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3 10:42:59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故宫100》在上也做了相应的民调:其中两道问题涉及到新媒体传播:“您觉得《故宫100》百集每集6分钟的这种新的播放形式怎么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长城的传说故事十篇

2、长城的故事

3、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十篇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1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丈夫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杞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的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孟姜女戴,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2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认为该故事出自战国时期。

【有关遗迹】

据说庙东南4公里处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坟与碑,而庙后巨石上的小坑,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长”两字按汉字不同读音才能读出有几种不同的意义。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范喜良(卫辉人)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3

【关键词】秦皇岛;民间故事;产业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对其保护、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在这其中口头传统与表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进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近年来,在政府积极弘扬和发展传统艺术的号召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已有所改观,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且,一些地区已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地将自己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了开发,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就是把壮族美丽的民间传说中产业化,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最具魅力的山水实景演出,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秦皇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部级的孟姜女传说、及省级的玄鸟生商说、老马识途说和萧显写匾说、伯夷叔齐传说。这些传说故事是本土重要的财富,这些故事蕴含着厚重远古文化气息,是秦皇岛地域文化的重要遗存。抢救、保护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能够为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族学和方言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研究资料。

一、秦皇岛非遗中民间故事的历史人文价值

这些非遗中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在传承过程中积淀了了身后的历史人文价值。

1、社会价值

道德教化功能。是其由于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儒家学说长期占居主导地位。社会伦理道德仍受儒家思想支配,从上层到下层的文学艺术都浸润着“重教化”的特点。而民间故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在他们的口头叙事中,大都有劝善惩恶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或对群体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约束。寓教于乐的鲜明倾向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实用功能。伯夷叔齐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二人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体现出“崇礼、尚廉、求仁、重义、倡和、反暴、忠诚、守信、清风、高节”等道德精神,不仅在先秦诸子百家到清朝享有“圣者称圣,贤者尊贤”的独特地位,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孟姜女传说中孟姜女反抗暴政、忠于爱情的品质

2、文化价值

这些民间故事既有祖先起源的追溯,如玄鸟生商说,也有成语故事的解读,有历史景观的奇异也有对历史人物的颂扬等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画面,同时也呈现了较为鲜明的爱憎,也在跌荡起合的文学发展史中,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提供素材产生影响。如卢龙的大型歌舞剧《孤竹浩歌》中就是结合音乐、舞蹈、灯光等对孤竹国的玄鸟生商、伯夷叔齐历史传说进行在创作和加工,以其雄浑大气、庄重典雅的表演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感。

3、科学价值

民间传说故事虽然是口头相传,带有一定的想象性和超现实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对于恢复社会、历史、宗教、语言等的原真性有一定的辅。老马识途的故事传说中既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同时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本土的历史,齐国和当时的燕国及孤竹国的关系,孤竹国的历史勾勒;而如玄鸟生商的故事传说则有助于考证商国的起源,及本土历史和先商文化的关系等。

二、秦皇岛非遗中民间故事的开发现状

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借助秦皇岛旅游立市的大好背景,这些非遗故事也逐步的开始应用开发,就现有的资料显示这些非遗民间故事的大体开发如下:

1、借助景区来彰显非遗民间故事的的文化价值

秦皇岛的孟家女庙)就是全国仅存的一座宋代以前修建的贞女祠,也是建国前全国500余座贞女祠中目前仅存的一座,为山海关孟姜女故事传说文化提供了历史佐证,使得山海关因此成为众多专家公认的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孟姜女的故事传说因此而备受游客的关注。而山海关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牌匾也使萧显写匾传说成为导游词中必不可少的,碣石山传说故事也依靠奇峻险俏的碣石山而流传;而伯夷叔齐传说也成为卢龙古城开发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

2、通过演艺文化来保护开发

近年来,秦皇岛在旅游景点也打造了一系列大型的集文化性、历史性和品位性于一体的文艺演出。碧螺塔公园的“海上生明月”则融入了海螺仙子的传说与现代的审美于一体的海景实景演出;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的“海誓·南戴河”中同样是以碧螺仙子传说为主题,把海娃和海螺仙子凄美的爱情故事,改版成海娃和海螺仙子打败海魔,幸福生活在一起,剧情由悲剧变为喜剧,更加符合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卢龙县借音乐舞蹈剧《老马识途》来传承保护,表达着对前辈古人的敬仰和尊敬。

3、通过出版、电视等途径来保护宣传

记录并出版民间传说故事集也是保护的一种形式,由口头传播到书面文本,是民间传说由第一生命向“第二生命”的转化。现在关于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这一方面是成果显著的,出版了一系列民间传说故事,如2009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的《抚宁长城民间传说》是长城保护员张鹤珊根据他在30多年义务守护长城的过程中收集到的长城民间故事传说整理而成,全书5万余字,详细记录了25篇关于长城的民间传说。2007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秦皇岛卷)》共6册,包涵了秦皇岛三区四县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浓缩了秦市从有历史记载的孤竹国以来,文化传统和价值情感的发展脉络,保存了世代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4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兴城市和城市群落不断涌现,城市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角逐日趋激烈。定位、塑造、传播、营销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决策者们的重视与青睐。因为“打造城市形象对内可以激发城市的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了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体参与市场竞争、谋求更多发展要素的核心资源。[1]”1999年,山东威海城市形象宣传片《威海,China》在央视播出,开中国大陆城市形象电视广告之先河,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城市美誉度与日俱增,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利用城市宣传片传播城市形象的热潮。不过,传统的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自塑”方式“自话自说”推广城市形象时,难免落入叙事奇观化、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窠臼,而且日益攀升的制作与播出价位也让众多城市望而却步,寻求一种更高性价比的传播手段已迫在眉睫。

一、微电影及其媒介特点

微电影兴起于Web3.0时代,尽管目前学界和业界对微电影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但一般说来,微电影指的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2]。由此,笔者归纳出微电影的媒介特点:

1.微容量微而足道。传统电影的长度在90分钟到120分钟之间,多呈现复杂多变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与之相比,微电影显然是“小儿科”了。“微时长是微电影最核心的特征,指影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叙事,一般为15钟以内,甚至很多作品只有3分钟左右,这就要求微电影必须有创意且高度凝练。[3]”由于播出时间的制约,微电影不可能表现非常复杂的故事内容,所呈现的多是情节较为简单的精美故事,节奏紧凑,创意丰富,传播迅捷,吻合了后现代语境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像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周大福的《爱的邂逅》等,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之内,一经推出,深受网民追捧。尽管微电影故事容量有限,但其艺术魅力跟电影不相上下。“微电影的微,不是微不足道,相反却是微而足道,也就是规模微小但又容量丰盛,在微小规模上集中惊人的意蕴丰盛。[4]”

2.微制作人人可导。由于微电影内容容量较小和拍摄制作周期不长的原因,一般来说制作成本不高。每部成本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投资量小,进入门槛低,普通大众都负担得起。普通人皆能成为导演,提起家中的摄像机、DV甚至手机,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微电影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故事”讲述出来,“人人皆导演”成为现实。微电影这种微生产的制作方式将精英人士拉下神坛,电影从此不再深不可测,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大众文化揭开。草根族自导自演的“视觉狂欢”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话语霸权”,彰显了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与话语民主。

3.微平台触手可及。在Web3.0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微电影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生逢其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接收终端的轻便灵巧,让微电影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户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欣赏,亦可参与分享、评论,改变传统点对点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播,开启了一个个性化更浓、互动性更强的传播新时代。这种多元互动的播出和欣赏“微”平台,符合当下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接收习惯,重构了受众的消费体验,张扬了“我时代”的随心所欲。

二、微电影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的方式

电影是当代社会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方式之一,传播力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从人类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的日新月异给电影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而电影则是建构城市形象、展现城市人文习俗的最佳传播媒介,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荣。电影镜头中无数次映现与凝视聚集成城市的气质与灵魂,积淀成人们对某座城市的共同文化记忆。《音乐之声》让我们记住了奥地利萨尔斯堡市的旖旎风光,《曼哈顿》突显了美国纽约的喧嚣繁华,《东京物语》展示了日本东京的绚丽多姿,《重庆森林》体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光怪陆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和印象形成主要归因于电影。难怪国外学者Morgan和Prit-chard曾感叹道,电影描述的故事会被观众认为是发生于特定地点的真实事件,而对某些地区而言,影视成为这些地方转变为度假区或旅游目的地的催化剂。

1.依附城市场景,城市风貌尽收眼底。“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把城市与电影元素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电影传递出城市的风貌和内涵,为观众勾勒出一个独特的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有的风采。[5]”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轰动一时,广西桂林因此而一夜成名;几年前《非诚勿扰》系列电影炙手可热,杭州西溪和海南亚龙湾立马声名鹊起。拍摄微电影时,巧妙地把所要宣传的城市的建筑物、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等与剧情编排巧妙结合,将城市的风光特色和理念与情节安排进行完美嫁接,用城市衬托故事,让故事丰满城市。微电影《我和南京有个约会》将南京的美景浓缩在以跨国恋情为主题的故事中,通过法国男孩按南京女孩遗落在机场的个人相册,按图索骥追寻着自己的梦中有缘人的故事情节展开。以凯文“故地重游”的方式,悄无声息地把南京众多名胜古迹“推荐”给观众,如中山陵、总统府、音乐台、梅花山、夫子庙、秦淮河、中华门、玄武湖、鸡鸣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老校区等。古典浪漫、活力四射的南京城市形象与一见倾心的爱情故事相互映衬,用微电影这一载体把文化南京、佛都南京、时尚南京、玩味南京和古韵南京进行有机融合,取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故事情节与城市场景衔接天衣无缝,城市形象的宣传与烘托自然水到渠成。

2.植入城市台词,城市特色争相称颂。台词植入主要是通过电影中角色的对话,交谈中提及他们对城市的看法和印象,传递出城市的特有品质和韵味。这种由剧中人物“现身说法”的方式,直接道出对一座城市的印象,演员毫无疑问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潜移默化中传播了城市形象与特色。电影《非诚勿扰》中一句“西溪,且留下”的台词,简洁而又恰如其分,观众对杭州西溪湿地那唯美静谧的风光自然心驰神往。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杭州西溪湿地随着电影《非诚勿扰》的热播成为当年盛极一时的“媒介事件”,慕名前往者趋之若鹜,这种浑然天成的台词植入方式,堪称电影台词植入广告的经典范本。2014年1月昆明首部城市微电影《下一站,昆明》上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这部微电影描述了大学生摄影师李春城与昆明女孩子涵之间清新而动人的情感故事。热恋期间,他们在昆明的滇池、石林、官渡古镇、大观楼、翠湖海鸥等景点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李春城毕业时收到来自上海的工作邀请,于是他必须在坚守爱情还是追逐梦想之间做出抉择。在学校为李春城举行的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报告会上,他深情告白:“昆明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也是我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但此刻,我只想用七种色彩来诠释我对昆明的感受。这里有红色的土地,橙色的神秘,黄色的英勇,绿色的活力,紫色的浪漫……”随着李春城告白的深入,昆明鬼斧神工的石林,碧波万顷的滇池,誉满中外的官渡古镇,人文荟萃的大观楼渐次进入观众的脑海,色彩缤纷的“春城”为观众争相称誉。“依托微电影进行城市形象营销无论是艺术感还是情节性,都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给人视听的享受,将无生命的城市形象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而不仅仅只是个地名。[3]”《下一站,昆明》利用光的颜色和城市形象、校园爱情结合在一起,把昆明最独特的魅力与风情用台词植入的方式,巧借演员之口,把“七彩斑斓”、景色别致的昆明和盘托出,让观众在领略昆明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魅力时,传递着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3.融入城市主题,城市品格跃然“屏”上。“电影见证、记录了城市的成长,城市独有的多变、斑斓的空间,恰好也符合电影作为时空艺术的本质需求。[6]”《唐山大地震》以唐山地震为主题,讲述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通过大地震中方大强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折射出唐山人“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精神,反映了唐山百折不挠、奋起直追的城市品格。《唐山大地震》成功塑造了唐山的城市形象,提升了唐山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一座城市的主题与一部微电影的表现主题紧密相连,既可以让微电影找到很好的现实寄托,同样也能使一座城市的主题形象得到充分传播与展示,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催化”过程。中国首部城市微电影《“相约山楂树”――纯爱之城宜昌》,讲述的是男女主角在看过电影《山楂树之恋》后,从不同的城市相约来到宜昌,寻找山楂树、寻觅真爱情的故事。以情感诉求为主线,融入宜昌城市主题,将宜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鳞次栉比的城市景观、安全舒适的城市条件“无缝”组接起来,构成了一部美轮美奂的微电影。正如该片制片方和润传媒总经理王一飞评价的那样:“巧借同名电影的热度,塑造纯爱之城的灵魂,用微电影直击网络新人类,是宜昌城市宣传片的制胜‘三板斧’”。微电影以城市为主题,以城市人的生活为素材,表现城市特有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和文化积淀,毫无疑问是一张宣传城市形象经济而又靓丽的名片。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5

如今的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湖南津市、陕西铜川,都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历史遗迹。就是这些零碎、形容、描述、结论,一代又一代,一点又一点在后人心中积累起不可动摇的,“秦始皇是暴君、秦帝国是暴政”的荒谬结论。

孟姜女的故事跟秦始皇毫无关系

孟姜女哭夫的传说,其故事的源头来自《左传》齐国将军杞梁战死的事件。这个时候,故事的主人公不叫孟姜女,而被称为杞梁妻。

公元前550年,诸侯间征战不断。齐庄公为报六年前平阳城战败的一箭之仇,亲率大军从山东出发去偷袭远在河北、山西的晋国,将军杞梁为前军先锋。不想战事不利,将军杞梁阵亡。

齐军返国后,齐庄公在齐国都城临淄郊外见到来迎接丈夫的杞梁妻,为了不再兴师动众,张扬败军之事,齐庄公想就地祭吊杞梁,不想杞梁妻反对。她向齐庄公力争道:如果杞梁有罪,则不必祭吊,如果无罪,他有家室,不能接受在郊外祭吊。齐庄公无奈,只好亲赴杞梁家祭吊。

这是最初的史书记载。在这个故事里,既没有杞梁妻哭夫,也没有长城。

二百年后战国中期的《礼记・檀弓》中,曾子也提到此事,不过内容已经有所发展,“杞梁妻与齐君争礼”演变成“杞梁妻哭夫”。而这时候秦始皇还没出生,事发地点离秦国也相距一千多公里。

秦始皇死后二百年,哭夫哭倒齐国城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过了二百年,到了西汉后期,这个故事第一次出现了墙倒的情节。主人公没变,哭泣中加入了怨恨的成分,怨恨战争和因此造成的伤亡,并哭出了结果:城墙倒塌。

第一个提到墙倒情节的是西汉文学家刘向,他在其《说苑・立节篇》中写道:杞梁战死后,他的妻子悲伤地面墙而哭,墙为之倒塌。

又过了大约八百年,到了唐代末年,诗僧贯休作了题为《杞梁妻》的一首诗,将发生在齐国的故事,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的头上。诗的大致意思是:秦朝无道四海枯竭,修筑长城抵挡匈奴。人土混埋筑起长城一万里,筑城而死的杞梁妻子,贞节不二伤心痛哭。她上无父亲又失丈夫,下无子女伶仃孤苦。她一阵痛哭使长城倒塌,塞外天地变色,再一次痛哭,她的丈夫杞梁的尸骨便从倒塌的城墙泥土中现出。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6

关键词:名人故居文化建设城市名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文化建设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建设工作的加强,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是“古人”和“今人”争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名人故居被大量的拆除,甚至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也永久地消失了,高楼、新建小区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同时,也逐渐丢弃了城市厚重的历史。

有人可能会说,名人故居不就是一间普通的房子么,我们现在需要扩建,拆掉旧居不是很正常么?事实上,名人故居不单单是一间屋子那么简单,而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所谓名人故居,就是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它反映了历代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人文、经济等诸多价值。作为实物遗存,名人故居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积淀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厚重感的独特标志、是地域文化情调的重要魅力之源以及用精神影响后人的无言教化者。

由于名人在此生活过,名人的声音容貌留驻故居,名人的昔日风采汇入历史,名人的行为屐痕化为情景,名人的生活往事传为旧闻,使得城市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气息。例如:上海的《故居》春意盎然,台阶洁净,虽经岁月沧桑,依然守着阳光;虽然主人远离,依旧温馨和煦;虽然花开花落,幼年栽植的两棵美人蕉依然绿衣舒卷。柳亚子旧居于1926年建成,原为冯玉祥府邸,后为上海通志馆,20世纪30年代柳亚子典租了这幢法国式花园别墅。旧居红瓦顶黄色墙面,黑漆大门,林木葱翠,绿草如茵。此画用奇崛浑然、恬澹清丽的气象显示了旧居主人的隽骨天奇、爱国情怀。

去过欧洲的人都惊奇欧洲的人文发达,走在欧洲街头,似乎每个大大小小的城镇都有历史的足迹,也许不经意间就会在街拐角看到不起眼的建筑门口刻着某位历史名人的名字。其实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大大小小的城镇,甚至说大大小小的山河,都有着文化名人的踪迹。

以上海市为例,200多处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名人故居中,不仅有徐光启、宋庆龄、巴金、聂耳、张乐平、马相伯等人士,还有那些曾经叱咤上海的民国元老、政界军界、洋商买办、财团富贾、名流学者、文豪影星等。在上海的历史上,他们确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例如:潜伏”的真人版―――王根英,1906年出生于上海浦东,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王根英与陈赓在上海负责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营救了大批被捕同志。1939年3月8日,学校驻地遭日军突袭。突围时,王根英发觉一个装有党内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没有带出来,毅然冲回去取,路上与日军遭遇壮烈牺牲,年仅33岁。聂云台,曾国藩的外孙,我国创办第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厂的先驱者,曾代表中国在美国巴拿马世博会上演讲,名震旧金山。”刘湛恩,曾是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著名民间领袖之一,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主席,1938年南京伪维新政府成立,拒绝出任教育部部长,同年4月7日在上海遭日伪暴徒狙击殉难。旧居记载了他们各自的形象和业绩,展示着上海的人文气息,潜藏在旧居里边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彰显着巨大的激发性能量,对人才培养、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那么,该如何有效唤醒这些名人故居的潜在精神力,让它们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以及有识之士一直探索的问题,也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各级城市建设工作者力图解决的问题。国内几个有名的大都市,名人故居在立足现有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还是认真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利用名人故居资源上,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以北京为例,鲁迅博物馆仅2005一年,就举办了如“在鲁迅身边听讲座”,“鲁迅与胡适座谈会”、“中韩学者鲁迅研究论坛”等多次大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梅兰芳故居、徐悲鸿故居则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步走向校园,走进社区,也有良好的收效。上海,仅徐汇区就有名人旧居83处。近十年来,徐汇区按照“修旧如故存其真”的原则,对辖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修缮,耗费经费18800万元,有效的保护了城市的文化遗产。2011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徐汇区文化遗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对辖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名人故居保护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是历史名人故居陷入修缮、拆迁争议之声不断。有资料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到北京想看看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不可得;徐志摩故居遭拆迁、梁思成夫妇故居遭“维修性拆除”、章士钊故居遭“超范围施工”……其次是宣传力度欠佳导致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大多“门庭冷落”,整体上仍然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上海公布名人故居保护名录,“周立波故居”赫然列于其中。许多人误以为是“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而著名作家周立波几乎从未出现在人们记忆里。再次是恶俗的商业建设出现。上海东平路11号出现了一家西餐厅,以宋子文与一位红衣女子的秘密恋情作为商业卖点,我们无法考证是不是真有那么回事,只能说至今未发现有任何书面记录表明该建筑与宋子文有关。类似的还有争夺西门庆故居、孙悟空故乡、桃花源地实景等等建设和保护,小说、野史等文学作品中子虚乌有的东西也被说成名人故居,纯粹是笑谈。

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故居保护”的话题,却不免让人有些沉重。事实上,名人遍布世界,故居散落全球,怎样保护那些在历史中风雨飘摇至今的先人故居,才算真正缅怀他们的人生,是今人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只有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利用多种手段保护、开发、利用城市名人故居,打造城市文化的特色品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增强城市文化的厚重内涵,使名人故居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全面了解城市名人故居

以历史之名,见证人、物、史的变迁,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名人故居,是城市建设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北京市开展的一项问卷调研中,被问及 “您觉得名人故居最可能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70%的受访人群选择“故居的文化精神”,可见,名人故居的魅力和文化承载量在人们心中是非常巨大的。

为了在城市化步履加快的今天,避免旧城改建危及名人故居,导致“建设性破坏”。需要通过实地调查,开展对城市名人故居的研究与再创造,重聚活力。以上海为例,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有创造力的城市,也是我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祥地;中国新文化的许多重要事件都与上海相联系,20世纪许多文化名人,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代大师,也都与上海有着或深或浅的因缘,上海为他们的文化创造提供了舞台,他们为上海增添了光辉,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发生过重要的并有开创性影响。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这些名人故居的作用,首先需要把他们连缀成一个整体。

鲁迅。三十年代上海文学多元而繁荣,鲁迅是其中最深刻的一位。他的写作深刻体验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所有困惑、挣扎和反抗,并通过对其生存环境的批判,提升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品质。

张元济,邹韬奋,巴金。上海是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但经济推动并繁荣了文化出版事业。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社会大转型期间及时抢救、整理和承传了中国文化传统。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传播革命火种,塑造了现代战斗人格。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开创了知识分子出版事业的理想境界,都是20世纪中国出版业最辉煌的榜样。

李登辉,黄炎培,潘序伦。上海的教育事业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不应该忽视,复旦大学原校长李登辉以华侨身份集资办学,开拓了民间办学的草根精神,“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以后,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六三”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李校长的进步思想与立场是分不开的。黄炎培创办中华职教社和潘序伦创办立信会计学校,都是典型体现了上海经济城市的教育实践成果,开拓了现代教育的新空间。

这些文化名人在现代文学、现代出版和现代教育等岗位上的辛勤工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文化性格塑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将延续、影响下一世纪的上海。

虽然上海有大量的名人故居和行迹遗址,但却缺乏系统的图表或网站。外地游人或本市青少年如果想参观浏览,只能在旅游地图,或者互联网上漫无目的地胡乱搜索。

据新闻报道,2007年暑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一群大学生走遍全上海,完成了一份中英文对照版的“88位近现代上海历史文化名人电子地图”,蔡元培、、徐志摩、周璇、阮玲玉等88位名人名流曾经在上海留下的印记,整份地图共涉及16个区县的88条街道,总行程达到了200多公里。但是这也仅仅是其中的三分之一,为什么不可以专门的机构组织一次充分的调研,进行一次全面的地图,帮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上海的城市名人故居?让他们认识到: “原来这个我们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真正是一块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特殊之地。”

二、全面宣传城市名人故居

世界各国大多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本国已故名人留下的遗迹都悉心保护。名人故居存在的现实意义在于其可以通过对名人的宣传达到教育广大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的目的,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更好的发挥名人故居的社会和文化效益,就要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接触到名人,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去触摸文化名人的独特魅力。

但是目前,许多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对社会开放的名人故居包括其纪念馆、博物馆,由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陈列、展览的内容单调陈旧,宣传展示工作缺乏时代性和趣味性等问题,难以吸引参观者。还有一些故居,重建设不重利用,重保护不重开发宣传,导致门庭冷落。这需要改变名人故居的利用方式,更需要扩大宣传。

从教育主体来说,可以推出名人故居文化进校园活动。借鉴上海孙中山故居做法,联合教育局,将宣传车、宣传展板送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讲、青岛文化历史讲解;借鉴韩国观光公社方法,向学生发放青岛名人故居夏令营旅游纪念马甲,提升名人故居游的知识性、公众性、政府引导性。夏令营活动对象可以是小市民,也可以针对外地小游客。游有所学,游有所思,提高旅游文化品质;增设导游培训课程,学习名人故居文化历史和讲解艺术。

从宣传媒介来说,可以齐头并进。上海画家陆志文先生耗时十余年,创作百幅“上海名人故居”系列绘画作品,汇成画集《上海名人故居》,定格瞩目的城市人文资源,再现苍浑的城市名人时空,解读鲜明的城市文化性格,探研跌宕的城市历史脉动。扩大了上海名人故居的影响,但是这也仅仅是画家本人的个人意愿,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政府组织宣传。并且还可以在书籍之外,多种形式介绍宣传名人故居。主要扩大宣传的形式有:一是在主流媒体和网络上重点介绍城市历史名人的事迹,宣传名人故居的文化意义,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涵养;二是发动社区居民力量,设立义务讲解处,招募名人故居保护志愿者,开展“老街坊讲述老建筑”活动,使老的建筑鲜活起来,通过提升名人故居的知名度,让游客与建筑亲近,与市民亲近,做好名人故居推介的饕餮盛宴。

在互联网日趋发达的今天,建设名人故居宣传网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是这种建设应该突出特色。比如上海鲁迅纪念馆网站,在其首页里分作:新闻公告 、纪念馆概况、鲁迅生平陈列、专题展览、上海鲁迅研究、“朝华文库”、 馆藏珍品、鲁迅知识、观众专区、纪念品商店等模块(参见/),是了解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一个窗口,也是了解鲁迅,走进鲁迅世界的窗口,普及鲁迅知识,弘扬鲁迅精神,兼有保藏、展示、研究和纪念四大功能。

三、合理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城市建设需要以文化精神为主导。一说起巴黎、纽约和伦敦,人们多半会觉得那是“大地方”。这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城市,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以至全世界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有一种持续的吸引力。这样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很简单,它来自一种模糊而牢固的印象:那里有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研究机构,有一流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有几乎数不清的剧院、影院、画廊和音乐厅,当然也还有一流的大公司,一流的商店和俱乐部……有种种能将你铸造成才的氛围;更重要的是,那里曾经、现在依然云集着无数优秀的人,而且正有更多这样的人向那里涌去!正是无数被吸引而去的人才的持续的聚集,才真正使巴黎成其为巴黎,纽约成其为纽约。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城市名人故居的魅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凝聚起城市文化的吸引力,这方面世界各国都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丹麦一直把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作为引以为豪的文化品牌进行大力推介,除了成立安徒生中心、定期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设立相关国际奖项及开展各类专题活动外,还积极实行安徒生故居的保护与安徒生博物馆的建设。除了故乡欧登赛,丹麦把安徒生一生住过的多处住所一一加以保护。今天,安徒生作为丹麦的文化名片,不断推动丹麦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世界对丹麦文化的了解,安徒生故居每天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

纪念名人,发扬其文化价值,主要还是应传承其思想、著述,而不是保护了一所房子就完事。近年,我们在旧居保护上很舍得花钱,但对许多文化名人的著述却不肯投资出版,以致名人的住宅、旧居保护了,但名人本身的著述都不见传世,名人便逐渐“失名”、淹没,这才是最可悲的。

为了传承城市名人的精神,使来访者感受名人的生活,许多名人故居都利用自身场所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乃至进一步将故居建设为集研究、休闲、沙龙讲座、餐饮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这不失为有益尝试。

但是就城市文化建设来说,应该有一个主线,有一个文化主题。2010年江苏泰兴城市规划以大写的“泰”字为布局结构,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名人馆、博物馆,名人馆,突出典型人物,以出彩的形式,展现名人的光辉形象,并以展示名人为视角,向参观者介绍名人与泰兴的关系,使之成为多角度表现城市形象的途径,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成为“厚德开泰、奋发图兴”泰兴精神的弘扬与继承的突出体现。对如何开发城市名人故居,展示城市魅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供了一种经验借鉴。

四、建设名人故居旅游品牌

名人故居不能“养在深闺”,要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自身建设需要多方面去开拓,突出人文服务。近年来,上海鲁迅纪念馆在拓展参观展览服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内容上,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其次,城市管理要与文化紧密结合,打造名人故居文化旅游精品。提高市民对名人故居文化遗产的认识,鼓励市民积极热情参与。可以参考青岛登山月活动经验,以月或者季度为单位,在名人故居设立特色奖励章,发放名人故居文化游“护照”,对完成游览参观故居的游客和市民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也可以组织旅游产业研讨名人故居游精品线路,设计自驾游、背包客及团队游参观名人故居的最佳线路和旅游产品。将旅游产品与文化产品打包。将名人故居的文化产品包装到传统旅游中。借鉴西宁塔尔寺,在景点购买门票后赠送介绍当地文化和景点的光盘做法,让游客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将人文历史留在旅游记忆中。

再次,名人故居要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品牌活动。这方面,世界各国有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位于英国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故居博物馆,贯穿全年主办种类繁多的文化活动,包括莎士比亚诞辰纪念仪式、各类公共课程、诗歌节、午间和晚间讲演、系列募集赞助活动以及户外剧演出等。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但是对名人文化精神的纪念与发扬,使故居成为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同时还为故居注入了生命力,赋予其充满灵性和活力的形象,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位于波兰热拉左瓦•沃拉的肖邦故居,春夏季节每逢星期日便举行肖邦作品演奏会;改为普希金文学纪念馆的鲍尔金诺庄园,自1973年起每年举行普希金诗歌节,成为俄罗斯诗坛盛事。已故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是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孔剧“票友”,去世5年后,他的故居于2000年被改造成为孔剧博物馆,现已成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文化景点之一。

坐落在瑞典中部卡尔斯库加市的白桦山庄,自1975年建立纪念馆以来,这里已成为诺贝尔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学术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济济一堂。由于他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的旧居如今已经矗立起高楼大厦,白桦山庄就成了今天唯一保存完整的诺贝尔故居。

文化的价值主要是精神价值,名人故居亦然。在历史巨人这个特定的生命场中,名人故居的真正意义,是用精神影响后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有名人在此诞生、成长或者寓居,是其历史遗产中最值得骄傲的一部分。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通过有效建设和利用,把名人故居建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既不把它当做包袱,也不把它当做摇钱树,城市名人故居才能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冯新,莫让名人故居在我们手中毁掉,安庆晚报,2014.1.2

2. 郑国,以创新理念推进名人故居保护利用,青岛日报,2013.10.06

3. 潘高峰,上海待保护名人故居目录披露,新民晚报,2011.02.14

4. 朱琼,上海名人故居旅游开发利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11

5. 贾,曹洛洛等,名人故居――是“包袱”还是“摇钱树”, 解放日报,2010.10.29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7

故事还得从殷商末年说起。传说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老三季历的儿子叫姬昌,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希望将来姬昌继位成果王业。太伯、仲雍深知太王志愿,为满足季历,他们借替太王采药之名,决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今称横山)区域。这儿地处长江下流,江水流经此地写入一大湖,湖面广阔,湖边盛长红杨。衡山上树木茂盛,有野果可食,上山可捕猎,下湖有鱼虾、莲藕和菱角等食物,气候舒服,易于耕耘。所以他们仿效太王迁址渭水、歧山的做法,以善良待人,按照当地风俗断发文身,与当地部落聚居在一起,并教当地人播种、筑室。当地许多人纷繁违拗太伯,拥戴太伯为君长,号“句吴”。此刻,远在华夏的周国,王位水到渠成地由季历传位姬昌,周国日益强壮,向商朝发出了应战。

句吴部落在南边也不断壮大,他们以衡山为大本营,紧临衡山脚下石门溪流——神仙河下流筑起了城池。后来,为避免华夏战事祸及于此,又在深化湖中的衡山南麓支脉上筑起一座前沿城池。前沿城址选在两座梅花山之间的小山上,左山卧如猛虎,右山状似龙形,面临大湖。大家把盛长红杨树的大湖叫作丹杨湖,把湖中之城称为前城,衡山脚下之城称为后城,把前城地点的小山称为城子山,把城子山左山称为梅山,右山称为黄梅山(又称衡脉、龙山)。部落领袖们常住在后城,遇紧急情况可沿石门峡谷退到衡山之上。太伯逝世后,仲雍继任君长,持续居住在衡山及丹杨湖区域。当传至仲雍之孙周章任君长时,北方已是周武王在位。武王打败殷商后,到江南寻觅太伯、仲雍后人,在衡山区域找到了周章。但是,周章无意回归华夏,所以武王封周章就地为吴侯。

因为国家比年战役,加上生齿逐步增多,长江上游植被遭到损坏,很多泥沙带到了丹杨湖中,以致在东梁山至牛渚一带堆积成岸。那时,洪水常常众多,湖水大涨时,城子山遭到要挟。有一年暴雨滂沱,又遭受衡山出“蛟”,即发作泥石流,山洪和泥石流沿石门峡谷奔泻而下,冲垮城池。过后,吴王从头择地造城。为避开衡山山洪水口,吴王将新城址选在衡山另一支脉“十里长山”与衡山接壤的开阔地。仍取左虎右龙之地势,以衡山为卧虎,以十里长山——围屏山为长龙(后称龙山)。该城坐落丹杨湖北端,因水之北为阳而被叫作丹阳(后来丹杨湖也循此叫作丹阳湖了)。历经几百年后,周朝日渐式微,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发。为固城抗敌,吴王除了将丹阳城扩建外,还在方圆三百多里傍山沿湖之处挑筑墩台,以便战船停靠和囤兵之用,这便是当涂许多船墩台地新石器遗址的由来。

因为吴国起先相对微小,楚国常常来犯。跟着战役的晋级,吴王越来越感到丹阳城处于吴国的前沿阵地。迫于强壮楚国的军事压力,吴王寿梦预备将国都东迁,派人沿江而下择地筑城。寿梦身后,他的儿子诸樊迁都东部太湖流域,并带去了丹阳等一些原有地名。吴都故乡也因寿梦字“孰姑”而被唤作“姑孰”,意在期望吴王提前回归,返乡战楚。吴王东迁后,仍派吴王令郎驻扎衡山区域,以衡山和丹阳湖作为吴国抵抗强楚的屏障,乘机西进。跟着吴国的日益壮大,公元前575年,吴国戎行乘楚国败于晋国之机,攫取楚国江南四县邑,拉开了吴楚战役的帷幕。五年后,楚国大军沿江而下,霸占吴地鸠鹚,兵至衡山,欲摧毁吴国“祖庭”。水兵登岸上山,山战不敌,大北而归。

四十多年后,楚军再次大举伐吴,两军在丹阳湖湖口——东梁山至牛渚一线展开了闻名的长岸之战,吴军初战失利,连吴王宝船“??”也成了楚国的战利品。吴国令郎光率兵再战,用计巧夺“??”,取得了战役的成功。诸樊身后,寿梦孙子吴令郎光继位,他按照吴故城地处丹阳湖岸的方位,在太湖岸边正式筑城阖阊为吴都,这便是名叫姑苏的姑苏城。吴国中间东移后,渐渐地与地处东南的越国发作对立,吴越又呈现相争。先是越国战胜,越王发愤图强,在楚国的协助下,重整旗鼓结尾灭了吴国,吴国故地尽归越国,吴都故乡——姑孰衡山、丹阳区域又成了楚越抢夺之地。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8

观看《长城》电影的个人感想

整部电影紧张有序,分别按五个方队,六个阶段展示了我文明古国的长城、响箭、孔明灯、鼓乐队、火药等神器,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令四夷宾服!特别是结尾,中国撑杆跳水女运动员和外国射箭男运动员的联合表演,简直珠联璧合。这届表演整体是好的,团结的,但有些外国友人在表演仪式中试图偷取火药的小算盘遭到可耻地失败!最终我们友好地送给外国有仁儿一些火药以资纪念——没想到多年之后忘恩负义的洋鬼子用这些东西来欺负我们,良心大大地坏了。

讲真,这片子故事真的很乏味,我本来还期待结尾景甜将军能代表中国给洋人上一课,告诉他们火药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结果打完怪兽就完了…除了两位外国主角和刘德华、张涵予(两人分别为全程有戏的酱油和半程有戏的酱油),其他演员可以统一打0分——不是不努力,是真的没戏,全都是纸片角色。

特效和场景么,真的很热闹很花钱,堪称人山兽海!可看几段就有点犯腻,这大鱼大肉的风格比《黄金甲》有过之无不及,简直就是五彩版《神战》…让我实在有点消化不良。饕餮的造型、习惯、组织方式、联络手法都太西方化,和禁军、长城、皇宫等符号放在一起颇有些违和。结尾消灭饕餮的方式也有点简单化,最后一战很草率。

真的就是一部故事中规中矩(节奏倒是还不错,至少不拖沓),角色平平淡淡,特效热闹华丽的二流怪兽大片啊。想去影院看个热闹的倒可能不会太失望,打发时间是可以的,再多就没有了。

哦,对,3D效果挺明显,动不动就冲着观众射箭扔枪,提醒你3D的钱花得不冤!

观看《长城》电影的个人感想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高。”这是唐朝诗人王遵的《长城》。而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部电影则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

电影主要讲述了两个外国人威廉、佩罗想要一起盗取一个强大的武器——黑火药。可误打误撞杀了一只饕餮,传说饕餮是中国古代四大凶兽之一。随后他们又被驻守长城的将士给抓了起来,依靠过人的技术成功留在皇宫,并从一位老者口中得知黑火药就藏在这城中,于是他们就趁机偷走了黑火药,可威廉被驻守长城的林将军感动了,他下定决心要留下来帮助林将军他们一起对付饕餮,饕餮极为凶猛,而且特别贪婪,杀人无数。同时还结识了一位熊兵彭勇,还参与了与饕餮的战争。最终在林将军的带领下,成功消灭了饕餮。而威廉却离开了长城,继续他与佩罗的冒险之路。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令我难忘:热爱祖国、坚持不懈的林将军;坚强勇敢的彭勇;知错就改、迷途知返的威廉;舍己为人的军师以及最后醒悟的佩罗……

古时的人们虽然科技不是很发达,但是却十分的爱国,愿意为了祖国而不惜一切代价。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反思一下呢?到底自己有没有在学会奉献呢?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更加的爱国呢?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以及祖国的希望,争取为国家多奉献一份力吧

观看《长城》电影的个人感想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9

综合监管这项工作,自2001年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时的“三定方案”中,首次明确提出,到《安全生产法》颁布、修订时明确,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经过15年的时间,综合监管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向好的态势,但仍有一些老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又面临许多新问题。

非传统行业事故多发

2016年4月2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现场会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说,“事故总量大、较大事故多发、重特大事故尚未有效遏制,这3个特征依然明显。尤其是特别重大事故,‘十二五’期间,综合监管领域几乎每年都发生2~3起,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传统高危行业事故多发,给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感造成很大冲击,形势不容乐观。”

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煤矿、石化等传统高能耗、高风险行业产能将大幅压减,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监管涉及的各个行业,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就使得综合监管的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仍将继续存在。

传统致灾因素尚未根治,“非典型”事故又不断涌现。比如,商场、歌舞厅、加工厂等传统的人员密集场所,历来是火灾事故防范的重点。此外,一些涉及电梯、游乐设施、城市燃气等方面的事故也屡屡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人民群众的直观感受更为明显,对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城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城乡一体化、人口密集化、设备大型化、运行高速化、高度关联化特征明显,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彼此叠加,公共安全与生产安全相互交织,安全防控难度加大。

上述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监管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理顺综合监管的工作机制

在全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现场会上,很多来自地方安监系统的同志提出,目前,综合监管工作依然面临着定位、法定职责不清晰的困惑,如何能够“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还希望能够通过《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等法规加以明确;安全生产委员会与综合监管的职责不清,有的地方政府,看到安委会的文件,就直接转给安全监管局;当下,各领域安全监管都在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综合监管行业领域的清单该如何制定?

有省市安监局的副局长说,2015年以来,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的《带着原罪干安监》《关注!安监系统人员调离现象》,直击安监人员的痛点。大家反复在问,如何能够“尽职免责”。如山东省,1年多来,调离安监岗位的局长数量不少,广西柳州市也有十几名安监人员辞职,原因就是安监工作权力有限,责任“无限”。

孙华山在发言时说,《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负有综合监管的职责,但由于没有进一步的具体细化,综合监管与行业直接监管的边界不清,在实际工作中导致综合监管范围无限、责任无限,一些从事综合监管的同志在工作中顾虑重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此外,综合监管点多面广、行业跨度大、专业技术性强,对从事综合监管的同志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适应新形势、新需要。

要准确理解综合监管“指导、协调、监督”的内涵。从多年的实践看,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宏观指导与行业监管的关系。要把有主管部门的行业领域纳入全国安全生产大格局中来谋划,指导相关部门切实把安全生产与行业发展同部署、同规划。二是正确处理综合协调与行业监管的关系。要综合协调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事项。对于只涉及一个部门监管的行业领域,就要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安监部门不能代替其进行日常监管。三是正确处理综合监督与行业监管的关系。综合监督不是对行业监管的无限监督,这从体制设计上也无法实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安监部门主要是通过事故调查、统计考核等手段,查找行业监督和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来推动行业部门安全监管职责的落实。

抓住重特大事故的“牛鼻子”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还是要抓住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这个‘牛鼻子’,精准发力。”孙华山提出了2016年工作的核心目标。

一是继续深化“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严查客运车辆非法营运、非法改装以及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等非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二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开展以预防模板支撑体系、起重机械坍塌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严查施工现场无设计、无方案、不按照方案施工的行为。三是推动公安消防部门,重点整治人员密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高层地下建筑,未经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备案擅自投入使用,违规使用聚苯乙烯和聚氨酯泡沫材料装修装饰、消防设施缺失损坏等问题。四是积极推进渔船安装防碰撞识别系统,推动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对“六区一线”水域(渤海、珠江口、长江口、舟山、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及长江一线水域)、重点船舶(客船、客滚船)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强化事故查处,以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综合监管部门在事故调查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沟通协调。特别是现在监察部门“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之后,要注重事故调查管理组和追责组的衔接,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注重对事故技术原因的分析,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及时查找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方面的不足和漏洞,修订完善事故预防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严格落实事故“黑名单”制度,强化事故整改措施落实,确保整改措施有效落地。

长城的传说故事篇10

不少学者用“后工业社会”来形容当下,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当务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本期杂志,我们关注的这些城市是幸运的:它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而有个性的文化,让它们脱颖而出。无一例外,它们都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数游客,都来自地球上别的城市,他们到这里,不但要看历史,也在寻找未来的密码。

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

文化是后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包括影视、出版、艺术等各个领域。工业革命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革命性影响,是让艺术品可以“批量复制”。“复制”这个词看起来有点贬义,没有“原创”高贵,但正是由于复制技术的大量应用,才有了电视、电影和现代出版业,让文化成为一个产业。

几乎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看过《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很多人拥有它的复制版。专家使用x光照射,发现蒙娜丽莎嘴部涂了40层颜料,每一层都很薄。后来又证实这并不是用笔所画,而是作者把颜料涂在手上继而画在上面。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才能风干,最后推算出大约10年才画好这幅《蒙娜丽莎》。如今我们做出一个微笑的动作,拍下照片,可能只要一秒钟,而在那个年代,要画出这样的笑容,却需要很多年,这就是艺术的伟大。人们还试图搞清楚,在1500年,达・芬奇是如何画出这幅画的?现在,这幅画的主人公真实身份仍存在争论,并有多个版本。其中比较流行的版本为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丽莎・乔孔多。 彼时,这位夫人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她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这就是追寻历史的魅力,人们总是想跨过时间的河流,在一片混沌中,找到最清晰的解释,甚至有专家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对科学家来说,弄清楚达・芬奇画画时的光线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从事文化生产的人来说,却不需要那么死板。2003年3月,美国作家丹・布朗出版畅销小说《达芬奇的密码》,这本书打破了美国小说销量的记录,卖了750万册,但是,丹・布朗对达・芬奇是怎么画画的并不感兴趣,他写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午夜接到匿名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于是来到博物馆,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

很明显,这是一次典型的文化生产,小说中有大量的悬疑故事,适合拍成电影,事实上,后来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同名电影,票房也相当惊人。但是,在2003年小说出版的时候,美国就有一部《蒙娜丽莎的微笑》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讲述1953年的美国,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的故事――和达・芬奇真是没有半点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的画家达・芬奇,也不会有丹・布朗的小说和后来的电影。达・芬奇和当时的天才小伙伴们创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都陈列在博物馆,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但是在一次次的观赏中,人们却感知到了几百年前艺术家的温度,这种观摩,同时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它将在合适的机会,催生出新的文化产品。

这就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的奥秘所在,没有哪种文化是完全凭空而来的。一切像样的创造,都会有一个历史的源流。在这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们喜欢观看《007》《碟中谍》这样的电影,那种看起来离奇和悬疑的情节,其实每一部都差不多,不同的,可能是故事的人物或背景,人们被故事吸引,但在更深的层面,人们是被故事发生地――城市地标、有魅力的街道所吸引。在娱乐的气氛中,那些名城的魅力得以传播。以中国的现实看,21世纪之前,中国人出国旅行的很少,但是,大多数人早就从影视作品中看到卢浮宫或者埃菲尔铁塔了。导演喜欢到历史文化名城去拍摄,《达芬奇密码》的导演,为了拍摄卢浮宫内部实景而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历史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

城市故事照亮未来

历史文化名城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丰富的、有生命力的故事。一首名为《成都》的歌走红网络,“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这样的歌词看起来平淡无奇,但为何能引起大范围传播?在赵雷的《成都》背后,本来就有一个充满故事的成都存在。这首歌,用来形容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也是合适的。两千年来,成都一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诗歌与酒,一直是这个城市文化喜欢的主题,这样的故事,列出来将会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当人们听到这首以城市命名的歌时,所有过去关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储备,都会被唤醒。

不要小看故事的威力,今天很多创业公司,都在编属于自己的故事。所谓历史,英文就是History,分开来看,就是Hi――story,也可以翻译成你好――故事。一个能够进入历史的故事,本质上是一种原型,杜甫流落到成都,住在草堂里,他得到了这个城市的照顾,这样一个温情故事,最终让成都成为诗歌之都。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备的故事,不但为成都留下了武侯祠,也最终催生了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

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会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战争或自大狂,可以毁掉具体的城堡,可以烧毁成片的建筑,但却不能完全毁灭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上的征服故事很多,但大量的征服者,最终都会被文化所征服,战争狂人的尸骨早已不存,而城市的历史文化却能不断翻新,充满了生命力。因此,有故事的城市,不但能更长久,也能更年轻――后人总是能够凭借文化积累不断地再创新。

内在生命力让城市新生

外地人喜欢成都,喜欢到宽窄巷子和锦里,但是成都人自己,却另辟蹊径,创造了更多新的文艺青年的阵地:小通巷、E钯街、奎星楼街……,而东郊记忆这种工业厂区,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音乐与艺术的创新基地,每到周末,它都吸引大量年轻人,不但是游客,更有大量本地人,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长城的故事(15篇)

北京的长城位于郊外,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初登长城,你会被它雄伟的气势所震撼,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郁郁葱葱一片,望不到尽头,修筑在此山上的长城,也格外壮丽。若踮起脚看,如一条浮于空中的走廊;从空中俯视,又如一条盘旋于山顶的巨龙,银白的龙鳞在阳光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整条龙也似乎要长啸一声,直奔云霄。因此,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而更加险峻。

站在山下,若望得见长城,自然就能幸运地看到世界上最美的“龙”了,它的鳞片是一颗颗明珠簇拥在一起的,令人惊叹!

抚摸着这一块块坚固结实的城砖,仿佛能看到挥汗如雨地修建长城的劳动人民,在风吹日晒的煎熬下,用汗水和血肉筑起了一条世界上伟大的军事防御工事。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在瞭望台上观察敌情,强弩利箭,凭借那险峻的山势,秦兵们有了易守难攻的优势。敌人冲上来了,烽火台上一名士兵点燃烽火,很快便又有了一支队伍来增援。面对爬着梯子上来的匈奴士兵,秦兵们毫不费力地从山上抛下几块大石头,又拼命放箭,满空中的箭密密麻麻,如雨点般落下,射穿了敌人的心脏,秦兵很快就取胜了,只留下了满山的敌人尸体横七竖八。受伤的匈奴人吓得丢盔弃甲,仓皇而逃。秦兵欢呼雀跃,在营帐外吃肉喝酒,捷报很快就传到了咸阳宫。秦始皇高兴极了,咸阳宫内,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们欢天喜地,庆祝顺利。

普天同庆的日子,在一间农舍里,昏黄的油灯下,一位父亲在一丝不苟地,一遍又一遍擦拭儿子留下的一把弯刀,一脸悲戚。母亲则在一旁泪水涟涟,整理着儿子的遗物。他们的大儿子修长城累死了,就埋在长城脚下,二儿子和三儿子刚刚战死在长城上。朝廷又征兵了,可他们家已失去了三个儿子,谁又能再为国出征呢?

山村里静悄悄,这一家人屋里的灯亮了一晚上。第二天天还未亮,老两口背着包袱就出发了,他们去哪儿呢?几天后,他们来到了长城脚下,很快老父亲穿上了军服去保卫长城;而老母亲则为士兵做饭洗衣。老父亲来到了儿子曾经战斗的地方,向敌人射去一支支仇恨的箭,投下一块块复仇的石头,敌人一次又一次被打退,这位老父亲鲜血染红了脚下的长城……

此时,军营的灶房一角,那位老母亲蜷缩着,寒风撕扯着她满头的白发,她仿佛看到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回来了,他们一家人快乐地回家了……

晚上,老母亲梦见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腾空而起,龙尾一收,把敌人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一家人站在巨龙上,开心地笑了……

传说很久以前,有两户人家孟家和姜家相邻而居。有一年,孟家种的葫芦伸到了隔壁姜家,于是两家约定,待葫芦成熟时,收获的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葫芦藤上只结了唯一的一个大葫芦,两家一起切开一看,有个小女孩坐在里面,于是,两家决定合养这个小女孩,并取名“孟姜女”。

孟姜女一天天长大了,两家人对她都十分疼爱,视她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孟姜女出门散步,来到河边,忽然听到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是一个公子站在树下。公子名叫范喜良,是从修长城的队伍里偷偷溜出来的。孟姜女把他带回了家,孟家对他很是同情,便把他收留了下来。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达理,举止有度,便心生欢喜,暗暗许下芳心。孟姜女对孟老伯表明了心意,孟老伯也很赞同,便对范喜良传达了意思。范喜良推辞不过,只好接受了他们的好意。

而孟家庄有一个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平时垂涎孟姜女的美丽大方,听说孟姜女要结婚,便心怀怨恨,跑到官府那里去告状。

在结婚当天,一群官兵破门而入,不由分说便抓走了范喜良。

孟姜女又是伤心又是思念,便带着织好的毛衣来到修长城的地方寻找丈夫。到了地方,孟姜女找遍了所有地方也没能找到自己的丈夫。她只好到处找人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因为劳累过度已经去世了,尸身就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听后,如五雷轰顶,心似刀绞,伤心欲绝,跑到丈夫葬身的地方大哭起来。

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天昏地暗,突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瞬间崩塌了八百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身。孟姜女抱着丈夫的尸身,跳入了大河中。只见大河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似乎在为孟姜女悲叹。

孟生姜哭长城,哭倒长城十万八千里!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 投海自尽了。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庙,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们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历史上关于北京长城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赶紧一起看看吧!

仙女泉和青龙福地倒吸水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哪天不死点子人。

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谁也吃不下去。那硬窝窝头在嘴里干打转,就是不进嗓子眼儿里去。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这个白瓶,胳膊腕粗,半尺多高,恐怕一个人连半口也喝不到就没了。不过人家既然是好心撂下,就是能抿上一点点,也该感谢人家的好意。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青龙福地倒吸水”了呢?这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相传,清朝年间,康熙帝去北国私访。途经八达岭长城,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一眼泉水,因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康熙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撅着屁股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便在此地小憩,康熙帝忽觉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象青龙倒吸水。”康熙皇帝哈哈一阵大笑,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并称此处能及时化解口渴之急,此乃有福之地;后来,坊间便有了“青龙福地倒吸水”的传说。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上天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好家伙,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 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关沟四桥子村有棵白果树。据说此树植于唐代。这株千年古树,现在仍很茂盛。过往游客,无不驻足欣赏。已成为关沟八达岭七十二景之一。

传说山西有户人家,姓亢。他家的水缸里倒映着一棵白果树影。这家的日子越过越旺,不多年,就发展到良田千顷,骡马成群,成了山西的首户。

有一天来了个风水先生,亢财主把他请到家里看阳宅,他说要拆掉旧房,另造一处宅院。造在什么地方最好,这风水先生倒背着手,转了一圈。回到屋里休息时,偶然发现水缸里有一棵白果树的倒影,很惊讶。他对亢财主说:“员外,我看这旧宅不用拆了。”“为啥?”“您所以发家,主要就在这旧宅上。”亢财主不明白,请风水先生指教。风水先生说:“不知员外发现没有,您家这旧宅水缸里有一棵白果树影。难得呀!这就是您家的风水。若拆掉旧宅,也必然破了风水。”亢财主虽然早就发现了水缸里有棵树影,但他没想到这是风水。经风水先生这么一说,他才恍然大悟。但这棵树是哪里的,谁家的,他不知道。他想,今后如果有人砍伐了这棵树,不就破坏了我家的风水了吗?为了保住这棵树,他请人把树影画下来,派家人拿上画的树影去寻找,找不见不许回来。寻找的人们不知找了多少天,走了多少里路,最后终于在关沟四桥子村找到了。拿着画的树影,和这棵树一对照,一点不错。这才回去禀报亢财主。亢财主又打发人带上若干银两来到四桥子,找到树主,硬是花大价钱买下来。从此这棵树就归亢家所有,不许任何人砍伐。

有一年亢财主从水缸里忽然发现,白果树少了一个树杈,不知是什么原因。急忙派人到四桥子调查。经过问讯,是风刮折的,这才又放心了。

现在这棵树早已不属于亢家,成了四桥子村的公共财产,同时也成了来往游客欣赏的景物之一。

进了关沟,过三堡不远,公路右侧,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注视着京张公路。 传说李闯王进京,到了居庸关,关内的老百姓不了解闯王,对闯王怀有敌意。在明政府的统治下,他们拿起刀枪,奋力抵抗,不让闯王过关,把闯王给气坏了,他说:“此地百姓实在可恶,等我过了关,要杀他个鸡犬不留……”正说着,就见从东边的山上忽忽地滚下一块巨石,石大如半壁城墙,掀起的烟尘遮住整个天空。这块巨石若是堵在道上,几十万大军就难以通过了。官兵望之,皆木然失色。闯王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违反了天意,便又赶忙纠正说:“如果让我过了关,光杀鸡犬慰劳三军,决不杀害一个百姓。”话音刚落,那忽忽滚动着的巨石立时就不动了。闯王大喜,立刻对官兵申明纪律。大军过了关,果然是一个百姓没杀,那块形似乌龟的巨石至今仍在那儿卧着,成了游览人们欣赏的一个胜景。 穆桂英点将台

过了四桥子村,再往里走一里多地,有一块高三米,平面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巨石独卧沟中。石上刻有“仙枕”二字。名叫仙枕,当地人说,穆桂英曾站在这块巨石上点过将,所以也叫穆桂英点将台。

传说,辽兵进犯中原。穆桂英挂帅大战辽兵,杀得辽兵节节败退。正当她率领大军乘胜追击时,突然分娩了。败退到居庸关北的辽兵得知此讯,以为有机可乘,立即停止败退,准备卷土重来。

刚刚分娩不到三天的穆桂英,接到紧急战报,心中很是恼火,立即要披挂上阵,去退敌兵。众将官急了,忙上前劝道:“元帅,辽兵反攻,自有我们抵挡。你身体要紧,还是留在帐内,不出去的好。” 穆桂英说:“辽兵反攻,战情紧急,我身为元帅,怎能坐帐不出呢!”说着,把婴儿交给丫鬟、侍女看管,马上传令大小三军将领,带领人马速到边关听点。 众将领见元帅月房中不顾身体虚弱,还要出征抗敌,都深受感动。不多时,就都带领兵马到点将台前听点了。

且说辽邦兵将,正准备拨马回头,反攻宋营时,忽见穆桂英披挂整齐,威武地站在点将台上点将,都怔住了。看来说穆桂英分娩是谣传,不能上当。于是赶忙又往北退去,一直到八达岭外。至今那个点将台上还留着穆桂英脚印和二十八个帐篷杆眼呢。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每当想起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北京去登长城的情景时,我的骄傲之情便永乐在心头,好像现那时候的情景,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于我眼前。

那时候我们在长城脚下,我认识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年级的小朋友,这小朋友叫小辉,还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姐姐,这个姐姐,我怎么向她询问名字,她都不肯透露。我们3人一起跑步往烽火台上跑去。我们一起比赛,看看谁能第一个先上到烽火台上面。没想到的是让我意外,居然那个比我还小的小辉第一个跑上了烽火台,我却落在他的后面,再看看那位漂亮的大姐姐和爸爸妈妈,他们更是比我慢了好多拍,在我爬上了烽火台之后,他们还在继续爬着,过了很久,他们才爬了上来。这样的比赛结果,让我感到了,太人虽比我们小孩大,力气比我们大,但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也能胜过大人。站在帮我台上的我们,看向长城周围的风景,感受到了一股神清气爽的感觉,我不禁发出了感叹:"原来长城上的风是那么的奔放,那么洒脱,那么自由。"

我们在登上了工作台之后,要继续着我们旅途的脚步。我们继续往上爬,来到了长城最尽头的一个景点。在这里观看整个长城,长城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躺在这山腰之间,显得异常威武,显得十分雄伟。在长城上空看长城,觉得这条长龙就像会动一样,在这崇山峻岭之间穿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听旁边的旅客说,这长城的形势非常陡峭,这为古代战争带来了方便的天然优势,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们的台阶之间相距的距离十分之高,这台阶和台阶之间,是用铁链给相连在一起的,为攀登者作作为扶手。长城上的每一个烽火台,都像一个高高的巨人,旅客站到上面,仿佛就站在半空中,往上一看,犹如摸到了天际,往下一看,犹如看到了万丈深渊。

长城,是古代辛勤劳动人民的结晶,是古代人民用他们鲜红的血,一点一滴地彻成而来的,这可是凝聚了多少古代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才创出了今天如此伟大的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要是来北京,我一定第一时间爬到长城上面,站在长城的每一个砖块上,感受长城的伟大,感受长城的魅力,并且还拍下照片,为我和长城留下美好的回忆。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被派到河西一带驻防。他看到龟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设防的好地方,不禁满心欢喜,当即决定在龟盖山上修建一座雄关。于是很快请来了有名的工匠进行设计,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测方位、放线,钉木桩等工作。然后,便大摆酒宴,犒劳三军,准备第二天清早破土动工。

第二天一早,冯胜亲自率领众官兵和工匠们来到工地,谁知桩线却不翼而飞。冯胜立即喝令看守施工现场的士兵来见。

那个士兵闻传,早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哆哆嗦嗦来大一冯胜甲看守?”士兵回答:“正是小人。”说罢,吓得叩头如捣蒜一般。冯胜说:“不用害怕,只要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就行了。”士兵这才叙述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昨天后半夜轮到这个士兵值勤,他深怕桩线被人移动,所以多半夜也不曾合一眼。不料,四更时分,一阵黑呼呼地风刮来,只刮得天昏地暗。等这股黑风过去,再看桩线,竟无影无踪了。

听到这里,冯胜心中更加纳闷,正要继续询问,只见一个主持修建关城的官员闯进帐来,连忙禀报说:“大将军,找到了,找到了!桩线找到了!”冯胜问:“在哪儿?”那个官员回答说:“桩、线都被移到峡谷北面山坡上了。”

冯胜哪里肯信,立刻随着官员一道登上嘉峪关一看,桩线果然都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不禁心里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一观察,这里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布此建关,攻可进,退可守,固若金汤。冯胜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当日便按新址破土动工,很快筑成关城一座。

关城地址到底是谁移动的呢?据当地群众传说,是关云长显灵给移动的。为了纪念关云长的这一功绩,建关后,人们便在关城内修了关帝庙。

儿子:“妈妈,最近怎么老是看不到爸爸啊?是不是失踪了?”

妈妈:“别瞎说,儿子!你爸爸最近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回家。”

儿子:“爸爸不是很早就下岗了吗?难道是找了份新工作,要不也不会这样的废寝忘食啊?”

妈妈迟疑了一下,觉得还是不把下岗的丈夫,整天耗在牌馆打麻将的事告诉儿子为好。于是撒了个谎:“乖儿子,你爸爸去修长城去了,修好了长城很快就会回来了。”

儿子:“哇,我爸爸太伟大了,连修长城的工作爸爸都能找到!只是妈妈.....爸爸修长城的工作一定很苦很累吧?”

妈妈:“乖儿子,太苦太累那是古时候修长城。现代人修长城只需要你坐着就行......搬上搬下全是机械化!”

儿子若有所思:“哦,我明白了!”

妈妈:“儿子,你明白了什么啊?”

儿子:“我明白了古代和现代就是不一样!”

妈妈:“什么不一样啊?儿子!”

儿子:“譬如,现代的妈妈就用不着和古代的孟姜女般去哭长城了......”

尊敬的游客们:

您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卢思琦。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处世界遗产——长城。在去长城之前,我先提几点注意事项:1、不可以在城墙上乱涂乱画;2、不可以随地吐痰;3不可以大声喧哗。好了,现在就跟我一起出发吧!

游客们,注意了!我们现在来到了长城脚下,我来介绍一下长城的结构吧!这段长城修建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方砖筑成的。城墙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似很宽的马路。你们看!那么宽,五六匹马都可以并行了。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就可以互相呼应了。

游客们,现在我们感受一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是不是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呢?我们看一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都有两三千斤重了;想一下,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那真是一个奇迹阿!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游客们,今天我们就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登上了长城。这次的旅游结束了,希望下次我还能做你们的导游!

各位游客:现在,让我来给大家解说一下长城吧。长城共长一万三千多里。长城的头是嘉峪关,尾是山海关。长城上,每个三百多里就有一座城台,是用来给屯兵互相呼应的。城台上有一些垛口,垛口里有瞭望口和射击口。是供屯兵寮望和射击用的。

现在我来说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吧。从前,有一个姑娘叫做孟姜女。有一天,孟姜女去打水。突然,孟姜女发现了一个叫范喜良的男人。孟姜女想大叫。可是范喜良求他别说话,要不然会有人来捉他的,范喜良还向孟姜女求救。从此,孟姜女天天去给范喜良送饭,后来因为孟姜女天天对着范喜良,所以孟姜女很快就喜欢上了范喜良。最后孟姜女和范喜良结为夫妻。不久范喜良被人捉去建长城。第二天,孟姜女给范喜良送饭,可到处都找不到范喜良。有一个老头告诉孟姜女范喜良死了。孟姜女听到后在长城哭了几天几夜。最后因为伤心而死了,那些眼泪流到长城的尽头,变成山海关。 请大家自由活动,我提醒大家,千万别乱扔垃,因为长城已经被污染得很严重。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详文:周幽王三年(前779),幽王姬宫涅骄奢淫逸,自从得到褒国进献的美女褒姒后,封为宠妃,整天沉溺于佳丽之中,朝政荒废。褒姒生性不笑,面对宫中玉宇琼楼,锦衣玉食,她毫无悦色。褒姒美艳无比,但整天愁云密布成为一大憾事。幽王欲睹褒姒笑容,大臣们想尽千方百计始终不得效果。一天幽王出游骊山,佞臣虢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拙劣计策,幽王决意一试,遂命点燃烽火。

各路诸侯见烽火报警,以为京城出现敌情。迅速整装带兵而至。见君臣安然无恙,且游兴正浓,感到莫名其妙。问其原因,对方笑而不答。“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史记·周本纪》)。看到这种场面,褒姒忍不住一笑。看到褒姒终于开了笑口,而且笑时姿态更美,昏君乐得忘乎所以。风尘仆仆的诸侯终于明白,烽火报警,调兵遣将,原本为博宠妃欢心。

王命如山,无可奈何,只得怏怏离去。为讨褒姒再开笑颜,幽王故伎几度重演。后来褒姒生了儿子,幽王十分高兴,取名伯服。公元前774年,幽王废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同时重用善谀好利的奸臣虢石父为卿,国人怨声载道。申王后和宜臼把这些情况告诉父亲申侯,申侯非常愤概,毅然联合两个诸侯攻打西周。兵临城下,宫涅慌忙命令点燃烽火报警。屡受戏谑的诸侯以为又是昏君在讨好美人,按兵不动,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300年历史宣告结束。这就是“一笑失天下”典故的真像。

古人总结这一历史教训时认为,“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并发出女色祸害之大,足以亡国的哀叹!他们还把“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搬上舞台,以警示后来者引以为戒。认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不难看出,西周从强盛到灭亡,有其自身的历史轨迹。它的灭亡与褒姒之笑无直接因果关系。美女褒姒笑的是昏君愚昧,佞臣丑陋。幽王荒淫昏庸,不爱江山爱美人;大臣阿谀好利,不为百姓为君主;举国上下人心所背,危机四伏,这才是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正如史学大师郭沫若所述:“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宗周的灭亡”。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人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肘间、金钱,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竞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少得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政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在嘉峪关东瓮城门外,有一座关帝庙,修筑得富丽堂皇。虽然庙宅损毁,那庙内精湛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人们还记得清清楚楚。尤其吸引人的是大殿顶部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雕塑。如果人们仔细观看,仿佛两条龙的眼睛在不断闪着蓝光,龙须徐徐抖动,栩栩如生。传说,这两条龙是飞来的哩!

嘉峪关的关址移动,据说是关云长显灵,因而修了关帝庙。庙内塑了关云长的象,还在壁上画了三国故事画,把人物描绘的灵活灵现。修完后,人们抬头一看,大殿顶部却光秃秃的。人们对关公虔诚,就集资捐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这宝珠闪着耀眼的光芒,象天空中的明星一样光彩夺目。

一年夏天,乌云翻滚遮黑了天,接着,两条火龙在空中飞窜,然后传来了“叭”地一声炸雷,雨点紧接着落了下来。行人连忙到关帝庙南的戏楼上避雨,一个霹雷之后,只见两条白亮亮水柱子在空中飞舞,主人们看得出神的时侯,又猛听一声巨响,两条巨龙直冲而下,窜进了关帝庙。

过了一会儿,天渐渐亮了,云缝里露出阳光。这时侯,有人提醒大伙:“那两条龙哪儿去了呢”,有人说:“咱们进庙去看看!”人们便走下戏楼去寻找。在庙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只见有一个深深的龙爪印。打开庙门一看,两条巨龙正绕着宝珠戏弄,不肯离去。如此一连数月。有一天晚上,晴天里响了一个炸雷,两条龙又飞上了天,在庙内墙壁上还留下爪印呢!以后,人们就在大殿顶部雕塑两条龙,这就是人们传说的:“二龙戏珠”。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12600里,平均高度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长城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我走上了长城,爸爸告诉了我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之夜,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在长城下撕心裂肺地痛哭,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在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爸爸还给我讲了冰道运石的故事。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事,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还有就是龟盖山的故事了。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我和爸爸走下了长城,想到了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泪、汗水和生命,建造了这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看着长城上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我不禁为我们创造奇迹的先人们感到自豪。

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

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歌谣的内容是关于八达岭长城的一段古老的神话传说: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其中不乏有很多南方人,他们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天上的玉皇大帝听闻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

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知母、苍术,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只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只有药材随处可见。

仙女泉更名 青龙倒吸水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落。天气又热,民工们嘴唇干得裂口子,嗓子眼儿冒烟。可还得抬着石条往山上去,走得慢了一点,监工头就拿鞭子抽。民工们抬着抬着就晕倒了,连人带石滚下去山坡。

有这么一天中午,大家抱着发下来的窝窝头,干渴得谁也吃不下去。正在这时,来了个穿青衣的姑娘,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给他丈夫送水的,找了好多天也没找到,估计是丈夫不在了。她说,这一瓶水就送给大家喝吧。说完,撂下白瓶就走了。有人便把白瓶拿起来,揭开盖对着嘴就喝起来。人渴极了,想着是喝一口,润润嗓子,可一喝起来,就咕嘟咕嘟灌了个够,然后才递给第二个人。说也怪,这一伙人轮了一圈,白瓶里还有水。于是又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亮的水泉。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送水来了。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再也不受饥渴的威胁了。这个泉因为是仙女送来的,大家就管它叫仙女泉。

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青龙倒吸水”了呢?这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清朝时候,康熙皇帝去北国私访。途经这里,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这眼泉水,想给皇帝舀上一些,又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康熙皇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撅着屁股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二人接着上路。康熙皇帝觉得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像青龙倒吸水。”

康熙皇帝哈哈一阵大笑,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后来,人们便把这泉叫做“青龙倒吸水”了。

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相传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放哨的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哨兵们执勤非常辛苦,但也不敢瞌睡,怕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惹上杀头之罪。

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长城的故事】相关文章:

长城的故事10-01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08-08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08-12

长城的故事精选5篇10-01

长城的故事15篇10-01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9篇)09-08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精选9篇)09-08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精选9篇09-08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9篇09-08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1

秦皇岛文化发展多年来受到长城文化的持续性影响。在各类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以长城为主体内容,或者以长城著名关口、历史人物为主要对象的作品不在少数,足见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当地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诗词积淀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长城诗词是秦皇岛长城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秦皇岛长城诗词是指诗题、内容涉及秦皇岛长城、长城关隘,专门描写秦皇岛长城的修筑、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长城故事传说、长城风景咏怀的古代、现代诗词。透过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由各个时代的长城歌咏折射出来的秦皇岛发展史。最早的长城诗可以追溯到秦代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白骨相撑柱”,而就秦皇岛当地来讲,长城诗词也有悠久的历史。

秦皇岛长城诗词的主题显示出明显的多样性。综合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长城风景诗此类诗歌大多书写游览长城的所见所感。“姜坟有迹空遗恨,秦岛无丹可驻颜”(明•闵珪《榆关怀古》)将美景融入秦皇岛的神话传说,历史感顿生。清代皂保的《山海关怀古》抒发了登临长城时对历史的回溯。除此以外,在有些诗歌中还具体呈现了对长城相关建筑的描绘,如山海关的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观海亭(即澄海楼)等。“回首处,连秦岛,控榆关;乘风破浪来往,无数孤帆悬。”(清•史履升《澄海楼•水调歌头》)整首词对澄海楼乃至秦皇岛的美景评价颇高。

2.长城传说诗唐朝以来,出现了内容涉及杞梁妻的诗篇,后演化成孟姜女诗歌,此类诗歌大多通俗易懂。明朝陈绾的《姜女坟》写道,“妾身本为从夫来,夫死妾身朝露耳;间关呕血竟何归,万里将身葬水涘”,感情真挚而充沛。巴山的《孟姜女》用长篇叙事诗将孟姜女故事叙述出来,“葫芦开,放红光,瓜中坐着个小姑娘,万道霞光瑞气腾,彩云飘舞百鸟翔”(孟姜女出生),语言通俗,节奏感强。这些诗歌大多以叙事为主,抒发了对秦始皇暴虐无道的控诉以及对孟姜女爱情的慨叹。

3.长城边塞诗由于修筑长城的初始目的在于防御外敌入侵,所以最初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边塞诗歌。这一类诗歌数量最多,精品也最多,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创作过此类诗歌,长城的文学价值也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这方面。秦皇岛长城诗词亦是如此。“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羗笛断肠歌”(北朝庾信《咏怀》),刚健深沉,苍凉悲壮,面对长城厚重的城墙,长于宫廷艳体诗的庾信也变得豪放凌厉。“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唐•高适《燕歌行》并序),描写边关将士生活,对将士的悲悯、对敌人的痛恨、对主将轻敌的批判融于一体,感情丰沛复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将细腻的情感融于雄壮的景色中,柔情中尽显男儿报国之志。

(二)由长城生发出的故事传说对秦皇岛地域文化底蕴的丰富

从古至今,以长城本身、修筑长城的艰难历程、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在秦皇岛当地,长城传说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底蕴,有的甚至影响了秦皇岛地名的发展变迁。

综合考察,此类传说可以分为两类:

1.长城关隘故事、传说此类故事、传说主要分布在山海关、抚宁等地,故事内容涉及到长城的各个关口,比如《山海关》《好难过的冷口关》《燕王出兵刘家口》等。《山海关》讲述了山海关得名的由来。故事将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二人的纠葛书写得淋漓尽致,颇具历史感。不仅写清了山海关由“迁民镇”改为“山海关”的缘由,而且对统治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卑劣行径予以了痛斥。《燕王出兵刘家口》则把明长城独具一格的刘家口关在历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出来。这些关口,除了山海关之外,其它关隘在现代大多名不见经传,但在历史上,它们中的很多都曾作为长城重要关口在军事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2.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在修筑长城、保卫长城的过程中,很多人物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戚继光。《戚继光界岭捉长秃》《天马山的故事》《媳妇楼》系列故事均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这类故事在秦皇岛青龙、抚宁一代广为传诵,后由长城保护志愿者张鹤珊、秦皇岛地名办公室等个人或单位搜集整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秦皇岛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这个故事与山海关地区的长城文化相融合,融合的过程中故事整体内容更加丰富,传奇色彩也更为浓烈。紫燕送籽,姜女出世,望夫凹石,哭倒长城……这个故事现在已经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也成了承载这个故事的著名景点。

二、长城精神对于秦皇岛地域人文精神的提升作用

对于秦皇岛市民来讲,长城雄奇壮美、风光秀丽,为世人称颂,更令其感到无比自豪。一直以来,作为秦皇岛地域文化核心之一的打不垮、压不倒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整体城市人文精神的发展。这种影响作为一种刺激城市发展的正能量,逐渐散播开来,积淀为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2

关键词:戏剧艺术;中国古典戏曲;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剧;接受;改创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民间传说均为世代累积型故事,它们的故事历史源远流长,故事内涵丰富多彩,故事传播地域辽阔宽广,故事载体形式多种多样。许多民间传说故事都在古代戏曲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有些戏曲专力演绎传说故事而成为民间传说剧。民间传说剧是民间传说故事链中的重要链环,对传说故事的内容既有吸收也有改造。本文试就民间传说剧对传说故事内容的吸收与改造特点进行探论。

民间传说剧在内容上虽多有改创,但仍保留传说故事的基本内核,剧作主干内容和核心情节主要承续业已形成的传说故事系统。

民间传说故事是典型的世代累积型故事,它们经历了由简约到繁复、由鄙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民间传说虽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杂糅、复合进许多的故事内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艺术形式的传说故事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经过长时期的文化积淀,各个传说故事系统还是形成了基本的故事内核和故事范型,各个传说故事系统的演进指向日渐明晰,各个传说故事系统的基本故事面貌日渐定型。民间传说剧作为传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演绎传说故事时,虽然创作动机各有不同、剧作面貌时有差异,但大多数民间传说剧都是承续业已形成的传说故事系统,民间传说剧的核心主干情节与当时广泛流传、主流形态的传说故事内容基本一致。

如孟姜女故事,其本事源头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所记载的杞梁之妻拒绝齐庄公郊吊之事,后来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篇对杞梁之妻的故事作了绘声绘色的讲述。《列女传・贞顺》不仅在叙事语言上更具文学性,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故事内容,如有关杞梁之妻家无他人的家庭情况介绍,还有她投水而死的结局安排,还有她哭声动地城为之崩的描写。不过这时尚未将杞梁之妻冠以孟姜女之名,杞梁之妻哭倒之城也尚未被指为长城。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杞梁之妻逐渐定名为孟姜女,杞梁之妻拒绝国君郊吊的故事逐渐定型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内容,故事时代也被移至秦代。杞梁妻故事流传虽歧异多貌,然其核心情节却日渐定型。宋代以后,孟姜女故事虽还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其故事背景及核心故事内容大致趋于稳定:秦王无道,大抓民夫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之夫被抓至长城服苦役,孟姜女千里寻夫,见丈夫已死,孟姜女哭倒长城。随着孟姜女故事的丰富与发展,花园相会、入赘孟府、滴血认骨等情节也逐步成为孟姜女故事通常具有的内容。

孟姜女题材戏曲虽然全本存世者不多,但选本中多有其出选,此外,《曲海总目提要》中也有孟戏若干剧作的内容介绍,于此我们可以考察出孟姜女题材戏曲的基本故事面貌。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选收十一出,目录中剧名作《摘汇奇妙续编全家锦囊姜女寒衣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剧名作《姜女破镜重圆记》。副末开场揭示了剧情概要:

瓜州朱光县,孟光字子明。生女孟姜,少习书诗,深知礼义。对天发誓,见脱身露体之人,不论贫富,就结为姻。后遇才子范杞良,因役逃躲,柳荫花下,姜女乐游而至沐浴,忽遇黄蜂投怀,展衣衫。翘首而见范郎,引领归家,禀知父母,就结成姻。才得夫妻二日,因范郎受役,远送寒衣,哭倒长城。见夫尸骨,破镜在身。遇得天降恩,超度成人。夫子园美,秦王见他贞洁,褒封一门官诰,因此编《[姜](美)女破镜重[圆](员)记》。[1](P.633)

另外,明改本戏文《长城记》,已佚,《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五著录,此剧在《杞梁妻》基础上虽多增饰,但基本剧情也未变。从已知的孟姜女题材戏曲,可考知其主要剧情内容大致是:男主人公杞梁(不同剧作中名字有异)避苦逃役躲进孟家花园,无意中见到正在花园水池中沐浴的孟姜女。因为女子身体不能轻易被男子窥见,故孟家招杞梁入赘为婿。婚后不久杞梁就被捉去修筑万里长城,死后被埋入长城墙内。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众多尸骨涌现,孟姜女以滴血验骨的方式辨认丈夫尸体。而这既是孟姜女题材戏曲的主干情节,也是传统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在孟姜女题材戏曲中得到了完好的吸收和明显的展示。

白蛇传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人与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之间的爱情悲剧,白蛇传故事从源起到定型也经历了漫长多变的过程。早期与人交往故事中的蛇精,虽然幻化为人形,但却仍然具有害人的凶残本性,它们与人交往是以残害人的性命为目的。《太平广记》卷四五八中收有出自《博异志》的《李黄》篇,明代王世贞《艳异编》卷三十四《妖怪部三》复收此篇时名之为《白蛇记》。《李黄》篇写贵公子李黄与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同居三日后痛苦地死去,《李黄》篇还附有李故事,也是写官宦之子李被白蛇所化艳丽少女害死事。宋元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收于明嘉靖年间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依然沿袭蛇精害人的故事传统,小说讲述杭州人奚宣赞与三个妖怪白蛇精、乌鸡精、獭精所化成的白衣娘子、白卯奴、老婆婆之间发生的故事,奚宣赞虽然救了白衣娘子的女儿白卯奴,但白衣娘子还是想取他的心肝。到了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故事主旨、蛇精形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造,故事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小说中的白娘子虽是蛇精,也具有妖性,但她嫁给许宣并不想害他。小说虽然以戒色和降妖为创作主旨,不认同人妖相恋,将许宣白娘子的遇合视为不应有的孽情,但小说中白娘子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诚相当程度上冲淡了她身上的妖邪之气。再后来,白蛇传故事中的白娘子身上的妖性越来越淡,人性越来越浓,蛇逐渐只变成白娘子原来身份表征的符号,白蛇传故事渐趋定型为:杭州西湖边,经过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白娘子而与书生许仙(有的作许宣)相识相恋,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极力反对人妖相恋,白娘子虽然坚决与法海抗争并曾水漫金山寺,但她与另一蛇妖化成的美丽女子小青最终不敌法海,俩人都被法海收罩于金钵中并被镇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

白蛇传题材戏曲,明代所知者有邾经《西湖三塔记》杂剧,已佚,《录鬼簿续编》著录[2](P.283);陈六龙《雷峰记》传奇,已佚,《远山堂曲品・具品》著录:“相传雷峰塔之建,镇白娘子妖也。”[3](P.104)两剧内容虽难确知,但从剧作产生时代和剧作题目大概可以知晓两剧应和话本小说《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内容近似。清代白蛇传题材戏曲有乾隆三年黄图创作本《雷峰塔》传奇、乾隆时昆腔老徐班名丑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传奇、乾隆三十六年方成培创作本《雷峰塔》传奇。黄图本《雷峰塔》是据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而来,剧中许宣先请道士戴先生捉妖,未果后又请禅师法海擒妖,许宣还化缘砌造七级宝塔镇妖,黄本主旨、核心情节乃至结局和冯本小说大率一致。剧中除增加许宣白娘子之子许士麟得第高中状元、母子相见、白娘子被镇雷峰塔下二十余载终和青儿为天帝赦免等情节外,剧中白娘子形象更具人情味,许宣与白娘子感情更浓,白娘子最后被镇雷峰塔主要不是出于许宣的请求,而是出于法海的宗教自觉。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和黄图本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更适合搬演。方成培本《雷峰塔》是在梨园“旧本”、“原本”即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的基础上改作而成,方本更重教化,艺术水准也更高,方成培为了改正原本“辞鄙调讹”的缺点,“因重为更定,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较原本曲改其十之九,宾白改十之七。”[4](P.1940)不过从剧作内容而言,方本与陈本也并无本质区别。随着白蛇故事剧作的一再改编,蛇精害人、除妖避邪的主题越来越淡,蛇精所化成的白娘子向往人间正常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同情和认可,白娘子越来越由蛇身妖性的半人半妖形象向蛇身人性的世俗女子形象转变。黄、陈、方三作剧情故事、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嬗变正是当时白蛇故事演变在戏曲创作领域的体现。

同样地,另外几大民间传说故事经过发展演变,都逐渐定型,梁祝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女扮男装、男女同堂求学引出的爱情悲剧,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数载而产生爱情,梁知真相后祝已许配他人,梁祝生前不能如愿成为夫妻,死后同穴并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牛郎织女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以神话方式表现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长相厮守,牛郎与天上的仙女织女真心相爱并生有一儿一女,因织女违背天律,牛郎织女被强行拆散,织女被带回天庭,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于七月七日见面一次。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核心故事内容是孝感上苍,仙女下凡帮助董永并与董永生有一子,仙女回归天庭后,董永仍得人间美妻。而考察梁祝题材戏曲、牛郎织女题材戏曲、董永遇仙题材戏曲,可以发现,这几个系列传说剧的核心主干情节和这几个传说故事系统当时最为流行的故事面貌也都大体一致。

在核心主干情节保持传说故事质性内核的同时,为了追求吸引人的戏剧效果,民间传说剧对剧作内容进行了杂糅化、传奇化的改造。

顾颉刚先生在研究孟姜女故事时,从历时演变和地域传播两方面归纳出孟姜女故事具有“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5](P.25),作者的结论是:“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5](P.72)其实,不仅孟姜女故事,其他的传说故事也都具有这样的流传特点。前已言及,传说故事开始时形态比较简约,随着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在不同地域的充实与传播,故事像滚雪球一样发展,故事结构越来越庞大,故事面貌越来越多元,故事内容越繁富。民间传说剧作为传说故事载体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剧作演绎对传说故事的丰富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戏曲成熟于宋元,茂盛于明清。王国维言元杂剧以自然取胜而关目则显得拙劣,关目拙劣这不仅和元杂剧时代我国的叙事艺术尚不够成熟精致有关,也和元杂剧篇幅短小,难以演绎大容量复杂剧情、难以设置枝叶旁出多变而巧妙的关目有关。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篇幅较长,动辄三五十出的长篇巨制,一般都具有内容复杂、剧情多变的特点。尤其是明清传奇,由于颇具学养的文人的广泛加盟,他们为了逞才使气,往往在剧作内容叙写和情节关目设置上费心尽力、自出机杼。这样,民间传说剧(主体是南戏文和传奇)在对民间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进行接受吸收的同时,往往也对剧作内容进行充实和扩写。民间传说剧缘饰增写的内容,有的在前代文献中有所依凭,有的则完全是凭空虚撰,有的内容并未游离于传说故事的主干故事系统,有的内容则与业已形成和流传的传说故事系统没有什么关系,只具有叙写奇事、热闹戏场的戏剧效用。

明万历年间削仙《鹦鹉洲序》言:“传奇,传奇也,不过传奇事,畅奇情。”[4](P.1275)明崇祯年间倪倬《二奇缘传奇小引》也言:“传奇,纪异之书也。无奇不传,无传不奇。”[4](P.1383)就连号称《桃花扇》剧中主干内容均为“确考时地,全无假借”[6](P.11)(孔尚任《桃花扇小引》)的孔尚任,也主张“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6](P.3)(孔尚任《桃花扇小引》)这种一味求奇的创作倾向,虽增加了剧作内容的传奇色彩,但也时常给人游离枝蔓、冗长凑戏之感。明末清初张岱《答袁箨庵》批评为奇而奇的戏曲创作之风道:“传奇至今日,怪幻极矣。……非想非因,无头无绪,只求闹热,不论根由,但要出奇,不顾文理。”[7](P.273)

如孟姜女题材戏曲,在以孟姜女传说故事为剧作核心基本内容的同时,就有与主干故事系统并不相干的新情节的增添与虚撰。《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所选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新增情节颇多:孟姜女登途寻夫过程中路遇店主李婆子,李婆子谋取孟姜女为媳妇,孟姜女设计逃脱。孟姜女被蛇虎山强人劫掳至山寨,寨主赵黑龙令人对孟姜女百般拷打,并谋为夫妇,孟姜女不从,寨主下令斩首,情急之下孟姜女吐露身世,山大王得知孟姜女是他的结义兄弟范杞良之妻,这样他才不再为难孟姜女,还送十两白银给她,并派人送她下山。此外,剧作写孟姜女哭倒长城七十余处后,被蒙恬捉去面见秦王,秦王逼她为妃,经她苦奏,才允她寻夫。孟姜女见丈夫已死,她也闷死于地,仙人到来,救助范杞良孟姜女夫妇起死回生。剧作增加虚撰的这些情节,虽然极力渲染了孟姜女寻夫之难,但它们游离于主流的孟姜女传说故事系统之外,只是传奇化设置戏剧情节的表现。

还有明改本戏文《长城记》,佚名撰,已佚,根据《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五的著录,可知剧中增饰的孟姜女主流故事系统所无的情节有:秦始皇令赵婴寻访和氏璧,杞梁入赵惠王墓,偷璧献上;因杞梁祷神,蒙恬埋杀杞梁;孟姜女哭倒长城,蒙恬将孟姜女悬于百尺长竿上,令人射杀。此外剧中增加小叔送嫂、嫂被他人骗走而引发的公案故事,“杞梁弟善送嫂还母家,至中途,嫂自去。后嫂家不见女回,而中途有杀死妇人。嫂家因讼叔奸嫂不遂,将嫂杀死,叔坐重辟。后遇廉明官审出,其嫂盖被人诓去,而杀他妇人以淆耳目者。”[8](PP. 1256-1257)(“《长城记》”条)还增加杞梁兄弟非一母所生、兄弟二人当轮一人服徭役、杞梁之母曹氏宁役己子不役妾子的情节,及杞梁献璧后,赵婴欲招赘杞梁,杞梁以自己已有妻于是让弟弟杞善成为赵婴之婿的内容。这些情节,虽然复杂,但只具有热闹戏场的意义,它们和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终究隔而难融。

牛郎织女传说源起于自然神话,起因于星宿崇拜,牵牛、织女原来只是天上星宿的名称,后来被指称为人格化的一对配偶神,织女因嫁后废织而受天帝责罚,牛郎与织女被拆散,这对恩爱夫妻只能一年一见。牛郎织女故事在演变中越来越向着世俗化、人间化的方向发展,牛郎与织女虽具有星宿、仙女的灵异背景,但他们往往是以社会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古代农业社会中普通耕男织女的代表,他们对爱情、家庭和生活有着美好的期盼和正常的需要,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正常的需要却得不到满足。人们通过牛郎织女故事,表达了对美满爱情、和睦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们希望有情人能够长相厮守的美好祝愿。虽然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内容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变化,但传说故事的核心主旨与价值取向没变,传说故事在变化中依然具有一种不变性。牛郎织女题材戏曲在吸收接受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主干内容和核心主旨的同时,在具体故事内容和情节关目上多有发挥和虚撰。

清代邹山的《双星图》传奇,今存清康熙年间乐余园刊本,《古典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收入。《双星图》剧名中“双星”即牵牛星、织女星之谓,剧作三十出,围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牛郎与织女相遇、成婚、被拆散、每年七夕相会,剧作的爱情故事主旨和传统的故事系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不过剧作在内容上颇多杂糅,情节上也颇多想像和杂凑。剧作以双线结构来写牛郎织女故事,既写两人的爱情经过,又写蚩尤及其妻石尤大闹天庭、牛郎参与平定蚩尤的叛乱并以火牛阵大败蚩尤的政治军事过程。写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时,力写精卫的作用,言精卫是织女的姑姑,是精卫执柯促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牛郎与织女因沉溺爱河被贬到天河两岸后,织女也多得精卫的帮助。剧中还写织女在战乱中为免遭侮辱,跳入天河自尽,被蚩尤手下救起后,蚩尤欲霸占织女,织女不从,被蚩尤囚禁起来。虽然作者将蚩尤造反作为剧作的故事背景不纯是游戏心态而是具有一些政治用心,同时剧作也极力渲染蚩尤造反对牛郎织女爱情的考验作用,但事实上,蚩尤造反这条线只起到杂糅内容、传奇其事、惊险剧作过程的作用。对牛郎织女故事系统而言,《双星图》中增加的内容与情节绝大多数都难以被认可、被接受,因此也就无法被整合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只具有传奇创作作用而不具有故事文化价值。

另外清代李文瀚(字云生)的《银汉槎》传奇,共十八出,今存清道光年间《李云生四种曲》刊本。剧作属牛郎织女次生神话题材,以汉代张骞乘槎寻河源故事为主线,中间写到牛郎、织女二仙对张骞降除妖魔、平定水患的帮助。由于此剧不是以表现牛郎织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故此剧与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距离更为遥远。《银汉槎》传奇虽非主流形态的牛郎织女故事内容,然而剧作中牛郎与织女的作用很突出,此剧有关牛郎织女的情节也是腾挪跌宕、摇曳多姿,我们于此可见戏曲作家在表现牛郎织女传说时的大胆构思和丰富想像力。

董永遇仙题材戏曲及白蛇题材戏曲,也都是除了主流故事系统内容外,颇多虚撰和增饰。明末顾觉宇《织锦记》,已佚,《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著录,据《提要》可知,董永自卖给府尹傅华家为佣后,傅华之子欲调戏仙女、被仙女以掌雷惊觉;傅华之女赛金与仙女关系最好,仙女离去后,赛金嫁董永为妻;董永持仙女所织之锦进献朝廷,被擢升“进宝状元”;董永与仙女所生之子董祀受严君平之教,前往太白山见到母亲;仙女不满严君平泄露天机,通过其子将葫芦给严君平而烧毁严的阴阳之书;等等。[8](PP.922-923)(“《织锦记》”条)清代陈嘉言父女演出本《雷峰塔》传奇,其中一些情节,如白娘子饮雄黄酒露出原形后,许宣惊吓而绝,白娘子为盗救治许宣的仙草,登嵩山与诸仙大战,战败被擒,后从南极仙翁处求来仙草救活许宣;许宣被发配镇江后入药铺为伙计,药铺老板何斌让婢女引白娘子至望江楼而欲奸污白娘子,白娘子化为大头鬼将何斌吓昏;许宣之姐所生之女与白娘子所生之子,被双方家长指腹为婚;许宣与白娘子之子许士麟高中状元,请求拆塔救母,最终母子相见,白娘子与青儿得到赦免并被接引至忉利天宫。这些都是为增加戏曲传奇性的题外之笔,它们主要具有热闹戏场的戏剧情节意义,而这些内容自身对于传说故事的价值意义不大。

民间传说剧往往以大众审美愿望为导向,对男女主人公恋爱模式和故事结局进行世俗化的改造。

戏曲创作有作家自娱和娱乐大众两种情况。戏曲作家既有正统文人,也有下层落魄文人和民间艺人。有些正统文人将戏曲当作创作诗文之余的一种文化消遣,他们以写诗作文的心态来创撰戏曲,他们力求通过戏曲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剧作具有较强的自娱性,这种自娱性的剧作具有较强的文人品格。不过从戏曲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自娱性的戏曲少,娱乐大众的戏曲多。戏曲创作主要的不是文人言志、抒怀的工具,而是满足民众娱乐需求的艺术样式,戏曲创作和表演是戏曲作家和戏曲艺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即使是文人出于自娱目的创作的戏曲,也常常会兼顾民众的观赏需求。既然戏曲以娱人为主,就必然会以大众审美愿望为创作导向,大众审美趣味就会对戏曲创作发挥重要的作用。民间传说剧在对传说故事吸收、接受的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大众审美需求,剧作往往在男女主人公恋爱模式安排、故事结局等方面对原有传说故事进行世俗化的改造。

中国古代戏曲虽然具有多方面的题材内容,如历史、政治、公案、神魔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爱情戏是我国古代戏曲最常见的内容,有的剧作虽然不是专门的爱情戏,但爱情内容往往也在剧作中占有相当的戏份,尤其是明清传奇,甚至出现“传奇十部九相思”(李渔《怜香伴》传奇剧末收场诗)的状况。古代戏曲不仅爱情剧数量多,后来还发展成以才子佳人为男女主人公、以大团圆为故事结局的常见创作模式。在才子佳人爱情题材戏曲中,才子与佳人一见钟情,后来虽然好事多磨颇多波折,但一般都有圆满的结局。五大民间传说故事系统都包含爱情内容,有的故事系统中爱情还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五大传说故事系统中的男女主人公,原来并非都是才子佳人,原来故事结局也并不都圆满,有的还属典型的悲剧故事。民间传说剧在以传说故事为核心主干内容的同时,存在着对剧作人物、情节和结局进行模式化、世俗化改造的特点。

牛郎织女传说的男女主人公原是天上的星宿,是仙界下凡到人间的一对配偶神,他们虽属神仙世界,但他们的命名却带有农耕社会的鲜明印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男耕的主要辅助动物是牛,以牛郎、织女分别作为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正是农耕社会在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反映。后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有的直接把牛郎写成是出身贫苦又受到兄嫂欺压凌虐的放牛娃,有的写神仙下凡化为老牛照应放牛娃并给他以各种帮助,牛郎织女传说在保持爱情主旨的同时被注入农业社会贫民生活的内容。另外,牛郎织女传说结局,牛郎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只能见一面,这颇令人伤感和遗憾。而综观牛郎织女题材戏曲,则往往将故事改造成才子佳人恋爱模式,剧作结局有的也被改写为牛郎织女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圆满状态。

清代邹山《双星图》传奇中男主人公牛九郎和女主人公织女都是天上的星君,织女出身高贵,她是天帝的孙女、精卫的侄女,有侍女承筐服侍左右,在玉皇大帝的白玉楼落成典礼上,牛九郎和织女一见钟情,经仙友和精卫作伐、促合,牛九郎与织女顺利成婚。不想婚后遭遇蚩尤、石尤这对夫妻的叛乱,牛九郎与织女被贬谪和拆散,历经战争险阻和爱情考验,牛九郎成就功业,他和织女最终也重温旧好再续前缘。剧作在保持传说故事质性内容的同时被披上了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华丽外衣,剧作结局令人欣慰而不再让人伤感。

明末钱塘才女梁孟昭作有《相思砚》传奇,剧作已佚,从《曲海总目提要》可知此剧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变异性改创。《相思砚》借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故事为引子,“谓南极老人与牵牛弹棋,遗二子,化为宝砚,一曰相砚,一曰思砚。牵牛、织女与月中仙子俱谪人间,以砚作合。牛、女后身尤星、卫兰森为夫妇。故名。”[8](PP.923-924)(卷二十五“《相思砚》”条)牛郎、织女、月中仙子因动凡思,被从天界贬到凡世,牛郎托生为书生尤星,织女托生为杭州戎政尚书卫观之女兰森,月中仙子托生为具有异术的道姑之女兰生。南极老人与牛郎下棋时遗落二子,转为人间宝石,一叫相砚,一叫思砚,思砚为卫兰森家所有,相砚后被尤星在天台山寻得。尤星与卫兰森一见钟情,并得兰生相助,虽有富有公子牛晶欲谋取兰森为妻,然而天定姻缘,最后尤星“殿试擢状元,与兰森成婚。而相、思两砚始合,兰生忽不见。”[8](PP.926-927)对于《相思砚》来说,牛郎织女传说只是引子和外壳,剧作表面上似乎属牛郎织女故事系统,然其实际所写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爱情剧的内容,于此可见才子佳人爱情剧创作模式广泛的影响力。

另外还有清代缪谟的《银河曲》杂剧,今存旧抄本,周绍良先生介绍此剧道:“故事叙七夕牵牛、织女年年一度鹊桥相会,经年捱尽凄凉,后得玉帝特降殊恩,赐予团聚,‘使数千载相思不了之案,一朝归结。’故事极其平常,但写作颇尽人情,宛转缠绵,无勉强捏合痕迹,毫无庸俗之态,且文采也颇动人,可见作者文学修养功夫。”[9](P.34)从介绍可知,《银河曲》也是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爱情剧的写法,最后以大团圆作结。

至于董永遇仙传说,其基本故事形态是贫寒孝子感动上天,仙女下凡相助。董永是传说人物还是历史人物现在仍无定论,纪永贵先生认为,“记载在《汉书》中生活于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便是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10](P.122)虽然他列举出高昌侯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的若干吻合之处,不过据此判定传说中的董永就是两汉之间的高昌侯董永仍属推测之论。早期记载中的董永是一个孤寒力田的孝子形象,未明言交代他是农人还是读书人。托名西汉刘向的《孝子传》(见《太平御览》卷四一一《人事部五二・孝感》):“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11](P.1899)没有交代董永的身份。东晋干宝《搜神记》今本卷一第28条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12](P.14)此记只言“主人知其贤”而未言“主人知其能”,汉代时读书人少,读书人被任为官的机会多,一个人做上官往往就意味着他“能”,做上官也就容易有钱。董永守丧三年,依然一贫如洗,此处虽未明确交代董永是否有文化,但此记中的董永只是孝子形象而非读书人形象。

到了董永遇仙题材小说戏曲中,董永逐步成为一个书生形象,他凭借功业仕宦显达,有的作品将他写成是官宦之子,有的甚至将汉代大儒董仲舒写成是董永的儿子。明嘉靖年间洪所编《清平山堂话本・雨窗集上》录有一则宋元时期的话本《董永遇仙传》,小说中董永字延平,少习诗书,他孝感天庭,得仙女相助,并成为夫妻。仙女回归天庭时已有身孕,回到天宫后生下一子,取名叫做董仲舒,仙女将子送给董永抚养。仙女离别后,董永因孝行被封为兵部尚书,并另娶傅长者之女傅赛金为妻。话本中的这方面内容在戏曲中得到了继承和强化。《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著录明嘉靖间顾觉宇《织锦记》,其中有关董永身世及其子董祀(字仲舒)的介绍是:“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董槐村人。母早背,父官运使,引年归家,寻亦弃世。贫无以殡葬,乃自鬻于府尹傅华家为佣。”“及永诣傅,道遇仙女于槐阴”,“傅女赛金,与仙女最契。”百日期满后,仙女乘云归去,傅府尹将女儿嫁给董永为妻。董永不仅再娶傅女,还被“诏擢进宝状元”。另外董永得到功名游街时,“仙女抱一子送永”,“永名曰‘祀’,字曰仲舒。”[8](PP.922-923)(“《织锦记》”条)董永“父官运使”,只是由于“引年归家”才家境贫寒,另外董永有名有字,剧中董永就是一个落魄书生。董永不仅和仙女有缠绵的爱情,仙女飞天后他又娶了府尹傅华的女儿赛金为妻。至于剧作结局,虽说仙女“乘云而去”离开董永,这毕竟有些遗憾,但董永复有富家小姐为妻,另外董永和仙女有了爱情的结晶,且此子是汉代大儒,故剧作算是比较圆满的大团圆结局。明代董永题材戏曲完整的剧本已经不存,从明代戏曲选本可以看出,“槐阴相会”、“槐阴分别”成为主要的选出,这说明董永遇仙戏中最为人们喜爱和看重的就是表现董永和仙女槐阴树下相会和槐阴树下分别的爱情内容。传统董永故事的“孝感”主旨在董永遇仙戏中被淡化,才子佳人恋爱情节成为董永遇仙戏的主要内容。

还有孟姜女故事传说,丈夫被抓作丁夫修筑长城而死,孟姜女因夫死而哭倒长城,这本是基本故事内容。然而孟姜女题材戏曲,如《风月锦囊续编》下六卷所选之明初南戏《孟姜女寒衣记》,将孟姜女写成是富家之女,她“少习书诗,深知礼义”,“后遇才子范杞良”,“禀知父母,就结成姻”。孟姜女送寒衣哭倒长城后,“遇得天降恩,超度成人”,范杞良死而复生。最后孟姜女与丈夫破镜重圆,他们一门都得到秦王褒封的官诰。[1](P.633)孟姜女故事传说的悲剧主题被淡化,而才子佳人爱情模式和大团圆结局则在剧中被强化和彰显。

再如白娘子题材戏曲,也存在明显的化悲为喜的倾向,传说故事中白娘子夫妻离异、母子分别,白娘子被永镇雷峰塔,这是典型的悲剧。而无论黄图本还是陈嘉言父女演出本还是方成培本《雷峰塔》,白娘子被镇雷峰塔后最终都被接引至天宫,白娘子、青儿与法海这样的仇家得到和解,白娘子与青儿两位蛇妖位列仙班,剧作结尾令人欣慰。虽然许宣与白娘子不属通常意义的才子佳人,但方成培本《雷峰塔》安排许、白之子许士麟高中状元,正是由于许士麟功名得遂,其父母才受到朝廷的封赠,于此也可见到戏曲模式化创作的印迹。(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孙崇涛、黄仕忠.风月锦囊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C].济南:齐鲁书社,1989.

[5]顾颉刚编著.孟姜女故事研究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清]孔尚任著,王季思、劳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7]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清]无名氏.曲海总目提要[A]//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本[C].合肥:黄山书社,2009.

[9]周绍良.记孤本《如意册》《万年欢》与《银河曲》[J].文献,1986,(01).

[10]纪永贵.董永的原型与衍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3

通过这次写作,作者谈到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是,“神话确实是被很大一部分作家所忽略的文化资源。写神话让我回头向后看一眼。有时候往后看一眼,真的有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作家很多时候要靠想象去创作,借助民间神话,就是借一双翅膀飞翔。”①作者的这一感受当然值得中国作家借鉴,也因此笔者更加关注在《碧奴》中作者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已在中国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的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又是如何借助民间传说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己的重述的。

对于孟姜女传说的“本事”,作者这样复述:“这个民间传说的大致内容,是关于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女人,自己的丈夫被拉差拉到很遥远的地方筑长城,所谓秋风一阵冷似一阵,在这种天气的压迫下,孟姜女觉得她有一关过不去,所以要给丈夫送棉衣。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导致了这个民间传说的起因。这个女人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到了长城,但是丈夫已经死了,她当然要哭。‘哭’谁都能够了解和理解。”――因为“哭”谁都能了解和理解,所以它没有成为刺激作者重述的动力,也不构成小说的叙述重心。作者的关注点在于――“问题是,神话也好传说也好,到了这一步,突然产生了非常意想不到的力量,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新的长篇小说的题材和内容的大的动机,这就是:一个女人的眼泪竟然哭倒了八百里长城。这个传说之瑰丽,彻底征服了我。接受英国出版公司的‘重述神话’计划后,我脑海里无法摆脱的是一个女人的眼泪与城墙的故事。我要琢磨它、吃透它……”②作者在另外场合交代:“我曾在‘大禹治水’与‘孟姜女哭长城’两个经典神话中徘徊,但后来考虑孟姜女的故事更感人,你想,为丈夫千里送衣并用眼泪哭倒长城,可谓悲伤到顶、浪漫到顶。孟姜女让我入魔了。”③打动作者的,不是传说的故事情节或者内涵的情感,而主要是传说所展现的“想象”方式本身,这种形式的“瑰丽”和“浪漫到顶”征服了作者。由此,诚如作者所言,他在叙述中“入魔”了,他渴望创造一个自己写作的奇迹:“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如果要说一个支撑点的话,也是眼泪。其实这一部小说写下来,我觉得我是在尝试一种奇迹,是要用一滴泪支撑一个故事,支撑整部小说。”――在《碧奴》中,在四溢横流的泪水中,在离奇曲折的过程中,传说故事的历史与情感内涵被抽空,人物行为动力与信念被悬置,泪水的奇幻就是故事的主角,过程的铺陈即是叙述的指向。建构一系列的“隐喻”或者符号成为作者的兴趣所在,对于叙述本身的迷恋即是叙述的动力。作者着力于创作的是一部“泪水的传奇”,即建构一个情感的仪式或者符号;作者更欲由此情感仪式化、符号化的过程,以抽空动力的铺陈、无所依凭因而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神性”缺席的重述建构一个神话,一个更近似于有关写作行为本身的“神话”。

在踏上重述之路的时候,作者对于传说故事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处理:一是故事的主体由孟姜女转换为“碧奴”的“眼泪”;二是以对孟姜女寻夫过程满满当当的填充和铺陈,悬置了内在动力或者信念的呈现。认识这两点,是准确理解作者叙述意图、阐释小说“意义”世界的关键。

翻开小说,泪水的瑰丽奇幻让人叹为观止。在回答网友关于神话故事与小说最本质的区别时,作者也坦言:“在传统的孟姜女故事的版本中,孟姜女作为一个女人的形象大于一切,而在《碧奴》中,碧奴的眼泪大于一切”。“书中我把眼泪作为一个形象,眼泪当然不是一个人物,但是它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来塑造。所以在更多的时候,我在塑造碧奴,是通过碧奴身上泪的传奇来塑造的。”其实小说对眼泪的渲染不仅是或者不是塑造人物的方式问题,而是关乎小说叙述指向的转换:从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转向对于情感符号的建构。通过将主人公由“孟姜女”改名为“碧奴”,进而将故事的主角由“碧奴”转换为“泪水”,屏蔽了原有传说中沉淀层积的历史意蕴和内涵,这一次重述不再负担有关反抗暴政的叙述义务。同样,由于跳过了人物和人物哭泣的动作,直接指向对于泪水的描写,通过省略主语,从而回避对于人物情感主要是爱情的描写。面对有记者提出,在这样一个 “千里为夫送寒衣”的故事中,为何并没有着重写夫妻深情,而将更多笔触停留在“碧奴流泪和她一路北上的艰辛”上这一问题时,作者承认这样的安排是刻意的,“爱情我留给读者遐想,如果这书大篇幅地写爱情,不仅让人觉得我强加太多的主观,也会让人觉得太没新意、太流于俗套了。”当然,作者的这一转换不仅仅是为了回避,更包含有主动的选择:述说一个“泪水的传奇”,让泪水成为情感的符号,把孟姜女塑造为一个“哭神”。作者自言:“我刻意去发掘眼泪的意义,似乎到最后,眼泪变成了我刻意塑造的形象。我在小说中最大的野心和企图的实现,是对眼泪的描写。”所以在小说中,流泪主要是一个掌握方法的问题,在许多的时候主人公在昏睡但泪水自行喷涌。尤其是随着故事进展,流泪的声势和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似乎和主人公内心世界关系不大。尽管这可以理解为碧奴内心的创痛在加剧,悲伤在加深,但是小说绝少人物内在世界的呈现,其实是在隔离这样一种解读的可能。那许许多多的泪水只是从碧奴的身上流出而已,流泪部位的匪夷所思,泪水的五味杂陈,由于泪水本身的神奇带给了主人公一系列离奇遭遇,凡此种种的渲染铺陈最终使得泪水成为小说的主角,泪水淹没了人物,泪水替代了感情,成就了一部“泪水的传奇”。然而,以“传奇”为神话,以这样一种建构符号的方式来接近神话,是不是包含着作者对“神话”理解的某些错位呢?

作者对于传说着力加工的另一方面是对孟姜女寻夫过程的填充。在故事一开始,碧奴就踏上北上寻夫之路,寻夫的过程几乎占去了全部的篇幅。有评论认为,“这似乎有违传说原来的基本架构,但这一点恰恰是被民间传说所忽略的地方,也因此成为苏童用力最勤,同时也是最显功力而又最具感染力的地方”④。作者自己介绍,小说的“构思很苦”,而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碧奴送寒衣之路艰难无比”的设计,“对环境设置我有野心和企图,送衣之路不可能那么简单,于是我刻意弄了很多困难。我要把这条路弄得更加坎坷,变得更有意义。”于是在小说中读者看到了为百春台门客送葬、寻找泪人入药、遭遇“鹿人”、“马人”等等离奇的情节。不过这些情节是如何“变得更有意义”、具有何种“意义”呢?

一些评论意见都曾追问作者,碧奴百折不挠地走在这条坎坷的送寒衣之路上,背后的动力是什么?⑤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产生是因为,小说中的碧奴有坚持的行为,但是作者并不赋予她这样选择的内在意识。作者对此的设计是:“碧奴哭长城之前的旅程苦难到无以复加,她身上有种原始的动物性,有本能的生存欲望,所以她没有崩溃。”――所以,对于碧奴坚持的行为曾有的两种很有代表性的阐释,其实和作者的意图都是有距离的:一种是认为碧奴这种被动的愚钝的坚持不过是显示了叙述者内在的男权主义伦理⑥,一种则对之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解读⑦。然而在作者自己的认识中,碧奴的行为原来是基于一种“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作者对于女主角更进一步的解释是:“碧奴还真不好被归类。必须写得像一个半蛮荒半文明时期的女人,是单纯朴素的情感动物,自我认识或者性格培养都是被动的。如果要这样一个女子有今天所谓的女性意识,那是瞎掰。那个时期来自下层的女子几乎是‘低贱’的,她的世界就是她的丈夫,她的人生之路就浓缩在去长城千里寻夫这一路”。因而,虽然碧奴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但是她作为一个被动的“情感动物”并不能使自己走过的道路、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意义。原来这条坎坷之路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显示碧奴对于丈夫的深情,碧奴性格中的坚韧。情节的离奇、过程的曲折根本上是为了叙述自身展开的需要,其意义就在于演绎和证明了叙述者的想象力,显示了叙述者掌控叙述的技巧和才华,确证叙述者这一次重述的行为。作者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这个小说在我的观念中是一次创作……为什么不是改编呢,因为这部小说我提供的是民间传说未提供的那一部分,或者说重述重要的是叙述,而恰好以前的传说的版本它给出了结果,但是并没有提供精细的叙述。所以这部作品应该说是创作。”对于“精细的叙述”的展示就是叙述的动力,从而以对过程满满当当的铺展悬置有关情感、信念、“神性”等等意义层面的呈现。

认识了这一点,就有可能理解围绕这部小说一些评论意见之间巨大的分歧和矛盾。虽然具体意见有异,但大多都力图从中阐释一些“意义”的东西。然而在文本中那是一个被悬置的区域,评论者寻找的“意义”或者“主义”多是自己携入的,也就难免人言言殊了。不仅在评论者之间,在小说的宣传广告和小说文本之间也有错位。关于小说的一个广为散布的宣传是:“在《碧奴》中,苏童带我们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以丰富的想象力重现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为生存练就九种哭法、送寒衣前为自己举行葬礼、装女巫吓走顽童、被当作刺客示众街头、众青蛙共赴长城……小说中,碧奴的坚韧与忠贞击退了世俗的阴谋、人性的丑恶,这个在权势压迫下的底层女子以自己的痴情、善良在沧桑乱世中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传奇。”在凸显小说的奇幻之外,依然以“坚韧、 忠贞”与“痴情、善良”来归纳女主角的品质,概括这个传奇的意义。然而在小说文本中“坚贞”已经被“坚持”的行为所替换,“痴情”更近似于愚钝和蒙昧。即使作者自己关于小说的阐释也会有矛盾。关于创作动机作者有时候这样说明:“通过《碧奴》画一个情感的梦,源于我的一种真正感动。我是在借助创作《碧奴》来重温现代社会一种久违的情感。其实我是在借助碧奴探讨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感情深,究竟能深到什么程度,一个人为另外一个人牺牲,又能够牺牲到什么程度?”⑧一个个体对于另一个体的情感、或者为另一个个体“牺牲”,都包含着一种主动的姿态,有着主体选择层面的内涵。然而这属于小说中那个被动的“情感动物”吗?有评论者意识到“反差”的存在:“苏童在刻划《碧奴》的人物的时候,他写了很多很意外的东西。比如说碧奴这个人是不可理喻的,是执拗的,她是愚笨的,是不懂事故的。他极力的强调和夸张碧奴这种不可理喻的特征,使最后哭倒长城,这种强烈的反差。我注意到人物性格之间的反差。”⑨这种种矛盾,不是源于文本的丰富性因而提供了解读的多义性,而是暴露了文本内在结构的特征:它对于泪水的渲染、过程的铺陈就是这一次建构神话努力的指向。或者说在这里叙述就是叙述的支撑,除此之外,它没有支点,无所凭依。

作者曾言:“孟姜女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从世俗出发,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怎么成了一位神?她身上如何散发神性的光芒?……所以,在写这个民间传说的过程中,我完成了这样一个填空――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孟姜女从凡人到神的进程。或者说,我写作这篇小说的兴趣本质上是在这里。”⑩作者创作神话、塑造“女神”的愿望或目的是明确的,同时这里也表露了对于自己叙述能力的自信,也是对于叙述本身的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重述已经将民间传说提升到神话,将女主人公由凡人提升为中国的哭泣之神。叙述既是建构的方式,同时也是建构的支撑或依托。也许因为爱情太俗套,因为历史太沉重,因为人性太复杂和阴郁,在让现实飞翔起来的努力中,作者更愿意凭依或者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叙述,更相信自己“想象”、渲染、铺陈的能力,相信自己对于叙述本身的掌握。一切的痴情与善良、坚韧与忠贞的品质,一切痛苦与悲伤的深情,更愿意把它归结为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一种蒙昧状态的反应。可能的“神性的光芒”只在曾经的传说、远方的神话中。在小说中并非没有历史,没有现实,没有感情,但是它们都不是重述或者演绎这个古老传说的支撑。作者这一次的“重述神话”从创作动力上、在展开过程中更主要着意于操练或者演绎的是一个关于叙述、关于写作本身的神话,而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或者神话关系其实不大。横溢铺张的设计与渲染除了显示出作者叙述的自负,大概并不能说这就是想象力的飞翔,相反却展现了在传说与历史、传说与现实之间自由想象空间的局促。小说确实以泪水支撑了一个故事,但可能并没有支撑起一个新的神话;相反却映照出身处当代的我们某种无所依凭的处境,即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放飞的神话中。

①苏童:《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②陈祥蕉,王蔓霞:《 重述神话:全球作家的一道“命题作文”》,《南方日报》2006年7月30日。

③苏童:《神话是飞翔的现实》,《上海文学》2006年第11期。

④⑨《:重述中国神话的独特声音》,《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18日。

⑤郭春林:《眼泪和爱的神话》,《文景》2006年第11期。

⑥参见刘亚军、汪炜《沉默四载出世》对于复旦大学主办的《碧奴》研讨会(2006年9月15日)的报道,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9月22日。

⑦参见吴雁:《苏童在里犯错》,《新民周刊》2006年9月13日。

⑧参见阎晶明:《存在的呼告 神话的变奏》,《中华读书报》2006年9月13日。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4

很荣幸能当你们导游,我叫匡妍瑾,大家可以叫我小妍,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

我们这次去的景点就是长城了。

大家看,我们今天去的世界着名遗产之一长城像不像一条龙?他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现在站在山脚下,你们看上去,可能只有几千多里,实际上,他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现在登上去看一看吧!大家来看,多么气魄雄伟的长城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瞧!我们脚下踏着的就是方砖,现在让我们来扶着墙上的条石,走一段路,大家感觉到了什么?对,以前的劳动人民多么辛苦,她们把自己的智慧和血汗都献给了长城,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长城,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里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大家知道关于八达岭的故事和长城的传说吗?八达岭的那个故事的题目叫《千金一笑》:周朝有个国君叫周幽王,他有个美女叫褒姒,她的脾气很怪,总是不笑,幽王就想办法。于是,他点燃了求救信号(烽火),结果,引得诸侯白来一趟,可褒姒却哈哈大笑,幽王也很开心。可是,真有敌人来进攻的时候,幽王点燃了烽火,却不见人来,幽王就被敌人杀死了。

长城的传说也很好听,名叫《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胃家喻户晓。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5

[关键词]六尺巷遗址;文化精髓;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9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18-03

安徽桐城,春秋称“桐国”,西汉为“桐乡”,唐至德二年(757)建立县制,1996年撤县设市,延续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里人杰地灵、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又因清代以“文以载道”为宗旨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发源于此,所以,桐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丰厚的历史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在众多的文物遗存当中,六尺巷遗址可谓闻名遐迩,它是桐城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属国家3A旅游风景区,已被载入《中国风景名胜辞典》。

一、六尺巷遗址的历史渊源

(一)桐城“父子双宰相”

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今安徽桐城人。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官制,废除宰相之职,分设六部 :刑、工、户、兵、礼、吏部,以加强皇权。而张英曾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清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为国之重臣,因此,桐城人习惯将张英称之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后,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皇帝信任,加太保衔。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明史》的编成,就是他任总裁时的成果。人们习惯称他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父子双宰相”。 六尺巷遗址说的就是老宰相张英的故事。

(二)六尺巷遗址的由来

六尺巷遗址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城区西南一隅。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遗址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等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复建与扩建。它东起西后街,西抵环城路。巷墙高2.6米,块砖垒砌,青灰色。巷长100米、宽2米,地面均由鹅卵石铺就。巷两端各有一座牌坊,横额之上分别镌刻有“懿德留芳”、“礼让”之语。牌坊下有包括照壁、山石、回廊等景致组成的文化广场。照壁的正面是四幅组画,由“纷争”、“报信”、“批诗”、“和解”四个部分组成,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六尺巷形成的故事。照壁的背面分别刻有张英的生平和六尺巷简介,山石上是张英手书的“让墙”诗。六尺巷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南曾经为宰相府笃素堂旧址,巷北为富商吴氏的住宅。据《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宰相府西有一些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越界侵用,于是,双方剑拔弩张,引起了一场争夺宅基地的轩然大波。张家快马进京送信向相爷求助。张英看到信件后,联想到宋朝尚书杨翥让墙诗:“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无妨。”于是提笔给家里回信,信上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语,寓意绵长,豁达大度的胸襟跃然纸上。于是,张家向后退了三尺,吴家感到羞愧,也让出了属于自己的三尺地基,该处遂成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也因此而得名。宰相府旁让出的这条六尺巷,使城内城外多了一条便捷的通道。无论是城内居民还是城外农夫都免去了绕城之烦,省却了脚力之苦。因此,六尺巷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了妇孺皆知的美谈。

(三)六尺巷形成的历史原因

张英作为官至一品的宰相,为什么能尊重乡邻、主动让地、平息争端而不恃权凌弱?张英的官德和人品一直受到康熙、乾隆帝的称赞和器重,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御赐碑文写道:“……如止水之常澄,素怀淡定;若春风之自蔼,善气冲和。公尔忘私,真一心而一德;清而不矫,洵无倚而无偏……”乾隆元年九月二十日御赐碑文写道:“尔张英,秉性和平,宅心忠厚,文章尔雅,恒领袖乎清班;品行端纯……”张英随从康熙帝晨入暮归,殷勤供职,凡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张英年迈而乞归故里时,康熙赐联“远处尘埃少,闲中岁月长”。倒不似君赐臣子,而像老朋友间的赠言。回乡后,他清贫闲住于城边的山野龙眠双溪草堂,经常步行到县城,与人交往,施礼谦让,和蔼可亲。即使在位时,回乡做清明往龙眠山祭扫祖坟,遇见挑柴的山民,也总是主动下轿退到路旁,站到草丛中给挑柴人让路。他在双溪草堂作的《聪训斋语》中,倡导忍让精神:“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老氏(老子)以让为宝。左氏(左丘明)曰:‘让,德之本也。’又说:‘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反而)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君子谨小慎微,凡事只从小处了。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良策:能转弯早也!”“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失。故终身失便宜,终身得便宜也。’”他的书斋双溪草堂的门联上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即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很是赞赏张家一门淡泊致远、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赐给张家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到此,张英极佳的官德和人品已得到有力的印证。

小宰相张廷玉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历经半个世纪,宝刀不老,挥洒自如,为2000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除了满腹学问、机智聪敏和对朝廷忠心耿耿外,应该说也是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己清廉、严谨慎勉、低调处世的家风。据载,雍正时,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雍正说:“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张廷玉说:“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雍正深受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正是上述这深远的社会因素,才造就了六尺巷这一奇特而又美丽的著名的人文景观。

二、六尺巷遗址的文化精髓及现实意义

(一)六尺巷遗址的文化精髓

当年,张宰相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借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人亡城存这一历史事实,告诫家人借鉴历史,和睦地处理好邻里关系。六尺巷的故事无疑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一种生动诠释。六尺巷的故事历久弥新,现已成为桐城文化积淀中最醇厚的部分。走在这条六尺巷里,就如同穿行在一个民族美德的回廊。这两旁的一砖一瓦、脚下的每一个石子、墙上的点点青苔,似乎正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箴言:“礼让”, 反映着从古至今人们崇尚文明、追求进步、向往和谐的精神境界,道出了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六尺巷遗址的文化精髓。

(二)六尺巷遗址的现实意义

六尺巷已经是几百年前的陈迹了,然而它所赋予的哲理一直影响着人们。1956年,中国与苏联关系逐步恶化,双方军事对峙,局势紧张。主席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吟咏了六尺巷的诗句,可谓寓意深远,它对于融洽中苏关系、增进世界和平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代名人曾国藩府内扩建“黄金堂”,其家人与邻里发生纠葛,他写信给家人曰:张文端公六尺巷的故事我们当有所获。家人遵嘱很快妥善处理了此事,传为佳话。今天,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在举世瞩目的六方会谈中,再次运用安徽桐城这个著名的掌故,以讲故事和吟诗的轻松方式,说服各方放长眼光、展示互信、互相让步、弥补分歧,既表达了中方追求和平、努力劝和促谈的真诚,又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为贵”的优秀精神遗产,体现了中方官员的睿智,不失为一段外交佳话。2006年11月21日,国务委员唐家璇来桐城视察,参观六尺巷后,对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典故非常感兴趣。他说,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并欣然题词:“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六尺巷的故事,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张英的谦虚礼让给桐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人们纷纷仿效。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理,蔚然成风。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六尺巷的故事更不失其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发展观念的创新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人民美好追求的传承和光大。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就一直把和谐社会作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去追求、想往;把“和”字作为倍加崇尚的情操和境界去提倡、赞扬。和谐从何而来?当然有许多大的方面需要努力,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等。同时,对于我们每个单位、每个人来说,也需要多一些开辟六尺巷那样的善举。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都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要多辟六尺巷,关键是要做好“容”、“让”二字的文章,善于胸怀全局,容人之短,学人之长,谅人之过;善于以和为贵,待人谦恭,讲究文明,主动礼让;更要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解人之所难。如果大家都能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和度量,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更加温馨。

[参考文献]

[1]姚永朴.旧闻随笔[M].合肥:黄山书社,1989.

[2]潘忠荣主编.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3]马其昶.桐城耆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6

【关键词】儿童安全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经过学校、家庭、社会的长期努力,我国儿童生存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儿童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这和我国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儿童工作是分不开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传统思想影响,我们的儿童安全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游戏、饮食和运动中受伤居校园伤害之首2012年一项全国10个城市调查显示,儿童在游戏和运动时受伤的比例最高,“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53.6%;其次是“由于学校楼梯或其他通道拥挤所导致的事故”,“经常”和“偶尔”的选择率为13.1%;“上实验课时受伤”的人数比例是6.0%,其中“因受伤而住过医院”的人数比例为5.5%。调查还发现,有41.3%的人选择“上学、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从来没有专门维持交通秩序的人员”。这说明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严重漏洞,这无疑增加了儿童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近年来学校等集体性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2008年吉林153名学生疑食物中毒,2011年黑龙江八五一〇农场的13名儿童疑似食物中毒等这些无不说明了学校饮食是儿童安全的重重之重。目前在我国存在安全事故及其隐患的学校比率较高,而且,学龄前儿童由于岁数小在游戏和运动中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间段特别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二、自由活动是儿童最易发生伤害事件时间在对教师、父母调查儿童“在学校中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时,教师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放学以后、体育课上,选择率分别为:47%、38.9%、8.8%。;父母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环节依次是:放学以后、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体育课和实验课,选择率分别为:41.3%、40.3%、12.9%、1.5%。统计发现,容易发生伤害事件的时间均是儿童活动较多的时间段,而恰恰在这一时间段,基本没有成人在场。门卫制度方面的漏洞已经成为公认的校园安全隐患,应引起学校注意。同时,儿童校园伤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和父母“最不能放心”的事情。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是无成人在场时,儿童活动较多的场合,因此急需对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三、社会及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欠缺

与高发安全事故及其隐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对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却很差,由于自身行为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比例很高。其中骑车带人、骑车逆行、在马路上玩耍、翻越隔离栏杆等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46.6%、24.6%、21.9%、19.8%。在遇到紧急事情时,儿童闯红灯过马路现象就会更加严重。在儿童生活环境中,例如“公路正在修建,无安全提示”、“下水道没有盖子或没盖好”、“建筑施工现场无安全隔离设施”等安全隐患比例均较高。这表明社会诸多部门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还没有树立应有的防范意识。儿童好动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中充满安全事故隐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教师和父母们担心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和放学之后活动时间受到伤害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乡镇

城市儿童在生活环境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机会要明显高于县镇和乡村。分析城市儿童多发的安全事故类型可以发现,它们多与儿童的活动空间、家庭中的现代设施等因素有关。城市儿童安全事故的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乡镇儿童,城市儿童因受伤而住过院的人数比乡镇要高出两个百分点,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城市在医疗方面便利有关。同时,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相对乡镇儿童来说过于狭小,城市中有关儿童安全防范措施明显不足。另外,现代城市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儿童安全事故隐患,增大了发生安全事故可能性。例如,各种新交通工具的使用、电器、煤气、游戏娱乐设施、城市建筑工地等都是儿童人身安全危险源。现代城市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对儿童的活动及其安全予以充分的注意,致使城市儿童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如:今年的甘肃、辽宁相继发生校车重特大事故后12月丰县又发生校车重大安全事故,说明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家庭都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车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和超员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并要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遇到恶劣天气特别是我们学龄前儿童可以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

五、网络对儿童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父母意识到了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对孩子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管孩子是否用电脑学习,他们都会嘱咐孩子注意休息,不要连续使用太长时间。但另一方面,仍有47%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不加限制,或在孩子用电脑学习时不加限制;11.6%父母对孩子使用电脑根本“没有限制”;18.7%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把电脑“用于学习则不加限制”;16.6%父母只是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他们显然没有考虑到长时间使用电脑可能给儿童造成的身体伤害,如视力下降、肌肉劳损等。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关注,也是导致儿童身体伤害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老师对孩子意外危害认知度较低是造成每年中国儿童意外频发的主要因素。儿童意外伤害本可以预防。加强公众、特别是儿童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有助于降低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特别关注的。

针对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幼儿安全教育。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7

以前只知道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因为她的丈夫因造长城而死,至于她为什么能把长城哭倒,这个疑问却从来都没有深究过。我们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可孟姜女的命途我们却从未细数过,无法体会她的忧伤,品尝她眼泪里的味道。苏童领着我们重述这段神话,一个活生生的碧奴在纸上突显,印入我们的眼睛里。孟姜女没能让我们的眼泪流下来,碧奴却引我们悲恸,其实,孟姜女名叫碧奴。

神话中的孟姜女是生自跨墙而生的瓜果,两家人一个姓孟,一个姓姜,所以得此名。她在丫鬟陪同下于花园散步时,偶遇逃难书生范喜良,这是一个典型的才子佳人姻缘。传说中,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冬衣,一路得到不少人的同情和帮助,最终在长城脚下得知丈夫的死讯,哭倒一片城墙,并咬破手指,滴血认尸,终于将尸骸拼全。但故事还没结束,此时秦始皇驾到,欲霸占孟姜女为妃。孟姜女诓其应允三件事情就将依从,于是,秦始皇不但给范喜良立碑修坟、檀木棺椁,还披麻戴孝送葬,最后以孟姜女跳海自杀、被龙王龙女接纳告终。

但在苏童的小说里,碧奴从倾家荡产缝制蚕丝冬衣的时候起,就开始遭受旁人的攻击和嘲笑。不仅在家乡是、一路上都是,那些个车夫、鹿人、马人……连同所遇的妇人们,个个都嗤笑她,凌辱她,也不止一次出卖她,走上千里路的碧奴就像是个不染尘埃的传说,但走在了无比现实的世界里。这时候,我才发现了传说之所以为传说的原因:那些都是多么单纯、多么寓意美好光明的教导;而苏童先生显然不是想重写一个传说以向祖先的智慧致敬,而是完整地颠覆了传说的意境,以古写今的笔法之夸张,实在让人心寒。寒心的是那个愿意相信传说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人兽癫狂,良心泯灭,无情无爱,金钱至上,官民互欺,小说中碧奴所遭遇的千里污浊的世界,恍如是对可鄙现实的最佳描绘。与其说在倾慕遥想那个传说中的烈女子,倒不说是看透了世间这些个不烈不忠不痴的女人们,自以为精明一时罢了。

孟姜女千里寻夫当然是辛苦的,但没有古人像苏童这样胆敢缔造出如此怪诞可怕的历程。她竟然还要被铐在陌生人的棺材旁,作为一个奴隶去送葬。这段荒唐得毫无理据可循的情节只有一个用意:为了反衬碧奴的心是极善的。也许还有另一层用意:延续开篇时的离奇哭法,说明碧奴看似失去对泪水的掌控力,却实则让一路的悲苦孤独融入了五味泪水,将它变得苦涩难忍。

碧奴的眼泪是硫酸、也是显影液,让沾染上她泪水的人们失去对罪恶的茫然,从而忏悔,忏悔自己的不忠,忏悔自己的恶毒,忏悔杀人越货……但最终,忏悔的人们忙不迭地逃到高处,为自己不受那巫术的沾染而暗自庆幸,恍如是一场圣人审判世人的失败。

每一段路都走得那么辛苦,碧奴成了一个疯子、傻子,因为没有人会如此痴情送一件冬衣。正如那个独腿的刺客,再多恨,要杀暴君,依然是无望,甚至败在了小偷儿的手下。也如那个漂泊寻子的盲母,即便化作青蛙,即便找到儿子,也不会得到幸福和安慰。这个世界,仿佛是要说:正义和善良大抵都是疯傻行径,阴沟里翻船是自然的,失败是自然的。仿佛总有一种强大的恶笼罩着,以至于一切美好的企图都成为挣扎。

苏童的碧奴是愚钝和忠贞、脆弱和坚强、无知和纯净……按照某种不切实际的理想比例混合成的。我个人觉得她并不可爱,但很善良。那背负屈辱到达长城的碧奴远非是痴情所致,还有绝望。正如最后她哭喊的,岂梁,你不出来,那就要让我进去。从何出来又进何处去?是情爱,是依恋,是相依为命、你懂我,我懂你的温情小世界。碧奴不止是眷恋夫君,还是对这个世界丧失了留恋之心,而通篇读下,你又怎会误以为那弃世之决只是因为失爱所致?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8

【关键词】微纪录片 叙事策略 《故宫100》

继2005年摄制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之后,故宫博物院与央视又一次联手打造以故宫为主题的影像盛宴微纪录片《故宫100》。与《故宫》的宏大叙事不同,《故宫100》的制作采取了全新的方案:微纪录,每集时长仅6分钟,总共100集。总导演徐欢接受采访时表示:“六分钟的长度其实是为年轻人所做的设计,同时也是整个团队对纪录片在微时代的全新认识。”导演金明哲也表示:“这次还选择故宫为拍摄对象,其实是想把故宫拍得更个人一些,以个人视角解读故宫,更适合当代人的接收方式。”本文以《故宫100》为案例,试图探究微纪录的特征以及其独特的叙事策略。

一、100集×6分钟:微纪录的细碎化特征

正如纪录片《故宫》开篇的解说词“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故宫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面总是有着几分敬畏和神秘。几百年来那里一直是普通中国人的,即便是接近,也不见得能够读懂它。《故宫100》给了普通观众这样的机会,面对宏伟而神秘的皇家宫殿,将镜头伸入每一个角落,进行全新的平民化解读。这里面没有高高在上的皇权,没有深沉庞大的浩瀚历史,只有短小亲切,平易近人的讲述。比起7年前《故宫》里严肃的历史,它更像是茶楼里的评书奇谈,它把恢宏雄伟的中国第一宫解构成了细细碎碎的轻谈小品。

近年随着传媒技术的飞快发展,“微时代”已经开始席卷社会文化。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140个字的微博,将我们推进微时代,草根们在这个时代惜字如金,将所有问题融进140个字内。① 微时代是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媒介,以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传统纪录片在这里显得太臃肿、太冗长、太死板。顺应传播的潮流,《故宫100》横空出世,将纪录片发展引向了“微纪录片”这一新媒体纪录片领域。

1、传播技术催生“微纪录”

有学者称,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字大行其道,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人们的信息的传播方式及生活方式悄然间发生着变化。“微事物”满足了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②这一切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3G、微博等一系列移动信息传播与分享技术催生了微时代的传播模式。微电影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快捷方便的接受需要,微博140个字的限制其实更是一种对博友的方便,微纪录也点滴记录当下人所思所感。《故宫100》在上也做了相应的民调:其中两道问题涉及到新媒体传播:“您觉得《故宫100》百集每集6分钟的这种新的播放形式怎么样?”。47.23%③的网友表示出对这种微纪录的肯定。在问及收看方式的时候,56.24%的被访对象是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点播观看的。这也正体现出微纪录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微纪录短小精悍,新媒体方便快捷。《故宫100》的传播效应远不止于此,它还成为新媒体上随时被调出来个性化观看的对象。

2、化整为零的呈现形态

新媒体是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这就注定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的传播方式走的将是不同的道路。对传统传播方式(如图书、电视、电影等)来说,宏大的叙事、完整的体系是制作和评价其产品的重要标准。但伴随着后现代来袭,媒介文化不断碎片化,加之社会发展节奏的持续加快,人们再也无暇正襟危坐而问及深意,更追求短、平、快的信息知晓。微纪录短短几分钟,体量小,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点相对集中,适宜于讲述较为单一、简单的对象。此外,在传播方式上,网络、手机等靠流媒体的传播媒介在技术、画质方面难以承受大体量的纪录片,小体量则正好适应了此媒介特征。 《故宫100》主体讲述部分只有不到5分钟,所以,就产生了化整为零的制播策略,每集锁定很具体的一个对象。同时,每一单集都可以单独作为独立作品欣赏,像MV,像广告,接受毫无时空压力。如其中的“四面玲珑”一集介绍城墙四角上的城楼;“镇殿神符”讲的是太和殿屋顶之内的特殊神符;“中间意味”集中介绍中和殿……微纪录就是这样,在一百个微小的时间段内构成了观众对故宫整体形象想象,构成了每个人心目中属于自己的故宫形象。

3、制作手段的活泼生动

《故宫100》大胆引进卡通动画手段,分集包装上便有故宫的卡通模型,前后片花更是活泼生动的展示着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在呈现古典建筑具体构造时,在讲述建筑与建筑的位置关系时,均通过动画手法形象活泼地予以展示,有助于观众对于古典建筑细节以及整个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了解,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在的民调中网民们更表示了对于这种手法的肯定:62.19%的观众表示“非常好,表现手法多样化,很有新鲜感”。④卡通动画的手法用于微纪录片之中,它消解了原有的严肃、古板的创作理念,而是转向了一种轻松活泼、自由随性的快餐式模式。

二、微纪录的叙事策略

1、微观平易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作品至关重要的一点,制作者选取怎样的叙事视角直接关系到受众的认知感受,最终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故宫100》没有沿袭历史题材纪录片那种宏大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而是站在了普通人的角度上,采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第7集“威猛铜狮”里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化身为所要介绍的雕塑:“我是百兽之王,也曾叫狻猊。我是龙的儿子,也是佛的坐骑,我本来自西域,东汉才到这里,化身大门守卫,看护家宅官邸,进入紫禁城中,只管保卫皇帝,身影并不孤单,伙伴就在附近。”这样既亲切又活泼生动的介绍了故宫里的狮子,拉近了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第50集“再见紫金城”中,以末代皇帝溥仪的自述为叙事视角:“根据事先的计划,我先出养心殿,直奔神武门,荷兰人欧登科的汽车就在门外等候。这位外国公使团的首席公使还承诺,只要我能够溜出神武门,一切都不成问题……”这样的叙事视角比起客观的宣讲更生动易接受。相比《故宫》的解说词生活气息浓了很多。

此外,画面也体现着叙事视角的微观平易。整部纪录片开始便是家常景象,一个老人用三轮车拉着巨大的镜子穿行在城墙外,而后的大多数镜头均与镜子相关,老人的视角,游客的视角,真实呈现了现代人视野中的故宫。这些微观切入点很好省略掉了叙事的铺陈,在短时间内完成微纪录,紧凑的叙事小巧而灵动。

2、大众文化叙事理念

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下大众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传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叙事理念的预设会直接影响到叙事作品的文化价值取向,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是市场培育与适应现代受众心理双重力量的结果。微纪录片诞生于传媒文化后现代的潮流之中,大众文化理念的叙事特征是题中之义。

《故宫100》尽力展现当下人对故宫的感受。第一集“天地之间”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解说:“而对于这座城,我们几乎没有记忆。因为从前百姓不能进入这座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皇帝的记忆不能说,别人也无从知道。”第50集“再见紫金城”中的溥仪口吻自述出宫之举:“我的父亲传下令来,各宫门断绝出入,紫禁城全部进入状态。从那次出逃以后,我最怕看见高墙。我站在堆秀山上望着城墙,常常这样念叨:监狱,监狱,监狱……”完全解构了历史,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听到的是个人真实所想,当皇上的还会有烦恼,将观众拉进了完全不同的个体体验,也反映了现代大众文化观照故宫的独特视角。

3、叙事结构开门见山

叙事作品在讲述一件事情或者介绍一个物件时,总是会按照一定的结构来完整呈现出原貌。常见的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等。《故宫100》就整体上来看是服从空间结构的,从金水河起沿着中轴线到北端的神武门、景山一带。微纪录片典型的传播特征限于时间和媒介关系,在快节奏的生活间隙里利用零碎时间来完成快速的视听体验,所以就单集内部而言,绝不允叙事上面拖沓铺垫、卖关子。如第32集“正大光明”中,讲述乾清宫中央悬挂的匾额“正大光明”与清代四位皇上秘密立储的矛盾。针对如此有说道的题材微纪录绕过“钩子理论”,直接进入故事的讲述:“他(康熙)把寝宫选在了乾清宫,后来,他在殿中央挂了一块匾额‘正大光明’,这是新王朝的治国宣言……就在这块匾额下,康熙的众多皇子为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明争暗斗,耗尽了老皇帝的心力”“雍正,也许太有感触,所以,痛定思痛,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等皇帝驾崩后,取出匣子,两份对照,拥戴新皇即位。”这样的讲述冷静沉着,娓娓道来,在短短几分钟内将事情与关系交代清楚。

微纪录片的出现与发展是纪录片乘新传播手段掀起的潮流,拓展了纪实影像在新媒体上传播形态,对于纪实作品的传受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微纪录实现了纪录片关注微小事物的可能,小到个人趣闻、路边随手拍,大到故宫这样的宏大题材的呈现。《故宫100》就将《故宫》无法收进去的细碎点滴一一阐释,如故宫周边的一些小建筑、故宫中有关宫闱秘史的小事、轶事、怪谈等尽可能收录。同样,网络上微纪录片如关注城市清洁工的《在底层》、有表达对家乡感情的《桂林,我回来了》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纪录片所忽略的,或者难以展开表现的。但是在微纪录里,这些正好是很适合的对象,这无疑对扩大了纪录片的表现范围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对于制作设备、制作成本的要求不高,对纪录片爱好者和业余人员打开了大门。

参考文献

①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青年记者》,2012(4)

②中国新闻网,http://chinan-

/sh/2012/01-24/3622747.shtml

③④,http://app1.vote.

/viewResult.jsp?voteId=4572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9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邯郸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邯郸市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城邑。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初期,就有邯郸的建制,当时邯郸已是一个人口聚居的城市。战国时作为赵国都城历经158年,秦统一后分别设邯郸县、邯郸郡。当时的邯郸经济昌盛、繁荣发达,与长安、洛阳、开封、成都同称五大都城。

邯郸市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西倚太行山,东临滏阳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丘陵起伏,盆地交错;并有牤牛河、沁河、渚河、输元河流经市区(皆属滏阳河支流),丰富的水利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使邯郸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磁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距今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齐,并保存了自北齐至元、明各代大小造像4300余尊的南北响堂山石窟;赵国宫城赵王城遗址;传为赵王观看军事操练之处的武灵丛台,这里亭榭台阁,风格古朴,现已辟为公园;还有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着为国捐躯的100多位革命烈士;此外还有照眉池、回车巷、京娘湖等游览胜地。

“梦城”、“赵苑”、“古赵一条街”仿古建筑群工程,将向游人展示古建艺术的风采。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邯郸成为了一个“成语之乡”,许多历史典故诸如“邯郸学步”、“黄梁美梦”、“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等都发生在这里。在《史记》中还记载有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等故事。

邯郸有成语典故之乡的美誉,其名就是一些成语的组成部分,如“邯郸学步”、“鲁酒薄而邯郸围”。除外还有包含邯郸意思的一类,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产生于邯郸的成语多达50多个,加上与之相关的则达到上百。

产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有的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如旧城南街的回车巷,传说是赵国上相蔺相如回避大将军廉颇的地方。从史书对两人的记载中产生的典故还有“怒发冲冠”、“两虎相斗”、“负荆请罪”、“刎颈之交”、“价值连城”等。今邯郸市区西南的赵王城遗址曾是赵国的王城,从兴建到焚毁的158年间,见证赵国的盛衰荣辱,上演过一幕幕内政外交的活剧,从中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典故。如那篇《触龙说赵太后》产生的成语是“盛气凌人”、“舍本求末”。

邯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语典故呢?这恐怕得从根本上说起———

历史文献记载的书面成语,一是来源于寓言故事;二是来源于神话或其它传说;三是来源于历史事件,它们也通称典故;四是来源于作品名句。邯郸历史悠久,是战国时赵国都城,为赵文化发祥地。古赵国立朝181年,造就了赵武灵王、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等明君贤相、英帅良将,成为战国的军事经济强国,因而形成了不少以历史事件为主要来源的成语典故。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与时俱进,下令“遂胡服,招骑射”,而产生了典故“胡服骑射”。

赵奢初任田部吏,大胆惩罚倚势抗租的平原君家人,留下了成语“奉公守法”。赵奢后为大将,阏于大战大败秦军,被封为马服君。然将相无种,其子赵括虽熟读兵书,却迂阔不足应变。秦赵长平之战中,赵括继任为将,轻举进攻强敌,导致40万大军覆没,产生的成语是“纸上谈兵”。

平原君赵胜乃赵之王族,长期为相,被太史公赞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然而在国之决策的重要关头却“利令智昏”———为贪图上党十七城,使秦韩之战演变成秦赵之战。成语“嫁祸于人”、“不识大体”等,就一股脑地出现在对他的评价上。

长平之战后邯郸告急,平原君受命使楚。门客毛遂自告奋勇随从。至楚,毛遂见平原君谈判不得要领,遂按剑登台,向楚王慷慨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好,促使楚国出兵解了邯郸之围。对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一言九鼎”、“三寸不烂之舌”等一系列成语便应运而生。

战国时的赵国被称为“四战之国”,邯郸曾几遭围困而岌岌可危。从退兵减灶故事中产生的成语“因势利导”,使“围魏救赵”无独有偶。

邯郸也是众多诸子学派及文史杂艺的诞生地,成语“开源节流”就出自《荀子》。唐时的邯郸已从兴盛到衰落,但沈既济的志怪小说《枕中记》仍然留下了“一枕黄粱”的成语。从来源说,这些成语均可被看为作品名句。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篇10

亲历者回顾“惊魂一刻”

东部华侨城出事的娱乐设施“太空迷航”是其探险乐园内一个体验超重的项目,模拟太空飞船,让游客感受火箭发射时的2倍重力加速度。记者在华侨城了解到,除了太空迷航,景区还有多个极具感官刺激、挑战生命体验的娱乐项目,如海啸、山崩、飓风、山洪等,目的是“让游客在惊险刺激的体验中探索地球奥秘,亲身感受自然原力的强大。”

河南游客常树梅告诉记者,她们姐妹俩是由公司一起组织来东部华侨城游玩的,在这次事故中,她的右手无名指折断,左脚骨折,脚、脖子和头等部位都有血迹,“我在太空舱里面忽然听到‘砰’的一响,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就已经在医院了。”她说。

事故发生时正在排队参与“太空迷航”项目的李姓游客说,当时他买了票,前面一批人刚进去了,他正好排在下一批的第二位。“很快就轮到我了,等待期间突然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就从太空舱中传来凄厉的哭声和呼救声,后来就看到满身是血的游客从太空舱中爬出来。”他第一时间与东部华侨城游乐场的保安一起参与救人,“当时我和保安一起将死伤者从太空舱中抬出,衣服很快就被血染红了。”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迅速被封锁,伤者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伤亡者家属从各地赶往医院,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一名目击了事件经过的伤者家属回忆说:“我们排了很长的队,但是人满了我上不去,只好等下一轮。当舱门关闭后,就听到机器启动的声音。大约几秒钟以后,里面传来‘咔咔’的摩擦声,随后一声巨响,我听到了许多人发出尖叫,刚开始以为是游戏太刺激,有些人受不了。但后来游戏舱里传出了惨叫声,很多人大呼‘救命’我才知道肯定出事了。”

事故幸存者张国旺说:“这个太空迷航项目共有12个舱,每个舱能坐4个游客。事发的时候突然停电了,我闻到了一股焦味,舱门一时打不开,我们几个人一起使劲把门打开了,出来之后,发现其他的舱门都没开,后来是消防人员赶到,才把舱门打开的。”

加强游乐设施安全监管势在必行

30日下午,东部华侨城集团总经理曾辉在情况通报会上称,初步调查显示,“这起事故可能是设备的突然故障所致,但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深圳市盐田区宣传部副部长肖文红表示,到目前为止,可以排除人为故意破坏因素。

广东省特种设备行业协会会长胡立义说,大型游乐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安装使用,国家都有相关的检测审批手续,因此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设备本身的设计制造存在缺陷,二是操作使用和维护不当。

据东部华侨城副总经理郑红霞介绍,太空迷航是由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审批并检验合格的国家A类特种设备。项目是由东部华侨城委托总装备部工程设计院研发、北京九华游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首个此类设备,并于2009年5月1日投入试运行。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大型游乐设施的制造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安全规范并经国家安监部门的审批,安装使用机构也必须向安监部门报检,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使用,同时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坚持自检并报告有关故障。

东部华侨城副总经理郑红霞表示,出事的太空迷航娱乐设备严格实行日检、周检。日检是对设备的机械传动系统、液压传动系统、安全装置、电器控制柜、中心转筒、座舱及运动平台进行动态检查,及时更换磨损件。周检是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及养护,更换磨损件及添加各类油脂,并对各部件进行基础巡检。这些数据都交给了安检部门备案。

华侨城事故伤亡者家属张建雄质疑,这些对游客生命安全充满危险的项目的检测报告从来没有人向社会公布,仅有的只是对游客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提醒,游客是在默认游戏安全的情况下挑战刺激尺度。游乐设施安全谁来管?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所谓的设备检测都只停留在企业的自检和备案阶段,制造单位和主管技术部门的第三方检测和监督存在空白。“检查指标、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的资格认定这些客观的衡量标准都无从获悉,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检测的漏洞,使得性命攸关的设备检测流于形式。”他说。

事实上,在上有国家法律法规,下有各级质检和安监部门这样表面上看似十分严格完备的管控体系下,各地游乐设施事故却频频发生。

近年来,大型的主题乐园和游乐场在各地纷纷上马,乐园内部的娱乐设施也以“惊险”、“刺激”之名以迎合消费者感官刺激的心理,争夺市场。但是,在漫天“惊险”、“刺激”的背后,游乐场自身对这些有一定安全风险的特种设备的管理维护能力却令人担忧。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故宫100》在上也做了相应的民调:其中两道问题涉及到新媒体传播:“您觉得《故宫100》百集每集6分钟的这种新的播放形式怎么样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