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21 15:35:36

清明节下葬好不好清明节下葬这个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目录

  1. 清明的由来?
  2. 清明节为什么只放一天?
  3. 农村葬礼为什么这么多讲究?
  4. 清明祭祖的由来和传说?
  5. 出殡入土是什么意思?

清明的由来?

清明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 这与此前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军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 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为什么只放一天?

我的观点是国家节日应当放3天。

清明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它不仅纪念着寒食节的介子推,还承载着人民百姓对祖宗的思念。如果只放1天,能有几年是在周末附近的?而且清明祭拜仪式不像其他节日随时随地开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都来不及。放1天假只能被迫回不了。那清明“扫墓”“踏青”这个习俗就会随着时间流逝。民族文化习俗怎传承?

农村葬礼为什么这么多讲究?

帮忙料理白事,是农村里祖辈传承的纯朴民风习俗。乡里乡亲同村庄邻住着,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串门走户常有交往,甚至村里谁家发生了什么比较重大的事情,都基本上有所了解或耳闻,如有什么意外发生,更是瞬间就会传遍整个村子。而丧事的当事人,大都已被折腾得精疲力竭,有的还事出突然,总之都会陷于极大的悲痛之中。所以,好多事就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到,这时候就急需要有人过来帮忙处理。这时,素有“与人方便,与已方便”朴素思想的亲友邻里,只要一知道都会主动上门帮忙,这样做既是出于礼节,互相帮助,更是人情人面,情理之中,如此代代相传,逐渐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被传承了下来。

主动帮忙处理丧事,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极大的尊重。俗话说得好“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只要是村里谁家的人死了,不管是不是亲戚朋友,还是平时相处得并不是很好,甚至过去有过一点什么过结的,到了人死了以后,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共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彼此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也许有过相互帮衬,也可能有过彼此恩怨,这些都已经不那么十分重要了。已经阴阳两隔,有点啥也放下了,五百年前也许真的还是一家人哩。所以,都会立即亲自赶过去,见上最后一面,送上最后一程,吊唁后还要再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这样做,既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逝者的最大尊重。

清明祭祖的由来和传说?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所以自唐代以来,两个节日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民间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给儿子争夺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就带着他的几个随从流亡他国,受尽屈辱。

追随他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叫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后给重耳吃。多年以后,重耳东山再起,又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开始论功行赏,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后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才猛然想起往事,心中感觉非常愧疚,就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接受封赏。但是派人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肯来,晋文公只要亲自登门去拜访介子推。

但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早已经背着母亲躲进深山了。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从深山里出来,就听从手下的建议,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当作出口,好让介子推自己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出来,等晋文公带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活活烧死了。在安葬他们母子遗体的时候,发现柳树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血书藏入袖中,然后就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着群臣,徒步登山,来到介子推母子的坟前,发现那棵大柳树死而复活,于是就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也时刻没有忘记介子推的血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最终是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清明节为什么要祭祖?

在我们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祈福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史记.礼书》中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祈福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文化习俗。

《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父母给了我们身体,是祖先给予我们生命的传承,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论语》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大家都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先祖,常常感念先祖的恩德,民风就会越来越淳朴厚道了。

出殡入土是什么意思?

人身故后一般要去墓地埋葬,当然也有个别的骨灰撒到某些地方,那是另外。去墓地下葬之前要入殓,入殓后扣棺,然后亲朋好友一起用车拉着棺材去墓地下葬。拉起棺材走就叫出殡,到墓地埋葬叫入土,所以出殡入土就是把身故的人拉去墓地埋葬。当然这只是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世界之大,很多风俗不同!

  • 清明节下葬好不好清明节下葬这个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解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