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13 12:15:09

旅游公司论文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旅游公司论文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旅游公司论文十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旅游公司论文十篇

2、乡村旅游分析十篇

3、智慧旅游一体化十篇

  旅游公司论文篇1

  关键词:旅游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现金股利;经营业绩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60-05

  引言

  旅游上市公司是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且其主营业务涉及宾馆餐饮、旅游接待、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运输、旅行社等业务的上市公司[1]。截至2011年3月在沪深两市主板、深市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隶属于社会服务业中的旅游业、旅馆业和餐饮业在内的旅游上市公司共31家。旅游上市公司是旅游企业中的佼佼者,是有规模、有竞争力和优势的旅游企业。据统计,对截至2010年4月30日公布年报的1 685户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保险、信托公司)2009年业绩评价排序,中国国旅(601888)排名六十六位,中青旅(600138)排名一百一十二位,峨眉山A(000888)排名二百零六位,首旅股份(600258)排名三百零三位[2]。2009年12月1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要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力争到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3]。这些目标要依靠旅游上市公司作为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来实现,对旅游上市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不断优化经营与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改善民生。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留存用于再投资的决策。从本质上而言,股利分配政策属于筹资决策范畴,并与投资决策相关联。旅游上市公司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从1956年约翰·林特纳提出有关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和1961年米勒和莫迪格莱尼提出股利无关论,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形成了“在手之鸟”理论、股利无关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税差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股利迎合理论等丰硕成果。目前,国外学者普遍认同股利分配政策受公司规模、公司盈利能力、现金状况、资产流动性、公司成长性、再投资能力、治理结构、所属行业等因素影响。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从公司规模、公司业绩、现金流、流动性、成长性、行业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相关因素对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4]。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就专门研究旅游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文章很少,本文以行业角度入手,以2001—2010年有连续十年股利分配数据的18家旅游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旅游上市公司近十年股利分配政策呈现的特点,并主要以2001—2010年连续十年派发现金股利为主的9家旅游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展开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一、旅游上市公司近十年股利分配政策特点

  本文研究选取的旅游上市公司样本为2001年4月3日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的社会服务业下属的旅游业、旅馆业和餐饮业上市公司。通过对这些旅旅游上市公司2001—2010年股利分配政策分析,发现旅游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旅游公司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黄山旅游,财务指标,发展特征

  一、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旅游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如戴学锋、李锦爱和徐涛、刘立亭、王素洁和刘海英、于莉探讨了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唐霞、胡敏静探讨了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两者的关系并不显着;孙兆斌对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效率有积极影响,而股权制衡度对公司效率具有消极影响;许陈生分析了我国旅游上市司股权结构和技术效率的关系认为,股权集中度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着倒U型关系,而股权制衡度、董事会持股比例和总经理持股比例对旅游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原清兰(2008)指出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旅游上市公司治理对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意义重大,强调股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高莉.张伟(2008)采用主成因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刘洁利(2009)针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背景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旅游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现状提出发展意见。

  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旅游上市公司,对单个具体的旅游上市公司研究很少,本文主要研究黄山旅游发展状况、经营能力和发展特征。

  一、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由黄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其所属单位的净资产以独家发起的方式于1996年11月18日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成立的股份公司。

  表一:黄山旅游股本数变化情况

  时间

  总股本

  (万股)

  原因

  法人股

  (万股)

  流通 A股

  (万股)

  流通B股

  (万股)

  限售A股

  (万股)

  职工股

  (万股)

  1996年11-18

  11300

  发行前股本

  11300

  —

  1996年11-22

  19300

  发行B股

  11300

  8000

  —

  1997年05-06

  23300

  发行A股

  11300

  3750

  8000

  —

  250

  1997年11-06

  23300

  其它上市

  11300

  4000

  8000

  —

  1999年12-14

  27890

  送、转股

  14690

  5200

  8000

  —

  1999年12-17

  30290

  送、转股

  14690

  5200

  10400

  —

  2006年02-17

  30290

  股权分置

  —

  6708

  10400

  13182

  2006年11-03

  40235

  送、转股

  —

  10062

  10400

  19773

  2006-年11-08

  45435

  送、转股

  —

  10062

  15600

  19773

  2007年08-02

  47135

  增发

  —

  10062

  15600

  21473

  2008年08-04

  47135

  其它上市

  —

  11762

  15600

  19773

  0 有上表可以知道公司设立时国有法人股113,000,000股。于1996年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80,000,000股。1997年经批准,发行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40,000,000股。1999年10月15日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以资本公积按每10股转增3股的比例转增股本69,900,000股(基数为23,300万股)。2006年10月13日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公司以资本公积按每10股转增5股的比例转增股本151,450,000股(基数为30,290万股),经上述两次发行及两次转增后本公司的股本为454,350,000元。。2007年7月13日公司非公开发行1700万股。至此,本公司的注册资本变更为471,350,000.00元,股本增加至471,350,000股。从总股本数的各种形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公司不断的融资,筹集发展所需的资金。

  黄山旅游经营范围: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销售,旅游运输、饮食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组织举办与旅游相关贸易活动、信息咨询, 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租赁,被誉为“中国第一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其涉及范围之广、领域之多,在旅游上市公司屈指可数,黄山旅游有全资、控股、参股的公司多达三十几家。

  二、旅游上市公司发展的宏观分析

  从1993年第一家旅游企业(新锦江)上市以来,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旅游企业已达到32家。在国内,很多学者和从业人员一般将旅游上市公司分为:酒店类、景点类和综合类。从业绩表现上来看,几类上市公司呈分化趋势:酒店类疲软;景点类平稳;综合类有潜力。但随着我国人们收入不断增长和中国旅游吸引力的不断增大,有数据表明(见表三)不管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总的趋势都是上升的。

  表三:入境游客和国内旅游人数情况

  时间

  项目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入境游客

  (万人次)

  12647.59

  13002.74

  13187.33

  12494.21

  12029.23

  国内旅游人数

  (亿人次)

  19.02

  17.12

  16.10

  13.94

  12.12

  注:数据来源于旅游统计年鉴,由于10年未,故缺少数据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笔者运用PEST要素分析法对中国旅游发展环境进行分析。PEST要素分析法将宏观外部环境要素概括为四类: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要素(Economic)、社会要素(Social)、技术要素(Technological)。

  政治要素:中国之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但在中国,政府始终扮演主导角色,旅游领域也不例外,许多学者提倡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妥,政府主导型模式孰好孰坏暂且不论,但可以肯定说政府在中国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邓小平“黄山讲话”精神的鼓舞与指导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旅游潮,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等涉及食、住、行、游、够、娱六大方面都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旅游作为先导产业甚至主导产业来发展,各地都规划旅游发展计划,这些足以证明政府对旅游的重视程度,可见中国旅游发展背后有强大的政府后盾。

  旅游公司论文篇3

  关键词: 旅游类上市公司; 经营绩效; 影响因素; 非均衡面板数据; 公司治理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自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得到全面振兴,全国旅游规模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04~2009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8.1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期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31%,我国旅游业产值增长速度总体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尽管就宏观方面而言,近几年旅游行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从微观上看旅游类上市公司一直没有摆脱业绩差的现状困扰,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出现背离。与沪深两市其他上市公司比较,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经营环境的变化或企业经营利润的连年下滑使很多旅游类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多元化经营甚至是改变主营业务的途径来寻找新的出路,还有部分旅游类上市公司沦为壳公司,从旅游板块销声匿迹。

  影响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现有针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利用某一年度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少有跨年度及多年度的面板数据分析,这种针对横截面数据的静态分析无法对旅游类上市公司发展情况的变动趋势进行确切描述,其研究结论较难令人信服。本文以旅游类上市公司2004~2009年6年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绩效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文献综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旅游学界针对我国沪深两市证券市场中旅游板块企业的研究逐渐增多。综观现有旅游类上市公司的研究文献,根据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阶段。2000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描述性分析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针对旅游板块及其构成部分进行描述性分析,指出这一板块的经营特点和存在问题。由于该阶段我国对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批漏要求不严格,很多数据难以获得,以及这一时期旅游类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等原因,致使这一阶段基本以理论分析与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旅游类上司公司的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实证分析阶段。该阶段研究重点为搜集并分析旅游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同时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第一,针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进行分析。王凤(2007)对我国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绩效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旅游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研究。唐霞(2006)对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第三,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刘立秋等(2007)以旅游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作为基础,对我国22家旅游上市公司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陈青雁(2009)通过研究旅游上市公司业绩与企业类别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不同类别的旅游上市公司间业绩差异十分明显,其中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显著好于综合类和酒店类上市公司,酒店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最差。第四,对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多元化经营的原因、经营模式的选择、旅游类上市公司归核的必要性和具体途径。第五,部分研究者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戴斌等(2008)采用2002年到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将旅游业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板块与整个股票市场相比较,得出旅游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水平与全行业上市公司发展水平基本吻合,旅游业上市公司内部各板块的发展趋势有较大差异的结论。

  上述文献有助于深化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实践的认识,对本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但尚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现有文献少有从公司治理的综合视角出发研究并分析旅游类上市公司绩效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现有研究主要从单一视角如资本结构或股权结构中的某一角度进行分析,而且缺乏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分析。

  第二,上述研究大都针对旅游类上市公司某一年度财务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缺少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而且所选财务指标大都是对某一年度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部分为跨年度均衡面板数据分析,而多年度的面板数据分析较少,导致对旅游类上市公司发展情况的变动趋势的确切描述和评价较少。

  第三,部分文献在研究中存在样本公司选取的错误。由于旅游类上市公司自身的特殊情况,原有的一些旅游类上市公司因为主营业务变化或者成为壳公司退出旅游板块,但已有研究成果中仍有不少文献将其列入研究范围,致使其实证研究结论难以具有说服力。

  本研究对象为能够得到年报数据的旅游类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对年报数据的分析,探寻影响其经营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3 理论分析

  3.1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

  3.1.1 股权性质

  关于股权性质的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股东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式以及所有权的行使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别,进而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影响。杜莹和刘立国(2002)发现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Sun和Tong(2003)发现,国家股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法人股对公司绩效有正面影响,外资股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Wei等(2005)发现国家股和法人股都与Tobin’s Q值显著负相关,且呈明显的非线性、正U型关系,外资股则与Tobin’s Q值显著正相关。

  3.1.2 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

  国内外对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Berl和Means为代表的股权集中说从公司治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角度出发,认为股权集中更易实现公司的监督机制,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提升公司绩效。而以Demsetz和La Porta为代表的股权分散说认为股权过于集中就会造成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两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大股东利用自身拥有的控制权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此时,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和市场价值要优于股权集中型公司。然而,McConnell和Servaesh(1990)研究了Tobin’s Q值与内部股权比例之间有曲线关系后认为股权并非越集中越好,或越分散越好,最优的股权结构应是集中和分散之间的一种均衡。杜莹和刘立国(2002)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是,白重恩等(2005)的研究结论却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而且二者是呈U型而不是倒U型关系。黄雷等(2010)的研究证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提高了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第一大股东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公司的业绩水平。

  股权制衡结构是指由少数几个大股东通过对控制权的分享,在公司中形成内部牵制,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达到互相监督和抑制掠夺效果的治理结构。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具有制衡作用的治理机制,反映了前几大股东之间的制衡关系。关于股权制衡治理效应的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众多关于股权制衡作用的文献认为股权制衡的治理效应存在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此外,Denis和McConnell(2003)的经验证据表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大股东的股权性质。黄渝祥和李军(2003)实证研究得出股权制衡度与公司业绩随股权制衡度的变化而变化,而施东晖(2004)进行的实证研究却没有得出显著相关的结论。徐莉萍等(2006)在界定大股东股权性质基础上,以1999―2003年4845个上市公司年度的观测值,证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中均存在,但是不同性质外部大股东的作用效果有明显差别,而且其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表现也不尽一致。李琳等(2009)关于股权制衡与公司业绩波动性关系的检验证实了股权制衡具有提高公司业绩水平稳定性的治理功能。

  3.1.3 管理者持股比例

  国外关于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结论基本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的曲线关系(McConnell,Servaesh,1990;Hermalin,Weisbach,1988;Cho,1998)。第二类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相互之间无显著关系(Loderer,Martin,1997;Hmmelberg,et al.,1999;Demsetz,et al.,2001)。

  3.2 公司治理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

  3.2.1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在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方面,Lipton和Lorsch(1992)研究认为当董事会人数超过10人时就会缺乏效率,其正面效应会被负面效应抵消,理想董事会成员人数应少于10人,否则公司经营绩效就会下降。Yermack(1996)的研究发现Tobin’s Q值与公司董事会规模负相关。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探讨。于东智(2003)实证研究则认为,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董事会人数不多于9人时,其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董事会规模继续增大时,董事会工作的低效将降低公司绩效。

  3.2.2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

  董事会成员是股东利益的代表,并在股东与公司内部管理层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在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及其所占比重对公司经营绩效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认识。理论认为较之执行董事,外部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更能进行独立性的经营决策和对经理人员实施监督,有利于董事会履行其职责。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外部董事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专业技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外部董事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并不存在显著关系。我国研究者对董事会构成的研究同样是见仁见智:向朝进和谢明(2003)、赵昌文等(2008)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陈哲(2002)认为独立董事所占比重与公司治理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李维安(2004)等经实证分析认为公司治理绩效与董事会治理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范林榜等(2010)认为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弱相关关系,而且这一关系具有较明显的行业特征倾向;姚伟峰等(2010)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及独立董事激励制度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对企业的效率提高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3.2.3 两职兼任与公司绩效

  Jensen(1993)认为当 CEO和董事会主席是同一人时,董事会将不能有效执行其关键功能而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失效。Boyd(1984)认为当CEO同时也是董事会主席时,CEO对董事会的控制力越大,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影响,CEO就有越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权力;Lorsch(1989)指出在独立领导结构下(即CEO和董事会主席两职分离)董事会会在危机发生时迅速行动,从而有助于防止组织危机的产生。因此,为了提高董事会的有效性,CEO和董事会主席分离是非常重要的。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并借鉴前述文献的划分方法,我们将划分在社会服务业大类下的K34旅游业、K32旅馆业和K30餐饮业三类上市公司均界定为“旅游类上市公司”。剔除旅游业务收入比例低于50%的公司,截至2010年7月,在深沪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旅游类上市公司共有30家,其中旅游业17家,旅馆业11家,餐饮业2家;从发行股份上看,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4家,只发行B股的1家,其余的25家只发行A股。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本文依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① 由于ST和*ST企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巨大的非正常干扰因素,公司财务数据发生异常变化,不具有可比性与代表性,故剔除ST企业共计3家;② 考虑到公司稳定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总样本中剔除2家新近上市(2008年上市)的旅游类上市公司;③ 为了避免A股B股之间的制度规则差异,本文只保留发行A股的企业,剔除1家B股上市公司。除此之外,剔除因主营业务变更或资产重组之后,不再属于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企业。经筛选,最终选择24家旅游上市公司作为本项研究的样本。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股东研究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cn)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cn)等披露的上市公司相关资料和数据。我们以24家旅游类上市公司2004~2009年度共六年的数据进行研究,由于部分旅游类上市公司上市时间较短,因此我们最后得到132个观测量。

  4.2 变量设计与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定义

  公司绩效:绩效的表示方法通常有财务指标与市场指标两种方式。考虑到Tobin’s Q在对非流通股价值的衡量上并不统一,出现较大的争议,本文用ROA和ROE来表示公司绩效。ROE等于公司净利润与净资产之比率。ROA指标是指公司净利润与公司总资产之比率。ROA、ROE是反映资本收益能力的通用指标,通过这两项指标反映上市公司对其总资产的管理水平及合理运用状况。公司总资产的运作效率越高则公司的经营绩效越好。

  4.2.2 解释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定义

  根据前文第3节“理论分析”中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以及公司治理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

  4.2.3 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定义

  公司规模(CS):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公司类别(TY):按照主营业务的不同,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景区资源为经营主体的“景区类旅游公司”,其他旅游类上市公司划归为第二类综合类。当公司类别是景区类公司时取值为1,其他为0。

  4.3 研究方法

  在构造模型前,对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发现变量FL与变量H5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6,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见表2。

  由于FL和H5同时加入回归方程时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为了减缓该问题,我们把FL和H5 这两个变量分开后分别进行回归。

  鉴于本文建立在对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多年度年报数据进行面板分析的基础上,故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个体、指标、时间3个方向的样本指标进行估计。通过检验模型形式设定发现,本文个体成员上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并且个体影响可以用截距项的差别来说明,同时系数向量相同,因此采用变截距模型。在对模型形式设定进行F检验后,本文又经过Hausman检验,发现chisq statistic为29.96,大于0.0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0.09,根据个体影响的不同形式,本文采用了变截距模型的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由此,本文构建以下计量经济模型来经验地检验旅游类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

  其中,i=1,2,……,N(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1,2,……T(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为截距;β、γ为回归系数(其中β1,……,β6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γ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ξ为随机误差项。为了更好地研究股权结构的影响,在模型中我们还引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性质的交互项,即FLN* FL(舍弃其他交互项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所用样本为小样本,且在模型模拟过程中笔者曾将其他有意义的交互项分别带入方程检验,最终发现只有交互项FLN*FL显著)。

  我们采用 Panel Least Squares 方法估计上述模型,在模型估计时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共线性统计量(方差膨胀因子VIF)显示上述四个固定效应模型设定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实证结果见表3和表4。

  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表3和表4可见,在所有模型中,董事会规模BS和公司绩效ROA、ROE都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在《公司法》规定的董事数量范围内,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着董事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对旅游类上市公司而言,董事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能够向公司提供人力资本(如知识、经验、声誉等)和关系资本(如与外部组织的网络关系)等,而且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机构之一,董事会可以对经理层提供建议和激励,通过参与公司战略方针的制定过程来实现其作用;董事会能够通过对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审批与批准,决定经理人的奖励与替换方式,从而实现对经理层的约束,是防止管理层侵犯股东利益行为的最直接屏障。

  模型2和模型4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L与公司绩效ROA、ROE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对于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而言,股权集中更易实现公司的监督机制,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经营绩效。

  第一大股东性质FLN在模型1和模型2中,在0.01水平上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模型3和模型4中,在0.05水平上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模型2和模型4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性质的交互项FLN*FL与旅游类上市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法人股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明确的投资主体,注重投资收益和公司利润,具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相对于第一大股东为非法人股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的旅游类上市公司能对管理者进行更好的监督。

  在模型1和模型3中,公司前5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在0.05的水平上与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而言,较高的股权集中度要优于分散的股权集中度。

  管理层持股比例MANA在所有4个模型中都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绩效正相关,这说明了通过经营者持股使作为人的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能够促进股东与经理层利益的一致性,支持了利益一致假说(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Hypothesis)。

  在模型1和模型3中,公司规模(CS)和公司类别(TY)两个变量在0.05水平上与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模型2和模型4中,在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旅游类上市公司中景点景区类上市公司绩效要好于综合类上市公司,这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一致。

  但是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特征的其他因素如独立董事比例IDR,两职合一PLU以及股权结构中的股权制衡度Z对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在旅游类上市公司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同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样,促进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制仍然停留在外部声誉机制与法律制度等约束层面上,因此导致激励不足。

  6 结论与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类上市公司本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股权结构中管理层持股比例MANA、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L、第一大股东性质和前五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董事会特征中董事会规模BS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并结合旅游类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特征,本文对上述几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

  第一,合理利用大股东的约束作用,加强对旅游类企业长期利益的关注。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而言,由于所处行业的特征使得其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危机性事件以及其他重大事件影响的反应极度敏感。如何在这些事件发生时给予快速、合理、有效地反应将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必要条件。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东投入企业的资本具有专用性和可抵押性,当企业面临危机时,大股东是主要的风险承担者,因此他们更关注于监督、激励公司管理层在事件发生时做出最优决策。但同时,Shleifer和Vishney(1997)分析发现大股东治理机制存在大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大股东能以各种方式从其他与其利益不一致的小股东处掠夺财富。因此旅游类上市公司在合理利用大股东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大股东治理进行监督和约束。

  第二,通过管理层持股方式实现旅游类上市公司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激励机制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如独立董事制度的整合。次优理论(The Theory of Second best)认为,单个公司治理机制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会因对某一治理机制的过度使用而对公司产生负面作用,导致其实际达到的经济效率总是次优,而不同治理机制的组合才是最优的治理机制(Agrawal,Knoeber,1996)。因此,对于旅游类上市公司而言,除了通过MBO方式对管理层进行必要的股权激励外,还应当实现这种激励机制与其他公司治理机制如独立董事制度等的整合。本文研究显示,在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实现旅游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还需进一步强化独立董事作用,推动其为旅游类上市公司做出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Algrawal A,Knoeber C.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6,31(3):377398.

  [2] Berle A,Means G.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Commerce Clearing House,1932:353359.

  [3] Boyd R K.Board control and CEO compens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15(5):335344.

  [4] CHO M H.Ownership structure,investment,and the corporate value: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47(1):103121.

  [5] Demsetz H.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2):375393.

  [6] Demsetz H,Villalonga B.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3):209233.

  [7] Denis D,MC Connell J.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3,38(2):136.

  [8] Fama E F,Jensen M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1983,26(2):327349.

  [9] Hermalin B,Weisbach M.The determinants of board composi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9(4):589606.

  [10] Himmelberg C,Hubbard R G,Palia D.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the link between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53(3):353384.

  [11] Jensen M 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 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J].Journal of Finance,1993,48(3):831880.

  [12] 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A,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471518.

  [13] Lipton M,Lorsch J A.Model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J].Business Lawyer,1992,1:5977.

  [14] Loderer C,Martin K.Executive stock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Tracking faint tra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7,45(2):223255.

  [15] Lorsch J.Pawns or Potentates:The Reality of America’s Corporate Board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9:8587.

  [16] McConnell J J,Servaes H.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2):595612.

  [17] Shleifer A,Vishny R.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737783.

  [18] Sun Q,Tong H S.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70:183222.

  [19] Wei Z B,Xie F X,Zhang S R.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 in China’s privatized firms:1991-2001[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5,40(1):87108.

  [20] Yermack D.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40(2):185211.

  [21] 王凤.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7(8):1621.

  [22] 唐霞.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4753.

  [23] 刘立秋,赵黎明,段二丽.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经济效益评价[J].旅游学刊,2007(4):7983.

  [24] 陈青雁.中国不同类别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差异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0127.

  [25] 戴斌,秦宇,夏莉,等.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发展指数研究:2002―2006[J].旅游学刊,2008(6):1217.

  [26] 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3):2941.

  [27] 向朝进,谢明.我国上市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5):117124.

  [28] 赵昌文,唐英凯,等.家族企业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对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合理性的检验[J].管理世界,2008(8):119126.

  [29] 陈哲.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3538.

  [30] 李维安,张耀伟.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绩效倒U形曲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4):3642.

  [31] 范林榜,李锦生,潘善启.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行业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1115.

  [32] 姚伟峰,鲁桐.独立董事与企业效率:基于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1):93104.

  [33] 杜莹,刘立国.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11):124133.

  [34]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8191.

  [35] 黄雷,叶勇,蓝辉旋,股改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134135.

  [36] 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1):90100.

  [37] 李琳,刘凤委,卢文彬.基于公司业绩波动性的股权制衡治理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5):145151.

  An Empirical Study on Key Factors Affecting Performance of China’s Listed Tourism Companies:Based on the Unbalanced Panel Data

  YANG Jingbo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旅游公司论文篇4

  [关键词]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实证检验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90―05

  距我国第一家旅游上市公司新锦江于1993年6月成功上市,至今已有十余年,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企业上市,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头军”和先锋队。正因为旅游上市公司地位重要,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都期望公司尽可能快速发展,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过于快速的增长往往会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危及其生存。研究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用实证方法分析其增长速度,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旅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进展综述

  在旅游研究的国际权威刊物《旅游研究年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4―2005年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rtagemert)1982―2005年发表的文献中,以上市公司(1isted company)为题名检索,未查阅到相关文献。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在国际旅游学研究中似乎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国内,随着我国近年来旅游上市公司数量的剧增和蓬勃发展,人们已经对旅游上市公司有所关注,一些学者也对旅游上市公司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研究旅游上市公司有关问题的文献共22篇①,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研究内容涉及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公司财务问题、公司多元化经营、景区上市、旅游企业上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上市公司的基本特点、旅游上市公司的优劣势等方面(图1)。

  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分析研究是目前旅游上市公司研究的重要方面。45.5%(10篇)的文献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张慧、周春梅、李锦爱、岑成德对旅游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王峻惠、谢萍、戴学锋、戴国庆、张文喜、刘逢敏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盈利状况进行了分析;金雪军、张学勇研究了公司业绩与区域经济的关系;黄永红。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考查了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情况。总体上来看,这些文献都在关注旅游上市公司当前盈利和收益的有关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角度的差异。魏小安、张凌云、徐嵩龄等几位学者对景区上市的性质、利弊、经营机制、资源保护等进行了探讨。还有几位学者研究了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原因、经营模式和应注意的问题。另外也有学者对旅游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投资方向进行了分析。

  纵观上述已有研究,可以看出虽然学界对旅游上市公司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国内研究目前仍较多着眼于分析企业当前收益指标和企业扩张发展能力,而忽略了增长速度的适度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法,用实证方法的只有4篇,而其选取样本的时间跨度较短。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与分析,用SPSS软件和实证方法,研究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态势,检验其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增长,以对发展态势不当的公司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促进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1样本选择

  旅游研究中,一般认为旅游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餐馆业、交通客运业、游览娱乐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行业等①。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颁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将上市公司划分为13大类,其中:K30餐饮业类的2家、K32旅馆业类的9家、K34旅游业类的16家和M综合类的2家公司,主营业务基本都是围绕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景点娱乐业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展开的,即它们的主营业务都属于旅游研究中的旅游业,故将其归类为旅游行业上市公司。

  查询由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据库查询与分析系统一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系统(CSMARSYSTEM)和巨潮资讯的结果表明,1999年12月底以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以旅游为主业的A股上市公司,符合上述标准的共27家,剔除经营业务发生变化的5家,剔除ST、pT②的2家,进入研究样本的旅游上市公司共有20家。

  根据《指引》分类标准、旅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情况,结合我国旅游业特点以及研究目的,将进入研究样本的旅游行业上市公司进一步分为3类:景点类或景区点服务类(以旅游景区点为经营主体的上市公司)、酒店类(以酒店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综合类(主营业务延伸至酒店、餐饮、娱乐、航空、旅游运输、旅游资源开发等旅游相关业务和不相关业务。例如高科技、证券期货、房地产、商贸等,经营范围非常广泛)③。即将《指引》分类标准中的旅馆业、餐饮业归并为酒店类,而将旅游业拆分为景区点类和综合类,分类结果是:景点类5家,酒店类9家,综合类6家(如表1所示)。

  2.2样本数据来源

  检验旅游上市公司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增长,通常需要以较长一段时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否则得出的结论很难有稳定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实证分析中,以20家样本公司2000~2004年共5年的财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3分析方法

  3.1 基本原理

  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含义是价值的持续创造,只有达到价值持续增加的持续增长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增长。所以,看待可持续增长应不仅仅从营运资金管理的角度,防止财务风险和资金流断裂;更应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建立价值与增长的联系,使增长为价值服务。

  “可持续增长率”(sustainable Growth Rate,以下简称SG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C.Higgins)提出,并被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普及使用。理论界现有两大类四种可持续增长模型,即基于会计口径的罗伯特・希金斯及詹姆斯・范霍恩(James c.Van Home)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和基于现金流①口径的拉巴波特(Alfred Roppap)及科雷(John L.Colley)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为了检验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分别选择了基于会计口径的罗伯特・希金斯可持续增长模型和基于现金流口径的科雷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分别测算样本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然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进行总体均值检验,以判断公司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增长。

  3.2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是基于会计口径的,其假设条件:(1)公司资产随销售成正比例增长(资产周转率不变);(2)净利润与销售额之比是一个常数(销售净利率不变);(3)公司股利政策既定(留存收益率不变);(4)资本结构既定(产权比率不变);(5)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数量不变(公司不通过发行新股筹措资金)。由上述条件可知可持续增长率其实就是在不对外发行新股条件下,股东权益的增长率,以及股东权益“滚存利润式”的增长,其模型表述为:

  其本质是从会计恒等式出发,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即是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率,模型基于4个主要的财务比率,即留存收益率、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负债权益比率。明确指出了在不采取股权融资的前提下,企业增长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值。

  该模型基于会计口径,指标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故缺点在于容易纵;模型代表与4个比率稳定取值相一致的销售增长率,若公司的销售按照不同于这4个比率的任何比率增长,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比率就需要改变。这意味着当一个公司以超过它的可持续增长率的速度增长时,最好能够改善经营,或者改变财务政策,以避免因快速增长引起的成长性破产。

  3.3科雷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科雷的可持续增长模型是基于现金流口径的,其假设条件:公司资本结构和股利支付率保持不变;公司的资产、流动负债、利润等随销售收入增长的比例而增长;折旧可以用于固定资产的再投资。模型为:

  其中:NA。指的是期初净资产,它等于期初总资产减期初流动负债,或者期初固定资产加期初营运资本;DPO%是当年实际股利支付率;D/E是当年实际负债权益比。

  该模型建立在现金流基础上,认为可持续增长率是自由现金流为零时的增长率,指出增长率与现金流之间存在着线性负相关关系,即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大于这个增长率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为负,而当企业实际增长率小于这个增长率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为正,自由现金流是约束企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其暗含的涵义是现金余额的增长率即为可持续增长率。

  从现金流的角度来描述公司的可持续增长,将财务上的利润转化为现金流的指标,符合“现金为王”的理念,避免了盈余操纵的可能性。

  4实证分析

  运用SPSSl3.0,对所选样本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希金斯模型的SGR和科雷模型的SGR进行了验证。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首先,运用EXCEL计算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希金斯模型和科雷模型可持续增长率指标②。

  其次,分别对景点类、酒店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希金斯模型和科雷模型可持续增长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景点类、酒店类和综合类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增长率、希金斯和科雷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都是负增长。

  4.2假设检验

  希金斯的模型和科雷的模型都确定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最高增长率,如果实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超过或者低于可持续增长率(SGR),意味着公司财务管理在某些方面有失控的现象。如果实际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于可持续增长率,那么上市公司实现了可持续增长。本文采用总体均值(U)t检验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待检验原假设Ho:U=O,即假设可持续增长比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之差的均值为零。(2)根据可持续增长率公式计算可持续增长比率SGR。(3)选取样本(X1,X2……X2,Xi表示可持续增长率SGR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之差)的统计量

  4.2.1 利用希金斯SGR模型进行检验

  运用SPSSl3.0,通过均值比较与检验,得到表3的结果。

  查表可知,在显著性水平a=0.05时,t1-a/2=1.96,景点类和综合类的t值都小于1.96,双尾检验的P值分别为48.4%和9.2%,大于5%,说明景点类和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都实现了可持续增长;而酒店类的t值大于1.96,双尾检验的P值为3.7%,小于5%,说明酒店类上市公司的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一致,没有达到可持续增长;样本总体的t值为1.953,非常接近1.96,双尾检验的P值为5.4%,大于5%,说明旅游行业整体上基本实现可持续增长。

  4.2.2利用科雷SGR模型进行检验

  运用SPSSl3.0,通过均值比较与检验,得到表4的结果。

  查表可知,在显著性水平a=0.05时,t1-a/2=1.96,从表4中可以看出,景点类的t值为1.513小于1.96,双尾检验的P值分别为14.3%,大于5%,说明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实现了可持续增长;酒店类和综合类的t值分别为2.635和2.265,大于1.96,双尾检验的P值分别为1.2%和3.1%,小于5%,说明酒店类和综合类上市公司的科雷可持续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一致,没有达到可持续增长;样本总体的t值为3.216,大于1.96,双尾检验的P值为0.2%,小于5%,说明旅游行业上市公司整体上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

  5讨论与建议

  对希金斯模型和科雷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的不同之处在于希金斯模型的数据验证表明综合类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和旅游行业上市公司整体都实现了可持续增长,而科雷模型计算的结果恰恰与之相反,即综合类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和旅游行业上市公司整体都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但两个模型的数据校验也得出了共同结论:景点类旅游上市公司实现了可持续增长,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

  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是希金斯模型是基于会计口径计算的,而科雷模型是基于现金流口径计算的。

  景点类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类上市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大多具有知名度高、垄断性强、市场相融性小、综合优势较为突出、旅游吸引力强的特点;其次,这类公司进行经营、开发时常常不需要支付资源成本或只需支付少量成本,从而增加了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再次,我国居民的出游能力正处于上升期,而景点开支是游客的刚性支出。酒店类上市公司没有实现可持续增长不仅是因为我国酒店业已逐步进入了成熟期,这意味着上市酒店企业会面临销售减缓、市场份额缩小、竞争更为激烈、营销费用增加等问题,收入增长大多呈下降趋势,而且是因为部分上市酒店决策机制不健全,为缓解旅游淡季的压力盲目多元化扩张,投资失误严重影响公司收益甚至导致亏损。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和分散经营风险,大多从事多元化经营,一般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它们除了募股筹资外,常常需要借债经营,因此,基于现金流口径的希金斯模型验证的结果不是可持续的。

  旅游公司论文篇5

  一、更名组建国际旅行社的市场条件:

  1.根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绘就的旅游蓝图,未来20年,江西省的旅游业将取得长足发展。到2020年,江西接待国内游客将由XX年的0.25亿人次提高到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由129.6亿元提高到15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将由0.62亿美元提高到11.7亿美元。

  2.按照《总体规划》要求,今后江西旅游业将着力推广最

  具代表的三条金牌线路,它们分别是名山名水名城瓷都文化游:南昌(滕王阁)——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名城道教文化寻踪游:南昌(滕王阁)——龙虎山——龟峰——三清山;中华红色文化研习游:南昌(滕王阁)——井冈山——赣州——瑞金,以上三条金牌旅游线路设计合理,能够形成江西旅游的积聚效应。尤其对海外游客具有比较强的吸引力,上述线路推广以后,将极大地促进江西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为全省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带难得的机遇,尤其对国际旅行社的运行注入了新的内涵。

  3.XX年江西接待国内游客3269.52万人次,旅游收入185.14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24.09万人次,创汇7161.77万美元。南昌市近两年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XX年接待国内游客447万人次,旅游收入27.16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4.2万人次,创汇2912.55万美元;XX年接待国内游客507.68万人次,旅游收入32.76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游客44840人次,创汇1642.96美元。随着南昌花园英雄城市的架构初步形成,南昌的旅游业正在不段升温,南昌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未来20年境外旅游人次和旅游创汇必将取得快速的增长。因此,更名组建江西南昌旅游集团五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势在必行。

  二、 组建国际旅行社的资金条件

  公司注册资金150万元人民币,由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绝对控股,出资142.5万元人民币,占总出资额的95%。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为15810万元人民币,下辖滕王阁管理处、南昌宾馆、江西南昌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江西南昌五彩旅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以及正在筹建中的上规模的旅游车队等,国际旅行社的成立一定能给集团公司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三、组建国际旅行社的人员条件

  更名组建的江西南昌旅游集团五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下设

  办公室、计调部、海外部、国内部、外联部、财务部等5部一室。员工13名,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包括总经理在内的4名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公司的两名专职财务人员持有中级会计师职称,在旅游行业有近十年的从业经历,并具备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及企业策划、营销运作的能力。

  四、其它条件

  公司选址于南昌市福州路165号,位于南昌市区商贸中心,交通便利,毗邻八一广场、省体育馆、省政府大院、人民公园和联通广场,周边遍布省级机关、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公司营业面积90平方米,拥有传真机、直线电话、电子计算机(可与省、市旅游局联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及1辆业务用车。

  五、可行性研究结论

  旅游公司论文篇6

  关键词:成都市;导游;归属管理

  一、研究背景

  基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逐步攀升,其中导游人才已经逐渐成为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导游人才的管理对于中国整个旅游行业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导游人员整体管理基础的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日益成为研究重点。伴随中国旅游业逐步规划化发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四川省成都市导游归属管理模式发展逐步呈现自身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次针对成都地区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模式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对国内外对导游人员生存情况、未来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论证,取其对本次研究有效用的数据和理论资料,构成对本次研究结果的间接性理论支持;问卷调查则主要是以成都市旅行社业的导游、管理者为调查对象,现场调查和网络调查同时进行,最后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浅析成都导游人员现阶段的归属管理模式。

  三、成都市导游归属管理以导游服务公司管理为主导模式

  调查中,94.4%的成都导游通过挂靠导游服务司(每年缴纳200-300服务费)获得从业资格,只有5.56%的导游是挂靠在旅行社(即成为旅行社的员工)实现从业资格的。因此,现阶段成都市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是以导游服务公司为主导,以旅行社企业为辅助的管理模式。

  (一)导游服务公司概念

  导游服务公司是近年来中国旅游市场出现的一种新型专业管理公司,类似于人才管理库。导游服务公司成员是获得导游资格证书并有意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导游服务公司是通过每年收取每位挂靠者一定管理费从而为其提供资料保管、导游上岗培训、导游从业机会推荐等服务的企业。

  (二)成都导游服务公司涌现的原因

  学者张艳萍(2010)在研究中提到自从国家旅游局《关于建立社会导游人员服务管理机构的指导意见》以后,成都导游服务公司纷纷涌现。此现象出现原因如下:第一,降低旅行社企业成本,促进旅行社行业发展。旅行社企业数量增多导致僧多粥少带来的竞争白热化,旅行社只能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每年旅游旺季再聘用社会导游就避免平日公司养导游产生的工资成本,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的运作成本;第二,导游人员挂靠导游服务公司更方便实惠。相比挂靠旅行社缴纳上千元的保证金,导游人员挂靠导游服务公司每年只需支付几百元费用便可获得与挂靠旅行社基本相同的福利。并且此后导游人员更换旅行社工作也无须再变更导游挂靠相关手续,因此导游服务公司自然成为众多新导游的选择。

  四、成都市导游归属管理模式的影响

  以导游服务公司为主导的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模式,将绝大部分导游人才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现将成都市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模式影响分析如下。

  (一)对导游工作状况的影响

  导游服务公司为导游人才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比较低的管理费用解决了导游人才挂靠旅行社要缴纳大笔保证金的负担;然而,调查中挂靠旅行社的导游人员60%都得到了专业培训,且95%导游人员获得工作机会,而将近34%挂靠在导游服务公司的导游人员从未获得真正的上岗培训,且80%的导游人员从未获得所属导游服务公司的工作推荐。这样的数据显示出导游服务公司对导游人才承诺的失信,这对导游人员的工作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另外,挂靠在导游服务公司的导游人员是自愿购买工作保险,调查中近50%的导游人员没有购买人身保险,这对导游人员自身利益是有损害的。

  (二)对旅行社企业的影响

  面对日益激烈的旅行社行业竞争,导游隶属导游服务司的管理模式解决了旅行社对导游职工淡季无法上岗工作的尴尬情况,为旅行社企业降低了旅游淡季的运作成本;但同时给旅行社企业造成不完整的员工体系。旅游旺季中各旅行社争抢导游的现象必然降低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约束力,造成个别导游服务质量下降,导致游客对旅行社的投诉,阻碍旅行社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以导游服务公司为主导的导游归属管理模式,在成都产生多个导游服务公司,为成都旅游行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并且使导游人员管理更集中更规范;但因为导游自身技能造成的旅游投诉案件近年常有发生,这样的现象不利于成都地区整个旅游业的品牌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针对成都市以导游服务公司为主导的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模式的不利影响,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导游服务公司收取导游人员挂靠费用,就必须实现提供相关服务的承诺。比如为导游人员定期举办培训活动,推荐导游人员上岗机会等。法律合同上的款项应落到实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相关反映应加强监管力度,保护合法利益;第二,旅行社企业应完善自身体制,努力提高在导游人员归属问题上的竞争力,为导游人员提供全面培训,在旅游淡季将导游人员转化为企业其他竞争力量,从而避免旺季缺少对导游人员约束力致使企业蒙受损失的现象。

  六、总结

  成都市以导游服务公司为主导的导游人员归属管理模式是成都旅游业发展下的产物,具有自身的先进特色,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导游人员的归属管理模式是导游人员发展、旅行社行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最基础管理程序,应成为导游管理模式研究的重点。希望有关部门能付诸实践,彻底深入的改善现阶段成都导游归属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平.导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管理对策[J].经济工作导刊,2003(10):19-21.

  [2] 周燕凌.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导游人员创新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3):334.

  旅游公司论文篇7

  [关键词] 博弈论与旅游学 价格战 对策

  一、博弈论及旅游价格战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与旅游学。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近年来不仅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为其他许许多多包含竞争现象的问题提供了精细的分析技巧。随着博弈论在各学科中的普遍应用,旅游学中的各分支学科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应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分析的探索。

  2.旅游公司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价格竞争是行业重复建设、对行业总体市场容量过度乐观、企业数量发展过快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旅游的产业规模急剧膨胀,旅游公司数量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从而造成供求失衡。旅游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降价是企业的合理选则。现用博弈模型分析如下,假定在旅游市场有两家经营同类产品的旅游公司:A和B,还假设他们同时行动,并只有两种选择:降价和不降价。从而得到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模型:

  表1 旅游价格战博弈模型

  (R――对双方合作的奖励,P――对双方背叛的惩罚,S――给笨蛋的报酬,T――对背叛的诱惑)

  运用画线法可求得该博弈的得益数组(420,420)所对应的策略组合(降价,降价)为本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由于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虽然双方选择(不降价,不降价)要比降价好,但是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每一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会不降价而自己也采取不降价来共同分享利益,为防止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给自己带来损失的情况发生,最终双方选择的是均采取降价的纳什均衡(420,420)。于是你降我也降,你再降我也再降,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价格大战越来越激烈。这从博弈角度说明了价格竞争的必然性。

  实践证明,即使公司能够签订都不降价的行业自律协议,也是无法有效避免降价竞争的发生。因为策略组合(不降价,不降价)不是纳什均衡,行业自律协议不具强制性约束力,即使在短期内能够维持在脆弱的自律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均衡状态破坏掉。这在博弈理论中已有严格的证明。

  二、应对旅游恶性价格竞争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供需失衡的行业中,当供大于求时,价格竞争将更为激烈。然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以下对如何避免过度价格竞争做一探讨。

  1.通过改变博弈模型的结构消除过度竞争。据前所述博弈模型,旅游公司之间的价格战博弈只要符合两个条件:1)T>R>P>S;2)R>(T+S)/2,各公司的最佳选择都是该博弈唯一最优的“纳什均衡”(降价,降价)。要避免出现旅游恶性价格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结构,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该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

  一种方法是博弈双方主动改变博弈策略,将公司目标从“收入”调整为“利润”。以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不妨假设选择“不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30%,选择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20%,则得表2。

  表2 以利润为目标的旅游价格战博弈

  以利润为目标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不再符合原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博弈的最终结果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唯一的(降价,降价)。其中纯策略纳什均衡通过划线法容易找到为两个,即(150,150)和(84,84)。目前博弈论界正在研究表2所示的(不降价,不降价)这样的最优纳什均衡出现的条件和机制,一旦找到,就可以为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提供一条途径。由于其中的研究颇为复杂,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种改变改变博弈结构的方法是旅游监管部门作为新的当事人参与博弈,也有可能会使旅游公司避免出现恶性价格战。但这需要旅游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对降价的公司给予足够大的惩罚才能奏效。

  2.持续创新同样是旅游行业获得较高利润,避免过度竞争的有效途径。旅游企业可通过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而避免产品雷同。比如近几年的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在假期举行的高校游;以各种兴趣为对象的摄影游、徒步游、探险游等。

  3.除此以外,政府还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硬化企业投资约束,从而消除产业过度进入,达到供求平衡,避免过度竞争。

  总之,这些策略需要旅游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创新、调整和选择。

  参考文献:

  旅游公司论文篇8

  关键词:共生机制;民族旅游地;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傣族园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以来,旅游区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一直倍受关注。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对民族社区实际的参与能力、多元化参与需求及利益分配等问题的深度研究较为缺乏。利益诉求的落脚点不同,导致各利益主体的各种状态下的竞争抵触,甚至直接的暴力对抗。同时,社区居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正不断受到侵害,民族社区自身经济水平和传统习俗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弱势地位。这既影响旅游活动的正常进行,也影响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尝试引入共生理论,从对称互惠共生一体化模式的角度破解民族旅游地因利益矛盾导致的制约旅游发展问题,并且在分析民族社区实际的参与能力与多元化参与需求的基础上,构建民族旅游地的共生机制。

  一、理论基础

  (一)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民族旅游地特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旅游目的地,民族旅游地的旅游产业或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已成为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类特殊而广大的地区,民族旅游地有以下特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创造的文化遗产是旅游区的的核心吸引物;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经商水平普遍较低;具有不同于汉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意见表达途径欠佳,表达机制不完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不强,致使其存在多元化的参与需求。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在旅游业中,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旅游者想要的是理想的产品、适宜的价格、足够的安全性和适时推出的新产品;社区考虑最多的是合理的收益分配、大量的参与空间、地位的体现;政府的出发点为提供就业、支付税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利益诉求点不同,旅游地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公司与社区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政府之间存在各种难以协调的利益关系,导致各种形式的冲突,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民族旅游地多采取在政府引导下引进企业进行开发的模式。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民族旅游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居民多数情况下处于弱势叠加的地位,导致利益受损,既影响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共生理论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贝里(Anton Debarry) 1879年在研究真菌时提出,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从理论上讲,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亦即,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合作,是自身状态和性质的继承与保留,是共生体的相互补充和依赖。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其本质是协同与合作。近年来,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钟俊、吴世辉分别运用“共生”的内涵来解释旅游共生的实质,吴泓和顾朝林、陈学强、韩芳、王东红将其应用于区域旅游竞合、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中,王凯、王维艳提出了“边界共生”的思路,宋瑞、杨桂华将共生理论引入单一旅游地利益主体研究,但对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进行研究的尚较为缺乏。利益相关者之间因其利益交互性可将它们视为一组或若干组共生单元,并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以某种共生状态呈现出来。有鉴于此,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根基,在民族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基于民族社区的角度,通过个案分析,探讨民族社区特殊性下的共生模式,在最优共生模式的提议下,从利益表达、分配和保障三方面来构建共生机制,为解决民族旅游社区参与的利益分配问题提供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傣族园景区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以下简称傣族园)位于距景洪27公里的勐罕镇政府所在地,为AAAA级景区,是西双版纳州集中展示傣族宗教、历史、文化、习俗、建筑及服饰饮食等的特色景区。1998年,东莞信益实业总公司投资开发傣族园,2000年广东信益实业总公司退出股份,由橄榄坝农场和昆明宜良南洋建筑公司合股建设经营和管理景区,两家每家经营六年。2011年,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司)与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傣族园公司)签订协议,城司以51%的股份控股傣族园。按照协议,5年内双方合作投资2亿元以上资金,打造AAAAA级景区,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使景区质量跃上新水平。傣族园景区施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村民提供村寨资源作为景区的主背景,公司以资金形式注入对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环境进行改造。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五个村寨的全部生活区和部分生产区归入景区,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目前,社区居民主要通过经营傣家乐、餐饮、烧烤、水果摊以及在公司从事导游、保安、清洁工、舞蹈演员等参与旅游,所获收益甚少。由于利益诉求点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冲突时有发生。2002年之2011年之间,不断有社区居民围堵景区大门阻止游客进入事件,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也间接造成利益相关者的损失,同时也彰显着权衡利益的重要性。

  (二)傣族园景区共生条件分析

  共生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根据共生理论,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参与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个:

  旅游公司论文篇9

  有幸在旅行社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很感谢朋友以及公司给我这样的难得机会,经朋友的帮助。同时由衷地感谢公司同事在此期间对我无微无至的照顾以及帮助。

  旅行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活动,实习期间,主要以旅游市场调研和办公室文秘类工作为主。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年月1日-月1日。得以亲身体验社会,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知识,并获得把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次实习,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及组织结构有了初步的解,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旅游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其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补充了自己有限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一、实习单位简介

  经过国家旅游局、旅游局批准,旅行社有限公司位于路大厦3楼。省工商局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专业旅游企业,足额交纳旅游质量保证金的单位,注册资金50万元。被评为“市十佳国内先进旅行社”年年3月全国旅游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活动中被中国旅游监督管理委员会评为“全国旅游业十佳信誉单位”

  数名导游历年来被评为“十佳导游”称号。公司秉承“宾客至上,公司拥有一支职业道德良好、业务水平高的业务策划人员及训练有素、熟练各种语言、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带有队伍。信誉第一、优质服务”为宗旨,竭诚为旅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最佳服务。

  员工稳定在80人左右,公司主要业务为专业地接,计划团队,常规纯玩散客,从9月初应聘进入公司至离开。会议自由人,高尔夫,自驾车等。

  二、实习主要目的

  对省也有个一个大概的解。省作为一个岛屿,学习生活了四年。四面环海,气候怡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省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的美好。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平日里上课很少涉及旅游方面的知识,出于对旅游发展前景的看好,平时经常看些有关旅游方面的书。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承载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这次毕业实习单位我选择旅行社,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能对旅游业有更进一步实质性的解。同时,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在课堂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三、实习内容及收获

  (一)办公室文秘类工作

  走进公司上班,由于第一次较正式的步入社会。加上领导对自己的具体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是很确定,所以在旅行社实习的第一个月里,公司并没有分配什么重要的任务给我仅仅是一些办公室里杂乱的工作,比如:取文件,送文件,打印,接电话,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倒开水等。虽然这些只是杂乱的小事,但我并没有抱着随意的态度,而是对每件事都很认真的去处理,个人觉得连小事都不能做好的人,就别提做什么大事了!

  与公司同事和领导进行了相互了解,经过一个月基础性的工作后.彼此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并且使我学会了一定的社会交际,提高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二)旅游市场调研

  市场营销学正不断地向旅游行业渗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旅游市场营销学,并逐渐地完善.市场调研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有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意义.

  有幸得到一次实践性地市场调研活动,公司实习期间。真是兴奋之极。学校里,经常听老师讲些有关市场营销和市场调研的理论知识,偶尔有些实验性地模拟调研,但从没有过如此正式地社会调研。对我来说,这次绝对是一个把四年来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绝佳机会,所以我本人非常的慎重与认真。

  表现得相当活跃与积极。调研前期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做市场调研的整个过程中。以及调研对象分析,很多观点还得到上级和同事的认可与赞许。市场调研中期,也就是正式有对象性的社会调查,和同事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按区域分配,所在小组负责海甸岛一块。接到任务后,提议以街区为单位,每人负责一部分,分头行事,完成后到kfc集合,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人员,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事们都表示同意。于是充满激情、汗水、劳累与期望的一天就这样的开始了回到公司,进行问卷统计与分析后,把结果交给了负责人。领导看了市场分析后对我赞扬了一翻,晚上还请大家去happi

  对旅游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经过此次调研活动。特别是顾客这一块,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努力地不断学习提高。

  四、对旅行社发展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并且仅有短短的两个月,虽然第一次进旅行社工作。但通过近期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平日在学校里老师悉心的教育,对旅行社的发展也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建议。

  旅行社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目前。

  同行业激烈的竞争。从建省并确定旅游业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到现在包括大大小小,第一。国内国际的旅行社不下160家,特别是90年代,省经批准注册的国内、国际旅行社达1千多家。面对一个,有限的旅游资源开发下,共同存在着如此多的竞争者。所以,旅行社面临着极为激烈地竞争。

  优秀员工流失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第二。那就是优秀员工的流失,旅行社作为服务性企业,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公司实习的短短二个月中,就有一位优秀的导游想离开,但不知道经理用了什么方法留住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人才的流失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企业机密泄露,客户流失,成本上长升等。所以,旅行社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旅游市场混乱。相信到旅游过的人,第三。都知道旅游市场的大致情况。从“12.1事件,黑导,宰客现象,旅游市场其实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但是近年来,经过政府对市场进行的各种调控后,现在稍有好转。不管哪一行业,市场混乱将增加企业许多额外的成本,严重地将导致企业灭完。

  面对以上问题旅行社该做些什么呢?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1优化旅游路线。

  让顾客开心地来,2做好客户服务。满意地走。

  创造竞争优势。3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4做好人员管理。

  留住人才。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树立企业形象。6塑造旅行社企业文化。

  制定营销策略,7规划旅游市场。明确产品定价,做好市场宣传与营销管理。

  旅游公司论文篇10

  关键词:旅游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涵义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学分支。其目标是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下的企业社会贡献率最大化,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

  (一)国外的文献综述

  西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对我国社会责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4)年在其著作《管理哲学》提出,书中泰勒被批评为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是什么促使工人。奥利弗谢尔登的主题,泰勒曾帮助发展科学的管理,这种工作不应偏离的主要人力经理的工作管理。同时书中提到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的。

  戴维斯(K.Davis,1968)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化分为两方面,社会―人的责任和社会―经济的责任。这将社会责任的主体扩大到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它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由个人承担转化为由作为法人实体的企业承担。

  弗里德曼(Friedman,1970)崇尚自有资本主义,因此他认为的公司社会责任是“依照所有者或股东的期望管理公司事务, 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 即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在自由经济下,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财完全私有,如果公司进行捐赠,就会减少股东的回报、降低员工的工资,这些都是违背自由社会的精神的。因此,“这样的捐赠应该由社会中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个人来提供”。依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企业应尽社会会责任就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多赚钱。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1、法国

  法国是最重视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国家,早在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令部分企业编制年度社会平衡表,送送交公司劳资协议会、工会代表和法国劳工部。并且披露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职工培训;职工住房、交通等其他生活条件。

  2、美国

  美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会计实务界都比较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目的”列入《公司法》。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信息应当包括:经济的增长和效率;教育;职工的雇佣和培训;公民权利和就业平等机会; 企业所在城市的改造和开发; 公害的消除;职工劳动保护和修养;文化和艺术;医疗;对政府的影响。

  3、德国

  德国除了要求企业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外,还要说明企业对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披露内容上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

  (二)国内的文献综述

  相对而言,国内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第一次出现还是1990年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曹立村, 阳秋林(2005)在《基于SA8000 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建立的必然性》中指出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的不断推广与普及,必将对我国的企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企业赚取利润应体现人性原则、企业应更多关注利益相关者、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方面。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所以以SA8000的标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是很有必要的。

  王鲁璐、金建在(2009)《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构想》中指出利润最大化这一过分狭窄的企业经营目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为了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并通过相关例证指出我国现行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阎丽恩(2010)在《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一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发展观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利用,人力资源方面的责任,对其产品质量或售后服务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披露存在的问题是披露的内容不充分,没有形成独立的报告形式,以非会计形式为主进行披露。从科学发展观下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加强政府监管,发展计量科学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研究,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曹兵(2011)在《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使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情况下也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从而否定了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以损害企业价值为代价这一观点。

  从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从企业外部还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都要求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主要是披露内容不全面;披露形式单一,主要以非会计形式进行披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报告。

  谢芳、廖筠(2008)《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旅游业公司伦理规范治理探讨》中从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理念出发,介绍了一个是有伦理规范的一个是没有把伦理规范,从而引出旅游企业伦理治理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支撑体系的构建。强调了内外都要加强其企业伦理规范。

  唐小亚(2009)主要是从旅游旅游业发展利益相关者对社会的责任主要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究了谁应该对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责任负责。比如:政府、消费者、开发商、旅游地的当地居民等。

  高午阳(2010)《论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成为越来越多旅游界人士的共识。文章结合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着重阐述旅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并对推动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旅游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旅游企业要努力成为社会公民。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和监督职责。

  安微娜(2011)论低碳旅游与社会责任,文章使用了当前最流行的经济词语“低碳”,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旅游业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而“低碳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文中作者认为这种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旅游者几方共同履行,才能真正走上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的道路。

  吴振鹏(2012)《试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从旅游业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说明了旅游开发商的不合理开发已经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所以要想保护旅游行业不受破坏就必须走课持续发展道路。在文中还介绍了要怎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完善法律法规、限制游客人数、加强宣传力度。

  对我国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大部分还是从整体上进行的研究,对旅游业的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大多是从必要性和现状来看的,对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较少。

  我认为,对于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首先从观念入手长久以来,大家认为旅游企业是第三产业,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从而使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忽略了旅游活动中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问题,从而导致后来的环境后果。现在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水质下降、交通拥挤、旅游过度开发所导致的景观地貌的破坏、人文景观遭到破坏、风土民情被商业化等等。其实旅游资源有时候往往是不可再生资源更例如开发地的风俗习惯、一些古老的人文景观等,所以旅游业对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要深入研究,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社会责任的披露 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就是不能很好的用会计方法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因此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将其披露出来。对于旅游业这种第三产业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它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更难用会计方法进行披露了。所以研究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如果旅游业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那么对社会信息进行披露就是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Oliver Sheldo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M].1924.74

  [2]K.Davis.social-Economic.Accounting[J].Accounting Research ,1960.

  [3]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Profits[J].New York Times.

  [4]曹立村,阳秋林.基于SA8000 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建立的必然性[J].南华大学学报,2005;6:53-55.

  [5]陈留星.从传统会计视角看社会责任会计[J].时代金融,2011:8-9.

  [6]陈巧慧.从国外的社会责任会计动态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J].论坛,2011;9:8-10.

  [7]王鲁璐,金建.关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构想[J].财会探析,2009;8:104-106.

  [8]阎丽恩.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67-168.

  [9]刘红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想―基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北方经济,2010:58-60.

  [10]曹兵.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价值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3-134.

  [11]谢芳,廖筠.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旅游业公司伦理规范治理探讨[J].现代财经,2008;9:79-84.  乡村旅游分析篇1

  关键词:青海 乡村旅游 SWOT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68-02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近年来,以“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青海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ns)。

  (1)青海省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交汇地带的青海,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具备加快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条件。

  (2)青海省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县古城村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全省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游、贵的黄河民俗文化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2010年1月―8月,乡村旅游经济收入3亿多元。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不论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

  2.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见表1)。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见表2)。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这是人们对乡村旅游项目最形象的描述。青海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3.机遇(opportunities)。

  (1)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随着汽车逐步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青海省道路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自驾车游青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省外游客进青海旅游的选择。自驾车游客大多选择环境优美、有独特风俗风情的地方作为目的地。截至2010年7月,已有13万辆自驾车驶入青海,自驾车游客的大量涌入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行业支持。乡村旅游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化的优化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国家的支持。青海省旅游局制定了《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强化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提升各类型的“农家乐”、“牧家乐”。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选择重点旅游乡镇,从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市场宣传、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培育典型,逐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保护性地挖掘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

  (3)基础设施改善。自2000―2008年间,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62.33亿元,其中约40多亿元直接用于和带动旅游公路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旅游公路的服务水平,青海省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加大对旅游公路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假期的调整。我国节假日制度调整后,小长假增多,带薪休假制度也全面实施,给人们的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加之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体验性的休闲型、享乐型和学习型旅游度假方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4.威胁(threats)。

  (1)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引导不力。由于对乡村旅游还缺乏认识,观念和理论还比较落后,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不清楚,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旅游的意义,没有意识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重要性,产品与市场脱节。

  (2)项目建设盲目,重复建设严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许多单位和个人急于瓜分乡村旅游这块蛋糕,却很少来考虑与论证游客流量等经营要素,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行业竞争的无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

  (3)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真山真水”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前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诱因,但环境系统本身也很脆弱。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垃圾增加、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众多负面影响,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丧失生态优势。

  二、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例如: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贵德县打造以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观赏民俗风情为主的农家宾馆、农家院旅游项目;有国家AA级风景区――桃花园林风景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发以餐饮、赏花、娱乐为主的“休闲园”和“农家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则开发以“撒拉人家”为主的休闲旅游。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化。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大力扶持,简化手续。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并在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青海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笔者相信,只要全省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就能使青海的乡村旅游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08(19)

  2.青海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青海日报

  3.青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人民网.2010.9.10

  乡村旅游分析篇2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互动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又一亮点——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三农”为依托,将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新型旅游形式。发达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反过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也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大家知道,增加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乡村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可以将带有老字号的、品位高的产品,如老房屋、老历史、老文物等,统统发掘出来,使这些传统资源重新焕发黑土的芬芳,成为游客的吸引物。尤其是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未对人们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可以促使他们尽快脱贫。另外,随着游客大量进入,农民的闲置房屋、田园可以转化经营资产,农产品产销可以对交,节省中间环节获取额外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特色观光资源,光靠单一农业生产是不够的,迫使农村由种植业向种养殖等业全面发展,这就有力地优化了农村的服务产业内部结构,带动周边地区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涉及的行业多,方面广,拉动力强,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旅、工、农、科、贸新格局,拓宽传统农业的旧框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乡村旅游可以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发展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解决了出路,且乡村旅游所需人员又不受性别、年龄、民族、文化水平和就业时限等方面的限制,乡村旅游开通了就业门路的新渠道,当地农民不用离乡,不用离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安全感、稳定感,更有幸福感,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乡村稳定,使创建和谐社会有了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了现代观念。乡村旅游既给农村送来了金钱,送来了财富,也送来了外界新的信息,这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新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不外出,不花学费就能接受现代观念,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眼界开始开阔了,接受新生事物快了,胆子也大了,开始向旅游市场冲击,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守田园,甘当一辈子的农民了。

  其次,乡村旅游给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学普通话、学外语、学电脑,已成为一种风尚,成为旅游中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发展的有用工具,成为搞活搞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乡村旅游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是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生态型旅游,目前旅游景点甚多,游客的选择性很大,客源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保障,为保证对游客的吸引,必需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利为有利、亏损为盈利,基础设施建设才不会变成空架子,劳民伤财。

  其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可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乡村旅游之前,农村道路为土石,下雨摊行路,雪天进不去,交通不便利,卫生条件差,供电供水问题多,通讯排水出故障。乡村旅游中,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耕也是一种生产力,于是政府出面,村民出钱,多方投资,不但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整修了住房,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村民配合改猪圈、厕所、改卫生,整洁了村容,使村庄提高了档次,改善了村貌,实现了“乡风文明”,使村庄提高了档次。

  4.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服务的特性,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自主决策,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管理,有力的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1.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技术支持。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乡村发展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产业和技术支持,使高科技的农业、乡村工业、畜牧业及加工业成为旅游资源的主体,满足部分游客的考察与观赏。

  其次,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和集体的家底子厚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影响乡村旅游的外界条件因素很多,如交通的问题,通讯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设施的问题,没有钱,哪个也解决不了,只有乡村发展了,才有条件大上。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同乡村发展是互补的。

  2.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景观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环耕是吸引游客的前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条件对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成正比,也是吸引游客基础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加大的对基础设施修建的力度,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相当的基础设施。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道路改造,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搞好生态工程等,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3.乡风文明的树立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风文明为乡村旅游送来了“东风”。乡村旅游的质量如何,与从业人员的关系甚大。从业人员的素质越高,服务质量也就越高,但从目前来讲,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个普遍的问题。为此,新农村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吸引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去发展等,源源不断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秀人才。

  其次,文明乡风拓展了乡村旅游的空间。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深挖文化底蕴,由单一独调的“农业游”发展为“红色游”、“绿色游”、“土色游”、“金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使古老的、传统的、人文的资源重新回到现代舞台,为乡村旅游壮大了实力。

  4.民主管理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民主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民主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民主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力有了保证,既有了广泛知情权,又有了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可以为乡村旅游献计献策,分享各种成果,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结合

  1.纳入轨道,同步运行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进一步摆正两者的辩证关系,把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轨道,同步规划,同步运行,同步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2.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没有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搞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都将是一句空话,或者叫纸上谈兵。乡村旅游是以跨地区人员流动为主要特点的,更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把民主管理放在首位,干群一道,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要不断地增强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搞好农村的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的社会政治的稳定。

  3.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双重规划。特别是针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的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政府部门要发挥行政职能作用,认真做好考察,加强全面规划,避免盲目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的发生,开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游客、各有稳定收入”的“四各”局面。

  其次,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强化人员的管理,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使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不断得到扩大,要引入先进的管理观念,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从业人员定期考核,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要针对从业人员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定期搞好文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5,(6).

  [2]张明星.银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7).

  [3]谢钱.“农家乐”研究进展分析与探讨(j).金卡工程,2010,(8)

  乡村旅游分析篇3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SWOT分析;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以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1]

  乡村旅游一般以小距离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但一些很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也会吸引距离较远的游客。乡村旅游是乡村和旅游的结合,是旅游者在拥有可持续的闲暇时间与可支配的个人收入的前提下,离开定居地(城市)到城市边缘地逗留一定时间进行修养、健身、消遣和娱乐等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消除身心疲劳,以休闲为目的,注重游客的精神享受,即通过旅游的方式达到休闲的目的。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扬州的乡村旅游。SWOT分析是指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2]

  (一)扬州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S)

  1.资源优势。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风情,乡村风情从旅游角度上讲指的是乡村风土(包括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乡村风物、乡村风俗和乡村风景等,这些资源的特性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态特征和乡土气息。从扬州市域范围来看,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高邮和宝应的里下河风光都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依托这些资源,扬州有些地方已发展了一批乡村旅游点(见表1)。从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看,现期还需依靠现有的招牌性资源作为乡村旅游的依托。

  以仪征市为例。仪征以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对地处平原的本地城市居民就极具吸引力,位于扬州西郊的白羊山,距扬州市区仅12公里,植被茂盛,风光旖旎;向西的登月湖,是苏中最大的人工湖泊,水质达二级标准,生态优良,水产丰富;位于宁扬两市交界的龙山,有千亩“竹海”和梨园、桃园、山楂园、葡萄园;还有北部的石柱山,不仅有壮观的石柱林,还蕴藏木、骨化石。另外仪征有丰富的物产、特色的餐饮,如仪征的茶叶、风鹅、茶干、雨花石,在游客心目中都具一定知名度。

  另外,城市居民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卉园,还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大棚生态餐厅、农家大院,还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等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太多的投入。这些资源,都为扬州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城市游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客源优势。

  随着现代人旅游方式的转变、旅游心态的转变,为自己而旅游、为放松心情而旅游、为休闲度假而旅游的人群会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在目前的生活水准下,城市极大部分居民的休闲目的地主要还是郊外、乡村。

  因此,扬州乡村旅游在客源市场定位上,第一客源地主要还是扬州市区,其次才是长三角地区,对于华东、北京甚至海外客源市场,还要靠扬州主旅游线的延伸,靠主旅游线的组织、策划。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塑造,要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实实在在地做好面对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才是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乡村旅游面向的市场,就是本地城市居民。可以预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是乡村旅游永续发展的巨大动力。相对于外地游客的一次游、一线游,本地城市居民的郊外游将会渐渐发展为反复游、周期游、一地游、过夜游。特别是随着城市自驾车的普及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给予公职人员越来越多的带薪假期,大量的城市居民涌入乡村,驾车1小时以内享受农家菜肴和郊外度假,将会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大多数人的选择。

  3.交通优势。

  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目前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式。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在扬州境内交汇,扬溧高速公路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通苏南,扬州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以及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盐金公路、仪扬公路等国省干线。此外,“十一五”期间,扬州农村公路5年共完成投资14.6亿元,新建1000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达,客运通车率达99%。而这些都为扬州乡村旅游奠定了非常有利的交通条件。

  (二)扬州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W)

  1.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仍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观光游览产品在扬州仍占主导地位,以风景名胜观赏为重点,而乡村旅游却仍处于初始阶段,参与性乡村旅游项目较少。旅游线路设计缺乏新意,特色不够鲜明。旅行社线路模式固定,较少增添乡村类旅游产品,因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的需求。

  2.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乡村旅游要素不健全

  扬州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小、水平低;城市乡村导览图标识不齐全;乡村景区的经营服务方式没有突出休闲度假旅游的需要;扬州度假型酒店、主题型酒店、特色酒店数量相对较少,服务缺乏创新意识。

  3.乡村旅游产业链薄弱

  扬州乡村产业链薄弱,各旅游要素企业未能很好的衔接与合作,企业旅游空间集聚与产业集聚不理想。餐饮、娱乐、购物等高附加值产业链不健全,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相应的拉动效应有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仍未形成。

  4.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扬州现有乡村旅游市场上,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疗养等新型复合型产品偏少、规模偏小;旅游体验性不足,以静态展览为主,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旅游夜间消费不火;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品牌旅游演艺项目,游客逗留时间不长。

  5.乡村旅游季节性明显

  任何旅游都具有季节性和时间性,而乡村旅游表现得尤为突出。[3]扬州的乡村旅游市场季节性问题非常明显,乡村旅游旺季一般为5—10月,“烟花三月下扬州”使得扬州的春秋格外动人,相对而言,冬季和夏季的乡村旅游市场就几乎为零市场。

  (三)、扬州乡村旅游的机遇分析(O)

  1.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农村问题,不仅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机遇,而且也为旅游业的发挥、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结合提供了依据和极好年,2006年国家旅游主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年”,掀起了乡村旅游的热潮;2007年,“城乡和谐游”旅游主题的提出,更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成型化。

  《扬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建设沿长江、运河的纵横生态林骨架,打造丘陵地区生态经济林片和沿江花木生产片,构建标准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形成“两带、两片、三网、多点”的林业发展总体布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

  2.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的下降。

  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乡村旅游却能够在不超出市民的经济能力,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由于乡村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有较强的参与性,使得传统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四)扬州乡村旅游面临的威胁分析(T)

  1.竞争威胁。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扬州周边地区迅速发展,档次不一,主体产品各异,扬州的乡村旅游和周边地区目的竞争将很激烈,主要体现在旅游市场、旅游主题、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经营理念的竞争上。

  2.人才威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从业人员应该门类齐全、基础扎实,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园林、营销、文化、建筑等学科的配置,也需要旅游、农林、建设、文化等部门的配合。目前扬州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而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员更少。

  3.体制威胁。扬州乡村旅游景点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做法,乡村旅游标准制定不完善,经营主体的外来户多,形成了一定的旅游经济损失,不利于社区参与和乡村旅游的本土化进程。

  三.发展扬州乡村旅游的战略对策

  (一)突出特色

  乡村旅游有多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①休闲度假型;②参与劳作型;③其他型,包括科考、修学等。在国内也已形成几类代表性的产品:①以成都为代表的农家乐产品;②以北京为代表的民俗产品;③以皖南为代表的古村落产品;④以台湾为代表的乡村观光产品。当然,以上产品往往都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既包括农业观光,又包括乡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

  愈是乡土的愈是个性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压迫感更甚,渴望返璞归真来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5]因此,扬州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因地制宜,以本地城市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吸引游客为目标。市区东翼的江都,乡村旅游产品可打造以品尝江鲜、湖鲜为特色的美食之旅,以花木观光为主的赏花之旅,另外,依托江都水利枢纽、邵伯湖等水资源,开发休闲度假类产品。目前邵伯湖度假村基础设施较好,但由于进入通道不畅(进入景区需过几道船闸),阻碍了游客进入。该产品是否可以考虑与凤凰岛度假区整合,将扬州市民通过水上引进。从凤凰岛乘快艇,只需五分钟就到达邵伯湖度假村码头,如果开通渡船,乃至实现一体化经营,通过经营模式调整,利益分享,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富有卖点的郊外旅游线。

  市区西翼的仪征可依托青山、白羊山、石柱山、登月湖资源,开发观光、健身、探秘、休闲类产品。同时,两地都要利用已有的影响大力开发特色农家菜,以油港龙虾、岔镇老鹅、大桥江鲜等为品牌,吸引城市市民。

  (二)打响品牌

  旅游品牌,往往是具有唯一性、差异性、特色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而言,也就是它所依托的资源的差异性、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奇妙性。在这方面,仪征的山资源、江都的水资源,特别是扬州郊县农村特有的乡村风情,都是吸引城市居民的招牌,在这些招牌之下,特别要注重品牌的塑造,包括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产品价格体系的设计、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包装、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的配套等。

  (三)在强调服务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业内部各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扬州乡村旅游产业存在基础薄弱,各部门联系脱节,各自为利的现象。要完成使旅游业成为扬州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使酒店业、娱乐业、饮食业、运输业、商贸业、健身业等与旅游业一道形成一整套完备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变。

  (四)在多元开发的基础上融入扬州文化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6]文化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让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在扬州深度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扬州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扬州特色的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唐峰陵,林龙飞.“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张红艳. 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师,2008(6)

  [3]胡英清.中国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7)

  [4]

  [5]马艳平.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乡村旅游分析篇4

  关键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2015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大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再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重要战略机遇期,乡村旅游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梁华、周武生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区位、环境、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提出适合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5种模式[1]84;也有学者基于内生发展的视角,归纳出适合黄山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2]240;此外黄郁成等对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乡村旅游当地居民的投资却被边缘化[3]79;张世兵等也提出应该加强政府、社区和投资商的深度合作,从而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53;而易开刚、俞富强基于共生视角提出“农家乐”是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5]8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由于研究区域的不同而提出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也不同,并尚未有学者探讨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广西阳朔为例,对阳朔全域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推动阳朔乡村旅游景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阳朔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理念和原则

  (一)指导理念

  实行“保护胜于开发,保护就是发展”开发理念。2014年9月,中国文化旅游研究院主办、东方旅郡承办的“中国文旅的态度———文化旅游前景发展论坛”在阳朔盛大举行,专家赞扬了漓江“原乡”“乡愁”,可见其乡村旅游主要在于“乡”。针对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游客一般选择徒步、骑行等低碳方式,注重阳朔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开发原则

  保持当地本色原则。特有的桂北建筑,淳朴的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山水,景人合一的田园风光,特色的民俗表演,风格迥异的地域民族文化,打好其文化牌在于“原”。

  二、阳朔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我国现代国际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阳朔。1976年尼克松访问阳朔时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山水比得上阳朔的山水”。接着克林顿总统到阳朔西街游览观光后,掀起了阳朔西街游览热潮,“名人效应”让阳朔西街成为驰名中外的洋人街[6]132。第一,地理位置好。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距离桂林市约65公里,县域面积达1430平方公里,气候条件舒适。阳朔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且景色多变,并拥有良好的雨水与日照,气候宜人。最后交通便捷且选择多样,不但有高速公路直达桂林、漓江景区,另外水路也常年通航,并且拥有贵广铁路及航空,直达国内各大城市。第二,阳朔县具有相当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漓江山峰与漓江河水、千年古榕及形状各异的岩洞等;人文景观包括百处石刻、聚龙潭、十里画廊、蝴蝶泉、遇龙河、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等。第三,广西阳朔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相当迅猛的旅游热点县,最早是国外旅游者带动并发展起来的,突出表现在西街旅游小镇,国内自助游、散客游发展速度加快,已成为主要趋势,是阳朔乡村旅游客源地的主要参与者。第四,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阳朔县农业总产值高达32.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1%,桂林市排名第一,农业基础实力雄厚;工业经济也稳步增长,政府补助134家微型企业近379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3.4亿元。同时阳朔县2014全年接待游客1230.9万次,增长5.1%,其中入境游客高达198.1万人次。由表1可看出阳朔县的第一、二产业发展稳定,为第三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其乡村旅游的腾飞插上翅膀。第五,阳朔县发展旅游时间较早,规模较大,从表1可看出,阳朔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9到2014逐年提升。阳朔县内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地域空间辽阔,地理区位好,交通快捷方便,旅游接待力与环境承载力较好。第六,阳朔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90%,近几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比例小,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较大,增值幅度明显(如表1),表明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雄厚,在一定时期内常住人口浮动比率较小.

  三、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众多,主要有个体经营、企业自主开发经营、“公司+农户”“政府+企业”“政府+当地居民+后进入企业”“政府+企业+后进入社区”“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经营管理模式。表明不同性质的景点都采用了适宜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全局意识薄弱

  阳朔虽已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发展,但旅游景点各自分散,当地居民或外来企业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盲目开发,整个阳朔旅游布局有点无面,缺乏整合成系统的旅游路线,整体意识淡薄,最终将影响阳朔旅游的长远发展。

  (二)注重经济效益而轻体验

  阳朔景区境内旅游景点,包括百里新村、千亩茶园等乡村旅游景区,基本属于门票景区,游客进入景区观赏、拍照留念都属于收费项目。如十里画廊的大榕树景区,门票价20元,给阳朔旅游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给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却大打折扣,容易使游客形成不良刻板印象,故而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阳朔乡村旅游应借鉴国外及台湾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中的免门票政策,重产业经济,轻门票经济,大力推动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混乱

  2013年国家颁布《旅游法》后阳朔县当地政府积极响应,但执行力度不强,旅游乱象仍然存在且较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及旅游者的整体印象。目前政府管理疏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得太多”,限制了旅游市场本身的自由,无法使旅游市场发挥正常的作用;另一方面“管得太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较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职能,并缺乏相关规章制度的起草拟定、实施和监督,甚至存在管理职能越位等问题。阳朔县旅游政府应逐步建立监督和责任追查机制,对各部门进行公开监督,按期通报部门情况,增强居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景区的管理。

  (四)利益分配不均

  经济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主要的部分,涵盖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7]67。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干预及企业的强势进入,当地居民对自有或周边的旅游资源决策权较小,随着阳朔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居民日常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且分配意识、分配需求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差距使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开发管理公司的矛盾日益激烈。当地居民实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意识较弱,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制约阳朔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依据以上开发条件的分析,针对目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经营管理模式,以期为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照,从而推进阳朔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产业依托模式

  农产品是阳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15年阳朔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县砂糖橘、金橘种植面积分别达6.5万亩、18.1万亩,种植面积较广,但较分散,未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园林水果总产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增幅明显加大。因此可通过实行规模化、一体化、制度化、机械化种植,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形成标准化农产品依托模式。如加大园林水果业种植技术,拓宽种植面积,对不易携带或储存的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等。使当地特色产品增多,更好地满足游客选择权,增加游客体验。

  (二)文化依托模式

  广西具有独特且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借助《印象•刘三姐》模式,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塑造更多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如刘三姐系列产品、3D画像、传唱金曲等,在《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形象的带动下发展特色民族手工艺文化,如画扇、蜡染、扎染、陶瓷工艺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阳朔当地旅游收入,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设立阳朔乡村旅游分管协会

  在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类经营管理模式中,政府的推动起主导作用,注重开发规划管理的全局意识,加强乡村旅游法制、基础服务建设等,还应适当改进“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广泛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和诉求,加强居民的配合度,合理分配利益并对经济贫困或相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计划,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同时,由于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轻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所以阳朔乡村旅游分管协会应加强对参与当地乡村旅游活动行为的监督、检查,保障当地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阳朔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研究展望

  乡村旅游分析篇5

  关键词 岛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33-03

  岛屿由于其交通的闭塞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其乡村气息浓厚,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开展岛屿乡村旅游可以增大旅游的有效供给,缓解大众旅游的压力,并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保持农村的特色风貌、美化乡村环境有显著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考察等方法,通过对三山岛的游客情况、出游情况、消费情况及游客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对所搜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岛屿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岛屿乡村旅游发展及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借鉴。

  一、问卷调查分析

  (一)游客的基本情况

  1 客源市场构成分析。三山岛的客源市场中苏州市占32%,省内其他城市占23%,上海占33%,浙江占1%,其他省或直辖市占11%。苏州和上海相近,其他地区的分布也较为均匀。据另一项资料显示,大部分游客到达苏州乡村旅游点的方式是自驾车,所以客源地的距离远近会直接影响到游客是否出行。苏州本市和苏州周边的地区游客占大部分,同样是离苏州,很近的上海和浙江的游客比例却相差很大,这是因为上海是大都市,苏州历来是上海的后花园,而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多特色乡村旅游点。

  2 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分析。三山岛的客源特征如表1所示:45岁以下的游客占到了70%左右,这表明中青年是苏州岛屿乡村旅游的中坚力量,虽然老年游客占有一定比例,但与发达国家的“银发”旅游有很大差别;70%的游客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超过4000元的游客占30%,游客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大专及以上,这与客源市场集中在本省市及上海有一定的关系;游客中以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学生为职业的游客的比例相当,而令大家都羡慕的白领游客比例却相对较低,离退休人员是最具出游条件的群体,但比例不高,这与之前老年市场的比例低相互对应。

  (二)游客的出游情况

  从重游率、同游者情况及逗留时间三方面来分析。旅游者的重游率对旅游地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是游客忠诚度的主要体现。调查得知,大部分的游客(占70%)都是第一次来三山岛,来过2次以上的占30%,重游率比较低。重游的游客主要是中青年,65岁以上和25岁以下的游客重游率很低,可见,苏州岛屿乡村旅游的重游率不高,各个年龄段有一定的差别。三山岛的游客主要以家人、朋友、同事为伴出游,且三者比例相当,团队客人也占有相当比例;从职业类型来看,单位同事出游的游客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及一般职员为主,其他游客选择家人和朋友的较多。客人在三山岛的停留时间中半天以内的占22%,一整天的占29%,住一天及以上的占49%,可见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游客的比例相当。

  (三)游客的消费情况

  三山岛的95%游客会选择在景区用餐,人均用餐消费在50-100元之间。54%的游客会选择在岛上过夜,其中38%的游客的住宿消费在100元以下,100-200元的占11%,只有5%的客人的住宿消费超过200元。可见,三山岛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各项设施也较齐全,管理和服务趋于完善,再加上它是太湖上的小岛,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相当有优势,但消费不高。在游客的其他消费中,购买农产品占了主要部分,而富有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农家体验项目的消费水平很低。

  (四)游客的满意度情况

  22%的游客认为三山岛的交通情况不方便,主要原因是路途遥远和路标不清楚。由此可以得出,要使苏州岛屿乡村旅游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针对旅游点开设专线,最好是可以将多个景点连在一起的专线,这样便于游客出行游玩。对于私家车的游客,要改善路标,并做到相应的引导工作。此外,调查得知,游客对服务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98(满分5分)。

  二、小型岛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源市场不完善、结构失调

  苏州岛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近距离为主,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市和上海地区,国内其他旅游市场还没有打开。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学生市场及老年人市场尚未形成。农业的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对学生来说是很新奇的事情,而且那种乡村体验文化对其极具诱惑力的;老年人有钱有闲,乡村的生活环境、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等是吸引他们的关键。

  (二)旅游产品单调、缺乏深度体验项目

  目前,小型岛屿乡村旅游内容较为单调,产品比较单一,多以钓鱼、吃饭、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乡村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三)品牌意识薄弱、缺乏“王牌产品”

  小型岛屿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旅游地、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市场影响力大、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意识的薄弱会导致低层次、低质量的旅游产品充斥市场,最终使旅游投诉率居高不下,影响旅游者对小型岛屿乡村旅游品牌的忠诚度。

  (四)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特色

  景区的标识牌有点陈旧,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多,不能给初来景区的游客提供方便。部分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未能呈现出当地的特色,文化气息也不够浓厚;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岛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游客进入岛屿的主要交通方式就是游船和快艇,且班次不多。

  (五)缺乏管理人才及基础培训

  岛屿乡村旅游点普遍缺乏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制度,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既难以留住当地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又吸引不了城市的高素质人才,对注重薪酬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大学生更是缺乏吸引力。小型岛屿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大多就近上岗,且基本为本村居民。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略低,思想观念落后,自由的生活习惯与规范化、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缺乏专门的旅游服务培训和指导,旅游服务意识低,使得乡村旅游中旅游服务的总体接待水平低。

  (六)游艇安全存在隐患

  岛屿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水上交通工具,由于去三山岛的轮船班次较少,一些散客会选择农家快艇。据调查发现,持证的和无证的快艇都飞驰在湖面上,往来的快艇也没有固定的航线,有些驾驶员会应客人的要求灵活改变路线,虽让客人觉得刺激却不安全。有些地方水域较窄,渔船、货船和旅游快艇混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小型岛屿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一)完善客源结构,维护忠诚游客

  首先,要加强目标客源市场的开发。小型岛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应以近距离为主,要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相对优惠的价格(如推出年卡),还可以联合周边城市进行乡村旅游的联合促销,达到客源互动、市场共享的效果。其次,针对国内大市场,要开展各方面的宣传活动,突出特色和独创性,与各大旅行社合作,努力拓展新客源。第三,要注重游客群体的细分。小型岛屿乡村旅游中孩子和老年人所占的比例不高,高收入的群体所占的比例也不高。可以推出相应的家庭出游套餐,并且开发一些适合他们游玩的项目;针对高收入者,要完善各种设施设备,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第四,要重视维护忠诚游客,要建立持久的、稳定的公众形象,并在游客心中树立起对景区情感的认知,岛屿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建立自己的VIP俱乐部,并以此作为为平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满意等多项服务。

  (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深度发展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原始的观光体验,期望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要实现岛屿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就必须不断发掘创新,实现产品的转型与升级换代。首先,要大力开发主题旅游产品,将景区旅游资源、当地文化与其江南地区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发主题旅游,还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按不同的季节推出相应的主题产品,如美食节、赏荷节等。第二,设计深度体验项目,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如让游客最大限度地与当地居民接触,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如可推出“当一天农民”、“做一回渔夫”等旅游项目。第三,加大传统工艺品和农产品的开发,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延长其逗留时间。

  (三)树立旅游形象,打造特色品牌

  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树立自己的品牌个性,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尽量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本地旅游资源特色、基础设施条件和客源市场情况等为基础,全方位构建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的战略体系。在充分体现乡村自然特色、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按照目标客源的需求来扩展营销范围。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品牌宣传的力度,扩大影响,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维护旅游形象是保障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强旅游地形象对潜在游客的刺激,使形象在公众记忆中占据优势地位。

  乡村旅游分析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增长;贡献度;Granger检验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6日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在空闲时间约上三两好友出去走走成为当下人们喜欢的项目。加之近几年城市空气污染愈演愈烈,人们在城市生活工作除了面对工作的压力,还要面对环境的污染,更多的民众对乡村旅游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开创新思路,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开创新路径。河北省将乡村旅游作为扶贫攻坚、富民增收的主打产业来抓,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共有630多个乡镇、1,650多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创建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49个,省级示范点87个,大批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成为“乡村旅游创客”,带动农民直接就业22.7万人,从业农民人均增收9,010元。

  二、基本概况

  (一)旅游资源。野三坡总面积498.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包括百里峡景区、拒马河景区、白草畔森林游览区等等,素有世外桃源的美誉,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越,极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二)区位优势。野三坡与北京市毗邻,距北京市中心100公里,距天津市220公里,距石家庄市270公里。景区内国道、省道、旅游专用公路纵横交错,张涿高速在景区设三个出口,京源铁路横贯景区,并有两个火车站,构成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

  (三)经济情况。野三坡隶属于涞水县,这里70%的面积是山地,依靠太行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及淳朴的民俗风俗,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其近十年的经济情况根据表1可以看出,涞水县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8.5亿元;农村纯收入由2006年的2,843元增加到2015年的7,468元,特别是2011年以后农村纯收入增加迅速。(表1)

  乡村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13.96%增加到2015年的23.08%,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到了近五分之一,可见涞水县乡村旅游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当地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产业,实现经济增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

  野三坡近十年接待游客量成大体上升趋势,除了2012年由于“7.21”特大暴雨的影响接客量明显下降,其他年份均比上一年有所上涨,2015年野三坡景区接客量达到360万人次,再创新高。图1为涞水县三次产业比重图,由于该地区地形原因,不适合发展第一产业,因而三次产业占比是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占比最少,涞水县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三大产业进行较大力度的调整,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适度下调。

  三、模型研究

  (一)数据来源。本文通过涞水县政府官网、国家统计局网、中国统计年鉴搜集到2006~2015年野三坡旅游收入与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的数据,通过Eviews8.0软件进行Granger分析。

  (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设Y为农村居民纯收入,X为乡村旅游收入,对两组数据取对数,以减小数据波动得到lny、lnx,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lnx序列平稳,而lny序列的检验值大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平稳,因此我们对lny序列求一阶差分,再对该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dlny的ADF检验值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该序列平稳且所有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表2)

  (三)协整检验。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了协整检验方法E-G两步法用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果自变量的线性组合能解释因变量,则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因此,检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同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不是一个平稳序列。

  第二,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通常用ADF检验判断残差序列是否平稳,但参考的临界值需要用EG检验的临界值表,否则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五)格兰杰因果分析。根据表3我们可以看出,原假设为乡村旅游发展不是当地农民经济增长的原因,P值为0.0240,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即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当地农民增收的原因;原假设为农民收入增加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P值为0.6927,大于0.05则接受原假设,即为当地农民增收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表3)

  (六)实证分析结果。根据模型分析可以得出野三坡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乎涞水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充分将乡村旅游与当地农业、历史、风俗等相结合,避免趋同,帮助当地产业转型,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人才培养。一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是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和风土人情,以及现代科技技术等,需要有经验的管理者提出合理的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景观环境的游览,还需要各种设备、旅游产品的同时配备,而这些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去运作规划。野三坡目前的人才储备情况非常落后,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当地的农民,业务素质不高。野三坡景区人才的缺失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引进人才是野三坡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地政府可以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一方面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规范他们的业务素质,这样既能提高野三坡的服务档次,又能使农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则是在当地建立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是职高、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吸收当地农民子弟,使学生在景区学习,在景区实习,在景区就业,留住人才。

  (二)与时俱进,大力宣传。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紧随时代潮流,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以前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是口口相传,现在则更多的是网络,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如何让自己的乡村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就成了当下乡村旅游经营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野三坡景区管理者可以与游戏开发公司取得合作,游戏公司开发关于野三坡乡村旅游的游戏,突出野三坡特色,使玩家在玩游戏的同时感受到乡村旅游的乐趣,更多的了解野三坡,让玩家产生想到野三坡身临其境游玩的想法;其次,可以将野三坡与影视作品相结合,拍摄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使观看者有想要到此一游的想法;最后,与企业合作,把到野三坡乡村旅游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既激励了员工,又起到宣传的作用。

  (三)发展特色,避免趋同。科学规划避免传统文化遗失,也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充分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特色,既包括自然风光,也包括人文民俗,风土人情,形成差异化经营。野三坡景区包括鱼谷洞、白草畔、百里峡、拒马河等等,管理者应该充分突出它们的特点。同时应注意印象营销,改善游客最不满意的因素,比如卫生、交通、基础设施差的情况。现在野三坡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上是游览景色,观看民俗表演,划船骑马,吃农家乐等这些基本的项目。作为延伸可以让游客自己动手,学习制作农家乐美食、手工艺品,参加当地节日庆祝活动等,甚至可以种植农作物,这样游客需要经常来照顾农作物,给乡村旅游带来更多资源,游客也享受了劳作和丰收,这远比采摘一项有趣的多。

  乡村旅游本就是城市人们为摆脱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感受乡村与世无争的慢节奏生活,乡村旅游要有特色,使游客感受不一样的农耕情怀,把曾经在乡村长大的游客带回到童年,让他们的乡愁情怀有所寄托,同时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差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0.

  [2]邓爱民,黄鑫.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3]徐露.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6.6.

  乡村旅游分析篇7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及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重庆市永川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底蕴深厚,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可持续性、生命周期及客源市场等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一、永川区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凭借独有的资源及区位优势,短短十几年间,永川区就实现了从单一休闲观光为主的度假方式向亲身参与农业活动为主的“务农”型乡村旅游模式的重大转型。近年来更是亮点纷呈:黄瓜山中华梨村建设方兴未艾;茶山竹海核心景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正在加快改造;十里荷香生态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每年一届国际茶竹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都为永川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

  二、永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Strengths(优势)

  1.资源优势。永川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部级的森林公园茶山竹海,有百里水果长廊黄瓜山(重庆规模最大的梨产业基地),还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永川也拥有很多的人文景观。上游永川龙、三教镇石龙山摩崖石刻、杜甫所书的“万年松化石”、石笋山、来苏梳妆台、宋代石刻佛岩寺等风景名胜都是永川人文旅游资源的代表,其中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尤为引人注目。

  2.区位优势。永川处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成渝经济带的中部,是重庆西部和川东南地区重要交通、通讯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永川长江大桥建设即将竣工,重庆港永川港正紧密推进,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巩固,凸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优势。

  3.政策优势。近年来,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措施,如永川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永川区双百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2012-2025)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永川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Weaknesses(劣势)

  1.活动项目形式单一,旅游产品缺乏内涵。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都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等浅表层面上,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旅游产品形态粗糙,很多产品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改动,没有进行深度加工,缺乏设计创新,没有鲜明特色,很难让游客真切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独有魅力。

  2.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接待能力良莠不齐。永川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尚不够健全。既有服务设施较为完备的如建工农庄、大鹏山庄等,也有部分旅游点餐饮店和农家旅馆卫生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差,甚至一些经营者还存在“宰客”现象。

  3.景区经营管理不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旅游景区管理不规范,没有相应具体实施办法及细则,对景区资源保护缺乏有力指导。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本地居民,没有经过专业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不够规范,很难达到旅游接待服务所要求的细致严谨。永川虽有很多大中院校设置了旅游专业,但由于待遇和发展机会等原因,很难留住高学历高素质专门旅游人才。

  4.开发建设不够到位,宣传促销模式陈旧。基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缺乏深刻理解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走向了“城市化”的误区。建设KTV、酒吧之类设施与城市看齐,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最吸引人的乡土与本真。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模式较为陈旧,力度也不够。在促销策略上,重点不突出、持续时间短;在促销手段上,未充分发挥中介平台及现代传媒的作用。

  (三)Opportunities(机遇)

  1.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旅游的欲望更加强烈。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成为周边都市居民的首要选择。这为永川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2.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未来随着重庆西三环的建设,永川与重庆将形成依托成渝高速、西三环两大骨干道路的快速交通,区域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区政府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永川通用航空机场,必将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

  3.“美丽中国”孕育未来。“美丽中国”“新农村建设”等口号,以及重庆市开展的环保“五大行动”(即蓝天、碧水、宁静、绿地和草原行动),为永川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

  (四)Threats(威胁)

  1.周边区县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永川周边区县的旅游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都与永川相似,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可能会制约永川区乡村旅游原本独特的吸引力。

  2.旅游经济利益主体间的冲突。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各利益主体间潜在的矛盾与掣肘逐渐暴露出来。政府、居民、游客、从业者之间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平衡机制,旅游经营环境就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3.开发建设中忽视可持续性发展。永川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砍伐林地、污染水体及占用耕地等现象。乡村原始自然风貌遭到破坏,民风乡俗被同化,乡村特色逐渐消失。

  4.盲目“城镇化”导致“乡村性”退化。永川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目前尚处于一种粗放原始的状态。在景区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盲目参照城市标准,导致乡村旅游资源“被城镇化”。许多景区在硬件建设方面,摒弃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农村原有风貌,一味追求光鲜亮丽,显得粗陋单调。

  三、对永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统一规划,防止恶性竞争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准确评估,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市场定位、等级分布及品牌形象等进行宏观调控,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持乡野性及文化传承的原则统筹规划。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功能,对周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例如,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评定星级;实行接待服务人员上岗证制度;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岗中定期考核等。不断完善相应的旅游法规体系,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化经营。避免无序竞争。

  (二)突出当地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品质,更能够增添其丰富性。目前,永川已有茶山竹海、黄瓜山及野生动物世界等著名景区,永川龙、茶竹文化等有望作为特色文化成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素材。

  (三)加强品牌创建,扩大营销渠道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视觉形象和文化符号,也是旅游资源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永川旅游企业在对乡村旅游产品营销过程中,要采用灵活机动、花样翻新、形成系列的营销手段,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以此创立稳固的旅游品牌形象。另外,旅游经销商和开发商应当扩大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如与其他区县共同开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以此增加旅游线路及产品的销售。

  (四)围绕持续发展,开发保护并举

  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永川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上的严峻挑战。乡村旅游发展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只有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才能使当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以牺牲长远保护作为代价。

  乡村旅游分析篇8

  【关键词】旅游业;乡村旅游;旅游新模式

  一、梅州市旅游业概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西北接江西省,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西南、南面与汕尾市、揭阳市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相连。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和平远县等6县、1区代管兴宁市。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473.42万人。

  梅州作为山区市,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阴那山、五指石),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大埔丰溪林场、五华七目嶂、梅县阴那山),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市级旅游景区5个(长潭、拌坑、五指石、神光山、叶帅故居),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8个。被列为广东100家假日休闲好去处5个(雁南飞、泥浴山庄、五指石、长潭、拌坑),100家观光新亮点3个(龙鲸河漂流、神光山、叶帅故居)。梅州市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的生态旅游业,虽然起步晚,总量不大,但还是有巨大潜力的[1]。梅州市近年旅游业发展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梅州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553.48万人次,比增20.2%,增幅居全省首位;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幅居全省首位;2010年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市第三产业产值的28.9%,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旅游业还有力促进了餐饮业、住宿业、商品销售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全市发展最为快速的行业之一。

  二、乡村旅游模式介绍

  (一)乡村旅游定义

  乡村旅游定义的复杂性不仅源于乡村定义的复杂性,也因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复杂性。意大利撒丁岛地区法律规定,乡村旅游是在非城市区域为满足旅游需求,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建筑和组织活动及其他服务等。这是从经营者的角度下的定义,同时此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所有非城市区域的旅游活动,过于宽泛。Dernoi对乡村旅游和非城市旅游进行了区分。Oppermann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人类永久居住的,以农业活动为主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活动,同时他也认为在城市中心区和旅游胜地、休养地的旅游活动、“第二个家”都不属于乡村旅游[2]。

  国内学者也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做了大量研究:马波等人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型态、生活风情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杜江、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卖点、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多种方式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综合来看:乡村旅游主要体现的是“乡村性”,是旅游者集乡村观光、教育、娱乐、和度假等多样的旅游消费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类型

  根据地理方位、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目标客源市场的特点,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看,乡村旅游可以有两种类型: 景区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

  其特征见表2.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

  1.成都市锦江区“农家乐”模式――都市依托型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的“农家乐”是都市依托型乡村旅游的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依托城市游客,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特色类型包括:(1)景区旅舍型:以都江堰的青城山自然景区为代表。景区附近的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旅客的欢迎。(2)观光果园型:以龙泉驿书房村为代表。以枇杷、水蜜桃、梨子等果树为依托,发展以春观花、夏赏果的花果观光旅游,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卖果收入。(3)农家园林型:以郫县为代表。依托盆景、花卉、苗木、桩头生产,这都是农家乐的重点项目。(4)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风景区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建设园林式建筑。此外还有农事体验型、川民民居型等。

  政府通过免收税费和管理费、对农户进行培训、扶持乡村旅游,采取星级管理、推进规模、卫生环保整顿、打造品牌一系列措施推进成都“农家乐”健康有序的发展。

  2. 西江千户苗寨模式――景区依托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寨的民族乡村旅游主要以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为特色,文化特性非常突出,前期主要吸引地是一批研究者和文化探秘的境外游客,但伴随着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壮大,国内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需求的增加,此类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表现出特有的发展潜力。在贵州众多民族村寨中,O德上寨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旅游者可以从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娱乐等方面了解苗岭山区的文化和历史[3]。

  在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平坝县的“天龙屯堡模式”最具特色。依托明代遗存的典型屯堡村落的优势,天龙村开创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协会”四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屯堡文化游,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负其责,合理地分配利益,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三、梅州市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便,游客结构不合理

  梅州很多景点过于偏远和分散,难以获得市场。从广州距离梅州400多公里,驱车需要5、6个小时,交通不便极大地阻碍了梅州旅游业的发展。另外,游客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如:兴宁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以本地游为主要市场特征的起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尽管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但以本地游客为主,景点客源较集中于梅州市,酒店客源以国内游客为主,外地游客和过夜游客人数少、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低[4]。

  (二)资金不足,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一些很好的资源因缺乏资金难以得到开发,而且由于财政紧张,旅游局经费来源往往没有保障,导致政企难分,促销活动难开展。如:平远的南台山,前几年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金进行大力开发,但最终因资金的严重缺乏而不得不放弃。

  在旅游行业相关人才方面,很多都想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做些贡献,但由于资金困难、信息不畅、思想意识跟不上,工作难度大,收入又不高,最终放弃。无论是策划宣传人才、销售推广人才,还是熟悉业务的导游人才,都不能满足目前旅游发展的需求[5]。

  (三)市场推广不足,宣传包装力度不够

  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重点加大在主要客源地的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编制旅游系列宣传品。如编制高水平的宣传画册和光盘,通过摄影、绘画、舞蹈等方式向旅客展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状态,不断提高梅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使来梅州的海内外游客数量有明显地增加。

  (四)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如客家山歌节,政府和开发者都已经做了努力,但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还有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当地及海外客家人的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其他语言[6]。

  四、梅州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分析

  根据梅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以下两种开发模式。

  (一)景区乡村旅游与生态并重、开创“农旅结合”、“亦农亦旅”模式

  梅州市属于山区市,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要从“山”字出发想问题,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山区特色旅游。如:平远县在贯彻“亦农亦旅”的旅游生态农业建设的方针下,可以利用其生态、自然、民间艺术、特色餐饮等最基本的优势资源,搞活乡村休闲旅游。

  1. 客家风味餐饮接待

  传统的客家餐饮接待主要以桌餐为主,虽然为游客献上丰富的客家美食,但不能满足旅客深入了解客家美食制作,亲自参与的特殊需求,为了让旅客更好地了解客家美食,这里的餐饮接待模式可以根据游客需要,按照客家饮食习惯,在客家村落为顾客提供以客家特色食品为中心的系列活动。

  2.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主要以现有的客家村落中的围龙屋为基础,不必大兴土木,只要在交通条件、环境卫生、家居设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即可投入运行,游客在围龙屋主要的活动范围包括厨房、大厅、客房等。厨房是游客一天食物和组织游客积极参加体验型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一切关于食物的原料和提供给游客参与的道具都要准备齐全。大厅的风格要尽量保持客家原有特色,少作改动,给人一种真实古朴的感受。住房关系到游客休息,所以要在其他家具不变的情况下,床褥要注意更新,注意舒适度,确保游客得到较好的休息环境。

  3. 客家特色体验型娱乐接待

  客家特色体验型娱乐接待主要体现在充满客家情趣的客家生活习俗上,客家山歌通俗易懂,韵味十足,对游客有特别的吸引力。客家人在恋爱时的情歌对唱,嫁娶中的客家礼节,祭祀中的庄严凝重,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施客家特色接待的地点可以安排相对专业的客家山歌歌手,对游客进行简单山歌的教唱,让游客体会到客家山歌的迷人魅力[7]。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互动合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模式探索

  互动合作是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开放程度相当高的产业,必将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就梅州旅游而言,“泛珠三角经济圈”所涉的区域,都是梅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客源地,主动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可以了解、学习到更多先进的科学旅游发展观,并开发更多、更为重要的来梅客源。

  根据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规划的总体定位:集会议、休闲、居住、度假、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中心。客天下项目规划由跃进水库、小密水库、泮坑水库和泮坑风景区组成,分多期开发完成,从功能上将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康体娱乐区、水上游憩区、文化观光区、野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生态居住区和规划控制区,将整个片区建成为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成,融“吃、游、住、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园区。“旅游产业园”将改变以往旅游项目逐个开发的模式,注重各个项目之间的整体效应,重点整合山水资源和客家文化。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距火车站、飞机场仅10分钟左右车程,紧挨省道S333线,高速公路、206国道贯穿其中,市政建设规划的站前路和环城路均在该项目附近通过。该项目地块交通便利,位于江西、福建、河源、汕头的交会处,与当前梅州市“三区一廊”规划――梅州高新区首尾呼应,形成梅州未来城市发展新区域。“客天下”的主要目标是要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在规划建设中将客家文化融入了其中,让住在“客天下”的人都能感受到客家风俗、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建成后“客天下”预计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园区内居住人口达到万人规模,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年总产值5亿元、年税收达5000万元以上。

  在景区发展中,客天下尽量向当地倾斜,使旅游与农村相融合。可以向省内外招聘管理人才的同时还吸收了当地大量农民,并把他们转化为农业工人,使他们有了稳定收入。在客天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投入资金建设客家文化新农村的农民公寓、学院,休闲场所等施舍,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发展旅游服务业,对构建旅游产业园模式的乡村旅游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客天下的兴建不但改善了山区交通,搞活了市场,连带着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客天下的示范带动作用下,梅州随后兴建了许多新景区,自开发伊始就确立了高起点的发展理念,相继在规划模式、建筑用材风格上借鉴客天下模式,再根据各自内涵特色,建设更高标准的旅游景区[8]。

  参考文献:

  [1]陈章和,廖运生.生态梅州建设的战略思考[D].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6―128.

  [2]北京市旅游局.乡村旅游“北京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10:1 2―19.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经济理论与产业实践研究”团队.中国旅游产业的开放、竞争与发展北京[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07 --121.

  [4]翁瑾,杨开忠.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81―83.

  [5]奖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183--194.

  [6]丘洪松.快速发展的梅州旅游业梅州年鉴[M].梅州:梅州年鉴编辑部,2010:4―6.

  乡村旅游分析篇9

  一、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一般性特征说明

  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产业,具有旅游就业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也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结合海阳市乡村旅游多个景区的数据研究,笔者发现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存在着一般性,主要体现在:

  (一)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但局限于本土吸纳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产业,需要提供游客旅行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务和产品。由此,乡村旅游自身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提供的工作种类繁多:既有基础服务工作,也有高级服务工作;既有一般性的业务类工作,也有各类管理方面的工作;既有脑力工作,也有体力工作。这些工作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乡村旅游就业吸纳的主体是农民,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乡村旅游由于其地域性和其发展的不完善性,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存在局限性,很少有外地人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就业中来。例如,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除却最高层管理者,参与调研人员98%来自于本土,本土农民更是占比达到65%。

  (二)带动性强,就业弹性大

  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性强,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最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 ( WTTC) 在2005年旅行与旅游委员会发展与优势的报告中指出: 仅2005 年,旅行与旅游产业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21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人数达到7420万人,占世界总就业总数的2.8%;旅行与旅游经济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650万个就业岗位,达到22160万, 占世界就业总数的8.3% ,即每12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由旅游经济带来的。这一就业带动作用在乡村旅游景区尤其突出。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为本土农民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为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提供良好途径。

  (三)就业方式灵活,季节性强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劳动力供给却不断增加,农村更是存在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就业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企业层面来说,灵活就业具有准进准出方便、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不仅能够推进就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提高整体的组织效率,有效促进优质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

  从个人层面来说,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乡村旅游就业的灵活性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就业者的这种需求。

  但是,旅游季节有淡旺季之分,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更是明显。因此,乡村旅游临时用工多而固定用工少,雇佣用工少而亲情用工多,降低了乡村旅游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优势。

  (四)兼业性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群中兼职人员占到70%以上,岗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流动商店、景区建设人员、景区维护人员、景区环卫人员、观光车驾驶员、民俗节目(海阳大秧歌)演出人员、农家乐厨师、餐饮服务员,还有占比较大的本地农民,主要从事旅游采摘活动和特色乡村观赏(采桑、纺织),而占少数的专职人员均为景区管理人员。

  乡村旅游的性质决定其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也就决定与其相关和配套的大多数行业选址于乡村,这也就极大的满足了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同时很好的解决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妇女以及低学历人群)进城务工所存在的困难。

  (五)就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

  旅游业是人员流动相对频繁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员工流动率都在25%以上,有些酒店员工的流动率甚至达到了40%(吕倩,2006)。这种高流动性在乡村旅游就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而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工作特征导致其在第三产业就业中难以稳定,流动性也就不可避免。乡村旅游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导致整个景区的管理秩序混乱,以及产业发展的不稳定。

  农民为主题的就业人群组织化程度低。受文化水平限制,本地就业农民的经济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也就缺乏相应的统一化管理。海阳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每年“采摘节”旅游区内虽然进行统一定价,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组织,景区内直接缴费即可完成交易;同样的,招虎山景区内的观光车司机和云顶风景区内的“竹船游湖”区工作人员在旅游淡季较难寻访,笔者调研时间在3月底,观光车不能正常运行,而湖区活动也是形同虚设,由于这种低组织化导致的活动项目不能正常运行的还有很多,比如招虎山内的漂流,丛麻禅院的餐厅就餐等等。

  (六)低门槛、低收入,就业人员素质低

  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能有效就地促进当地农民进行本土就业转移,通过直接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就业,间接地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并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相较于一般岗位,乡村旅游对于就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餐饮服务业、住宿、流动摊贩、旅游产品推销等岗位,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即可上岗,而景区环卫和维护人员甚至不需经过培训可直接上岗。由于其低门槛的特征,大部分就业岗位为初级技术岗位,就业人员就业层次偏低,收入也偏低。海阳市招虎山森林公园乡村旅游景区内,管理人员(包括售票人员、检票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远低于全市平均工资3175元(2013年,海阳网上民声)。

  二、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

  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市政规划管理决定就业兼业性强、组织化低、流动性大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劳动力的转移,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包括前期的政策法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目前相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来说,政府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各方面支持相对滞后,为农村居民转移就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1、促进旅游就业的配套政策缺乏。劳动力转移的本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农民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和保障,在转向乡村旅游就业时担心失去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导致了农民难以改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就业形式,兼职就业过于突出这一特征难以扭转。

  我国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立法几乎空白。除了上海、天津等个别城市对乡村旅游进行法律管理规范外,其他地区政府相应的法律法规极为匮乏,更不用说具体的企业管理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政府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导致经营者无法可依,游客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也就进一步导致许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就业中的低组织化。

  2、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我国的乡村旅游大都是农户自行开展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规模较小,且比较零散,农户自我就业流动性高,稳定性低。比如在海阳市丛麻禅院风俗旅游景区,景区内原先规划的部门处于空闲状态(如游客疏散中心和医务室),农户自身发展的蚕丝被销售店面也门庭冷落,缺乏管理。4A级景区招虎山整个爬山过程中没有休憩石凳也没有垃圾箱。

  另一方面,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山东省为例:2010年5月中旬 ,山东省省旅游和相关部门在对乡村旅游中农家乐的监察结果中显示,山东省厕所未能配置抽水马桶的占8% ,厨房不达标的占1% , 食品卫生不达标的占1.5%,客房被褥未实现一人一换的占3%。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决定就业灵活、吸纳性强、季节性明显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乡村旅游就业的特征。旅游产业本身就具有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和就业灵活的优势特征,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就业的季节性和低收入性。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起步并不晚,但是大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停留在自发组织、零散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已经渐渐远离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主要体现为:

  1、旅游项目单一,产品缺乏独特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已经由原来比较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放松旅游转变为以参与式、体验式的休闲度假。但海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模式上,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以海阳市红樱桃民俗区为例,其发展着重点依然停留在樱桃采摘上,而其本身民俗特色表演越来越弱化,而且缺乏体验、休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2、品牌意识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海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大部分经营者缺乏长远规划,只看眼前利益,更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对文化的保护。并且,经营者缺乏对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广和发展,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的观念。海阳市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极具民俗特色,在初期旅游规划中受到重视,但是后期发展中除重大节事如春节,其余时间景区内表演活动次数几乎为零;郭城摔面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源于海阳市,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是在乡村旅游餐饮中也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像是这种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是事实上,本地农民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注重“高大上”的普遍性资源的盲目建设,而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乡村资源特色。

  (三)就业人员准入条件决定就业本土化、门槛低、收入低、素质低

  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直接决定了就业人员素质。海阳市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就业人员主体是农民,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高,使得就业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强,但是由于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缺乏以及缺乏适当培训,使得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限于本土,且素质低,就业整体质量不高。

  1、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所从事行业的素质。调研结果显示,90%的兼职就业岗位都是农民自我就业提供的,景区对于农民的素质没有准入性要求,这就使得就业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前素质就偏低。海阳市景区就业人员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57%,并且在年龄上,46岁以上就业人员占到近六成。

  2、从业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水平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留守在本土的村民的年龄都偏大、文化水平都较低、服务意识缺乏,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就业,服务意识缺乏,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有待于提高。

  乡村旅游分析篇10

  关键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是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有可能成为成功开发、营销、运作现有或未来旅游项目的一个重要的规划和政策因素。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业的支持,最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然而旅游研究较长时间内一直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当地居民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社区参与的重视,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冯智明指出此方面的研究要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博物馆等,并应开展不同旅游类型区域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以揭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共性与个性。

  互助小庄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结构社区到旅游业介入的农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旅游到底会产生怎样性质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态度又是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配合简单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互助小庄居民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旅游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

  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一)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

  1、居民对资金使用影响的感知。互助小庄被调查的居民中,居民通过从事旅游业大部分家庭都有储蓄。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将家庭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外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居民中投资者的比例较高,当地居民打破了传统的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的观念,而将资金用于风险投资,风险意识和资本意识大大提高,旅游地居民逐步加入到了创业大军的队伍中。另外愿意将余钱用于其他方面,如建造新房、购买奢侈享受品、外出旅游等的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保障的前提下,居民也懂得享受了。总体来看,互助小庄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居民的存款多了,投资增多了,享受性的花费也增加了。

  2、居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影响的感知。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程度的改善。通过对小庄居民在开展旅游后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和改变。青海经济在近几年才有迅猛发展,原先青海经济增长点少,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互助小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居民收入较为微薄,有时连日常开支都无法解决,能够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家庭少之甚少。但自从小庄开展旅游业后,旅游红火,居民收入增加,耐用消费品走进小庄居民家中。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及档次也在不断提升,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电脑、车辆、电磁炉、微波炉等耐用消费品明显增加,这些消费品一般只有在居民日常开支重组的情况下才会购买,可以看出现今居民的经济是充足的。由此可见,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在不断加大,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十分可观的,互助小庄的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3、居民对住房修葺影响的感知。在人们脑海中,居民有钱都会设法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旧房翻新或选址新建。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旅游发展后,随着居民手头余钱的增加,很多居民都住近了新房。小庄居民在经济宽裕的条件下,没有人选择将就着住原先的房子,约1/3的居民选择翻新装修,一大半居民都选择新建住房。

  (二)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

  旅游可以使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社会阶层、社会文化及经济状况的人们有条件进行接触,而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其言行举止都会对旅游地居民行为、家庭关系、生活习惯、道德标准、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1、居民对居住习惯影响的感知。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这个地方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载体,它是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符号,也是最不容易发生改变的,因此,即使是一个民族的其他风俗习惯改变或流失了,也能从当地的建筑风格、形制、室内陈设上看出当地或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居住习惯是一个地方风俗习惯的晴雨表。旅游发展前,小庄基本都是传统的民居,但随着旅游的开发,居民选择建材或建筑风格时受外来思潮的影响,逐渐出现了外来文化。但小庄居民也明白,游客想观赏的是纯土族的民居,所以当地居民虽然也采用外来建材,但在风格上人尽量保持土族民族原有的风格。这说明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有较大的影响。

  2、居民对餐饮习俗影响的感知。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民族,饮食风格和习惯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土族饮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流入,土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改变。旅游地居民对不同的餐饮习俗兼收并蓄,游客到小庄土家虽然也能吃到土家菜,但不一定是纯正的土家菜,而且土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也有被外来文化同化的趋势。这说明旅游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族居民的饮食习惯。

  3、居民对影响的感知。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在居民心中有很高的位置。本文通过居民去寺院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变化来判断小庄居民的变化。虽然这样并不是很科学,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旅游开发后去寺院参加大型宗教活动的人在减少,次数也在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旅游地居民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经营活动,在旅游旺季,就很少有人去参加宗教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减弱,这主要是表现在时间的分配上,当宗教活动与经商发生冲突时,较多的人选择经商,只有小部分人选择参加宗教活动。

  (三)居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

  1、居民对生态环境利用的感知。小庄旅游中虽以民俗风情旅游为主,但旅游中也涉及一些自然生态景观,像田间植被或山坡植被,小庄居民认为自然生态景观是本地发展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利用、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小庄旅游重点突出的是独特的民族民俗,因此对小庄自然生态的宣传、利用还是比较欠缺。总而言之,小庄旅游中有一定的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但不是很充分。

  2、居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感知。游客的到来会给旅游地居民带来欣喜,但也会带来苦恼,因为要发展旅游,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小庄的生态环境在开展旅游后是否有变化,小庄居民认为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不很明显,虽然游客有一些踩踏、攀折等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但当地居民还是可以接受的。

  二、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

  (一)居民对游客的态度

  针对小庄居民对游客态度的调查,确定了5个不同的选项,即居民对游客可能出现5种不同的态度:欢迎、不欢迎、无所谓、讨厌、极讨厌。这5种态度与旅游地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程度相关联,也与旅游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是否是实际的受益者有很大关系。

  通过调查,小庄居民对游客的态度中绝大多数持欢迎态度,个别人持不欢迎态度,没有人持无所谓、讨厌、极讨厌的态度。这与Doxey的五阶段论相一致,Doxey认为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居民对待游客的态度是不同的:欣喜-冷淡-恼怒-对抗-排外。小庄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表现主要是欣喜,很欢迎游客的到来。

  (二)居民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

  投资者和从业者的大量进入,会对旅游地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可能增加就业机会,也可能因岗位竞争造成新的失业;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也可能使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旅游地居民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与投资者和从业者进入旅游地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与旅游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小庄居民对投资者和从业者的态度褒贬不一,取决于投资者和从业者进入旅游地后自己是否从中得到了实惠,取决于与周边居民从中获得利益的对比。

  (三)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

  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决定了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及前景。小庄居民自旅游开发以来,深受旅游带来的实惠,可以说,没有旅游业就没有小庄居民富裕的生活,旅游业已成为小庄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率很高。

  三、结论

  第一,乡村旅游业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深,对负面影响认识不清晰。正面影响:在经济中像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文化中像吸收外来文化,更新观念;生态环境中像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游客增多破坏了原有的宁静,原来的观念受到干扰,生活垃圾的增加,一些不良思想和作风的传入,利益追求使经营户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矛盾。在对旅游业的整体态度上,大部分居民认为利大于弊。

  第二,乡村旅游业发展初期,当地居民认为在旅游的带动作用下,收入有明显增加,他们对经济影响的感知强于对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感知。

  第三,乡村旅游地居民虽然延续、保留了大量本民族的民俗,但在旅游业发展的进程中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是很高的。

  第四,旅游业经营农户由于直接参与到旅游当中,使得他们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超过没有经营旅游业的农户,他们对旅游业的直接感知是经济利益,其次才是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同时对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对旅游持积极态度。

  第五,居民是旅游地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行为是影响旅游地形象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十分重视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碧凡.当地居民对“农家乐”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2、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5(3).

  3、王昌燕.吐鲁番葡萄沟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态度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8).

  4、冯智明.国内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1

  智慧旅游由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延伸而来。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规划,智慧旅游是智慧地球在旅游行业的拓展。旅游业与物联网、互联网及空间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旅游业历经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旅游智能化到旅游智慧化的发展过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开创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1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信息化引发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方式和产业格局全面变革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国家旅游局同年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 年左右时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2年,建立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14年确定旅游宣传主题“美丽中国之旅?智慧旅游年”;为保障智慧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份《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智慧旅游专业培训和智慧旅游交流活动,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劲旅智库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较2014年3670亿元同比增长47.2%。在线旅游市场和智慧旅游发展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了机遇。探索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OPEC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二、智慧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研究,Pauline J. Sheldon(1997)在其《旅游信息技术》一书,全面介绍了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技术。 Hannes Werthner等(1999)在《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业的产生的挑战和影响。Hung J C(2011)在云计算环境下提出一种基于社会网络的智慧旅游框架,并提出了应用云计算为游客的终端设备提供旅游咨询服务。Giacomo Del Chiappa等(2016)分析了智慧景区中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共享和转化过程。Xia Wang等(2016)运用FCEM-AHP和IPA方法从旅游者角度测量了智慧旅游吸引力。国外对旅游智能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包括旅游目的地智能推荐、基于社会视角的智能旅游系统运用。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本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输入“智慧旅游”作为主题进行检索,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智慧旅游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张凌云等,2012;姚国章,2012),智慧旅游系统和模式构建研究 (姚国章,2012;高天明,2012)、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 (王清荣等,2014)涉旅企业和旅游服务的“智慧化”研究 (张凌云,2012)、智慧旅游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 (韩玲华等,2014)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研究(高燕等,2015)等相关方面。

  三、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旅游局《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1068所,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其中,旅游相关专业研究生共招生1736人;本科教育共招生5.3万人;高职高专共招生11.08万人;中职招生12.30万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已经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培养结构。纵观2015年旅游业发展,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1.2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测算,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10.3%,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随着旅游发展进入“高速时代”,旅游类人才需求紧缺,世界旅游理事会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和相关企业不采取行动,旅游行业中将有1400万份工作面临风险。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类院校逐步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伴随智慧旅游时代到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仍显滞后。如何创新智慧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智慧旅游人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旅游管理基础课程中,仍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操实训较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智慧旅游相关课程未能引入,酒店管理软件、旅行社管理软件、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未引进或充分利用。另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需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时中的比例,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建设,实践实训需加强与智慧型企业、智慧景区的对接,“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智慧旅游实操技能,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

  经济的发展从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业更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之中,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城市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更加智能化,智慧旅游需要智慧型旅游人才支撑,智慧旅游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旅游信息化技能,如图1。旅游管理类高等院校是培养智慧旅游人才重要基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要求。

  (一)跨学科知识培养

  一方面,旅游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旅游管理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旅游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市场营销等相关交叉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养生旅游、情感旅游、研学旅游、探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互联网旅游等“旅游+”衍生的旅游新业态需要旅游管理类人才掌握跨学科知识;智慧旅游使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各要素之中,影响着游客旅游体验,旅游管理类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旅游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加强旅游管理类人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应具备以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运用能力,借助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主动感知、甄选旅游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智慧旅游人才还需要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树立“时刻营销”和“智慧营销”理念,通过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开展高效智慧营销,提高客源市场规模。

  (三)智慧旅游素质和智慧服务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智慧旅游服务素质,培养能够适应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旅游网站等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的高技能智慧人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散客化趋势日益凸显,旅游者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在40亿人次国内游的人群中,自由行人群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有2/3的游客选择自由行,自由行都是游客最爱的旅行方式。这要求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在利用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进行“线上”、“ 线下”服务时应树立智慧旅游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提高智慧旅游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智慧旅游行业及相关智慧旅游企业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及旅游相关行业信息技术,如酒店在线预定管理、旅行社管理软件、景区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流量监控等,能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旅游信息数据,完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监管系统、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综合协调分析旅游信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五、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创新性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智慧师资队伍建设、智慧旅游教学方法培养智慧旅游类人才。O――(Objective cultivation)目标导向培养。改革教学与市场脱节现状,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P――(Professional cultivation)人才专业性培养。培养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E――(Entrepreneu

  rship and Innovation)创业和创新性培养。注重智慧旅背景下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C――(Social Communication)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加强智慧旅游行业及其他相关智慧旅游企业对接,“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注重引入智慧旅游教学方法提高智慧旅游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强智慧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双师结构”,为智慧旅游人才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六、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提升路径

  本文基于智慧旅游OPEC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提升路径,包括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方法需要适应智慧旅游发展。

  (一)智慧旅游目标导向培养

  以智慧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与市场供应错位现状,树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结合智慧旅游发展趋势、智慧旅游行业及智慧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新要求,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素质、实训实践操作技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化学生对旅游智能导览系统、旅游在线预定与营销、智慧旅游办公系统等智慧旅游信息技术的掌握,培养能够快速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求的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专业性培养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即优化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拓展技能课、学科选修课程等模块,一方面,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景区管理课程融入智慧景区管理内容,旅游市场营销引入数字化新媒体营销内容,旅游规划与开发增加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交通规划、智慧开发管理等智慧旅游建设内容;另外,拓宽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

  (三)智慧旅游人才创新性培养

  智慧旅游注重旅游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化,智慧旅游要求智慧旅游人才时刻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高校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智慧旅游管理类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等智慧旅游环节加大智慧人才创新性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主动适应智慧旅游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创新综合能力。

  (四)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课时,优化实训教学时间安排,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在总学中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可通过多样化渠道争取经费建设集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智慧管理与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 “线上”、“线下”模拟操作,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另外,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依托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办学共建智慧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校企签订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智慧旅游人才。

  (五)智慧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智慧师资队伍做保障,“互联网+”、“旅游+”背景下,需要打造一批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旅游管理类教师要掌握智慧旅游理论知识,并将智慧旅游理念、智慧旅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施智慧旅游教学。其次,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熟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型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相关课程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营销可由具有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再次,聘请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智慧旅游“双师结构”;最后,高校应加强对智慧型师资队伍培训,通过国培及省培项目、访学、选派旅游专业教师到智慧旅游企业学习等渠道打造智慧型、复合型教师,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师资支撑力。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2

  关键词:无锡市;顶层设计;智慧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现状与问题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作为国际IEEE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独特的“无锡模式”。在此基础上,无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江苏“智慧旅游城市联盟”成员,智慧旅游建设快马加鞭。

  从总体建设进展来看,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较成熟完备的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尚处于研发阶段。在具体构建上,存在着多角度出发的各类模型。到目前为止,无锡市还没有明确的建设主题和框架结构,换言之,就是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已经存在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各自为政、条块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

  二、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理念

  (一)立足城市与区域。“立足城市与区域”首先,在“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市智慧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顶层设计就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将其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等方面与之相呼应,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就是要结合江苏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符合无锡的城市特点、凸显无锡的城市个性、文化内涵,坚持从城市与区域出发,又回归区域与城市的理念。

  (二)面向市场与产业。首先,智慧旅游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也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智慧旅游项目的产业化运营。充分利用市场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智慧旅游项目运营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其次,要避免项目静态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从产业体系层面进行设计,拓展智慧旅游空间,催生智慧旅游产业链,拉动智慧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希望早日建立无锡市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提业模式借鉴。

  (三)基于系统开发与运营。首先,智慧旅游作为“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大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编制时,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考量,确保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出无锡市智慧旅游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架构图。其次,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系统地对涉及的各类软件进行规划设计。

  三、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一)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为基础,设计和构建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四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平台布置格局。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和^域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二)以行业建设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的智慧旅游规范标准涵盖旅游业主要业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行业要求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行社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的应用,促进和提高其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其智能服务质量;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四、结语

  智慧江苏的统领下,无锡市将紧抓“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旅游工作,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和行业建设规范标准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基于“互联网+”的无锡智慧旅游产业提升途径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57-60.

  [2]梁留科.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

  [3]无锡市旅游局http:///doc/2015/12/17/ 830974.shtml.2015年江苏智慧旅游推进大会在无锡召开时间,2015-12-17.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3

  一、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率先提出“智慧旅游”的理念并开展相关项目建设,随后江苏省各级政府和相关旅游行业将如何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作为旅游产业转型的重点工作。2011年镇江市建立了挂靠国家旅游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为全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率先提供了示范。镇江“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实施建设之后,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等7市迅速建立了“智慧旅游联盟”,并联合其他兄弟城市从城市智慧旅游逐步向城市群、区域性智慧旅游发展,形成点、线、面、网的连接和结合。《江苏省“十二五”智慧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江苏省将在2015年实现所有5A级景区、半数4A级景区达到智慧景区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智慧旅游全覆盖。

  截至2012年7月,我国绝大部分一线城市和80%的二线城市均已提出智慧旅游发展目标和建设总体规划,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等在内的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已有近40多家单位完成了智慧旅游总体规划或是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框架。

  智慧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果却相当显著,智慧旅游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无疑将成为旅游业转型的必然方向,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陷,但相信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势必会得以解决。

  二、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战略联盟建立。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江苏省以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智慧旅游是以实现旅游服务信息化,为游客提供品精质优的旅游体验为目标,其基础就是要有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并整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才能为智慧旅游的开展提供动力。同时,2011年南京、苏州、常州等7市率先建立了“智慧旅游联盟”,这一战略联盟的形成给江苏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优势,江苏省智慧旅游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水平、政策颁布,经济支持等方面都一直走在全国智慧旅游发展的前沿,为其他城市智慧旅游的建设提供了珍贵参考,成为信息化旅游时代构建的良好范本。

  2.潜在市场广阔,信息科技水平高。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为基础的智能化服务已成为使人们生活更便捷的重要途径。信息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全新体验,江苏省作为智慧旅游的先行城市也一直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虽然智慧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智慧旅游所拥有的潜在客源市场相当广阔。

  (二)劣势分析

  1.智慧旅游认知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人们对智慧旅游理念的认识不足和理解偏差对智慧旅游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制约。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如果对智慧旅游缺乏理解以及概念不清,就很难促使人们产生主观能动性。从旅游地方面来看,策划智慧旅游项目、开展旅游活动、生产旅游产品的前提就是要对智慧旅游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盲目跟风。智慧旅游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

  2.产品同类化严重,缺乏相关人才。由于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热点,各城市为快速争取市场,忽视现状,盲目跟风,大量劣质的智慧旅游产品充斥着旅游市场。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无疑成为各旅游城市效仿的对象,智慧旅游产品同类化的现象更严重。同时,由于智慧旅游的科技发展需求,对其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相比于传统旅游活动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江苏各级政府对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创新奖励等方面没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对智慧旅游的一些重要研发还没有给予大力支持,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跟上智慧旅游发展的脚步。

  (三)机遇分析

  1.旅游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各级政府政策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支持,而江苏省旅游经济形势良好,为智慧旅游的全面建设创造了机遇。现今,关于发展智慧旅游的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很多重要的政府规划文件也将智慧旅游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阐述。到2012年10月,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均开展了智慧旅游的试点和建设。目前,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而《江苏省“十二五”智慧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也意味着规划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方向已经基本明确。

  2.旅游产业信息化的转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旅游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旅游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智慧旅游的发展要紧抓旅游产业信息化以及旅游者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一机遇。

  (四)威胁分析

  1.智慧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江苏省而言,智慧旅游市场的竞争主要来自江苏省周边省市如浙江、上海、安徽等,这些省份的旅游产业都比较发达,在整个华东地区的知名度也较高,特别是浙江省近几年智慧旅游的发展,其成果相当显著,西湖景区已基本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加上自身旅游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良好,科技水平较高等优势无疑给江苏省智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2.技术生命周期限制,知识产权保护漏洞。对于智慧旅游而言,技术理所当然是核心部分,然而技术存在一定生命周期,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的生命周期也有缩短的趋势。同时,随着智慧旅游平台的构建,在激烈的竞争中,其核心技术和创意项目势必会遭到竞争对手侵权的威胁,如何强化这种创新型服务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身的创新速度和能力,防止对手的不良侵权,避免项目产品的轻易复制,也是智慧旅游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一)一体化战略

  在“智慧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立一体化服务宣传平台有利于集中各项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模式可以向游客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通过相关的智慧旅游反馈系统也能及时将游客的意见进行反馈与分享,给旅游者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同时,一体化服务宣传平台的建立可以集中宣传江苏智慧旅游品牌,推广江苏整体的旅游形象,避免信息多而散乱导致旅游者无法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选择。

  (二)高品质战略

  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今天,各地的旅游特色也逐渐被淡化,盲目跟风、概念炒作导致旅游产品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旅游地想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就要集中力量开发高品质的智慧旅游产品,在紧扣当地的旅游特色,利用资源优势,避免盲目跟风以及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项目类型,积极创新,打造特色智慧旅游品牌。

  智慧旅游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跟不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这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江苏要尽量加强智慧旅游发展时期的管理力度,各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做好旅游政务信息及建议反馈工作,从政务服务方面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差异化战略

  江苏省的旅游项目大多以传统文化旅游为主,基本上是以导游讲解文化历史知识、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为主,游客缺少亲身体验,旅游新鲜度难以提升,而在科技水平较为发达的今天,应该突破这一障碍,运用科技力量丰富游客体验形式,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在积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同时,打造特色项目、特色产品、特色路线,扬长避短,凸显自身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4

  关键词 自媒体 智慧旅游 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旅游业也应声而起,不断改变创新。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旅游业从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再向旅游智能化转变升级,再加之智慧城市的兴起,最终智慧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新热点。目前,通过自媒体对旅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是个契机,而如何成功地进行自媒体营销则是重中之重。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智慧旅游,它是一种以新一代融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提升旅游品质、促进产业发展、创新行政管理为目标,使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和系统化整合的全新的旅游形态。简言之,智慧旅游就是游客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网络实时互动,主动寻找旅游信息,让旅游行程进入触摸时代。

  而智慧旅游作为自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全面智能化――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公共设施等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物联成网,带来食住行游玩购全面智能化的旅游体验。

  第二,高度系统化――实现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融合,将数据进行高效系统化地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有效协作化――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产业各个关键系统统一协调、高效合作,形成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管理。

  第四,积极创新化――鼓励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依靠技术的力量,不断进行创新应用,以更科学、更智慧的方式推动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和消费决策。

  三、智慧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及时互动。智慧旅游以智能手机、电脑等为载体,可以及时方便地与智慧景区系统、智慧酒店系统等进行信息互动,从而不断创新景区与酒店的服务质量,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

  (2)运营成本低。智慧旅游的建设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高科技的投入、服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景区的各项运营成本将持续降低。

  (3)规模效应。智慧旅游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各大产业之间进行连接与集成,融合与合作,形成新的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二)劣势

  (1)信息良莠不齐。正如硬币的两面,自媒体一方面有着提升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传播客观性等缺点,导致自媒体环境下智慧旅游的部分信息出现审美异化、感知差异等问题,一个人的差评也许会使得建立的旅游形象功亏一篑。

  (2)建设困难。作为一个全新的命题,智慧旅游还处在规划探索的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出现盲目跟风等现象。

  (三)机遇

  (1)技术进步。支持智慧旅游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日益成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蓬勃发展,为建设智慧旅游提供技术与设备的支撑。由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的泛在网,辅之以智能手机等便携的小型上网终端,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使用信息,使得旅游资源信息的交换更加便捷。

  (2)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很多旅游服务业方面的政策规划,如《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确定2014年为智慧旅游年等等。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支持政策是智慧旅游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3)潜在用户规模大。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营销活动,能不经意地向用户展示旅游信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而这些用户的数量非常可观。

  (四)威胁

  (1)法律缺乏规范。新兴的智慧旅游发展不完善,在法律监管方面还缺乏政府的规范与引导,加之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2)安全威胁。智慧旅游以各种新技术为基础,带来新的安全威胁,而网络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智慧旅游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信息被窃取、受到非法攻击等。

  四、自媒体时代旅游营销建议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市场的营销需求。推陈出新,网络营销顺势成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智慧旅游来说,营销的目的应从关注媒体向重在理解与引导旅行方式转变,实现智慧营销。显而易见,运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已成为企业进行智慧营销必不可少的手段。自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旅游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游客不再购买印刷版地图,而是用手机下载旅游客户端,寻找交通路况、景区概况、在线支付等信息。面对新的变化与挑战,与时俱进必不可少。因此,自媒体时代下的旅游营销应就旅游资源、特色项目、个等方面进行营销推广,激发消费者旅游动机,实现智慧营销。建议如下:

  第一,产品创新。自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具有及时性、互动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可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平台的方式,与游客进行线上互动,充分了解游客的意见,依此来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的兴趣点,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新。

  第二,内容精致。自媒体将信息、理念等传播出去,根本是内容,文字、视频等只是载体。精致又富有创意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度才能不断攀升。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要着重做好内容,不断更新旅游信息和资讯,保证信息的热度与广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提高其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第三,服务个性。自媒体平台下,转发与评论早已司空见惯。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容易制造品牌效应。企业应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设计出用户参与度高的活动,譬如分享送门票等。除此之外,应主动且及时回应游客的评论,增强与游客的实时互动,让粉丝助力实现产品推广。利用平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服务,做好微服务,让游客成为回头客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营销选择。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时代的营销应承前启后,增强智慧性。企业可凭借自媒体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积极主动地为游客提供信息交互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自媒体时代,游客的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而科技也会继续推动智慧旅游不断发展,旅游业为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实现智慧旅游。智慧旅游大有裨益,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智慧化的营销方式,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抓住这次机遇,合理规划,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好智慧旅游,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之处。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裴盈盈,袁国宏.智慧旅游浅析[J].当代经济,2012(5):46-47.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5

  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运营的一种新模式,是游客市场需求与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趋势,既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又是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战略选择。因此,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是智慧旅游概念的发源地,全省旅游系统以及相关各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二、无锡市发展智慧旅游优势分析

  1.科技与人才支撑强大

  2015年江苏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5%,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信息产业的四分之一以上,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科技发展研究评价中保持全国首位。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建设加快推进,无锡的“感知中国”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在全国领先,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江苏高校和科研单位众多,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第一,为智慧旅游提供了人才支撑。

  2.旅游网络体系发达

  江苏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多语种旅游网站集群及手机网站,建立了导游管理、旅游统计等业务管理平台,建成了江苏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旅游咨询中心网点。这些都为无锡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网络体系的支撑。同时,无锡旅游部门积极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讯运营商开展合作,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无锡灵山景区与无锡移动签署4G智慧旅游合作协议。双方借助4G网络优势,围绕“吃、住、游、乐、管”等开展合作,打造数字化的灵山景区,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进程。无锡移动长期致力于以高速网络、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依托便携的智能终端,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呼叫中心、工作手机等各个应用层面,开发出导游通、旅游车辆配载系统和安全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全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导游通系统可实现导游带队及审批的电子化管理、二维码签到和景区自助导游等功能;旅游车辆配载系统和安全信息服务系统,通过GPS定位、远程视频监控、音频监听和对讲,对旅游客运车辆的实时监测、调度指挥、人员车辆管理等,提高旅游车辆的安全系数。此外,无锡移动还为荡口古镇搭建景区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和数据库,整合安防监控、客源分析、自动语音和人工广播、停车场管理等多项功能,为景区提供智能化的游客管理和停车管理,让景区的安全管理更加智能、高效。

  3.旅游网络经营发展迅猛

  据统计,无锡旅游企业中,已经自主建设网站或者在国内著名网站开设网页的达到一半以上。这些企业旅游的网站建设,开启了网络经营的步伐,这也使得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迈入而来一个新的台阶。

  三、无锡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无锡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前面,近年来已取得不小的进展。近年来,无锡市智慧旅游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先后建设了手机客户端、一站式服务平台、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客源分析系统、无锡旅游APP群、二维码投放以及百度城市百科等一系列项目,不少项目已经在智慧旅游的实际应用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无锡智慧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智慧营销体系

  (1)与专业网络媒体的合作

  无锡市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专业网络媒体开展合作。如与蚂蜂窝合作,进行休闲游记的征集制作与推广;与百度合作,对无锡旅游资讯进行全方位推广,推广智慧旅游的成果;与360合作,通过与360搜索引擎对无锡重点旅游休闲片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增强了无锡重点旅游休闲片区的网络曝光度,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2)自媒体营销体系构建

  在自媒体营销建设方面,无锡市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官方微博运营。通过运营,打造以微博为新型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平台,进一步宣传无锡旅游的形象。②官方微信运营。先后建设“无锡市旅游局”微信订阅号和“微游无锡”微信服务号两个微信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2.智慧旅游数据处理平台建设

  无锡市建成了旅游企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无锡大数据中心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游客行为分析系统等工作,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智慧旅游数据处理平台。

  3.手机智能导览分析系统建设

  为更好地对外地游客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无锡市旅游局组织开发了手机智能导航分析系统。该系统把数据处理中心和游客相关的实用数据推送出去,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伴随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旅游信息。

  四、无锡市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锡市旅游系统要抓紧时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有利于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发挥政府在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上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按照统一的信息资源分类的方法和元数据的规范,建立智慧旅游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为各级旅游政府部分的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在智慧旅游信息整合的实施过程中,避免简单的把传统的政务活动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要按照智慧旅游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管理职能、组织以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政府旅游部分的依法行政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成新型的旅游电子政府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智慧旅游企业的示范效应

  无锡应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智慧旅游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为行业推广提供示范。一要推选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先进企业作为示范,推广其发展经验,实现智慧旅游经验的有效共享;二是建立无锡智慧旅游发展培训基地,加强对企业各层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智慧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要加强无锡企业间信息化经验的交流,鼓励企业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发展的帮扶机制。一要依托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旅游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加快建设重点面向中下旅游企业的创新技术平台,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中小旅游企业支持;二是在智慧旅游建设基金中设立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创新基金,重点资助智慧旅游建设成绩突出的中小企业;三是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智慧旅游的发展引导,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支持;四是发挥智慧旅游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建立企业间智慧旅游帮扶机制,有针对性的指导中小企业智慧旅游建设工作。

  3.积极发挥智慧旅游在产业融合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旅游、文化、生态和科技“四位一体”,充分发挥无锡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利用智慧旅游的理念和技术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旅游项目,进一步增强无锡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无锡旅游的优势。

  坚持依托资源创新、创意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相结合,提升无锡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创意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无锡旅游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发展力。

  4.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评价和考核

  智慧旅游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的发展方向,确保应有的发展成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强对无锡智慧旅游建设的评价和考核必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国家以及江苏省旅游局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尽快研究拟定相关的评价和考核系统;二是建立起由来自政府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旅游企业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评价考核小组,承担相应的评价和考核任务;三是建立智慧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将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旅游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向;四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智慧旅游项目和成果进行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推广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估基础上不断加以提升改进。

  5.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网络和信息安全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智慧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二是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和同步发展;三是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制定应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系统要普遍建立灾难备份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四要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在旅游智慧营销等业务中加强CA认证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

  6.加强对智慧旅游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时促进智慧旅游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予以推进。第一,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培养无锡智慧旅游人才,形成多方培养智慧旅游人才的良好局面;第二,要经常性的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著名软件企业与江苏省相关部分合作办学或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并加强对无锡智慧旅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第三,要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人才,创建一个有利于智慧旅游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并在科研经费、科研设备、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和智慧旅游领域进行创业。

  7.加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智慧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标准、高水平的实现各项目标。国家旅游局以及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已经出台了《关于全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江苏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江苏省旅游局应该以国家、省已经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顶层设计,为全省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全面、系统和可靠的依据。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6

  一、智慧旅游的相关概念

  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方式,它迥异于传统旅游当中的旅游吸引物或产品类型。它的提出得益于“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是后者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智慧旅游的提出也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是在新技术浪潮席卷之下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应时之举。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指出了方向,智慧旅游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

  智慧旅游的提出有着相关理论概念的发展,也深受时代条件所影响。具体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也有其发展和推广的必要性。首先,是对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的满足。截至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智慧旅游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更优质和便利的服务,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其次智慧旅游所需要的云计算、移动设备、物联网等技术已越发成熟,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和落实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智慧旅游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是发展智慧旅游的前提基础,而对智慧旅游相关内涵的理解则为进一步深化智慧旅游发展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输和自动感应,培养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二、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镇江于2010年率先引入“智慧旅游”理念,并开展了相关的项目建设:2011年建立了挂靠国家旅游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试水智慧旅游设备、软件和应用模式的研制 开发、试点与推广活动,一系列的举措为全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率先提供了示范。镇江之后,囊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和南京在内的江苏7地市结成“智慧旅游联盟”,实现了个别城市的旅游开发向智慧旅游城市群的迈进。到2012年,此旅游城市群走出城市的界限,形成省际之间、市际之间的联盟。据资料统计,到2012年10月止,我国已有江苏、浙江、北京等开展了智慧旅游的试点和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同时,作为智慧旅游市场主体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线电子商务企业――淘宝、去哪儿、携程等,航空企业的国航和东航等也纷纷尝试智慧旅游业务,颠覆既有的市场,不断改变自身运营模式,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上的支撑。例如,淘宝网推出智能手机旅游服务,发展智能手机淘宝旅游客户端,为用户提供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去哪儿网推出“智慧旅游数字服务”,设计网格状服务流程,保证消费者从搜索、预定、支付到评价旅游产品的使用流程,按机票、火车票、酒店等横向产品,互联网、手机多媒体终端等纵向服务渠道两个维度为消费者提供数字化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智慧旅游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空间。智慧旅游科技研发与实施技术力量的相对脱节、对智慧旅游相关理念的理解不清、盲目跟风概念炒作以及智慧旅游的建设标准评价体系缺失等。

  三、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国智慧旅游起步时间晚,在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基础,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并放眼于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使之与我国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接轨并合,通过新时代智慧旅游的推广来达到推进我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目的。

  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旅游业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以及当地各领域和各产业部门,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城市的支撑,是智慧城市的有机构成。基于智慧旅游的牵涉领域广,我国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应立足于大领域、大视角。具体来说,即我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做到移动网络、物联网建设、信息安全、三网融合等基础设施建设相互结合一步到位;同时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共享。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7

  关键词: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概念;智慧旅游的特征;作用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方方方面面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旅游成为人们选择放松的一种新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旅游信息服务发展相结合,形成新型旅游方式――智慧旅游。在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概念的谈论,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信息人性化服务,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二、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及作用

  1.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

  “智慧旅游”是21世纪新兴起的旅游形式。它主要依托互联网将旅游信息服务于人们的实际旅游需求连接,通过云计算、以物联网等手段为游客提供全面,丰富的旅游知识,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智慧旅游”结合政府、企业、公众等社会各个方面,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促进旅游相关产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游客与旅游信息资源平面化沟通,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出行,同时也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

  2.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的作用

  智慧旅游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旅游行业发展的优势,同时结合时展的新特征,形成新型旅游信息服务,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旅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智慧旅游转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智慧旅游的信息服务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旅游资源――旅游服务――旅游购物”三种旅游形式结合为一体,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旅游相关信息搜索,通过网络手段进行交易,促进了旅游企业经济发展与时展相融合的特点,转变了旅游企业传统的融资发展方式,促进旅游线管行业之间的经济交易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密切,旅游信息发展更便捷、轻松,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第二智慧旅游促使旅游信息服务发展人性化。传统的旅游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为游客“预定”了旅游出游计划,使游客处于被动的服务状态,游客往往没有自主选择权,旅游的自由受到旅游信息的“限制”,而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多重的选择余地,游客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量身能定”旅游路线,旅游信息更加个性化,时尚化。此外,互联网操作节省了游客选择旅游信息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打破了传统“旅游拥挤”旅游模式,操作平台更简洁,更方便。

  三、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1.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智慧旅游概念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首先以人为本。智慧旅游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旅游信息服务中时刻体现着人性化发展,游客从旅游信息制定到旅游过程的服务中都能够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创新促进行业发展。智慧旅游应用智能化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网络资源探索,实现旅游服务产业不断地更新发展,随着网络旅游信息资源的不断扩大,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形式逐步增多,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在逐步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创新,例如:旅行社提供免费办理旅游手续,下订单获得免费抽奖抽奖活动,逐步实现旅游竞争的合理化经营发展,促进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完善;最后科学管理。智慧旅游将旅游信息资源进行空间整合,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信息资源合理分配,实现旅游服务信息资源科学管理。例如:依据游客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旅游出行计划。实现旅游信息资源合理安排、合理规划。

  2.智慧旅游的主要特征

  (1)智慧服务

  智慧旅游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为服务智慧化管理,智慧旅游实现了传统旅游信息服务向新型智慧服务为,智慧旅游将旅游景点、旅游中所需的吃住行等信息资源通过图片与文字综合应用的手法呈现在游客面前,游客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够享受到全程免费的智慧服务。例如:某位游客为老年人,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得旅游信息,通过简单的网络运行操作,制定符合自身的旅游发展攻略,旅游信息管理人员则依据游客的自身需要制定旅游行程安排,包括:预定车票,预定酒店,预定餐厅等人性化服务,实现了旅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综合服务理念,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2)智慧管理

  智慧旅游的特点还体现在旅游信息资源管理上,传统型旅游信息资源管理通常以人工管理为主要旅游信息资源管理,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对游客需求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将旅游、住宿、饮食、安全等行业分部分进行逐一管理,旅游行业信息资源之间沟通存在巨大的困难,严重制约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将旅游行业之间通过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沟通,形成旅游各个行业之间信息资源畅通,依据不同行业的客流变化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旅游行业发展的方向,节省了传统旅游信息分析的人工成本,提升了旅游行业的服务效率,更准确的把握了游客的旅游动向,智慧旅游在旅游信息中的应用促进旅游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和系统化,提升了旅游行业发展的服务效率,提升旅游企业发展的终合实力,加强旅游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3)智慧营销

  智慧旅游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游客的发展动向,信息数据变化进行智能化分析,有助于旅游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旅游产业的智慧营销。智慧旅游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相应的发展结论,促进旅游产业挖掘游客的旅游热点和兴趣点,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旅游信息服务模式,形成旅游行业大众化,个性化发展的相互融合,提升了旅游产业在服务行业中的竞争实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

  四、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的分析

  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的分析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旅游信息服务中应用智慧旅游体现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全面升级。智慧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旅游行业信息资源管理人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了“旅游是上帝”的旅游服务理念,如下表表明,智慧旅游的应用推进了游客对旅游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智慧旅游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旅游行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旅游行业发展与时俱进,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实现旅游服务行业的与时俱进,打造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为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保障。

  智慧旅游与旅游服务评价表

  五、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的评价

  实现旅游信息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模式,首先促进了旅游信息行业管理的工作效率,促使旅游行业发展能够依据游客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制定相关的旅游规划战略,以灵活的服务态度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协助旅游行业工作人员能够合理的理解游客的旅游信息需求,及时帮助游客解决相应的旅游相关问题,提升游客对旅游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其次智慧旅游起源于西方,这种旅游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我国的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和实际应用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旅游信息服务中应用智慧旅游还应当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我国人口众多,旅游资源种类复杂等众多特点为依据,结合科技手段进行合理的旅游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智慧旅游促进“中国化”旅游信息服务模式发展。

  六、结论

  注重对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对智慧旅游概念的探讨能够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人性化,大众化发展,形成旅游发展新态势,促进我国旅游信息服务产业的整体转型与创新,促进旅游行业的逐步规范化发展,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竞争实力,拉动我国经济内需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下旅游系统创新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

  [2]项挺.临海古城“智慧型”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吴佳.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我国定制旅游发展探究[D].郑州大学,2014.

  [4]黎忠文,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48-53.

  [5]梁昌勇,马银超,路彩红.大数据挖掘:智慧旅游的核心[J].开发研究,2015,05:134-139.

  [6]赵懂.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江大学,2015.

  [7]李远博.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旅游推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8

  关键词:智慧旅游;概念;发展策略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近年来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变化发展。而在智慧城市的影响下,衍生了智慧旅游。实际上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智慧旅游从属于智慧城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智慧旅游是一项注重公共管理服务的工程,所以将其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下,有利于明确建设主体,集约资源。但是旅游消费者和城市生活居民都具有其自身的需求性和差异性,所以应该加强重视,保障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产品。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一直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智慧旅游是一种服务,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管理手段,还有人认为是一种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其实可以说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城市,即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思维,要求城市的运营者和管理者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系统,并非是简单地相加。而由此看来,智慧旅游应该就是指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内的旅游活动和管理。

  (二)智慧旅游的特征

  和传统旅游相比,智慧旅游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中最主要的三个特点分别是,以游客为中心、旅游信息服务自动化和旅游信息服务智能化。游客最关心的问题过于繁杂,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中,信息主要以游客为中心,将相关信息全面呈现给游客,以便于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在智慧旅游的信息系统中,可以根据游客的身份信息等自动编排相关信息。而为了给大多数游客提供更加专业的旅游信息,必须积极提高旅游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得游客在进行活动选择时,能够全面接收到信息系统提供的参考意见。

  二、长春市发展智慧旅游的策略

  (一)建设健全的智慧旅游基础

  现阶段,在我国的大多数智慧旅游建设中依旧存在认识不清、技术力量薄弱等不良现象,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智慧旅游建设基础的薄弱。为此,长春市智慧旅游行业应该尝试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根据长春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投资,建设与实际相符合的智慧旅游系统。在此基础上,长春当地旅游行业还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与信息技术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鼓励旅游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等全面开展智慧旅游技术工作,为智慧旅游提供新颖的、先进的技术基础。

  (二)对智慧旅游进行统筹规划

  旅游业本身涉猎的范围特别广泛,旅游活动更是涉及到各个产业部门,再加上我国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都要求智慧旅游的建设要以智慧城市的框架为前提,进行统筹规划。为此,长春市旅游行业在进行规划时,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一步到位,实现与其他产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旅游产业的全面融合与发展,延伸不同种类的旅游生态和旅游产业,带动长春当地的经济发展,乃至周边县市的协同发展。同时长春市政府要加大对当地旅游建设的信息投入,使各部门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引领下,各司其职,对智慧旅游建设实行职能分工,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以此保证智慧旅游实现最终目标。

  (三)切实满足消费者全面需求

  智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主要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所以智慧旅游建设必须要做到全面以消费者为核心。为此,长春市旅游行业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建设,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智慧旅游产品。此外,长春市还要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旅游的消费和形成,并且以此建设智慧旅游的终端系统和虚拟旅游服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将一切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部门企业都纳入到建设范围中去。同时注重和其他部门的全面配合,建立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旅游服务项目,给游客带来完美的体验和享受。

  (四)建设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

  就长春市而言,关于智慧旅游的配套设施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智慧旅游的标准化建设,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智慧旅游涉猎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建立一套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在不断的改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各方面还没有充足的经验借鉴。为此,长春市应该尝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最后就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模式的革新等各种不同的方式,为智慧旅游创造更好的技术环境和发展氛围。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智慧旅游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长春市许多旅游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积极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渐渐提升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而当地政府为了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升长春市经济效益,更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量相关的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综合发展,从而全面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9

  一、智慧旅游的涵义

  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等设备,提升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以及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二、大连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1 1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提出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旅游城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推进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各旅游接待单位信息化建设。同年1月26日,大连市旅游局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国家旅游局中报,成为我国首批18个“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截止目前大连智慧旅游工程已经完成如下工作:

  (一)智慧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运行开通

  大连研发成功了基于“行程单”的“电子化”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实现了旅游行业全程电子化监控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效率,还可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水平,通过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从而减轻导游员传统手写填报行程单繁琐工作。

  (二)智慧旅游诚信平成测试,进入试运行

  大连还完成了大连智慧旅游诚信平台发作。该平台综合了游客、企业、政府官方多方面诚信评份因素,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企业真实的信息展现给公众,从而实现了为游客以及城市居民建立诚信旅游和消费环境的工作目标。

  (三)启用电信旅游手机卡

  大连市旅游局与中国电信大连分公司战略合作完成了电信旅游卡。旅游手机卡集成了通信、支付、定位、识别身份等功能基于一身,已经率先应用于大连市3000多名导游员。在未来,大连市民和游客可以持有大连旅游手机卡,实现基于大连智慧旅游诚信平台的“智慧旅游信用卡”的全部功能,使“一卡在手,智慧旅游”成为可能。

  (四)旅游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布设完成

  智慧旅游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是大连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大连各星级酒店、景区、旅游咨询中心、机场、火车站等服务窗口单位布设了100多台,向游客和本地市民提供咨询服务,巩固了大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该触摸查询系统(三屏机)的设计,兼顾了政府、企业和投资方三方的利益,在全国尚属首创,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五)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揭牌

  作为大连智慧旅游运营支撑机构,大连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2012年12月28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该机构一方面负责与政府管理部门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完成和参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对接,在大连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三、大连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应用研发的盲目性

  目前而言,智慧旅游技术己不是难点,已经能够帮助现代旅游产业完善产业结构转变,智慧旅游已经能够延伸到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建设等多种解决方案。一些高科技企业也有先进的意识,创新开发了针对这种产品的多种应用,但由于开发之初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有效研究,使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加之,企业如果要应用这个先进的产品,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改造体制,如果不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这些旅游企业是不会轻易尝试的,由此,导致研发出来的智慧旅游产品找不到市场甚至中途夭折。

  (二)旅游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繁杂性

  由于社会行业类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使得各个旅游相关行业部门已经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体系。这些不同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环节信息各异导致信息相对独立,产生了信息孤岛。如何降低信息化建设投入成本,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实现建设投入的利用最大化,成为了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

  (三)旅游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目前在旅游行业中能够积极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推广营销、提高工作管理效率的企业仍然很少,以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居多。但大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由于业务相对单一,主要关注现行的经济利益,再加上企业资金财力不足等原因,让他们发展智惹旅游建设相对比较困难。

  (四)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整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存在行政管理多头现象,比如,大连的各个旅游景区就面临多个行政管理主体,形成了多头共管的局面,造成管理混乱,这些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缺乏协调统一。由于多头管理而导致旅游信息分布不均衡,信息渠道不通畅,从而难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全局的管理信息体系。

  (五)智慧旅游资金缺口大

  到目前,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己投资近千万元,但与整个项目实施预计投资亿元还有巨大的缺口需要填补。政府应考虑适当扩大投融资渠道,降低智慧旅游建设的介入门滥,合理引入民间资本,打通资金链,减缓工程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六)相关人才缺乏

  智慧旅游一体化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越来越丰富的旅游需求,人们在旅游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个性选择,更加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自由行。所谓智慧旅游就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旅游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与共享,达到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旅游者可以将互联网等新技术、移动云计算、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等运用到智慧旅游中来,获得旅游相关信息,利用信息来调整旅游计划,促进个人自由旅游,使旅游更加个性化、智能化,高效化。

  一、智慧旅游内涵和特征

  (一)智慧旅游内涵

  目前还没有智慧旅游的标准概念定义,它是我国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外还没有这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智慧旅游是云计算、物联网、高性能信息处理、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等在旅游中的应用,它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需求与高质量的服务,改变传统旅游方式,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智慧旅游的核心是高效服务和个性化选择,智慧旅游主要由使用端、服务端、数据中心组成,以物联网、互联网和传感网等技术为依托,实现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终端、人工智能设备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给人提供更加满意的个性化旅游选择。

  (二)智慧旅游的特征

  1、高度智能化。高度智能化是智慧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旅游者在出发前将自己的需求信息与信息平台相结合,将旅行中相关的餐厅、客房、天气、交通等相整合,得出最合适的旅行条件。旅游者还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现实,进行旅游项目的体验,然后制订个性化旅游行程。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还可以根据实际体验并根据需要更改旅游计划,与网络完成实时互动。在旅游结束后,旅游者可以根据旅游的实际感受通过网络反馈到旅游管理部门,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帮助旅游管理部门制定更加完善的旅游服务。

  2、信息有效聚合。在智慧旅游概念中智能设备会将旅游资源整合,其包括:旅游公共设施、旅游交通、旅游企业、文物古迹、旅游景区(点)等。这些旅游资源会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进行有效连接,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的实时监测,整合数据库资源,为智慧旅游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实现智慧旅游的数据统一管理,提供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3、社会因素的深度参与。智慧旅游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这就需要政府、旅游者、企业、居民深度参与,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者。政府部门通过对市场信息的监管、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旅游营销的反馈处理以及旅游信息的等,作出最优的管理决策;旅行者通过智慧旅游服务进行智能导览、信息查询、旅游投诉等获取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企业通过对旅游满意度调查、数据统计、行为追踪等相关信息实现旅游产业的不断自我创新突破,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旅游地居民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提高产业价值。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促进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自助游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信息信息的局限性。而在智慧旅游的条件下,旅游者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可以随心所欲的检索到准确、高效的旅游信息,更加方面的安排自己的行程。智慧旅游的方式使信息更加通畅,避免了旅游过程中的吃穿住行玩等后顾之忧。此外,互联网的大数据计算之下,智慧旅游可以在旅游的选择上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互联网能够根据旅游者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旅游地、出行方式、居住地等,给旅行者以更好的旅游体验,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

  (二)自助游将成为市场主流

  当前旅游方式主要有自助游和跟团游两种方式,后者由于人数众多,缺乏个性化的体验而受到大众的摒弃。而只会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自助游成为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但是,当前的智慧出游的方式还很简单,缺少灵活和多样性,没有将旅行者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自助游产品只是简单的“机票 + 酒店”组合,当然谈不上互动了,智慧旅游的价值远远为得到开发。智慧旅游的目的是实现人和信息的有效结合,网络与人实现无障碍交流,实现旅游者深度体验。因此,整个市场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完善智慧旅游的体系。

  (三)旅游相关的各行业结合的更加紧密

  在智慧旅游时代网络是信息的集成者,它会根据你的意愿合理的给你安排吃穿住行游购娱等,而旅游者只需提出自己的要求就可以了。因此,信息的综合化使得与旅游相关的各行业结合更加紧密,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也使得旅游市场出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将各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提供一体化的优质服务,才能够在将来的智慧旅游发展中不被市场所淘汰。


旅游公司论文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旅游公司论文十篇旅游公司论文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旅游公司论文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基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