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03 04:15:33

历史故事短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故事短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点粮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10则历史小故事,带你参悟人生

2、历史故事短篇

3、短篇历史小故事

  道光年间,京城内外的裁缝都是宁波人。

  有人拿着一匹帛,请裁缝裁剪。

  裁缝一个劲儿询问做衣服的主人的性情、年纪、状貌以及科第的年份,却唯独不量尺寸。

  那人很奇怪,裁缝就滔滔不绝说出一通他裁衣的经验:“少年登科的人,一定很自负,胸必直挺,衣服要前长而后短;老年得到功名的已心灰意懒,背必弯驼,衣服应前短而后长。胖的人腰宽,瘦的人身窄,性急的人适宜衣服做短一些,性子慢的人适宜穿长一点衣裳。至于尺寸,已有成规,何必再问呢?”

  (《清稗类钞·讥讽类》)

  吴起率兵打仗,军中有一个军人受了伤,伤口化了脓,吴起亲自用嘴去吮吸他的伤口。

  军人的母亲看见了,大哭起来。

  旁边的人说:“吴将军如此厚待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那位母亲说:“当初吴起为孩子他爸爸吮吸过伤口,后来泾水一仗,孩子他爸爸拼死作战,在战场上死了。现在他又为我儿子吮吸伤口,不知何时我的儿子也要在战场上拼死送命了,所以我忍不住要哭。”

  (《韩非子》篇三二,《史记》卷六五,《说苑》卷六)

  【吴起】(? —前 381 )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任鲁将、魏西河守,后到楚国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变法,悼王死后,被旧贵族杀害。原有《吴起》四十八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系后人所托。

  侯生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家里很穷,在城东看守城门。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驾着车来请侯生赴宴,侯生穿着破衣服径直上了车,一点也不谦让。

  公子却毫不介意,反而显得更加谦恭。

  侯生在车上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上杀猪,请你把车子绕到市场上让我和他会一会。”

  公子便把车驾到市场上,侯生下了车和他的朋友见面,一谈就是好半天。

  公子却一点也不着急,脸色反而更加和悦,在车上耐心地等待着。

  市场上有好多人围观,私下都骂侯生不是个东西。

  到了公子府上,侯生说:“我今天帮了你的大忙,成就了你的名声。我不过是个看守城门的人,却委屈你亲自驾车来迎接,又让你在大庭广众面前长时间地等待。这样大家都知道你能够礼贤下士了。”

  于是公子便拜侯生为上客。

  (《史记》卷七七)

  【信陵君】名无忌,战国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有食客三千人,曾窃符救赵,大破秦军。后为魏王所忌,遂称病不朝,病酒卒。

  赵孟坚,字子固,是宋代皇帝的宗族。入元以后,不愿做官,隐居在秀州(今浙江嘉兴)的广陈镇。

  他常常驾着一只小船,船中放上琴、书和酒具,停泊在长满水草芦苇的小洲或河岸旁,看夕阳西下,明月初升,饮酒赋诗,以此为乐。

  县令宣城人梅黻(fú 浮)曾到船前去拜会他,他见状赶紧划桨离去。

  梅黻久久地站在岸边,喊道:“古人所讲名可闻而身不可见的,恐怕就是指先生您这样的人吧?”

  赵孟坚的堂弟赵孟頫(fǔ 府),字子昂,一次来探望他,孟坚闭门不见,后经夫人劝说,才勉强同意让他从后门进来。

  坐定之后,孟坚只是问家乡浙江的弁山和江南的笠泽一带近来好不好。

  孟頫回答说:“好。”孟坚说:“山河虽好,可你又如何对它呢?”

  孟頫听了十分惭愧,告辞而去。

  孟坚便叫仆人清洗孟頫坐过的椅子坐垫,因为孟坚鄙视孟頫丧失骨气,做了元朝的大官。

  (《乐郊私语》)

  【赵孟坚】(1199 —?)字子固,号彝斋。海盐(今属浙江)人。历官集英殿修撰。宋亡,隐居不仕。善书画。

  齐国的公子孟尝君礼贤下士,闻名天下。

  处士冯谖穷得无以度日,便托人求做孟尝君门下的食客。

  因冯谖自称无突出才能,孟尝君虽然收下了他,却未加重视,左右也就马马虎虎地待他。

  过了些日子,冯谖便倚着柱子弹剑唱歌:“长剑啊,咱回去吧!因为吃饭没有鱼啊。”

  孟尝君听说后便提高了他的伙食待遇。

  过了些日子,冯谖又弹剑唱歌要车子,要老母赡养费,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

  冯谖也就不再发牢骚。

  后来,冯谖自告奋勇替孟尝君到食邑(封地)薛城去收债。

  可他不但没有向薛城的百姓讨债,反而把贫民的债卷都当众烧了,回报说为孟尝君买回了“义”。

  孟尝君很不高兴。

  过了一年多,齐国的新国君疑忌孟尝君而罢免了他的国相官职,孟尝君只好回自己的领地。

  离薛城还有一百多里,就遇上了前来迎接的薛城百姓,孟尝君这时才理解了冯谖为他所买的“义”。

  后来,冯谖又设计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

  (《战国策》卷一一,《史记》卷七五)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好客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曾出使秦国被扣,逃归后任齐相,后为齐涽王所忌,出奔为魏相。涽王死,返国。卒,谥为孟尝君。

  【冯谖】亦作冯煖,冯。战国时齐人。孟尝君的门客。曾为孟尝君“市义”于薛,营就“三窟”。

  元嘉三十年,皇太子刘劭杀了父亲宋文帝,自己做起了皇帝,颜延之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他的儿子颜竣参与讨伐刘劭的军事工作,并负责写声讨文书。

  刘劭拿了对方送来的文书给颜延之看,问是谁写的,颜延之回答说:“是我儿子。”

  刘劭又问:“怎么知道的?”“自己儿子的文字风格,我做父亲的总是清楚的。”

  刘劭气极,逼问:“为什么把我骂得那么厉害?”

  颜延之很从容地说:“他知道我在你手下,也知道激怒了你会给我带来什么。他连他爹我的性命都顾不上,怎么可能给陛下留面子呢?”

  颜延之说得合情合理,又先发制人,使刘劭不便发作。

  颜延之终于逃过了杀身之祸。

  (《宋书》卷七三,《南史》卷三四,《宋琐语·机权》)

  【颜延之】(384 — 456 )字延年。南朝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文章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

  雍正四年(1726 )江南乡试,聘请附近省份的进士参加阅卷工作。

  这些进士都是年少英俊,只有个张垒,是老进士,性格迂阔而板滞。

  他每夜都要焚香祝天,说:“我张垒年纪老迈,学问荒疏,恐怕不能胜任阅卷工作;试卷中有佳妙文章或祖宗有阴德的,求神仙暗中作出提示。”

  其他阅卷进士都嗤笑他痴呆,等张垒灯下阅卷,准备弃掷劣卷时,就用一根细竹竿,穿过窗纸挑他的帽子,连续挑了三次,张垒大惊,以为鬼神在提示他,就整理衣冠向空拜揖说:“这份卷子文章实在不好,如有阴德请神再提示一下。”

  戏弄他的人等他再弃此卷时,又用竹竿挑了一下他的帽子。

  张垒于是捧着试卷去敲主考大人的门,说了有神明提醒的情况。

  正主考沈近思看了这份试卷说:“文章写得很好,高中绰绰有余,你何必装神弄鬼呢?”

  发榜时,这份试卷果然取中。

  那些阅卷进士告诉张垒说:“是我们戏弄你的!”

  张垒一本正经地说:“不是我被你们戏弄,而是你们被鬼神戏弄了。”

  (《清稗类钞·迷信类》)

  谏议大夫夏侯胜为人质朴纯厚,不事修饰,说话比较率直随便。

  有时朝见汉宣帝,也会随口称呼汉宣帝为“君”,而不称“陛下”,自呼时则称名而不称“臣”。

  按照惯例,这是犯有大不敬之罪的,但汉宣帝知道他的为人,也就不加追究。

  有一次,他一人拜见宣帝,出宫后把宣帝说的话都告诉了别人。

  宣帝知道后,责怪夏侯胜不该如此。

  夏侯胜却说:“君所言极是,所以我四处宣扬。古代尧的话传遍天下,至今人们还在传诵。我原以为您的话是可以天下传诵的。”

  一通话,说得宣帝很是高兴。

  (《汉书》卷七五)

  【夏侯胜】字公长,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汉宣帝时名儒,官至太傅。

  汉成帝时,汝南人翟方进,幼年丧母,少年时又丧父。

  为了生活,他进太守府做了一名小吏,因年轻办事不力,常遭官吏们的斥骂。

  他愤然辞职,去长安求学。

  后母为人很好,视他如己出。见他要离家求学,很不放心,便陪他一起来到长安。

  翟方进潜心向学,后母编织鞋子,挣钱提供儿子的学费。

  母子俩相依为命,苦熬了十多年,翟方进终于明习经学,学业大成。

  经过殿试对策,被朝廷录用为郎官,最终官至丞相。

  (《汉书》卷八四)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名儒,汉成帝时官至丞相。谥恭侯。

  东汉安帝时,南阳有个名叫冯良的,他出身卑微,早年丧父。

  为生活所迫,少年时便供职县吏,一直到三十岁,仍是县尉随从。

  一次,他奉命驱车迎接督邮,半路上,他心情激愤,为自己多年来供人驱使而感到耻辱。

  情之所至,他砸毁了车,杀了马,撕裂了吏服,一人独自来到犍(qián 前)为郡,跟随一个名叫杜抚的学者求学。

  他离乡后,妻子、儿女到处找他,后来在路旁草丛中发现了死马、破车和霉烂的衣服。

  妻子以为丈夫已被野兽或强盗所害,便为他发丧守孝。

  十年后,冯良学成,又悄悄回到家中。此时的他,已是满腹经纶。

  从此他不再出仕,隐居家中,夫妻恩爱,合家和睦,邻里以此为楷模。

  (《后汉书》卷五三)  历史故事短篇(1):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十分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向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明白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最终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必须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齐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历史故事短篇(2):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我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终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本内容由 南识网 https://www.nanss.com/ 整理]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可是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样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明白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我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一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我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异常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立刻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我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奋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可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历史故事短篇(3):

  他,是一位抗日时期的著名将领,严于律己,正直勇敢,带领的部队曾被誉为“铁军”,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

  1931年,他因进取抗日反对蒋介石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实际上是被夺取军权,防止抗日。可他到了美国就接二连三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很多人歧视中国人,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一天,他往国内寄衣物,而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他顿时怒不可遏,刚要发作,陪同人劝到:“你为什么不说自我是日本人呢?只要说了就可受到礼遇。”他当场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了一块木板,用毛笔写上“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仔细地在下头注上英文,将其挂在胸前。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外国人,显现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1934年,他被国民党逮捕,应对“立时枪决”的命令,他平静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下了自我坎坷的一生,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罪行,在给夫人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之后,他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地作纸,枯枝为笔,写下了一首感天动地、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他声色俱厉地对执行官喝令:“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他坐定后,又喝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他面前颤抖着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有着革命精神,将一生献给革命;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光荣献身。他做的一切,是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振兴中华民族。他的伟大事迹与精神震撼着一代代中国人,他的名称,就叫做——吉鸿昌!

  历史故事短篇(4):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可是,杨禄禅的执着精神最终感动了陈长兴,最终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我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并且还异常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可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最终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所以有些骄傲。可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异常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最终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忙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最终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必须要练好书法。最终,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最终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小孩,每一天都带着自我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一天刻苦练字,却被教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最终,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理解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我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历史故事短篇(5):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可是,王辅臣明白,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向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可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一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称。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必须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可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可是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历史故事短篇(6):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教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我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历史故事短篇(7):

  近期我读了《中国历史故事》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后,心潮像连绵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故事记叙了清朝道光年间,英国商人把很多鸦片贩卖到中国牟取暴利,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应对经济受损、人民受害,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并查处与英国商人勾结的贪官。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在当地正直官员的帮忙下,查处了与英国烟贩勾结的贪官污吏,并收缴了英国烟贩的鸦片,统一在虎门进行了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回首历史,我们倍感骄傲。虽然罪恶的侵略者在硝烟运动后不久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自我的民族气节,奋勇抗击侵略者,最终侵略者像被冲进大海的鸦片一样被赶出了中国。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中华儿女正在用自我的勤劳和智慧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也必须要以像林则徐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历史故事短篇(8):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确定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此刻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我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异常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很多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简便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当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我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立刻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立刻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十分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十分清楚这一点,经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立刻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之后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先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终终结于此。

  历史故事短篇(9):

  萧何

  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景。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理解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气,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之后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供给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我,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历史故事短篇(10):

  介子推和寒食节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岁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晋国,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忙下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国内掌握了政权。 重耳即位后,对跟随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别封官赐赏,功劳大的封采邑,功劳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个人,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间一向跟随着重耳。当年重耳流亡路经卫国时,饿得实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我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煮汤吃。功劳这样大的人,重耳怎样会给忘记了呢?

  原先,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块回到晋国都城绛都后,只朝见过一次重耳,以后便托病在家,编织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赏功臣时,别人都整天缠着重耳争赏赐,介子推却躲得远远的。他母亲明白这个消息后,曾劝他去见做了国君的重耳,介子推厌恶争功夺禄,他对母亲说: " 晋文公得晋,是上天的意思。此刻有的人争权夺利,真不知羞耻。我不敢贪天之功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见他干什么呢?我甘愿终身编织草鞋,奉养老母。"母亲见儿子态度这样坚决,品德这样高尚,便不再说什么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境内),发誓终身隐居此地,再不出山。

  之后,重耳经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处寻找。得悉介子推在绵山隐居后,又亲自带人上绵山寻找。许多人找了好几天也没发现一点儿踪影。于是,有人提议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介子推引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提议,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和他母亲始终没有出来。火灭后才发现他们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十分伤感,下令在绵山为介子推建立祠庙,并传旨:把绵山之田收来的钱粮,统统作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烧山那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前一天。之后,老百姓为了思念介子推,每年清明节前一天都禁烟止火,只吃冷食。久而久之,相沿成俗,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历史故事短篇(11):

  苏武

  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侯单于骄狂,并不优礼汉使。时有一个投降匈奴、被匈奴封为缑王的汉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单于母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阴谋。事泄,单于欲尽杀汉使,其大臣以为不可,主张拘降汉使,遂传讯武等。武以为这是侮辱,拔刀自尽未遂,单于敬其忠烈,遣医调治,诱逼其降。武不屈,单于怒,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上牧养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许放归。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昭帝时复与匈奴和亲,请遣返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武等九人,时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长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

  历史故事短篇(12):

  “天王巨星”苏东坡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所以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向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向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我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十分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向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我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之后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一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立刻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所以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十分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我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之后,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景。之后,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称,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历史故事短篇(13):

  陈独秀生命里的那对悲情姐妹花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终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我的人生梦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理解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期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应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理解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感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应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感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应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应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小孩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之后,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小孩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最终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应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一样,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历史故事短篇(14):

  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之后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仅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 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 "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 "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可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之后,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我的无神论主涨。

  历史故事短篇(15):

  在我的书橱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但我最喜欢看的书还是《历史人物故事》,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寒假闲暇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品读一番,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这本书是由宏云主编的,书中无论是治水英雄大禹还是爱国诗人屈原以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都让我十分敬佩。因为他们为了自我的国家不惜一切个人代价。其中《东北抗日联军领袖杨靖宇》这个故事让我最为难忘。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杨靖宇率领自我的部队同敌人斗争,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多次被捕,但释放后仍忘我的工作。他的部队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可是,由于叛徒告密,部队伤亡很大,最终只剩他孤身一人顽强地坚持斗争,同敌人周旋了几天之后壮烈牺牲。

  这本书的故事各个精彩,他们的名称将千古流传下去,他们激励着我刻苦学习,长大后我将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

  历史故事短篇(16):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我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1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可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2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部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历史故事短篇(17):

  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国。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并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个人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身体。他越想越害怕,从此以后,整天忧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貌,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可是是一团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这个杞国人将信将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团积聚的气体,那么阳光、月亮和星星不就有掉下来的危险了吗?

  不会,不会!热心人回答,阳光、月亮、星星也可是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继续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样办呢?

  热心人说:地可是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之后,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历史故事短篇(18):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

  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

  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我和自我的祖辈也十分气愤,可是他还是十分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

  之后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

  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

  之后,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历史故事短篇(19):

  秦青是战国时有名的歌唱家。有许多人都慕名前来,投到他的门下拜师学艺。在他的学生中,有个名叫薛谭的人长得很帅,也很有唱歌的天赋。他在秦青这儿学了几年,歌唱水平大大提高,于是,他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以为自我的水平已经快要赶上教师,没有必要再向教师学习了。

  有一天,他就向教师提出回家的要求。秦青很喜爱薛谭,有心要把他培养成为出名的歌唱家。这时,他见薛谭前来辞行,明白他有点骄傲自满,但他也没有当面批评和挽留薛谭,只是说:“哪好吧!明天我在大路口为你设宴送行。

  第二天,秦青带着其他学生,备了酒菜,在大路口设下酒宴为薛谭送行。席间,秦青对薛谭说:“你就要走了,我唱首歌给你留作纪念吧!”秦青说完,就一面打着节拍,一面唱了起来。这是一首专为送行而作的歌,歌声雄浑悲壮,充满了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秦青唱得很投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那些树木仿佛被他的歌声震动了,连天上飘浮的云朵也好像被他的歌声所吸引,止住了脚步聆听着,不再飘动。薛谭听了教师的歌,感到十分惭愧。他这时才明白,自我的歌唱水平根本无法与教师相比。他跪在秦青的面前,诚恳地请求教师的原谅,表示自我还想继续跟教师学习,不回家了。秦青见薛谭认识到了自我的错误,十分高兴,就让他留了下来。

  从此以后,薛谭更加奋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很有造诣的歌唱家。

  历史故事短篇(20):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他曾为一幅《五月披裘画》题写赞词,赞诗云:"披裘当夏,俗非为心,虽逢季子,不拾遗金。"《五月披裘画》和庾信的赞词表现和赞美的都是一个动人的古代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日时期吴中有一高士,生活极为清贫困苦,五月披裘。人称披裘公。一天,他背着一捆柴和延陵一位名叫季子的人同行。半道上,他们发观道旁有一锭别人遗失的金子,季子便对披裘公说:"你把那锭遗金捡起来吧。"扳裘公一听便发了脾气,他"真目拂手",说道:"为什么你自处高洁,却把别人看得那么卑下呢!我甘于五月披裘而负薪,甘于自食其力,岂是拾人造金之人?!"一番话说得季子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心里却更钦佩披裘公的为人了。

  穷到了夏天也换不起衣服:终日披裘打柴为生,也不去拾取路边造金,这确实表现了一利: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这种人,虽在生活上拮据困苦,一贫如洗,其精神世界却是丰富而充实的。延陵季子以俗人之见劝其拾取遗金,受到严词批驳是在情理之中的。披裘公的美德是劳动者的美德,因而理所当然地要为后人所赞叹景仰和发扬光大。

  历史故事短篇(21):

  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喜欢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我生性最爱好饮酒。但隐居山乡,家境贫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故旧明白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办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完美的佳节,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这天陶渊明家中一滴酒也没有。他只好无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时,陶渊明远远望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来。走近一看,此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先,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向他袭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赠酒、饮酒。或咏重阳风物。

  历史故事短篇(22):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萧)子云近世擅名汇表,然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梁朝的萧子云,自幼喜欢书法。他的书法虽出于近世,却独具一格,因而是闻名于长江一带。但当时有人却有不一样看法,认为萧子云的书法“仅得成法,无丈夫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意思是:只能说他会写字,他的字没有骨气,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个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后人用“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迹一样,弯弯曲曲的。

  历史故事短篇(23):

  典出《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

  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往南方的楚国去游历,回晋国途中,经过汉水南岸,遇见一位老人正要去务菜园子。只见他从挖开的一个隧道下到井里,双手抱一只大瓮汲水出来灌园,万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贡说:“我有一种机械,一天可灌一百亩地,用力少而见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吗?”务园子的老汉抬头望了望他说:“什么样的机械?”子贡说:“在木头中凿一个机关,后半重前半轻,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样,接连不断,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务园子的老汉勃然大怒,一下变了脸色,讥笑说:“我从我的教师那里听到说,有机械的人必须有投机取巧之事,有机巧之事的,必须有机变巧诈之心。胸中存留着机心,人的纯粹洁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坏;纯粹洁白的天性不完备,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明白桔槔这种机械,我是耻于做这种事情!”

  后人用“汉阴丈人”比喻顽固分子反对新事物,往往会拿出一套歪道理为自我的守旧行为辩护。

  历史故事短篇(24):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午时,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此刻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我的上司,还要叫自我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

  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历史故事短篇(25):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很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岁时,已有名气。在拜谒周凯以后,他的名气更大了,因为当时周凯的声誉很高,士人们只要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很高。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慧并且很有才学,一时找不到适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之后,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生先到王府去观察,看看是否有适当的人。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家长王敦说明来意,王敦叫他自我到东厢去观察。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家装模作样,态度都不很天然;仅有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的样貌。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回去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鉴择婿的故事,之后人们凡是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历史故事短篇(26):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此刻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开始他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再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终,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先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他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历史故事短篇(27):

  典出清·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清代有一个诗人,名叫王士祯,他作诗要求有神韵。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谈论作诗之法,讲到神韵时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意思是:神韵这个东西,就如神龙相似,它在云雾之中,东现一个头,西现一个尾,有时则那里现一只脚爪,那里现几片鳞甲,时隐时现,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鳞”说成“一鳞半爪”,用来比喻事物零星片断,不够完整。

  历史故事短篇(28):

  唐代诗人崔护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间房子,刻苦攻读,准备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时分,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崔护也暂时忘了考试落榜的不快,兴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览。

  崔护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觉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丛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门,想讨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却没有人开门。崔护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离开,只见一个年轻的姑娘打开了门,瞧了崔护一眼,问:“你是谁呀!干吗敲我家的门?”

  崔护拱手说:“我是来长安应试的举子,名叫崔护。今日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讨杯水喝。”

  姑娘见崔护长得一表人材,举止彬彬有礼,便利索地搬了张椅子,请崔护坐下休息,然后端来一杯清茶递给崔护。

  这户人家的庭院中种着不少桃树,桃花盛开,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树下,羞怯地注视着崔护。在桃花的映衬下,姑娘美丽的俏脸更显得抚媚动人。崔护见了,顿生爱慕之心,与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达了自我的爱慕之心。姑娘没正面回答他,但从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崔护明白姑娘也很喜欢自我。

  不知不觉,阳光快下山了,崔护见时光不早,便告别姑娘,动身回城。

  这以后,崔护忙于读书应考,没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去寻访自我心爱的姑娘。他来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铁锁把门,不见人影。他十分失望,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并在最终署上崔护之名,恋恋不舍地离去。

  那么,这一天姑娘哪儿去了呢?原先,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亲到亲戚家去了。几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护的题诗,才明白崔护来访不遇。她感到再也见不到崔护了,不由失声痛哭。一连几天,她卧床不起,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最终竟昏死过去。

  过了几天,崔护又到南郊寻访。他刚来到姑娘家的门外,就听到门内有老人的哭声,不由十分惊异,忙上前敲门。一个老翁出来开门,问清他就是崔护,便把自我女儿因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说了。

  崔护悲恸欲绝,请求再见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护便来到姑娘房中,哭着说:“姑娘,崔护来迟了!来迟了!”

  他抱起姑娘的头,枕在自我的臂上,眼泪落到姑娘的脸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过来。原先,她只是暂时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护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我的女儿嫁给了崔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之后,“乞浆见女”这一典故,用来指艳遇或遇艳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怅和感叹;而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历史故事短篇(29):

  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起义。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另一支抗秦力气刘邦击败,自刎而死。

  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

  在他起兵抗秦以后,以往有很多贤臣名将,如范增、陈平、英布、韩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

  他不是看不起他们,而是因为妒忌这些人的才能,致使这些人不是弃楚归汉就是愤然离去。

  韩信归汉后,成了刘邦和项羽争斗中致项羽于死地的大将。

  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仅仅不听从劝告,反而中了陈平、刘邦施的反间计,罢免了范增的权力,致使范增愤然离去,病死途中。

  由于项羽不善用人,最终最终成了孤家寡人,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的惨剧。

  汉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大宴群臣。

  席间,刘邦问:“为什么我能取得天下,而项羽就失去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项羽妒贤嫉能,害功臣,疑贤者,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历史故事短篇(30):

  犹豫不决

  战国时期,秦王想夺取赵国江山,就派兵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就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助。魏王派大将晋鄙带领队救援赵国。可是,晋鄙觉得秦国队百战百胜,害怕引火烧身,就屯军于汤阴,不再向前进兵。

  与此同时,晋鄙还派部将辛垣衍偷偷潜入邯郸,劝平原君与秦国讲和。辛垣衍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他说,秦国如此急切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王想称帝,成为天下之主,并不是为了赵国的土地。为今之计,赵王应当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永不侵犯赵国了。

  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方面觉得赵国打可是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向秦国称臣纳贡太过于屈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时,齐国的大贤鲁仲连周游天下,正好来到邯郸。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滔滔不绝地陈述自我的意见,他指出,一旦尊秦王为帝,秦国非但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得寸进尺,继续欺负赵国。

  平原君得知讲和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头,决定尽一切力气抵抗秦军。

  历史故事短篇(31):

  王莽与威斗

  正因北斗绕“天帝星”所在的北极日夜不息,所以从很早开始,北斗成了天帝的车子。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意思是:北斗星是天帝坐着的马车,天帝以中央为枢纽,坐在马车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汉代的首都是长安,长安还有个别名叫“斗城”也是从这种观念来的。

  东汉时一世纪中叶,山东嘉祥县的武开明墓石祠,刻有“斗为帝车图”,图中的北斗七星,由前四星组成车舆,有一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勺之中,后三星组成车辕。这辆车没有车轮,它是腾云驾雾而行的。北斗七星有这么高的地位,所以历代帝王都对它极其崇拜,可是事情如果一过头,就会变得十分荒唐。下方我讲一个王莽与北斗的故事。

  西汉末年,朝廷出了一个叫王莽的权臣,他既不是武将,也不是政治家,只能算是个儒者,他废掉了汉朝皇帝,自立为君,建立了名称叫“新”的王朝,一个儒者靠多年苦心的经营建立了自我的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王莽本是皇帝的外戚,在政治舞台施展了一阵之后,曾官至相位,后又退了下来。本来他有可能平静地度过自我的后半生的,不料过了不久,皇帝刘欣去世,皇族无后,连个主持丧事的男生也找不到。于是,太皇太后、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把王莽宣进朝来,让他主持丧事,并任命他为大司马兼任尚书。这样,王莽掌握了全国最高军权、最高行政权于一身,顿时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虽然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莽却一向表现得十分谦卑,仁、义、礼、智、信,无一不做得让人心服口服,整日树立一个鞠躬尽瘁、为国事操劳的赤胆忠臣的形象。比如,当王莽把自我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皇帝刘衎作皇后时,朝廷赏赐给王莽二县二乡的土地和一万万钱的聘礼,但王莽拒绝理解,把钱全都捐出用以救济灾民了。这一举动让全国上下感恩戴德,全国人民都颂赞他是亘古未有的圣贤。

  等他权倾朝野,连皇帝都对他言听计从时,他意识到自我已经是无冕之王,就不再谦恭。瞧:一连几个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贪鄙自私,国困民穷、怨声四起,可见大汉气数将尽,自我就应当仁不让了!于是公元8年,王莽废掉了身边的小孩皇帝孺子婴,自我登上宝座,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

  如果王莽能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无论当时人还是后人,也会心悦诚服地承认这个王朝,不料靠两面派手法起家的王莽,在政治上只能算是个三流主角,绝无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雄才大略和翻云手腕。他个性向往先儒书上写的古代梦想社会,于是就对全社会大动手术,搞托古改制,从货币、官制、法令、赋役到行政区划,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光赋税一项,就让善良的农民耕种所得,还不够缴税的,家家衣食无着,尚未饿死的,只好造反。

  王莽认为,既然北斗是帝王之车,那么模仿北斗的形状造一个神符放在身边,它必须能保佑自我。在他登基的第九年头上,看到反贼太多,自我的位子不稳,他决定铸造一只“威斗”。这年八月,铸造工作在京城南郊开工,他亲自到场监督。威斗是用铜掺入五色石铸的,形状像北斗,长二尺五寸,他坚信,此物必须内能保佑自我稳在王座,外可帮忙自我杀退叛军。所以,他睡觉时把威斗放在龙床边,上朝时搁在御座旁,出行时则让人扛着走在皇辇前面。

  但农民造反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为全国性的大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的一支——绿林军包围了长安城,随后攻入城中,与官军激战。第二天,各衙门官员都跑个精光。眼见绿林军已逼近皇宫大门,王莽便率众人来到未央宫前殿,手执威斗席地而坐,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样貌,“天文郎”紧随在他身旁,不断操作星占仪器,模拟白天里北斗星的.方位,以便让王莽调整坐位和威斗的方向,以与天上的北斗一致。——由此项动作,可见王莽作统治者根本不入流,他铸造威斗骗骗别人也就罢了,他却连自我也骗。一边骗自我,他一边还念念有词:“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王莽不愧是个大儒,这时候还文绉绉地套用孔子的话。孔子原话是:“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游学时,宋国的司马桓魋要杀他,随行的学生提议快逃,孔子气定神闲地说了这句话,意思是:我的德能是上帝赐给我的,桓魋能把我怎样样呢?

  第三天清早,亲兵扶着王莽上车,跑到渐台——负责时刻历法的天文台,天上的星座也有一个叫渐台的,是织女星梭子的一部分——渐台在一个大水池中,王莽想:凭水阻挡,兴许能多挺一会。这时他还怀抱着威斗不放。绿林军将渐台重重包围,先射箭,箭射完了,便短兵相接,王莽的亲兵死伤殆尽,傍晚,绿林军最终攻到台上,王莽被杀,“新莽”政权15年就垮了台。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何知?”的确,如果王莽在谋取大汉政权前就死去,必须会给历史留下一个辅佐幼主的诸葛亮式的人物形象,也许还有“王莽祠”供我们瞻仰呢,此刻,我们只好随着历史一齐去贬斥他了。

  历史故事短篇(32):

  高山流水

  秋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贵尊贵,是其时知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旅游。里临月白风清,他思路万千,所以又弹起琴来,琴声婉转,渐进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睹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欢天喜地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歌颂高山的直调,樵夫道道:“真好!雄伟而稳妥,彷佛挺拔进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暗示奔腾磅礴的.波涛时,樵夫又道:“真好!泛博浩荡,彷佛看睹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年夜海一样普通!”伯牙镇静极了,冲动地道:“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阿谁樵夫便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很是要好的同伙。

  成语“高山流水”,比方良知或知音,也比方音乐好好。

  历史故事短篇(33):

  退躲三舍

  秋秋时分,重耳出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觉得重耳日后必有做为,便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席接待重耳,俄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酬我呢?”重耳略一思考道:“好女随从,珍宝丝绸,年夜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衰产。晋国哪有甚么珍奇物品献给年夜王呢?”楚王道:“公子过满了。话固然那么道,可总该对我有所暗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假设托您的祸,果然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取贵国友爱。假定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死战争,我必须数令队伍先退躲三舍(一舍即是三十里),假定还没有能得到您的本谅,我再取您交兵。”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便是汗青上知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年夜。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做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真现他许下的诺止,下令队伍猬缩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睹晋军猬缩,觉得对方恐惧了,立即追击。晋军哄骗楚军傲岸轻敌的强点,集合兵力,年夜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成功。

  成语“退躲三舍”,如古常用来比方没有取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历史故事短篇(34):

  巢倾卵破

  秋秋时分,晋献公想要扩充本人的真力和地盘,便想找借口派兵往没降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伐罪虢国必须颠末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颠末过程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年夜臣。医死荀息道:“虞国国君是个眼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支他好玉和宝马,他会允诺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没有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便道:“虞虢两国事唇齿相依的远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好玉宝马没有外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边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用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睹到那两份珍贵的礼品,即刻心花喜放,听到荀息道要借道虞国时,其时便满口允诺下来。虞国医死宫之奇听道后,赶快避免道:“没有止,没有止,虞国和虢国事唇齿相依的远邻,我们两个小国彼此依存,有事能够彼此辅佐,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便难保了。雅话道:‘巢倾卵破’,没有嘴唇,牙齿也保没有住啊!借道给晋国千万使没有得。”虞合理:“人家晋国事年夜国,如古特地支来好玉宝马和我们交同伙,难道我们借条门路让他们逛逛皆没有止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衰亡的日子没有远了,所以便带着一家长幼分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队伍借道虞国,没降了虢国,随后又把切身迎接晋军的虞公捉住,灭了虞国。

  成语“巢倾卵破”,比方两边关连亲昵,是非相关。

  历史故事短篇(35):

  颜超贿赂北斗神

  正因北斗七星所在的要害位置和醒目的形状,它在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之后北斗成了管人生死的星座。东晋干宝撰写的神异小说《搜神记》有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个叫颜超的人,请平原人管辂相面,管辂说:“你面相不好,有夭折之相。”颜超一听十分着急,便问有没有补救的'办法。管辂闭目掐算了一会儿,说:“十天之后,你带上一大包煮好的鹿肉和一大壶清酒,去某某山中,那儿有一片割过的麦地,地南边有一棵大桑树,树下有两个下围棋的仙人,你什么也不用说,用酒肉服侍好他们就行了。”

  颜超到这天带好酒肉赶到山中麦地那棵大桑树下,果然有两个仙人在那儿下围棋,颜超悄悄近前,将酒肉摆在棋盘两边,自我则站在一侧观棋。这两个仙人沉溺下棋,不知不觉摸过酒肉就吃,不到半个时辰,就把颜超的酒肉吃光了。这时棋还没有下完,坐北边的仙人抬头一看,说:“你不是颜超吗?这酒肉是你的吗?”颜超恭敬地回答:“是。”仙人说:“你的寿数已尽,还来这儿干什么?”这时坐在南面的仙人发话了:“老哥,你刚吃喝了人家的东西,怎样能够这样无情呢,给人家增加几岁吧!”北边的说:“生死簿子都定好了,怎样增加?”南边的说:“你不好意思,我替你来。”说着,他向北面的仙人要来一个大帐簿,翻开一页,上方写着:颜超,一十九岁。南面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两笔,成了“九十九岁”。结果,颜超之后真活到了九十九岁。原先这两个仙人,在北面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正因“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从南斗手里过到北斗,所以北斗的簿子决定着人的寿限。看来神仙也是好通融的,这真是“神仙自有神仙着,世事如棋下不完”。

  北斗为什么能注定人间的命运生死呢?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源的,中国古代人与人来往很少、交通不发达、障碍危难极多,北斗成了人们平时出门决定方向的重要依据,于是人们把它当成指路救生的“灯塔”,作为神来崇拜。

  历史故事短篇(36):

  令媛一笑

  西周终期,周幽王即位后,根基没有理晨政,成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晨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睹皇帝云云荒唐,便来劝戒,幽王根基没有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年夜牢。

  褒国国君的女子洪德睹女亲被关,很是焦慢,便取母亲磋议如何营救。他们听道幽王很是喜悲好女,便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标致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节,然后支给幽王。幽王睹了年夜喜,所以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进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仅有一件事没有随情义,便是褒姒有个怪脾气,历来没有笑。幽王下决计要让她笑一笑,所以贴出书记: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通告一出,一些人争相进宫。有的吐舌努目做怪相,有的道一些荒唐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没有露一丝笑脸。幽王手下有个年夜臣叫虢(guó)石女,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本来古时分,碰着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及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彼此看睹。假定白天某处发清楚明了敌情,便祛除晒干的狼粪,靠“烽火”通报情报;假定是清晨,便祛除柴草,靠水光通报情报。那样一座传一座,用没有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齐国,各地诸侯便会率队伍赶往京皆,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阿谁计策,万分悲乐,决意一试。一天,天气开阔开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视,远山远水,尽支眼底。幽王下令祛除烽火,即刻烽火四起,直冲云天。远远诸侯看到烽火祛除,还觉得敌国来犯,所以纷繁点齐戎马,背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没有到一个敌兵,只睹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烈。那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云云轻率止事,笑诸侯那样苟且受骗。褒姒一笑,幽王悲乐了,立即给了虢石女令媛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明白受了笨弄,便年夜骂一气带兵归往了。

  幽王对此并没有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屡次玩此闹剧。没有暂,戎(róng)人兴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快派人往点烽火,背诸侯供救。可是那一次,诸侯们还觉得皇帝取王后游玩,齐皆按兵没有动。便那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令媛一笑”,形容佳丽的笑脸十分罕睹,代价令媛。

  历史故事短篇(37):

  偃旗息鼓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集团中,赵云是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凭着大智大勇,为刘备的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自从跟随刘备,千难万险,忠心不改。在蜀营中,赵云除了领军破敌,履行将军职责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赵云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他单骑救阿斗;刘备东吴成亲,他行诸葛锦囊之计,竭力护主等等。

  有一次,蜀魏两国交战,蜀将黄忠杀死魏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恼火,于是把米仓移到汉水旁边的北山脚下,并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决定带兵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他和赵云约定了回到时间,结果过期未归。赵石就带兵前去接应,正好与曹操的队狭路相逢,赵云同魏军厮杀起来,最终将魏军打得落花流水,成功营救回黄忠。

  曹操遭受这么大的损失,怎能善罢甘休!他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刘备只好带领数万百姓逃往江陵,并派赵云断后。双方相遇,又是一场恶战。没过多久,赵云甩开魏军先锋,直扑魏军战阵,且战且退,争取时间,保证刘备和数万百姓的安全。最终,赵云杀出重围,回到了自家营地。

  正在营地的张飞赶紧前来接应,副将张翼见赵云己退回本寨,后面追兵又来势凶猛,便要关掉寨门拒守。赵云却临敌制变,一面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箭手埋伏在寨内,白己则单枪匹马地站在门口等候敌军。

  气势汹汹的魏军很快赶到,一时间,大兵压境,战云密布。赵云这边却寨门大开,见不到一面战旗,听不到一声战鼓。生性多疑的曹操见状,怀疑里面隐藏着伏兵,不敢轻易进攻,便下令撤兵。

  赵云见曹军退兵,立刻擂起战鼓,刹那间,杀声震天,飞箭如雨,魏军十分恐慌,自相践踏,很多兵卒掉进汉水淹死了。于是,赵云率将士趁势夺取了魏军的粮草,斩杀了曹操的大批人马,得胜回营。

  第二天,刘备亲自来到营地犒劳军士,当看到昨日战斗留下的痕迹时,他感慨地说:“子龙(赵云,字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历史故事短篇(38):

  鼠目寸光

  秋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唆下,杀了太子申死,公子重耳和夷吾辨别出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其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辅佐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往杀他。所以,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跟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皆十分宠遇,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温馨极了,他也没有想再回晋国往了。

  齐桓公身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初衰强。子犯、赵衰、狐偃等一同来到桑园里奥秘商讨,要想步履让重耳分开齐国。

  那事让重耳的老婆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巾帼须眉,希视丈夫能做一番年夜事业,便对重耳道:“公子,你有宏壮的志背,我很悲乐。你走吧!须眉汉年夜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依恋老婆和贪图安闲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异,道:“我并没筹算分开你,分开齐国呀,我没有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没有想走,便和子犯等人磋议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支出了齐国。

  其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分,究竟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鼠目寸光”,常比方人要树坐宏壮的志背。

  历史故事短篇(39):

  年夜义灭亲

  秋秋时代,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坐为国君。

  州吁使令公仄易远构兵,激起人仄易远没有满。他担忧本人的王位没有无乱,便取亲信年夜臣石薄磋议步履。石薄便往问本人的女亲——卫国年夜臣石(què),怎样平稳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女子道:“诸侯即位,应得到周皇帝的允诺,他的地位便能平稳。”石薄道:“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假设周皇帝没有允诺,怎样办?”石道:“陈桓公很受周皇帝的信任,陈、卫又是友爱邻邦。”石薄没等女亲把话道完,抢着道:“你是道往请陈桓公副手?”石连连摇头。

  州吁和石薄备了很多礼品,却被陈桓公禁锢了。本来,那是石的陈列。卫国派人往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年夜臣们觉得石薄是石的女子,该当从宽处置惩罚。石便派本人的家臣到陈国往,把石薄杀了。史官觉得石杀子是“年夜义灭亲”。

  成语“年夜义灭亲”,如古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仄易远好处,对犯功的支属没有徇(xùn)私交。

  历史故事短篇(40):

  病进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代,晋景公有一次得了宿徐,听道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死,便特地派人往请。

  医死还没到,晋景公模糊中做了个梦。梦睹了两个小孩,正暗暗地在他身旁道话。一个道:“阿谁高明的医死立即便要来了,我看我们那回难逃了。”另外一个小孩道道:“那没甚么可骇的',我躲到肓的上里,你躲到膏的上里,没有管他怎样用药,皆奈何我们没有得。”

  没有一会女,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合理:“那病已没步履治了。徐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没有止,扎针又达没有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没有到。那病真在没步履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死所道,果然考据了本人梦睹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摇头道:“你的医术真高明啊!”道毕,叫人支了一份薄礼给医死,让他回秦国往了。

  “弗成救药”那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境地,也常用来比方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

  历史故事短篇(41):

  涸辙之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庄子的学者。由于过分专注于着书立作,不太注重生产,所以生活得很是穷困潦倒,经常因为没钱买粮食而饥肠辘辘。

  这不,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点粮食。监河侯本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但看见这么清高的庄子登门求助,便爽快地答应借粮,同时说道:“借你粮食当然能够,可是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税之后才能借给你,你觉得如何呢?”

  庄子见监河侯不太乐意立刻借粮,十分生气,只见他愤怒地对监河侯说:“我昨日从家里走了很远的路到你那里来,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我当即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先是躺在干枯的车沟里的一条小鱼在呼救。”庄子叹了口气之后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我当时连忙上前去问道:‘小鱼啊,你为什么来到那里?’小鱼回答说:‘我原本住在东海,今日不幸落在这车沟里,快要死了。先生,请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小命吧!不然我就死定了!’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小鱼水救助它。庄子冷冷地说道:“我当时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两国国王,把西江里的水引来救济你,让你随江水愉快地游回东海去,你看如何呢?’”

  听到庄子的这番话,监河侯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说:“那怎样行呢?”

  “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场气得睁大了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依靠的水,没法活下去。我此刻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就死在那里了。那时候,你只能到卖鱼干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这段故事史书记载:“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声。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涸辙之鲋”。

  ——《庄子·外物》

  历史故事短篇(42):

  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东汉·班固《汉书》记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东汉时候,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独自一人关起门,从早到晚不停地读书,废寝忘食。为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和积累知识,他还想出了一个专门对付“瞌睡虫”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不是很长的嘛。他就找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绑在房梁上,并拉直绳子,将绳子的另一头绑在自我的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地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往上牵头发,这样头皮就会被弄痛。于是,他就立刻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苏秦。他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刺激很大。之后,他就下定决心发愤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觉,产生疲倦感、打盹儿什么的是很正常的。但苏秦总觉得睡觉很浪费时间。于是,他就准备了一把锥子,自我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我的大腿上刺一下,让自我猛然间感到疼痛,好清醒起来继续挑灯夜读。

  ——《汉书》、《战国策·秦策一》

  历史故事短篇(43):

  太公垂钓

  商晨长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酷没有仁,人仄易远保存很是艰辛。年夜臣姜子牙没有能忍受纣王的胡做非为,便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统领范围,姬昌襟怀弘愿,很爱护保重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属意,姜子牙每一天坐在河边垂钓。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里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道:“鱼女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盛意地看护他那样钓没有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道:“鱼女本人会上钩的。”人们取笑他,他也没有理会。

  历史故事短篇(44):

  霍去病倒看北斗

  古人早就发现,越往北走,北极星就升得越高,当然北斗星也会同样升得越高。他们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会不会高过头顶,向南偏去?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过这种景象,下方我给朋友们讲一个“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汉年间的一位大将,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另一位史称“不败将军”卫青的外甥。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对汉朝边境进行掠夺。霍去病18岁时,被派遣领兵北征匈奴,他率领800名骑兵冲入敌阵,一气斩杀匈奴兵两千多人,生擒匈奴单于的叔父,威名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两千五百户冠军侯。

  几次胜仗后,匈奴的军事力气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沙漠以北地区。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万多匈奴骑兵又向南进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区(今河北北部一带)烧杀抢掠,汉朝边民上千人死于匈奴铁骑之下。于是汉武帝决定远征漠北,彻底消灭匈奴军队。

  这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以及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率军从代郡(今山西代县),出发,在大沙漠地带纵横驰骋,行军两千多里,最终捕捉到敌军主力。于是霍去病指挥汉军发动猛攻,一场激战开始,长枪象稻草一样折断,莽莽草原,弃尸累累,山河变色,日月无光。几天血战之后,汉军最终胜利。这场战役,歼敌七万名,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去病率军乘胜追击,一向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德尔山或杭爱山)。为庆祝这次战役的`胜利,霍去病率众在狼居胥山顶积土增山,举行祭天封礼。

  晚上他在营外散步,抬头仰望北斗时,吃惊地发现,北斗七星已经越过天顶,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图案,第一眼几乎都没认出来,他赶忙招呼将士们一同观看,大家都对这奇特的景象啧啧称奇,觉得天圆如盖,地方似棋,宇宙奥妙,不可尽言。随后,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举行祭地禅礼,并登临北海(今贝加尔湖),刻了一块记功碑,埋在那里,然后凯旋还朝。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后不久就因病去世,年仅24岁。这位军事天才不讲享受,一生为戍边事业奋斗,他有两句名言流传至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贝加尔湖的纬度大约是北纬55_,北斗星上中天时就已转向南天了。这对于生长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确实算个稀奇事。唐代的刘商在《胡笳十八拍》诗中写道:“怪得春风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也是在感叹这种景象。

  历史故事短篇(45):

  道没有拾遗

  秋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仄定贵族旧权利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死长;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订定了严峻的刑法来处置惩罚犯功止为,果此,国内没有匪贼。“道没有拾遗”(路上丢掉东西,他人没有会捡往);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然,也没人爬上往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强大起来了,固然接连三年受灾,老公仄易远也没受冻受饥的。

  “道没有拾遗”阿谁成语常取“夜没有闭户”连用,形容社会平易近风卓异。

  历史故事短篇(46):

  梅妻鹤子

  林逋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树。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劳作。待到梅子熟时,就有成群小贩前来买他的.梅子。他卖梅子不是按斤论两而是根据每树梅子多少毛判判,估价公道。所以商贩们都喜爱买他的梅子,他还准备三百六十五个竹筒,把每棵树卖下的钱分另装入竹筒里编上号。不管有客人、无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钱过生活,绝不多用一文。

  他还养了两只白鹤。客人来了,先生就打个忽哨,白鹤立刻飞来,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钱和纸条装在一只袋里,挂到白鹤颈上,让白鹤飞往市里买鱼肉酒菜。那些商贩见白鹤飞来,明白先生来了客人,就按纸条所开货物收钱付货,交白鹤带回。

  历史故事短篇(47):

  仄易远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女子伯禽封于鲁,太公视(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执政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进晨背周公报告请示政务,周合理:“为甚么来得那么早?”伯禽道:“我转变礼雅,艰辛没有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往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便往报告请示政务,周合理:“为甚么来得那么快?”太合理:“我年夜年夜简化了君臣礼节,十足依从通雅浅易。”太公其后听道了伯禽报告请示政务的环境,长叹道:“鲁国儿女必定会北里臣服于齐国。政治假定没有扼要仄易,仄易远众便没有甘愿答应接远。仄易远仄易远,仄易远众才会归附。”

  “仄易远仄易远”本指政治上通雅浅易。到了唐晨,为躲太宗李世仄易远讳(huì),凡是止“仄易远”处皆改成“人”,此语便改成了“仄易远人”。那样一改,意思也便变了,从指政治酿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气概浅隐易懂。

  其后姜子牙接连辅佐文王、武王,倾覆了商晨的统治,创坐中国汗青上年代最暂的周晨。

  成果那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能够也许是个有才能的奇人,便派士兵往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没有光没有理会,还持续垂钓,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女没有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归往述道。所以姬昌又派年夜臣往请,姜子牙看睹是年夜臣,依然没有理会,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年夜鱼没有上钩,小鱼来捣乱!”年夜臣也只好归往述道。最终,姬昌便筹备了丰薄的礼品,亲低廉甜头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确实是一心想要探求贤能的'人,便允诺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暗示对他的尊敬,便封他为太公。

  历史故事短篇(48):

  韩信点兵

  淮安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其次有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站5人一排,多出4人;站7人一排,多出6人。韩信立刻说出人数:1049。韩信点兵分析如多一人,即可凑整。幸存人数应在1000~1100人之间,即得出:3乘5乘7乘10减1=1049(人)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数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大于105就减去105的`倍数,这样就明白所求的数了。  “我只想睡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短篇历史小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短篇历史小故事,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肖猴的故事和传说

  说老虎在开初就以镇山制兽之威名当上了兽王。当时山中百兽见了老虎都立即回避,老虎当然是既得意又感到孤独。猴子那时与老虎是邻居,二人称兄道弟,当虎王外出时,猴子便代行镇山之令。百兽慑于虎王的威风,也只好听猴子的召唤,这便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来历。

  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猎人的网中,拼命挣扎也无法脱身,恰好猴子来了,虎王高喊救命。猴子见了,连忙爬上树,解开了猎人的网绳,救出了虎王。

  虎王脱险后,虽然嘴上在不住地感谢猴子老弟,心里却在盘算:我是百兽之王,竟然中了猎人的圈套,还是小小猴子搭救,这事猴子张扬出岂不灭了我虎王的威风,不如干掉猴子算了,可是转念一想,如今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再干掉猴子,今后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了。如果再有危险,谁来帮我呢?再说,猴子怕我,也决不也把今天的事说出来的。

  于是,老虎告诉猴子,今天的救命之恩,今后一定报答。猴子今后有什么为难之事,自己一定全力报答。猴子当然也对虎王遇险的事闭口不提,保全虎王的面子,在这之后,二人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了。

  许多年之后,玉帝开始选生肖。身为百兽之王,老虎理所当然地当上了生肖。猴子一见,也想当生肖。可是玉帝挑生肖有条原则,那就是对人类有功。猴子对人类无功可言,自然选不上。于是猴子请虎王给玉帝求情,让他当生肖。虎王因为欠猴子的情,只好倾尽全力去帮猴子说情,对玉帝讲猴子联盟机智,为百兽之首,又说自己不在时,猴子也有镇山功劳,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

  猴子当上了生肖,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当然虎王也还是不高兴,没什么本事的猴子与自己并列为人间生肖,二人从此友情断绝。今天,百兽自己也不怕猴子了。当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句大实话,今天也变成了讽刺的意思。

  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伤亡多少人?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在战斗中牺牲11.5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伤亡2.5万余人),在战斗中负伤22.1万余人。在十几万名烈士当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10余名,团职干部200多名。

  《大学》是一部怎样的经典?《大学》简介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关于如何学习修身、为政之道的书。《四书章句集注》载,“《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大学》的“大”,在先秦时代读作“太(tài)学”,宋以后一般读作“大(dà)学”,这是相对“小学”而言的。

  周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大戴礼记》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大戴礼记·保傅篇》)朱熹《大学章句序》记载:“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四书章句集注》)八岁入小学,学习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则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即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是为政之学。故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大人之学也。”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三礼目录》)《礼记》进一步点明其“化民易俗”的教学目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礼记·学记》)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人道孰为大”问题时,曾经表示“政为大”。依据这一原则,大学之道便是为政之道。孔子说“政者正也”。正,正己正人。所以,“大学”的本意更应该是指由修正自身为起点的为政之学。正己属于个人的修治,正人则是公众事务的治理。大学之道,可以说起点是修己安人,而后扩大范围,方才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此为核心,《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它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宋明理学把“理”或“知”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对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大学》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大学》由《礼记》中的一篇,到从《礼记》中抽出来而独立成书,进而与《论语》《孟子》《中庸》合成“四书”,成为与“五经”并列的重要经典,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而佛教的消极方面也越来越明显。为反对佛教,唐代韩愈提出了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用《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来抨击佛教中只讲个人修身养性的佛理。韩愈的学生李翱也推出了《中庸》学说来和佛教对抗。他们开始把《大学》《中庸》中“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和“中和”的处世思想进行阐释,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北宋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是《大学》独立成书之始。

  宋代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因此大力提倡,特别重视《大学》,曾分别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加以改编,使之独立成篇。

  在二程的基础上,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做成章句,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并以《大学》为四书之首,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

  虽然《大学》文字浅近,但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末尾特别强调“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并引用别人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所以,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特别突出其重要性,其中的奥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大学章句序》中所言:“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朱子语类》卷十四)这就为人们指出了读“四书”的先后顺序,“宜先看”三字说明《大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是入门的重要途径,是“为学纲目”。

  朱熹在将《大学》抽出独立成书的过程中,认为《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进行编排,分为“经”“传”两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与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经过其重新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大学》历代注本很多,主要有宋朱熹的《大学章句》《大学或问》,宋真德秀的《大学衍义》,明王守仁的《大学问》,清陈确的《大学辨》,清李[图片]的《大学传注》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抗美援朝中的特级英雄

  携炸药跃向敌群的杨根思

  1950年11月,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同年12月,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炒面代干粮的由来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而且即使有时得到补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敌机发现哪里有炊烟,马上就会狂轰滥炸。加之战事紧张,战士们常常也来不及做饭。鉴于上述情况,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的李聚奎想起他在西路军被敌人打散时千里乞讨返回延安途中,曾吃过老百姓给的一种炒面,食用方便,也易保管。根据炒面的上述特点,李聚奎提出用炒面作为志愿军的干粮。他让东北军区后勤部先加工一批样品,送往前线试用。随后,李聚奎将志愿军试用炒面的结果报告了彭德怀司令员,并将炒面样品送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和几位副司令员得知试用结果并看到了炒面样品后很高兴,当即批准组织生产供应部队。

  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事迹简介

  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战士,1943年春烦日军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中牺牲。民政部公布第一批着名抗日英雄群体。

  第4连的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39年10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第3营第10连,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沉着机智的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该连班排长和战士大多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军的贫苦农民,政治素质好,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定的战斗意志和纯熟的战斗技巧。在他们的带领下,第4连经受了刘老庄战斗最严峻的考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第4连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是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围,该部与日伪军在淮阴以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日,于黄昏后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第4连奉命组织防御,掩护主力部队和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全连82人凭借村前交通沟,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乃决心固守。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比瘴本信诨鸲缘4连阵地进行毁灭性炮击,数百米长的交通沟被夷为平地。同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4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畏严重伤亡,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20多人,掩埋好烈士遗体,烧毁地图、文件,砸坏多余的枪支,端起刺刀扑向敌群。终因众寡悬殊,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反“扫荡”结束后,第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当地人民群众为该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并选送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当地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位勇士,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战斗中,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全部壮烈牺牲。他们是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 8小时毙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有一支彪炳史册的英雄连队:面对上千日伪军的重重包围,全连82名壮士毫不畏惧,驰骋战场,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即着名的“刘老庄连”。但这82位壮士中留下姓名的只有17人。

  四年前,江苏淮安日报贾华和周洋两名记者开始寻访刘老庄连烈士身份,历时九个月,最终找到9位烈士姓名。近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刘老庄烈士陵园,缅怀逝去的英烈,聆听贾华、周洋讲述寻访的故事。

  一场时隔68年的历史寻访

  北风呼呼作响,耳边军歌愈发嘹亮。“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末,刘老庄烈士陵园内,新发现的刘老庄连9名战士姓名被刻上花岗岩墓碑。蒯德山等9位烈士的后代,含泪跪抱墓碑,久久不愿松开。

  “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事迹广为传颂,但是他们的名字却无人知晓。”20,时任淮安日报副总编辑的贾华到刘老庄烈士陵园采访,得知只有17位烈士留下姓名,无法释怀,同年3月,他和同事周洋结伴踏上了寻访烈士身份之路。

  贾华和周洋沿着刘老庄连当年行军战斗的路线,走访了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拜谒了33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党史军史地方志专家、烈士亲属及见证者,查阅各地革命烈士英名录、国家档案馆等近百万字资料,最终寻找到40多位疑似刘老庄连烈士的珍贵线索。

  宋迎春、刘守业、蒯德山、袁培臣、张立伦、胡志法、靳宪珠、翁兆法、任国监——经党史专家研究辨析,确定此9位是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成员。“抗战中,刘老庄连和所有新四军战士共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参加战斗2万余次。先烈的名字和故事,理应永载史册。”贾华说。

  砥砺人心的英雄故事

  在这场自发的寻访中,贾华和周洋挖掘出无数感人的故事。在江苏徐州沛县,他们找到了刘老庄连队指导员李云鹏的家。

  多少年来,李云鹏的故事在江苏大地被代代传颂。李云鹏的弟弟李爱云回忆说,当时家里人并不知道李云鹏参加了新四军,为了不连累家人,李云鹏每次写信都说自己是在外地做生意。直到同在部队的表叔孙一涛带来李云鹏牺牲的消息,一家人才得知他参军打鬼子的事情。

  “我是听着刘老庄连的故事长大的。”刘老庄村民张华说,为铭记烈士,乡亲们为李云鹏立了一块碑,每到清明,前来祭拜的父老乡亲都会带着子子孙孙来到墓碑前,给孩子们讲刘老庄连八十二位烈士浴血奋战的故事。

  刘老庄连连长白思才的故事也让人震撼。白思才出生在“红色革命的摇篮”——江西,16岁起就跟着红军队伍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在刘老庄战斗中,白思才右手被日军猛烈的炮火炸断,身上多处负伤,但他忍住疼痛指挥战斗,带领刘老庄连拼死抵抗8小时,击退敌人5次冲锋,毙敌170多人,伤敌200余人。

  历史从未曾忘记英雄。刘老庄连光荣牺牲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八路军总指挥朱德撰文:“他们的动人事迹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陵园得以重修,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15米高的烈士塔傲然挺立,烈士碑亭、烈士祠堂、壮志亭等肃穆庄严,直到今天,不远千里前来瞻仰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新四军完成历史使命撤销番号后,为传承先烈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第54集团军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命名为“刘老庄连”,刘老庄地区人民群众会选送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代代相传。

  夏天,百年罕见的大洪水暴发,人民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刘老庄连82名士兵奉命到达长江最危险的武汉抢险。到达灾区后,全连官兵连夜出击,冒雨修筑大坝,平均每人挖掘、搬运砂石上千袋。士兵麻尚坤三次晕倒在大堤上,却三次从担架上跳下,冲回阵地。

  刘老庄连的红色精神,也为当地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动力。早年淮安刘老庄是一个凋敝的村庄,集体经济多年挂零,部分村民还在贫困线边缘苦苦挣扎。如今,在烈士精神的鼓舞下,刘老庄集体收入超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万元,还获得“江苏最美乡村”的称号。

  “抗日救亡动刀枪,战斗在淮阴的刘老庄,八十二位英雄汉,抗击千余敌人小东洋。为人民战斗,为祖国解放,光荣的刘老庄连,万古千秋美名传。”这首《“刘老庄连”连歌》,至今仍是当地百姓最爱的歌曲,抗日烈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在岁月流转中历久弥新。

  敌170多人

  《孟子》一书是否为孟子本人亲作?

  《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四书”之一,也是研究孟子思想最为重要的材料。而关于《孟子》一书的撰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最为敬重的人是孔子,或者说孟子十分崇拜孔子,他的一生出处进退也大致与孔子相似。孟子曾经游历诸侯,但他的“王道政治”主张也同样无法推行。在政治上没有前途的情况下,孟子只好仿效孔子,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所以东汉赵岐的《孟子题辞》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

  然而,唐朝的韩愈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说:“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言所言焉耳。”(《韩昌黎集》卷十四《答张籍书》)以后,宋代的晁公武,清朝的周广业、崔述等人也认为《孟子》一书非孟子本人自着,理由是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每章冠以“孟子曰”、七篇之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而宋代的朱熹、清朝的阎若璩则认为:《孟子》七篇的文章风格基本一致,其中只记录了孟子的言语和行动,没有像《论语》那样因成书于门人而记录了孔子的音容笑貌。因此,《孟子》应为孟子本人自着,而万章、公孙丑可能参与其事,并在孟子死后进行了序次编订。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

  今本《孟子》如《史记》所说有7篇,但东汉应劭在《风俗通·穷通篇》中却说有11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孟子》11篇”,赵岐遂以为《孟子》11篇有真伪之分。除了现存的7篇外,“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托也”。由于赵岐没有作注解,《孟子》“外书”四篇后世人多弃而不用,最终便亡佚了。今存《孟子》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7篇,每篇又分上、下篇,共14篇。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我们研究孟子的宝贵材料。(杨朝明)

  孟子为何被尊为“亚圣”?他的思想学说主要是什么?

  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一说当时属鲁)人。孟子的先世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孟子幼年丧父,母亲从事女织,家境比较贫寒。

  孟子是在严格的家教中长大的。据《列女传》和《韩诗外传》,孟子年幼时,他家居住在坟地不远处,孟子做游戏时便学习埋葬死人,孟母唯恐对孟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这回他们住在集市附近,可孟子又学商贩叫卖,孟母便再次搬家。这次是搬到学校旁边,孟子便从此学习礼仪,“设俎豆,揖让进退”。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又传,孟子小时候不爱读书,贪玩好耍,孟母质问他,他却说是去找丢失的东西。孟母很生气,就用刀把正织着的布割断,并趁机教育孟子说:“要你读书,就是希望你成名。现在你不读书而去玩耍,就像割裂织布机上的布一样。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这就是“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稍长,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晓五经,尤其长于《诗》《书》《春秋》。他虽然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却属于子思学派。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又形成了“思孟学派”。

  作为孔子的崇拜者,孟子一生的出处进退也与孔子相似。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他的一生除中年以后的二十几年游历各国外,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的弟子虽不及孔门弟子的数量多,但仅就《孟子》一书所记,可考者也有十几人,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当时,学士们游说诸侯的风气盛行,为了宣传儒家的学说,孟子学成后,也“以儒道游于诸侯”,企图凭借诸侯国君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据学者考察,孟子先后到过魏、齐、宋、鲁、滕等国,但都“与所如者不合”,虽然他也每每受到诸侯国君的优遇,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只得回到邹地,与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一书。

  作为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孔孟之道的基础,对光大儒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汉朝的学者把《孟子》一书视为辅翼经书的“传”,并设立博士官进行研习;唐朝的韩愈提出道统说,他把孟子看成儒家道统的嫡传;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刊刻石经,《孟子》亦为其一;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学者们更多地谈论心性等问题,由此出现了孟子地位的“升格运动”:北宋神宗时封孟子为邹国公,与颜回、曾子、子思一起配享孔庙;南宋的朱熹则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元朝,元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朝景泰年间与孔子同去臣爵,尊为亚圣孟子。这样孟子成了孔子以后被后儒尊崇的又一位“圣人”。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与儒家对立的,以墨家和杨朱势力最大,所以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墨。”(《孟子·尽心下》)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儒、墨、杨有三分鼎足之势。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以孔子的保护者和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人心,扞卫孔子之道。他对孔子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为核心,为了论证和阐发自己“礼”的思想,他又较多地谈到“仁”,用以解释“礼”,或者把“仁”作为“礼”的最终目标。孔子的政治思想,即主要在于健全“礼治”,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他的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思想体系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孔子以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得天下”“王天下”。孟子以此学说游说诸侯,但在那种特殊的时代,决定了他也与孔子那样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虽然不得意于诸侯,但他却有坚定的信念,认定“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孟子·滕文公下》),并以此着书立说,教授生徒。

  孟子“仁政”学说的纲领在于“制民之产”。要实现王道政治,必须有一定的物资基础,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人民应当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才能谈得上安居乐业,才能谈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才能有序。所以当政者应当把土地分给农民,使每家各有“私田”百亩,中间有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以使“耕者助而不税”。为此,孟子不但重视农业,主张“不违农时”,“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而且主张“省刑罚,薄税敛”,藏富于民,“取于民有制”。

  为了实现“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的主张。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而得民心,就应该与民同乐,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从这个前提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着名命题,认为国君“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把人民提到了比社稷还高的地位。

  尊贤重士也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国君要“王天下”,带来政治上的益处,就必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孟子·告子下》)前代的圣王霸主取得天下,无一不是如此。

  孟子还十分重视对人民施行教化,这也是其“仁政”学说的特点之一。在孟子看来,人民有了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只有进而对人民施行教化,才能完成王道政治的实现。这与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如出一辙。他推崇古代圣王的教化能力,一再谈及应该“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膝文公上》)。他把庠序之教与政治、经济并提,有时甚至提到政令之上,把教育看成施行王道政治的根本途径。

  在世界观上,孟子也是孔子“天命”论的继承者。孟子说:“《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还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人应“思诚”,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人做到了至诚,就能感动上天。

  “孟子道性善”,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等乃是人性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否认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说法。孟子的这种性善论归根到底是以其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为了按照“天命”行事,首先必须知道“天命”,为此,孟子又提出了一套尽心、知性、知天等原则。“尽心”就是要尽量扩充、发展仁、义、礼、智等固有的“善端”,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体认人的本性;能完整地认识人的本性,就能够知道“天”了。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不断扩充、膨胀,终于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的地步。孟子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溯源于天,归本于人,这也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文/杨朝明)

  【短篇历史小故事】相关文章:

  1.英语历史小故事

  2.古代历史小故事

  3.历史小故事典故精选

  4.有关于北京历史小故事

  5.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6.宋朝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7.历史文明礼仪小故事 小学生成长故事

  8.秦朝历史故事

  9.历史预言故事

  10.杨贵妃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短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点粮食历史故事短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历史故事短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