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17 00:28:31

刘禹锡浪淘沙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刘禹锡浪淘沙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禹锡浪淘沙十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刘禹锡浪淘沙十篇

2、刘禹锡《望洞庭》译文及赏析优秀10篇

3、庭竹刘禹锡十篇

  刘禹锡浪淘沙篇1

  1、《浪淘沙》刘禹锡〔唐代〕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2、译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3、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来源:文章屋网 )

  刘禹锡浪淘沙篇2

  1、清淮晓色鸭头春,唐刘禹锡《浪淘沙》

  2、清淮晓色鸭头春,唐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

  3、斗鸭阑干春诘曲宋张孝祥《清平乐·光尘扑扑》

  4、斗鸭向春池,唐张籍《寄友人》

  5、春园鸭掌肥,唐罗隐《秋日怀贾随进士》

  6、恰春波、鸭头新绿,元宋《绿头鸭送张仲容过维扬,复之钱结婚,正月》

  7、过雨春波浮鸭绿,元凌云翰《蝶恋花·过雨春波浮鸭绿》

  8、下帷睡鸭春闲,宋黄庭坚《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

  9、鹅鸭不知春去尽,宋晁冲之《春日二首》

  10、一双睡鸭占春,宋方岳《春思》

  11、噶鹅鸭放春声,宋苏辙《和柳子玉共城新开御河过所居墙下》

  12、浮沉鹅鸭放春声,宋并叙《和柳子玉共城新开御河过所居墙下》

  13、宿雨一春才泛鸭,宋范成大《题查山林氏》

  14、绿鸭陂中春纵棹,宋韩维《送曾通直入京》

  刘禹锡浪淘沙篇3

  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____白居易《暮江吟》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沁园春·长沙》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1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____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___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刘禹锡浪淘沙篇4

  【出处】李白(唐)《行路难》

  【释义】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出处】刘禹锡(唐)《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释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处】陆游(宋)《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出处】郑燮(清)《竹石》

  【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杜甫(唐)《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刘禹锡浪淘沙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前言: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来看,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以诗著称于世。其二人的诗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其实刘白二人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且也是著名的最早的词人。其二人在中国古代词这一文体,从民间过渡到文坛这一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历史地位却被人们长久地忽略了。笔者认为,研究刘白二人词在音乐体制上的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意义重大。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刘白词音乐方面的特征及对于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刘、白二人开始注意字的四声平仄

  在创作词的尝试中,刘白二人创作了一些长短句,化齐言为杂言,刘禹锡和白居易依《江南春》调子做了很多首词,这些词作依据声音的高低来选择字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其作品,我总结刘白二人的《忆江南》词作的字的平仄基本上遵循了以下规则: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后世遵循这一平仄规则来创作《忆江南》,如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温庭筠的《忆江南》(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刘白二人创作的《忆江南》,根据音乐的高低抑扬的变化,用字的四声变化,来与音乐相融合,紧密结合,使词音乐化,歌妓乐工在歌唱的时候与音乐浑然一体。后世在创作词的时候,借鉴引用了这种方法,也注意了字声的使用。

  二、讲究协韵

  刘白词中有一些词作类似于律诗、绝句。刘禹锡集中的《浪淘沙词》和《杨柳枝词》, 由于其形式有似于唐代的七言绝句, 所以常被诗家作为七绝诗所收选, 但同时也被词家作为小令所收选。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早期的词作。

  1、白词举例

  白居易所做《宴桃源》共有三首,每首词都压仄韵。《宴桃源》属于通首仄协词,其一压的是去声十五翰韵,如“断、乱”,而 “院、见”属于十七霰去声,“散”属于十四旱(上声,都是仄韵。第二首压得也是仄韵,即上声四纸,如“你、理、水、”子、起”,只有“松”属于平声二冬韵。第三首压的是去声九泰韵,“会、奈”属于去声九泰韵,“杀”属于入声八黠韵,“黛”属于仄声十一队,只有“飞”属于平声五微韵。虽则每首词都是压仄韵,但是每首词所压的韵是不一样的,就连每首词的内部所用的韵虽然都是仄韵,但是有些字是分属于不同的韵部,于统一中又有变化。

  2、刘词举例

  例如刘禹锡的《踏歌词》共有四首,这一组《踏歌词》,形式上四句七言,类似于七律,然而句式不合于七律,有的是三个仄起句,一个平起句。有的是三个平起句,一个仄起句。这里其实显示了音调的起伏形式,表明刘禹锡开始突破诗压平声韵的束缚,为了应和音乐,用了仄韵,这里显示出了与诗的重大区别,开始关注词与音乐的融合。

  三、关注节拍

  词以长短句为重要特征。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齐整的句子。白居易、刘禹锡作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其作品以长短句为特征。

  1、刘禹锡的词《忆江南》二首特色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直接依据乐曲的节拍填词,句式和声韵方面都要碎音乐的要求而定。词在音韵和句式上都随乐曲而定,这就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文人词从“声诗”中分离出来词体正式确立,是确立词体的开端。

  2、白居易《忆江南》特色赏析

  同样的一支曲子《忆江南》,刘白的创作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经过刘白二人的创作,尊重曲子的节拍,已经形成了此曲子的做词的格式。即: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七字句,五字句。

  3、刘禹锡的《潇湘神》词

  今也仅存两首,开篇两句皆为三字,且重叠, 后三句皆为七字句,且平仄押韵都与七言绝句相似。但从词的气韵来说,却比一般的七言绝句更为流丽。

  4、刘禹锡的《抛球乐词》

  今刘禹锡集中有《抛球乐词》二首。从这两首《抛球乐词》可以看出, 该词为五言六句, 中二句必须对仗。由此可见,此词的最早作者乃是刘禹锡。《抛球乐》和《潇湘神》二种词牌, 完全创自刘禹锡之手。

  刘白二人此时正处于词创作的初级阶段,因此,一方面,许多词调以五七言句式为主,说明词与其他文体的联系;另一方面,繁复的句式却体现出词体与其他词体的区别。

  此外,还有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白居易《一七令》、《长相思》二首、《宴桃源》三首、《隔浦莲》皆是长短句,句式变化繁多,包括了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刘禹锡浪淘沙篇6

  迁谪(或谓贬谪)文学究竟始于何时,学界尚无定论(注:或以为源于《周易》、《春秋》,或以为起于《诗经·小雅·四月》,又或谓当从屈原始,严格意义上的迁谪文学当以后说为是。),但以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迁谪诗人,则是众所公认的。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迁谪诗人树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恻的怨愁、沉痛的忧惧和极度的愤忿,为后世的迁谪文学奠定了传统的基调。从现存的二十余篇赋看,篇篇充满着恐、悲、伤、哀、怨、愤、忿,郁邑、愁苦、伤怀、永哀、忧心、轸怀、郁结、烦冤、怛伤、惨郁等字眼,可以说忧思与怨愤是屈原迁谪之作围绕的核心与主题。他忧,忧楚国之倾危,“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忧年岁渐老,功业无成;“恐美人迟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忧小人占先,闭塞言路,“恐导言之不固”(《离骚》);忧国势削弱,哀“民生多艰”(《离骚》)。他怨,怨怀王听信馋言,不辨忠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所信馋而齑怒”(《离骚》)、背信弃义任性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不察实情亲奸远贤“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惜往日》),“与余言而不信兮,益为余而造怒”(《抽思》);怨世道不公,世风浇薄,善恶不分,嫉贤妒能,“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离骚》)。他愤,愤斥党人苟安偷乐,祸害国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离骚》);贪得无厌,嫉妒成性“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各兴心而嫉妒”(《离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邑犬之群吠兮”(《怀沙》)、“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颠倒黑白,悖理枉法,“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谄谀献媚,伪装作态,“外承欢之@①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哀郢》)。他甚至激愤地表示心底的绝望,要弃国而去,离都出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离骚》)。忧、怨、愤,既是屈原流放生活中的情感特征,也构成了屈原迁谪文学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相倚相生的辩证关系和逻辑联系。忧而生怨,怨而生愤,怨愤之发便形成了《离骚》,形成了屈赋,形成了迁谪文学。这正如屈原在《惜诵》开篇中所说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怨愤精神是屈赋的灵魂,是迁谪文学共同的普遍特征。尔后千年中,迁谪诗文多不出此范围。

  西汉贾谊,贬为长沙太傅。长沙乃卑湿鄙俚之地,湘水乃屈原投江之所,谪住于此,自以为寿不得长,故引屈原自喻,追怀伤悼,写成了《吊屈原赋》、《fú@②鸟赋》、《惜誓》、《旱云赋》诸篇,宣泄他深沉的忧惧与怨愤: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③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以上《吊屈原赋》)

  “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所贼”。“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以上《惜誓》)。

  “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fú@②鸟赋》)

  忧时忧国忧性命,怨君怨人怨命运,怒斥小人,悲愤难遏,一如屈原。不仅赋的抒情文体形式一致,而且许多语句词汇都相同。难怪从司马迁以来都并称“屈贾”。这说明,他的贬谪文学从情感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与屈原的怨愤传统一脉相承的。

  魏晋六朝,世事纷乱,时局动荡,流离转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饭。贬谪之苦,反而难得引起太多的关怀,因而迁谪诗文也相对显得沉寂。但人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加剧了诗人的恐慌心理,于是,迁谪诗文中忧惧之情加深,执著精神减弱,比之屈原,已是忧多愤少。历刘宋、南齐和萧梁三朝的诗人江淹,曾被贬官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三年,是个正宗的迁谪文人。他在谪中写下的《恨赋》、《别赋》、《泣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等,幽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读。如云“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泣下沾襟,亦复含酸茹悲,销落烟沉。”(《恨赋》),其中颇有身世漂零、畏惧忧戚之感。虽然少了激愤,但忧怨的传统基调并没有改变。

  如果说魏晋六朝因为时局动荡,迁播流徙与居官安位之间的反差并不很大,因而在贬谪文人心中引起的震撼相对乏力,而没有产生出典型的迁谪诗文的话,那么有唐一代就是迁谪诗文的极盛时期了。大体因为李唐开国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很快拉大,边鄙蛮荒还停留在刀耕火种、茹毛吮血的原始时代,而中原的富庶,尤其是京都长安的经济文化却出现了高度的繁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又由于唐代的文人们把仕宦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成为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取向(这一点与宋、元文人不同),因而相当畏怕遭贬流放的打击。史载当过宰相的韦执谊害怕南谪,连岭南的地图也不敢看。(注:《旧唐书·韦执谊传》载:“初,执谊自卑官,常忌讳不欲人言岭南州县名。为郎官时,尝与同舍诣职方观图,每至岭南州,执谊遽令去之,闭目不视。及拜相,还所坐堂,见北壁有图,不就省,七八日,试观之,乃崖州图也,以为不祥,甚恶之,不敢出口。”韩愈《顺宗实录》卷八亦有同类记载。)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流放永华寺寄寻阳群官》)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可见,迁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这两个路数仍然没有突破屈原骚怨范围。张九龄以名相罢为荆州长史,便有瘴疠之叹,拘因之思,所作《感遇》诗三十九首,“托讽离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刘禹锡《读张曲江集》诗序),柳宗元出为永州司马,于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古今评论家一般都承认“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施补华《岘yōng@④说诗》见《清诗话》)。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屈原至中唐的千年之中,中国的迁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出,始以另外一种风貌面世。

  豪健:刘禹锡对“怨愤”传统的突破

  迁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因为他从小在皎然灵澈等名诗人“孺子可教”的赞扬声中长大。早年又科场得意,“贞元年中,三忝科第”(《夔州刺史谢上表》),赢得了“驰声溢四塞”(《谒枉山会禅师》)的美名。作官之后,又深得执政者的信任和重用。而正当他雄心勃勃,有所作为,以日复千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注:卞孝萱《刘禹锡年谱》永贞元年附录据《云仙杂记》卷五所引《宣武盛事》云:“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尺书,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盘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的时候,却遭到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纪上》)的谪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刘禹锡内心的伤痛是如何的刻骨铭心,自然可以想见。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写道:“湘沅之滨,寒暑一候,阳雁才到,华言罕闻,猿哀鸟思,啁啾异响。暮夜之后,并来愁肠,怀乡倦越吟之苦,举目多似人之喜。俯视遗体,仰安高堂,悲愁惴@⑤,常集方寸。”“受谴以还,行及半岁,当食而叹,闻弦尚惊。”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

  湖光月色,一派明净,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这与张说贬在岳州时“日见孤峰水上游”(《送梁六自洞庭山》)的一片愁人秋色有着显然的不同。禹锡还有更著名的《秋词二首》,写得天朗气清,远胜春光,分明地凸现着诗人爽朗豪迈的心境,奋发向上的精神,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异乡的山水中,他常常是“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秋江早发》)。这与“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的张说,也是大异其趣的。他眼里的民俗多是新奇可爱的。武陵人的端午竞渡,采菱御客,阳山祭神,他都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朗、夔男女的踏歌,更写得情趣盎然:“灯下妆成月下歌”、“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踏歌词》四首)。而对这些蛮风俚曲,诗人不仅没有感到“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而且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其间,亲临其境。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不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是不可能置自己被贬的痛苦于度外而深深爱赏异乡风情的。

  他心中的前途是光明可期的。在迁谪远州的漫长的二十三年里,他虽然也难免有过感伤和悒郁,但往往能在思索中积极振起,始终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他赞美经过砥砺,重为利刃的佩刀,“故志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砥石赋》)借此表达他百折不挠的劲节与待时而起的雄心。谪居朗州五年后,他曾收到元稹赠送的一根壁州竹鞭,便写诗酬赠说:“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寄托重返长安的迫切愿望。直至晚年,诗人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锐气和坚贞不渝的志节:“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罢郡归洛阳闲居》)、“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赠乐天》)的自强不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的通脱识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始闻秋风》)的豪迈壮烈,无不表现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他献身的事业是正义可为的。刘禹锡之所以对前途充满信心,并不是指望当朝有替君换相的人事变动,而是他始终坚信自己从事的革新事业是正义的,有利国民,是没有罪的。这一点也与很多诗人遭贬之后的认识态度不同。贾谊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吊屈原赋》),韩愈说:“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过其墓留题驿梁》)“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而我抱重罪,孑孓万里程。”(《次邓州界》)柳宗元亦屡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愚溪诗序》)“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寄许京兆孟容》)“罪恶显大”(《上江陵赵相公所著文启》),“罪大不可解”(《与杨京兆凭书》)。在《献平淮夷雅表》中开篇即云:“臣负罪窜伏,违尚书@⑥奏十有四年。”虽然他们未必从内心真承认自己有罪过,但至少是口头上“检讨”了的。可刘禹锡的迁谪诗文中从来没有流露过负罪感,哪怕是口头上也不大言罪。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横遭诽语,为谗言所伤,“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所以,尽管他一再上书,求人振淹,却总是坚持申明“祸起飞语,刑极沦胥”(《上中书李相公(绛)启》),“飞语一发,胪言四起”,“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上杜司徒书》)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敢于辨明这一点。他在《谢上连州刺史表》中说“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竟生口语,广肆加诬。”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革新运动“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因此,在诗文中他绝没有悔罪的表示,只有对谗言飞语的反击与嘲讽: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九首》之八)

  诗人自比真金,是建立在自知无罪的心理基础上的。他相信历史终究会吹去“狂沙”般的谗言,还我真金的面貌。这种坚定信念倒是与屈原很相近。屈原也是不认为自己有罪的,“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本无罪于是才敢怨、才敢愤,才能心里坦荡,豪迈爽朗。刘禹锡就是用这样的情感格调开拓了迁谪文学的新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的豪放又与李白的豪放不同,李白的“豪”更多的是一种疏狂,多带一种浪漫的乐观,刘禹锡则不同,他的“豪”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有着严缜的社会生活逻辑,经得起哲理和生活的同时考问。比如,刚遭贬谪,他就在《桃源行》中借渔人的形象揭示了“桃花溪满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的污浊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否定了桃花源避世、遁世的文化传统。总结了“直道由来黜”(《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和“主张其时”(《何卜赋》)的历史规律,对政治斗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表现了清醒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理论认识和思想准备,他才能“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心坚”(《何卜赋》),才能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外贬中“于铁尚铮铮”(《历阳书事七十韵》),自觉地坚持美好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肖瑞峰先生曾把刘禹锡的豪健放在唐宋大家中进行比较,他认为“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多地表现为‘欲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激愤;刘禹锡的豪……更多地表现为……豪迈……亢奋……昂扬。”(《刘禹锡诗论》),我以为此五子中与刘禹锡之风最为接近的是苏轼和辛弃疾。但他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亢奋而不狂躁,悲愤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这种心理态势和人格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使得刘禹锡能以豪健风格打破迁谪的怨愤传统呢?

  个性:刘禹锡打破怨愤传统的原因

  从战国至中唐,上下千余年,为什么刘禹锡独能以豪健之风打破以怨愤为核心的迁谪文学传统,与其说这是中唐时代的赋予,倒不如说是刘禹锡独特个性的产物。

  首先,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石吞药。而稍值年长,便能自读医书,琢磨处方、磨炼体质,并经过多年积累,编成《传信方》一书。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养成他的娇气,相反成为了他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作为匈奴族的后裔,他豪爽的性格也许还有着遗传基因的先天秉赋。他在诗中屡屡说自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在《上杜司徒书》中也说自己“少年气粗”。少年生活赋予的这种豪犷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屈服于困厄与穷愁。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他后来在《天论》中表述的世界观都应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其次,他在南楚蛮乡有意地学习了屈原的精神传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刚强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刘禹锡贬来朗州,卜居招屈亭畔,与千年前在这里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成为近邻。同样的地理风物,同样的流贬遭遇,使得他自觉不自觉地把屈原当成了仰慕、步武的对象。他后来在《刘氏集略说》里作了如此的自叙:“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高冠长剑”即指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诗句。他来到这“风巫气窳”,“华言罕闻”、沅澧横流、兰芷丛生的蛮乡瘴地,自不能不想起曾经在此仗长剑戴高冠披发行吟的屈原。在《竹枝词九首引》里他说得更为明了:“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实际上,屈原对他的影响远不只是民歌的采风与改写,如托物比兴的方法,哀怨悲愤的情绪等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是,刘禹锡继承更多的是屈原坚持正道直行、满怀美好理想的执着精神。在学屈方面,他是有异于柳宗元的。虽然他们同用比兴、同喜寓言,但柳宗元的屈骚精神更多些牢骚与怨愤、更多些忧戚与消沉,因此,他的山水文章赠答诗篇总觉出幽冷孤峭,难得有刘禹锡一样的生活热望与生命激情。

  第三是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强,能主动地应付逆境适应新环境。美国学者Asher Milballer在《超越流亡》中分析说:流亡者“一方面,他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往日的生活日夜陪伴着他;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面对现实,适应新环境。他的生存取决于他解决这种两难处境的能力。”(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转引自1994年《文学遗产》第4期53页)的确中国古代的谪臣都面临这种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很难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调整过来,不是忧郁生病就是愤懑而死。一般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山水,傲啸林泉;或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或折节读书,红袖添香;或吃斋念佛,访僧问道……这些方法,刘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的整个人生中都试用过,但他不偏执一端,溺于一法。而且这些都不是他最根本的调节方法。他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方法是,他能尽可能地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百姓与民俗中去,努力地去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去体验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朗州写《武陵观火诗》,在连州写《插田歌》,在朗、夔写《畲田行》等都表现出他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采菱行》、《竞渡曲》、《踏歌词》、《竹枝词》等尽管以描写异地风俗为主,但同样表现出作者对百姓生活的热爱与关注。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作者能以极高的热情、极好的兴致参与其中,尽管很多时候他只是“马上郎”的旁观者,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其中了。他感受了当地百姓的欢乐与苦楚,这样他内心的孤独感就被减弱或消释了。于是他在贬地尽管有屈原一样的坚贞,但很少有屈原一样“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所以没有去投江沉沙。他成功地调节了自己在异境与逆境中的心态与生活,所以他总比屈原、柳宗元等人显得开朗、豁达、豪健。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刘禹锡当时已具备了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觉悟。他的介入百姓的生活一是出于他为官的责任感,二是出于对当地风情的喜爱。在情感上的同乐同悲显然还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追求,但是客观上他融进了百姓的喜怒哀乐,部分认同了异乡的生活环境,强化了从众的心理意识,减轻了自己的孤独忧伤。所以说这是刘禹锡能有豪气壮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刘禹锡能在贬谪中保持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还与韩愈的理解和鼓励有着密切的关系。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刘禹锡南下去连州贬所任州刺史,路经江陵,受到时在江陵担任曹掾的韩愈的热情款待。刘禹锡在长诗《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中生动描写了他们相会的情景:

  故人南台旧,一别如弦矢。今朝会荆蛮,斗酒相宴喜。为余出新什,笑biàn@⑦随伸纸。晔若观五色,欢然臻四美。委曲风涛事,分明穷达旨。

  他们曾是监察御史任上的老同事。尽管是在荆蛮谪地相逢,但仍很高兴,并抵掌畅谈饮酒诵诗。刘禹锡把这次受贬的故事原委都讲了出来,韩愈对刘禹锡的遭遇寄予了很大同情,认为他的被贬是“受诬”的结果。劝他不要消极沉沦,鼓励他“踣者思起”,不要“以箝口自绝为智,心甘受诬为贤”、“畏与怨,君子之所不处,子其处之哉?”(《上杜司徒书》)并用李斯被逐和邹阳被囚而后重用、大出政绩的史例来比拟开导,认为刘禹锡政治上还是有前途的。嘱他不要“畏”,也不要“怨”,当说的还得说,不能“qiǎn@⑧然自咎,求知于默”。这些话给刘禹锡的印象是极深的。以致经年之后,他在写给杜佑的信中还能原原本本地转述这些话。

  韩愈在文学家中素以正儒著称,他的心性修养算是正统而且深厚的。在当时已经文名籍籍,而且又先有遭贬的类似经历。所以他的话,刘禹锡已视为不易之论了。在初经贬谪,十分沮丧的时候,朋友的理解鼓励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去正面以后的生活。而且这次谈话使他想通了许多人生穷达的道理。通达的思想和执著精神在后来的《秋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乃至在以后被贬的漫长的二十多年里,这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一直占据着他思想感情的主导方面,成为他诗文的主旋律。

  和韩愈的会面交谈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但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某一偶然因素常常会改变一生的性格或生活也是不争的事实。“江陵见韩”于刘禹锡之成为“诗豪”或许就有如此的作用。

  第五,“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认知是刘禹锡思想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他豪壮诗风的思想基础。认识是一切思想行为的根源,刘禹锡性格和诗风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他的世界观。在唐代的文学家中,刘禹锡是少有的思想深刻的诗人。唐代的诗人多,思想家少。而刘禹锡恰能二者得兼。且其理论水平之高,历代公认。他自己也曾在祭韩退之文中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祭韩吏部文》),他思想之深邃似有过于韩愈。事实上也是如此。他的《天论》三篇,洋洋洒洒,“理极纯正”,阐说圆融、议论精微,纵横捭阖,生动流畅,不愧精金粹玉之作。他所提出的“天与人交相胜”的哲学命题,闪烁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火花,达到了柳宗元《天说》所没能达到的认识水平,也超过了韩愈的思想高度。他在《因论》七篇中又着重从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探讨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更为系统地阐扬了事物因果相关、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他一是善于对纷纭复杂的事物作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冷静、周全的思考,不孤立静止和偏激地看问题。他在《天论》中说:“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批评柳宗元文中有偏激情绪,所言道理不纯正,不能“尽天人之际”。在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的指导下,他往往能从消极不利的现实中找到积极有利的因素来慰勉激励自己,以此淡化他对困厄穷愁的伤感,开阔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在诗中表现出一种通脱达观的态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人生不失意,焉能暴知己”等都是例证。能作如此辩证的思考,所以他不至于象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那样因贬谪迁播而惆怅叹息,也不至于象杜牧那样完全放纵自己、游戏人生。

  刘禹锡浪淘沙篇7

  “万千”绘景物。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句妙用“万”“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万千” 表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万千”抒爱憎。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人很喜爱自己亲手培植的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有万竿亦须芟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玩味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乱世之岁,匡时济世之才难为世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分!诗句所表现的感情鲜明、强烈,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万千”现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虽长期受到贬谪,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处境困难,但并不消沉悲观,相反却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途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诗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邃的哲理。现在人们又赋予它新的意义: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之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千遍的冲洗,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付出“千淘万漉”的艰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刘禹锡浪淘沙篇8

  1、,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

  3、,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

  5、,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

  8、,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

  10、,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

  ,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

  。《鹿柴(音寨)》王维

  2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

  27、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

  百川到东海,

  ?

  ,

  。《长歌行》汉乐府

  30、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

  33、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七步诗》曹植

  36、

  ,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

  ,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

  。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

  39、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白

  41、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

  。《塞下曲》卢纶

  43、

  ,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

  。

  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张志和

  45、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江雪》柳宗元

  46、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竹石》郑燮

  49、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李白

  50、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颜色好,

  。《墨梅》王冕

  53、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寒食》韩翃

  56、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

  ,

  。

  ,

  。《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65、

  ,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乌衣巷》刘禹锡

  67、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秋夕》杜牧

  70、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赠花卿》杜甫

  71、

  ,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

  。

  军听了军愁,

  。

  ?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

  ,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

  。

  即从巴峡穿巫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7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春夜喜雨》杜甫80、

  ,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学诗词填空练习(答案)

  1、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音现)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

  8、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1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5、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1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7、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悯农》李绅

  18、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1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暧睡鸳鸯。《绝句》杜甫

  2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2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音寨)》王维

  24、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词》王翰

  25、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2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27、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

  30、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鸳上青天。《绝句》杜甫

  31、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3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3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3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5、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曹植

  3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3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3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

  39、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40、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

  白

  41、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2、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4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刘禹锡

  44、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张志和

  4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4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4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郑燮

  4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李白

  5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

  5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贾岛

  5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53、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54、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5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韩翃

  5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5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

  5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5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6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6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李白

  6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温庭筠

  6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6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6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6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

  6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69、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杜牧

  7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杜甫

  71、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72、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7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7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7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76、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77、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7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刘禹锡浪淘沙篇9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刘禹锡浪淘沙篇10

  对比/悦读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A?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百科名片 满庭芳,词牌名。因唐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诗句而得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正体为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仄韵体又名《转调满庭芳》。

  浪淘沙/《梦霑轩恰情》

  岑目远三江,自衣轻扬,蒹葭一片水苍茫。只此逍遥横渡客,且赋诗章。

  酹酒向幽篁,欲写清狂,去年今夜醉潇湘。误入云天仙境处,可是苏杭?

  玉楼春/俄也浮舟

  疏狂词赋谁堪屑?蔽帚自珍心自洁。把玩吟咏度春秋,雨雪风霜难以折。

  卷帘红袖都轻别,换得几多哀怨切。思来遁入酒杯中,对影好邀花底月。

  对比/悦读

  晏几道原作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百抖名片 《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旬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皆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到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

  对比/悦读

  李煜原作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翻译/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秋登巴陵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译文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注释

  ⑴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⑵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⑶际海:岸边与水中。

  ⑷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⑸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艺文类聚》:宋玉《小言赋》曰:楚襄王登阳云之台,命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曰: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

  ⑹瞻光:瞻日月之光。

  ⑺阅水:阅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⑻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⑼潺湲:水流动貌。《汉书》:“河荡荡兮激潺湲。”颜师古注:“潺湲,激流也。”

  ⑽郢人: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⑾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参考资料: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长流夜郎中途获赦,结束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诗人随即乘舟东下,在江汉一带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南游洞庭、潇湘。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一年秋天。2、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77-280 .参考资料: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77-280 .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翻译: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翻译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注释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际海:岸边与水中。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瞻日月之光。

  阅水:阅逝去之水。

  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潺湲:水流动貌。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长流夜郎中途获赦,结束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诗人随即乘舟东下,在江汉一带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南游洞庭、潇湘。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一年秋天。

  鉴赏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旅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相当不易的。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涵的诗意。“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 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别致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卓然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远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若无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如此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足见大家手笔。

  望洞庭

  宋代刘敞

  洞庭七百里,浩荡敌溟渤。云梦开其胸,巴陵束喉舌。

  东流汇群川,盛涨五六月。飘飖浮乾坤,倚盖低兀臲。

  吾行寰海间,未见此水阔。峡流下衣带,岛屿尽毫末。

  高秋卷氛翳,两涯浴日月。何得径寸珠,晦明互出没。

  苍茫蛟龙宅,溷杂鱼鳖窟。太古到于今,沈潜孰分别。

  风帆引北极,波浪限百越。国绝南顾忧,献琛各通达。

  山川非一险,此实辅明哲。俯笑三苗愚,竟为独夫灭。

  远游世俗隘,偶此耳目豁。淅沥临清风,滂沱濯炎热。

  萧萧霜林暮,蔼蔼芳草歇。壮观激我怀,当歌意复咽。

  寂寥轩辕乐,万古逸响绝。惨淡虞帝魂,九疑莽嵽嵲。

  况闻屈贾辈,各赐楚汉玦。至德无复还,后王寝衰缺。

  滔滔更南征,郁郁抱忉怛。太湖虽云深,未救怀古渴。  庭竹刘禹锡篇1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创新

  作为“无体不备”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然而最富创造性、最能代表其卓异风貌,也最为后人称道的却是他的民歌体乐府诗。其中以《竹枝词》最具代表性。中唐是诗体大变的时代?,所有不愿随俗俯仰的诗人都努力将探求的触角伸向新的未经开发的领域,遂成就了“各人各具一种笔意”③的中唐风貌。刘禹锡从学习民歌的赫赫劳绩昭示给人们一条通往风光旖旎处的蹊径。

  刘禹锡学习巴楚民歌创作的《竹枝词》共有两组,一组九首,另一组两首。这十一首《竹枝词》所表现的内容丰富,与前人所著的催人肠断《竹枝词》大不相同。刘禹锡吸取民歌的养料和形式,为当时民间歌舞写下了大量的乐词,既有当时民歌新鲜活波,爽朗明快,节奏鲜明的特点,又比之一般民歌要细腻和凝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这也就是说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即具有文人诗的长处,又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以下简要谈论刘禹锡《竹枝词》在内容题材上的创新。

  清人翁方纲曾指出《竹枝词》内容题材上的特点“竹枝泛咏风土”④,“琐细诙谐皆可入” ⑤。即《竹枝词》可以不受诗体的限制,随意取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丰富,表现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1 游子思乡之情

  以《竹三》为例,诗的一二句与三四句是两幅连环的图画,诗人以茂密的青草和清冽的蜀江起兴。乍看,这幅自然图画与下文似无直接联系,实际上它却恰到好处的渲染了环境氛围。对“南人”来说,这幅图画饱含乡土气息,殊觉亲切;对“北人”来说,这副图画则颇具异乡情调,略感陌生。因而它无疑有着兴起下文的作用。同时,远处破土而出的春草和浩荡东去的江水,又暗示出时间的流逝,歌声的悠扬和归途的遥远,对下文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及“北人陌上动乡情”都是巧妙的烘托。接着另一幅折射出当地风土人情的图画映入了读者的眼帘:“南人”引吭高歌,深情缱绻;“北人”低头徘徊,乡愁缭乱。显然,这两幅图画是前后关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惟其如此,苏轼对这首诗推崇备至,尝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⑥黄庭坚也称赞包括这首诗在内的《竹枝词九首》说:“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甫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⑦

  2 有爱情的欢乐与忧愁

  以《竹四》为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位失意的女子。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感悟起兴的手法来表现她们的幽怨。诗人将山花和江水作为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的“景”,赌物伤怀的“物”,兼用了兴、比二法。以红花喻美人,已成陈陈相因的俗套。诗人避熟就生,抓住“花红易衰”的特点,以之比喻男子的负心,这就是推陈出新,别具风貌。

  3 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

  如《竹八》、《竹九》,这两首诗中诗人故意自托为失意女子的口吻,借其酒杯,烧己块垒。诗人由滟堆的挺立中流、坚不可摧,想到人心的见异思迁、反复无常;又由瞿塘峡的水流湍急、舟行不易,想到人心的无端生衅,风波迭起。触物感兴,辗转生发,言近旨远,寄慨遥深。这可以理解为一个爱情失意的女子的怨恨,也可以理解为政治上受到排挤和打击的诗人自己的感慨。诗人久历宦海风波,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深刻的体验。作为无辜的受害者,他“长恨”统治者的凭空构陷、滥施;作为坚定的守志者,他又“懊恼”变节者的朝秦暮楚、趋炎附势。诗人借抒情主人公之口鸣自己内心的不平,也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人情”之美。

  4 有民俗风情的写照

  以《竹五》为例,诗人将秀丽的风景与淳朴的风俗揉为一体,更加荡人情思,沁人心脾。这里,“人去人来唱歌行”,绝不是诗人的刻意粉饰,以示治下清平,为郡有方,而确系其人其地的习俗。这是使诗人怎样迷恋和沉醉的一种习俗啊!在这种习俗的熏陶下,诗人又怎能不诗兴勃发,欣然启开自己的歌喉,加入那雄浑有力的合唱呢?

  5 有劳动生活的场面

  如《竹十一》,诗人摄下的劳动场面散发着诱人的泥土的芳香,在秀丽多姿的风景画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生动可睹,层次分明。诗人以漫山开放的桃花李卉和缭绕在蓝天白云之间的缕缕炊烟作为劳动的自然背景。在这一背景上,点缀并活动着汲水为炊的妇女和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在田间播作的男子。他们秉承祖辈的衣钵,各尽所能,劳作不辍,表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这里,诗人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银钏金钗”指代妇女,“长刀短笠”指代男子,从而赋予全诗更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更浓烈的异乡情调。

  总体上说,刘禹锡的《竹枝词》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点。他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共赏的重要意义。除苏轼、黄庭坚对刘禹锡《竹枝词》给予了高度评价外,《诗辩》云:“刘梦得《竹枝词》,所写皆儿女口中语,然颇有雅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总之,在刘禹锡的手中,《竹枝词》同于民歌又去其俗鄙,异于文士之作又不失其雅韵,被称为“气象氤氲,含思宛转,朴素优美,别具一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使得《竹枝词》成为巴蜀地区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①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谓刘禹锡“无体不备,蔚为大家。”转引自卞孝萱、屈守元《刘禹锡研究》第23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刘“诗豪者也,其锋森然”。转引自余恕诚《唐诗风貌》地117页,安徽大学出版社

  ②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诗到元和体变新。”转引自余恕诚《唐诗风貌》第90页,安徽大学出版社

  ③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八,转引自余恕诚《唐诗风貌》第89页,安徽大学出版社

  庭竹刘禹锡篇2

  --白居易

  苔色侵三径,波声想五弦。井蛙争入户,辙鲋乱归泉。

  --王起

  高霤愁晨坐,空阶惊夜眠。鹤鸣犹未已,蚁穴亦频迁。

  --刘禹锡

  散漫疏还密,空濛断复连。竹沾青玉润,荷滴白珠圆。

  --白居易

  地湿灰蛾灭,池添水马怜。有苗沾霢霂,无月弄潺湲。

  --王起

  篱菊潜开秀,园蔬已罢鲜。断行随雁翅,孤啸耸鸢肩。

  --刘禹锡

  桥柱黏黄菌,墙衣点绿钱。草荒行药路,沙泛钓鱼船。

  --白居易

  长者车犹阻,高人榻且悬。金乌何日见,玉爵几时传。

  --王起

  近井桐先落,当檐石欲穿。趋风诚有恋,披雾邈无缘。

  --刘禹锡

  廪米陈生醭,庖薪湿起烟。鸣鸡潜报晓,急景暗凋年。

  --白居易

  盖洒高松上,丝繁细柳边。拂丛时起蝶,堕叶乍惊蝉。

  --王起

  巾角皆争垫,裙裾别似湔。人多蒙翠被,马尽著连乾。

  --刘禹锡

  好客无来者,贫家但悄然。湿泥印鹤迹,漏壁络蜗涎。

  --白居易

  蚊聚雷侵室,鸥翻浪满川。上楼愁幂幂,绕舍厌溅溅。

  --王起

  庭竹刘禹锡篇3

  近似的政治遭遇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这种冷嘲热讽的思想情绪,深深地刺痛了当朝权贵,于是权贵们以刘“语涉讥刺”而不宜留在京师长安为由,宪宗皇帝只好将他们再次流放远州为官。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八日,遗响千古的大文豪――柳宗元就这样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

  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衡阳的路上,而他获知好友柳宗元病故的噩耗后,顷刻间便泪如雨下,可见他心中的悲痛之深。随后,他一边派仆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柳宗元兄弟撰写墓志铭,以昭其冤。并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刘柳二人在政治上个命运是那么的相同。同为永贞改革的中坚力量,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因这场改革只进行了146天便“寿终正寝”,二人同时被贬官,刘贬到朗州、柳贬到永州,这一贬便是十年。 十年后,二人又同时被招回朝廷,但马上又同时被贬往更远的地方。刘被贬连州做刺史,柳被贬柳州做刺史。柳到柳州后四年便死去了,年仅47岁;而刘此后历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于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柳宗元可谓英年早逝,刘禹锡活到古稀之年,可谓长寿。究其原因,愚以为是他们的思想性格不同使然。

  异样的思想性格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宗元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性格中刚直峻切、固执信念的成分很重,在被贬之后,仍然想回朝廷做一个政治家,因而即使想超然也难以超然得成。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其出游山水,往往是“暂得一笑,已复不乐”,在“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远”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刚刚领略到一点山水的乐趣,马上又被牵拽到了“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那永远的现实悲患之中。以他的散文为例,《小石潭记》写他沉浸在石潭的美景中只那么一会儿,便“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愚溪诗序》的山水处处有作者无法排遣的忧愤。大凡他独游山水的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是他被弃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是他心灰意冷最感绝望的时候。正是由于柳宗元从根本上做不到超然解脱,所以才在遥遥无期的谪居生涯中,经受了比一般人剧烈得多的精神折磨,并由此一步步导致他的性格变异,致使他的生命过早夭亡。执着使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刘禹锡则是一个旷达的人。永贞遭贬对于他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在失意面前,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庭竹刘禹锡篇4

  首先是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刘禹锡自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不凡的抱负。他聪明好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对诸子百家也有广泛涉猎,他在《游桃源一百韵》里说:“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由此可见,他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步入成年后,他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刻,面对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政,人民的痛苦。感慨万分,怀抱着“兼济”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他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连登三科,可谓春风得意。他抱着施展宏志的愿望,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竭力想刷新政治,但是“永贞革新”终于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他在《上杜司徒书》中剖析了自己的心迹:“常谓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他“尽诚”、“徇公”,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光明磊落、无可非议的。然而却遭到“挟邪乱政”的诽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被迫寄情笔墨,把诗文作为“见志之具”,继续为自己的操守、理想而斗争。他在《武陵书怀五十韵》末云:“就日秦京远,临风楚秦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上高原”为的是“望长安”长安有诗人企望的事业在,诗人怎能不“寤寐思之”,“旦夕”望之?诗人这种回京重振旧业,实现辅时济事之志的热切愿望在《望夫山》中表现得更为执着而强烈:“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作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初初望时。”他是用屈原那种顽强的斗争意志激励自己。他在《陋室铭》里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这种坚持理想,安贫乐道的精神个性,让人敬佩,让人叹服。

  刘禹锡坚持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个性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在《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什》里说:“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诗人虽自觉鬓掺“二毛”,却高情不减当年。向往的仍是像雄鹰那样展翅高飞。他在《罢郡归洛阳闲居》里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壮志未酬,他始终憾然于心。为求在垂暮之年还能有所作为,他格外珍惜这稍纵即逝的时光。他在《赠乐天》里说:“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他不以“晚达”为憾。但求身如冬青,沐风栉雨,不改苍翠之色。刘禹锡的一生始终坚持理想。至死也没有改变过。

  其次是指斥政敌,正气凛然。刘禹锡为时所弃,空怀凌云之志,独处僻壤,难与同道过从。他在《答杨八敬之绝句》里说:“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他当时诚如“饱霜孤竹”。但“竹”虽孤而有节斫以为笛。吹奏出的是“声偏切”的繁音促响。而对正义事业的讴歌,对邪恶势力的讨伐,则是刘禹锡之个性美的充分体现。从刘禹锡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触到他正气凛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果敢精神和顽强意志。“声偏切”突出表现了诗人指斥政敌非常激切。宦官权臣。趋炎附势之徒,摧残革新事业,迫害革新志士的罪行。激起了刘禹锡的强烈义愤。他以诗笔为武器,写下了一系列讽托幽远的寓言诗。对政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在《聚蚊谣》中,诗人大胆地揭露了宦官和大官僚的丑行,把他们比作渺小而又可恶的蚊虫:伺暗出动,“利嘴迎人”,“声如雷”。“喧腾鼓舞喜昏黑”,气势嚣张,穷凶极恶,但是“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既在痛骂政敌中表达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信念,也是对那些死到临头还洋洋得意的政敌们可耻下场的嘲笑。他在《飞鸢操》中也大胆地揭露了权奸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整天鼠窃狗偷。争权夺利的鄙劣本质。“鸢飞杳杳青云里。鸢鸣萧萧风四起。旗尾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等描绘出了飞鸢的威风,突出了其外表的气度不凡。接着对飞鸢争夺腐鼠做了形象的描绘,如“忽闻饥鸟一噪聚,瞥下云中争腐鼠。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鸳雏。”这就撕开了飞鸢肮脏猥琐的内心世界。结尾两句“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更是形象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而贪得无厌、妒害贤能的丑恶嘴脸。他在《吊张曲江序》里说张九龄贬于外地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其实也可以用来解释他这些作品的现实精神。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但他倔强的性格。正气凛然的精神个性依然如故。刚刚回京的他在游玄都观时就写下了最有名的七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桃千树”喻指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看花的人。则指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有力地指出:这些似乎很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刘禹锡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而辛辣的,使政敌感到非常难受,他们便以此诗为把柄。把刘禹锡再次贬为连州刺史。自此,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刘禹锡正气凛然之个性也依然棱角分明,气势夺人。当他再游玄都观时,激扬文字,又赋《再游玄都观》一首: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他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种桃道士”暗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刘禹锡在这里再次投以轻蔑的嘲笑,显示了自己毫不畏惧的坚强意志和继续战斗的决心。这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是永葆乐观,意气豪迈。刘禹锡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尽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说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但他的一生却始终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即使在政治上受到打击。生活上受到折磨时,也从未有过低落和消沉。而是永葆乐观。意气豪迈。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虽然长期遭遇不幸。但从没有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一片黑暗,即使自己成了“沉舟”和“病树”,而客观世界仍然是美好的,到处可见千帆竞渡,万木争春。社会照样前进。个人的深滞和衰老算不了什么,新生事物是层出不穷的。正因如此。刘禹锡能时时振奋精神,从没有消沉和气馁过。

  庭竹刘禹锡篇5

  1、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风碎竹间日,露明池底天。同年未同隐,缘欠买山钱。——刘禹锡《酬乐天闲卧见寄》

  2、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3、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来源:文章屋网 )

  庭竹刘禹锡篇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庭竹刘禹锡篇7

  关键词:黄庭坚;《竹枝》;《女儿子》; 曲调;调格

  中图分类号:J605-053 文献标识码:A

  绍兴二年,黄庭坚赴贬所黔州,行至三峡,作《竹枝词二首》: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一作八)度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跋曰:

  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惜其声今不传。予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1]

  一

  根据跋文可知,这是一次“选词配乐”的创作。黄庭坚当时亲历险境,有所感触地创作了二叠歌辞,即“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与“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一作八)度明”。随后教予巴娘,命其用当地之《竹枝》曲调来歌唱,演唱时为了配合曲调的需要,分别在原歌辞基础上和上了一叠泛声,即“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其次,这是一次拟古乐府创作。从步骤上讲,黄庭坚先拟的是古辞之义。他所提及的那首“古乐府”见于《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杂歌谣辞四”,题作:《巴东三峡歌》。此题下载有两首歌辞,除黄庭坚所引的那首外,另一首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郭茂倩在题解中引《水经注》曰:“《宜都山川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2]但是,我们在《水经注》里却未发现上述第二首歌辞,而是在《艺文类聚》中才找到对它的最早记录。《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在歌辞前也引了《宜都山川记》,曰:“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3]书中所录歌辞与《乐府诗集》所录第二首相同。不论是渔者所歌,或是行者所歌,这两首谣歌都是巴东地区实境的记录。而黄庭坚在上峡途中备尝其地险阻,油然想到那首“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乐府,特拟一新作来宣达自己的切身感慨。

  再次,这次拟古创作中,黄庭坚不仅模拟了古辞之义,他还承袭了古乐府的曲辞格式和入乐形式。照黄庭坚所说,这一古乐府原是有“声”可歌的。可惜的是,至晚到黄庭坚生活的时代,它的曲调已失传。依跋中的叙述,他所知道的此题乐府的入乐方式是:在七言两句的主体歌辞后面,“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以此形成较完整之曲辞格式。也就是说,原辞当时入乐时应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后,再和上数叠抑怨哀婉的泛声。

  那黄之拟作在入乐时又采用了怎样的格式的呢?当然也是由主体歌辞部分与所和之泛声部分构成。主体歌辞部分亦为七言两句的格调,跋中称其为“一叠”,前一叠为:“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后一叠为:“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一作八)度明”。演唱时,还在前后二叠主体歌辞的后边各和上了泛声,即“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完全参照了古乐府的入乐形式,只不过没有像古乐府那样“和为数叠”。

  二

  黄庭坚在模拟古乐府创作了新辞之后,还专为新辞配上曲调传与巴娘演唱。那为何要特意“令以《竹枝》歌之”呢?到底《竹枝》曲调与这一“古乐府”有怎样的关联呢?

  较明显的理由是,这首古乐府的传唱地与《竹枝》的起源地相近,都在古代巴人后裔聚居的三巴地区。黄庭坚本人曾在《王稚川既得官都下有所盼未归予戏作林夫人欸乃二章与之,欸乃湖南歌也》一诗的诗题中有注曰:“《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4]他的这种观点还可从《太平寰宇记》中得到佐证,其书记开州风俗云:“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祭祀,男女皆唱《竹枝歌》。”[5]《乐府诗集》卷八十一亦载:“《竹枝》本出于巴渝。”郭茂倩还转引了一段刘禹锡的评说:“禹锡曰:‘竹枝,巴歈也。巴儿联唱,吹短笛,击鼓以赴节。……’”[6]所谓“巴歈”即巴地歌谣,而“巴儿联唱”一句更点明了歌唱者的地域身份。那黄庭坚以当地之新调来代替已失传了的当地之古调则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此外,据学者考证,《竹枝》曲调还确与六朝乐府存在一定亲缘关系。任半塘先生在《声诗格调·竹枝考》中做过如下一番探询:“自《词律》起,为《竹枝》立一别名,曰《巴渝辞》,未详来历。据《通典》一四六,《巴歈》为六朝清商乐曲之一,中唐犹传,……谈《竹枝》出于乐府者,曰晋、曰齐梁,种因岂即在所谓‘巴歈’欤?”[7]

  那《竹枝》曲调究竟跟哪个乐府古题有过渊源呢?或许我们能从黄庭坚的这段跋文里找到一些可靠的线索。

  我们发现,与跋文中所提及的那首古乐府一道被收入《乐府诗集》卷八十六的另一首《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8],它亦被收入同书卷四十九“清商曲辞·西曲歌”中,题作《女儿子》。此题下还另有一首歌辞,曰:“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9]。从地域上看,这两首《女儿子》歌辞,一言“巴东”,一言“蜀水”,都属巴渝之地,其地与《巴东三峡歌》的发源地相同;从歌辞内容看,《女儿子》与《巴东三峡歌》咏叹的都是巴峡蜀水的艰险;再看《女儿子》与《巴东三峡歌》的歌辞格式,均为七言二句,并句句入韵。从以上诸点都可推知两者歌辞之间的同源关系。只不过,《巴东三峡歌》为渔者或行者途的“徒歌”(据上文所引《宜都山川记》之说);《女儿子》则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倚歌”(据《古今乐录》所载)。

  还值得关注的,在《乐府诗集》中,“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一辞两见,一见“杂歌谣辞”之卷,一见“清商曲辞”之卷。如此编排绝非郭茂倩的失误,而是他有意为之。因为在他看来,此辞不入乐时属“谣辞”,名其为《巴东三峡歌》;此辞入乐时便为“曲辞”,曲名即《女儿子》。也就是说,“巴东三峡歌”的称谓是就歌辞文本而言的,“女儿子”的称谓则是就曲调而言的。

  再参详以上两个乐府题下的歌辞可知,《巴东三峡歌》的歌辞内容与“巴东三峡”之题旨是相合的,但《女儿子》下的两首歌辞却均与“女儿”之题旨无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郭茂倩在《黄昙子》的“题解”中说过:“凡歌辞,考之与事不合者,但因其声而作歌尔。”[10]可知,《女儿子》题下的两首歌辞也是“因声”之作了,则“女儿子”应系曲调名称。

  如此说来,将本属徒歌的《巴东三峡歌》的歌辞配上“女儿子”的曲调演唱,便亦可名之为《女儿子》,《乐府诗集》中一辞两见的问题也就容易解释了。黄庭坚在跋文中既已说明那首“古乐府”原是有“声”的,那确切地说,他所指的应该就是《女儿子》这个乐府古题的曲辞,而不仅仅是指《巴东三峡歌》那样的徒歌歌辞。

  而且,《女儿子》与《竹枝》曲调之间还真就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王运熙先生在《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一文中就从曲调的和声角度指出了《竹枝》与《女儿子》的渊源关系。他说,六朝乐府中有二曲《女儿子》,“首篇云:‘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盖原为巴东的歌谣,其后被演为乐曲的。唐皇甫松有《竹枝词》六首,均以竹枝、女儿为和声。如第一首云:‘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余五首格式同)《竹枝词》一名《巴渝词》(见刘禹锡《竹枝词》序),与《巴东谣》产地相同;皇甫松《竹枝词》的和声,必定渊源于《女儿子》无疑。《女儿子》的和声实为‘女儿’两字,‘子’字系加在名词后的语尾,没有意义可言。”[11]他还在注解中引用了刘毓盘先生《词史》中的论述作为其说之佐证,刘曰:“无名氏《女儿子》二首,即唐人《竹枝词》所本。……皇甫松仿此体,于句中叠用竹枝、女儿为歌时群相随和之声。”[12]

  再者,《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女儿子》,倚歌也。”又引《古今乐录》曰:“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13]与当时清商曲多用弦乐不同,倚歌所倚的乐器主要为鼓吹,其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唐宋时的《竹枝》表演也多是“无弦有吹”。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引曰:“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14];刘禹锡《洞庭秋月行》又曰:“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15];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曰:“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壶浆椒叶气,歌曲《竹枝》声”[16];白居易《听芦管》又曰:“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17];《邵氏闻见后录》又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18]。此又为《竹枝》近于《女儿子》之一明证。

  此外,古乐府《女儿子》的曲辞是七言二句的格调,《竹枝》的曲辞在发展中也出现过七言二句的格调,只不过在句中加过泛声罢了。如唐代皇甫松的六首《竹枝》均为此格调,试举两首: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也飞女儿。(其一)

  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其六)[19]

  清初何采作有十首《竹枝——太平击壤歌》,也是七言二句之体,试举两首:

  神仙伴侣竹枝凤衔杯女儿,传言玉女竹枝彩鸾归女儿。(其一)

  采菱拾翠芰竹枝荷香女儿,红情绿意竹枝梦横塘女儿。(其五)

  何序又曰:

  此调一名巴渝辞。“竹枝”、“女儿”者,歌时相和之声,犹采莲曲之“举棹”、“年少”也。躬耕太平山中,听田间插秧歌颇类此调,惜其言不雅驯,因集词名十阕,口授农人,扶犁而歌之,渔童牧竖拍舷扣角而为之节,庶几乎击壤之风乎。[20]

  从这段序中可知,他的十篇歌辞都是入乐的,《竹枝》是曲调名,《太平击壤歌》是歌辞名。作者将他在田间听到的这类“七言二句”调格并有“竹枝”、“女儿”之类送声的插秧歌直接命名为《竹枝》,可见他对《竹枝》这一调格的体认,亦可证《竹枝》这一调格直到清初的持续沿用。

  更直接的一个例证就是清代张埙的两首《竹枝》,题下注明:“《女儿子》二首”,辞曰:

  门前绿水竹枝女儿矶女儿,朝朝暮暮竹枝望君啼女儿。

  吴蚕盈筐竹枝桑叶苦女儿,不如寄郎竹枝三尺布女儿。[21]

  在张埙看来,七言二句的《竹枝》曲辞用的本是古乐府中《女儿子》的格调,为了区别七言四句的《竹枝》的另一格调,特于此处标明:“《女儿子》二首”。

  任半塘先生的《唐声诗》中分列了两种调格的《竹枝》:一为七言二句体、一为七言四句体,并释曰:“按齐言二句平韵或仄韵之歌辞,汉魏相和曲中早有,隋‘西曲歌’内如《青骔白马》、《共戏乐》、《安东平》、《女儿子》等亦然。故本调(指《竹枝》)二句格之传辞虽晚,却难断定其格发生在四句格之后。”[22]他也指出了《竹枝》此格与诸如《女儿子》等西曲歌调格的渊源关系。

  鉴于以上论据,并综合考虑黄庭坚跋中所叙述的创作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生活时代所流传的《竹枝》曲调与古乐府《女儿子》曲调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及很大程度上的承袭关系,所以诗人才在古调失传的情况下,命巴娘以《竹枝》歌之。

  三

  最后,探讨一下黄庭坚所作竹枝词的声调问题。他的此次创作属“选词配乐”,而据其跋中所说,这两篇歌辞却可以分别配入两种不同的曲调演唱:一种是《竹枝》,另一种是《阳关》或《小秦王》。

  我们注意到,他在言及歌辞配入这两种曲调的演唱情形时,其措辞是有区别的。前面说:“因作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后又说:“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对《竹枝》称“二叠”,对《阳关》、《小秦王》则称“四句”,到底有何讲究?

  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黄庭坚所说的“叠”。它在音乐上的基本意思是指曲式的重复。黄庭坚称自己“因作二叠”,在说到歌辞的入乐情况时又称“前一叠”、“后一叠”,可见他所说的“二叠”应指配入同一曲调(即《竹枝》)的两段歌辞,即“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与“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一作八)度明”,分别是两个七字句。当时直接“令(巴娘)以《竹枝》歌之”的就是这二叠,亦即我们今天看到的《竹枝词二首》的每首的前两句,而每首的后两句只不过是所和的泛声。既然是和的泛声,那就并不是由主唱者——巴娘来演唱的。另外,黄庭坚在说明时特别用了“前一叠可和云”、“后一叠可和云”的字眼,也就是说,此处的泛声是可用也可不用的。如果不用此泛声,前后“二叠”歌辞依然能够配入《竹枝》曲调演唱。基于以上原因,黄庭坚才没有把泛声归入《竹枝》的主体歌辞的范畴,而直言“因作二叠”。

  实际上,许多六朝清商曲中的和送声也没有被记入主体歌辞部分。就和声来说,比如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乌夜啼》的和声应为:“笼窗窗不开,乌夜啼,夜夜望郎来”[23],但《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所载《乌夜啼八曲》古辞均未录此和声,类似情况还出现在《石城乐》、《襄阳乐》、《三洲歌》、《襄阳蹋铜蹄》、《江南弄》等曲中。就送声来说,比如《杨叛儿》的送声为:“叛儿教侬不复相思”,但《乐府诗集》卷四十九所载《杨叛儿》古辞八篇均未录此送声,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子夜歌》、《西乌夜飞》等曲中。

  而且,以七言二句为一曲的古乐府并不少见,如“梁鼓角横吹曲”里的《钜鹿公主歌辞》、《地驱乐歌》、《雀劳利歌辞》,“西曲歌”里的《青骔白马》、《共戏乐》、《安东平》等等。七字句在节奏上本来就比较曼长,王运熙在《吴声西曲的渊源》一文中就认为,作为歌辞的“七言一句既相等于三、四、五言的两句,故在乐曲的节解上,五言句以四句为一曲(或一解),七言句却只需两句。”[24]所以,黄庭坚以一叠(即两句)歌辞配入《竹枝》为一曲的做法是可以实现的。前文也提到过皇甫松等人的《竹枝》也是七言二句格的。

  我们还可举出一个事例来证明“七言二句”格式是《竹枝》曲调的常用调格。五代的尉迟偓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刘)瞻至湖南,李庾方典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瞻唱《竹枝词》送李庾:“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 ……瞻命庾酬唱,庾云:“不晓词间音律。”[25]

  从李庾所说“不晓词间音律”及“瞻唱《竹枝词》”两句来看,那句“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是入乐的歌辞。而且,酬唱是一唱一和的,既然刘瞻先唱的歌辞是一句七言,那么李庾本应相酬的歌辞也该是一句七言。那就是说,用两个七言歌辞入乐已经能够满足《竹枝》曲调的曲式要求了。

  而另一方面,与《竹枝》曲调常用“七言二句”调格的情况不同,《阳关》和《小秦王》曲调的调格都是七言四句的,并且这四句中并不包括和送声。为了区别《竹枝》以“一叠”歌辞入乐的格式,黄庭坚才特别说明:“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阳关》亦即《渭城曲》,任半塘先生考证:“此诗(指王维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乐以后,名《渭城曲》,凡称《阳关》者,多数指声,不指曲名。宋人因其唱法有三叠句,甚突出,乃改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以夺《渭城曲》原名,并与《小秦王》调相混。”[26]《小秦王》则为唐代的教坊曲,任半塘先生认为此调是“小型之《秦王破阵乐》”[27]。杨慎的《百琲明珠》及《词品》中都录有唐代无名氏所作的《小秦王》歌辞,其中一首是:“柳条金嫩不胜雅,青粉墙头道韫家。燕子不来春寂寂,小窗和雨梦梨花。”[28]也是七言四句的调格。

  虽然,无论是《竹枝》,还是《阳关》、《小秦王》,将它们的歌辞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可能都是四个七字句;但是,从声调上论,这四个七字句的性质及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在《竹枝》曲调中真正起到主体作用的是前两个七字句,而后两个七字句只是所和的泛声,有时可以不用,亦能成调;而《阳关》、《小秦王》则必须填实四个七字句方能成调。正是这个原因,黄庭坚才会在跋文中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曲调特意分开来解释它们的入乐形式。

  四

  黄庭坚的这一记录为我们进一步探究《竹枝》的声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一书中分列了《竹枝》的两种格调:七言二句、七言四句。但是他所指的“七言二句”之调就是前引皇甫松的《竹枝》那样的体式,即“有和声,七字为句。破四字,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儿’。”[29]实际上,这种理解还不够全面。根据上文对黄庭坚创作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竹枝》曲调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出现过在句中、句末分别添加“竹枝”、“女儿”之较短和声的体式,还出现过在一叠(两个七字句)主体歌辞结束后,再和上一叠或数叠泛声的体式。并且,后一种体式还是承袭了古乐府《女儿子》的曲调格式,或许它的出现不一定晚于前一种体式。由于所和之声位置不同,可能造成这两种调式在节奏、旋律上的差异,故而应该分列开来。

  如果细加观察,我们还可找到采用了黄庭坚《竹枝词二首》类似调式的歌辞作品,只不过创作者并未特别说明。如杨万里的《过显济庙前竹枝词并石矶二首》(一作《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词》)曰:

  石矶作意恼舟人,束起波涛遣怒奔。

  撑折万篙浑不枉,石矶嬴得万余痕。

  大矶愁似小矶愁,篙稍宽时船即流。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30]

  “撑折万篙浑不枉,石矶嬴得万余痕”与“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语义复沓,用字重叠,并且曲题、辞旨都包含其中;这种情况同黄庭坚两叠歌辞中所和的泛声“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相同。

  其实,像黄作、杨作中的这类泛声相当于六朝清商乐的“送声”。《乐府诗集》卷二十六载:“诸调曲皆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而古乐府中送声的形式也同黄、杨两人之作相似。以《杨叛儿》为例,据《古今乐录》载:“《杨叛儿》送声云:‘叛儿教侬不复相思。’”[31]《乐府诗集》卷四十九录此题八曲,也就是说每曲的送声皆应为“叛儿教侬不复相思”,而且在其送声中也包含了曲题与辞旨。再如《西乌夜飞》,据《古今乐录》载:“送声云:‘折翅乌,飞何处,被弹归。’”[32]《乐府诗集》卷四十九录此题五曲,其送声性质与《杨叛儿》也相同。再比如,《乐府诗集》卷五十六载沈约所作《四时白纻歌》五章,每章七言八句,每章的后四句为梁武帝所作,且都相同,均为:“翡翠群飞飞不息,愿在云间长比翼。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33]王运熙先生以为这就是此曲的送声[34]。

  由上可推知,“撑折万篙浑不枉,石矶嬴得万余痕”与“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也应属泛声,杨辞之调格与黄辞是一样的。

  注释:

  [参 考 文 献]

  [1]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M].卷五.

  [2]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八十六.

  [3]艺文类聚[M].卷九十五.

  [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M].卷五.

  [5]太平寰宇记[M].卷一百三十七.

  [6]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八十一.

  [7]引自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16.

  [8]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八十六.

  [9]同[8].卷四十九.

  [10]同[8].卷八十七.

  [11]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02.

  [12]同[12].p109.

  [13]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四十九.

  [14]全唐诗[M].卷三百六十五.

  [15]同[14]上.卷三百五十六.

  [16]同[14].卷四百四十.

  [17]同[14].卷四百六十二.

  [18]邵博.邵氏闻见后录[M].卷十九.

  [19]全唐诗[M].卷八百九十一.

  [20]何采.南涧词选[M].卷一.

  [21]张埙.竹叶庵文集[M].卷二十五.

  [22]任半塘.唐声诗[M].下编第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36.

  [23]刘昫.旧唐书[M].

  [24]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0.

  [25]尉迟偓.中朝故事[M].

  [26]任半塘.唐声诗[M].下编第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21.

  [27]同上.P455.

  [28]杨慎.百琲明珠[M].及词品[M].卷一.

  [29]胡震亨.唐音癸签[M].卷一三.

  [30]杨万里.诚斋诗集·南海集[M].卷十八.

  [31]郭茂倩.乐府诗集[M].卷四十九.

  [32]同[31].卷四十九.

  庭竹刘禹锡篇8

  2、《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庭竹刘禹锡篇9

  1、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出门不免难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3、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4、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5、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7、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9、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12、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郑板桥《沁园春·恨》

  13、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5、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16、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7、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19、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20、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1、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4、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25、对秋深,离恨苦,数夜满庭风雨。——孙光宪《更漏子·对秋深》

  26、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7、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8、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29、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冯延巳《菩萨蛮·回廊远砌生秋草》

  30、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韩翃《同题仙游观》

  31、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32、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4、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杜甫《禹庙》

  35、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36、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37、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38、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39、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0、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41、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2、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4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4、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45、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46、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韩琦《九日水阁》

  47、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4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50、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51、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52、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53、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5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5、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56、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5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58、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5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0、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61、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6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63、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65、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66、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6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68、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69、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7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1、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杜牧《紫薇花》

  72、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74、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75、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76、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77、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78、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79、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8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81、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82、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83、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84、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85、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86、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87、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88、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8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90、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91、商叶堕干雨,秋衣卧单云。——孟郊《秋怀十五首》

  9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93、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94、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徐玑《秋行》

  95、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96、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97、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宋祁《九日置酒》

  98、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99、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100、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10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02、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103、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104、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10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106、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107、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

  10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寄远上人》

  109、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

  11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11、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徐祯卿《在武昌作》

  112、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

  1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14、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115、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16、秋悟——人人讲解悲秋事,不似骚人彻底知。

  117、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18、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119、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121、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

  122、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123、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潘希白《大有·九日》

  12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125、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2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27、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李白《古风·其五十九》

  128、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129、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杜甫《客夜》

  130、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3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32、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3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134、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135、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6、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37、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38、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偶成》

  139、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140、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4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42、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张可久《普天乐·秋怀》

  143、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144、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45、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14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147、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赵嘏《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148、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149、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150、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151、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52、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15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54、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5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56、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15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58、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159、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60、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161、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62、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163、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16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165、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166、秋菊——宁肯枝头抱喷鼻死,何曾吹落寒风中。

  167、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168、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169、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7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71、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172、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173、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陈与义《登岳阳楼》

  174、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175、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176、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77、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张乔《书边事》

  178、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179、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180、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

  181、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182、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83、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84、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85、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

  186、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关汉卿《沉醉东风·重九》

  187、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

  188、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189、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90、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骆宾王《送别》

  191、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92、今日山城对垂泪,悲痛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郡楼》

  193、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194、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195、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196、诗成自写红叶,和恨寄东流。——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197、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98、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199、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200、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0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02、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林逋《咏秋江》

  203、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204、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205、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206、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张玉娘《从军行》

  207、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208、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209、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210、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211、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听蜀僧浚弹琴》

  212、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尹式《别宋常侍》

  213、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214、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215、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16、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217、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18、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219、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220、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时彦《青门饮·寄宠人》

  221、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222、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江淹《悼室人》

  223、远书归梦两悠悠,仅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224、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225、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226、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李白《南轩松》

  227、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

  228、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229、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30、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23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32、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23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34、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235、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236、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秋望秋夕》

  237、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38、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239、秋味——蛐蛐儿独知秋令早,芭蕉下患上雨声多。

  240、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241、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24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24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44、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陈与义《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245、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46、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247、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七首·其六》

  248、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249、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250、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251、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汤显祖《江宿》

  25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3、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254、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55、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25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257、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25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59、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260、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261、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262、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杜牧《齐安郡晚秋》

  263、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264、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26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

  266、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267、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26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69、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270、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7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72、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273、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王恽《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274、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275、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袁宏道《感事·湘山晴色远微微》

  276、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277、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牧《长安秋望》

  278、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27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80、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281、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282、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283、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284、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285、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286、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87、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28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289、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290、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91、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292、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

  293、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294、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29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96、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欧阳修《秋声赋》

  297、仅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298、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299、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凋残故园秋。

  300、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301、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30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30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304、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近·秋晓上莲峰》

  305、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306、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曹雪芹《残菊》

  30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08、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白居易《空闺怨》

  309、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来回飘荡。

  31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311、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谢灵运《七里濑》

  312、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李梦阳《秋望》

  3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14、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31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316、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317、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318、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319、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20、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321、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322、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323、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324、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王昭君《怨词》

  325、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326、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327、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328、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32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330、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331、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332、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王国维《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333、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334、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长歌行》

  33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36、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337、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杜审言《登襄阳城》

  338、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339、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340、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员外》

  341、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342、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343、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344、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45、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346、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347、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348、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49、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王昌龄《送狄宗亨》

  350、秋兴——指秋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35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52、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353、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354、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355、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56、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357、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358、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359、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360、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361、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362、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63、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364、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

  365、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366、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367、秋声——未觉水池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68、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369、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蒋捷《声声慢·秋声》

  370、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徐玑《秋行》

  37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372、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373、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74、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375、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376、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377、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378、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379、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38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81、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382、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383、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384、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385、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三首·其一》

  · ·

  · ·

  · ·

  · ·

  · ·

  · ·

  · ·

  · ·

  庭竹刘禹锡篇10

  我们步行走到橘子洲,公路盘曲而上,往下看去,绿山的倒影映在了桥下了湖水上,水天一色,恰似刘禹锡的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来到橘子洲,买了票,坐上漫游车,悠然移动,听着音乐,看着风景,甚是快乐。周围红花绿草,五彩缤纷,一团团,一簇簇,就像迎宾队似的,热烈地欢迎着我们。时不时还会传来一阵鸟叫,让我们心旷神怡。

  不一会儿,我们就要下了车。看到了高大的毛主席雕像。此雕像高21米,底座座49米。毛主席像的头发向一边吹着。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奔波劳累的样子仿佛看了毛主席为了建立新中国,躲开日本鬼子,将重要文件放入帽子里,从橘子洲头游泳经过此地的样子。说到此处,我深深地向毛主席鞠了一躬。

  我们顺路走过去,来到了爱晚亭,我和爸爸在这里拍了好几张照片,和这物质文经遗产留下了记念。在爱晚亭,有小朋友在玩,有老人在谈过去的经历,也有情侣在谈情说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和其他的中国国家元老们讨论国家大事。

  我沿路而下,看到了一片苍翠的竹林,在竹林里,我与爸爸尽情地捉迷藏。看到这竹林,我立刻想到了井冈山,井冈山翠竹丛生,毛主席利用这个特点,打退了蒋介石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刘禹锡浪淘沙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禹锡浪淘沙十篇刘禹锡浪淘沙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刘禹锡浪淘沙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基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