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8 00:56:01

纤维艺术十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纤维艺术十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纤维艺术十篇

  纤维艺术篇1

  关键词:“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形式语言主题高比林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2000年到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纤维艺术家相约携手来到中国,在这个展示才华的国际艺术舞台上,东西方艺术不断交流与互动,国际纤维艺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向特点,探索纤维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一、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综合材料展示、装置展示与平面展示三大特点

  当今的纤维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是纤维材料的编织和绘画的复制,而演变为对纤维材料的表现张力进行深入的挖掘,似乎纤维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将绘画形态直接转化为纤维织物语言,而是更钟情于对不同纤维材料流露出的情感进行表达,对如何把握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在这几届双年展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作品不断涌现,带有巨大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纤维艺术呈现更大的表现空间。

  任光辉的作品《水墨时光》,以装置形式展示纤维材料的空间形态。将中国传统水墨意向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染色毛线精致的缠绕,形成一道虚实浓淡变化的人造风景。这件作品自然、质朴、纯粹,强调了纤维材料的特征,表现出艺术家善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材料美感,与观众共同分享材料所带来的快乐。

  《清晨的浮游物》《水墨时光》是作为综合材料与装置形式的典型,日本艺术家福本潮子的《夏夜》则是在平面形式上超越传统的作品。作品采用经染色处理的天然麻布为材料,用铁梳处理成疏密有致、变化微妙的层次。由于布料的双层垂挂结构,在不同角度光线下,使其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波动,随着人目光的转移,给人变幻动荡之感,仿佛在时空中穿梭。作者将日本民族传统染色技艺与现代创作观念相融合,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这些作品反应了当今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向:综合材料的使用,立体装置形态的展示以及对平面语言的研究和超越,成为纤维艺术创作的三大特点。

  二、纤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提升,注重情感的表达

  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的距离在于两者创作观念和思想内涵的差异,纤维艺术家通过借助一定技艺的展示,来反映一定的思想性和观念性。韩国纤维艺术家宋繁树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象征性。从第一届的《信仰的宿命》《从那日起》到第二届的《逻辑的推理》,以娴熟的编织技巧创造新的符号语言,讲述着一个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哲学命题;第三届和第四届的《来自伊拉克的来信》系列,更是直面当今战争与和平这一现实问题,作品产生的象征意义发人深省。

  在2006年的第四届双年展中,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创意新颖、内涵丰富。覃大力、余佩佳的作品《涟漪》,采用绳网结合抽纱结构,制作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网状立体造型,利用光影投射出影像效果,给人以水波荡漾的联想。刘辉、王建的作品《往事如烟》和肖军的作品《裂变》将技术与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往事如烟》虽然采用传统“高比林”技法,但是通过作者细腻的编织,展示了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产生了新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曾经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追忆,升华了主题。《裂变》突破了传统纤维材料的表现形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管状材料缠线染色,进行排列组构,并将中心部分开裂、变异,形成丰富的层次,从而揭示了宇宙间潜能积蓄到某一极限,必将释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这一永恒的定律。李大鹏、周骥的作品《思想者Ⅲ》通过细腻的“高比林”技艺表现,将其与雕塑、装置、三维动画多媒体巧妙结合,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王琳的作品《盲人的色彩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爱的永恒主题,在印染透叠而成的织物面料中加入凹凸变化的点状盲文元素,通过手指的触摸能够解读出诗的大意。作者用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弱势人群的关注和爱心。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对人性的关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对人文精神的讴歌,和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存空间、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

  三、纤维艺术编织技术呈现细腻、创新的特点

  长期以来,运用“高比林”“缂织”“栽绒”等传统编织技法,一直作为众多纤维艺术家主要的创作手段。在第一二届双年展中,编织技法型作品成为参展作品的主流样式,如:栽绒壁毯。相当一部分中国纤维艺术家是从壁毯才认识、走进现代纤维艺术的。然而,从第三届双年展开始,运用综合技法的参展作品开始增多,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传统编织技法型作品占主导之势被打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届双年展中传统的毛织、丝织栽绒壁毯作品几乎难觅踪迹,而出现了大量以综合手段、立体装置甚至多媒体技术形式的作品。在许多艺术家看来,运用综合手段表现似乎比传统编织语言更能方便快捷地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而且材料特点体现得更为直接,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部分坚持运用传统编织技术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出精致、细腻、复杂、丰富的特点,羊毛、真丝等材料不再是唯一,金属线、纱、棉、麻、纸、化纤、尼龙等新的编织材料被运用进来,丰富了表现力。可以说,传统编织技术以及新材料融合将是纤维艺术的又一趋势。

  坚持运用精湛的编织技艺创作,是刚刚故去的国际著名纤维艺术家基维的不懈的追求。他的遗作《春夏秋冬》用“高比林”技法,描绘了美丽的高加索山春秋寒暑的更迭,色线交织的自由、奔放,如同流动的音符,讲述着春的复苏、夏的浓郁、秋的热情、冬的萧寂。

  双年展策展人林乐成的作品《双年展之旅》,作品以举办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的地理图形为元素,通过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表现,来歌颂这三个地方所成功举办的四届双年展。北京古长城的沧桑、上海黄浦江的韵味和苏州江南水乡的温润通过“高比林”细腻的肌理与微妙的颜色过渡来加以诠释。

  结语

  两年一度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从作品中探究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体会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上所呈现的不同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近年来中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可喜成绩,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现上升之势。正如日本著名国际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所讲的:“在两年一届的纤维艺术双年展舞台上,中国纤维艺术家的成长会如此之快,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参考文献:

  纤维艺术篇2

  关键词:纤维艺术 发展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33-01

  1 纤维艺术概述

  1.1 纤维艺术的概念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 Art”翻译而来。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出平面或者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其特定材质的运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纤维艺术独具平面性、立体性及空间性诸多造型特点,故有“软雕塑”之称。

  1.2 纤维艺术的演变

  1.2.1 古代时期

  人类进行纤维创作的活动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初的纤维艺术形式是羊毛编制的壁挂。尤其是到了10世纪以后,随着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挂毯因装饰巨大而冰冷的教堂或城堡墙壁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以宗教故事为主。典型代表是1375年法国宫廷画师让伍德利创作的作品《奉告与祈祷的启示录》。

  1.2.2 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后,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该时期的纤维艺术依然是壁挂形式为主,但是题材有了突破,内容也变得多样。此时的壁挂编织技艺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审美上却没有独立出来,以名家的绘画复制品为主。其中高柏林和欧布松是不得不提的精湛编织技艺的典型代表。

  1.2.3 现代时期

  自从19世纪莫里斯提出挂毯艺术的创作不适宜表达画笔技巧,而应该尽可能地恢复编织艺术本来的面目,着力挖掘构建作品本身的材料美,纤维艺术就进入了大放异彩的一个时代。现代纤维艺术表达上有三个显著的转变:造型风格上由二维到三维蜕变;工艺材质上由单一到丰富变化;主题寓意由浅显易明到深刻隐喻延伸。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2 国内纤维艺术发展概况

  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纤维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形成了以清华美院为代表的理论体系,使纤维艺术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同时清华美院还于2000年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承担起了教学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此后多所高校成立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纤维艺术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入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多次获奖。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 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2010年10月底,“从洛桑到北京—— 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河南美术馆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等2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80余所高校的300余件作品在此展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岳嵩的《你和我》和清华美术学院染服系教授李薇的作品《清·远·静》双双摘得双年展金奖。

  3 国内纤维艺术发展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纤维艺术在中国经过长期的积淀与蓄势,虽然已经不断发展壮大并初具规模,然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先天不足,问题多多,需要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发展的历史却非常短暂。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主要是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不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创作思路都非常相似,无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局限了学科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3.2 纤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佳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通常情况下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男性则寥寥无几。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性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国内的纤维艺术发展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同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不够,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拓宽纤维艺术的受众面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3.3 纤维艺术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纤维艺术家在中国一直比较少,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能够参加国外的展览,大多数从事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很少能够见到国外纤维艺术实物,更不可能接触国外的同行艺术家的现实。扩大国际影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推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4 结语

  国内的纤维艺术在短期内有了良好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上的差距依然存在,我们需要正视当代纤维文化的瓶颈,抓住机遇,独辟蹊径,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道路,在国际纤维艺术运动中促进国内纤维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乐成.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4).

  [2] 崔唯.纺织品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2).

  纤维艺术篇3

  (一)对纤维艺术风格的影响

  自21世纪以来,蒸汽机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工作效率,机器造就出来的物质往往以工业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中,继而融入到生活当中。但这种方式质量没有手工精致,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受到了限制,但却给艺术家带来新的机会,能够让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和材质上有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例如麦秆、绳带、玻璃、纱网、衣服,皮草,亮片、芦苇等都被当代艺术家巧妙灵活运动到艺术作品中。

  (二)对创作艺术素材的影响

  如今科技的发展迅速,为了扩大纤维艺术素材的应用范围,不断地研究,使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传统的纤维素材很古老,当代已经能够在取材中得到很大帮助。现在的高科技、网络、信息、3D技术等都有着高速的发展,此类科技均可以运用到纤维艺术的创造中。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纤维艺术的创作已经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以及更多立体。

  (三)纺织科技进步对纤维的影响

  “纺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科技技术的发展非常瞩目,绿色纤维、再生纤维和再生涤纶,都是纺织工业的技术衍生品,在石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工业科技创造艺术品。如今大家比较熟悉的聚酯纤维,亚麻纤维,聚酯纤维和亚麻纤维的面料越来越多,纺织科技的进步与技术为当今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二、当代纤维艺术色彩运用的多元化特点

  (一)材质的多元化

  现如今,人们对纤维艺术有着很高的标准,对材质方面要求也很高。让人们在材质的选择上了有更多新的突破。例如皮革、毛线、布匹、塑料、金属等都可以被人们利用,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当代纤维艺术设计品中,装置艺术、策划艺术、舞台灯光效果、摄影艺术等现在艺术都在努力加强,这些工业文明的痕迹都是纤维艺术的主要取材对象。

  (二)编制方法的色彩多元化

  材质的色彩在纤维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材质的色彩在编织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纤维艺术方法的编织色彩都可以运用到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编织出的效果色彩丰富,根据艺术品的不同编织手法,会给人带来多种的感受。因此纤维艺术的编织方法可以让多元化色彩的发展成为可能。在编制方面,选择的不同颜色能够为作品带来不同的反响,让人们也多了几分选择。纤维艺术家在同一件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编织手法以及色泽上的使用,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创新视觉效果。

  三、当代纤维艺术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一)“去中心化”格局理念的多元化

  “去中心化”的理念在纤维艺术中有很明显特点,这种特点非常显著。随着西方文化水平提高,思想活跃,人们观念也逐渐变得开放,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理念,对“去中心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去中心化”的格局理念逐渐面向社会,转向多元化理念,这种“去中心化”在当代纤维艺术理念中的应用居多,并且也得到了广大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二)审美形态理念多元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科技方面有了较高的成就,其中,全新的设计理念是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品中融入多种的科技方法。例如:印刷、复制、染色等都会被艺术家所采用。但也有不少纤维创作者在创造中反对使用科技,更注重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中更注重包括工艺、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因素。当代纤维创作者接收的不同讯息,使其在创作中也加入了多元化设计理念,所以,当代纤维设计创作能够更加繁荣。

  (三)情感多元化

  情感多元化是指在纤维艺术品的创作中融入设计师的个人情感,通常,设计师喜欢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加入自身的感彩。例如韩国著名的纤维艺术家刘贞惠,她在写作的时候对“爱”情有独钟,在其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至今一直围绕着这一主题来创作。她的作品中既体现了她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也体现了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因素。而她的作品当中不仅仅是对“爱”的表现,还有用垂直状来强调女性的身份特征,她用隐含的方式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她的生活质量。她将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到“爱”。

  四、结语

  纤维艺术篇4

  纤维艺术作为生活中的一分子,具备了坚硬、柔软、鲜艳、暗淡、宁静、活力、平直、曲折的一些不同的质感、色泽感、形态乃至肌理感等。纤维艺术在和现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共处时,在符合相应的物质使用功能以及艺术审美装饰功能以外,在内容上更为丰富,风格方面更加别致,可以展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气氛,可以体现出视觉美与触觉美的力量,还可以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浓厚的深情,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当前人们使用硬质材料所造成的生硬与冷漠,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通过总结获得以下特点:

  (一)审美特点

  现代纤维艺术通过其自身独有的材料质地以及富有个性的表现特征,形成了其他艺术所无法具有的审美特点。这样的审美特点也就是通过纤维艺术的材质、色泽、形态、机理等因素在空间构成的完善性,透过视觉表达,通过人的审美标准来完成。

  1.材料美

  物体外形是通过其基本特点结合而成,先要取决于运用材料的差别,其次为表现形式的差别。纤维艺术的材料大多是通过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以及实物材料所构成。所有材料都具备了各自的物理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变成各自的心理感应,材质之间的物理特性的差别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后可以发生不同的美感体现,金属材质形成的空间环境让人感受到纯净感;木石材质为人们提供质朴的亲近感;织物为人们打造温馨随和感;人造纤维由于具备了弹性光亮之美,不仅可以具有柔韧的共性美,还具有不同质感的个性美。材料自然属性的不同,令艺术家在创作中变为视觉方面美的心理感应,透过适当的艺术表现,为材料的审美价值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而引发了及其丰富的心理效应。

  2.形态美

  形态美是由于物体形态在外表上给人以和谐的视觉体会。形态包含了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外部形态指的是空间特点,通常泛指形态的外表,也就是人们所观察到的外部状态。内部形态体现出形态里各部分相互间界限的形态,也就是结构形态。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属于局部和总体、背景和前景的关系,两者相互衬托,其之间的张力在相互作用里实现平衡。外部形态的轮廓能够体现出内部形态的结构轮廓。材料质地的不同,可以转变外部及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进而丰富形态在视觉方面的美,例如竹、藤等纤维类,其一同具备的弹性张力由于外形和馁形的结构结合,构成相对鲜明的结构轮廓,从而产生了挺拔利落的形态美。质地柔和的麻、棉、毛等纤维,每个人的柔软属性对于编织不同的交织里构成了任意张力结构轮廓,以此体现出柔美和谐的形态美。对于软硬兼施的材料来讲,它对比的张力对于其他部分形态之间的表现属于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3.肌理美

  纤维材料由于质感的差别,才可以进行人为加工处理,引发了一些具有历史性的美的视觉体会———肌理。这也是此类肌理美缔造的纤维艺术碰触空间。其一,肌理美属于视觉形态。其具备的物质倾向性张力在各自组织结构里的穿行延展属于打造肌理美的表现方式,而且还会对人们在心理方面有所影响,视觉形态在肌理方面的体会以及材料构成的富有内涵的心里体会。其二,肌理美的不同质量感。其与颜色、光影、形式以及关联方面和人们的心理体会融为一体的美感,一类有别于屋里定义方面的质量。色泽暗淡、反光、表面皮肤粗糙,构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4.色彩美

  色彩美的缔造应当是通过美感体会为根本,将创造总体空间色泽的审美内心需求以及和谐色调空间为己任。现代艺术在色彩美方面,是透过纤维艺术本身的色泽体现以及纤维艺术体现来完成不同层面的和谐。

  5.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不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空间状态,其状态、色泽、肌理等都与周遭空间的因素产生联系,艺术家一定对此进行平衡,且令人们在视觉的心理方面引发审美联想,如此才可以最终完成总体空间美。

  6.表层审美

  其特点为对形式美伊苏的结合体会,包含了人们对纤维艺术作品的视觉形态在形、光、肌理、色泽等视觉因素方面的初步判断与基本体会。现代纤维艺术则通过自身的材质肌理以及特有的个性所体现的形式,结合成为艺术的审美特性。

  7.深层审美

  不论是现代室内设计还是纤维艺术,都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这样文化系统包含了人们对文脉的认同感,以及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以及渗透性,或者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特征展现出来。

  (二)空间媒介特点

  相关人士层为现代室内设计给予了一个定义,建筑空间属于一个穿越了经济过程,也就是四处走动且改变位置,在相继的空间发展里的作用,透过感受运动的顺序逐步获得激烈的感受其通过纤维材料为媒介,构造的物质体现以及精神体现。

  二、纤维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纤维艺术身为室内设计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室内环境里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令空间更为丰富,还可以和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颜色、材质构成一个琐碎的,并且可以同建筑内部空间的材质、色彩以及照明相结合,让人们的艺术氛围与建筑设计里相结合,进而令建筑内部环境更为温暖,并缔造出较为丰富的人性空间。由于审美情趣的持续提高,纤维艺术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纤维艺术品多余空间环境的束缚有着较大的作用。纤维艺术品由于材质丰富、色泽鲜艳,且建筑用材大部分构成了明显的对比。不论是平面还是例题,都能够更加人性化,打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纤维艺术品通过软性材料进行硬性控制,再次打造建筑空间里的人文形象,且不忘填补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形象且活泼的色泽,令温暖的人性化艺术氛围与室内空间有效结合。

  三、结束语

  纤维艺术篇5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miniature”在法语中的原意为中世纪手稿中,章节开头的彩饰文字或微缩的模型、影像。在现代纤维设计领域则被转译为各种形式多样、小巧精致的艺术品。其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手工制作,也可以是将各种现成材料通过一定的设计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具有很强的空间装饰性。迷你软雕塑以其小巧可爱的尺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而受到许多女性朋友的欢迎。

  纤维艺术篇6

  关 键 词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形式语言 主题 高比林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2000年到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纤维艺术家相约携手来到中国,在这个展示才华的国际艺术舞台上,东西方艺术不断交流与互动,国际纤维艺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向特点,探索纤维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一、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综合材料展示、装置展示与平面展示三大特点

  当今的纤维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是纤维材料的编织和绘画的复制,而演变为对纤维材料的表现张力进行深入的挖掘,似乎纤维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将绘画形态直接转化为纤维织物语言,而是更钟情于对不同纤维材料流露出的情感进行表达,对如何把握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在这几届双年展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作品不断涌现,带有巨大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纤维艺术呈现更大的表现空间。

  任光辉的作品《水墨时光》,以装置形式展示纤维材料的空间形态。将中国传统水墨意向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染色毛线精致的缠绕,形成一道虚实浓淡变化的人造风景。这件作品自然、质朴、纯粹,强调了纤维材料的特征,表现出艺术家善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材料美感,与观众共同分享材料所带来的快乐。

  《清晨的浮游物》《水墨时光》是作为综合材料与装置形式的典型,日本艺术家福本潮子的《夏夜》则是在平面形式上超越传统的作品。作品采用经染色处理的天然麻布为材料,用铁梳处理成疏密有致、变化微妙的层次。由于布料的双层垂挂结构,在不同角度光线下,使其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波动,随着人目光的转移,给人变幻动荡之感,仿佛在时空中穿梭。作者将日本民族传统染色技艺与现代创作观念相融合,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这些作品反应了当今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向:综合材料的使用,立体装置形态的展示以及对平面语言的研究和超越,成为纤维艺术创作的三大特点。

  二、纤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提升,注重情感的表达

  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的距离在于两者创作观念和思想内涵的差异,纤维艺术家通过借助一定技艺的展示,来反映一定的思想性和观念性。韩国纤维艺术家宋繁树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象征性。从第一届的《信仰的宿命》《从那日起》到第二届的《逻辑的推理》,以娴熟的编织技巧创造新的符号语言,讲述着一个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哲学命题;第三届和第四届的《来自伊拉克的来信》系列,更是直面当今战争与和平这一现实问题,作品产生的象征意义发人深省。

  在2006年的第四届双年展中,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创意新颖、内涵丰富。覃大力、余佩佳的作品《涟漪》,采用绳网结合抽纱结构,制作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网状立体造型,利用光影投射出影像效果,给人以水波荡漾的联想。刘辉、王建的作品《往事如烟》和肖军的作品《裂变》将技术与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往事如烟》虽然采用传统“高比林”技法,但是通过作者细腻的编织,展示了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产生了新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曾经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追忆,升华了主题。《裂变》突破了传统纤维材料的表现形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管状材料缠线染色,进行排列组构,并将中心部分开裂、变异,形成丰富的层次,从而揭示了宇宙间潜能积蓄到某一极限,必将释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这一永恒的定律。李大鹏、周骥的作品《思想者ⅲ》通过细腻的“高比林”技艺表现,将其与雕塑、装置、三维动画多媒体巧妙结合,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王琳的作品《盲人的色彩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爱的永恒主题,在印染透叠而成的织物面料中加入凹凸变化的点状盲文元素,通过手指的触摸能够解读出诗的大意。作者用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弱势人群的关注和爱心。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对人性的关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对人文精神的讴歌,和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存空间、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

  三、纤维艺术编织技术呈现细腻、创新的特点

  长期以来,运用“高比林”“缂织”“栽绒”等传统编织技法,一直作为众多纤维艺术家主要的创作手段。在第一二届双年展中,编织技法型作品成为参展作品的主流样式,如:栽绒壁毯。相当一部分中国纤维艺术家是从壁毯才认识、走进现代纤维艺术的。然而,从第三届双年展开始,运用综合技法的参展作品开始增多,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传统编织技法型作品占主导之势被打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届双年展中传统的毛织、丝织栽绒壁毯作品几乎难觅踪迹,而出现了大量以综合手段、立体装置甚至多媒体技术形式的作品。在许多艺术家看来,运用综合手段表现似乎比传统编织语言更能方便快捷地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而且材料特点体现得更为直接,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部分坚持运用传统编织技术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出精致、细腻、复杂、丰富的特点,羊毛、真丝等材料不再是唯一,金属线、纱、棉、麻、纸、化纤、尼龙等新的编织材料被运用进来,丰富了表现力。可以说,传统编织技术以及新材料融合将是纤维艺术的又一趋势。

  坚持运用精湛的编织技艺创作,是刚刚故去的国际著名纤维艺术家基维的不懈的追求。他的遗作《春夏秋冬》用“高比林”技法,描绘了美丽的高加索山春秋寒暑的更迭,色线交织的自由、奔放,如同流动的音符,讲述着春的复苏、夏的浓郁、秋的热情、冬的萧寂。

  双年展策展人林乐成的作品《双年展之旅》,作品以举办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的地理图形为元素,通过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表现,来歌颂这三个地方所成功举办的四届双年展。北京古长城的沧桑、上海黄浦江的韵味和苏州江南水乡的温润通过“高比林”细腻的肌理与微妙的颜色过渡来加以诠释。

  结语

  两年一度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从作品中探究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体会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上所呈现的不同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近年来中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可喜成绩,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现上升之势。正如日本著名国际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所讲的:“在两年一届的纤维艺术双年展舞台上,中国纤维艺术家的成长会如此之快,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参考文献 :

  纤维艺术篇7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 造型观; 审美; 空间

  1 现代纤维艺术在我国

  ?我国对现代纤维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始于文革结束。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业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在展览上,引起人们广泛注目的是江苏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冷冰川为代表的作品,其材料使用相当广泛。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了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慧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了中国纤维艺术的风格,向世人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中国气派。2000年的“从洛桑到北京——2000年国际纤维艺术展”及随后的2001年12月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西部”艺术大展,纤维艺术展更是具有影响的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造型观念。

  ?

  2 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

  ?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创造应该以人为本,把营造整体空间色彩的审美心理为最终目的。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和纤维艺术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而共同完成的。色彩在纤维艺术中,是经过经纬色线的组合配置、在交织形成的点线面肌理的层次中体现的。纤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因此,在经纬交织中,色彩不但是形态的一部分,而且在形态结构中它又是最重要、最直观的部分。可以说色彩是一种重要的构成语言,它在材与质的交融汇合形与色的相得益彰中创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现代纤维艺术有着诸多的表现因素,然而色彩的因素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观。艺术家必须首先考虑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色彩两方面关系的统一,方能营造整体空间的色彩表现美。

  ?可见,现代纤维艺术造型观中的色彩表现的辉映是来自纤维艺术色彩与环境空间色彩的相互对比与相互协调。

  ?

  3 现代纤维的艺术审美

  ?3.1 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美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论述艺术“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因此,具有倾向性的张力是构成纤维艺术形态美的灵魂。

  ?现代纤维艺术常运用力的重叠获得深度,产生比物理距离还要强烈的空间形态美;运用力的渐变获得序列,创造具有节奏韵律的形态美;运用透视的抽象变形获得张力,形成具有动感的形态美;更由于新材料的介入,使其具有不定空间、不定动静、不定虚实的形态特征。时而粗犷浑厚、时而细腻逼真、时而飘逸朦胧,可以说纤维艺术的形态美构成了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因此,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叶材料的选择与对结构形态的把握,是决定作品在空间造就视觉美的成败所在。

  ?3.2 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3.2.1 现代纤维艺术产生的空间感

  ?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空间本身,而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壁面形态纤维艺术能使建筑空间与环境产生不同的精神寓意。如一个大厅既可被墙上巨大空间的纤维艺术作品装饰得气派豪华,也可被渲染得轻柔优美。

  ?在建筑空间中,纤维艺术具有空间导向性功能。它能引导人们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一方面保留着对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交流。如在大型建筑空间内,可通过楼梯处装饰高低错落有序的壁毯形式获取空间导向作用。产生这种空间感受的原因是“在建筑中,人是在建筑内行动的,可以这样说,是他本人在造成第四空间,是他本人赋予这种空间以完全的实在性。”[3]。另外,现代纤维艺术还可以利用随机性创造出巧妙和谐的意境,甚至利用纤维艺术品分割建筑空间,从而营造新的空间。

  ?3.2.2 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二维的壁面形态还是三维的空间形态只要一经挂起,它的形态、色彩及肌理等因素就与周围空间的众多因素发生关系,艺术家必须从中去平衡协调,并使人们在越觉心理中产生审美联想,这样才最终完成整休的空间美。

  ?纤维艺术的形态与环境空间美的构造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问题,如何去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空间更是艺术家为

  [1] [2]

  之这求的目的。空间与形态,形态与空间在相互制约中限定了纤维艺术“运动式样”的形态;同时又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整体空间的美。由此可见,艺术家对不同环境空间的积极能动的把握是创造纤维艺术空间美的关键。

  ?.. 现代纤维艺术审美的心理因素

  ?现代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多利用纤维艺术品内在的艺术性和外在的装饰形式,从审美角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心境的舒适而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如何调节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使人们通过室内环境的装饰来调整心态,始终以最佳的心境、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社会,就成为室内纺织装饰设计师们首要的研究课题。设计师们力求通过纤维装饰品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来沟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感情交流,传达人们内心艺术理想的追求,同时做到调节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舒缓惬意,促进身心健康。

  ?综上所还,纤维艺术的艺术审美是艺术家把握纤维艺术整体美时缺一不可的重要元素,只有当它们自身的美被恰到好处地成为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时;也只有当它们成为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情感共鸣时,才能最终体现纤维艺术完整的审美价值。

  纤维艺术篇8

  关键词:居住空间 软装饰艺术 纤维艺术

  1.软装饰艺术

  软装饰艺术设计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熟练各种装饰材料性能和工艺制作技能,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创作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涉及企事业部门、各类设计公司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绘画、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小区规划等创作设计。

  居住空间的软装饰通过在室内环境中,对经特别选择之后的家具、工艺品、收藏品、灯具、花草植物等可移动装饰物进行构成组合。软装饰对室内空间的分割大多采用象征性的形式。创造开放性的多元化空间,这样不会使空间显得拥挤,使室内的空间无须“硬隔断”便可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产生富有节奏感的交相辉映的装饰美感。在室内软装饰阶段,我们可以用家具、屏风、地毯等移动装饰物来对室内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一块地毯,一组低柜或一个小型雕塑,我们便可以利用其位置的摆放来对室内划分出一个虚拟的空间来,人们在室内的行进线路会自然地绕开这些物体,从而在室内进行“隔断”便可以虚拟出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合理运用开发这种“软环境”可以创造出温馨、惬意的居室环境和各种舒适宜人的情调空间。室内纺织品设计在成功的室内环境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的另一层皮肤和室内建筑空间内层的纺织品,它是作为联系外部装修和人之间的媒介而存的,是把人引向更另舒适的室内环境的桥梁。室内纺织品和室内空间的相融之处,正是人类生活最理想的室内环境。

  2.居住空间中软装饰的流行趋势

  在当今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生活、起居的居住空间要求也从简单实用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就要求我国设计师从使用功能、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构思创新的居住空间设计概念,即概念设计.运用概念设计独特、创新的特点,使居住环境能够适应新的消费观,促进我国居住空间设计水平的提高,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本,实现与世界对接的同步发展.家用纺织品是软装饰中最重要的装饰手段。室内纺织品设计要根据特定的室内环境来考虑具体的装饰,只有注重艺术性和主题性,才能创造出高品位、有人情味、艺术感强和有吸引力的优美环境。因此,室内纺织品设计要有一个与室内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相关联、独具特色和立意新颖的主题。个性化的体现无疑是居住空间的主流趋势。

  3.纤维艺术—DIY装饰创作

  80后的居家理念:舒适、情调、等以此展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比如运用钩针的技法,制作沙发上的靠垫,或是茶几上的面巾等,以及布衣情侣娃娃,作为生活的一角。无不体现出,生活的易趣。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虽然纤维艺术的材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本身具备自然的符号,但作为原始材料,只有通过纤维艺术家灵巧的双手,有意识地去运用贴、绘、编、捆、缝等多种独特的手工艺方式,在线与线的交错中,凹凸变幻的肌理中,传达出人与自然融合的符号语言。如一条条杂乱的稻草、藤条、柳,经过编织便成为一件朴素的壁饰 ;一堆堆破旧的废纸在加工成纸浆或折叠拼接后,可创造出富有肌理感的纤维装饰画 ;残败的枯树枝被不同的毛线包缠后,又被赋予了生命延续之感。总之,现代纤维艺术,随着多种材料和纯手工艺制作的发展,愈来愈明显地进入到人们的观念中,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美学效果。两年一度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从作品中探究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体会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上所呈现的不同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近年来中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可喜成绩,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现上升之势。

  4.结语

  总之,要营造理想的室内软环境,首先要从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心理出发。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人,都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理想”环境。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才能使设计人性化;只有对不同的人做深入的研究,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室内环境;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1] [2]

  纤维艺术篇9

  关 键 词:纤维艺术 中国 发展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纤维艺术的取材

  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

  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

  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

  2.“纺织纤维”的分类

  ①天然纤维。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②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WWw.133229.Com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

  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中国还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蚕丝做纺织材料的国家。两汉时期又出现了工艺更加复杂的缂丝。由于缂丝工艺多为皇亲贵族的奢侈品,所以只追求工艺的精美绝伦而很少考虑人工成本。宋代母子经缂法的运用使缂丝艺术品纹丝的均匀性胜过当时的工笔绘画作品。当时用缂丝技法临摹书画原作已经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缂丝采用的编织材料和欧洲壁毯不同,但通经断纬的编织技法却是相通的。清代缂丝的中心转移到了苏州一带,这时使用的彩色纬线已有六千多种颜色。

  新中国成立后,纤维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地毯行业,地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主流品种之一,一向以编织120道壁毯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在艺术作品中还原生活的真实原貌。中国的地毯作品《万里长城》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总部,一时传为佳话。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纤维艺术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一批青年艺术家揭竿而起,切入纤维艺术语言的探索,塑造了一些纤维感较强的艺术形象。”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习欧洲高比林的编织技法,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开始进行独立的纤维艺术创作。一批采用高比林编织技法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山高水长》《秋水长天》等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三、展望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发展前景

  纤维艺术的手工编织的特性使得这门传统的手工艺独具民族文化的特性。只有当一门技艺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永葆青春,常开不败。

  1.国际纤维艺术的交流

  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的大都市上海集中展示,为世界范围内各种传统与现代的纤维艺术提供了展示空间和研讨殿堂。这本身就是一件促进中国纤维艺术发展,展现中国纤维艺术文化的大事件。

  2002年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12所高校纤维艺术家共同努力下,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引领着世界纤维艺术的潮流,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成为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大舞台而焕发了蓬勃生机。

  2.中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开展

  林乐成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高等教育的开创者,于1985年首先开设了编织壁挂设计制作课,这应是中国教育史上在大学开设编织壁挂教学的第一课。2000年,他又率先正式招收了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也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纤维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他的社会实践和教育探索可谓硕果累累。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工作室正式成立。几年来,纤维艺术工作室学生创作实践作品纷纷获奖。林乐成教授出版的《纤维艺术》一书,是他多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是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第一本纤维艺术专著。

  如今,纤维艺术已经在中国的高校开花结果,一批热爱纤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正乐此不疲地耕耘在讲坛和工作室里。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已经初具体系和规模。与此同时,理论文化的建设和研究,也逐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纵深地发展着。

  中国的纤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速地发展着。纤维艺术不断与国际交流,吸取着欧美纤维艺术观念的开放性思潮,保留发扬着我国古老而独有的情怀和含蓄深远的意趣,也基本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经济日新月异和政治环境十分稳定下,在不断与世界的交流学习中,在国内纤维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国人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中,一定会开拓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纤维艺术篇10

  关键词:纤维艺术 语言 室内空间 魅力

  纤维艺术最早出现在地毯上,我国先秦时期皇室贵族就开始使用地毯,后来出现了柱毯、座毯、门帘毯、丝毯。据史书记载,大唐鼎盛时期中国的纤维艺术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它跟语言一样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语言被看做是人类最重要的听觉交际工具,而纤维艺术和人类的交流则是通过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进行着视觉的交流,纤维艺术通过其特有的本质在视觉交际的世界里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纤维艺术像语言一样,由其材质――语音、形态――语法、色彩――语法的特征,在室内空间中共同展示着纤维艺术的语言魅力。

  一、极富个性的材质美

  材质作为纤维艺术语言的语音,在纤维艺术语言中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世界上有无文字的语言,但没有无语音的语言。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触觉与视觉相交融的艺术,它的首要保证便是它与众不同的材料魅力。纤维材料是人类最早接触、最早运用、最亲近的材料之一,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纤维材料有天然的动植物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纤维艺术以其独特的个性材料,在室内空间凸显着魅力。

  1.朴实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材料

  天然的动植物纤维取自动物和植物本身,没有经过化学加工,具有温暖、轻柔、朴实的品质,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它的纹理清晰自然,是一种软性的天然材料,在材料介质里具有独特的质地美。它柔顺、细腻、蓬松的质感是其他艺术材料所不具备的,在室内空间中选用这种朴实、天然的纤维材料,能让整个空间有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

  动物纤维又称天然蛋白质纤维,主要有动物的毛和丝,包括动物的毛发和绒毛、禽类的羽绒和羽毛以及蚕丝等,非常柔软,富有弹性,保暖性好,吸湿能力强,光泽柔和。主要的天然毛纤维有绵羊毛、兔毛、牦牛毛、马海毛、骆驼绒、山羊绒以及桑蚕丝、柞蚕丝等天然丝纤维,毛纤维有质感柔软、细腻、亲肤、透气性好的特征,具有温暖、厚实的特点,大量用于高档纺织物和纤维艺术作品。丝纤维质地细腻、轻而细长、柔软顺滑、光泽好,吸湿透气性好,号称自然界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主要用于织制各种绸缎、针织品和纤维艺术作品。

  植物纤维是一种分布在种子植物中的厚壁组织,它的细胞细长,两端尖锐,具有较厚的次生壁,壁上常有单纹孔。植物纤维主要有棉与麻,棉纤维吸湿和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具有蓬松、温暖、舒适的感觉。麻纤维是从各种麻类植物中取得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散湿与透气性能,传热导热快、凉爽挺括、出汗不贴身、防虫防霉、织物不易污染、色调柔和大方、粗犷。麻纤维既有柔度又有力度,粗犷厚重,具有灵活多变的空间可塑性,是最具潜在功能的天然纤维之一。例如,美国艺术家基尔・拉斯德的作品《玉米王》,以天然的麻纤维,运用编织、缝缀等多种手法,创作了一组巨大的玉米植物的立体软雕塑,悬挂在俄亥俄州农业部大厦厅堂的墙面上,宛如给冰冷的墙面穿上了温暖的衣服,不仅给人们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也传递了深层次的关爱。

  2.弹性光亮的人造纤维材料

  人造纤维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经溶解后制成纺织溶液,然后纺制成纤维,竹子、木材、甘蔗渣、棉子绒、草类等都是制造人造纤维的原料。它分为人造丝、人造棉和人造毛三种,主要品种有粘胶纤维、醋酸纤维、铜氨纤维、硝酸酯纤维和人造蛋白纤维等。它具有轻柔、光滑、纱支细、密度小、弹性好、吸湿性能强、坚牢耐用、透气好、染色鲜艳等特点,人造纤维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纤维艺术的造型语言。

  3.艺术内函独特的实物材料

  实物材料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例如毛衣、棉被、纸张等,它们经过一些不同的艺术处理,在表达本身质感的同时,又构成了另一种新的艺术美感。艺术家没有改变实物材料的物理性质,只是从观念与空间上改变了实物的实用功能,实物材料特有的信息使作品产生了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第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韩国艺术家宋娟创作的《无题92装置》,采用数以百计的棉质手套相互交叉排列连接,形成一个220×100厘米的立方体装置作品,艺术家并没有改变棉质手套的物理性质,而是将同质同款的手套反复重叠,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给观者带来强烈的震撼。以棉质纤维的质感体现雕塑的三维体积感,给人以真实、自然的享受。

  二、极具张力的形态美

  1.平面形态――壁挂艺术

  纤维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数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发明了编织工艺,这从在河北磁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多年前红陶纺轮得到证实。人们在经纬之间找到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加上温暖、轻柔、朴实,具有亲和力的丝、毛动植物纤维材料,用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编织而成的壁挂,给冰冷的建筑空间注入了一股暖流。例如,欧阳瑰丽创作的作品《溯之一》(图1),采用天然的纯羊毛,用古老的高比林的编织技法编织而成,悬挂在艺术沙龙的墙面上,温暖、柔软的羊毛质感给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沙龙增添了舒适、温馨的情调,明快的色彩使室内空间环境变得宽阔明亮。

  2.立体形态――软雕艺术

  20世纪80年代末,“软雕塑”一词首次在中国提出,这个时期的纤维艺术创作已不像以前那么单纯、机械。随着纤维材料的不断扩展,创作风格趋于多元,表现形式走向多样。传统的壁挂艺术开始渐渐离开墙面,逐渐走向立体,走向空间,艺术家更加关注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环境的完美结合。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纤维艺术家林乐成创作的巨幅纤维浮雕《山高水长》(图2),悬挂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楼大堂,作品采用羊毛材料,用栽绒的技法,呈现凹凸起伏的浮雕效果,突破了传统雕塑金属、石、木等材料的坚硬与冷漠,带给人们的是自然与温馨。

  3.空间塑造形态――装置艺术

  到了90年代末,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要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注重对场景、对空间环境的利用与包容,这使得纤维艺术开始转化为装置艺术,艺术家着重关注纤维艺术作品自身形态与周围空间的交融美。纤维艺术家任光辉为山东大明府酒店创作的纤维装置作品《水墨时光》(图3)就是一经典的案例,作品借中国水墨之意,取树枝自然之形态,用黑白羊毛线缠绕树枝成晕色变化,在酒店的室内装置成了多组水墨空间,以表达时光的瞬息变迁与万物的轮回永恒。

  三、独立统一的色彩美

  如果说材料是纤维艺术品的“血肉”,那色彩就是纤维艺术品的“皮肤”了。纤维艺术运用在室内空间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最敏感的部分之一就是色彩。色彩美是纤维艺术品中最直观的效果美。纤维艺术的色彩美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与纤维艺术的色彩和周围环境的色彩两方面关系的协调对比共同完成的。

  1.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表现

  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由纤维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肌理来决定,纤维艺术材料有天然纤维与人造纤维。天然动植物纤维不加任何人工着色,色泽柔和发亮、纹路清晰均匀,透着天然淳朴的气息,这些天然的色泽使那些纤维艺术作品保留了大自然的本色,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进行加工制作,使这种天然色泽表现得尽善尽美而独具“自然真切”的魅力。如前面谈到的林乐成创作的《山高水长》,巨幅浮雕全部采用天然的驼色系纯羊毛,通过栽绒与高比林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抽象重叠的山水符合,体现了刚强、磅礴、秀美、清新的韵味,与大楼空间环境浑然一体,使整个空间充满真切自然的气息。

  2.纤维艺术色彩与周围环境色彩的交融

  由于纤维艺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使室内环境变得色彩丰富、肌理饱满、层次分明,并且能活跃室内空间的氛围,在装饰室内空间的同时,也装饰了人们的生活。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选择纱线与工业纤维包缠金属软管为纤维艺术的肌理语言,在公共大厅的墙面上创作了大型壁挂,在灯光的映衬下,那垂直、蓬松的白色纱线和紧缠的红色纤维,与大厅中呈曲线的红色沙发交相呼应,又与单一整体的环境色调形成对比,造就了强烈的视觉中心。

  结语

  纤维艺术作为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充满自然气息的软性材料、多样的艺术形态和丰富的色彩,成为连贯室内空间的情感纽带,给室内空间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应该看到纤维艺术创作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类情感的理解。我们要力求使纤维艺术更有效地作用于室内环境之中,在发展纤维艺术原有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室内装饰过于冷漠、坚硬的缺陷。

  (注:本文为2011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唯.纺织品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


纤维艺术十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聚集了中国、美国、日本、格鲁吉亚等16个国家二百多位纤维艺术家纤维艺术十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纤维艺术十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