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8-18 09:37:34

雷雨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雷雨对传统道德与现代个性的碰撞与思考

本文目录

  1. 《雷雨》与《哈姆雷特》对比阅读?
  2. 《雷雨》简介?
  3. 雷雨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4. 满城尽带黄金甲思想是什么?

《雷雨》与《哈姆雷特》对比阅读?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剧作家,也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冷酷客观现实产生的剧烈冲突。他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倡导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深受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他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将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贯穿于每一部作品中,并且以莎士比亚式的诗化语言,抒发着人文主义的理想。 在《哈姆雷特》里,年轻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好思索的人文主义青年,他诚实、坦率、追求高尚的道德与美好的情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残酷的现实将他的理想王国击个粉碎,使他从平静、和谐的美好世界中惊醒,他不得不面对丑陋的现实。当他因为父亲的死亡回到丹麦王宫时,发现宫廷已变成了“监狱”,整个丹麦王国都变成了监狱。在这座监狱里,是非颠倒、善恶不分,谋杀者高居王位之上,阴谋家、野心家飞黄腾达,纯洁的友谊受到嘲讽,神圣的爱情遭到背叛。按别林斯基的说法,哈姆雷特看到了“关于生活的理想和生活本身完全不是一回事……信心曾经是哈姆雷特的生命,而现在这个信心却被毁弃,或者至少在他身上大大地动摇起来――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人并不是如他所向往的那样,而所看到的只是它们实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哈姆雷特的悲剧和痛苦,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而是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痛苦,是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颠倒混乱的时代”之间的冲突。 曹禺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话剧艺术的天幕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目的明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在创作生涯中,曹禺不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吸取了西方戏剧的精髓。早在读中学时,他便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到了清华求学期间,他更是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从古希腊悲剧到现代的易卜生、奥尼尔,从莎士比亚到契诃夫、高尔基,他流连于世界艺术的长廊里。曹禺曾说,外国剧作家对他的影响较多的,头一个是易卜生,第二个就是莎士比亚。曹禺不仅用诗一样的语言翻译了莎剧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也学习、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和莎剧生动的故事情节及复杂、丰满的人物刻画。更为重要的是,贯穿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影响曹禺戏剧观的重要因素。曹禺的戏剧 雷雨 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雷雨》讲述的故事,尽管发生在24小时之内,但却是浓缩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更应该指出的是,《雷雨》不仅仅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家庭悲剧,而是通过都市社会上层人物和底层人物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纠葛,以及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问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 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曹禺不仅仅关注社会问题,更将笔触深入到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展现人性的方方面面。同莎士比亚一样,曹禺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往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心灵的交锋,或是刻画人物自我内在的矛盾。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的本能需求所给予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人性的毁灭及由此产生的张力与震撼,普通人在个人与社会、梦幻与现实、本能与理性、情欲与礼教、过去与现在的不断冲撞中,荡涤了人性中的粗鄙与丑陋,呈现出一种纯粹与洁净的美,实现了人性的升华,这些都成为曹禺作品的主题,也是他悲剧主人公的魅力所在。在《雷雨》中,我们之所以感到繁漪是最“雷雨”的一个人物,是因为她心灵深处的扭曲与压抑最为极端。她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有着年轻女人正常的欲望与性情,有着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然而她却不得不在那个“牢狱”般的封建家庭中伴着“阎王”生活,一举一动都要听话,“给孩子们作出服从的榜样”。十八年的压制和抑郁使她变得乖戾和阴鸷可怖,也将她胸中的欲望积压成火山。在即将窒息的时刻,她以乱伦的行为进行决绝的反抗。曹禺是这样评价繁漪的:“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里,繁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热情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重么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尽管莎士比亚和曹禺都没有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在他们的作品中,读者和观众都能深切地感到他们对女性的同情和崇敬,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抨击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体系,揭露这种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 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从未在悲剧中表现出悲观和妥协,他总是以诗人的情怀,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述着自己不屈的斗志,弘扬着人文主义的理想。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象征,是决不会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他的痛苦与忧郁,完全是来自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爱与憎:他爱世界是锦绣河山,憎它变成了一个蔓草丛生的荒园,变成了一所大监狱:他爱人类是“宇宙之华,万物之灵”,憎人类被作践成粪土,成畜生;他爱人世间的真、善、美,憎恶荒淫、邪恶、残杀、背叛、势利、假仁假义、卑鄙下流等一切假、恶、丑的行为。在他思考生死存亡的问题时,他的独自表达了他最强烈的抗议:“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打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这实际上是莎士比亚为人类的尊严受屈辱而鸣不平,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人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哈姆雷特必须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最终他果敢地施行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刺杀妖王,铲除恶臣,把国事托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表现了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尽管结局是玉石俱焚,哈姆雷特悲壮地牺牲了自己,但“他在斗争中使人道、正义、理想发出了不灭的光辉”。在戏剧的结尾,莎士比亚用了他所有剧本里最堂皇、最热闹的场面――奏军乐、鸣炮,向哈姆雷特致以军人般的敬意。 曹禺在《雷雨》序中曾这样说:“周冲是这烦躁多事的夏天里的一个春梦。在《雷雨》郁热的氛围里,他是个不调和的谐音,有了他,才衬出《雷雨》的明暗。”而周冲也正是曹禺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他向四凤描绘的那个深藏在心底的幻想世界,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世界:“……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正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没有……”(《雷雨》第三幕)虽然这一篇诗一般的话语显得天真幼稚,这美丽的幻想在强大的黑暗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虚妄,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人类才有别于兽类,人性的光辉才能闪烁在天地间。 人文主义大师莎士比亚在他不朽的作品中,将对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对普通人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对人性所受到的扭曲和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而他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不仅感染和影响了欧美国家的文学家,对远在东方中国的作家曹禺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恐怕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曹禺与其说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不如说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揭露和鞭挞,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性的怜惜、关怀和理解上。他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命运根源的追寻,对人的心灵深处复杂情感的描述,对人类理想世界的憧憬,使得他的作品久演不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而这一切,与莎士比亚人文精神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曹禺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并将其融进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开中国之先河。记得采纳啊

《雷雨》简介?

当老周还是小周的时候,他爱上了家中女佣的女儿,并生了两个儿子。

然而,爹妈不接受儿子娶身份低贱的女人,逼得女佣之女抱着二儿子跳河自尽。

小周娶了位门当户对的小姐,慢慢变成了老周,成了心狠手辣的资本家。小姐未曾生养便死了,老周又娶了个年轻漂亮的太太,生了个健壮英俊的小儿子。

谁知新太太却与老周的大儿子好上了,还想拉着大儿子私奔。

关键时刻,无法面对不伦之恋的大儿子退缩了,还移情别恋,跟家里的年轻女佣相爱,重蹈了老周当年的覆辙。

新太太挽回大儿子无果,还逼得大儿子打算逃开她,住到父亲的矿上去。新太太急了,找来女佣的生母,叫她赶紧把女儿领走。谁知这位生母,正是当年为老周生下两个儿子的女佣之女,后来嫁给老鲁,生下一个女儿又来到老周家做女佣。

这个复杂又狗血的故事,便是中国现代戏剧泰斗曹禺先生的处女作《雷雨》。

故事的结局非常惨烈,年轻的小儿子周冲和同样年轻的女仆四风触电身亡;大儿子周萍得知自己与四凤竟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妹,自己竟同时与继母和妹妹产生不伦之恋,经受不住如此巨大的打击,开枪自杀;老周的两个女人侍萍和繁漪都发了疯,大儿子鲁大海出走,只剩下家破人亡的周朴园一人,在黑暗的舞台上陷入悲痛与忏悔。

是命运无情的拨弄,还是个人选择造成的悲剧?人性的幽微复杂,欲望与道德的纠缠,在当时只有24岁的曹禺笔下,展现得分毫毕现,淋漓尽致。

其实,只要了解曹禺的童年经历便不难发现,他笔下很多故事和人物都带有亲身经历的深深烙印。

曹禺出生三天,生母便去世了,父亲娶了生母的亲妹妹。亲姨娘虽然对曹禺很疼爱,但始终无法弥补母亲早亡给曹禺带来的精神创伤。他常说:“我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直到70岁,只要提到生母,先生仍是无限的怀念与伤痛。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一个军阀习气很重的粗人,霸道专横,很多恶习。难得的是,万德尊对儿子一直很疼爱,还经常带儿子去浴池洗澡。

但在曹禺眼中,家里的气氛是“非常不调和的”,父母一起抽鸦片烟,白天睡觉夜里精神,脾气也相当不稳定。

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年轻的曹禺在南开大学一接触到尤金·奥尼尔、易卜生等人的剧作时,便有了深深的共鸣,并在24岁时就写出了一鸣惊人的处女作。

现在的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其实,有时候跳出来看看,对很多作家、艺术家来说,正是不幸的童年遭遇,成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我是@麦克的灯 ,戏剧导演+影视编剧,关注我,与你分享人间故事。」

雷雨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讲述了1930年代上海滩上,一个典型的大家族——曾家,因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终于走向了破裂。故事主要围绕曾家的三个女儿展开,大女儿甄秀珠和二女儿甄秀英都嫁给了权贵,而最小的女儿甄秀莲则嫁给了一个年轻的画家——崔铮。在家族的纠葛中,甄秀莲和崔铮的爱情受到了来自家族的反对和打压。

剧中的“雷雨”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它象征着故事中各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激烈冲突。在雷雨的夜晚,甄秀莲与崔铮私奔,引起家族的反弹,曾家家长曾静华和儿子曾波极力反对此事,但是甄秀珠和甄秀英却出于自己的私心,帮助甄秀莲和崔铮逃走。最终甄秀莲和崔铮逃过了家族的追杀,但是家族的纷争却愈演愈烈。

整部剧通过雷雨这个象征性的事件,展现了上海滩上一户大家族的破裂过程,表现了家族中各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复杂关系,反映了上海滩上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整部剧的主题是“家庭和社会”,通过雷雨这个象征性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满城尽带黄金甲思想是什么?

黄金甲的剧本基本就是一个古装版的《雷雨》。各方为权力、情欲展开明争暗斗,最后矛盾不可避免地总爆发,所有争斗的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空荡荡的皇宫内只剩下大王孤独的身影,大殿外则是一幅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悲凉景象……

  • 雷雨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雷雨对传统道德与现代个性的碰撞与思考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解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