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10 02:12:30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

2、计算机科技论文范文

3、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5篇)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1

  (1)更深入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2)领导各专业新产品/作品或系统的开发与运行;(3)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专业、职业乃至产业的重要性与战略影响。大赛旨在促进培养具有更好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能领导专业作品创新开发与运行、能胜任职场组织管理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大赛的创新性贡献是使学生通过对参赛作品的开发与运行,用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步骤(见表1),把职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整理,使之成为整个参赛过程必须展示和经历的环节。这些环节要细化到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表现行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的程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及其职业衔接程度的测量依据。在“如何做”方面,文科计算机教指委首先采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出大学计算机技术相关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课程结构、知识点结构,并通过“两个文件”指导参赛作品开发的实施方法。这些文件从基本理念、培养目标、所涉及课程体系、知识能力构建、实践训练环境、教师能力和考核评估等各个方面指导文、史、哲、法、教、经、管、艺各学科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实践。其他参与主办的教指委也从各自学科类属、办学层次上规范了计算机知识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大赛的作品背景、专业关联、课程关联、职业关联和能力素质,这对各级各类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指导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2大赛的特色打造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国内面向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竞赛有160余种类,国外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也有很多,其中以“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最为著名,为了阐述我们的创意和特色,有必要对典型赛事进行分析。

  2.1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剖析

  ACM/ICPC竞赛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代表学校参赛,每队由3名队员组成,每位队员必须是入校5年内的在校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全球总决赛和5次区域选拔赛。比赛期间,每队仅有1台电脑,需要在5个小时内使用C、C++、Pascal或Java中的一种语言编写程序解决8或10个问题(通常区域选拔赛设8题,全球总决赛设10题)。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裁判运行,运行的结果会被判定为“正确”或“错误”并及时通知参赛队。有趣的是,每队在正确完成一题后,组织者将在其位置上升起一只代表该题颜色的气球。最后的获胜者为正确解答题目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的队伍。每道试题计时将从竞赛开始到试题解答被判定为正确为止,其间每一次提交运行结果被判“错误”将被加罚20分钟时间,未正确解答的试题不计时。例如:A、B两队都正确完成两道题目,其中A队提交这两题的时间分别是比赛开始后1小时和2小时45分钟,B队为1小时20分钟和2小时10分钟,但B队有一题提交了2次。这样A队的总用时为3小时45分钟而B队为3小时50分钟,所以A队因总用时少而获胜。与其他计算机程序竞赛(如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相比,ACM/ICPC竞赛的特点在于其题量大,每队需要5小时内完成8道题目甚至更多。另外,一支队伍3名队员却只有1台电脑,使可用时间显得更为紧张。因此除了扎实的专业水平、娴熟的程序语言能力、高效正确的算法推演外,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样是获胜的关键。一个问题曾经困扰笔者多年:在ACM/ICPC竞赛中,为什么公认的世界计算机技术教学科研名校,如MIT、StanfordUniversity、UCBerkeley、CMU等,表现不如中国和俄罗斯的高校?根据多年的跟踪和对其赛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北美,总的大学教育理念是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从事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其整体教育体系是不赞成学生做大量重复性工作的。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集成性创新的能力,ACM/ICPC竞赛虽然提倡创造,但归根结底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原始创新创意、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却无从体现。可以说ACM/ICPC竞赛虽然要求很高,但它仍然属于单项知识技能的竞赛,它对学生的要求和训练仍然不够全面。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美国学生在参加此类竞赛中成绩乏善可陈却又持续产生了大量顶级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原因吧!

  2.2大赛的特点

  ACM/ICPC竞赛虽面向高端,但也有不够全面的一面。而国内众多面向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竞赛虽然很多,但体现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持续性和兼容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依然极少,而这也正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独到之处。具体表现如下:(1)综合性。首先是过程的综合性。作品生命周期表明从作品创意到完成,基本预演了职业工作中从产品创意到完成的过程,训练了学生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能力。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大赛鼓励参赛学生跨学科组队,大赛的竞赛规则也有利于技术和艺术俱佳的作品脱颖而出,从而促进学生智育和美育的协调发展。(2)创新性。大赛仅设参赛作品类别,不规定作品功能、效用和场景,由学生根据学习生活、研究实践的感悟和发现,针对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提出创意,既实现了海纳百川、才思泉涌,又做到了推陈出新、针砭时弊。即使是命题创作,所谓的命题也仅仅指定当前自然或社会的某个焦点,如奥运、水、绿色与环保、运动与生命等。(3)实践性。与单纯的创新创意不同,大赛强调的是谋事的灵感,而参赛作品要求是可以运行、表达、运用的成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谋事,而且要做事,从而不得不掌握谋事与做事的本领,实现学习与工作、专业与职业的衔接。(4)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不以大赛成绩定成败。大赛所设置的各环节促进了组织者与参赛者,作品评价者与作品作者,作品展示者与观赏者之间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交锋;促进了参赛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和欣赏。这不论是对作品的改进、创作机制的完善,还是学生学习目标、职业目标的明确,乃至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培养指导过程的管理,都发挥着持续的促进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任何参赛师生,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都会从大赛中持续受益。(5)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兼容性。从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出发,必须兼顾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届大赛命题或结合自然社会与经济文化热点提出参赛作品艺术表现的目标和数字化渲染的目标,或把民族民俗等元素指定为数字媒体创作的主题,或引导学生针对经济实体的实际运营构造计算机辅助平台,或要求学生就文教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并实践解决方案,这些都很好地贯彻了培养目标。此外,大赛还打造并维护了以下重要特点:(1)客观性。上述多方面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作品评优的艰巨性。为了维护客观性,大赛始终坚持现场总决赛,通过作者现场运行作品和答辩,评委确认其原创性;特色作品通过现场展示接受公开检验并实现相互学习和交流;评委通过现场公开点评传达评审观点和作品的内涵。(2)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发挥参赛学生的能力,从本质上体现竞赛的公平公开公正,必须持续、准确、翔实地公告竞赛的规程、范围和流程节点。因此,历年大赛都会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正式发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指南》。该书全面介绍大赛要求、主题及办赛细节,其中登载的以往优秀作品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接力棒。2014年大赛与百度合作建立了覆盖面更广的作品鉴赏平台、评审平台、素材存档平台,这不仅提高了办赛效率,也提高了参赛学校组织创作的可操作性。(3)教学相关性。大赛发展为多个教指委联办的重要目的,就是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发挥各教指委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指导咨询作用。大赛设置基本知识测试,力图贯彻《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和其他教指委就各自学科类属、办学层次制定的培养目标规范;评委审核作品的设计文档时,力图体现职业工作中对设计师通行要求(CDIO)的CD部分;大赛坚持现场调试演示作品,力图体现职业工作中对设计师通行要求(CDIO)的IO部分。至此可见,大赛事实上已建立与几乎所有学科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直接关联。(4)服务相关性。借助大赛平台,组织方在赛场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组织了学术报告、企业参观、企业招聘等活动,直接服务于参赛师生。

  2.3大赛的意义

  大赛设置的考试、陈述、调试、演示、审查、答辩等环节,尤其注重对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对学生项目能力的培养与检验。把项目实践作为专业和职业衔接的要点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实践者,而参赛作品开发项目要求在特定的资源约束下实现特定的构思,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其二,专业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应用于职业实践,因此,专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技术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实践并且学习其中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而参赛作品开发项目从多个方面为这样的衔接提供了保障。(2)大赛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检验。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或增强单项实践能力的问题,它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工业工程实践和文化素质发展不协调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它还面临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知识教育的改革需要整体考虑,探索一体化的能力提升和扩充方案,而以项目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必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3)大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检验。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应该使外在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与重组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大赛参赛指南要求学生以命题或创意为引导,以作品研发、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环境,建立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知识,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大赛还有利于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众多能力的培养与检验。

  3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2

  1.1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

  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能帮助学习明确创业方向,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创业计划纳入到职业规划中,使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降低学生向创业人员的转型期。笔者认为该课程应涵盖专业知识、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应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同,应是一门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课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进行学习和锻炼,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类课程应独立于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之外,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驱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总结,为学生搭建一个总结和反思的平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评估和引导。其次,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该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同时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机制、制度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最后,应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挂靠一家计算机企业进行定点实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办专题讲座或与座谈;从大一入学开始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创业引导等,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

  1.2注重学生计算机学会的建设

  学生计算机学会是一种学术性的学生社团组织,具备完善的活动章程、众多的实习渠道、合理的组织结构,并有专业老师的辅助和校方的支持,是实践计算机理论的理想平台。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职业素质,可借由这个平台定期出版计算机学会会刊,鼓励会员进行投稿,让学生在征文写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领域经典案例、前沿动态、理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为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还是会刊的主编、副主编、编辑等职务,均应定期选举。此外,学生计算机学会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活动,如邀请计算机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以专业学者为核心的座谈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高校计算机策划大赛;承接校外力所能及的策划方案、数据统计、调研等专项课题;围绕计算机领域热点话题举办专题辩论会。在计算机学会的日常活动中,学生不但要承担学会分配的各项任务,还应有意识进行学习和总结,通过和外界进行接触和合作,不断优化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消除认识误区,提升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及不足之处,并据此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不过,计算机学会的运行需要足够的权限、适当的场所和一定的经费支撑,除了校方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也应鼓励学生寻求校方企业或合作单位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此外,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对活动章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适当的情况下可直接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保证学会能健康积极地发展。

  1.3建立体系化的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是学生计算机公司、学生计算机学会及具有“职业导航”功能的隐性课程的集合,是上述课程体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学习团队的首要目标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找更多的实习平台,其次是对各个隐形课程进行管理,扩展学习空间、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团队凝聚力。最后是提升各隐形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和通融性,实现隐形课程的体系化、常态化的发展,对比,可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制定有针对性规章制度,为学习团队的建设保驾护航,寻求校友、企业等社会捐赠,为团队学习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就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从社会上外聘有实力、综合能力强的指导教师,优化隐性课程群的上层组织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团队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可能与对应时段的教学内容很难吻合,继而产生脱节的现象,如果很难从外部企业中寻找到相匹配的计算机实习工作,那么可以对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做出一些适当的阶段性调整,使教学内容主动匹配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避免出现计算机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超过学习范围的窘境,计算机项目完成后,可对拉下的课程进行补充,既要满足实习的需要,也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支持鼓励学习团队拥有更大的自,确保学习团队的灵活性。同时应认识到,如果与外部企业建立长久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习问题、实践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是完全和市场接轨的实践场所,与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学习团队从企业承接计算机项目,这样不仅能给教学提供一个实践场所,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实习平台的构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很小的一个问题就能打消企业合作念头,比如利益期望与可能的实际获得差别较大、利益分配不均,多与利益分配有关。如果一直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那么企业就不会再提供场地、设配和资金支持,或者学习团队不再向企业提供人员、技术和知识支撑。对此,学习团队应按着市场现有的规则本着相互谅解和双赢的态度与企业展开真诚、建设性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彼此期望差对双方合作意向的影响,尽可能摸索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原则,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习场所。

  2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3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正确的劳动观是立足于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应明确其基础内容、主体内容、主导内容、构成系统和对策等。

  (2)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其对于不同的岗位专业要求不同,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等。养成良好的专业技能为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人文素质教育

  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基础的社会文化素养,其实质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秉承着“要成事,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参加校园活动,能享受校园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塑造更高尚的人格及高尚的道德和教养。

  (4)身体素质的教育

  社会的快生活节奏,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身体、日常卫生知识的常识等。它涉及全方面领域,是塑造完美素质,实现身体素质的要求。

  (5)心理素质教育

  不同与其他素质教育,心里素质教育是在家庭、校园、社会等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我们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2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

  职业能力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主要有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环境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问题,如何才能寻求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1)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

  结合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应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从容面对,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管理者的肯定。

  (2)在求职过程中要执着应对,不轻言放弃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遇到困难迎刃而上,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生活态度,不退缩、不畏惧。

  (3)对于面临就业的广大毕业生而言

  适当地转变观念,调整期望值,适当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做自己的老板。另外,国家也鼓励和提倡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相关措施帮助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创业。

  (4)调整心态,发挥优势,创造机会,抓住机遇。就业难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形,每个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都应该有暂时求而不得的准备,而要真正地实现就业,还要求广大毕业生提高自主选择性,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

  (5)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活动

  在课余时间做兼职,提前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为以后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措施。遇到不喜欢的工作或是不能胜任的工作,摆正好心态,把工作做好,切忌抵触情绪。

  (6)在校期间,实现与就业零距离

  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就业指导以及招聘会,在与招聘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应聘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优秀的综合素质教养和专业的技能,充满信心。

  (7)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

  4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学科特点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时效性强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的分类组成、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基础知识、数据库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应用等模块。学生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到了必备的专业英语词汇。各专业学生在学完“基础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可以选学相应的“专业方向知识模块”。

  比如,软件方向的就将重点落在不同开发工具软件调试时的出错提示,可以以C语言、C++、JAVA语言为例实施教学,网络方向的可将侧重点放在网络的常用命令,网络的配置命令等知识上。图形方向的将重点放在英文版图形操作软件,如Flash,PhotoShop,Fireworks,3DMax,DreamWaver等软件的菜单及应用上。

  3.3合理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的教学步调不一致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在这里我们可以灵活设置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

  可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专业英语课,使专业英语、公共英语贯穿大学整个三年的学习,并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同步,并且专业英语课程的内容应与本学年、本学期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这样,一方面学生所学的专业英语,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及时解除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英语词意不明确而带来的障碍,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配合和促进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英语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及特殊性。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研究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不断修正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目标,相信会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专业英语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从而达到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呆板目前,在许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大都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既有黑板、投影仪,又可以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仍显呆板。首先,教学方法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显示在屏幕上的教科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实验效果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性质决定它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基础课程。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将课堂讲授与机房实验分开。一般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后才上一次实验课,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在实验时,一个实验指导教师有时要同时指导一两个班,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考试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较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议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虽已采用了多媒体电子教学方式,但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从“教”转向“学”,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全部在机房授课。这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边讲授、边练习、边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都学会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最佳考试方式就是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除了百分制外,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避免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利用网络设施,补充教学资源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超级秘书网

  通过分级教学、新的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等具体措施的试验与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更明确了,实践操作能力明显增强。当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只有通过积极地研究、实践探索与完善,总结出一套适应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欣如,曾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6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方式多为“板书+讲解”,而现在的计算机软件教学均以图形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界面友好,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既使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台下的学生也会满脸茫然,一头雾水。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现代计算机教学必需打破传统,教师首先以贴切实际的举例和形象直观的课件进行功能说明,让学生从感观上对新内容进行认知,再使用投影、多媒体软件等演示设备向学生进行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实习验证,初步形成技能,最后由教师进行操作订正并对其进行拓展,学生便可修正、巩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在知识的连续性上,学生也有了发展创新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应该以基本讲解启发思考示范操作辅导实习巩固讲解设计练习拓展延伸为主,即采用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等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也就收到了笔记心记大胆质疑理解认知操作验证巩固提高展开讨论自主创新的效果。再加上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是名符其实的“零起点”书、“傻瓜”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少讲精讲,多读、多做、多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二次学习”打下了基础,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

  1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同时它又需要一定的基础学科作为基础。模电数电是计算机专业所必修的两门基础课程,它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模电数电的基础教学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当前的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授课的内容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兼顾了知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其专业性相对不足,没有将模电和数电两门课程深入的展开教学,只是停留于皮毛,使得一些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但就模电和数电两门课程而言,对于计算机相关的通信、信息工程等专业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不同专业对其课程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便要求教师在给不同专业学生上课上在内容和深度上进行有效的把握和调整。教学实践中,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很多学校都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做到从专业的现状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其次,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教学,应用教学相对不足。模电数电教学中,教师面向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联合改革的探讨周荣健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江苏南通226010在课堂授课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占据较大的比例,对于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的底层结构原理的教学中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知识,比如对信号的处理以及采样、量化等。这种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理论内容,无法通过实验予以佐证,从而使得其在计算机专业中无法灵活应用。

  再次,模电与数电的教学是相互独立的。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模电与数电在教学安排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通常是先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然后才有《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从两者的安排顺序上我们可以看出模电技术作为数电的基础。在授课的内容上,模电与数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模电的课程不会涉及到数电相关的概念等知识,但是作为其发展课程的数电,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模电的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知识简单的回顾知识,没有将两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最后,模电数电教学中实验环节的重视相对不足。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注重计算机相关实验的开展,而对于模电数电的教学来讲,很多学校都没有完善的实验设备。而模电数电的教学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相关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比如,模电中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实验是以教材基本的以及标准的电路比例为对象设计的,通过这种实验,使得学生能够以简单的实验操作过程来验证相关的原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

  2当前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

  2.1学生对于模电数电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在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设计的模电数电教材,很多学生对于这两门课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时,学生变会对这两门看似不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失去兴趣。只是简单的概念和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这正是模电数电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2.2模电数电的授课内容与计算机专业没有实现有机的衔接

  数电模电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计算机专对该两门课程的实际需求。针对通信、信息工程及计算机专业等的不同特点,对模电和数电教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教学的深度能够满足计算机本专业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电路模块的功能和实际应用,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的模电和数电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与专业的脱节,无法保证衔接的有效性。

  2.3对于模电数电的联合应用关注不足

  模电与数电是两门有机联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两者的有效贯通。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将两门课程分开来讲,其实验的设计上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在实际的电路中,模电技术与数电技术常常是联合应用的。这种独立教学的情况会使得学生只会独立使用相关知识,无法有效的将模电与数电联合应用,从而使其应用能力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4当前的模电数电教学对于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面向的未来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相关领域,不可避免的会有计算机底层电路的设计等内容,从而使得模电数电的作用得以突出。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电路实用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但是只注重理论教学并且忽略模电数电关联关系的教学模式下,无法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

  三、计算机专业模电数电教学联合改革的措施

  首先,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计算机专业的模电数电教学中,要有联合的思想,对模电数电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等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更符合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从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对数电和模电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注重电路功能等的教学内容,并且有效的量这两门课程予以结合,从而实现授课方式和内容的科学化和合理性,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电路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在基础教学基础上实现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综合性。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模电数电教学,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及相关实验的开展,使学生对相关原理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其构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对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从模电数电联合的角度出发,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使这两门课的知识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针对不同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更好的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以计算机专业为指导,对电路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及实验室的操作掌握基础知识。对模电和数电的可能分别予以优化,针对不同的知识侧重点展开,使得学生在分别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从而保证其能够有效的予以用用。从实验室的角度讲,要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应用等进行综合的思考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室的改革,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最后,以校园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模电数电的兴趣。鉴于许多专业都开设模电数电课程但又有所不同,可以通过在校园中开展模电数电联合大赛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电路的设计,针对各自专业特点对电路的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区别性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在竞争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四、结语  摘 要: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研究。科技馆科普档案本身是重要的知识资源,在知识管理理论支持下,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者应重新探寻档案管理思路,以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资源的增值。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与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之间的关系密切,需梳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矛盾问题。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定位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了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受到的影响,进一步对科普档案管理的优化思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旨在促进科普档案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

  进入到21世纪,人类社会正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和信息充斥整个社会。为了更好挖掘和体现知识价值,知识管理作为新型管理模式随之应运而生。科技馆科普档案作为记载人类科技文化的重要知识资源,本身具有较高的知识价值。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的增值,需要科技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足于知识管理对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探寻可行且有效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思路,据此促进科普档案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为推动人类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总体而言,从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角度考虑,本文围绕“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价值意义显著。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定位分析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更加注重知识现实价值的开发利用。因此,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应注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通过有效管理实现科技档案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需明确定位,才能够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总结起来,具体定位内容要点如下:

  1.科普档案是知识共享的媒介

  知识是否有价值,取决于知识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是否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科技馆而言,科普档案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知识资源的组成部分,详细且完善记录了科技馆在科普展览、科普教育活动过程等方面产生的原始信息。另外,在科普档案管理中,借助有效手段来挖掘科普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不仅可以促进档案功能的实现,还可以为科技馆知识共享提供载体支持。

  2.科普档案是宝贵的知识资源

  所谓“科普档案”,指的是科技馆在日常科普教育、科技知识专题教育等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源,是科技馆宝贵的知识资源。同时,科普教育、科普知识竞赛等,都是科技馆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方式。因此,科普档案是科技馆宝贵的知识资源,全过程见证了科技馆知识管理活动,可通过一种具体方式将隐性知识呈现出来。

  3.科普档案是知识产权归属的重要凭证

  科技馆围绕科普档案管理工作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如知识宣传教育、科技展览等,都会产生众多新产品、新技术,且这些都是科技馆原创成果,不仅是科技馆全体员工智慧的结晶,还是科技馆综合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可为科技馆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保护好新产品、新技术等科研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科普档案是科技馆创新成果在研发、申报、结项等整个过程中形成具有价值的信息,可作为科技馆自主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归属的重要凭证,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各类专利注册证书,更是为保护科技馆知识产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对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重要影响分析

  知识管理是一个大而广的概念,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可以视为知识管理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与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之间关系密切。并且,基于知识管理视角下,对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总结起来,具体重要影响如下:

  1.档案服务智能化

  进入到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行业中,在档案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在知识管理视角下,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注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使得档案服务具有显著的智能化特征。具体来说,在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中,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可实现科普档案电子化处理与数据库保存,能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关键词或特殊符号的简短查询,从而满足科普档案利用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和多样化服务需求。

  2.档案利用效率高

  基于传统模式下的科普档案管理侧重于档案收集、保存等,未对科普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尤其是在科普檔案潜在价值挖掘方面,更是存在突出问题。而基于知识管理模式的科普档案管理,侧重知识资源潜在价值的开发,以期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应用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等,深度挖掘科普档案当中具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如立足科普档案开发的科普教材,又可以收集成为科普档案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在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理念,可在大数据、智能技术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档案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进而能够大幅度提升科普档案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3.档案保管更加便捷

  在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中,融合知识管理理念,使得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在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中。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人员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现有的传统科普档案知识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当中。在此基础上,将科普档案数字化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化管理,为档案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思路分析

  知识如同人类发展进程一般,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现代先进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践行知识管理理念,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由此可见,明确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思路策略非常关键,总结起来具体思路策略如下:

  1.革新科普档案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科普档案管理侧重于知识价值的实现。因此,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对知识管理理念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摒弃传统的重档案收藏而轻档案利用的档案管理理念,加强知识管理理念学习,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科普档案管理的相结合,建立以档案信息使用者为中心的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科普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档案资源优势,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科普档案服务,促进科普知识共享,为促进科普档案知识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保障。

  2.开发利用科普档案知识资源

  科普档案知识资源是科技馆知识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其价值,必须注重科普档案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为科技馆提供科技信息知识,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不仅如此,还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支持。例如,在现代读物编著时,编著人员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科普档案资源来编排,如为满足当前幼儿阅读需求,可以结合科技馆中有关幼儿成长、健康饮食等数字资源制成幼儿读物,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幼儿阅读需求,还可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更为关键的是既为科技馆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又实现了科技馆科普档案知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再如,基于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编研,围绕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工作需求,整理相关防控知识,将其打印成册,下发到广大人民群众手中,以此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做好后疫情时代的防控工作,为我国决胜疫情提供支持。同时,在电视、网络等新旧媒体上进行滚动式播放,即可向社会公众做好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不仅提升了科技馆的公共服务能力,还使得科技馆科普档案知识资源的利用价值得以最大化。总而言之,基于知识管理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应注重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挖掘科普档案知识资源,为提升科技馆的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保障。

  3.促进科普档案资源共享

  知识管理视角下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需注重科普知识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这要求科技馆在实践中,必须建立起共享机制,以此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科普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管理者应深刻认识新时代对科普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积极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为科普档案知识的综合分析、提取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其次,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科普档案资源数据库,并围绕科普档案知识资源利用搭建共享平台,将平台与科技馆档案管理数据库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不同用户可以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查询、下载等,以实现科普档案知识的互联、共享。这样一来,科技馆科普档案知识资源不仅实现了价值最大化,还满足了不同档案用户群体的多元化科普档案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应做好安全保密工作。针对有著作权、专利权的档案内容,可采取设置访问权限、数字加密处理等方式来保护科普档案知识资源的安全。

  4.提升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受众多因素影响,而其中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基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科普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具备档案专业管理技能、理论知识、网络信息素养等,才能做好科普档案管理工作,分析其原因在于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科普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其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理念的体现。因此,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知识管理理念的学习,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和创新管理手段。知识管理者的身份对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科普档案管理工作者人员应具备前瞻性思维,掌握丰富的档案学理论基础,以及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可以熟练运用各种业务知识展开工作,遇到问题可快速利用已掌握的档案业务管理知识来解决问题,以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技术,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科技馆科普档案结合起来,以期发挥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科普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科技馆应加强科普档案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符合实际需求。在具体的工作中,科技馆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技馆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在实践中积极召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参与系统的、针对性的档案管理知识及技能学习,并结合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强化科普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教育,促使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严格按照具体要求来做好服务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中,可采取面对面授课、专题讲座、讨论会等方式,向其传授有关档案管理的前沿知识。同时,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从业者的职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档案管理从业者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以此不断提升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从业者自觉强化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地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学习,加强自主学习意识,通过线下科技馆实践学习、线上网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水平,进一步努力发展成为一个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3)科技馆要为科普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供机遇,会选择业务骨干走出去,与外界交流先进经验。不仅如此,科技館也要针对档案管理工作构建有效的考核方案,针对工作中表现优秀者,应采取精神和物质相结合奖励方式,以调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中表现较差的人员,应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如果工作表现过于消极,可考虑调离岗位或者是加大惩处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促进科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个人作用的实现,从而有效提高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水平,以促进科普档案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馆科普档案工作应与时俱进,注重科普档案知识价值的实现。因此,科技馆科普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在实践中,转变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并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业务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相结合,据此不断提高科普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为促进科普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志平.规范化管理在科技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20

  [2]梁丽明.科技馆科普专项工程档案质量控制的难点与对策[J].兰台内外,2019

  [3]秦彩霞.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的思考与实践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8 .

  [4]梁丽明,刘敏颖.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提升研究[J].城建档案,2018

  [5]梁丽明.现代科技馆档案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广东科学中心为例[J].城建档案,2018

  [6]梁丽明.科技馆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城建档案,2017

  [7]滕克威.如何推行科技馆档案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J].兰台世界,2017

  [8]郭 峰.网络环境下的科技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以南阳科技馆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5

  (作者单位:滨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Express-HR搭载Mobile IntelRQM67高速芯片组, 支持IntelR弹性显示接口 (IntelRFlexible Display Interface, 简称IntelRFDI) , 通过独立控制的信道将整合绘图显示数据传送到芯片组;同时, CoreTMi7或CoreTMi5处理器与QM67高速芯片组之间透过直接媒体接口 (Direct Media Interface, 即DMI) 链接, 信息的传递沟通更加直接快速。

  Express-HR内置IntelRH DGraphics整合图像功能, 并可通过PCI ExpressRx16信道做图像显示扩充, 或可做为通用传输接口使用。

  除了VGA显示输出、双信道18/24位LVDS显示外, 还可支持3组数字显示接口 (DDI) , 包括HDMI、DVI及Display Port图像输出接口。

  Express-HR对于同时需要高端性能与图像处理功能的客户而言是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为客户加速研发时程, 打造快速上市的优质产品。

  在周边接口链接方面, Express-HR搭载1个内置以太网端口、最多8个USB 2.0接口、2个SATA 6Gb/s (SATA III) 传输接口, 以及2个SATA 3 Gb/s传输接口可支持RAID 0/1/5/10。传统传输装置支持包括LPC、SMBus和I2C等。本产品配有AMI EFI BIOS, 可支持嵌入式功能包括远程维护、CMOS备援、系统硬件监测以及Watchdog控制器等。

  凌华科技提供完整的COMExpressR测试工具可搭配Express-HR使用, 有助于加速客户的应用开发。

  凌华MXC-6000系列在搭载工业等级固态硬盘时, 支持-10~60℃宽温工作范围, 使其能在严苛的温度环境下正常运行。凌华MXC-6000系列具备抗振度5 G与抗冲击50 G的优点、内部零接线以及无风扇的设计, 确保长时间使用的高稳定性并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凌华MXC-6000系列采用独特的机构设计, 提供免工具拆换设计, 仅需3个步骤即可完成PCI/PCIe x4的扩展模块的安装、更换与维护, 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凌华MXC-6000系列配备多样化I/O设计, 包含16通道数字I/O、4组USB接口、2组GbE接口与4组串行接口, 其中2组RS-232/422/485可通过软件进行调整, 以满足设备端与中控端沟通的需求。凌华MXC-6000系列通过DVI-I连接器, 可同时支持DVI与VGA双屏幕显示输出。除此之外, MXC-6000系列在机箱内部提供一组USB接口, 客户可将需要授权密码的USB加密狗配置在这里, 通过其内部USB插槽的设计, 提升嵌入式I/O平台数据保密的安全性。

  凌华科技量测与自动化产品事业部产品总监张晃华表示:“在要求高稳定、高性能的自动化机台设备中, 所使用的嵌入式计算机往往必须具备高端运算、弹性扩展接口与可在高温环境中运行的特点。凌华科技的MXC-6000系列可整合凌华科技量测与自动化应用的各种模块, 并通过兼容性测试, 再加上小型化机构与易于维护的优势, 可作为机器设备的控制主机, 适合安装在空间有限的机器设备中。”

  此外, 凌华MXC-6000系列提供易于替换的风扇装置供用户选购, 借助此装置可有效促进空气循环, 让系统在绝佳的散热条件下稳定运行。凌华MXC-6000系列提供一个eSATA端口, 可扩展储存容量或支持热插入SATA装置。

  1 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优势

  首先, 可以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 摆脱了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 收集的时间短,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采集时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利用计算机完成难度很大的信息采集。利用传统的采集方式, 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需要人工进行收集和整理, 工作量非常的大, 整个信息采集下来效率非常低。准确性相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不高。采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完全可以非常快捷而且节省人力资源。

  其次, 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和传统信息处理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可以大大的增加信息的空间。网络技术可以让信息在很方面的进行随时随地相关的分享和进行信息的传递。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技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 计算机信息管理完全的保证了信息的储存与传输;不同的信息经过不同的处理形成不同的信息方式, 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电子文件, 可以使信息更好的存放和必要地传输。便于存储和传输, 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信息管理。

  2 计算机应用中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技术问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需要有计算机方面的经验和科技信息管理技术。我国现在从事科技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操作水平普遍较低, 有很大一批管理工作人员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机, 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更是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 严重限制了网络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实时的使用, 使科技信息管理水平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

  2.2 管理软件的问题

  我国科技行业虽然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就, 但是和国外的有些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我国很多的信息管理软件都是从我国外进口过来的, 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在很多方面需要技术上的更新和信息管理中的调整。另一点, 一些应用软件和计算机不兼容, 这也给科技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3 安全性危机问题

  信息管理在互联网中应用中的过程中有一个安全性的问题, 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很大, 很多资源也都进行免费的共享,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安全性问题包括:被破坏、修改和偷窃等危险的事情。现在网络攻击的很厉害, 网络病毒更新的也很快, 网络对信息管理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

  3 计算机应用中的措施

  3.1 增强素质, 提高技能

  在进行信息管理技术中, 除了对员工进行素质的培训外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技术的培训, 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工作的强度,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日常信息管理技术进行锻炼, 达到管理的要求。在对员工培训的基础上, 还需要聘请一些有关专业人士对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管理。

  3.2 计算机问题的规范管理

  一些信息管理软件和计算机不兼容和文件格式不对, 对于这种情况, 有关部门可以制定出相关的制度, 根据制度使计算机进行规范化管理, 运用统一的格式, 减少繁杂的文件格式, 为计算机提供一个共融的环境。

  3.3 提高安全意识

  信息管理中有很大的信息涉及到隐私和机密, 为了防止黑客攻击和病毒的入侵, 可以在计算机中装入应用防护软件和防火墙技术, 对数据加密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多方面对信息进行保护。对于涉及到机密文件应该运用有针对性的保护手段, 比较稳妥的进行相应保护。日常生活中要提高防范意识。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行业技术不断的提高, 人们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要求也不断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未来的未来,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现在的环境下, 计算机信息管理处理有非常大的未来创造价值。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一些专业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困难, 但是在挑战面前也蕴藏着很大的机遇, 如何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工作, 给科技信息管理人员提出了一个任务。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技术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之外, 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人们进入了科技信息时代。由于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档案馆在信息管理中很好的使用到了网络信息管理, 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我国在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同时, 使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科技信息管理系统, 来全面推进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提高网络的服务水平。本文主要阐述计算机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科技信息,计算机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英娟, 于勃.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理论观察, 2006, 03:138-139.

  [2]郭群, 杨小华.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半月) , 2008, 05:205-20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共享,科技信息

  现阶段,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 科技信息的整理以及开发管理工作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用系统的计算机技术方法来实现科技文献的应用和共享是现阶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献平台作为对文献整理、开发以及管理的一个载体, 必须要创新和改革科技文献平台的建设方法和措施, 借以促进科技的进步。科技文献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可以促进科技信息的使用效率, 也是促进科技信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所以, 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提供的安全平台、支付平台以及管理平台等相关的资源可以有效的促进科技信息管理的实际应用效率,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1.1 科技文献的平台建设中存在着系统质量不高的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文献平台需要以现代化的网络科技以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 但是现阶段很多科技文献单位的系统和设备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 因此会造成科技文献的共享平台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的信息服务水平, 信息的共享程度以及文献的使用情况都不具备系统性的优势, 所以,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 可以文献平台的信息共享质量也不易得到保障。

  1.2 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的效率低下

  现阶段, 很多科技文献的共享平台存在着信息重复, 文献内容质量婚恋等问题, 由于分布的状态也缺乏规则性, 导致科技文献平台的应用效率十分缓慢, 也使其服务中隐患重重, 不能发挥出系统的功能性特点以及优点, 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重复性、效率低等问题层出不穷。

  1.3 科技文献平台缺乏专业性

  只有专业性强的科技文献平台才能在此基础上高校的利用, 保障信息的质量, 而目前来看, 很多的科技文献平台再起建设过程中由于只注重资源的广泛性特征而忽视了对专业性的重视程度, 题材的范围虽然广泛了, 但是质量和应用效率方面却属实存在着很多隐患和问题。

  2 计算机技术在实施科技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2.1 计算机技术在实施科技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对科学技术文献进行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 由此可以实现信息服务的提升, 我国应该加大力度, 提供扶持政策以及启动资金, 为现代科技文献的共享实施主力。通过对科技文献平台的完善可以实现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信息共享, 对研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也能使其持续性发挥作用, 特别是对于创新型的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性意义。科技文献平台可以不断降低科技人员资料查找所消耗的精力以及耗费的实践, 对于科技研究以及科技创新也起到了增加效率的实践作用。科技文献平台通过对专业性的科技以及文献的跟踪, 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2 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范围

  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范围是科学技术类的研发单位、企业、研究院以及大学研究人员等于科研有关的所有单位。另外, 也会服务于科技公司以及其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行业。

  2.3 科技文献平台的建设及其信息服务的具体方式

  阶段科技文献平台的建设主要依靠有偿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为了对原作者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科技文献平台会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提供有偿的文献下载, 借以支付给原作者来鼓励作者的创作和创新以及维持平台的日常运营。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科技文献平台与电子商务之间的融合给科技文献平台的运行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3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于科技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的改善方法

  3.1 建立科技文献平台的具体系统目标

  现代化目标的设立对于科技文献平台的成长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 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实现目标的现代化以及系统化构架建设, 对科技文献进行整理、收集、筛选, 构建出一系列的完善的目标体系。

  3.2 对科技文献平台的内容加以重视

  一定要注重对科技文献平台价值的重视, 重视起对科研以及社会提供的可借鉴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 将内容建设作为整个平台建设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3.3 对科技文献平台其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构建起一个科技文献平台的网络节点, 把不同的对科技文献有需求的单位集合起来进行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平台把应用科技文献信息的一方以及提供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一方集合起来, 双方在电子商务平台这个虚拟市场上进行活动, 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以平台, 电子商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起到了将买家和卖家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会给科技文献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也能促进科技文献的使用价值的提升。

  4 结语

  综合所述, 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需要立足于文献平台建设方面的创新, 集中力量将科技文献的管理以及服务质量提升上去, 抓住电子商务以及网络科技发展的契机, 积极的应对市场竞争的极大挑战, 将科技文献平台建设的重点以及核心突出出来, 逐步的健全和完善科技文献的共享平台建设中的各个环节, 借以实现科技文献的深度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文献平台其建设以及信息服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其优势逐渐的发挥出来, 创新其及平台建设模式, 才能促进科技文献平台的快速、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明.计算机技术在科技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其实, 袁清清只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获得国家专利的学生之一。据统计, 截至目前, 该学院已经有114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 20名学生获得软件著作权, 并有150余名学生在国际竞赛、国家级竞赛中获奖。

  近年,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推进创新实践教育, 努力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12月6日,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还曾莅临学院考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学院连续六年被评为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

  提高认识, 培育创新人才, 工作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育社会需求的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也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将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院工作的重心,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 通过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具体工作中, 学院紧密结合教育政策、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实际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 形成了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 抓住“一个龙头”, 把握“三个结合”, 突出“四个作用”, 构建“八种载体”, 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校园文化, 推进创新实践教育, 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围绕“一个目标”, 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抓住“一个龙头”, 即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龙头, 带动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把握“三个结合”, 即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突出“四个作用”, 即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辅导员的组织作用、院领导的引领作用;构建“八种载体”, 即科技竞赛载体、科研项目载体、科研论文载体、科技专利载体、科技下乡载体、对外交流载体、创新论坛载体、创新基地载体。

  综合筹划, 构建创新环境, 工作方法新颖, 形式多样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辅导员的组织作用、院领导的引领作用, 有效地推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通过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定》等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报告会、编印科技创新指南、开辟网上创新专栏、制作创新成果展板、布置学术名人文化墙等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 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 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同, 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重点突出”的新格局。据统计, 学院在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达867人次, 参与指导的教师达387人次。

  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 建立了党政学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通过制定《关于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定》, 发挥了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组织作用;通过制定《关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定》, 激发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活力;通过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协会管理办法》, 加强了对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协会的规范管理, 使它们成为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平台。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是学院长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总结。学院通过调整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科研项目引入第二课堂等方式, 把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如把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师业绩考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计算的重要指标, 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加强第二课堂的课程化建设, 如开设《大学生数学建模》选修课, 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等, 增强了第二课堂的专业性,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践、调研、启迪创新思维, 将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生产生活实践成果, 使科技创新与实习、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院在推行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 实施精品化战略, 注重实践应用, 通过精品项目、品牌活动的示范影响作用带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2006年至2012年, 学院连续七年组建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队员们骑单车、携带电脑深入新乡市周边农村开展宣传调研、电脑维修、技术培训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又服务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2006年, 学生郝晨旭、于冬菊等通过实践调研, 撰写了《中原环保稻草板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 在第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2008年, 学生石俊飞、张晓节等通过实践调研, 撰写了《垄上行三农信息服务公司》创业计划书, 在第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010年, 学生宋艳佩、王静等通过实践调研, 撰写了《大后方教育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 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铜奖。

  此外, 学院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广阔、更优越的实习实践平台。学院与甲骨文中国、文思海辉、浙大网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协议, 协同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化。2008年, 受新乡市环境保护局委托, 学院组织120余名社会实践队员对新乡市市区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普查, 圆满完成任务, 并提交《新乡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报告》。为此, 学院还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

  求实创新, 彰显学院特色, 工作成效显著, 认同度高

  近年,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据了解, 学院每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有1500余人次, 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达100余人次, 相当于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指导1个科研团队。

  自2005年以来,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类奖励308项, 其中国际奖23项、国家级奖29项。2013年, 学院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学院学生4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10年, 学院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一等奖 (全国共10个) , 同时学院还荣获优秀组织奖 (全国共10个) 。此外, 学院学生还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264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 获得国家专利24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经过科技创新活动的锻炼, 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院先后有70名学生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 被保送为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考研率稳定保持在30%以上, 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院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实践能力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人为本, 推动科学发展, 凝练工作经验, 持续创新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品牌的创建过程中, 总结出了三条宝贵的经验, 即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机制是创新活动的保障、实践是创新活动的源泉。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的理念, 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方法, 通过政策引导、表彰鼓励、奖金激励等措施, 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能动性, 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

  机制是创新活动的保障。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应适时建立、完善各项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有效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进。

  实践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 应深入实践开展调研, 将科技创新智慧转化为生产生活实践成果, 用知识回报社会, 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1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看到论文标题,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在学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就业了,接触到实际问题了,就能从理论联系到实际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所以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和就业相结合。那么本文为什么在这里要谈论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就业相结合呢?

  2认清形势

  2.1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要脱节,专业定位不准,课程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课程学了不少,真正精通的没有,都只是皮毛而已,甚至有的课程因课时不够,老师只讲到一半就结束了;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内容过时,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教学都存在着照本宣科,不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听的不明不白,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2缺少项目化实训,发展后劲不足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培养手段相对落后,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课虽然有上机课,但是不能称之为“实训”,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练习,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学生并不能从中了解到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也不能从中积累工作经验,就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2.3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缺少职业培训和专业实践,许多教师多年以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一成不变,不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结合,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究竟在哪呢?当学生满怀希望的走向社会时,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些较大的公司他们看重的是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虽然他们不否认人员再培养,但是他们也希望降低培养成本。而一些小的公司,对计算机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我们的学生也无法去适应。所以他们经常会感叹,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受到过综合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3解决措施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

  大家都听说过“名师出高徒”这一说法,所以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决定着教学质量,也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把计算机所有专业知识全部掌握,但是我们的计算机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学习,紧跟计算机专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校也要让教师投身到社会实践,通过一些网络调查、市场调研等方式关注市场动态,使计算机的教学更加适应就业的需要。

  3.2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3年,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校就要建立好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化”培养

  这里所说的“素质化”是指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比如“网络广告设计”专业,其课程还应包括素描、色彩、书法、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形成“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本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加设“专业修养课”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环节。

  2)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模块化培养

  前面所说的“素质化”课程是为了积累深厚的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而“模块化”课程是着重于“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3)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

  众所周知,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我们送出去的学生要懂得把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例如“网络组建”模块,可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及铺设的原则与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了解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与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教学,也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内容要突出“学以致用”,避免“大而全”,强调从实际需要出发,需要哪些知识就讲解、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此外,课程内容还要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日后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3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实践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内容要认真选取,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使教学相对独立,形成体系,集中反映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3.4在校期间可以组建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小组

  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多元化的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岗位,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和周末有计划的开展辅导教学。以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在学校社团里面最有影响力的协会就是计算机协会,因为这个协会的指导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加入这个协会的成员都是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这个协会不仅能学习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计算机协会每个月都会在学校搞一次义务维修活动,这不仅服务了大众,也为计算机协会的成员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4结束语

  第2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青年教师能自觉地认识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培养,提高实践能力,但是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校内和校外企业培养途径,为青年教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但是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号召。另外,学校在考核体制、职称评定上也没有就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明确相应的量化指标、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奖励制度保障。

  2高职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科研意识薄弱、教学任务繁重以及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等因素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现象普遍,就科研成果而言,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远远低于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师。高职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教师也就主要以教学为主,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教学上,也就忽视了科研。

  2.1科研意识薄弱,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对象不同、目标不同,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是教学型的,科研意识淡薄。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没有高素质的科研梯队来承担大项目,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2.2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青年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力军,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比如每周20节课以上,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在科研上时间和精力上严重不足。

  2.3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2.4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项目申请上不占优势

  科研离不开各类项目的申请,但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各类项目的申请上并不占任何优势,如前期研究成果、教师职称、学校知名度等方面。同样的项目申请,985、211这类重点院校肯定是优于高职院校的。以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的相同专业,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都人手一项,但是在高职院校却寥寥无几。

  3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的建议及对策

  3.1青年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青年教师一般具有很高的学历,学习能力比较强。以硕士研究生为例,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3年的专业学习使得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是更新非常快的专业,以Android移动开发为例,可能在教师上学期间(如2007年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因为Android那时候并不存在),但是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An-droid开发等课程乃至移动开发等相关专业,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不被淘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2高职院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及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定期委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保证所有的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去企业实践。另外,可以将企业实践折合成相应的教学课时来解除教师无法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后顾之忧。其次,从企业实践培训完后,企业和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双重考核,以此检验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3青年教师自身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青年教师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读文献、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撰写相关的科研论文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多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方向,从中找到适合的科研项目予以申报,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3.4高职院校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与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3.5高职院校要为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做好保障

  学校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上做好保障工作。如: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本专业的权威专家就计算机专业当前的科研方向和内容、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学校还应该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进修访问、读博等机会,来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4结束语

  第3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教学在各专业中的定位不够清晰、准确,甚至模糊众所周知,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计算机教学很自然的进入了全国大中小学的课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学府,自然也要求所有专业必须开设以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为代表的课程。但因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学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在专业培养中发挥作用的研究,导致计算机教学都是千篇一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和现代办公室软件的使用,没有清楚、明确的指出计算机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千差万别,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大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千差万别[2]。从生源结构上讲,既有中职生、普高生,还有三校生;从录取方式上讲,既有单招生、统招生,还有特长生。他们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不同,有的学校可能已经开设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有的学校可能还没有开设过类似的课程。同时,不同录取方式录取的学生学习基础又参差不齐,导致了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而有的同学则还没有入门。

  (三)计算机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往往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用记忆的方式来掌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还是比较简单,虽然能够运用简单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但是大多的多媒体课件任然是教材的翻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任然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能灵活的创新。

  (四)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的考核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设置计算机这门课程时,因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导致其考核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考核模式单一,基本都采用看似是理论知识加实践操作,实际意义不大的考核方式。因为他们理论知识的考核往往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来,大多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实践考核也仅仅是围绕日常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与专业所需的实践能力没有联系。这样的要求使学生觉得学习计算机对于自己今后的专业技能培养失去了作用,甚至没有联系,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五)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自我约束力不强,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兴趣不浓现在的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总体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一般,学习兴趣不浓,加之社会及环境因素的诱惑,往往不能有效的低档和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却因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等,对他们的要求严格,他们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少,大多时间还是被迫呆在学校。进大学后,开放式、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为他们接触外界新鲜事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们愿意花大量时间去结交朋友、接触新事物等,同时因自身约束力不强,往往使他们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大学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

  (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加强高职院校担任计算机教学任务的老师基本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各专业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计算机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需要进行。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除了需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教学能更好的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一)认真分析,明确计算机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高职院校是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编写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应该明确人才培养总目标,并开设为之支撑的相关课程。计算机作为现代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新型工具,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各专业的差别,对计算机的应用和知识的需要程度略有不同。这就需要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认真分析,明确计算机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该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指出该专业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和相关工具使用的需求程度及范围,要求计算机课程教学教严格执行。

  (二)分层教学,充分调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学生生源层次、生源结构和录取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差异大。如果把他们都放在一起,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计算机教学,势必为造成基础较好的同学觉得要求过于简单,学习没有意义,甚至没有兴趣学习,不愿意学[3],他们上课就讲话、玩手机、开小差等。相反也让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感到学习困难,听不懂,跟不上等,导致他们最终不愿意学或放弃学等。利用分层教学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刚进校就进行一次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将他们分入不同的班级进行计算机教学。让他们在学时数、学习内容和侧重点的安排上各有不同,从而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需求,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计算机教学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服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计算机教学中还应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以及如何为该生学习后续课程和系统的掌握所需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对自己学习后续课程、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多使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听案例和完成各类任务中很自认的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避免了靠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法。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考核和操作过程考核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的考核理应不同。不能再把所有专业放在一起进行统一的考试和考核。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共性,但也因各专业的差异导致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范围有所区别,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可采用1+X的模式。1既计算机常用知识,这是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所必须掌握的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X则是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而设计的不同考核标准和方法。同时在考核过程中,还应该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相反应该更加突出实践部分的考核和平时操作过程的考核,这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保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阵地,更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4]。然而学生因生源结构等因素,大多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学习风气欠佳,尤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环节重视不够,大多喜欢利用实训时间聊QQ,打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等,缺乏学习兴趣。只有不断改善实训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观念、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教学效果

  (六)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各专业相对稳定的计算机教学团队计算机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不同,要求担任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必须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好的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因各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计算机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还需对任教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相关知识熟悉和了解。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再教育和再培训的要求。任课教师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和教育,才能在教学中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分组,让他们相对稳定的担任部分专业大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又可以节约教师再教育和培训的成本,还能让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去研究该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使之能更好的为该专业人的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

  三、小结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已经占据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各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如何使计算机教学更好的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已经成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作者:李治鹏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

  首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知识侧重于操作能力,对高职来说尤为重要。对于入学新生来说,每个人的计算机能力要先有一个测试,并且对于每个人的应用能力要有一个分层次的标准,为今后的分层教学创造条件。但规范的制定目前各个院校各自为战,自己制定自己的规范,后果是学生毕业时应用能力差异很大,对于高职某些专业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虑到生源因素,应该以分层次教学为设计目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来说,还要考虑今后专业发展影响所开来的知识能力不同,例如艺术类的学生应开设动画制作和网页设计等相关的课程,并在分层次教学中对基础好的考生加以引导。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中有示范作用,侧面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兴趣。要解决基础差异,应在分专业侧重的基础上再分层次教学。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置计算机基础达标的不同级别。对于入学可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测试,达到某个层次,再进入下个层次的相应的学习阶段,如果水平低可从最初的这个级别开始学习,达到了这个层次的合格标准,可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要达到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对于教学管理的要求是很高的。也就是要采取完全开放的自选模式的教学管理,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机构的经验。

  计算机的基础还有着引导各专业对计算机下一步能力需求的作用。目前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基本在每个行业,都需要计算机或多或少的完成本专业某方面的工作,非计算机专业,如会计,国际贸易,营销,旅游等专业更是如此。计算机基础要影响到高职学生对以后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使之成为计算基金应用技能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对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设置中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指定标准方面使目标落到实处。

  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更新,并且教师应努力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并没有太多的高职各专业的知识,因此对结合各专业发展方面理解不深,对计算机的教育要求不清楚,往往无法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内容上面的区别。无法再内容中对理论与内容加以区分。只把计算机专业中的专业课内容一部分的基础内容稍加整理转授给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这样只能造成在短时间内的学习中学生理论基础不深,实践能力更无法完成专业要求的结果。因此,要改变高职专业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并提高教师各专业的知识,尽快把专业中实际应用内容结合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来,对于高职院校也要聘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参与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分层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肯定影响着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答卷或论文式的考试必然被计算机组卷,上机考试,计算机生成分数的方式所取代。考核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考试时事后检查考试,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简单理解,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无法真实反应,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目前的应用能力,学生状态无法向教师及时反馈信息。首先为适应分层教学需要,应该把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结合模块教学的方法,对于应用的一个层次进行模块化教学。分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状态的跟踪,这样对于大量学生的管理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种方法是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对教学内容统一布置作业,对学生反馈内容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地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交互及时,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第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考核系统,利用计算机组卷进行考核,并且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快速给学生反馈考核结果信息。这样要求系统整体性能要强。第三是可以使学生在互联网中及时的参与考核,通过互联网的特点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参与考核,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要结合着专业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并兼顾着高职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特点。在分层次,分专业特点不同的情况下,还要有适应学生不同特点的几种方案,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在岗位中真正具备他应该有的那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专业技能发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刘昕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单一

  高职学校学制一般是三年,近年来,由于就业的压力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大多数学校按照2(理论课)+0.5(综合实践或者毕业设计)+0.5(顶岗实习)的模式设定培养方案。面对理论课时的减少,各个学校的做法是砍掉或者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课程。其后果是强调了技术能力而削弱了素质与人格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差,可塑性变弱。

  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因为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过细过窄,造成了课程设置过专,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变差。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抑制了其志趣的发现、潜力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最终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各学校中,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或者很少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而且实验也大多数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缺少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办法。学校没有明确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专长自己的专业技术,缺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知识,对学生的职业引导能力不够。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其计算机技术非常强,但他要是承担“多媒体”之类的课程的话,由于对美术中的色彩、构图知识缺乏,肯定会造成学生作品在美感上打折扣。

  5.校企合作亟待加强

  企业招聘时,总是要求有“工作经验的”。那么,刚毕业的学生的工作经验从哪里来呢?这就要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来锻炼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经验,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合适的合作企业来进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战、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

  二、高职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服务地区经济需要,培养目标准确

  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毗邻西安高新区,为了真正做到服务地区经济需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学院组织调研团队,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进行了调研。调研除了IT企业外,还有财政经济类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务员岗位、仪器仪表、文教卫生单位、艺术类单位等。受访单位普遍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有需求,但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结构有不同侧重。这些社会需求形成了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相适应的岗位群。我们依据调研结果调校专业的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知名学者熊丙奇认为,从高职院校来说,有效化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课程建设应该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因为课程设置的调整更加容易、灵活,而专业教育和专业知识的优势大多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实践教学。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不同专业、打破专业壁垒,强强联手做好课程体系的设置工作。

  3.制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专业实践能力

  在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嵌入企业综合实训,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一些企业真实项目,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后续进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加强“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职专业教师都是工科学校毕业,专业技术能力强,但人文综合素质欠缺。因此,对教师的培训重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某专业融合交叉学科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5.加强校企合作

  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应仅仅局限在人才供需合作,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课程研发、课程设置、实训基地等方面入手,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6.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办法

  全国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招生量不多,如果从入校就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在2到2.5年的时间里培养复合型人才成本很高,操作起来有一些难度。因此,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个是在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采用2(理论课)+0.5(专业强化)+0.5(顶岗实习)的模式,在第一个0.5即第五学期,打破专业界限,按照计算机大类进行分类指导,确定学生各自专业方向,按照小班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也可以在正常学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将其它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体系中。

  三、结语

  第4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在近二十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是2013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人数超过10万。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我们现在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次,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往往没有加以实践、应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2)考核制度依然是“分数为主”,造成学生只是惯性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创新性教育?对计算机学科而言,创新性教育并不是期望学生进行发明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出既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怎样实施创新性教育?首先要创建面向本科教学、系统完善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其次,要建立多层次、跨平台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最后,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学部每学期组织学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计算机系由专职教师担任潜能导师指导各个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团队。在开展这一系列科技学术活动的同时,注意把思想教育作为有形的载体,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2)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学生“个性化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指导作用的正是学生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2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

  2.1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的教育、氛围、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尽力多提供一些良性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这个环境就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它包括学校的各类实践环节、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各种技能培训和认证。平台的硬件支撑是学院、学部两级的实验室和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

  2.2做好支撑平台的各环节工作

  各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因此,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要制定好实践教学大纲,这也是本课题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本课题组拟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细则。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场所,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场所,强调创新是一句空话,国内外的许多著名的科技成果都是从实验室诞生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实验室做深入学习,跟老师做项目。为此课题组提出建议,草拟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试用)》。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是学生科协管理的群众科技练兵场所,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讨论问题的环境,它有更加灵活的开放方式。近年来,学校给予了许多支持,比如下拨经费,购买服务器、空调、桌椅等。一年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科研基地的管理办法,同时制订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奖励办法。学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在总结实施该院“个性化教育”经验基础上,各院系对如何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

  (1)组建学部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学部领导担任正副主任。

  (2)对低年级和高年级潜能导师工作重点进行了划分。一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是启迪、发现学生自身亮点、优势和潜在能力。具体做法是,进一步优化一年级潜能导师方案,每个新生班设置1~2名潜能导师,采取潜能导师与辅导员相结合、面上学生与重点对象相结合、座谈交流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3种结合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自身优势、兴趣和潜能。高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根据学生自身亮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若干潜能培育平台,采取项目实施或者专题研究等形式,吸受、引导学生去挖掘、培养、激发、提升个人潜能。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进入上述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给进入上述平台的学生配备潜能导师,并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挖掘、培养、实现、提升个人潜能。

  (4)学生进入上述平台,取得相应成果,可计入个人总学分。

  (5)学部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潜能导师。

  3金字塔培养方式是有效途径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主张金子塔式的教育,底部为普及层,中部为培养层,顶部为精英层,针对各层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分类组织,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实践创新平台下,通过逐级培养,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1学生课外的各种基础培训

  (1)普及层:主要面向新生普及知识,包括机器拆装、应用软件使用、网页制作、C语言编程等,使学生提早了解计算机。

  (2)培养层:主要面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同学,老师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参与的同学掌握一定的开发能力,主要内容涉及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如VB、VC、Java)、数据库应用(如SQL、Oracle)、电子方面(如单片机、数字电路)、网络编程(如ASP、WinSock)。

  (3)精英层:主要面向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理论知识的培训。

  3.2学生科技立项

  学校和系部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与科研资助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或实验项目计划,促进学校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变更、项目结题等事项的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学校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组织学生项目评审、备案并对外公布。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验收结果中,必需材料为各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3.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学院致力于发掘学生潜力,组织开展一系列围绕科技工作的竞赛,其中包括APP设计大赛、基础应用能力大赛、ICPC软件技术大赛、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选拔大赛、“思科杯”网络技术大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每年学院有350人次参赛,占全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人数的70%左右。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学校取得了较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校内竞赛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技术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竞赛、全国高校SuperMap杯GIS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撰写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的能力。

  3.4组织各种专业认证考试培训

  随着计算机方向日益多元化,各大国际知名的IT企业开始推广其企业的技术认证,这认证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微软公司的MCP认证、思科公司的CCNA/P认证、SUN公司的SCJP认证等,通过认证学习和考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广泛的被各种企业所接受,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类认证的费用很高,学院积极与相关的培训机构洽谈,力争通过开放实验室、引入大学培训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减低费用,切实服务学生。目前已经成功引入思科CCNA/P认证、RedHatLinux认证培训、工信部的ITAT认证考试,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拓展相关培训和认证。

  3.5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创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包括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以及行业内部的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引入企业的高级技术主管、项目主管,使他们直接参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与武汉烽火科技公司、誉天教育集团、NIIT(上海)公司合作,成立N+1特色教学班。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IT前沿知识,和企业单位的生产实践相接触,也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提供更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人才与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研究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学分置换、考证、合作培训和参与大学生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形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给学生配备学院教师与挂钩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3.6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近几年随着学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各类科技项目的成功,有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在科研领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另外,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并让学生参与系统的研发,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措施建议

  1)选修课计入学分,对于在参加科技项目、学科竞赛和开放实验中表现突出并具有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学校设立的创新学分。

  2)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稳定。实验师资队伍是从事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主题,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有效开展实验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在独立院校中我们需要利用有限的条件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并落实稳定实验队伍的各项措施。

  5结语

  第5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3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最先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用于研究生培养。20世纪,日本的筑波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实施得非常成功。建国后,国内高校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随后我国多所高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它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为纽带,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科研导师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体现主体性,担任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富有责任心。科研导师制的特点有:导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具有连续性,必须从一年级起至毕业为止;④导师与学生互动,做到个性化教育]。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一般采取一年级时选择导师(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进行双向选择),由一名导师指导3-5位学生。学生参与模式是:一年级参加社团活动;二年级参加导师课题活动;三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自行申报课题,从事科研工作;四年级从事毕业设计。学生四年学习生活有机连续,保证科研能力有序提高。

  2科研导师制度应用

  将科研导师制度引入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就是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协作,考察、创造和分享新知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无论学生参与哪种科研创新活动,都要为其配备一个固定的科研导师,以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中,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首先要确定科研导师的能力,挑选那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学校及院系需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以激励科研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努力提高科研导师的科研水平。比如,对成绩优异的科研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计算相应的科研工作量等。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到毕业,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不同,因而,科研导师制度的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任务,最终达到企业需求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将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科研指导教师配对,学习内容与科研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一致

  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跟随科研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学习,阅读计算机专业相关文献资料,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专业氛围学习,也有利于对以后所从事的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计算机专业教师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学术业绩、带生数量交给院系,同时学生将自己的学业状况、兴趣特长、接受指导的需求也交给院系,由院系统一整理并公开科研导师和学生的情况,在保障双方都掌握知情权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师生之间通过面试环节扩大交流互动,最终通过双向选择机制确定导师与学生的配对关系。这样一种学生-科研导师的关系在整个大学生涯是固定的,学生跟随科研导师从大一进行学习,一直持续到毕业。在大一阶段,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培养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科研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学会写简单的综述,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导师所研究的课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基本熟悉了科研过程,可以迅速进入科研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研究。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大二、大三学习阶段完成。一般高校都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二阶段,将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在大三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下一步承担和实施科研课题奠定基础。

  (3)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在大三阶段完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和创新基金课题较多,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独立申请创新课题。在课题申请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科研导师的指导,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同时,科研导师可以根据自身所研究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在考虑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和实际能力的前提下,拟定出一些创新性课题,引导学生选题,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科研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汇报学习动态和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交流学术思想,认真执行阶段性的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解决。根据研究进展提出新的要求和研究思路,保证学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协调发展。

  (4)通过毕业实习、设计毕业论文,完美展现实践动手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大四阶段。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科研导师确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方案,最终完成论文。科研导师除了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还要针对学生的论文答辩展开训练,使学生具备展示成绩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例6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