒。

  最后,就是小组的评价问题。只有有一个合理的评价措施,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但目前,虽然几经考虑,我还是没能想出一个合理评价措施。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感悟和困惑,望大家不吝指正。

  通过本课复习,要求达到一要了解,二要掌握,三要会用的目的。即进一步了解数据整理、统计图表的意义和用途;比较熟练地掌握数据处理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等基础知识;对统计图表要学会看、学会制、学会用。在复习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扎扎实实地组织好基本训练,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一、改进复习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整理与复习更应如此。复习时,我避免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实物或图片),启发学生把它们排列、统计,或者在“万能表”(方格纸)上涂色,画线,然后背条文,做练习。而是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统计——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再根据整理复习的要求,分别制成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和感悟统计图表及各种统计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描述和反映事物的不同特征方面的优势,使之相得益彰。这样的复习,既可以克服把复习课上成新授课弊端,又可以使学生在统计知识的整理、各种图形的制作规则以及制作图表的操作技能等方面,得到训练与加强。由于学生是在一种充分自主的情况下从事整理复习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的学习得以突现和张扬。

  二、加强习题训练,增强应用意识

  在复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沟通联系、综合提高。训练包括学会整理数据、制作图表、看图表、分析说明四个方面。

  转眼半年时间即将过去,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期自己所教班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对我初一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七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对于我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 、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 、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 、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以后的教学中辅导后进生应向其他教师学习。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激学生的好奇心,教学反思《七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昨晚自习辅导时三班的一位同学给我写了一张纸条,内容如下“老师,我这次考的感觉还可以,但发下试卷后让我大吃一惊,自从我落下课后,我也能听懂,可是考试总是在五六十分左右,自从期末考试后我的成绩一直下滑,我想提但总提不上去,老师,我该怎么办呀?您能帮帮我给我提一些建议吗?”这位同学前一段因为感冒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没上课,以致成绩下滑。我以为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方法与思想,数学的知识前后联系很大,往往是前面知识不牢后面知识就更不易掌握。其实很多同学也有同样的疑惑。

  面对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的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两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因此,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这就属于数学研究的范畴。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往下学,“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也就是要学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学会结果,要注重过程的学习。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有针对性,收获会更大。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因此学好数学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应是方方面面的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方法。教材一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实生活,融进两方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贴近现代科学,计算器的使用,问题的不确定性。给人耳目一新、使人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诸多编写观念过于前瞻,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加“溥弱”,给教师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障碍,给教学工作的实施带来阻力。现将两月来的教学情况作一个回顾如下:

  一、现状观察

  开学伊始,学生兴趣似乎很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减弱,结合学生言行,主要问题存于以下诸方面

  1、教师教学方法不同、学生难以适应。小学阶段往往是一问一答式。知识点单一,学生未懂、教师反复讲解变式训练,讲课讲透、每节内容当堂掌握,人人过关。

  初中阶段,题目长、知识容量大, 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从小学到初中开始实施由传统教学到探究式教学转变。易造成两极分化。

  2、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同,小学阶段40分钟课堂教学,初中阶段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的延长给本是活泼好动的学生带来困惑,难以适应。

  3、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应用巩固,新教材初中阶段注重实验——探作——探究,重视合作,重视个性培养,更加重视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解决问题,问题隐备,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4、数到代数(即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给学生带来困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文字语言转换图表语言和符号语言能力欠缺,造成学审题不清,不知所得。

  二、问题分析

  由于以上之现状,学生认为:初中老师不及小学老师负责,小学老师每一个问题逐一解答,遇到难懂的问题,反复讲解,初中老师总是让学生想,阅读时间长,思考的时间多,打破了过去的依赖思想。尤其是女生更是这样认为,初中的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思维,对于差生而言,往往易丧失信心,长期以往学生会由困惑——力不从心—— 丧失信心 ——丧失兴趣——厌学,最终不学数学。

  问题解决

  1、针对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鉴于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会集中注意国力,养成“日日行,能破千里路”的方法、日日学习,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同时教师要通过告诫,眼神暗示,有意阶段沉默,及课时谈话,两方约定等方式教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甚 至可以给不遵纪的学生以记数学日记的方法帮助改正。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在应题的阅读理解中教学中,教师身分要包办代替,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理解,共同探讨,学习抓关键字、词、句,学会把文字语言转换成额头表语及文字符号语言,让学生过好语言关。

  3、切实做实验操作教学及探究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易懂,防止学生两极分化,如:甲2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7.5Km/h,乙的速度为15Km/h,经过几小时两人相距32.5Km?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使学生认识到“相距65 Km”有两种情形即相遇前相距32.5 Km.及相遇后32.5 Km.又如一元次方程探究了,球赛积分表问题,问题含湖不清,教师可以重视问题、首先向学生是否参过篮球赛,是否知道记分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出示探究了的内容,提问。

  ①你能读懂表中内容吗?举例说说看

  ②你知道是如何算积分的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你会用字母(未知数)表示胜、负场总积分吗?

  ④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负场数吗?

  这样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

  总之,应做好中小学数学衡接,防止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相脱离,数学教师应做好从小学到初中跨跃的铺垫,防止两极分化。

  今天,根据学校的安排,听了胡老师的一节课,感受颇多:七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努力培养下,进步很快;老师,课改起步虽晚,但课改精神却领会的较透,落实的较好。课上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交流的时间,并注重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敢讲,也比较会讲,不少学生能讲到点子上而不是就题读题;学生敢质疑,有时问的也很尖锐,这也说明了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较强;师生的文明用语用的较好,“我明白了,谢谢你!”等等。总之,通过听这节课,再次感受到了课改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变化,感谢课改!

  另外,就这节课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七年级的学生可塑性非常强,一小部分同学还需老师多下功夫,要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老师还需注意倾听学生叙述中暴露出的问题,如,对于任务5中,一女生在讲述时,是把约数、倍数弄混了,注意给予纠正;老师还要注意提升,当在学生能力范围达不到时,老师就要出面了,或引导学生得出或直接点出,如最后一题,是关于代数式求值,老师要渗透这个知识,有关步骤要求也应规范;另外,重要的知识点还需板书。以上仅是个人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本周三下午第7节,我听了八年级数学教师高华的一节课(达标课验收),高华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高华老师本身具有很高的基本功,起点比较高,也能虚心的向老教师学习,所以在授课这方面进步很快。对于数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很快能融会贯通。在听了高华的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我个人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展示了年轻教师的对于学案的使用比较灵活,普通话很好,教态自然,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很好的达成预学案的目的。但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上还略显稚嫩,表现得不够热烈、活跃,知识的讨论也不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以我个人的观点,这节课与当前的市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接近的,要是再把知识的处理系统化、知识点把握的准确的话,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语言要连贯化。语言要更加精炼,这节课会更上一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知识比较散,连贯性不强。二是:语言要更加精炼。要使板书设计美观、大方,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在问题的处理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发挥的空间给他们。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17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2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6-18

  教学数学教学反思02-12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0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2-06

  数学教学的反思03-10

  数学的教学反思02-26

  数学教学反思07-18

  数学教学反思02-25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解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