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02 16:13:16

古诗词经典赏析领略中华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本文目录

  1.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精华?
  2. 古诗词的魅力与意义?
  3. 中国诗词的魅力?
  4. 古诗的魅力宣传语?
  5. 诗句里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常识?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精华?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可以看到一行行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字,打开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眼前呈现出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古诗词。

中华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远古的《诗经》发展到今天,历时数千年,其思想之含蕴,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练,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中华诗词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是地理,是哲学,是图画,同时还是科学。因此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不仅要把它继承下来,还要将其一代一代传下去。

古诗词的魅力与意义?

今天,我们读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教了70年古典文学、今年业已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在《与古诗交朋友》 一书中这样写道:诸位小朋友,我相信你们都是喜欢多结交一些好朋友的,我现在就要给你们介绍一位非常可爱的好朋友,那就是中国的古诗。以朋友喻古诗,可见她对母语的亲近,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对古典的礼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和家长从小就会传授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古代经典诗文,表现了历代知识分子把报国为民作为最高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追求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要的就是这种求索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勇敢担当,都深深烙下先辈们胸怀天下的精神品格。

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经典古诗文,如果不能认真研读,如何渡过传统之河、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呢?

中国古代的诗文,尤其是古典诗词,较之外国和中国现代的诗歌经典,也许少了一点理性精神,却更多一些直觉的、自然的美感。

中国生来就是诗的国度。诗文诗文,诗是在前面的。诗歌是和心灵非常接近的一个文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读起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什么关系?可它就是中国人心里有关爱情的诗。人遭遇了爱情,自然语无伦次,心里想的变成语言,怎么说,总觉得没说好、没说对,再变成文字,自然不知如何是好。这才是最真切和最真情的。这就是诗,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屈原一首《橘颂》,开楚辞之新天地。其后逾千年,古典诗词不断凝聚民族思想与文化精神。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见证并构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阙,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历代读书人对经典不断地背诵、涵咏、贯通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过去读书人都有记诵经典的童子功。人的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记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综观中国的大师级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小时候就大量背诵经典者。曹雪芹对各种诗词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天衣无缝;苏东坡晚年依然能背诵《汉书》;苏步青能背《左传》;陈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诵《十三经》。有这样童子功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并因此受用终生。

其实,记诵、创作古典诗词是一项陶冶性情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为了用。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在《无能文学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某种意义上,文学、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连可见,文学的作用就在于它的无能的力量,在于它的无用之用。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文的意义,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虽说几首诗歌改变不了生活中的缺失,学习《论语》治不了国,学《老子》更不可能解决当下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

经典古诗文的魅力与作用,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永远感染着读者,给人启迪。

中国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歌咏其声"。可见,借诗词来表达"情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嫡传手法。而中国诗词的魅力,也就在于对"情"字的蕴藉演绎。

通常来说,传统诗词大都比较含蓄,常常"顾左右而言他"再喻己,于朦胧中打开想象的空间暗指现实。比如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巧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来暗示丕帝,"其实我们本是一奶同胞,你为何要如此绝情,使用非常手段杀害自己的兄弟?"作者这里隐含表达的,其实是对亲情的一种企盼,同时也掺杂着一份发自内心的悲伤。这种精巧贴切的隐喻手法,既凸显了作者逼人的文采,也成就了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样对"情"含而不露恰如姜夔的《过垂虹》:"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诗中意境很美,整篇未露男欢女爱之辞 ,但却十分地怀人。使人不由自主产生一份幽情雅韵之画风,仿佛看到了一叶偏舟出没于江波飘渺间,唯有书生长伴佳人左右,一路和箫浅唱,整个一幅红颜配知己,才情演双绝的景象。全诗寄情于景,从侧面完美刻划出男女相处的欢愉,从中也体现出传统诗词婉转幽雅的特点与魅力。

就算是男人江湖,雄性动物间弥漫的惺惺相惜的豪迈气度,诗人们往往也不会很直白的抒发心中所感,委婉曲折依然是诗词的主旋律。就像岑参的精典诗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说的是友情,但是话在酒里,干就完了。

总的来说,中国诗词文化是内敛的情感表达,往往于无声处胜有声,在耐人寻味的诗境里产生无限遐思,寓情于境,情景交融,在高度凝炼的诗句中构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在温雅沉稳的极致里展现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古诗的魅力宣传语?

1. 古诗词传承千古,文化魅力无穷。

2.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历史的沉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3. 读古诗词如游花园,欣赏风景、品味人生,是一种愉悦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诗句里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例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 古诗词经典赏析领略中华文化与艺术的魅力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解读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